高中语文林黛玉进贾府阅读练习一、阅读下文,完成1~7题。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带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黛玉连忙起身接见。贾母笑道:“你不认得他。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儿,南省俗谓作‘辣子’,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黛玉正不知以何称呼,只见众姊妹都忙告诉他道:“这是琏嫂子。”黛玉虽不识,也曾听见母亲说过,大舅贾赦之子贾琏,娶的就是二舅母王氏之内侄女,自幼假充男儿教养的,学名王熙凤。黛玉忙陪笑见礼,以“嫂”呼之。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谅了一回,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说着,便用帕拭泪。贾母笑道:“我才好了,你倒来招我。你妹妹远路才来,身子又弱,也才劝住了,快再休提前话。”这熙凤听了,忙转悲为喜道:“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他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记了老祖宗。该打,该打!”又忙携黛玉之手,问:“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一面又问婆子们:“林姑娘的行李东西可搬进来了?带了几个人来?你们赶早打扫两间下房,让他们去歇歇。”1.脂砚斋评语中说:“第一笔,阿凤三魂六魄已被作者拘定了,后文焉不活跃纸上?此等文字非仙助非神助,从何得此机括耶?”这是针对本段中哪句话而评的()A.“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B.“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他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记了老祖宗。该打,该打!”C.“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D.“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解析:此题考查描写人物的方法。阿凤人未见,而声先闻,此谓先声夺人,就是指开头这句话。答案:A2.选出对黛玉的心理描写和贾母的第一段语言描写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A.黛玉对王熙凤的无礼非常不满,贾母此语是为了缓和这种气氛。B.黛玉对贾府家规产生怀疑,贾母之语充满了对熙凤的喜爱。C.黛玉推测出熙凤在贾府的特殊地位,贾母之语充满了对熙凤的喜爱。D.黛玉意识到贾母对熙凤的喜爱,贾母则试图掩饰这种喜爱之情。解析:此题考查心理描写和语言描写的作用。黛玉听到有人高声大气的说话,就纳罕,就觉得这个人物不是个一般的人物,有着特殊的身份和地位;贾母的笑骂、开玩笑,透露出对王熙凤的喜爱之情。说黛玉对王熙凤的无礼非常不满,对贾府家规产生怀疑,这种分析是不符合人物的身份和性格的。答案:C3.对下面人物的语言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A.这句话是说给“老祖宗”听的,“龙生龙,凤生凤”,黛玉的“气派”与“老祖宗”一脉相承。
B.这句话是说给贾政、王夫人听的,显示自己能说会道,精明强干。C.这句话是说给林黛玉听的,赞扬林的美貌,以赢得她的信任和好感。D.这话是说给迎春等姐妹听的,“嫡亲孙女”的标致也是不言而喻的。解析:此题考查对人物语言的理解。王熙凤的这番话一是讨好贾母,二是赞美黛玉和迎春姐妹的美貌。B项这句话是说给贾政、王夫人听的,可是贾政并不在场啊。
答案:B4.对下列人物语言分析正确的一项是()“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A.体现了凤姐对黛玉无微不至的真诚关怀。B.体现了凤姐思虑周全细致的特点。C.显示了凤姐在贾府中的特殊地位。D.体现了凤姐是一个热心肠的人。解析:此题考查对人物语言的分析理解。这段话显示了王熙凤在贾府中的管家地位,什么事都是她安排。答案:C5.王熙凤先“用帕拭泪”,不一会儿又“转悲为喜”,选出对此分析正确的一项()A.王熙凤为黛玉的标致和命苦所打动,真诚关心黛玉。B.王熙凤富有同情心,怕引起黛玉伤心。C.王熙凤矫揉造作,故作姿态。D.王熙凤善于察言观色,迎合贾母。解析:此题考查对人物心理描写的分析和理解。王熙凤先是悲叹妹妹命苦,姑妈去世,用帕拭泪,听到贾母的责备,忙转悲为喜,体现了她善于察言观色,迎合贾母的心态。答案:D6.这段文字中王熙凤肖像描写的作用是()A.旨在表现王熙凤的身份地位和性格特征。B.为了表现王熙凤的姿容俏丽。C.为了表现王熙凤的性格特征。D.为了表现王熙凤的服饰的高雅华贵。解析:此题考查肖像描写的作用。描写服饰的高雅华贵是为说明王熙凤的身份和地位;“三角眼”“吊梢眉”“粉面含春威不露”表现了王熙凤的性格特征。答案:A7.这段文字刻画了王熙凤什么样的性格特点?解析:此题考查对人物性格的分析评价。王熙凤的一番话处处讨好贾母,表现了她察言观色、随机应变的性格特点;一会儿哭,一会儿笑,情绪的变化,表现了她虚伪的一面。答案:泼辣、虚伪、见风使舵、八面玲珑,处处讨好贾母的性格特点。二、阅读下文,完成1~10题。贾母因笑道:“外客未见,就脱了衣裳,还不去见你妹妹!”宝玉早已看见多了一个姊妹,便料定是林姑妈之女,忙来作揖。厮见毕归坐,细看形容,与众各别: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宝玉看罢,因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贾母笑道:“可又是胡说,你又何曾见过他?”宝玉笑道:“虽然未曾见过他,然我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亦未为不可。”贾母笑道:“更好,更好,若如此,更相和睦了。”宝玉便走近黛玉身边坐下,又细细打量一番,因问:“妹妹可曾读书?”黛玉道:“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宝玉又道:“
妹妹尊名是那两个字?”黛玉便说了名。宝玉又问表字。黛玉道:“无字。”宝玉笑道:“我送妹妹一妙字,莫若‘颦颦’二字极妙。”探春便问何出。宝玉道:“《古今人物通考》上说:‘西方有石名黛,可代画眉之墨。’况这林妹妹眉尖若蹙,用取这两个字,岂不两妙!”探春笑道:“只恐又是你的杜撰。”宝玉笑道:“除《四书》外,杜撰的太多,偏只我是杜撰不成?”又问黛玉:“可也有玉没有?”众人不解其语,黛玉便忖度着因他有玉,故问我有也无,因答道:“我没有那个。想来那玉是一件罕物,岂能人人有的。”宝玉听了,登时发作起痴狂病来,摘下那玉,就狠命摔去,骂道:“什么罕物,连人之高低不择,还说‘通灵’不‘通灵’呢!我也不要这劳什子了!”吓的众人一拥争去拾玉。1.古代白话小说中有些词的词义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用了,或者发生变化了,试分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词义。(1)细看形容,与众各别()(2)些须认得几个字()(3)厮见毕归坐()解析:此题考查对文中词语的理解。古代白话小说中有些词的意义,现在发生变化了,或者不用了,注意加以辨析。答案:(1)形体面容(2)一点儿(3)互相2.宝玉为什么说“这妹妹我曾见过的”?这与上文黛玉的哪些话相照应?解析:此题考查对小说情节的理解。两人相见有“一见如故”的感觉,作者这个安排是为了突出宝黛之间确有共同的基础,为后文描写他们坚贞不屈的爱情奠定基础。同时使小说富于神秘色彩,与全书开头的“木石前盟”相对照。宝玉的这句话与黛玉前面的心理活动“好生奇怪,倒像在哪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相呼应,说明彼此似曾相识。答案: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3.“面善”的意思是()A.面熟B.面容和蔼C.貌美D.善良可亲解析:此题考查词语在语境中的意义。“面善”在文中不是面容和蔼可亲的意思,而是面熟的意思。答案:A4.宝玉问“可曾读书”,黛玉的回答与对贾母的回答不同(她对贾母的回答是“只刚念了《四书》”)。这是因为()A.黛玉怕宝玉看不起自己,不敢在他面前说读过《四书》,说明她的细心。B.黛玉从刚才与贾母的对话中,得知贾母并不主张女孩子读书,所以她此时改了口,说明她处事的机敏和留心。C.对不同的人说不同的话,反映出她的“步步留心,时时在意”的性格特点与准则。D.是为了讨好宝玉,因为她知道宝玉是不爱读书的,说明她的机敏和聪慧。解析:此题考查对人物语言的理解。解此题须联系上文的故事情节,贾母问黛玉读了何书,黛玉回答只刚念了《四书》,贾母听了之后不以为然,她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所以当宝玉问她读了什么书时,她就机敏地改了口“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答案:B5.宝玉给黛玉取字,说明()A.卖弄自己的学问。B.他没有轻视妇女的观念,又对黛玉颇有好感。C.讨好黛玉,以博得她的好感。D.与探春开玩笑。解析:此题考查对人物动作的理解。宝玉给黛玉取字并不是卖弄自己的学问,讨好黛玉,而是对黛玉有好感,取字是对她的尊重。答案:B6.宝玉对《四书》以外的评论,说明宝玉的什么思想性格,正确的一项是()
A.说明宝玉对《四书》是尊重的,不敢有所违抗和不满。
B.说明宝玉对中国封建文化的不满和叛逆性格。C.说明年纪尚小,对中国文化抱有虚无主义态度。D.说明宝玉的狂妄自大,目空一切。解析:此题考查对人物语言的理解。文中这样写“除《四书》外,杜撰的太多,偏只我是杜撰不成”,宝玉的评论主要表现了他对中国封建文化的不满和叛逆的性格?答案:B7.此段文字中,写宝玉初见黛玉“与众各别”的“形容”后,用了一个“笑”字;而前文写黛玉初见宝玉时,“便吃了一大惊”。同是相见,这一“惊”一“笑”的细节描写,表现了黛玉和宝玉各自怎样的心理和性格?解析:此题考查对人物心理和性格的分析评价。黛玉见宝玉是一“惊”,而宝玉见黛玉是一“笑”,一存于中,一发于外。这不同的表现来源于他们不同的地位所产生的不同心理。黛玉原是听惯了别人对宝玉的评论:惫懒、懵懂、顽劣……可是今日一见并非如此,自然“便吃一大惊”;再说黛玉初到贾府步步都要留心,所以虽然一“惊”,但只是“心下想”,不敢轻易说出口来。而宝玉则不同,在贾府他是娇纵惯了的,所以直言不讳,无所顾忌,满心欢喜,自然也就“笑”了。答案:黛玉初到贾府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敢轻易说话;宝玉在贾府被娇纵惯了,所以直言不讳,无所顾忌。8.语段中画线句子表现了林黛玉怎样的特点?(不超过10字)解析:此题考查肖像描写的作用。这段肖像描写主要来表现林黛玉的病弱娇美和聪明颖悟。答案:聪慧灵秀、体弱多病。9.文中贾宝玉对林黛玉有“四问”,问读书、问名、问字、问玉,为什么把“问玉”放在最后,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A.因为人们交往,多是先问一般情况,如姓名、干什么等,而后问到实质性的问题,这样安排符合常情礼俗。B.因为“问玉”是由“问名”“问字”引发而来的,把“问玉”放在最后,以便水到渠成形成高潮,突出人们的思想性格。C.因为先问读书、问名、问字,最后问玉,可以使情节波澜起伏,跌宕生姿。D.因两人名字中都有“玉”,宝玉又身佩“通灵宝玉”,因而由问名问字引起宝玉对“玉”的联想,所以把“问玉”放在最后顺理成章。解析:此题考查对小说情节的理解。A项“问到实质性的问题”,B项“突出人们的思想性格”,C项“使情节波澜起伏”,这些分析太牵强。只有D项的分析是合情合理的。答案:D10.对贾宝玉“摔玉”这一举动的思想意义有几项分析,最准确完整的一项是()A.体现了贾宝玉对“男尊女卑”的封建世俗观念的挑战。B.体现了贾宝玉对封建宗法制度和封建迷信思想的反叛精神。C.体现了贾宝玉背叛封建社会、渴求男女平等和个性解放的性格。D.体现了贾宝玉对封建礼教的叛逆性格和对林黛玉的爱慕之情。解析:此题考查对人物动作的理解。宝玉摔玉,是因为黛玉没有带玉,家中的姐姐妹妹们也没有带玉,而偏要他带,体现了他渴求男女平等和个性解放的性格。说体现了对封建宗法制度的叛逆精神、对林黛玉的爱慕之情,这种分析是不准确的。答案:C三、阅读下文,完成1~10题。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袴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1.这两首词用到哪些修辞手法,选出正确的一项()A.对偶、借喻、引用B.反语、对偶、比拟C.夸张、比拟、比喻D.反语、对偶、借代解析:此题考查修辞手法。《西江月》这两首词用似贬实褒、寓褒于贬的手法揭示了贾宝玉的性格。“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是对偶句。“膏粱”本义是肥肉精米,这里借指富贵子弟。答案:D2.两首词共用了多少组对偶句()A.三组B.四组C.六组D.八组解析:此题考查对偶句。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意义上密切相联的两个短语或句子成对地排列,这种修辞方式叫做对偶。这两首词共用了四组对偶句。答案:B3.词中“恨”“乐”两个词的词性是()A.都是形容词B.都是动词C.“恨”是动词,“乐”是形容词D.“恨”是名词,“乐”是动词解析:此题考查对文中词语的理解。“无故寻愁觅恨”中的“恨”是名词;“富贵不知乐业”中的“乐”在名词的前边,是动词。答案:D4.“愚顽怕读文章”一句的意思是()A.愚笨、贪玩、不肯读书。B.因为脑子笨又顽皮,一见书就害怕。C.不愿读《四书》《五经》这些孔孟之道的文章,被看做愚蠢顽劣。D.不愿读《四书》《五经》这些孔孟之道的文章,因为愚笨、贪玩。解析:此题考查对文中语句的理解。把这句话理解成宝玉贪玩、愚笨、害怕读书是不准确的,应理解为宝玉因不愿读《四书》《五经》这些孔孟之道的文章,被看做愚蠢顽劣。答案:C5.“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的实际含意是()A.宝玉放荡不羁、无所顾忌、蔑视世俗,因此厌恶封建礼教。B.宝玉不懂封建社会的世务,所以厌读反映这方面内容的文章。C.宝玉不肯学习封建社会的那一套礼教,不肯读反映封建社会传统观念的书。D.宝玉不愿意接受封建传统观念的约束,厌弃追求封建阶级的功名利禄。解析:此题考查对文中语句的理解。“潦倒不通世务”中的“世务”是指封建礼教,这句话的意思是不愿意接受封建礼教的约束;“怕读文章”体现了宝玉厌弃追求封建阶级的功名利禄。答案:D6.对“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行为偏激,性格不合群,从不考虑别人对自己的指责。用寓扬于抑的手法反映贾宝玉蔑视世俗的精神。B.做事好走极端,性格很怪,从不考虑别人对自己的诽谤。用寓扬于抑的手法反映贾宝玉不同常人的思想性格。C.贾宝玉行为不轨,但性格还乖,从不管别人对自己怎么看。D.贾宝玉的行为偏离正道,放纵自己,从不管别人对自己的诽谤。解析:此题考查对文中语句的理解。“偏僻”指偏激,不端正;“乖张”指偏执,不驯顺,与众不同。这句话用似贬实褒的手法反映了贾宝玉蔑视世俗的精神。
答案:A7.从修辞角度看,“草莽”“纨袴”“膏粱”的用法是()A.“草莽”是借代,“纨袴”“膏粱”是比喻。B.都是比喻。C.“草莽”是比喻,“纨袴”“膏粱”是借代。D.都是借代。解析:此题考查修辞手法。“草莽”是比喻中的暗喻,比喻人没有知识,没有修养;“纨袴”“膏粱”是借代,用华美的衣着、精美的食物指代富贵子弟。答案:C8.这两首词对宝玉的评价是()A.宝玉是“混世魔王”。
B.宝玉是受封建礼教迫害造成变态心理。C.宝玉任性,不善于用理智控制感情。D.宝玉有不为人理解的叛逆性格。解析:此题考查对这两首词的整体感知。这两首词用似贬实褒、寓褒于贬的手法揭示了贾宝玉的性格。答案:D9.作者在这里运用的艺术手法是()A.冷嘲热讽的手法B.反面映衬的手法C.明贬暗褒的手法D.先贬后褒的手法解析:此题考查艺术表现手法。这两词表面上是贬低、批评贾宝玉,实际上是高度赞扬贾宝玉的叛逆性格。答案:C10.根据这两首词,请概括贾宝玉的人物形象。解析:此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评价。《西江月》似贬实褒,表面是用世俗观念批评贾宝玉,而实际上却是他叛逆性格的写照。贾宝玉是贾府这个封建贵族家庭的叛逆者,他不愿受封建思想的束缚,厌弃功名利禄,怕读封建文章,他蔑视世俗,要求自由平等的“行为偏僻”的个性和卓然独立的种种表现,反映了他对封建礼教和封建道德的反抗精神。答案:贾宝玉蔑视世俗,要求自由平等,厌弃功名利禄,怕读封建文章,是一个封建礼教和封建道德的叛逆者的形象。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只见一个媳妇端了一个盒子站在当地,一个丫环上来揭去盒盖,里面盛着两碗菜。李纨端了一碗放在贾母桌上。凤姐儿偏拣了一碗鸽子蛋放在刘姥姥桌上。贾母这边说声“请”,刘姥姥便站起身来,高声说道:“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吃一个老母猪不抬头。”自己却鼓着腮不语。众人先是一怔,后来一听,上上下下都哈哈地大笑起来。史湘云撑不住,一口饭都喷了出来;甲笑岔了气,伏着桌子嗳哟;乙早滚到贾母怀里,贾母笑的搂着丙叫“心肝”;王夫人笑的用手指着凤姐儿,只说不出话;薛姨妈也撑不住,口里茶喷了探春一裙子;丁手里的饭碗都合在戊身上;己离了坐位,拉着他奶母叫揉一揉肠子。地下的无一个不弯腰屈背,也有躲出去蹲着笑去的,也有忍着笑上来替他姊妹换衣裳的,独有凤姐鸳鸯二人撑着,还只管让刘姥姥。 (《红楼梦》第四十回)1.文中甲~己六处应填的人物依次是:甲、______乙、______丙、______丁、______戊、______己、______①迎春②探春③惜春④宝玉⑤黛玉⑥宝钗解析:此题考查对人物动作的理解。文中人物的动作和神态符合人物的身份和性格,如“
笑岔了气,伏着桌子嗳哟”体现了黛玉的娇弱;滚到贾母怀里,贾母搂着叫心肝的只能是宝玉。做这道题仅有课内知识是不够的,如果学生课外阅读了《红楼梦》,做这道题就容易多了。答案:甲⑤乙④丙④丁②戊①己③2.本段文字的中心人物是____。解析:此题考查辨析本段文字的中心人物。这是《红楼梦》中刘姥姥进贾府的情节,刘姥姥闹了很多笑话,出了很多洋相,她是这段文字的中心人物。答案:刘姥姥3.众人“上上下下都哈哈地大笑起来”的原因是。解析:此题考查对人物神态描写的理解。众人先是听了刘姥姥的话,又看到她鼓着腮不说话的神态,不由得哈哈大笑起来。答案:因为刘姥姥的动作表情活像一头猪,所以引得大家哈哈大笑4.平时爱笑的凤姐此时却不笑,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此题考查对情节的理解。从这段文字结尾一句话“独有凤姐鸳鸯二人撑着,还只管让刘姥姥”,可以知道,这出戏是王熙凤导演的。答案:她是这出戏的总导演,目的是哄贾母开心,讨好贾母5.这段文字采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描写方法,在笑态各异中显示了个性的差异,展示了大观园中。解析:此题考查描写方法。答案:语言动作神态欢乐的日常生活6.下面的各项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王夫人虽指着凤姐儿,但对她的做法是赞赏的。B.林黛玉在这里的表现与她刚进贾府时性格有矛盾。C.王熙凤在这里显示出的身份、地位和性格,与《林黛玉进贾府》中显示的很一致。D.贾母虽是贾府的“老祖宗”,但此时笑得很得体,很自然。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的分析和鉴赏。B项林黛玉在这里的表现与她刚进贾府时性格并没有矛盾,只不过是刚来时拘谨,现在环境熟了,随和了一些。答案:B二、阅读下文,完成1~4题。打电话(小小说)①这是去年春节时我在火车站看到的一幕。②在人潮如流的火车站的公用电话亭里,一个青年打工者,坐在破旧的旅行箱上面,一只手拿着崭新的、记得密密麻麻的电话本,一只手拿着话筒,正在打电话。③“喂,您好!请麻烦叫赵波接电话好吗?他不在?那麻烦您再找一下行不行?我有急事找他,很紧急的事!不好找?那您知道他还有别的联系方式吗?哦,真对不起。估计他什么时候能回来?说不定?一般是什么时候?晚上?好,我晚上再打,谢谢您啊!”④他“哗哗哗”地翻电话本,又找出一个号码,拨通了:“是陈小涛吧,我托你的事……现在工作不好找?哦,工资低一点也行,活儿累点也不算啥,我都没问题!我是今天夜里的车,买不到票,我都来三天了,人太多了,大概后天早上到,我找你还打这个电话行不行?那好,麻烦你操个心,谢谢!谢谢!”⑤挂了电话,他望着火车站广场上的人潮发了一会儿愣,然后又翻电话本,拨通一个电话:“喂,是小三吗?哦,对不起,我找王三强接电话,谢谢!喂,小三,你上班了没有?已经上班了,怎么样?你们厂还能进人吗?初二人就满了!唉,早知道就不在家过年了。我就知道不好找……你帮我留个心,我到了再给你打电话,好了,再见了!”⑥“喂,是陈军吗?”他又拨了一个电话,“
陈军,是这样的,我准备到广州去打工,可到了火车站,买不到票,一住就是三天,我身上的钱花完了,你能不能借我点钱用,一百块钱就行。那边的工作我已经找好了,一个月1200元,拿了工资我就寄还给你的!你还不相信我?你现在离火车站最近,我只有找你了。你……哦,那就算了吧,我再想想办法。”⑦看来他真的很糟糕,还没到目的地,身上的钱就花光了,工作又没有着落。我寻思着怎么帮帮他,他对着话筒又说了起来:“妈,我已经到了,今天早上就到了,已经住在厂里了,真的!您放心!没事的,您看我一到就给您打电话。工资?不低,一个月1500元呢!哎呀,别啰嗦了。我知道!我知道!我知道!路上累得很,我要洗澡去,洗完澡再好好睡上一觉,好了,长途电话费很贵,我挂了啊,妈。”⑧我向他走去,他又拨通了一个电话,顿时,他满脸都洋溢着喜悦:“秀秀,我已经到了,工作也找好了。不是他联系的,也不是他……是我一个小学同学帮忙联系的……你不认识。这厂还可以,挺大的,挺气派!你放心,我会好好干的!工资可能是1800元,以后还会加的。等我拿了工资,一定会接你过来的!我的电话?我刚到还没……问宿舍里也没有,不过我会经常打给你的。我能自己照顾好自己的,你也要照顾好自己。我今年要挣好多的钱,年底回去咱们就结婚……”⑨他眉飞色舞、手舞足蹈、旁若无人地讲着话,像真的已经成就了一番伟业,全然忘了只有一张单程车票属于他。我站在他的身边,________。1.第⑨段“我站在他的身边”这个语句后面应有一句话作为全文的结尾,现空缺,请你补写出来。(补写的文字要合乎情理,字数不限)解析:此题考查想象补写能力。答案:举例:越看越觉得他像个英雄,一个不折不扣的英雄(按:原作如此。考生补写的文字,只要与作品内容有合理的逻辑联系就可以。)2.根据全文内容(包括你补写的文字),概括这篇小小说的创作目的。解析:此题考查概括分析的能力。答案:①呼唤人们相互尊重与自我尊重。②人在困境中,不放弃奋进求生,便是对社会的尊重、对自己的尊重。③亲情与爱情可以涤荡精神的贫穷,促使你寻觅人生新的起点。④小说的主人公珍惜“奋进求生”的权利,珍重亲情与爱情。(抓住一个要点写清楚即可。)3.第③段只有百余字,却有9处使用了问号。请说说它的作用。解析:此题考查对标点符号的理解能力。答案:①刻画人物寻觅走出困境的急切心理。②接连询问的背后是接连的失望。③反映出进城务工族求职的艰难。4.段落点评。(以简练的点评反映自己的见解)(1)第⑥段,给陈军打电话:。(2)第⑦段,给妈妈打电话:。(3)第⑧段,给秀秀打电话:。解析:此题考查分析点评的能力。答案:(1)以理智对待又一次碰壁;困顿中的“他”依然能理解他人、尊重他人(2)编造美丽的谎言,只是为安慰惦念着自己的妈妈。我们无权指摘忠实亲情的“说谎者”(3)是憧憬,不是臆造。但愿秀秀见到“他”时,电话中的承诺都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