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化常识梳理
年龄襁褓-----婴儿孩提-----2—3岁幼儿、儿童垂髫-----八九岁到十二三岁总角-----把原先的头发解散扎成一束的少年束发-----男子15岁豆蔻是----女孩十三四五岁(豆蔻初夏开花的植物,比喻人还未成年,“豆蔻年华”)。及篦-----女孩15岁二八-----女子16岁束发------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弱冠------男子二十岁(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已经成人,因还没达到壮年,称“弱冠”)而立-----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立志”之意)。不惑-----男子四十岁(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
知命-----男子五十岁(知命,“知天命”之意)。花甲-----六十岁。古稀-----七十岁。耋(dié)-----70至80岁耄(mào)耋(dié)-----八九十岁。九秩-----90岁期颐(人瑞)-------一百岁。
节日元日-----正月初一人日-----正月初七上元------正月十五社日-----农家祭祀春分前后寒食-----清明前两天端午-----五月初五伏日-----夏至三伏七巧----农历七月七日中秋----八月十五重阳-----九月九日至日-------冬至日腊日---腊月初八除夕-----年末
朔日----农历每月初一晦日-----农历每月末尾望日-----农历每月十五既望------农历每月十六下九-----农历每月十九日(妇女团聚的日子)初阳----农历立春前的一段时间
称谓家大、舍小、令(贤、仁)外人其他:寒窗----学校门生----学生东床、东坦、娇客---女婿外父---岳父外姑----岳母季父----叔父冢子----长子庶子----妾生的儿子良人、良君----丈夫细君----妻子
朋友关系的称谓贫贱之交金兰之交---亲如兄弟的朋友刎颈之交患难之交莫逆之交---情投意合、友谊深厚的朋友竹马之交---从小一块长大的异性朋友布衣之交忘年交忘形交---不拘于身份君子交----道义上支持
谦称谦称自己:愚,不聪明鄙,学识浅薄敝,自己或自己的东西不好卑,身份低微窃,私下、私自,有冒失、唐突意思臣,不如对方的身份仆,称自己微对方的仆人,含为对方效劳之意
贱称竖子---《荆轲、、》今往而不反者,竖子也《毛遂自荐》白起,小竖子耳《鸿门宴》竖子不足与谋小子---《孔雀东、、》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
命名文集或诗集的方式作者姓名----《孟浩然集》官爵-----《王右丞集》王维谥号-----《欧阳文忠集》欧阳修书斋-----《聊斋志异》蒲松龄字、号----《李太白全集》官居地----《樊川文集》杜牧出生地----《柳河东集》柳宗元帝王年号---《白氏长庆集》白居易
地理赤县、神州代称中国。上古时代,华夏族建国于黄河流域,以为居天下之中,故称中国。中国又指春秋战国时中原各诸侯国,后又泛指中原地区。“国”则是古代诸侯王的封域。九州、九土、八荒、五服九州九土是传说中的我国古代中原的行政区划,又可泛指中国。八荒即八方。五服之古代京畿外围的地方,每五百里为一区划,按距离的远近分为五等地带,叫“五服”。山东、山西战国秦汉时代,通称崤山或华山以东为山东,西为山西。关内、关外古代在今陕西建都的王朝,通称函谷关或潼关以西王畿附近为“关内”,相对者为“关外”。三晋、三楚、三秦战国时晋分为三(赵魏韩),后人把原晋地称为“三晋”。秦汉时分原楚地为西楚、东楚、南楚,即“三楚”。项羽灭秦后,把关中分为三区,分封给秦的三个降将,后泛称关中地带为“三秦”。
地理中原、塞外、江表狭义的中原指河南省及其附近的地区,广义则指黄河中下游或全流域。长城以北地区为塞外,又称塞北。长江以南地区称江表,长江南岸苏南、浙江一带,又称“江东”,三国时为孙权统治。都、鄙、邑周时四县为都,夏制十为都;“都”也指京都。鄙是周代地方组织之一,五百家为鄙,也指小邑,又指边远地方。两都、三都、两京、五京东汉洛阳为东都,称西汉旧都长安为西都,合称“两都”;加上“南都”宛,合称“三都”。东汉洛阳、长安又称两京;宋代则以开封、洛阳为两京;明以后称北京、南京为两京。唐代有五京:东京、北京、南京、西京、中京。
地理六大古都今北京、南京、西安、洛阳、开封、杭州。北京古称“蓟”,又称“燕京”。西安是我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时间最久的古都,明时始称西安,古称长安。洛阳为九朝名都。南京,秦汉时称“秣陵”,孙吴时称建业,晋称建康,南唐时称金陵,朱元璋改称应天府,清代称江宁府,太平军称天京,另有“石头城”“白下”之称,为六代古都。开封古称大梁,汴梁,汴京,宋称东京。杭州古称钱塘,又称临安。姑苏、维扬、京口今苏州别称“姑苏”;扬州别称“维扬”“江都”;镇江古称“京口”。
科举校、序、庠、学、国子监学校夏称“校”,商称“序”,周称“庠”,都是民间办学的性质。学,太学,国子学,是国家的高等学府;隋朝改国子学为国子监,设国子、太学、四门、书学、算学等科,主管官称祭酒,学官称博士,入学者称监生。贡举、察举、制举古时官员向君王荐举人员,泛称贡举,后来“分科”贡举,也称科举。汉代由郡、国考察举荐,经考核合格即授予官职,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秀才)等科,叫察举。除贡举外,皇帝亲自殿试取材,称为制举,也叫制科。
科举九品中正魏晋南北朝史的选官制度。各州郡设中正官负责品评当地人物,分为九品,依品授官。实际上以家世为重,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门阀制度。发展变革隋朝以后各王朝设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因分科取士,故称科举。到了明清,正式科举凡举业的读书人,未通过第一级考试前通称“童生”。第一级考试叫院试,考取的入府、州、县学,称为生员、秀才,其中成绩好的享受国家的廪膳补助,称为廪生。第二级考试叫乡试,每三年一次,秋季在各省城举行,凡本省秀才和监生均可考试,考中者为举人,第一名称解元。第三级考试为会试,每三年一次在京城举行,在乡试后一年的春天,各省举人可以参加,考中的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第四级考试为殿试,由皇帝主持,取中者统称进士,殿试分三甲录取,第一甲取三名,依次称状元、榜眼、探花,合称三鼎甲。科考名列第一为元。明清两代凡在乡试、会试、殿试中都得第一,连续考中解元、会元、状元者称连中三元。
四级科举考试表考试名称考试时间考试级别主考官及第者称谓说明院试每年一次县府州省提督学政秀才乡试三年一次京城和各省皇帝派遣考官举人第一名称“解元”会试乡试后第二年春天京城礼部皇帝特派考官贡生第一名称“会元”殿试会试后同年四月皇宫殿廷皇帝进士状元榜眼
【官职】(1)拜: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2)除:拜官授职。(3)擢:提升官职。(4)迁:调动官职,包括迁升,降级叫迁削、迁谪、左迁。(5)谪:降职贬官或调往边远地区。(6)黜:“黜”与“罢、免、夺”都是免去官职。(7)去:解除职务。(8)乞骸骨:年老了请求辞职退休。(9)下车:指官员刚刚到任工作衡下车治威严,《张衡传》(10)视事:指官员到职工作.
职官六部:隋代开始,中央政府尚书省下分吏、户、礼、兵、型、工、六部。部首长为尚书,副职为侍郎;部下设司,司长称郎中,副职为员外郎。州、郡、道、路、府、省:”州“为行政区划,历代数目不同,上古说九州,汉时十三州,三国十八州,唐三百多州。大洲又称”府”。汉时,州设刺史,又改称州牧,为军政最高长官;宋代州的长官为“知州”,都由朝臣担任。“郡”,行政区域名,秦时全国分为三十六郡,隋唐时改郡为州,郡长官为郡守,汉时称太守,后来作为知府或刺史的别称。”道“,唐代始设的行政单位,略相当于汉代的州;宋时改”道“为”路“,清恢复为”道”,属省管,比州、府大。唐代“府”隶属于“道”,宋隶属于“路”。省本事中央官署名,指中书省,后来成为行政区名。省的最高行政长官为“巡抚”。
职官参乘:古代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又叫车右、陪乘。曹:古代官署内分科办事的单位。刺史:汉分全国为十三州,布置刺史一人,掌管郡守、县令之权,与秦御史监郡相似,也称州政牧后成为掌一州大权的长官。国子监:官署名,掌管五品以上官僚子弟,或称国学或称太学,设祭酒一人,司业二人。将军:武官名。先秦以卿统率军队,故卿亦称将军。郎:帝王侍卫官的通称。执掌护卫配从,是皇帝的近臣。有议郎、中郎、郎中、外郎、侍郎等各种名称。
职官御史:先秦为在君主左右掌文书档案,记录等事的官。秦汉以后开始有弹劾纠察过失之权。左右拾遗:唐武则天时置,负责进谏,荐举。唐代门下省称左省,中书省称右省,故属于门下省者,称左补阙,左拾遗;属于中书省者,称右补阙,右拾遗。枢密使: 官名。唐代宗时,以宦官掌枢密,其后握权之宦官多以枢密使的名义干涉朝政甚至废立君主。庖厨:师。夏代有庖正之官执掌王的膳食。卿:古代高级官员与爵位之称。有上卿,亚卿,少卿,九卿之名。
职官三老:秦时乡一级的所置乡官,掌管教化。三闾大夫:楚官,掌王族中势力最大的昭、屈、景三姓子弟的教育,屈原曾任此职。司马:治军最高长官,一般称大司马。太常:九卿之一,秦代称奉常,掌宗庙祭祀礼仪。太史:掌撰文修史及天文历法,祭祀典籍管理的官。太守:战国各诸侯在边地置郡,其长官称守尊称太守又称二千石,隋朝称刺史,宋改设知州,明清称知府。亭长:战国时各诸侯国之间邻接地设亭,置亭长以防御敌人。秦汉时为地方基层行政区划,约十里一亭,设亭长,掌管缉拿盗贼并管旅宿及治理民事。县令:县的行政长官,也称县长,知县,。其下设县丞,协助县令,掌办事、文书、仓谷、监狱。
古代礼仪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
宗法七出:古代社会丈夫休妻弃子的七种理由:一无子,二淫乱;三不事姑舅,四哆言,五盗窃,六妒忌;七有恶疾,有此七条之一者,丈夫便可将其离弃。七庙:古代宗法制度,设七庙供奉七代祖先,太祖庙居中,左右三昭三穆,共七庙。
宗法布衣、百姓、考妣布衣,是用麻或葛织成的布所做的衣服,为平民百姓代称,后来也多指未做官的读书人。百姓,是战国以前对贵族的总称,因为那时只有贵族称姓,战国时渐成为平民的通称。父母别称考妣恶,后指死去的父母。望族、寒族有声望的世家豪族为望族,寒素之族叫寒族,魏晋南北朝时不属于士族的家族。黎民、黔首黎民,即平民、民众。黔首,是战国及秦代对国民的称呼。
礼俗三从四德,三纲五常封建社会强迫妇女遵守的道德标准为三从四德。三从:未嫁从父,即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妇德、妇言、妇容、妇功。三纲五常是我国封建时代所提倡的人与人之间的道德规范。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指仁、义、礼、智、信。封典、封禅封典,封建时代帝王以爵位名号赐予臣下及其家属的荣典。封禅是古代祭天地的典礼。一般由帝王亲自到泰山上举行,在泰山上筑土为坛祭天,报天子之功,称封;在泰山脚下的梁父山辟场祭地,报地之功,称禅。
礼俗避讳指凡遇到君王、尊长的名字相同的字面,为避免直接说出,则改用同音字或缺笔的办法来回避。帝王、孔子之名,众人共讳,称作公讳。避家人父祖称家讳。北面、南面、东向古代朝堂,君主南面而坐,臣子北面而拜,故君王称南面,臣子称北面。如“室坐则东向为尊,南向次之,北向为卑,西向最下”。
礼俗坐、跪、跽、箕两膝着地,臀部贴在脚跟上为坐;直身为跪,是有急事或表示谢罪、表示尊敬;跪起,准备起身,但双膝尚未离地,是为跽,又叫长跪,是受惊而耸身欲起的样子;臀部着地,两腿伸直,形似畚箕,叫箕踞,表示傲慢的态度。婚礼女子出嫁叫“归”,回家省亲叫归宁,而被夫家抛弃回归母亲家叫遣归。古代婚姻要经过六道手续叫“六礼”。举行婚礼时,夫妇在青布帐篷里交拜,这帐篷叫青庐。
礼俗丧葬、祭礼天子死叫“崩”,诸侯死叫“薨”,大夫死叫“卒”,士死叫“不禄”,庶人死叫“死”。古人丧葬有棺有椁(外面的套棺)。装尸之棺叫“柩”,死人入棺待葬叫“殓”,停棺叫“殡”,埋棺如穴叫"葬".在丧礼中,根据亲疏关系穿一定规制的丧服,有“斩衰”“齐哀”等五服之说,丧服又统称“缞绖”。古代天子供奉七代祖先,祭品用三个太牢;诸侯五庙,用一个太牢;大夫三庙,用少牢。为人饯行要祭路神,叫“祖”;要洒酒于地,称“酹”。拜古人把拜分为九种。最重要的是“稽首”:跪于地,头扣地多时,是臣事君之礼。顿首,以头叩地,同时要面色失常、言语失声,只在有急事求人时才用。“肃拜”最轻,拱手而已,类似现在的作揖。“再拜”是拜两次,表示礼节隆重,有时用作敬辞。
礼俗歃血、衅钟古人定盟,双方口含牲血或以血涂口旁,表示信誓,叫歃血。重要的器物如钟、鼓制成,啥牲或杀人以祭,将其血涂在器物上表示诚敬,称为“衅”。
吉礼主要指祭祀自然神和祖先的礼仪牺牲:古代祭祀用的牲畜。色纯为“牺”,体全为“牲”三牲:一指古代用于祭祀的牛、羊、猪,后来也称鸡、鱼、猪为三牲;一指夏、商、周三代所用牺牲的总称。
凶礼指凭吊各种天灾人祸的丧葬的礼节。如:古代的“五服”制度古人对“死”的讳称
1、天子、太后、公卿王侯之死:薨、崩、百岁、千秋、晏驾等2、父母之死:见背、孤露、弃养等3、佛道徒之死:涅磐、圆寂、坐化、羽化、仙逝等4、一般人的死:亡故、长眠、长逝、谢世、殒命等
军礼指军事活动中的礼节规范。包括出师祭祀、誓师等
宾礼[朝聘]:诸侯定期朝见天子的礼制。主要有三种形式:每年派大夫朝见天子称为“小聘”;每隔三年派卿朝见天子为“大聘”;每隔五年亲自朝见天子为“朝”。[揖让]:古代宾主相见的礼节。按尊卑分为三种,称为“三揖”:一为“土揖”;二为“时揖”;三为“天揖”。
嘉礼有关个人成长和交往以及王位承袭的礼节。[婚冠礼]: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后即可成婚,享受成人待遇;女子十五岁行笄礼后也可结婚。所以把婚礼、冠礼合成为婚冠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