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上2寓言两则自相矛盾画蛇添足教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六年级语文上2寓言两则自相矛盾画蛇添足教案

ID:951834

大小:25.78 KB

页数:9页

时间:2022-03-16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六年级语文上2寓言两则自相矛盾画蛇添足教案  教学  要求1.会认会写本课的生字,理解古文中常用字词的含义。  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内容,能理解两则寓言中所讲的道理。  重点  难点1.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内容,能理解两则寓言中所讲的道理。  在充分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把寓言故事转化成自己的语言来复述。  教学  课时两课时  自相矛盾  画 蛇 添 足  段导读:第1自然段介绍了故事的起因。  赛画蛇,谁先画好,谁就喝完这壶酒。”   段导读:第2自然段写有人提议比赛画蛇,得胜的那个人可以独享整壶酒。个人就把酒壶抢过去了,说:“蛇本来是没有脚的,你怎么能给它添上脚呢?”说罢,便把壶中的酒喝了下去。  段导读:第3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详细介绍了先画成蛇的偏要给蛇加上脚,结果被别人抢了先。  段导读:第4自然段写故事的结局——那个画蛇添足的人最终没喝到酒。1.学会4个会认的字和5个会写的字。  正确朗读《自相矛盾》,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读懂寓言故事的内容。  感悟寓言故事的寓意,从中受到教育。  生字、新词卡片;相关资料图片。  一 导入  猜画谜,激发学生学寓言的兴趣。  教师:我们以前学过不少寓言故事,还记得吗?都有哪些?寓言通过浅显而生动的小故事,向人们讲述做人、做事的道理。但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两则寓言故事与以往的寓言故事在表达方式上有些不同,不同在哪里呢?打开书,快速浏览,你发现什么?  二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以前我们学过一些古诗,怎样才能将文言文读准确?有什么方法吗?  请学生尝试自己读故事,注意把每个字的字音读准确,同时注意断句。  指名读生字、词语。出示卡片:   矛 盾 弗 祠 遂 卮  结合工具书理解词语的意思。  或:有人。  应:回答。  请学生到黑板前,板书则寓言的题目。教师强调“矛盾”二字,书写并字面解题。  教师范读课文。  同学互读课文,在互帮互助中,把故事读通顺。  三 读课文,深入体会  指名读,讲一讲故事大意。  有个楚国人卖矛和盾,他夸耀自己的盾是最坚固的,没有什么东西能把它穿透,同时又说自己的矛是最锐利的,什么东西都能被它穿透,结果被人问得哑口无言,回答不上来。  事情究竟是怎样发生的呢?指名读句。  你知道了什么?怎么知道的?  学生:从前楚国有一个人卖矛和盾。  “鬻”的解释学生是通过书下的注释了解的。在此提示学生学习文言文要善于运用书下注释帮助理解。  他是如何叫卖的?出示语句:  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学生试着解释句子大意。   在理解过程中,学生无法在注解里找到“坚、利、于”等词语的解释,可引导学生翻阅字典或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并给予肯定和鼓励。学生带着理解读一读这两句话,并体会其中重点词句的含义。  自主思考,集体交流,四人小组内可以演一演。  人群中,有这样一个人,他不仅在听,更在想,于是他问了一个有趣的问题。指名读,谈理解。  楚国人的反应怎样?  能用一个词语表达吗?  为什么“弗能应也”?  这个楚国人片面地夸大矛、盾的作用,结果出现了自己说话相互抵触的情景。  那么,你怎样理解“自相矛盾”这个成语呢?  比喻说话、做事相互抵触。  生活中有没有“自相矛盾”的时候呢?或者你觉得这个成语用在什么情况下合适呢?想一想,交流一下。  四 拓展延伸  本文的这则寓言你知道是谁写的吗?课下搜集资料,留待下一节课交流。  练习用自己的话复述这个故事。  由于学生接触文言文比较少,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因此,教师应当重点讲解字词的意思,让学生体会古汉语与现代汉语的异同点。   课文虽短,但学生加入了表演,使整个课堂生动了起来,学生理解起课文来也相对容易了。  同样,这节课可为学生增加小练笔。1.借助注释及字典读懂寓言故事的内容,感悟寓言故事的寓意。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了解韩非及《韩非子》,知道《战国策》。  韩非及《战国策》的相关资料;幻灯片。  一 创设情境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韩非子•难一》里的一则小故事。你们搜集韩非的资料了吗?  学生交流谈论。教师出示:  韩非是我国战国末期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后世称“韩子”或“韩非子”。他创立的法家学说,为中国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的诞生提供了理论依据。《韩非子》是韩非的著作,重点宣扬了韩非“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值得一提的是,《韩非子》中记载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最著名的有《自相矛盾》《守株待兔》《滥竽充数》《老马识途》等。  我们继续学习寓言故事,这次带给大家的是《战国策•齐策》里的故事,听一听、猜一猜。   你们能不能根据刚才听到的故事和看到的图画猜出这个故事的题目呢?  二 读悟探究  学生自由读课文。  画出生字,读准字音,注意“舍、数”的读音。  解释重点字词。  祠:在文中是祭祀的意思。  相谓:互相商量。  且:将要。  固:本来。  亡:丢掉,丢失。  指名分节朗读课文。说一说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故事是怎样发生、怎样发展的,结果怎样。  本文讲的是一个人与别人比赛画蛇,非要给蛇添上脚,结果本可以赢的比赛却输了的故事。  学生读第1、2自然段,用自己的话说大意。教师:而后发生了什么事情呢?谁来读读?用自己的话说大意。“一人蛇先成”,他是怎样说,怎样做的?读完后你感受到什么?  教师:他很得意,可是最后却没有喝到酒,为什么呢?理解这句话。指导学生读出反问的语气,将质疑、不屑的神情表现出来。  出示:  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故事的结果怎样?究竟是什么原因使这个人“终亡其酒”呢?  他自作聪明,违背事物本来的面目,弄巧成拙,办糟了事情。  带着理解读一读。  三 学以致用  找几个同学把这个故事演一演。  可以先写剧本,注意神态和语言的描写。  总结点评:这个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告诉我们做任何事都要实事求是,不要卖弄小聪明,节外生枝,否则,非但不能把事情做好,反而会把事情办糟。  想一想,你生活中有没有画蛇添足的时候,用这个成语造句。  教师点拨:比如同学们写作文,本来结构完整,可常常添上一些废话凑数,这可以说是什么?  四 总结全  有感情地朗读寓言故事,并在小组内相互说一说寓意是什么。  你能将文言文讲给别人听吗?选择一篇试背。  收集一些寓言故事,了解其寓意。  鼓励学生多读多想,便于理解古文中常用字词的含义。  让学生熟读成诵,教师结合具体实例讲解课文。   安排学生课上表演课本剧,在课后写一个小剧本。1.解释成语的意思,并说说其寓意。  自相矛盾:自己的言行前后相互抵触。讽刺那些语言或行动前后不一致的人。  画蛇添足:用以比喻多此一举,弄巧成拙。  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有同学说,画蛇添足的人是在比赛完成且得到酒的情况下,以调侃的方式加上自己的想象改编的他的作品,并不可笑。对此,你怎么看?4.选择一个寓言故事,写一个剧本,分小组演一演。  韩非 战国时期哲学家,法家主要代表人物。韩国公子。后世称“韩子”或“韩非子”。韩非口吃,不善言谈,而善于著述。韩非与李斯同是荀卿的学生,他博学多能,才学超人,思维敏捷,李斯自以为不如。他写起来气势逼人,堪称当时的大手笔。凡是读过他的人,几乎没有不佩服他的才学的。韩非“法”“术”“势”相结合的理论,达到了先秦法家理论的最高峰,为秦统一六国提供了理论武器,同时,也为以后的封建专制制度提供了理论根据。   《战国策》 中国古代的一部史学名著。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全书按东周、西周、秦国、齐国、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宋国、卫国、中山国的顺序依次分国编写,共33卷,约12万字。是先秦历史散文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  《战国策》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战国策》是我国古代记载战国时期政治斗争的一部最完整的著作。它实际上是当时纵横家游说之辞的汇编,而当时七国的风云变幻、合纵连横、战争绵延、政权更迭、都与谋士献策、智士论辩有关,因而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该书文辞优美,语言生动,富于雄辩与运筹的机智,描写人物绘声绘色,在我国古典文学史上同样占有重要地位。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