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文本项脊轩志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足文本项脊轩志

ID:938493

大小:38 KB

页数:3页

时间:2022-03-10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立足文本读写交融——《项脊轩志》活动实施及教学反思256603山东省北镇中学史建筑[理论背景]一、对于文学作品的学习,应立足文本,整合设计,引导学生扎扎实实地阅读鉴赏,而不应把“外围战”作为重头戏,甚至架空虚浮,失去语文课的根基。二、强化学生的阅读感受和体验,并通过科学有效的学习活动搞好“立体读写”训练,将体验落到实处。三、要冷静对待新课改形势下的课堂,以经营的意识运作好课堂,宏观调控与微观指导相结合,个别展示与共同提高相结合,表扬激励与严格要求相结合。[过程描述]环节一补写文本1.教师分发隐去了第二段(过渡段)的《项脊轩志》课文,要求学生利用注释和查阅工具书通读全文。2.根据作者行文的情绪变化,确定所隐去的段落的位置。师问:所隐去段落的主要作用是什么?有的学生答:过渡。有的学生答:承上启下。师:请同学们尝试用文言补写一个过渡段。有的学生这样写道: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由轩中窥家世沧桑,可见一斑。有的学生这样写道:然余就读轩中,忧乐在心,爱恨交加。有的学生这样写道:余静居轩中,如临桃源,然世事纷扰,令痛心不已。师出示原文(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与学生交流,并提醒学生将课文补充完整。师问:通过补写这一过渡段,有什么体会?有生答:过了一把文言写作瘾,感觉有意思,也有意义。有生答:感受到了行文中前后情绪的变化,有利于作品的整体把握。有生答:体会到了“过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师小结。环节二情境诵读1.富有诗意地读描写项脊轩周边环境及在轩中“兀坐”“啸歌”的文字。教师提醒和示范这部分文字中短句的韵味和魅力。2.意味深长地读文中的对话部分,揣摩人物的情感和心态。个人揣摩品味比较到位的学习小组方可分角色朗读,以免破坏文本的情境和基调。3.缅怀伤感地读悼念亡妻的文字。教师引导学生体味“枇杷树”一句,读出“物是人非”的怅然和思念。环节三勾画点评学生自读全文,勾画出意味深长或遣用精妙的词句语段,并作点评。有的学生勾画“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点评如是:节奏明快,音韵和谐,以连贯的短句写出了怡然自乐的读书生活,此境界足以使物我两忘,天人合一。有的学生勾画“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点评如是:形象地写出了家道昔盛今衰、人世沧桑的感慨,兄弟手足之间似乎反目成仇,带给作者无尽的悲哀。有的学生勾画“始为篱,已为墙”,点评如是:从“篱”到“墙”的变化过程,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诸父兄弟日趋分离的痛心。有的学生勾画“‘儿寒乎?欲食乎?’点评如是:极短的两句,惟妙惟肖地刻画出对儿子细心怜爱的年青母亲的形象,更令作者和读者痛心动容的是—— 一个孩子对母亲的追忆竟通过别人的转述来完成……有的学生勾画“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点评如是:睹物思人,往事历历;物是人非,怅然若失。枇杷树亭亭如盖,人却长眠地下,无尽的感伤不禁袭来。教师对学生的点评小结后补充:令我有同感的还有威海刘公岛上海军提督府中的一则解说词,这则解说词是为提督府庭院内的一株紫藤而作:此藤为丁汝昌提督亲手所植,迄今已百年有余,每年四五月间,花团锦簇,香气四溢,提督之面目宛然可遇。(大意)这是我见到的最好的解说词,读后有几多愁绪、几多豪情,油然而生对民族英雄的缅怀之情。环节四文本变奏教师明确:变奏,音乐术语,原义指乐曲结构原则,运用各种手法将主题旋律等加以变化重复。在此要求大家在保持作品意境、基调、主题等要素基本不变的前提下,融入自己的理解体验,发挥想象和联想,用与文本不同的文学样式重新表达。学生“变奏”示例如下:1.原文:“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变奏:“每月最可爱的莫过于望夜景致,天如盖,黑幕上明月高悬。月华如练,轻披在半截短墙上,银光在玉盘的映衬下,反射出幽兰之气。月下桂影婆娑,细枝交错,画出黑色的鱼网,铺在墙头。墙上影,月中桂,近相和,遥相对。微风过处,暗香浮动,明月照无眠,陶醉人难寐。”2.原文:“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变奏:“时光:如水,在指间流过;如沙,在瞬间洒落;如风,在叶间穿梭。曾经拥有过,亦或只梦过?爱人的手照料的那株枇杷,叶片的呼吸已融进了我的脉搏。思念,又不单是思念,一份感激、一份宽慰、一束阳光透入心田,这光芒刺痛了我的双眼,我已辨不清树影、人影,亭亭如盖的枇杷树啊,你遮住了雨水,却遮不住我的泪水滴落心间。环节五对联作结1.教师出上联,请学生依据课文内容对出下联。(师)上联:项脊轩见往事,悲喜参半;(生)下联1:南阁子思旧情,爱恨交加。下联2:先大母盼儿效,冷暖自知。下联3:枇杷树守离思,甘苦与共。下联4:枇杷树诉前缘。忧乐在心。2.教师要求学生依据文本内容,自拟对联。对联1:庭院凄凄诉兰竹寂寂;桂影斑斑映血泪涟涟。对联2:斯人已去,空余枇杷遮冷月;此恨犹在,惟有桂影寂庭阶。对联3:明月半墙,默闻呱呱儿泣;书香满架,静听琅琅书声。对联4:望月移步折桂枝,今生有恨;睹物思人戚余心,来世续缘。对联5:风移影动轩不动,物是人非情岂非。对联6:愁倚树下,看花开花谢,人间才几日;闲坐轩中,望月圆月缺,尘世已百年。对联7:枇杷树下忆亡妻,爱亦渺渺,恨亦渺渺;项脊轩中听足音,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教师提醒学生及时整理活动成果,并布置背诵作业。 环节六阅读链接教师推荐拓展阅读书(篇)目:王蒙《不成样子的怀念》巴金《怀念萧珊》鲍文清《启功杂忆》[反思讨论]思考一、文言作品教学的基准点。文言作品的教学应着眼作品解读鉴赏的角度去设计,而不应局限在疏通字词、传授文言知识,把文言作品鉴赏课上成古汉语知识课。“无限风光在险峰’,文言作品的精髓蕴于貌似艰涩的字面背后,语言本身只是作品情感、思想、文化的载体,可惜的是,现在的文言文教学,大多只停留在疏通字词,翻译句子的层面,这只相当于为领略险峰的无限风光铺平了道路,遗憾的是,不少师生在历尽千辛万苦,铺砌完山路之后,却转身走下了山,与近在咫尺的旖旎风光失之交臂!因为他们又要赶紧修下一条山路……就这样,修了一辈子路,他们几乎从来没有领略过险峰的无限风光。重点文言知识固然重要,但不是教学的主要内容,我们不能舍大取小、舍本逐末。试想,我国古代文言精品浩如烟海,能够入选中学语文教材的篇目都是精品中的精品,其价值怎几个词法、句式了得?只经过“浅层处理”的名篇佳作的命运,就像韩愈《马说》中的千里马,“才美不外见”,“骈死于槽枥之间”。鉴于以上思考,本课教学将作品鉴赏挖掘放在首位,立足文本,设计切实可行的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在体验中积累,在积累中运用,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思考二文本解读活动化。在课堂运作中,文本的解读不能流于肤浅,不能只搞貌似活跃的嘴上功夫,教师要想方设法将文本的学习体验落到实处。本课的设计思路就是将文本学习活动化,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解读文本,进而完成语文素养和人格境界的全面提升。本课的活动设计主要考虑了以下几个因素:1.紧扣文本。立足文本,戒玄戒浮,戒虚戒滥,这一点非常重要,也是文本教学获得成功的前提。2.有序性。本课教学中六个学习活动由初读到精读,由点及面,由课内到课外,梯度合理,层次清晰。3.趣味性。从学生实际出发,尽量设计出生动活泼的学习活动,如本课教学中的“补写、变奏、对联”等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思考三文本学习的“进”与“出”。对文本的学习不能浅尝辄止,要有“进”有“出”,吐纳自如。南宋学者陈善曾说:“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见得亲切,则是入书法;用得透脱,则是出书法。”本课所实施的教学环节中,有的活动引导学生逐步走进文本,有的活动引导学生就文本的学习和运用进一步拓展深化,有的活动两者兼而有之。当前语文教学中,存在不少走不“进”文本的课,大搞声势浩大的“外围战”,却并无多少实质性内容。其实,“进”“出”是一组辨证概念,若没有真正的“进”,也就无“出”可言。好的文本教学既要“进得去”,又要“出得来”,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收放自如,浑然天成。笔者可能很难甚至无法达到这种境界,但这是努力的目标和方向。反思本课教学活动设计,有些遗憾的是,就本文朴实的文风、多变的句式等特色,尚没有设计出得体的教学环节,将其迁移到课堂上,迁移到学习实际中去。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