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长恨歌_古今帝妃婚恋与个人情爱自伤的结晶_白居易_长恨歌_创作动因探微
加入VIP免费下载

_长恨歌_古今帝妃婚恋与个人情爱自伤的结晶_白居易_长恨歌_创作动因探微

ID:917300

大小:199.44 KB

页数:7页

时间:2022-02-28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第20卷第5期重庆教育学院学报Vol.20No.52007年9月JournalofChongqingCollegeofEducationSeptember,2007《长恨歌》:古今帝妃婚恋与个人情爱自伤的结晶———白居易《长恨歌》创作动因探微丁永忠(重庆教育学院中文系,重庆400067)摘要:白居易是唐代创作最丰的大诗人,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在世自辑诗文集的著名诗人。白居易之得名,“在《长恨歌》一篇”。虽然,《长恨歌》与《长恨歌传》的创作旨归不同,但其讽劝倾向与白居易《新乐府》之《李夫人》相同,并且《长恨歌》之感伤与白居易《寄湘灵》诸诗之情爱自伤一致。由于《长恨歌》产生于“少府无妻春寂寞,花开将尔当夫人”之时,所以,笔者认为,白居易《长恨歌》是古今帝妃婚恋与个人情爱自伤的产物,亦即古今三重婚恋悲情的结晶。关键词:长恨歌;长恨歌传;李夫人;湘灵;情爱自伤;文学补偿中图分类号:I20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390(2007)05-0056-07其标为“讽谕诗”的《秦中吟》10首和《新乐府》50首,但一、白居易之得名,“在《长恨歌》一篇”在历史上为他获得巨大声誉的却是其两篇叙事兼抒情白居易是唐代创作最丰的大诗人,今存诗2800余的“感伤诗”———《长恨歌》与《琵琶行》。唐宣宗李忱《吊首,远多于李白与杜甫而仅次于宋代的陆游(李诗今存白居易》诗就曾言:“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980余首,杜诗今存1450余首,陆诗今存9400余首)。仙。⋯⋯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白居易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在世自辑诗文集的著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清人赵翼《瓯北诗话》[3]名诗人,唐宪宗元和十年,44岁的诗人被贬江州,或因也曾言,白居易“即无全集,而二诗已自不朽。”有较充裕的时间,便首次将其800余首诗编集为15然而,若仅以《长恨歌》与《琵琶行》二篇而论,又尤卷,并分为“讽谕”“闲适”“感伤”“杂律”四大类。其后,以《长恨》一篇更为时俗所重。据《与元九书》可知,中唐他又曾多次编集,但尤以此次重要。因为他在元和十年当时长安便有女艺人以能诵“白学士《长恨歌》”而“由(815)冬所作的《与元九书》中,曾清楚地论述了自已将是增价”的轶事;诗人自己在汉南,也曾亲睹诸妓指他诗分类的目的与意义:“仆数月来,检讨囊袟中,得新旧而相顾曰“此是《秦中吟》《长恨歌》主耳。”在《编集拙诗诗,各以类分,分为卷目。自(任)拾遗以来,凡所适、所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诗中,诗人也感,关于美刺比兴者;又自武德讫元和,因事立题,题为曾不无得意地言道:“一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中》《新乐府》者,共一百五十首,谓之‘讽喻诗’。又或退公有正声。⋯⋯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莫怪独处,或移病闲居,知足保和,吟玩情性者一百首,谓之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闲适诗’。又有事牵于外,情理动于内,随感遇而形于《长恨》《琵琶》二歌诗,何以《长恨》一篇更为人所叹咏者一百首,谓之‘感伤诗’。又有五言、七言、长句、喜爱?清人赵翼《瓯北诗话》认为:“盖其得名,在《长恨绝句,自一百韵至两韵者四百余首,谓之‘杂律诗’。凡歌》一篇。其事本易传,以易传之事,为绝妙之词,有声[1]有情,可歌可泣。文人学士,既叹为不可及,妇人女子,为十五卷,约八百首。”虽然诗人的这四类诗歌并不符合现代人严格的逻辑分类要求,但从历史的动态眼亦喜闻而乐诵之,是以不胫而走,传遍天下。又有《琵琶[4]光来看,不仅有其合理性,而且也鲜明地体现了诗人分行》一首助之,此即无全集,而二诗已自不朽。”这就[2]是说,《长恨歌》之所以能“传遍天下”的原因主要有二:类的基本价值取向。在白居易的所有诗歌中,尽管最为今人称道的是一是其题材本是“妇人女子,喜闻而乐诵”的“易传之收稿日期:2007-07-08作者简介:丁永忠(1946-),男,重庆万州人,重庆教育学院中文系,教授。·56· 事”;二是其作品本身是一篇“有声有情,可歌可泣”,而年求不得。”这是借汉讽唐,说玄宗贪色;继而曰,“春宵文人学士又“叹不可及”的“绝妙之词”。如果说这第二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则是说玄宗贪色而怠点强调的是作品的艺术创造性,那么这第一点强调的政;再如曰,“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遂令是就是作品题材的普适性。笔者以为,正是这题材的普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还是说玄宗因色滥封,适性才是《长恨歌》比《琵琶行》更为人喜爱和流传的基导致社会“阴阳失伦,男女不常”。与此同时,白氏却以本原因。因为若仅就艺术的创造性而言,《琵琶行》显然赞美、艳羡之笔写杨妃的清纯、美丽、哀婉,如曰:“杨家更具独创性;然就情感表现来说,《长恨歌》却更胜一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回眸一笑百媚生,六筹。因为《长恨歌》所表现的男女“情爱”内容,乃是人类宫粉黛无颜色”云云。此后,诗人更以无限同情、哀惋的普遍具有的最强烈的自然欲望,体现了最深层的人性文字着力叙写杨妃马嵬之死,君王西宫南苑之思,尤其本质。正所谓“青年男子谁个不善钟情?妙龄女子谁个是太真仙子在寂寞仙宫里的生活情状和寄情寄物之情不善怀春?这是人性中的至洁至纯,为什么从此中有惨节,更是异常的凄苦哀怜:“闻道汉家天子使,⋯⋯花冠[5]痛飞迸?”因此,“情爱”的成功往往能给人带来最强不整下堂来”,“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含情烈、最美妙、最令人神魂颠倒的快乐;“情爱”的失败也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云云,写得极为倾情倾会给人带来最为强烈的、超越一切的丧魂落魄的痛苦。度,却无片言只语的贬损、讥讽。这显然是以抒发“天涯沦落人”同病相怜感情为旨趣的但在陈鸿《长恨歌传》中,不仅明讽玄宗贪色怠政:《琵琶行》所无法给予的。“在位岁久,倦于旰食宵衣,政无小大,始委于右丞相。深居游宴,以声色自娱”;“诏高力士潜搜外宫,得弘农二、《长恨歌》与《长恨歌传》的创作旨归杨玄琰女于寿(王)邸,⋯⋯自是六宫无复进幸者”,而不同且指斥杨妃善佞邀宠:“非徒殊艳尤态致是,盖才智明《长恨歌》成为“有声有情,可歌可泣”的“绝妙之慧,善巧便佞,先意希旨,有不可形容者”。同时还抨击词”,除了其题材的普适性外,恐怕还有赖于它的“情杨氏姊兄持娇专宠,窃位致乱:“叔父昆弟,皆列在清爱”内涵的深厚与丰富性。历来论者大多认同《长恨歌》贵,爵为通侯。姊妹封国夫人,富埒王室⋯⋯出入禁门所传递的情感态度具有两重性,即批判与同情并在,惋不问,京师长吏,为之侧目。⋯⋯天宝末,兄国忠盗丞相惜与讽谕兼有。但从歌诗的客观效果来看,却是同情大位,愚弄国柄。”其后,又将安史之乱,归咎杨妃,“及安于批判,惋惜多于谴责;从诗人的主观意图来看,也是禄山引兵向阙,以讨杨氏为词。潼关不守,翠华南幸,出如此。《长恨歌》的主旨无疑在“长恨”二字,这是一种什咸阳道,次马嵬亭。六军徘徊,持戟不进。从官郎吏伏上么样的“永远遗憾”呢?诗人以卒章显志之法,在诗末写马前,请诛(晁)错以谢天下。国忠奉牦缨盘水,死于道道:“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周。左右之意未快,上问之,当时敢言者,请以贵妃塞天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原来,这是一种有情人永远无法下怨。”再其后,写玄宗回京后的西内三年悲思,“每至聚首的伤痛。春之日,冬之夜,⋯⋯天颜不怡”,仅以寥寥数语轻轻带历来研读《长恨歌》者,大多要与陈鸿的《长恨歌过。迄至传末,陈鸿又以“女祸”之论,标举其《传》的讽传》相参读。其实二者的创作旨归(或“用意”)很不相刺大旨:“意者,不但感其事,亦欲惩尤物,窒乱阶,垂于[6]同。清汪立名笺释此诗说:“《长恨歌》本与陈鸿、王质夫将来也。”话杨妃始终而作,犹虑诗有未详,陈鸿又作《长恨歌两相比较,白氏之《歌》与陈氏之《传》,虽同写玄传》,所谓‘不特感其事,亦欲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宗、杨妃二人情爱之缘起与终结,但由于二人有着不同也’。”①这就是说白居易《长恨歌》只是“特感其事”——的创作旨趣,因而让我们在字里行间感受到了两种不“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着眼于事件发展中的喜怒哀乐同的创作态度,前者充满了同情、哀悯之情,而后者却感情而作。而陈鸿《长恨歌传》却是“犹虑诗有未详”,故态度冷峻、严厉。白氏之《歌》有感于李、杨之恋,故缘事在白氏“特感其事”之外,还要讽劝社会,即所谓“亦欲而叙其始末,以缠绵哀惋、细腻动人的描写,抒发其真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有着明显的社会教化意切感慨,正体现了所谓“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之意。其图。如此创作旨趣,明显反映在二人对其笔下人物的态叙事抒情中,虽讥讽、同情并在,但同情多于讥讽;诗的度上,比如同是写玄宗、杨妃,白氏之《歌》不仅同情多前半部写玄宗、杨妃之恋爱悲剧经过,缠绵生动的叙事于讽谕,而且讽在玄宗而不及杨妃,“惩尤物,窒乱阶”描写虽略带讽劝,然其讽劝之笔全在玄宗的“重色”之意并不明显;而陈氏之《传》既刺玄宗又罪杨妃,充斥——“怠政”——“滥封”——“声色致乱”(“缓歌慢舞凝着明显的“女为祸水”之意。证诸实际,白氏之《歌》有讽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刺意者不外数语,如开篇曰,“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衣曲”)。对于杨妃,却着力描其写其出身的单纯、容貌·57· 的美丽,以及死时的哀惋可怜,根本找不出一语讥讽;似昭阳寝疾时。魂之不来君心苦,魂之来兮君亦悲。背及至诗的后半部写玄宗、杨妃二人的异域缠绵相思与灯隔帐不得语,安用暂来还见违。”然后引出教训、鉴寄情,我们就再也看不到无论是对玄宗或是对杨妃的戒:任何指责、讥刺之语,有的只是哀怜与同情。伤心不独汉武帝,自古及今皆若斯。君再看陈氏之《传》,基本上是以史笔缘《歌》之情节不见穆王三日哭,重璧台前伤盛姬?叙述李、杨事情的始末(文长近1700字,比《歌》多700又不见泰陵一掬泪,马嵬坡下念杨妃?余),只不过更加细化而指实(如明言杨妃与明皇,不再纵令妍姿艳质化为土,此恨长在无销期。用汉皇之代称),由于其旨重在“惩尤物,窒乱阶,垂于生亦惑,死亦惑,尤物惑人忘不得。人非将来”,故其“女祸”之意非常明显,不仅行文严厉冷峻,木石皆有情,不如不遇倾城色。而且讥讽在杨而略李。因此,如果说白氏之《传》婉讽之尤物者,可爱美人也;惑者,令人迷恋也;恨者,遗语全在玄宗身上,而处处回护杨妃,那么陈氏之《传》的憾也。这意思就是说:伤心的绝不只是汉武帝,从古到批判矛头则直指杨氏而尽量回护玄宗。今都是这样的。你没看到周穆王在重璧台前痛哭了三总而言之,我们不难看出《长恨歌》之用意重在感天?就是因为他太伤悼所宠爱的盛姬;你又没看到我朝“情”,而略在讽劝。为何如此?笔者以为,就在于作者有的玄宗皇帝在马嵬坡前洒下满捧伤心泪?也是因为他着不同倾向的思想与情感积淀;质言之,也就是说,《长太怀念那杨贵妃。即使美艳的姿质早已化为灰土,这种恨歌》的婉转讽劝之意来自诗人对前朝帝王婚恋的借无限思念的懊悔、遗憾又哪能有穷尽!美丽的女人啊,鉴、反思,而《长恨歌》的哀怜同情之意,则来自诗人自你们活着令人迷恋,死后也令人迷恋,你们令人迷恋得己婚恋中的情爱自伤。永远也无法忘怀。人不是无情的木头石块,(从来都会为情而伤心;既然失去她们是如此令人怀念伤心)还不三、《长恨歌》的讽劝倾向与《新乐府》之如(从一开始)就没有碰上这些美丽可爱的女人!《李夫人》相同尽管《李夫人》诗晚成于《长恨歌》4年,但它所敷《长恨歌》之婉讽,是从前朝帝王婚恋悲情中引出述的事件和作诗的用意仍一脉相连。不仅陈鸿《长恨歌的善意鉴戒与规劝,而不是惩戒似的讽剌与批判。如此传》曾明言杨妃“鬒发腻理,纤秾中度,举止闲冶,如汉用意在《长恨歌》作后的第4年,即唐宪宗元和四年武帝李夫人。”而且今之陈寅恪先生也视此诗为“《长恨(809),38岁的白居易为谏官左拾遗时所写《新乐府》歌》著者自撰之笺注”:之《李夫人》中明白无误地透露出来。乐天之《长恨歌》,以“汉皇重色思倾国据《新乐府·序》可知,白居易的《新乐府》50首均色”为开宗明义之句,其《新乐府》此篇,则以是其“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的“讽谕诗”,‘不如不遇倾城色’为卒章显志之言。其旨意其用意就是要承继《诗》之“美刺比兴”传统,让诗歌为实相符同,此亦甚可注意者也。故读《长恨政治服务,讽劝皇帝,批评时政。在《与元九书》中,他也歌》必须取此篇参读之,然后始能全解,盖此曾说过:“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所谓“为篇实可以《长恨歌》著者自撰之笺注视之也。[7]事而作”就是要紧紧抓住“事”,将历史或现实生活中的许多真实事件经过提炼加工,变成其诗中之“事”,然后即是说,统观二诗,可知《长恨歌》之首句,是开宗采用铺述或演述的手法对该“事”作具体细致的描述,明义地交待出二诗所要敷述的题材故事,就是“汉皇”最后引出鉴戒教训。——“明皇”贪恋美色的事惰,而《李夫人》之末句所要《李夫人》是一篇为历史上的汉武帝与李夫人之间揭示的目的用意,就是要劝告帝王乃至一切重“情”之的婚恋故事而作的“新乐府”诗。其写作目的明确标示人,最好不要遇上美丽的女人,因为由此带来的懊悔和为“鉴嬖惑也”——以前朝皇帝宠爱美姬之事为借鉴。痛苦会令人终生难忘。因此《李夫人》之“鉴嬖惑也”全诗先以三分之二的篇幅描述了汉武帝对其十分宠爱——迷恋宠姬的借鉴,所要寄寓的规劝鉴戒是善意的,的李夫人过早夭折而产生的万分痛苦与思念:“汉武甚至是美好的,因为其中对“尤物”——美貌女子的描帝,初丧李夫人:夫人病时不肯别,死后留得生前恩。君写叙述并没有丝毫亵渎、诋毁之意,更没有视女人为恩不尽念未已,甘泉殿里令写真。丹青画出竟何益?不“祸水”的政治批判意义;有的只是对这种受宠女性的言不笑愁杀人。又令方士合灵药,玉釜煎炼金炉焚。九过早消失的追悔与挽惜,以及对活着男子的无比痛苦华帐深夜悄悄,反魂香降夫人魂。夫人之魂在何许?香伤心的理解与同情。烟引到焚香处。既来何苦不须臾?缥缈悠扬还灭去。去需要说明的是,白居易当时并非没有“惩尤物,窒何速兮来何迟?是耶非耶两不知?翠蛾仿佛平生貌,不乱阶”的“女祸”思想。比如,在《新乐府》之《古冢狐》·58· (“戒艳色也”)一篇中,白居易就认为帝王所宠爱的“倾出身微贱,所表现出的难以高攀的“隐忧”:国色”,若是像历史上的妲己与褒姒那样善以美色蛊惑九月西风兴,月冷霜华凝。思君秋夜长,人心的女子,就会招致殷纣王、周幽王那样的亡家亡国一夜魂九升。二月东风来,草拆花心开。思君的危险,故其唱道:“古冢狐,妖且老,化为妇人颜色好。春日迟,一日肠九回。妾住洛桥北,君住洛桥⋯⋯或歌或舞或悲啼,翠眉不举花钿低。忽然一笑千万南。十五即相识,今年二十三。有如女萝草,态,见者十人八九迷。⋯⋯狐假女妖害犹浅,一朝一夕生在松之侧;蔓短枝苦高,萦回上不得。人言迷人眼;女为狐媚害则深,日增月长溺人心。何况褒、妲人有愿,愿至天必成。愿作远方兽,步步比肩之色善蛊惑,能丧人家覆人国;君看为害浅深间,岂将行。愿作深山木,枝枝连理生。假色同真色!”然而,在白居易笔下的“杨妃”与“李夫在《寒闺夜》中,诗人还曾这样写到:人”身上,我们又哪能看到一丝一毫如褒姒、妲己般的夜半衾裯冷,孤眠懒未能。笼香销尽火,“狐媚惑人”的恶劣品行呢?巾泪滴成冰。为惜影相伴,通宵不灭灯。此诗中描述的“夜半衾冷,孤眠不能”的情境,显然四、《长恨歌》之感伤与白居易《寄湘灵》与其作于贞元21年(805)的《冬至夜怀湘灵》相同:诸诗之情爱自伤一致艳质无由见,寒衾不可亲。何堪最长夜,白居易在《长恨歌》中对“李、杨”婚恋表现出的无俱作独眠人。限同情与感伤,应来自白氏自身当时正经历着的一段从以上二诗所言“孤眠懒未能”,“俱作独眠人”可刻骨铭心的恋爱隐情。知,当时白居易与湘灵实已“同居”,故有此咏叹。因此虽然在唐之正史、野史中均没有关于白居易早期又可知,《白集》中向来视为“谜”一般难解的朦胧“感伤恋爱史的记载,但从白居易而立前后所写的诸如《寄湘诗”——《花非花》,其实正是二人当日暗恋关系的象征灵》《冬至夜寄湘灵》《生别离》《潜别离》《寄远》,以及性描写:37岁成婚后所作的《夜雨》《感镜》《感情》《逢旧》等10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余首“感伤诗”和“律诗”来看,自青少年时代开始,白居亲如春梦无多对,去似朝云无觅处。易就始终不渝地热恋着一个令他十分钟情的女子——然而,白居易与湘灵间如此亲密的爱恋关系终究“湘灵”,但由于某种原因的阻挠,令其热恋追求难成现无法成为现实。于是,诗人只好把对湘灵的刻骨铭心的实,从而让他陷入了一种长期难言的失恋痛苦之中;而相悦相亲,化为缠绵痛苦的相忆相思,长期表现在自已这段令人无限伤感的个人恋爱悲情又正好发生在白氏的诗作中。在白居易贞元21年(805)以后所作的几首创作《长恨歌》的时候。因此,作家个人情感倾向必然会“怀远”诗中即是如此。如《感秋寄远》:在其作品中自觉不自觉地流露出来。惆怅时节晚,两情千里同。离怀不散处,从学界同仁长期的剔微抉疑的阐释中,②我们可以庭树正秋风。燕影动归翼,蕙香销故丛。佳期清楚感知到白居易前期的这段恋爱悲情的大致经过。与芳岁,牢落两成空。白居易原籍河南新郑,唐德宗建中三年(782)11岁的《寄远》白居易随母迁至其父白季庚的任官之所,即徐州符离欲忘忘不得,欲去去无由。两腋不生翅,(今安徽宿县),此后便与一个小他4岁的美丽可爱、性二毛空满头。坐看新叶落,引上最高楼。暝色格活泼的邻家姑娘相识。白氏(19岁?)所作《邻女》就无边际,茫茫尽眼愁。记述了他当时对这位少女的美好印象和感受:还有《夜雨》:娉婷十五胜天仙,白日姮娥旱地莲。我有所念人,隔在远远乡;我有所感事,何处闲教鹦鹉语?碧纱窗下绣床前。结在深深肠。乡远去不得,无日不瞻望;肠深及至贞元14年(798),27岁的白居易为家庭生计解不得,无夕不思量。况此残灯夜,独宿在空和个人前程,离开了符离去江西叔父处,在路上他连写堂。秋天殊未晓,风雨正苍茫。不学头陀法,③二诗来告别、怀念这位名叫“湘灵”的姑娘。他在《寄湘此心安可忘?灵》中写道:因此,元和元年(806),正当35岁的诗人深陷于对泪眼凌寒冻不流,每逢高处即回头。湘灵姑娘的痛苦思念之中时,他来到陕西盩厔作县尉。遥知别后西楼上,应凭栏杆独自愁。当王质夫满怀希望地邀请他歌咏五十年前的玄宗、贵在感伤诗《长相思》里,诗人不仅用比兴的手法回妃之事:“夫希代之事,非遇出之材润色之,则与时消顾了他与湘灵的相恋过程及相互间追求“比肩”、“连没,不闻于世。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如理”的真挚情谊和恳切愿望,同时也流露了女方因自已何?”诗人就不可避免地会将个人现实中的爱情悲剧经·59· 验融入其中。事实正是如此,除了身份、地位不同而外,贞元16年(800)初,29岁的白居易,考中进士,在《长恨歌》中的李杨情爱悲剧,与现实中诗人和湘灵间回符离省亲时,曾求与湘灵成婚。但被白母坚拒。于是,的爱情悲剧,实在有着很多很多的相似。白居易只好怀着沉重的心情告别湘灵。其感伤诗《生离第一,《歌》中与现实中的女主人公都有着美丽、单别》就用比兴手法真切地记叙了此次离别的过程与痛纯的天生丽质,如杨妃是,“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苦:人未识。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食蘖不易食梅难,蘖能苦兮梅能酸。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湘灵则是“娉婷十五胜天未如生别之为难,苦在心兮酸在肝!仙,白日姮娥旱地莲。何处闲教鹦鹉语?碧纱窗下绣床晨鸡再鸣残月没,征马连嘶行人出。前”云云。回看骨肉哭一声,梅酸蘖苦甘如蜜。第二,《歌》中与现实中的男女主人公之间都曾有黄河水白黄云秋,行人河边相对愁。过海誓山盟与互赠信物。如众所知,李杨间的情爱誓词天寒野旷何处宿?棠梨叶战风飕飕。是“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其信物是金钗生离别,生离别,忧从中来无断绝。钿盒:“唯将旧物表深情,钿盒金钗寄将去。但愿心似金忧极心劳血气衰,未年三十生白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诗中所谓“回看骨肉哭一声”,所谓“未年三十生白而现实中的诗人与湘灵之间亦曾有过盟誓与信发”,不仅真切地表现了诗人当时所感受到的极为深重物,虽然我们不知当时诗人所赠为何,但女主人公所赠的苦痛;而且“回看”一句所描写的痛苦别离情景,与却可言之凿凿。元和十一年(816),夏,44岁的诗人被《长恨歌》中的“回看血泪相和流”如出一辙,这显然是眨到江州,在翻晒旧物时,蓦然看到10余年前湘灵所个人特有人生经验的积淀所致。赠的一双鞋履,不由得睹物思人,思人生情,便写下一贞元20年(804)秋,在长安作校书郎的白居易已首感伤诗——《感情》,以抒其情:是33岁,又曾回符离迁家至长安,并再次恳求母亲应中庭晒服玩,忽见故乡履。昔赠我者谁,允他与湘灵的婚事,但仍遭拒绝,并不许二人见面。于东邻婵娟子。因思赠时语,特用结终始。永愿是,在第二年春天,当其举家迁徙之时,白居易只好与如履綦,双行复双止。自吾谪江郡,漂荡三千湘灵悄然泣别。其感伤诗——《潜别离》又真切地记述里。为感长情人,提携同到此。今朝一惆怅,了此次黯然泣别的痛苦情形:反覆看未已。人只履犹双,何曾得相似。可嗟不得哭,潜别离;复可惜,锦表绣为里。况经梅雨来,色黯花草不得语,暗相思;两心之外无人知。死。深笼夜锁独栖鸟,利剑春断连理枝。另一首感伤诗——《感镜》则曰:河水虽浊有清日,乌头虽黑有白时。美人与我别,留镜在匣中。自从花颜去,唯有潜离与暗别,彼此甘心无后期!秋水无芙蓉。经年不开匣,红埃覆青铜。今朝此诗不仅沉重地抒发了诗人对与湘灵成婚无望的一拂拭,自照憔悴容。照罢重惆怅,背有双盘痛苦心情,而且也使用了与后来《长恨歌》结尾意思相龙。同、相近或相对的语辞,如“深笼夜锁独栖鸟,利剑春断以上二诗至少说明,年轻时的湘灵——“东邻婵娟连理枝”——“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两子”曾赠予诗人一双“故乡履”和一只“双盘龙青铜镜”,心之外无人知”——“词中有誓两心知”;“彼此甘心无同时还曾留下了她的坚贞誓言:“永愿如履綦,双行复后期”——“此恨绵绵无绝期”。双止。”人们说,白居易《长恨歌》没有采用中唐时期流行第三,《歌》中与现实中的男主人公都曾深情专一的大团圆模式,没有给出那怕是虚幻的圆满结局,而是地爱恋着对方,并经历了沉痛的“死别”或“生离”的怀以非大团圆模式为其表现形式,实是有意描写一个真[8]念与相思。在李杨悲剧中,男主人公不仅有马嵬坡前,正的人间悲剧。然而,以上二诗不正好说明,白居易“宛转蛾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君王掩面救不的这种创作动因,就来自于他当时悲剧婚恋生活的真得,回看血泪相和流”的万分无奈与悲痛,而且还承受切感受与反思!了后来的“西宫南苑”凄凉无限的“辗转思”:“夕殿萤飞五、结论:“少府无妻春寂寞,花开将尔当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夫人”欲曙天。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然而,现实中的诗人亦曾经历了同样令人无限悲伤的“生离”苦现代心理学研究指出,深刻的精神痛苦往往能造痛。就人们某方面的心理定势,进而被人们创造性地运用·60· 于外部世界。所以,“在艺术中——在人们的创作、表演由于诗人创作《长很歌》时,在自已在现实生活中,和消费活动中,情感(倾向)起着特到重要的作用。它们正经历着令人无限感伤的婚恋遭遇和情感历程,所以在这里不只是激发主体的积极性,而且还将这些心理他便情不自禁地把个人情感释放出来,融入其笔下的过程连成一个整体,从而确定理解、认识、想象和思维男女主人公身上。白居易在作盩厔尉时所作的数首诗[9]所应流经的渠道。”英国诗人华滋华斯也说过:“诗是歌,即可充分说明诗人当所的内心需要和追求。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它起源于在平静中回忆起来的比如,在《寄题盩厔厅前双松》(自注:“两松自仙游情感。⋯⋯一篇成功的诗作一般都从这种情形开始,而山移植县厅”)曰:“忆昨为吏日,折腰多苦辛。归家不自[10]且在相似的情形下向前展开。”这些都应是白居易创适,无计慰心神。手栽两树松,聊以当嘉宾。⋯⋯⋯有时作《长恨歌》的心理背景和动因。昼掩关,双影对一身;尽日不寂寞,意中如三人。”《招王在唐人的集体记忆中,关于李杨的情爱悲剧恐怕质夫》(自注:“为盩厔尉时作”)曰:“窗前故栽竹,与君都如陈鸿《传》一样,是以“女祸”思想为其核心主旨的。为主人。”《见萧侍御忆旧山草堂诗,因以继和》:“衣绣从杜甫《丽人行》之讥讽杨氏姊兄:“灸手可热势绝伦,非不荣,持宪非不雄。所乐不在此,恨望草堂空。”这些慎莫近前丞相嗔”,到元稹《连昌宫词》将“太平致乱者”都说明诗人当时内心的空虚、无聊,极需安慰——补偿归咎于杨妃等人:“开元之末姚宋死,朝廷渐渐由妃子。的心理状况。而其《戏题新栽蔷薇》(自注:“时尉盩厔”)禄山宫里养作儿,虢国门前闹如市。弄权宰相不记名,更明确无误地流露出诗人对婚姻情爱的渴望与需求:依稀忆得杨与李。”都是如此。然而,白居易的《长恨歌》移根易地莫憔悴,野外庭前一种春。却反向而为,这是为什么?少府无妻春寂寞,花开将尔当夫人。文学艺术的补偿功能告诉伐们,由于艺术创造过因此,元和元年,作为一名应娶而无娶的“大龄诗程中渗透着主体的愿望与理想、幻想与梦想,因而文艺人”,将一个集体记忆中的帝妃婚恋故事,改造成一个作品有着明显的调节补偿作用。现代精神分析学家就人人为之动容的长篇婚恋悲剧,岂不正是其个人现实认为,艺术的本性就是幻想,就是“醒着作梦”,因为人生活中发生的恋爱悲情所致!们都渴望财富、荣誉、爱情,如果得不到它们,就会燃烧所以,笔者最终认为,白居易《长恨歌》是古今帝妃起幻想之火,而“幻想的原动力就是不能满足的愿望”。婚恋与个人情爱自伤的产物,亦即古今三重婚恋悲情所以,在某种意义上说,艺术就是“一种脱离现实的可的结晶。其中,古代历史悲情是指汉武帝与李夫人;现[11]能的幻想的象征,一种逃避现实的手段。”艺术所创时历史悲情是指唐玄宗与杨贵妃;个人悲情则是指白造的精神世界,尤其是那些卓越的艺术世界,往往能使居易与湘灵。过去,许多学者都无法透彻阐明《长恨歌》欣赏者,同时也能使创造者进入一个“忘我的幻想境中,为何全诗之同情大于讽劝?为何对玄宗的感伤、凄地”,暂时忘却现实的痛苦与烦恼。恩格斯在《德国的民苦,对杨妃的纯请专一,坚贞不渝,表现出“高度同情间故事书》中就曾经这样说道:“民间故事书的使命是心”?其根本原因即在于没有将诗人当时的个人情感经使一个农民作完艰苦的日间劳动,在晚上拖着疲惫的历纳入自己的诠释、理解之中。身子回来的时候,得到快乐,振奋与慰借。使他忘却自因此,白居易的感伤诗——《长恨歌》的创作动因己的劳累,把他硗瘠的田地变成馥郁的花园”,“是使一确是:“牵于外者实为李、杨的爱情故事,而动于内者乃[13]个手工业者的作坊和一个疲惫不堪的学徒的寒伧的楼是作者对湘灵姑娘刻苦铭心的爱恋。”或者如王用中顶小屋变成一个诗的世界和黄金的宫殿,而把他的矫先生说:《长恨歌》是以社会流传的帝妃婚恋悲剧为题健的情人形容成美丽的公主。”这里讲的就是民间文学材线索,以他与湘灵间的现实恋情悲剧中所取得的认[12]的补偿作用。识和感受为基础,以史实为基本依据,充分发挥了他天[14]实践中,文艺补偿又分为“正补偿”和“负补偿”。如才的想象力,从而成就的一首传世佳作。果在调节过程中,创作主体获得了幻想性的精神满足,无独有偶,在《长恨歌》产生后的第二年(即元和二从而达到了新的和谐,即谓“正补偿”。中国传统文学年,807)春天之后,已是36岁的白居易很快经人撮合,中,那种脱离人物性格命运的千篇一律的“大团圆”结与同僚杨虞卿之从妹结婚。笔者认为,这恐怕正是白居局(如汉乐府《焦仲卿妻》与元杂剧《窦娥冤》之结尾),易经过文学幻想的调节补偿后,内心的痛苦郁积因得就是一种正补偿。如果在调节过程中,审美主体“消解”到宣泄、释放所致!于是,钟嵘《诗品序》谓诗可以“使贫了自身的现存的“压抑”状况,达到了某种程度的新的贱易安,幽居靡闷”,在白居易身上又一次得到了佐证。“和谐”,则是“负补偿”,亦即亚里士多德《诗学》所称的注释:“净化”。笔者认为,白居易的《长很歌》正体现了文学的①见文渊阁《四库全书》《白香山诗集》电子版。“负补偿”作用。②1980年代初,王拾遗《他生未卜此生休》、顾学颉《白居易和他的夫人》率先指出《寄湘灵》《冬至夜寄湘灵》等诸诗是·61· 白居易与湘灵的恋爱之诗,其后又有丁毅、文超《〈长恨歌〉评[7]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价之管窥》、钟来因《〈长恨歌〉的创作心理与创作契机》进一1978.264.步陈说;1990年代戴武军《白居易婚前恋情详考》和王用中[9]伊·杜朵诺夫.个人的情感评定和艺术天赋[A].周相録《白居易初恋悲剧与〈长恨歌〉的创作》更深入论及白氏与湘《长恨歌》研究[M].成都:巴蜀书社,2003.95.灵之爱及其对《长恨歌》创作的影响。进入本世纪,便有张煌[10]伍蠡甫主编.西方文论选(下卷)[C].上海:上海译文出绪《情爱自伤是〈长恨歌〉的隐梦》和张军《长歌哭为湘灵》等版社,1979.17.文问世。[11]仇春霖主编.大学美育[Z].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③以上数诗的创作时间可参阅王用中《白居易初恋悲剧1997.264.与〈长恨歌〉的创作》,西北大学学报1997年笫2期。[12]恩格斯.德国的民间故事书[A].马克思恩格斯论艺术参考文献:[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6.401.[1][3][4]白居易资料汇编[C].北京:中华书局,[13]朱碧霞.《长恨歌》主题思想讨论会综述[J].唐都学刊,1962.407.309.1990,(2).[2][8]张中宇.白居易《长恨歌》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14]王用中.白居易初恋悲剧与《长恨歌》的创作[J].西北大2005.166~168.学学报,1997,(2).[5]郭沫若.少年维特之烦恼[Z].北京:人民出版社,1955.[6]白居易集[C].北京:中华书局,1999.235~238.[责任编辑于湘]ASongofUnendingSorrowresultsfromthemarriageofimperialconcubinesandindividualloving——AnalysisofmotivepowerofthecreationofASongofUnendingSorrowbyBaiJuyiDINGYong-zhong(ChineseDepartment,ChongqingEducationCollege,Chongqing400067,China)Abstract:BaiJuyiisthemostproductivepoetinTangDynastyandisalsoafamouspoetinChina’sliteraturehistorywhohadeditedhispoemcollections.BaiJuyiisfamousforhisASongofUnendingSorrow.AlthoughthecreativeaimofASongofUnendingSorrowandStoryofASongofUnendingSorrowisdifferent,thesatiricalandpersuadingattitudeisthesameasBaiJuyi’sMrs.LiofXinyuefu,furthermore,thesentimentofASongofUnendingSorrowisthesameasthesorrowfulloveofBaiJuyi’sJixianglingandsoon.BecauseBaiJuyi’sASongofUnendingSorrowwasproducedinthebackgroundofthatifayoungcadredoesnothaveconcubines,hefeelslonelyinspring,andthenayounggirlwillbecomehiswifewhentheflowerblooms.Asaresult,theauthorthinksthatBaiJuyi’sASongofUnendingSorrowisaproductofthemarriagebetweenemperorandimperialconcubinesandself-sorrowfulfeelingsofBaiJuyi,i.e.theresultofthesorrowfulfeelingsofthetriplemarriageinancienttimesandtoday.Keywords:ASongofUnendingSorrow;StoryofASongofUnendingSorrow;Mrs.Li;Xiangling;self-sorrowfulloving;literaturecompensation·62·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