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六国论》精品学案(鲁人版必修4)
加入VIP免费下载

.2《六国论》精品学案(鲁人版必修4)

ID:936276

大小:27.5 KB

页数:6页

时间:2022-03-01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语文:1.2《六国论》精品学案1(鲁人版必修4)一、教材分析:《六国论》是鲁人版必修4第一单元的一篇文言文。新教材非常重视古代经典诗文的阅读积累,全套教材编排的古代诗文作品,约占课文总数的40%。《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及整体素质”。现行高考《考试说明》对古代诗文的阅读作了三个递进层次的要求:①理解(能力层级B):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虚词在文中的用法;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②分析综合(能力层级C);筛选并提取文中的重要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③鉴赏评价(能力层级E);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在实践教学中往往忽视了后两中能力的培养。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课文中词语的积累和文章的背诵2、能力目标:逐步培养学生分析文言文的习惯和能力3、情感目标:感受和探究中国古代文人的济世救民的情怀和天下兴亡的观点4.背诵本文。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分析文章的脉络,把握作者的思路教学难点:学生学习文言文习惯的转变四、学情分析:学生经过初中和高一上期的文言文学习,已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虚词,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但却普遍存在着一种片面认识,错误以为文言文教学就是仅限于高考《考试说明》中(能力层级B)的培养。从而忽视了(能力层级C)、(能力层级E)的提高。导致学生学习文言文兴趣下降,不能真切“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充分的“吸收中外古今优秀文化的营养”。五、教学方法1、要在开始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文言文的旧习,使学生明白“文言文”首先是“文”,而不只是简单翻译、背诵。而是通过阅读和鉴赏,陶冶情性,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从而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在学生转变观念后,可启发学生以一篇议论文的观点来分析文章,对不明确的问题适当适时点拨。2、学案导学:见本课学案。3、可适当运用一些多媒体辅助工具4、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 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六、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本课内容,识记字词的音形义,熟读前三段。2、教师的教学准备: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学习小组。七、课时安排:2课时八、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导语:唐太宗李世民在其名相魏征去世后,感慨地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选自《贞观政要》唐吴兢编著)如何以史为镜,关键在于发现错综复杂的历史事实之间的内在联系,理出导致王朝兴替的中心线索,才能达到借鉴史实、古为今用之目的。战国七雄,何以演变为秦一枝独秀,且看苏洵是如何抽丝剥茧、层层剖析的。(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第一课时:1、文学常识积累:(1)、走进作者:苏洵(1009-1066),字明允,四川眉山人,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列入“唐宋八大家”。苏洵在文学上取得显著成就,是经过一番刻苦读书、认真作文的过程的。据他自述,少年时,他不爱学习,到了二十五岁,才开始知道读书。自以为比伙伴们学得好,但后来取古人之文一读,才觉得古人的“出言用意”都跟自己大不相同,于是下决心将过去所写的数百篇文章全部烧毁。然后,将《论语》《孟子》、韩愈的文章取来,终是诵读,读了七八年,才感到古代文章确实写得好。时间一久,读之益精,自己胸中也“害然以明”,但还未敢自出其言。又经过一番努力,胸中之言日益多,甚至不能控制自己,只好将它书写下来。到了这时,落笔为文,才“浑浑乎觉其来之不易矣”。这就是历史上关于苏洵焚稿、勤奋读书、刻苦作文的美谈。苏洵为文,成就显著。因此博得他同时代的文坛领袖欧阳修以及著名文学家曾巩的好评。欧阳修指出:苏洵之文“博辩宏伟”。曾巩认为:苏洵之文“其雄壮俊伟,若决江河而下也;其辉光明白,若引星辰而上也”。 三人(三苏)之文章,盛传于世。得而读之者,皆为之惊,或叹不可及,或慕而效之。自京师至于海隅障徼,学士大夫,莫不人知其名,家有其书。(2)、理解文章写作背景:在我国历史上战国七雄争霸时代,《六国论》中的“六国”即除秦以外的齐、楚、燕、韩、赵、魏六个国家。秦国本来是个弱小落后的国家,经过商鞅变法的彻底改革,经济和军事实力都强大起来;而原本强大的六国却因宗法势力的强大,因循守旧,经济和军事实力日益衰落。秦强盛起来后,积极向东发展,夺取六国的土地。六国也曾联合起来对抗秦国,这就是所谓“合纵”。但他们各有自己的打算,所以这种联合并不巩固。秦采取“远交近攻”的军事战略。韩、魏、楚三国都紧靠秦国,因此直接受到秦国的威胁和侵略。在秦国强大的军事和外交攻势下,纷纷割地求和,并最早被消灭;齐、燕、赵三国也相继灭亡。六国灭亡,“非兵不利,战不善”,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绝不仅仅是因为割地赂秦。苏洵抓住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一点来论证,是为其针砭现实服务的。北宋建国后一百年间,北宋军队与契丹、西夏军队大小六十余战,几多胜少。到北宋中期,军费开支浩大,财政入不敷出,社会矛盾尖锐,政治上专制腐败,军事上骄惰无能,外交上极端软弱。苏洵生活年代(1004年),契丹大举攻宋,直逼黄河北岸的澶州城下,威胁宋都,宰相寇准力主抗辽,宋找了胜仗,但北宋最高统治者面对有利的形势却屈辱求和,与之订立“澶渊之盟”,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二十万两,绢三十万匹;向西夏纳银十万两,绢十万匹,茶三万斤。这样贿赂的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北宋的这种输币、纳贡求和的办法,与“六国”赂秦而求一夕安寝的政策极为相似。所以,苏洵写了《六国论》,以“六国破灭之道”来进行讽谏,希望北宋统治者改弦更张,勿蹈覆辙。正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2、朗读(1—3段):学生自由朗颂;教师范读,正音辩形,明确句读;师生互相点评;学生齐读。3、积累文言词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六国互(交互,引申为相伴)丧,率(全,都,一概)赂秦也盖(副词,表猜测原因)失强援,不能独完(形容词作动词,保全)秦以(相当于“于”,在)攻取之外较(比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这)/实(实际上)百倍思厥(其)先祖(祖辈)/父(父辈)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至于(到了……的结局)颠覆,理固(本来)宜(应该)然此言得(符合)之(上面的道理)4、整体感知:(1)、对课文进行整理把握。答案:史论——叙述评论历史事实、总结历史教训、讽喻时政 一至三:对历史事实的描写与评论四至五:对历史的总结与感慨(2)、提问:全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答案:六国破灭,弊在赂秦。(3)、问:从几个方面说明这一中心论点的?答案:A赂秦力亏,破灭之道也。B不赂者以赂者丧。(4)、问:第一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答案:提出中心论点,总领全文,引发以下议论(5)、提问:能不能用一句话概括第二自然段的中心意思?答案:“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6)、问:本段从哪几个方面说明赂秦的危害?答案:A以地事秦,导致了敌我双方力量对比的变化,刺激了贪欲和扩张的野心。B韩、楚、魏三国以地事秦求苟安而不得。(7)、问:本段的中心内容,印证了第一自然段中的哪一句话?答案: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第二课时1、朗读(3—6段):学生自由朗颂;教师范读,正音辩形,明确句读;师生互相点评;学生齐读。2、词汇积累:迁灭:古代灭掉一个国家,要迁走该国的传国重器,如武王灭商,迁九鼎于洛邑。迁灭即灭亡。下文的“革灭”,革是除旧,也是灭亡的意思。义(坚守正义,名作动词用)不赂秦斯用兵之效(功效)也至丹以荆卿(表示对人的尊称)为计始速(招致,动词)祸焉向(先前)使(假使)三国名爱其地胜负之数(命运),存亡之理(道理)当(应当)与秦相较(抗衡),或未易量(估量)并力西向(进军),则吾恐秦人食之(结构助词,无实义)不得下咽也。为(治理)国者无(不要)使(让自己)为(被)积威之所劫(胁迫、挟持)哉。而犹(还)有可(可以)以(凭)不赂而胜之(秦国)之(的)势。苟(假如)以天下之大,而从(追随)六国破亡之故事,是(这)又在六国下矣。3、整体感知: (1)、提问:找出段中表述齐国灭亡的一句话。答案:“与嬴而不助五国也。”(2)、提问:比较燕赵两国的相同点与不同点。答案:共同点——形势环境相同,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军事策略相同,能守其土,义不赂秦。不同点——对抗秦国的方式不同燕太子丹招募荆轲刺秦王招致祸患。赵因李牧被谗言所害自毁长城。(3)、找出第一段中与本段意思吻合的一句话。答案:“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4)、提问:最后一句话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答案:用“向使”引起假设,总结六国情况,使论证更加深入全面,中心论点更加鲜明有力,同时又为下文进一步假设作铺垫,从反面将论证推进一层。(5)、提问:前一层与上一段末句有怎样的关系?后一层有什么作用?答案:上一段末句从消极方面来说,不该用什么策略;这一层从积极方面说该用什么策略。以六国灭亡作结,自然引出一般性结论——历史教训“有如此之势”——承上启下(6)、提问:作者在本段连用了两个叹词,有什么作用?答案:呜呼——承接上段末尾,提出六国合力抗秦的主张。悲夫——又回到历史中,感叹六国破灭的可悲结局,抨击六国的政策。提出“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才是赂秦之根源。作用:表达作者对历史的思考与感慨,起到连接作用,在历史与现实间快速自由转移,引导读者理清思路。(7)、提问:最后一句语带双关,请说明其含义。答案:作者对历史事实分析后的议论,明确了六国赂秦的根本原因,同时也切合当时北宋王朝的实际情况,委婉地劝谕当权者面对北方的威胁,放弃屈辱的妥协政策,不要重蹈历史的覆辙。(8)、提问:第五自然段在全文论述中起了什么作用?答案:本段议论的基础建立在作者自己对历史事实的分析上,源于历史,但又高于历史,讽谏北宋王朝面对外来侵略不要重蹈历史覆辙。(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1、练习背诵:(1)、第一课时作业:熟读、背诵课文1—3段。 (2)、第二课时作业:熟读、背诵全文。2、做导学案:(1)、第一课时作业:完成本课学案的课后作业第1题。(2)、第二课时作业:完成本课学案的课后作业第2题(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1.总结:本文课文特点:借古讽今,切中实弊。论点鲜明,论证严密。语言生动,气势充沛。2.预习作业:(1)、第一课时作业:完成本导学案预习部分6—9题。(2)、第二课时作业:完成《念奴娇~赤壁怀古》导学案的预习部分。九、板书设计:《六国论》〈苏洵〉板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举以予人,如弃草芥六国破灭,非兵不利,至于颠覆,理固宜然(以韩魏楚为例)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战不善,弊在赂秦。苟以天下之大,为国者无使为齐:与嬴而不助五国积威之所劫哉!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燕: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是又在六国下矣!赵:惜其用武而不终也[革灭殆尽,智力孤危]〔中心论点〕〔分论点〕〔论据〕〔揭示实质〕〔显现目的〕十、教学反思:丰富的知识储备是教师不可缺少的。本节课上学生的一个问题是我没有准备的,“《六国论》是史论,除了史论,还有什么论?”幸亏另一个学生找到相关资料,替我解围,否则我只能说“回去查查”——不能当场解答,毕竟是遗憾的事。所以,要做一名合格的教师,就要不断学习,丰富自己。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