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
加入VIP免费下载

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

ID:958490

大小:46.5 KB

页数:19页

时间:2022-03-16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曹坚摘要:《三国演义》是我国产生较早,影响较大的一部著名长篇历史小说。描写了东汉未年和整个三国时代封建统治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作者以恢宏的笔调描述了战争残酷的一面,但其中更以尖锐复杂的政治军事斗争描写中体现出谋略的应用。    关键词:战争描写谋略的应用  《三国演义》不仅是较早的一部历史小说,而且代表着古代历史小说的最高成就。小说采用浅近的文言,明快流畅,雅俗共赏;笔法富于变化,对比映衬,旁冗侧出,波澜曲折,摇曳多姿。又以宏伟的结构,把百年左右头绪纷繁、错综复杂的事件和众多的人物组织得完整严密,叙述得有条不紊、前后呼应,彼此关联,环环紧扣,层层推进。19 《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曹坚摘要:《三国演义》是我国产生较早,影响较大的一部著名长篇历史小说。描写了东汉未年和整个三国时代封建统治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作者以恢宏的笔调描述了战争残酷的一面,但其中更以尖锐复杂的政治军事斗争描写中体现出谋略的应用。    关键词:战争描写谋略的应用  《三国演义》不仅是较早的一部历史小说,而且代表着古代历史小说的最高成就。小说采用浅近的文言,明快流畅,雅俗共赏;笔法富于变化,对比映衬,旁冗侧出,波澜曲折,摇曳多姿。又以宏伟的结构,把百年左右头绪纷繁、错综复杂的事件和众多的人物组织得完整严密,叙述得有条不紊、前后呼应,彼此关联,环环紧扣,层层推进。19 《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曹坚摘要:《三国演义》是我国产生较早,影响较大的一部著名长篇历史小说。描写了东汉未年和整个三国时代封建统治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作者以恢宏的笔调描述了战争残酷的一面,但其中更以尖锐复杂的政治军事斗争描写中体现出谋略的应用。    关键词:战争描写谋略的应用  《三国演义》不仅是较早的一部历史小说,而且代表着古代历史小说的最高成就。小说采用浅近的文言,明快流畅,雅俗共赏;笔法富于变化,对比映衬,旁冗侧出,波澜曲折,摇曳多姿。又以宏伟的结构,把百年左右头绪纷繁、错综复杂的事件和众多的人物组织得完整严密,叙述得有条不紊、前后呼应,彼此关联,环环紧扣,层层推进。19 《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曹坚摘要:《三国演义》是我国产生较早,影响较大的一部著名长篇历史小说。描写了东汉未年和整个三国时代封建统治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作者以恢宏的笔调描述了战争残酷的一面,但其中更以尖锐复杂的政治军事斗争描写中体现出谋略的应用。    关键词:战争描写谋略的应用  《三国演义》不仅是较早的一部历史小说,而且代表着古代历史小说的最高成就。小说采用浅近的文言,明快流畅,雅俗共赏;笔法富于变化,对比映衬,旁冗侧出,波澜曲折,摇曳多姿。又以宏伟的结构,把百年左右头绪纷繁、错综复杂的事件和众多的人物组织得完整严密,叙述得有条不紊、前后呼应,彼此关联,环环紧扣,层层推进。19 《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曹坚摘要:《三国演义》是我国产生较早,影响较大的一部著名长篇历史小说。描写了东汉未年和整个三国时代封建统治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作者以恢宏的笔调描述了战争残酷的一面,但其中更以尖锐复杂的政治军事斗争描写中体现出谋略的应用。    关键词:战争描写谋略的应用  《三国演义》不仅是较早的一部历史小说,而且代表着古代历史小说的最高成就。小说采用浅近的文言,明快流畅,雅俗共赏;笔法富于变化,对比映衬,旁冗侧出,波澜曲折,摇曳多姿。又以宏伟的结构,把百年左右头绪纷繁、错综复杂的事件和众多的人物组织得完整严密,叙述得有条不紊、前后呼应,彼此关联,环环紧扣,层层推进。19 《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曹坚摘要:《三国演义》是我国产生较早,影响较大的一部著名长篇历史小说。描写了东汉未年和整个三国时代封建统治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作者以恢宏的笔调描述了战争残酷的一面,但其中更以尖锐复杂的政治军事斗争描写中体现出谋略的应用。    关键词:战争描写谋略的应用  《三国演义》不仅是较早的一部历史小说,而且代表着古代历史小说的最高成就。小说采用浅近的文言,明快流畅,雅俗共赏;笔法富于变化,对比映衬,旁冗侧出,波澜曲折,摇曳多姿。又以宏伟的结构,把百年左右头绪纷繁、错综复杂的事件和众多的人物组织得完整严密,叙述得有条不紊、前后呼应,彼此关联,环环紧扣,层层推进。19 《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曹坚摘要:《三国演义》是我国产生较早,影响较大的一部著名长篇历史小说。描写了东汉未年和整个三国时代封建统治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作者以恢宏的笔调描述了战争残酷的一面,但其中更以尖锐复杂的政治军事斗争描写中体现出谋略的应用。    关键词:战争描写谋略的应用  《三国演义》不仅是较早的一部历史小说,而且代表着古代历史小说的最高成就。小说采用浅近的文言,明快流畅,雅俗共赏;笔法富于变化,对比映衬,旁冗侧出,波澜曲折,摇曳多姿。又以宏伟的结构,把百年左右头绪纷繁、错综复杂的事件和众多的人物组织得完整严密,叙述得有条不紊、前后呼应,彼此关联,环环紧扣,层层推进。19 《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曹坚摘要:《三国演义》是我国产生较早,影响较大的一部著名长篇历史小说。描写了东汉未年和整个三国时代封建统治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作者以恢宏的笔调描述了战争残酷的一面,但其中更以尖锐复杂的政治军事斗争描写中体现出谋略的应用。    关键词:战争描写谋略的应用  《三国演义》不仅是较早的一部历史小说,而且代表着古代历史小说的最高成就。小说采用浅近的文言,明快流畅,雅俗共赏;笔法富于变化,对比映衬,旁冗侧出,波澜曲折,摇曳多姿。又以宏伟的结构,把百年左右头绪纷繁、错综复杂的事件和众多的人物组织得完整严密,叙述得有条不紊、前后呼应,彼此关联,环环紧扣,层层推进。19   《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更重要的是在战争描写和人物塑造上。小说最擅长描写战争,并能写出每次战争的特点。注意描写在具体条件下不同战略战术的运用,指导作战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而不把主要笔墨花在单纯的实力和武艺较量上。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等,每次战争的写法也随战争特点发生变化,在写战争的同时,兼写其他活动,作为战争的前奏、余波,或者战争的辅助手段,使紧张激烈、惊心动魄力的战争表现得有张有弛,疾缓相间。如在赤壁之战前描写孙、刘两家的合作、诸葛亮、周瑜之间的矛盾,曹操的试探,孙、刘联军诱敌深入的准备等等,在人物塑造上,小说特别注意把人物放在现实斗争的尖锐矛盾中,通过各自的言行或周围环境,表现其思想性格。如曹操的奸诈,一举一动都似隐伏着阴谋诡计;张飞心直口快,无外不带有天真、莽撞的色彩;诸葛亮神机妙算,临事总可以得心应手,从容不迫。著名的关羽“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张飞“威震长坂桥”、“赵云”单骑救幼主”、诸葛亮“七擒孟获”、“空城计吓退司马懿”等更是流传极广的篇章。  如下来具体分析《三国演义》中战争描写的艺术性。  一、出色的战争描写  《三国演义》用大部分篇幅描写战争,而且处理得十分出色,以下是最显著的特色。  斗智为主,斗力为辅  要在战争中取胜,不仅要勇猛善战,更要运用智谋。罗贯中描述战况时,往往以斗智为主,斗力为辅。他只用较少的笔墨渲染战场上的厮杀,而更注意展示战争的前因后果和准备过程。包括情报的刺探与分析,战斗任务的分配,战略战术的运用,不同意见的争论等等。这样一来,连绵不断的大小战役,在19 在小说中就显得千姿百态,毫不雷同。  奇特惊险,变幻莫测  作者取材于历史,但不受历史记载的束缚。他创造出许多奇特惊险,变幻莫测的情节。某些情节如赤壁之战中诸葛亮借东风等,甚至背离了现实生活的逻辑,只符合民间艺人假想的逻辑。但它们集中表达了人们的理想、愿望和审美情趣,所以深受广大读者喜爱。  情节个性,水乳交融  小说中惊险曲折的情节,都是由人物的思想性格中引发出来的。参加战争的每个重要人物,都有他独特的行为方式,这种行为方式体现出一种独特的心理活动,这种心理活动又由他独特的思想性格所支配。因此,读者一旦接触到小说中那些扣人心弦的情节,不知不觉地就钻入了人物的内心。传奇性情节与非凡人物性格的水乳交融,是《三国演义》取得巨大艺术成就的标志之一。  二、惊人的谋略19   连环计  按历史记载,公元191年,东汉大臣王允等人联合董卓的心腹部将吕布,诛灭了独揽朝政的董卓。  《三国演义》把这个故事加以扩充,又新增貂蝉这个虚构人物,演变成后来「连环计」的故事。  挑拨离间  《三国演义》第八回写道,貂蝉原是王允的侍婢,王允把她充作自己的亲生女儿,并先将她许配吕布为妻,然后又将她赠与董卓为妾。吕布进董卓府打探她的消息时,貂蝉假装出悲伤的样子,要求吕布救她脱离苦海。然而貂蝉又对董卓说,自己遭到吕布调戏,欲投水自尽。吕布本是董卓的义子与亲信,但在貂蝉的挑拨之下,二人反目成仇,董卓终于被吕布刺死。这就是连环计的妙用。  巾帼英雄貂蝉  貂蝉不只能歌善舞,而且重义气,有主见,沉着冷静,手腕灵活,将两个位高权重、武艺超群的男子玩弄于股掌之上,证明巾帼确实可以压倒须眉。  奇袭乌巢  公元200年8月,袁绍率十万大军进驻官渡(今河南省中牟县东北),企图消灭曹操的军队。谋士许攸得不到袁绍的信任,转而投降曹操,并且提供了许多情报。曹操得知袁绍在乌巢(今河南省延津县东南)囤积了大量粮草,立即亲率精锐军队连夜奔袭乌巢。袁绍只派少量骑兵救援乌巢,仍然留主力进攻官渡。由于乌巢粮草被烧光,袁军上下恐慌,官渡前线的大将亦投降曹操。  以弱胜强  在这场战争中,袁军的数量与后勤供应均占优势,但曹军坚守阵地以逸待劳,发现对方弱点即迅猛出击。袁绍则死按老计划办事,对确保乌巢安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结果吃了大亏。当时袁绍是中原最强大的军阀,经此一役,他便日渐衰落,相反曹操却声威大振,奠定了统一中原的基础。  草船借箭  借箭故事的由来  根据史书记载,公元213年,孙权乘船在长江上观察敌情,船的一侧被曹操军队放箭射中。孙权下令掉转船头,使另一侧也被射中,以便船身保持平衡。这就是后代「草船借箭」故事的来源。  《三国演义》的借箭故事  《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写道,赤壁之战前夕,周瑜命令诸葛亮监造十万枝箭,同时暗中吩咐工匠拖延时间,使诸葛亮难以准时完成任务。诸葛亮算定三日之后长江上将有大雾,所以前两日按兵不动,第三日带领二十条船驶往长江北岸,上面装有布幔柴草等物。曹操见大雾弥漫,下令赶快射箭。这些箭纷纷落到诸葛亮的船上,共计十万余枝。周瑜收到箭后大感惊奇。诸葛亮不费吹灰之力,使东吴得到十万枝箭,又挫败了周瑜消灭异己的阴谋,可谓一举两得。  苦肉计  历史上的诈降计  黄盖是东吴的大将,他在赤壁之战中建议实行火攻,并且写信给曹操,假称愿意投降。至于曹操为什么会受他的骗,史书上缺乏记载。  小说中的苦肉计  《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写道,黄盖事先与周瑜计议妥当,然后公开顶撞周瑜,被打五十军棍。阚泽代表黄盖到曹操营寨献诈降书,恰巧曹操从另一途径得到了黄盖受刑的消息,于是中了圈套。小说的写法,构思精巧细密,使曹操受骗的过程显得合情合理。  苦肉计的优点  所谓苦肉计,指的是违反常理地自我伤害,然后宣称这是发生内讧造成的。这种计策往往与反间计相辅而行。如果我方内部有敌方的间谍,我方内讧的消息就会变成假情报传递出去,迷惑敌方。  水淹七军  关羽破曹军  公元219年秋季,关羽在襄阳、樊城附近(今湖北省襄樊市一带)打败过曹操的军队。后世「水淹七军」的故事即由此演化而来。19 《三国演义》第七十四回写道,关羽仔细考察樊城以北的地形,发现襄江与白河水势甚急,又发现曹军驻扎在山谷之内,于是派人堵住各处水口,趁夜晚风雨大作之际,放水淹没曹军。曹军将领于禁投降,庞德被擒。  善用天时地利  这个故事表明,为将者必须善用天时地利。关羽注意到当时正值秋雨连绵之际,河水容易上涨,就将自己的军队移向高处。大意的于禁则没有采取防范措施,结果遭到关羽暗算,全军覆没。  火烧连营  年轻的大都督  公元219年,关羽被吴军偷袭,兵败被杀。刘备为了复仇,在公元221年亲率大军讨伐东吴,初时连获小胜,东吴朝野人心惶惶。在此危急时刻,孙权采纳阚泽的建议,大胆起用年仅三十九岁的陆逊为大都督,赴猇亭(今湖北省宜都县北)前线指挥作战。陆逊不顾许多人的反对,决定坚守营垒,避免交战。  以弱胜强  蜀汉军队跟陆逊相持半年之久,斗志开始懈怠,再加上天气炎热,便将营寨迁往林木茂盛的阴凉之处,犯了易被火攻的大忌。陆逊抓紧时机,命军队每人手执茅草一把,内藏硫磺焰硝,各带火种,夜间潜入蜀汉营寨,顺风放火。蜀汉军队阵脚大乱,东吴军队全力追击,连破四十余营,直到巫县为止。这是古代历史上一个后发制人、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  空城计  《三国演义》九十五回「空城计」的故事,是由裴松之《三国志注》所引的一则传说演变而来。  空城退敌  罗贯中写道,公元228年蜀魏交战,马谡违抗诸葛亮的命令,导致战略要地街亭(今甘肃省庄浪县东)失守。司马懿率领十五万大军,乘胜杀往西城(今甘肃省天水县与礼县之间)。此时诸葛亮思虑绵密的计谋在这个故事中,为什么诸葛亮敢于冒险?因为司马懿被他打败过许多次,已成惊弓之鸟,即使顺利进军,也格外小心。有鉴于此,诸葛亮放弃了兵家惯用的「虚而示之以实」的策略,转而采用「虚而示之以虚」的策略,借以加重司马懿的疑虑。反之,司马懿对诸葛亮摸得不透,只知道他深谋远虑,一贯谨慎,不知道他在危急时刻也会一反常态,铤而走险,结果自己错过了打败诸葛亮的大好机会。  诈病夺权  迷惑对手  公元239年魏明帝曹叡死后,大将军曹爽专权,小皇帝曹芳成了傀儡。曹爽对政敌司马懿放心不下,派人到司马懿家拜访,探听虚实。司马懿装得老态龙钟,耳聋眼花,喝汤洒满衣襟,讲话口齿不清。曹爽以为他危在旦夕,对他丧失了警惕。  发动政变  公元249年年初,曹爽跟随小皇帝曹芳出洛阳城,祭扫曹叡陵墓。司马懿趁机发动政变,逼迫曹爽交出权力,随即将其杀死。由上可见,司马懿在自己力量不足的时候,善于韬光养晦,以退为进,制造假象迷惑对手。一旦找到机会,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猛烈进攻,务必将对手置于死地。他的手段极其凶狠,但效果十分显著。  三、《三国演义》战争描写中的人物形象  《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更重要的是在人物塑造上。在人物塑造上,小说特别注意把人物放在现实斗争的尖锐矛盾中,通过各自的言行或周围环境,表现其思想性格。如曹操的奸诈,一举一动都似隐伏着阴谋诡计;张飞心直口快,无外不带有天真、莽撞的色彩;诸葛亮神机妙算,临事总可以得心应手,从容不迫。著名的关羽“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张飞“威震长坂桥”、“赵云”单骑救幼主”、诸葛亮“七擒孟获”、“空城计吓退司马懿”等更是流传极广的篇章。  《三国演义》创造了一大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特别是一些主要人物,无不个性突出,形象鲜明,有血有肉。曹操、关羽、诸葛亮,之所以被称之为“三绝”,从艺术上来说,也主要是因为他们的个性特征是非常突出的。通过才智相当的人物之间的较量来表现人物的个性,是《三国演义》重要的艺术手法。  先说关羽。这是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之一。《三国演义》中关羽形象的首要特点就是他的武勇神威,世称"万人敌"是也。关羽的武艺高强、威勇盖世是无庸置喙的,从他的出场开始,作者对这一点的着力描写就没有停止过。请看关羽首次独出大显身手、"温酒斩华雄"这一段——  众诸侯听得关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众皆失惊。正欲探听,鸾铃响处,马到中军,云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其酒尚温。(第5回19 )  何其震撼!何其神勇!作者并没有描写关羽如何奋勇厮杀,但通过这种气氛的渲染、背景的烘托却足以使关羽勇冠三军的英武神威跃然纸上,同样收到了传神的效果。  《三国演义》大约有十八回是着重写关羽的,反映了他出生入死,纵横倥偬的戎马生涯。但大部分回目,并没有直接描写惊险曲折的战斗行动,而是运用"神似"的手笔,以精炼的笔墨,渲染人物的精神威力。这一特点在"斩颜良诛文丑"、"单刀赴会"、"刮骨疗毒"、"过五关斩六将"等章节中都得到了不同的程度、不同角度的体现。  其次,作者把"义"的品质倾注于关羽的一生,赋予了这一英雄形象以独特的鲜明个性。  关羽之超越众将、妇孺皆知,独具深远影响者,莫过于"义"了。作者苦心孤诣地描写了他的义重如山,舍生取义的重义品质,把他塑造成"义"的化身。在"屯土山约三事"这一情节中,作者便突出地表现了关羽在生死危难中义无返顾、视死如归的品质。当时,徐州失陷,兄弟离散,关羽被围困于土山,迫于无奈,他向曹操提出"三约"并要曹操答应之后才肯就降。"三约"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但知刘皇叔去向,不管千里万里,便当辞去",还有一约是"降汉不降曹",表现了他的忠中有义,义中有忠。关羽"身在曹营心在汉",曹操为了收服他,费尽心机,赠送金银美女、封侯赐爵,都丝毫无法令他动心。当关羽得知刘备的消息后,便毅然封金挂印,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直寻刘备而去,表现得何等光明磊落!而这正是关羽,在他身上绝无丝毫的奴颜与媚骨,财色不足以动其心、爵禄不足以移其志,不管在任何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都不改变他的初衷。“吾乃解良一武夫,蒙先主以手足相待,安肯背义投敌国乎?城若破,有死而已。"为他的忠义作了最好的注解。  此外,作者又通过"义释曹操"、"义释黄忠"等情节表现了关羽另类的"义",这是深化关羽重义品质的重要笔墨,反映了关羽性格的复杂性,使关羽这一"义的化身"更趋丰满。  现说曹操。曹操在《三国演义》中被称为奸雄,可能是因为他的儿子篡了汉。他说刘备与他是并世英雄,说得刘备都不敢听,但是他没有杀刘备,虽刘备正是他的瓮中之鳖。这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大度,也是周瑜做梦也梦不到的。周瑜眼中只有诸葛亮,与其誓不两立,只要把诸葛亮杀了,东吴的天下就太平了。后来又发现刘备也不是一般人物,便想杀刘备,至少把他留在东吴,东吴的天下也太平了。目光短浅,气量狭小,非英雄也。这也与曹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曹操还是个实干家,曾经行刺董卓,矫诏聚诸侯讨伐董卓。这些使我感到了曹操的伟大之处。19   众所周知,在《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是封建统治阶级中具有普遍性,充分典型化了的艺术形象,是一个贪欲和权欲的穷凶极恶的冷酷无情而又欺君罔上的典型的封建主义权势人物的奸臣形象。罗贯中是叙事写人的高手,仅用廖廖数语便将人物性格刻画出来,如:“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句话便揭示了这类人物的内心世界。用屠杀徐州无辜平民,向仓官借头、以德报冤杀吕伯奢全家等细节来刻画曹操的形象,引起人们对曹操的愤恨。  独眼看曹操,钱钟书19 先生说:“偏见好比打靶的瞄准,只能用一只眼来看。”可惜的是,世人闭着右眼,眯着左眼看曹操,我却反过来了。在我眼中,曹操不能不说是一位千古难寻的智者。罗贯中似乎对刘备别有偏心,百般宠爱。其正统思想开篇即见。他十分明白的告诉读者,刘备是怎样的人,曹操是怎样的人?恨不得扯只读者的耳朵说,谁是英雄,谁是奸雄。其实又何必呢?就象他自己所说,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曹操的名言:“宁愿天下人负我,休叫我负天下人。”从此成为恶誉,也给曹操定了个性,千古叫人咒骂。因为中国的儒教文化,其中就有“宁人负我,我毋负人”的自我牺牲精神再内。其实,在物欲相对贫乏的社会,人欲尚不到横流的地步,那种尔谀我诈、势不两立、不共戴天的人吃人的现象,还未成气侯。而在血肉横飞的阶级斗争社会,这种美德多阁于憧憬,焉有不负之理?只不过在程度上有所不同罢了。细想起来,曹操敢这样做,敢这样说,不也是光明磊落,心口如一,不失枭雄本色吗?比起那些实际上如此行事,偏又做出一番虚张,满嘴文章道德,革命口号,甚至还流出两行泪,要高尚得多。再说“发矫诏诸镇应曹公”一回中,袁绍凭什么当盟主?不过“四世三公”,汉朝名相之裔罢了。其实一手策划这次讨董行动的是曹操。他推出袁绍当领袖说明他心胸宽广,见袁绍侮辱刘关张,他暗使人安抚。对比袁术、鲍杏、孙坚,曹操自胜一筹。还有在赤壁之败后,逃亡路上的三次“笑”中可见。由此可见,曹操他虽奸而豁达,确实为一代难得的枭雄。  封建统治时期需要忠臣,需要一个能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这就是诸葛亮。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谋,而且一生谨慎,鞠躬尽瘁。他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智料华容道,巧摆八阵图,骂死王朗,空城计,七星灯,以木偶退司马懿,锦囊杀魏延,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我本以为这种人应该相貌非凡,可书中描绘的却十分简单: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但他的所做所为却给后人很深的印象。19   例如在赤壁之战中,诸葛亮的对手,既有老谋深算的曹操,又有才华四溢的周瑜,而诸葛亮的智慧、才干特别是预见性,恰恰是在战胜这样的强大对手的过程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现。在空城计的情节中,诸葛亮的对手司马懿也是一个才智高超的强者,诸葛亮的智慧又一次在与强者的较量中得到展示。这正是毛宗冈在《读三国志法》中所说的“观才与不才敌,不奇;观才与才敌,则奇”的道理。  从诸葛亮形象的塑造中可以看出,作者是花费了最大心血、作出了最大努力并高度发挥其独创性的,充分表现了作者无与伦比的艺术才华。概而言之,《三国演义》从以下四个方面对塑造诸葛亮形象:(1)智慧的化身。诸葛亮具有出类拔萃的聪明才智,作者把我国古代智慧集中于他身上,有意突出他的智慧,集中反映了古代中华民族智慧的最高水平。(2)忠贞的典型。诸葛亮具有极其优秀的政治品质和道德修养,作者把优秀品质集于他一身,集中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群众的政治理想。(3)逆境中的英雄气概与悲剧命运。诸葛亮并非不知蜀国的命运,但他倾尽全力为刘备打天下是十分悲壮的。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悲剧结局体现了崇高的悲剧精神。(4)夸张与衬托手法的恰当运用。这是塑造诸葛亮形象的重要辅助手段。  刘备宽仁待民,待士诚心和义气。《演义》通过曹操与刘备对比描写,给我们总的印象是:刘备宽仁待民,曹操残暴害民;刘备待士以诚心和义气,曹操则全用权术和狡诈。刘备从桃园结义时就“抱着上报国家,下安黎庶”的理想,并深知举大事者必以上人为本,所以“远得人心,近得民望”。他们的言行和曹操恰恰形成鲜明对比。他说:“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刘备不仅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初作安喜县尉时,就“与民秋毫无犯,民皆感化”。在新野时,老百姓歌颂他:“新野牧,刘皇叔,自到此,民丰足”。襄阳撤退时,众将皆曰:“江陵要地,足可拒守。今拥民众数万,日行十余里。似此几时得到江陵?倘曹兵到,如何迎敌?不如暂弃百姓,先行为上”。刘备却不忍心抛下百姓不管,含着眼泪对众将说:“举大事者必以人为本。今人归我,奈何弃之?”所以后人用诗赞美说:“临难仁心存百姓,登舟挥泪动三军,至今凭吊襄汉口,父老犹然忆使君”。到了西川,他的军队“秋毫无犯,受到焚香礼拜”的欢迎就不足为奇了。(第41回)  刘备不仅宽仁待民,还能诚心待士。他对士能推心置腹,始终信任,给人印象也很深。且不论与刘备桃园结义的关羽、张飞是如何情同手足,只说他一见赵云,就“甚相敬爱”,便有不舍之心。“在长坂坡,糜芳、张飞都以为赵云去投奔曹操了,刘备却毫不怀疑地说:“子龙从我于患难,心如铁石,非富贵所能动摇也”。至于他对待诸葛亮,从三顾茅庐到白帝托孤,绐终敬爱信任,则更为人所共知。再如:当近臣奏称黄权降魏去了,请治其家属之罪时,刘备却说:“黄被吴兵隔断在江北岸,欲归无路,不得已而降魏,是朕负权,非权负朕也。何必罪其家属?”不仅不治罪,反而“仍给禄米以养之”。(第41回)  《三国演义》曾塑造了一个军事教条主义者马谡的形象。马谡奉命去守街亭,他不是具体分析街亭的攻守形势、敌我情况,作出切合实际情况的战斗部署。却不用脑筋地背诵古兵法上的公式:“兵法云:‘凭高视下,势如劈竹’”,“孙子云:‘置之死地而后生’”,他照书本上的公式画瓢,作出违反实际情况的错误决定,结果街亭失守,破坏了全局的战略部署。(《三国演义》:第95回19 )  四、《三国演义》反映了战争的残酷性  《三国演义》中的战争,给人们带来的深重灾难,再现当时“出门无所见,白骨蔽于野”的悲惨图景。历史上不止一次出现过野蛮的大倒退,董卓迁都长安而焚洛阳,就是非常典型的一次。“火焰冲天,黑烟铺地,二三百里,并无鸡犬人烟。”这把火比起秦末那位项羽在阿房宫放一把火,烧了三个月也不灭的气势,可能略差一点点,但其残暴程度,则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董卓杀富豪,徙贫民,富者或死于非罪,贫者庾毙于徙途,即或幸免于难,也难逃蹂躏践踏的虎狼之军。于是,洛阳一片焦土,赤县千里,夷为平地,数屡不覆。哪怕是局部的短期倒退,也是一场灾难。(《三国演义》:第6回)  又《三国演义〉第四回写道:董卓“尝引军出城,行到阳城地方,时当二月,村民社赛,男女皆集。卓命军士围住,尽皆杀之,掠妇女财物,装载车上,悬头千余颗于车下,连轸还都,扬言杀贼大胜而回;于城门外焚烧人头,以妇女财物分散众军。”又如第十回写曹操为报父仇,悉起大军,洗荡徐州,“大军所到之处,杀戮人民,发掘坟墓。”。还有《三国演义》19 第74回中写道:“于禁所领七军,皆死于水中。其会水者料无去路,亦皆投降。”及第九十回“火烧藤甲军”:“忽见前面大小车辆,装载干柴,尽皆火起。兀突骨忙教退兵,只闻后军发喊,报说谷口已被干柴垒断,车中原来皆是火药,一齐烧着。兀突骨见无草木,心尚不慌,令寻路而走。只见山上两边乱丢火把,火把到处,地中药线皆着,就地飞起铁炮。满谷中火光乱舞,但逢藤甲,无有不着。将兀突骨并三万藤甲军,烧得互相拥抱,死于盘蛇谷中。”“只见蛮兵被火烧的伸拳舒腿,大半被铁炮打的头脸粉碎,皆死于谷中,臭不可闻。”这些描写集中反映了战争的残酷性一面,反映了作者朴素的反战思想。  此外,《三国演义》在把人物放在尖锐激烈的斗争中来描写,采用对比方式刻画人物思想性格等方面,都有成功的艺术经验。但是,应该指出,《三国演义》的人物描写也存在着一些缺点,书中通过尊刘(备)抑曹(操)等描写,表现出封建的正统观念,这主要是由于作者的历史唯心主义观点造成的。作者所描写的那些人物生来就非常了不起,看不出人物的思想性格同当时社会环境及人物切身遭遇的内的联系,一出场就定型化,而且在人物活动中还包含着不少迷信成分。并对黄巾农民起义有所诋毁。《三国演义》的思想糟粕,给它的艺术带来了一定的损害。战争的描写都是涉及双方的军事战略、军队力量、人心背向等问题。作为名著《三国演义》中的战争描写的精彩实在是令人拍案叫绝。而三国鼎立这种局面形成中有三次战争是十分关键的,那就是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这三场战争都是力量悬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都表现战争中优势与劣势可以互相转化,而这关键在于指挥人员是否明于知己,又明于知彼,以及有无驾驭整个战争变化发展的能力。   《三国演义》战争描写的成功性在于:    一,19 通过描写战前人物心灵、思想来统领战争,而真正的战争场面的雄壮描写则是惜墨如金 。注意描写在具体条件下不同战略战术的运用,指导作战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而不是把主要笔墨花在单纯的实力和武艺较量上。   在官渡之战发生之前,小说浓墨重彩地介绍双方的军心、人心、策略以及备战心理。袁绍志短才疏而又刚愎自用,他手下的许多谋士对战争双方的形势做了科学分析,提出了正确的利在缓守的战略指导思想和一定要重视保护粮草的意见,却不但被他拒绝,而且或以有慢军心为由论罪囚禁,或疑为奸细而将之逼到曹操一方,大大地削弱了自己而增强了对方的实力。与此相反,曹操则聪明机智,不但自己对战争的形势有正确的分析,而且能虚心听取众谋士的意见,集思广益,制定出急战的正确的战略指导思想,结果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而赤壁之战则更为精彩,曹操统一北方后决定南下,一举统一全国。在面对曹操大军南下,在关乎国家利益上,吴国的孙权、周瑜开始并不肯与刘备联手抗曹操。在诸葛亮利弊分析下和面对曹兵压境的生死存亡关头,孙权决定抵抗,派周瑜率领3万人,沿江西进,联合刘备抗曹,最终达成蜀吴联军。战况的结果就是曹军遭到惨败。曹操率领少数败军退回北方,一时无力兼并孙、刘两家。孙权继续据有江东,势力还有所发展。刘备也乘机占有了荆州的大部分地区,并进而夺取了刘璋的益州。从而形成了曹、孙、刘三足鼎立的局面。在小说中“三气周瑜”更是把战前人物才智比拼及心理效用在战争中的重要性表现出来。小说通过人物对客观环境和主要矛盾的正确分析说明人物心灵、思想、智慧对于战争的重要意义、用计在战争中的作用、骄兵必败等。    而彝陵之战把蜀、吴两国在战争进程中双方不同的心理刻画的十分入木。刘备在“义”的催动作用下而复仇一路上小胜不断,打得东吴朝野人心惶惶。而孙权则沉着分析整个战役的利弊,采用陆逊“坚守营垒,避免交战”策略,接下来蜀军毫无进展,却逐渐暴露出弱点来。由于天气燥热,将士疲惫不堪,士气低落,戒备松懈。这时,陆逊及时抓住战机,下令采用火攻。吴军士兵各持茅草一把,接近蜀营时,以茅草点火烧营。40多座军营,顷刻之间变成一片火海,蜀军仓皇逃窜,全线崩溃。这战使刘备因“活烧连营八百里”而羞愧致死所以“火烧连营七百里”,这又是一场斗智。刘备的失败,一是麻痹轻敌;二是在战术上急于求胜,凭恃自己兵多,锐气极盛,连续出击,最后不得已依傍山林安营扎寨,犯了兵家大忌。而吴帅孙逊则采用了坚守不出,以逸待劳,避锐击疲的正确方针。 其间种种人物心理、思想在战争上正确运用与否直接关系战争胜利与否。    所以,这三场大战在写战争的同时,兼写其他活动,作为战争的前奏、余波,或者战争的辅助手段,使紧张激烈、惊心动魄力的战争表现得有张有弛,疾缓相间。并以人物为中心,写出战争的各个方面,如双方的战略战术、力量对比、地位转化等等,写得丰富多彩,千变万化,各具特色,充分体现了战争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既写出了战争的激烈、紧张、惊险,而又不显得凄惨,一般具有昂扬的格调,有的还表现得从容不迫,动中有静,有张有弛。    二,情节波浪起伏,扣人心弦。由于这三场大战双方军事实力悬殊,开始都是由弱方对对方军队强的惧转向在正确战略思想指导下的稳定军心到最后出乎意料的反败为胜,使人无一不为弱方在战前捏一把冷汗。作者运用对比手法使小说人物性格和战况前后不一致的结局得到最大程度的表现。如“赤壁之战”杀伐之际描写庞统攻读、曹操横槊赋诗等插曲都富有诗情画意,不但揭示出战争的客观规律,也使节奏富于变化,张弛有致,更切合艺术欣赏的要求。     三,对战争多角度多层次的描写。这三场大战的描写不仅是战面 直况的描写更是双方领导者思想、军事才能等问题的深入反映,还是当时各个军事集团的政治、经济以及地域风貌的基本反映。官渡之战主要刻画了袁绍和曹操两人同为枭雄却心智才华不同,赤壁之战则反映当时局势趋于统一却又因刘、孙利益均衡和政治目标不一而显得更为精彩,彝陵之战不单是复仇之战更是体现了刘备的一种思想品质。所以,同样是战争却有着不同的意味。   《三国演义》作为以历史为根据的小说,不仅在战争的描写上有辉煌艺术效果而且在人物塑造和也是很富有个性参考文献:1、欧阳健《试论〈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成书年代》(《三国演义研究集》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3年版)2、周兆新《三国演义考评》(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3、张锦池《论〈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拥刘反曹问题》(《中国四大古典小说论稿》华艺出版社1993年版,第四页)19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