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古今言殊--汉语的昨天和今天 (3)
加入VIP免费下载

第二节 古今言殊--汉语的昨天和今天 (3)

ID:990640

大小:973 KB

页数:31页

时间:2022-03-21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想说懂你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文言文虚词 高考文言文复习之虚词 四只手拨着两颗头,都弯了腰,在粉墙上映出一个蓝色的虹形,至于半点钟之久了。“好了,好了!”看的人们说,大约是劝解的。“好,好!”看的人们说,不知道是解劝,是颂扬,还是煽动。“好!”与“好了!”仅仅是一个虚词“了”的有无,两者的表达意思就迥然不同。这一个“了”字描画出了两种态度截然相反的看客,意蕴深刻。鲁迅先生的小说《阿Q正传》第五章“生计问题”中有一段关于阿Q与小D势均力敌、难分胜负的“龙虎斗”的描写: 在下列对联的末尾加上什么语气能使其表达的意思完全相反?君恩深似海臣节坚如山矣乎 洪承畴的对联君恩深似海矣!臣节重如山乎?一个“矣”字,感慨万端:你受明朝君王之恩似海深啊!一个“乎”字,直接提出质问:你的节操真像山那样不可动摇吗?这一改就变得无情嘲讽,辛辣有力,揭穿了叛徒的嘴脸,入木三分!虚词不虚 1、规定: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2、要求掌握18个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考纲说明》 年份考查的虚词09年而与之乃10年乃何而之11年乃而以且12年之于乃其13年于而则之高考风向标14年乃而之且 1、选择题。2、文言断句。3、文言翻译。考查形式 文言虚词用法和记忆技巧 而 1用作代词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2用作连词侣鱼虾而友麋鹿则知明而行无过已死而有知,其几何离而用作第二人称代词可译为“你”并列不译,有时可译为“又”递进可译为“并且”“而且”假设可译为“如果”“假如” 吾尝终日而思矣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图穷而匕首见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复音虚词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而修饰连接状语,可不译,可译为“地”转折可译为“但是”“却”承接可译为“就”“然后”“接着”因果可译为“因而”“而已”出现在句尾,相当于“罢了” 记住了吗?为什么记不全,我该怎么办?欢迎使用神奇记忆法,本产品承诺三包 巧记王二小发现敌人后,想传递消息却已不及,然后假装带路,并想让八路军修理敌人,因而牺牲。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觉今是而昨非。说说下列句子中“而”的意义和用法辨析:两个“而”字毫无疑问都是连词,第(1)句表转折关系,第(2)句同学也许会脱口而出:“表转折。”其实不然,“今是”与“昨非”看位置能否互换,互换后不影响意思,因此是并列关系。一、代入后看前后句意 (1)灭滑而还。(2)泉涓涓而始流。说说下列句子中“而”的意义和用法辨析:第(1)句“而”表承接,一目了然,承接有时间上的,有逻辑上的先后关系。第(1)句属前一种情况,“灭滑”先发生,接着“还”这个行为发生;第(2)句就有疑惑,好像也是表承接的连词吧?“涓涓”是伴随着“始流”,表示“始流”的方式,所以而应是连接状语和中心词表修饰关系。 兵者,危道也。须戮力同心,切勿如蟹六跪1而()二螯,否则,何以胜?故冯婉贞曰:“诸君2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氏虽小,然青,取之于蓝3而()青于蓝,更胜其父。婉贞博学4而()日参省乎己,非只效书生终日5而()思也。三思6而()后行,故有抗敌之大捷。非7而()所谓小女子也,乃巾帼英杰8而()。牛刀小试1并列关系2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3转折关系,可译为却4递进关系,可译为而且5修饰关系,可译为地6承接关系,可译为然后7同“尔”,可译为你8语气助词,放在句末,可译为“吧”“啊” 之 1.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2.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3.则其善者而从之。4.之二虫又何知。5.送孟浩然之广陵。6.何陋之有?7.蚓无爪牙之利。8.顷之,未发。之主谓间不译结构助词的代词他,她,它。代词这、此动词往,到..去。宾语前置的标志。定语后置的标志。衬音助词无实意。 巧记宾客和主人定于此处分别,却先后听到远处传来的琴音,为之所动,独立舟中不发。 二、看语法结构借助语法结构分析可以推断文言虚词的用法。(1)师道之不传也久矣(2)辍耕之垄上“师道之不传”是主谓短语,作“久矣”的主语,“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是结构助词,可不译。“之垄上”是动补短语,“之”是动词,“去”“往”的意思,“垄上”是补充说明“之”的处所。 ①先妣抚之甚厚②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之”是动词“抚”的宾语,代词,可译为“她”“之”处在偏正结构中,可译为“的”。说说下列句子中“之”的意义和用法 一僧欲1之()南海,询于唐僧,唐僧不2之()应。久3之(),此僧以箪食瓢饮4之()助至南海,夸5之()于唐僧:“此何难6之()有?”唐僧曰:“汝7之()百折不挠,实可钦佩。然汝8之()言亦过矣,君将骄而笑9之()乎?”牛刀小试1之(到)2之(不译)3之(衬音)4之(的)5之(代词)6之(宾前标志)7之(不译)8之(的)9之(代词) 乃 “乃”这个词在文言中主要作副词和代词一、作副词1项王乃夜驰之沛公军。2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3设九宾礼于廷,臣乃敢上璧。4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5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二、作代词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乃表承接,一般译为“于是”“就”等。表转折,可译为“竟”“竟然”“却”等。表情态,可以译为“才”“才能”等。表判断,可译为“是”“就是”。表范围,译为“只”“只有”“仅”“仅仅”等。一般译为“你的”。 露一小手自己用“乃”的意项来造句。 尝闻放翁志节,毕现《示儿》,1乃()读之。至“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望告2乃()翁”一句,大为感佩,其真3乃()忠贞之士也!然亦有人不齿,4乃()曰:“此徒沽名耳。”众人质之以理,其辞穷,5乃()不得已而谢牛刀小试1乃(于是)2乃(你的)3乃(是)4乃(竟然)5乃(才) 练一练 课后训练:判断“于”在文段中的意义。“黄鸟于①飞,差池其羽”,何其美也。然于②吾等,则久别矣。自十年前偶见之,于③今已十载,未睹其姿。今造林还草,生态渐复,黄鸟复见,其鸣之美则倍于④昔。吾乡之美已闻于⑤四方。世人皆欲老于⑥吾乡,此乃多人言于⑦我也,非吾杜撰耳。于⑧是吾等畅饮抒怀,陶然醉于⑨是,不亦乐乎? 总结经史子集何其多,常见虚词二十个。之乎者也乃焉矣,因为所以与然而。若属先得识规则,且于文中辨差别。文言功夫当日进,书海扬帆定自得。 感谢您的光临,望不吝赐教!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