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素材D3-L55-高适《燕歌行》本事辨析
加入VIP免费下载

教学素材D3-L55-高适《燕歌行》本事辨析

ID:929832

大小:30 KB

页数:4页

时间:2022-02-28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教学素材库第55课高适《燕歌行》本事辨析高适《燕歌行》的内容如何?它有无本事?前辈学者对此说法不一,具有代表性的看法有下列几种:其一,认为并无本事。其二,是认为事关幽州节度使的张守珪,但是歌颂还是讽刺难定,但定有所指。其三,即刺张守珪说。今人岑仲勉持此说。    从以上几说大家不难看出,“刺张守珪说”出现最晚,但由于岑仲勉在文学、史学界的地位,这一说法成了当今占统治地位的说法。    1980年《文史哲》第2期发表蔡义江《高适燕歌行非刺张守珪辨》一文,对岑仲勉说提出了不同的说法。蔡义江说:“高适《燕歌行》讽主将骄逸轻敌,不恤士卒,致使战事失利,此说诗者并无异议。”“然细看序文,知高适所刺者并非张守珪。”蔡义江谓讥刺的对象是指开元二十四年奉命讨奚、契丹而轻敌致败的安禄山。     此后几年,唐诗研究者就高适《燕歌行》之本事及所感“征戍之事”,究竟针对什么而言,开展了深入的探讨,其中陈伯海发表于《中文自学指导》1985年第6期的《高适〈燕歌行〉三题》,是一篇带有总结性的文章。他反对《燕歌行》为“刺张守珪而作”;对“刺安禄山作”之说也作了分析,认为“根据也很薄弱”。他说:“《燕歌行》中有‘身当恩遇常轻敌’一句,常被引为诗歌批评将帅轻敌致败的佐证,实属误解。细观上下文意,这里不是单指统帅,而是总写作战的将士。”又云:“轻敌显然不是轻敌冒进的意思,而是指藐视敌人,甘愿为报答国恩而奋战到底。”由此他认为“不必拘泥于一时一事。高适本人是一位胸有宏图、好谈王霸大略的诗人。开元十八、九年至二十二年间,他曾北上漫游蓟门,对边地生活和军事形势有亲身体验。这次再听到友人叙说前方所见所闻,自然会激起自己的种种回忆与感受,于是用诗歌的形式集中反映出来,就成了这首《燕歌行》。”    王步高的《高适的〈燕歌行〉》(见《爱国诗词鉴赏辞典》)也不同意“刺张守珪说”,认为这是一首爱国的颂歌。如此说成立,与诗中所言也更吻合。开头即云“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契丹自开元二十年以来已先后败于李袆及张守珪,这次出师,可突干已死,挑起战事的仅其余党而已。诗中“天子非常赐颜色”句,指张守珪前次击败奚、契丹后,于开元二十三年春赴东都捷献,皇帝赐宴并作诗奖赏,升其官为辅国大将军、右羽林大将军,给予极高的物质奖励且任其二子为官。并于幽州立碑纪功。《资治通鉴》甚至有 “上美张守珪之功,欲以为相”的记载,因张九龄坚决反对才未实行。这便是“天子非常赐颜色”的内容。文中谓“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句,并非指军中的不平等,也非讽刺将官的骄奢淫逸。因为诗词中“战士”只有在与“将军”对举时才专指士兵,而在其他情况下则指“军人”、“将士”。这一联中,“战士军前半死生”可解为“将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也仅是反映将士们于苦中作乐,而非有讽刺之意,更不是反映张守珪“不恤士卒”或是“军中苦乐不均”。高适此前曾北上蓟州,亲自领略过守边将士的生活艰辛。他很赞赏将士们在艰苦环境中适当宴乐。其《陪窦侍御灵云南亭宴诗序》中即云:“军中无事,君子饮食宴乐,宜哉。白简在边,清秋多兴,况水具舟楫,山兼亭台,始临泛而写烦,俄登陟以寄傲,丝桐徐奏,林木更爽,觞蒲萄以递欢,指兰芷而可掇。胡天一望,云物苍然,雨萧萧而牧马声断,负袅袅而边歌几处,又足悲矣。”这段文字是深悟边庭将士甘苦之辞。何况古代战争属“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战法,往往将对将,兵对兵的格斗,不能设想大批士兵在前方拼死战斗,而将领却在后方饮酒歌舞,莫说这讽刺张守珪不可能,讽刺其他将领也难以成立。    笔者认为诗的结句“至今犹忆李将军”句,同样不是讽刺将官不恤士卒。这两句与“死节从来岂顾勋”意脉相连,李广尝言,“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然无尺寸之功以得封邑”(《史记·李将军列传》)。此处用“李将军” 取其不得封侯意,类似的句子在高适其他诗中也时有出现,如:“谁知此行迈,不为觅封侯”,“勋庸今已矣,不识霍将军”,“李广从来先将士,卫青未肯学孙吴”……显然,这里诗人抒发的是要能报效祖国,哪怕像李广那样终生不得封侯也甘心的爱国精神。所以说,这是一首爱国的颂歌,讽刺论以及多主题论,均是错误的。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