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
加入VIP免费下载

论《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

ID:908934

大小:42.5 KB

页数:8页

时间:2022-02-28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论《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内容提要:《聊斋志异》是我国文言短篇小说的杰出代表,写的大多是一些花妖狐魅的故事,充满奇思异想,它深切地反映了现实的社会人生,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蒲松龄塑造的异类女性形象具有浓厚的人情味,这些艺术形象或感情缠绵、行为谨慎,或天真爽朗、无拘无束,个性突出,绝不雷同。她们大多具有美好的思想品德,非常善良和富于同情心,读来感到可亲可敬。虽然人物众多,但作者善用多种手法塑造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使每个人物的描写都栩栩如生。蒲松龄在他的《聊斋志异》中,借助丰富奇特的想象,变幻莫测的情节,神异迷人的意境,给我们塑造出了一个个典型的人物形象,赋予了她们美轮美奂的艺术形象,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文坛增添了异样的光辉,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关键词:聊斋志异女性狐狸鬼怪我国著名作家冰心有句名言:如果没有女性,我们将失掉生活百分之五十的真,百分之六十的善,百分之七十的美。用这看聊斋女性,是十分贴切的。鲁迅先生认为:在明末清初的志怪小说中,以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成就最高。《聊斋志异》是蒲松龄的代表作,在他40岁左右已基本完成,此后不断有所增补和修改。《聊斋志异》的艺术成就很高。它成功的塑造了众多的艺术典型,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故事情节曲折离奇,结构布局严谨巧妙,文笔简练,描写细腻,堪称中国古典短篇小说的高峰。鲁迅先生 指出“明末志怪群书,大抵简略,又多荒怪,诞而不情,《聊斋志异》独于详尽之外,示以平常,使花妖狐魅,多具人情,和易可亲,忘为异类,……,知非复人。”①这里所指的使人“忘为异类”的“花妖狐魅”,显而易见,主要是指《聊斋志异》一书中的女性人物。 据统计,《聊斋志异》作品五百余篇,其中描写女性的作品占三成左右。这在古典小说中是较为稀有的。这些幻化为花妖狐魅的妇女形象,她们大多具有美好的思想品德,非常善良,富于同情心,能主动地帮助别人,救人于危难之中,往往比现实中的人更富于人情味。这些精怪,我们读后不仅不感到可怕,相反却感到可亲甚至可敬。一、聊斋女性的异化美《聊斋志异》中的女性,不仅外表上斑斓,而且没有害人之心,却有帮人之意,帮人离开困境,帮人远离邪恶之欺。因此,他们的美不仅仅是外表上的美,更应该是由内而外生出的一种美,他们斑斓可人的容貌和纯正夸姣的心灵完善的结合在了一起。可谓内外如一,美之大成也。对那些花妖狐魅的女性形象,作者总是赋予她们以诗的特质。例如《洪玉》中热情歌颂的那位同情被压迫者、具有侠义心肠、热情助人的狐女红玉,作者就赋予她以一种仙资玉质的诗意美:女袅娜如随风欲飘去,而操作过农家妇;虽严冬自苦,而手腻如脂。自言二十八,人视之,常若二十许人。写聂小倩的美,又是另外一种语言,先说“有一十七八女子来,仿佛艳艳”,接着又通过老妪的口道出小倩的美:“小娘子端好是画中人,遮莫老身是男子,也被摄魂去。”《聊斋志异》的女性形象,如百花吐艳,各有倩姿,真是达到了曹衣出水、吴带当风、气韵生动、形神俱见的境界。这自然依赖于蒲松龄多种的、杰出的艺术才能。 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给我们塑造了一大批美如仙人的异类女性,跟着每一个奇特诡谲的故事情节的展开,读者眼前为之一亮,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艳丽多姿的美女图。二、聊斋女性的神行美《聊斋志异》里有许多的女性,多是狐仙、鬼女、花精,她们各具人情,个性突出、感情真挚、光彩照人。既有人的思想感情,又有动物原型的自然特征,如《绿衣女》中那个由绿蜂幻化成美丽的女子,是个“绿衣长裙,宛妙无比”,“腰细殆不盈掬”,“声细如蝇”,保持着绿蜂的原型;十娘是青蛙神,一看到自己的丈夫对青蛙怒则踏毙,不甚爱惜时,就立即一反常态,变温顺为恼怒,并甚讳言“蛙”字。尤其厌恶和害怕蛇类,这些描写暗示了青蛙的特点;花姑子是獐精,文中就通过安生写她脑麋其香,穿鼻沁骨,但觉气息肌肤,无处不香,暗示了獐的特点,而与假花姑子(蛇精)相合时,则觉甚臊腥,暗示出蛇的特点;写葛巾娘子异香竟体,玉肌乍露,热香四流,香玉则香风洋溢,暗示出她们都是由牡丹幻化来的特点。蒲松龄在写到由狐变化来的女性时,大都把她们写得智慧,娇媚,好动,机灵。凡此种种,不一而足。蒲松龄这样写,不但无损于这些女性形象本有的光彩,反而突出了她们在与人交往中所呈现出的个性化的特点,增添了作品的艺术美感。她们大部分有娇好的容颜,娴静的妍姿,如公孙九娘是“笑弯秋月,羞晕朝霞”;宦娘是“貌类神仙,丽绝一世”;聂小倩是“肌肤流露,足翘细笋,娇艳尤绝”。她们或有不沾尘俗的无邪之美,或有各人闺秀的端庄之美,或有坊间妓女的风流曼妙之美,往往使男子一见倾心。蒲松龄笔下的狐女形象,大都以她们内心的善良和正直产生了感染人、陶冶人的性情美的力量。作者在对这些异类女性的形象进行艺术塑造时,把人物体态和神韵结合起来,生动地体现了神形兼备的美学思维,让这些美艳绝伦的女性形象放射出醉人的光芒,给我们以超现实的审美寄托与享受。 《荷花三娘子》中的狐女,为宗生牵线搭桥,使之娶了纯正的荷仙,并生下了儿子,哺养后便毅然离去。在《娇娜》中,狐女娇娜与孔生,彼此以诚相待,互相在患难中鼎力救助,从而打败了人生旅途中一个又一个难关。《莲香》中的狐女是个贤妻的典型,桑生因为迷恋鬼怪,身体日渐衰弱,以至于气息全绝,是莲香不畏路途遥远,为之采摘草药,救桑生之命于倒悬。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一反传统狐狸鬼怪形象的丑恶属性,而是付与她们以夸姣的思惟、品质、感情和个性,使她们不仅成为人性真善美的化身,尤其成为理性女性的象征。在她们身上,集中地体现了蒲松龄对女性美的审美理想和审美评价。它体现了作者对女性的新认识和赞美之情。三、聊斋女性的人格美虽然《聊斋志异》的女主角大多既非生人又属异类,可是她们的形象却都是美丽,多情的女子,在对于爱情的执著与追求上,要比现实生活中的女性更为强烈,更为大胆。但我们可以发现《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在意识观念、言行举止等方面仍受到偏见的压迫和种种歧视,在情感生活、家庭生活等方面依然背负着传统的重荷。可以说,在绚烂多彩的女性光环下时时晃动着男权意识的精神枷锁。(一)、对爱情执着追求在男尊女卑的世界中,女性逆来顺受。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热情支持男女青年打破礼教的规范,自由地恋爱、结婚,建立美满的家庭。在这一点上,作者往往用浪漫手法,通过花妖狐魅和人恋爱,表现理想的爱情生活。这些鬼狐精魅不顾封建礼教的束缚,不受封建婚姻和妇女观念的影响,按照自己的意愿大胆地追求爱情,不管经过多少艰难困苦,他们都能坚贞不渝,一一克服,最终得到自己所追求的幸福。 《小谢》中的小谢,秋容天真顽皮,稚气十足,在男性面前无拘无束。《连锁》中的连锁温文尔雅,没有小谢,秋容所带有的野性,俨然是一位大家闺秀。聂小倩则是另一类女性,在与宁采臣认识前,是一个受妖物威胁,历役贱务,摄人血以供妖饮,摄人心肝以供妖食的女子,由于十分钦佩宁采臣不恋财色的刚肠,因而对其产生了爱慕之情。她与《香玉》中的香玉和降雪一样,同是痴情女子,但一个直率外露,一个含蓄内向。在《鸦头》中,我们就看到了这样一个追求自己幸福,进行着顽强反抗斗争的狐女。鸦头是个误入风尘的少女,因为她不肯接客一再受到老鸨毒打,她认识了诚实的书生王文之后,认为这个人可以托付终身,马上就机智地把握自己的命运。她主动提出和他私奔。他们逃往异乡开设小店,卖酒贩浆,做披肩等,依靠自身劳动维持生计。鸨母知道了鸦头的下落,鸦头终于被抓回妓院,关到幽室十几年,生下的儿子被丢掉,经常被打得遍体鳞伤,天天饥火烧心,她仍然坚决不接客。最后被儿子救出,和王文团圆。作者热情赞扬她:“百折千磨,之死靡他,此人类所难,而乃于狐也得之乎?唐太宗谓魏征更富妩媚,吾于鸦头亦云。”《细侯》中写妓女细侯与满生相爱。为了给细侯赎身,满生南下寻友借钱,不巧友人已经免官,以至满生“落魄难返”,在当地教书三年,又蒙冤下狱。这时一个富商看上细侯,便贿赂官吏久锢满生,又伪教满生书信,骗取细侯,后满生出狱,富商的阴谋被揭穿。细侯乘富商他出;私奔满生。我们试想,现实中,我们会看到这样的细侯吗?聂小倩不仅是一个美丽、善良的少女,而且她还是一个为争取自由生活而奋斗的抗争者。她非常渴望自由,想往美好的生活。当她看到宁采臣是一个非常正直的人以后,她就象看到了一线希望,就象见到了救命恩人,因而她恳求宁采臣能救她脱离苦难:“妾堕玄海,求岸不得。郎君义气干云,必能拔生救苦,倘肯囊妾朽骨,归葬安宅,不啻再造。”这是恳切而又催人泪下的心声,充分表现了小倩要逃离苦难而去过人的生活的决心。(二)、敢于反抗压迫不得不提出的是,在《聊斋志异》中,还塑造了一批敢于反抗封建黑暗势力欺凌压迫的烈性女子的形象,为了自由,为了尊严,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在《张氏妇》中蒲松龄热情歌颂了一位大智大勇的农村妇女。“甚于盗贼”的清兵,在征伐三藩的战争中,清兵所到之处“鸡犬庐舍一空”,妇女皆被奸污,时值淫雨,农田积水为湖,许多妇女匿于农田水域,清兵竟裸体骑马,入水搜淫,妇女很少有能逃脱的。张氏妇竟“公然在家”,用自己的聪明和才智,机警巧炒地保护了自己,惩治了凶暴淫邪的清兵。张氏妇为维护自已的人格,表现出了不凡的胆识,超人的才能,无怪乎蒲松龄热情地赞颂张氏妇:“巧计六出,不失身于悍兵,贤哉妇乎,慧而能贞!”这些女性所共有的特征是:第一有隐忍的性格。侠女在手刃仇人之前,一直陪伴母亲,直到母亲去世后才行动。一方面说明她的至孝,另一方面则证明了她的隐忍。商三官在看清官府腐败和不能主持公道的实质后便投奔到优伶门下,经过半年后自行复仇。张氏妇更是有这种性格,在兵匪将至之际“独不伏,公然在家”,后来在杀死了两个兵后不惊不慌,表现出超常的隐忍。第二她们都是智侠,也就是说都具有智的一面。侠女在探明仇人的行踪路径后才动手,而不是盲目行动。商三官则利用自己的才艺接近仇人,复仇成功。张氏在兵来之前,事先做好准备诱杀贼兵,为民除了大害。她们都是智侠的化身。蒲松龄非常细致的表现出各自在心理和气质上的特点,如同化工赋物,各呈异彩。像是《侠女》,《商三官》,《庚娘》都是以通过报仇的情节来表现对暴虐的反抗,可是一个主要表现的是不同凡俗的侠气,一个主要表现的是超人的谋略,一个主要表现的是临危不惊的胆识。对《聊斋志异》中的女性稍作梳理,可分三类:其一,持家、理财之能手。封建社会中,女子一直是男子的附庸和玩物,所以养家糊口的重任自然是落在男子身上,封建家庭以男子为核心,女子称丈夫为“当家的”,自然男子在维持家计上应居于主导地位。但奇怪的是,我们在《聊斋志异》中很少能见到善于维持生计的男子,相反倒是女子在这方面才能突出,主动担负重任,解决了许多家庭生存危机。男人没有她们的帮助,恐怕只能贫困一生。 其二,行侠仗义,惩恶扬善之侠女。这种侠客角色担当者大多为男性,女性则寥寥,且多是出于强烈的为亲人报仇的偏执意念。《聊斋志异》中也有此类女性,《侠女》中的侠女在作品中表现得相当冷艳,且极有主见,不是要紧之事,决不露容沾手。三年埋名,夜夜查仇人门路,行事可见亦很周全。身手又好,终于得以报仇。其三,女性比男子更有谋略,更有主见,更有能力(有些是缘于仙术),较男性的发展要全面。因而在男女关系中处于主导地位,起到了引导男子行动或恢复其能力的作用,在男女两性中处于第一性的地位。如聪明机智、心思缜密的小翠以傻玩傻闹的行为帮助王太常在政治斗争中克敌制胜;又如洒脱理智,善于识人的辛十四娘,帮助丈夫脱险,劝导冯生慎重行事,处事老练。我们说她们都是弱女子,她们都在那个风雨如磐的社会当中,面对强横的势力,她们千方百计地求助自己那个无能的男人,她们真是既有大将风度,又智谋超群。一般的男子汉,在她们跟前也是相形见绌。四、在她们身上寄托了人生理想《聊斋志异》是一部具有独特思想风貌和艺术风貌的文言短篇小说集。多数小说是通过幻想的形式谈狐说鬼,但内容却深深地扎根于现实生活的土壤之中,曲折地反映了蒲松龄所生活的时代的社会矛盾和人民的思想愿望,熔铸进了作家对生活的独特感受和认识。狐女的形象虽千姿百态,但还是有共性的,表现为:第一、美貌,狐女多是正值妙龄的美丽女子,她们多被塑造为及笄少女,不仅正当韶龄,而且姿容秀美,明艳绝伦,常常得到男子的帮助或追求。第二、娇媚,她们大都是千娇百媚的,具有让男人为之倾倒的魅力。第三、善于变幻,狐女具有变化莫测的能力,往往令人真假难辨。第四、聪慧,聪明睿智,胆识过人,在处理各种复杂的事务与矛盾方面,表现得游刃有余。第五、大胆天真。在爱情方面,她们是无所顾忌、敢做敢为的,她们能够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敢于为爱情献身。除了在爱情上的自主,狐女也多有真性情的表现,她们天真可爱、坦白真诚。第六、具有预知能力,她们具有超自然的力量,“能知千里外事”,能够预卜人之吉凶祸福。 蒲松龄之所以如此偏爱这些鬼狐精魅,赋予她们如此美好的韵味,更多的在于这些狐鬼精魅承载着蒲松龄强烈的批判和进步的思想,以及理想中完美的人格。在狐鬼形象塑造中不仅揭露了黑暗,也歌颂了光明,表现了希望。正是这些形象才显示出蒲松龄所寄托的对社会、人生的理想。总之,作者所塑造的女性形象是我国古代文学中一个新的高度,这些女性不仅“多具人情”,还拥有外在和内涵的真善美,他们的心灵在如花容颜下,闪耀着人性的灵光,折射出独特的个性与追求。在他们的身上,集中体现了蒲松龄对女性美的审美理想和审美评价,寄托了人们夸姣的理想,让我们得到超现实的审美寄托与享受。参考文献:[1].《中国小说史略》,鲁迅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52年版。[2].《聊斋志异》“三会本”,蒲松龄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2月第1版。[3].《明末清初小说戏曲中的女性形象研究》,朱秀华著,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4].《蒲松龄与〈聊斋志异〉》,袁世硕著,齐鲁书社,2005年版。[5].《神鬼狐妖的世界——聊斋人物论》,马瑞芳著,中华书局出版,2002年版。[6].《聊斋志异评析》,任孚先著,山东友谊书社编,山东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7].《聊斋志异》,彭诗琅,神州社会出版社,1999年7月。[8].《文史论集》,徐传武、王文清著,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1995年6月。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