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愤 教案教学设计
加入VIP免费下载

书愤 教案教学设计

ID:919842

大小:34 KB

页数:4页

时间:2022-02-28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书愤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书愤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2011-11-18                           王斌 教学目的:   1、了解陆游及其诗歌创作。   2、深刻领悟这首诗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3、感受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教学重点: 1、了解陆游及其诗歌创作。 2、感受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教学难点:   1、深刻领悟这首诗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2、感受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第一节 一、导入:                         《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这首诗是陆游的绝笔。他在弥留之际,念念不忘被金兵占领着的中原领 土,热切地盼望着祖国的重新统一,因此他写了这首诗作为遗嘱,谆谆告 诫自己的儿子。从这里我们可以领略到诗人的爱国情怀是何等的执着、真挚!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走进陆游,体会他那感人至深的爱国情怀。  二、诗人及背景简介: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爱国诗人。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陆游是一个高产的作家,其诗作今存9000多首,内容丰富,主要表现渴望恢复祖国统一的爱国热情。        陆游的诗歌为什么主要表现渴望恢复祖国统一的爱国热情?这与他的家世和经历有莫大的关系。首先看陆游的家世:陆游出身于一个爱国家庭,父亲陆宰,有坚定的民族立场,常常谈论国难国耻至痛哭流涕,饭都吃不下。由于家庭的关系,陆游从小接触的都是爱国人士。再看看其经历:陆游出生的第二年就碰上了靖康变之 ,跟随家人颠沛流离,他在国难中诞生、成长直至逝世。这样的家世,这样的经历,促使他产生“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英雄志愿。 诗人一生“寄意恢复”,但那时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并且在政治上一再打击排斥陆游。在山阴闲居了6年的陆游,看到 “扫胡尘”“雪国耻”的志向化为泡影,在悲愤失望中他挥毫写下了这首诗,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虚度年华的满腔激愤。 三、诗意理解:  1、学生自读诗文,把握诗歌节奏,教师作诵读技法指导。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语速稍快,语调激昂,显其豪壮)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整句语调低沉,显其沉郁)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结句降调)  2、诗意的讲解。  3、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背诵诗文。 四、诗歌赏析: 首联: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1、“世事艰”指什么? 直接道出诗人早年经历的辛酸与坎坷;也暗指投降派把持朝政,阻挠北伐,使诗人抗金复国的历程是如此的艰难。这也是诗人“愤”的根源。  2、“中原北望气如山”的正确语序是什么?这句暗示了诗人什么样的愿望?通过这句诗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 “北望中原气如山”        欲图收复失地。        诗人以为驱逐侵略者,收复失地,指日可待。这让我们看到了诗人早年的形象:雄心勃勃、意气风发、豪情满怀的爱国青年。 小结:追述青年时的豪情壮志。 颔联: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1、颔联写到了两次战斗,是哪两次? 一次是在瓜洲渡击退金兵的进犯,一次是大散关失而复得。 2、诗人写这两次战斗是要表明什么? 这表明南宋人民有力量保卫自己的国家;也表明了诗人渴望北伐,恢复中原,向往着火热的战斗生活。这也是上联 “气如山”一个表现。  3、颔联既是叙事,也是写景。你能说出它在写景上的特点吗?你还能举出一例运用了此种手法的其它诗句吗?      用了六个名词组接,勾勒出两幅气壮山河的抗金场面,将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小结:描绘当年两幅气壮山河的抗金场面。 首联、颔联:回顾往事,抒写渴望北伐的英雄气概(叙事)     颈联: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1、颈联是写过去还是眼前?        眼前。 2、“塞上长城”实际上是运用了一个典故,一个什么典故?诗人用这个典故有何作用?        南朝时刘宋名将檀道济曾自称为“万里长城”。皇帝要杀他,他说:“(你)自毁汝(你的)万里长城。”          表达了诗人捍卫国家,扬威边地,舍我其谁的决心。 3、这一联中的“空”字和“已”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由于投降派把持朝政,“塞上长城”只能“空自许”,诗人的豪情壮志付诸东流。一个“空”字形象地写出诗人因宏伟志向无法实现而产生的那种沉重的失落感。        一个“已”字生动刻画出诗人壮志未酬,岁月蹉跎的悲愤之情。这种“愤”多么强烈,多么令人痛心疾首,扼腕长叹。  小结:感叹生平抱负未得施展,却早生华发。  尾联: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1、我们结合《出师表》的内容来看,诗人为什么大力赞赏《出师表》?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所说的“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这正是陆游 的毕生心愿;   诸葛亮的“亲贤臣,远小人”的告诫,正是陆游认为南宋当权者应该吸取的。      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正是诗人以此自勉的精神。 2、诗人在尾联运用这个典故有什么用意? 暗讽统治者是“阿斗”,朝中又没有诸葛亮;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 小结:包含了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并以此自勉。 颈尾两联,回到现实,抒发报国无门的愤慨。  五、拓展:诗题为《书愤》,就全诗来看作者有哪些可“愤”之事?这些“愤”的根源是什么? 所愤之一:“愤”于金人占我河山。 所愤之二:“愤” 于投降派把持朝政,朝廷“主和”,阻挠北伐。        所愤之三:“愤”于壮志难酬、请缨无路。(诗人年轻时认为自己就像万里长城一样,可以抵挡千军万马。可入仕以后多次因力主抗金而被罢官,壮志难酬、请缨无路。)        所愤之四:“愤”于岁月蹉跎,年华空老。(早年豪气如山,以“塞上长城”自许,如今已两鬓斑白,祖国山河依然破碎,广大人民依然受难。)        所愤之五:“愤”于南宋朝廷畏敌如虎、苟且偷安、无人领军。        这五“愤”的根源,其实全在于南宋朝廷“主和派”。因为他们是抗金救国的绊脚石,是绞杀爱国力量的刽子手。 六、本诗主要表现手法。   对比手法: 诗中的“愤”,主要通过两个对比表现出来。一是理想和现实的对比:诗人北望中原,豪气如山,自以为是“塞上长城”,然而世事多艰。理想被现实击得粉碎。二是诗人早年形象与晚年形象的对比:早年气壮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何等豪迈,如今对镜自照,衰鬓苍颜,岁月不居,年华空老!而这一切的根源就是朝廷的主和派,诗人心中之“愤”焉得不涌上笔端?    借古讽今: 诗中对诸葛亮的高度颂扬,实则是对南宋朝廷苟且偷安、偏安江南的愤恨。颂古在于非今,落笔千载以上,旨在千载以下。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