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1896——1981)
一、生平与创作综述茅盾生于1896年7月4日,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省桐乡县乌镇人。1916年茅盾从北京大学预科毕业,因家境窘迫,无力继续求学,进入上海商务印书馆任编辑。
1921年文学研究会成立,茅盾是发起人和主要成员之一。同时,他还担任了《小说月报》的主编,对《小说月报》进行了全面的革新,使之成为新文学的主要阵地,促进了新文学的发展。此时的茅盾主要从事理论批评和外国文学翻译工作。据不完全统计,1921年茅盾发表的译著就有130余篇。
茅盾新文学运动中努力提倡现实主义,他的观点对文研会及其他一些作家的创作产生过重大影响。茅盾认为“文学是表现人生的东西;不论它是客观的描写事物,或是主观的描写理想,总须以人生为对象”,主张为人生的写实主义的文学。
与此同时,茅盾积极参加社会革命活动。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茅盾成为中国共产党的第一批党员,开始从事革命活动。曾在毛泽东任代理部长的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作秘书。1926年年底去当时大革命的中心武汉,任《民国日报》主笔,从事革命宣传工作。
1932年至1937年,是茅盾创作的鼎盛时期。他先后写出了《子夜》、《林家铺子》和“农村三部曲”等。这些作品反映了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国的经济面临崩溃,社会动荡不安,在此环境中,各个阶层的生活和斗争,塑造了吴荪甫、林先生、老通宝等一系列成功的人物形象,为当时的中国描绘了宽广鲜明的历史画卷,确立了茅盾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显示了左翼文学在小说创作方面的重大实绩。
1940年5月,茅盾在延安作了短期逗留。抗日民主根据地的人民高昂的革命斗志和欣欣向荣的生活气象,给茅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后来在散文《风景谈》、《白杨礼赞》中,抒发了自己的感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茅盾担任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长职务,主编《人民文学》杂志,当选为历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历届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和第四届、五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在1966年以前,茅盾是仅次于郭沫若的重要文臣。
留在50、60年代文学画廊中的,是茅盾逐渐走低、激流而退的形象。事务的繁忙使茅盾基本停止了小说创作,改以文学评论为主。这并不是茅盾愿意的。
“爸爸本来就不想当文化部长。还在建国之初,周恩来动员他出任文化部长时,他就婉言推辞,说他不会做官,打算继续他的创作生涯”,后来,“爸爸曾两次向周总理提出辞呈,都未获准。”(韦韬、陈小曼:《父亲茅盾的晚年》)
在茅盾的解放后的大量文论中,实际上存在两个茅盾。一个是清醒而自觉的茅盾,他希望在不与社会现实发生重大抵触的前提下,尽可能用纯正的现实主义文艺观及批评方法去影响当前的文艺创作;另一个是应时和退缩的茅盾,他附和时政,言不由衷,用中心任务和文艺政策代替对作家作品的分析。他在主观上想跟上毛泽东的步伐,客观上又陷入总是跟不上、合不上拍的尴尬境地。
1928年夏,茅盾在《从牯岭到东京》这篇反省式的文章里非常生动地揭露过自己的心灵,他说,“我的职业是我接近文学,而我的内心的趣味和别的许多朋友”,“则引我接近社会运动”,他坦率的承认,“我在两方面都没专心”。这些话竟成了预言。
1981年3月27日,茅盾病逝于北京。茅盾以自己的积蓄设立文学奖金(后定名为“茅盾文学奖金”),奖励优秀的长篇小说创作。
二、“茅盾范式”1、现实主义与革命现实主义方向。茅盾作为中国新文学中一位坚持现实主义传统的杰出代表,自始至终高举现实主义旗帜,为中国新文学开创了一种充分反映“时代性”与“社会性”的现实主义传统。
2、气势宏大的“史诗格调”。茅盾是典型的“史诗”型作家。杨义认为,在建构30年代“文学传统”中,巴金为新文学“增加了热度”,老舍“增加了轻松宽容的气质”,而“茅盾给我国新文学所增添的是史诗的气魄”。
史诗格调一般有如下特征:(1)以揭示“历史本质”为目标。(2)在结构上具有宏阔的时空跨度与规模。(3)重大历史事实和艺术虚构的结合。(4)英雄形象的塑造和英雄主义基调。
3、注重社会剖析的“理性化”叙事。在小说叙事中贯穿清晰的理性思路,甚至主张用社会科学理论分析现实、指导创作,并以此取舍情节、塑造人物、托出主题,揭示现实社会生活的“本质”,是“茅盾范式”最鲜明的创作特色。
茅盾的这类创作,推动了同类题材的创作,同时带动了一种创作风气,形成了30年代很有影响的一个小说流派:社会剖析派。除茅盾外,吴组缃、沙汀、艾芜等可视为此派的主力。
茅盾的坚持的现实主义方向、史诗品格、社会剖析精神,构成了中国新文学的一种重要价值体系,即注重作家的历史使命意识和突出文学的认知价值、社会价值的文学价值的观念体系。
在30年代以后,“茅盾范式”成为中国新文学的一个强大的影响源。但它也颇遭非议,特别是社会剖析精神。一些评论家认为它具有理论取代现实,理性大于情感等缺点。应公允的认识“茅盾范式”。
四、《子夜》细读“《子夜》即半夜,既已半夜,快天亮了。”——茅盾《子夜》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长篇小说。“中国第一部写实主义的长篇小说。”——瞿秋白
一、以浪漫主义手法表现宏大的现实主义主题。1、现实主义主题:《子夜》反映了1930年左右中国社会的整体面貌。在题材的选择上,注重时代性和重大性,追求“巨大的思想深度”与“广阔的历史内容”。在谈到写作《子夜》的创作意图时,茅盾说:“我有了大规模地描写中国社会现象的企图”,“打算通过农村(那里的革命力量正在蓬勃发展)与城市(那里敌人力量比较集中,因而也是比较强大的)两者革命发展的对比,反映出这个时期中国革命的整个面貌。”
关于这一历史时期,毛泽东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作过深刻的分析。他说:“伴随着帝国主义和中国民族工业的矛盾而来的,是中国民族工业得不到帝国主义的让步的事实,这就发展了中国资产阶级和中国工人阶级之间的矛盾,中国资本家从拼命压榨工人找出路,中国工人则给以抵抗。伴随着帝国主义的商品侵略,中国商业资本的剥蚀,和政府的赋税加重等项情况,便使地主阶级和农民的矛盾更加深刻化,即地租和高利贷的剥削更加重了,农民则更加仇恨地主。因为外货的压迫,广大工农群众购买力的枯竭和政府赋税的加重,使得国货商人和独立生产者日益走上破产的道路。
……如果我们认识了以上这些矛盾,就知道中国是处在怎样一种皇皇不可终日的局面之下,处在怎样一种混乱状态之下。就知道反帝反军阀反地主的革命高潮,是怎样不可避免,而且是很快会要到来。”
2、浪漫主义格调:原书英文名:《夕阳:1930年中国的浪漫史》;以浪漫主义手法描写一个浪漫主义的英雄主人公(二十世纪机械工业时代的英雄骑士和‘王子’);写作细节上的浪漫主义手法。
“太阳刚刚下了地平线。软风一阵一阵地吹上人面,怪痒痒的。苏州河的浊水幻成了金绿色,轻轻地,悄悄地,向西流去。黄浦的夕潮不知怎的已经涨上了,现在沿这苏州河两岸的各色船只都浮得高高地,舱面比码头还高了约莫半尺。风吹来外滩公园里的音乐,却只有那炒豆似的铜鼓声最分明,也最叫人兴奋。暮霭挟着薄雾笼罩了外白渡桥的高耸的钢架,电车驶过时,这钢架下横空架挂的电车线时时爆发出几朵碧绿的火花。从桥上向东望,可以看见浦东的洋栈像巨大的怪兽,蹲在暝色中,闪着千百只小眼睛似的灯火。向西望,叫人猛一惊的,是高高地装在一所洋房顶上而且异常庞大的霓虹电管广告,射出火一样的赤光和青燐似的绿焰:Light,Heat,Power!”
汽车发疯似的向前飞跑。吴老太爷向前看。天哪!几百个亮着灯光的窗洞像几百只怪眼睛,高耸碧霄的摩天建筑,排山倒海般地扑到吴老太爷眼前,忽地又没有了;光秃秃的平地拔立的路灯杆,无穷无尽地,一杆接一杆地,向吴老太爷脸前打来,忽地又没有了;长蛇阵似的一串黑怪物,头上都有一对大眼睛放射出叫人目眩的强光,啵——啵——地吼着,闪电似的冲将过来,准对着吴老太爷坐的小箱子冲将过来!近了!近了!吴老太爷闭了眼睛,全身都抖了。他觉得他的头颅仿佛是在颈脖子上旋转;他眼前是红的,黄的,绿的,黑的,发光的,立方体的,圆锥形的,——混杂的一团,在那里跳,在那里转;他耳朵里灌满了轰,轰,轰!轧,轧,轧!啵,啵,啵!猛烈嘈杂的声浪会叫人心跳出腔子似的。
《子夜》里处处强调节奏、速度、动感,这种表达方式映射了现代文明的发展、现代都市的喧嚣,既是一种新的审美追求,同时也与人焦虑的内心相辅相成。这与中国古典的审美传统是不一样的。茅盾表现吴荪甫的细节中也处处充满动感,形成现代性格。
二、塑造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吴荪甫:三十年代初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社会的民族资产阶级的典型。全书以他为一切事件和人物的联结点和矛盾斗争的中心。作者抓住吴荪甫经营民族工业由发展兴盛到失败衰落的过程,揭示了他的性格特征。
1、吴荪甫出生于封建家庭,同时接受了西方文明的熏陶,他既具备经营实业的本领,也养成了发展资本主义的志向。他会“用一只眼睛望着政治”;而“用另一只眼睛注视着经济上的事”。他不仅在家乡双桥镇经营电厂、米厂、油坊、当铺、钱庄,希图建成一个“双桥王国”,而且在上海开办了裕华丝厂、组织益中信托公司、兼营公债市场上的投机生意。益中公司成立后,便毫不迟疑当即吞并了八个小厂,并接办了朱吟秋的丝厂和陈君宜的绸厂。在其资产大大增加后,他所经营的范围也迅速扩大,除了丝织工业外还有灯泡、热水瓶、玻璃、橡胶、阳伞、肥皂、赛璐珞等。当他的野心逐步得到实现时,他对未来充满着憧憬:“高大的烟囱如林,在吐着黑烟;轮船在乘风破浪,汽车在驶过原野。他不由得微微笑了。”即使在他陷入四面楚歌的境地时,他的野心仍然不死,还想尽一切办法与赵伯韬斗争。
他性格中的首要特点是果敢、自信、敢作敢为、刚愎自用。同时,吴荪甫性格当中也有凶狠、残酷的一面。当家乡双桥镇的农民起来暴动时,他除了动用地方武装外,还打电报请政府火速调动保安队前去镇压。当他把自身的危机转嫁到工入身上工人起来斗争时,他气得“脸上的紫疱一个一个都冒出热气来”。为了镇压工人,他施展各种阴谋诡计:收买“忠实”总管,收买黄色工会;在工人中安插工贼;并动用大批军警宪特等。在对待那些实力不如自己的同业小厂时,他摆出一副“正要攫食的狮子的姿态;一个个吃掉它们,连他的妻子都说:“你这人真狠毒”。他为了做投机生意,和蒋汪两派军阀来往密切:他既和汪派政客唐云山结成“莫逆之交’,贩卖军火,和汪派反动军官黄奋保持密切联系,还和蒋派反动军官雷鸣维持着一定友谊。
作者还揭露出吴荪甫色厉内荏的一面。吴荪甫在雄心勃勃地经营企业时也常常表现出颓丧情绪。他抱怨自己“简直是打仗的生活,脚底下全是地雷,随时会爆炸起来,把你炸得粉碎”;当他被愤怒的工人群众包围时,即使坐在备有钢板和新式防弹玻璃的汽车里,旁边又有带枪的保镖,他的心还是“卟卟”地乱跳,直至晚上回到家里,还是神思不定。“尽管他用尽精力往里收,可是他那颗心兀自摇晃不定,他的脸色也就有时铁青、有时红、有时白”,当他在交易所看到自己大亏本时,当场就昏了过去,接着又想自杀,最后带着妻子逃走了。吴荪甫平时把主要精力都放在自己的事业上,私生活比较收敛。但在他的事业遭到失败,苦闷无法发泄时,便把全部烦恼倾注到资产阶级腐朽生活的追求上。他夜游黄浦江,对交际花徐曼丽纵情戏谑。访问秘密艳窟十四号,到夜总会去推牌九、押宝等。甚至奸污了女佣王妈。
2、吴荪甫的性格充分显示出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重性:一方面对帝国主义、买办资产阶级、封建主义的不满;另一方面对工农运动和革命武装极端恐惧与仇视。一方面对统治阶级的腐败制度与军阀混战的局面不满;另一方面又依靠反动势力镇压工人农民运动。两重性使得他处在一个非常微妙的夹缝中,同时也决定了他命运的必然悲剧结局。民族资产阶级有反帝反封建反官僚军阀政治的可能性,然而由于当时政治和经济上的种种关系,其反革命的一面又随着革命的深入而暴露出来。
吴荪甫形象的意义:吴荪甫是一个具有鲜明的阶级、民族、时代个性的血肉丰满的典型人物。《子夜》通过吴荪甫的艺术塑造,生动而深刻地反映了三十年代初期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艰难处境和必然破产的历史命运,表露了他们两重性的阶级特征,揭示出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三、在结构上,追求宏大而严谨的布局将纷纭复杂而具有重大历史社会意义的生活现象通过谨严宏大的艺术结构表现出来,是茅盾突出的艺术成就。小说的第一章,安排吴老太爷因逃避农民的暴动而来上海,以吴老太爷的死象征封建地主阶级旧的一章已经结束,中国新兴资产阶级新的历史悲喜剧开始上演。小说的第二、三章,通过给吴老太爷办丧事,让主要人物全部出场,进而铺开各种矛盾。
四、生动传神的人物心理描写,也是《子夜》突出的艺术成就。茅盾注重“心理解剖的精研”,善于用不同的笔法刻画不同的人物,在整个作品中,作家时刻捕捉着人物在典型情境下稍纵即逝的心灵特殊点。《子夜》中对吴少奶奶的物质生活和精神世界的矛盾刻画很细微而动人。她置身在资本家华丽的客厅里,成为吴府的主妇;但她的内心里,总有着“缺少了什么似的”感觉。作家用那一本破旧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和一朵枯萎的白玫瑰,‘揭示了她逝去的青春梦幻,而现实的少妇处境又使她对过去“怀念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