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高二语文必修五梳理探究文言句式词语学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精品】高二语文必修五梳理探究文言句式词语学案

ID:905336

大小:63.5 KB

页数:9页

时间:2022-02-28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文言词语与句式》学案文言词语探究重点1.词类活用。2.我们在阅读文言文遇到实词时,如何准确把握词语的意义。知识梳理文言词语,包括文言虚词和文言实词。文言虚词,现考试说明中只保留了18个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口、若、所、为、焉、也、以、因、天、与、贝I」、者、之下面将学过的文言实词分类以便于积累一、通假字(一)认知:古人使用文字,有吋没有用该用的某个字,而用另一个读音和它相同或相近的字來替代。这种现彖叫通假。通假字有“约定俗成”的规律,不能认为凡是同音字都可以通假。山于历史音变,有些通假字和本字的读音相差其远。被替代的那个字叫本字,用來替代的那个字叫借字,也就是通假字。凡通假字都要按本字來解释,也应读本字的音。(二)分类:通假,主要有四种情况。根据下面提示找出各句中的通假字,并说明本字:1.同音通假如:蒲苇纫如丝()2.双声通假(声母相同)如:孰为汝多知乎()3.叠韵通假(韵母相同)如:扁鹊望桓侯而还走()4.形近通假(声母相同)如:将军身被坚执锐()(三)怎样辩别通假字:在阅读古诗文过程中,如果发现有个别字与语境完全不合,或者说,根据文脉,山于个别字的出现而使文意无法理解吋。可依据通假字音同或音近等特点去考虑通假现彖。我们知道汉字中绝大多数是形声字,所以我们用“形声辨义法”來辩别通假字。(四)形声辨义法:根据形声字“声旁”表音,“形旁”表义等特点,去寻找并理解本字的含义。一-般有以下几种:1.“声旁字”代替“形声字”。例如:北冥有鱼,其名为鲍。“冥”代替“溟”,“溟”,水旁,是“海”的意思。2.“形声字”代替“声旁字”。例如:食Z不能尽其材。“材”是形声字,代替声旁字“才”。3.同声旁的形声字的替代。例如:距关,毋内诸侯。“距”代替本字“拒”,“把守”的意思。 二、一词多义 (一)认知:词的本义是指最初造字时表示的意义,有两种解释:-•种理解是就词的来源说的,即该词最初的意义,如“向”的最初意义是朝北的窗户,"兵”最初意义是兵器,"走”的最初意义为跑等。把这’‘最初意义”叫作本义,这是词的本义。另一•种理解是就词的应用说的,把该词常用的那个意义算作词的本义,也叫“基本意义”。如''兵”的基本意义是“士兵”,"走”的基本意义是"步行”。引申义是指山本义引申出來的意义,比喻义是指用打比方而形成的新的意义。(它也应该是引申义)(二)词义的两种引申方式1、连锁式。即本义和引申义环环相扣,逐步延伸开來。如"寒”本义是冷,引申为寒冷季节,再引申为缺乏冬衣或受冻,又引申为贫寒,进而引申为恐惧、害怕。例如,指出下列句中“寒”的生的引申义有木节、关节、季节、节操、节扌"等。例如,指出下列句中“节”的意义:盘根错节()清明时节雨纷纷()钿头银篦击节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单于壮其节()不同意义: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一女不织,或受之寒()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大渡桥横铁索寒()2、辐射式。即词的引申义环绕一个中心,而从不同的方面展开,如"节”的本义,山其佈射产(三)掌握一词多义演变的联想方法1、类似联想2、接近联想3、对比联想(四)音不同,义不同。此类多为多音多义词。如“属”读shti,意思可以有:十三学得琵琶成,名蜃教坊第一部()在骨髓,司命之所属()不者,若蜃皆为所虏()读zhti,意思可以有:衡少善蜃文()属予我作文以记之()(五)I可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英词性不同,词义也就不同。例如:辨析“复”的不同词义师道之不复(),可知矣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三、古今异义(一)认知:随着语言的演变,有些词语的古今意义发生很大的变化,有的古代词语今天词义扩大T,有的缩小了,有的失去了古代词语的意义,叩意义转移了。这种现象叫做古今异义现象。(二)分类1.因词义扩大而形成的古今异义,例:江、河2.因词义缩小而形成的古今异义,例:臭、谷(山谷类的总名到现在专指小米或稻子)3.山词义转移而形成的古今异义,例:涕(眼泪一鼻涕)信(信使一书信)4.词的感情色彩不同,所农达的意思也就不同。例:蚓无爪牙之利先帝不以臣卑鄙5.注意古今同形异义双音词。这类词古今外形相同,但意义不同。要准确理解,必须注意以下方面:(1)不要把文言文中的两个单音节词谋以为一个双音词。例如:忠之属也,可以一战铁骑突出刀枪鸣率妻子邑人來此绝境(2)不要把文言文中的一个双音节词拆成两个单音词來理解。有些词语虽然是双音词,但只有一•个语素,这个语素是山两个音节连缀而成的,如果拆开,就不能表达一个语义如“琵琶”“可汗”“彷徨”等。另外要注意対偏义复词的理解与积累。例如: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逍归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四、词类活用[名词活用](一)名词活用为动词:1.圈出下面句子中名词活用为动词的字(1)左右欲刃相如()非能水也,而绝江河()(2)未云何龙()信未孚,神弗福也()(3)皆指目陈胜()范增数目项王()(4)置人所會鱼腹中()(4)一狼洞其中()驴不胜怒,蹄之()女幸而偶我()(5)刑人如恐不胜()籍吏民、封府库()我师道也()(6)榆柳荫后檐()族秦者秦也()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1.名词用作动词的常用翻译方法:试按方法提示,翻译下面加横线的字:A:名词前面加一个动词,变成动宾关系。陈胜王()沛公军()霸上B:名词前面加一个介词,后面加一个动词。蹄()之而后乃今图南()C:换一个相应的动词。女幸而偶()我(二)名词作状语:1.圈出下面句子中名词活用为动词的词并解释:(1)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2)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3)常以身翼蔽沛公()(4)东乡坐,西乡对,师事之((5)箕畚运于渤海之尾())范雎至秦,秦王庭迎()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吾得兄事之()乃丹书帛曰:陈胜王())))[动词活用](动词作名词)圈出下面句子中动词作名词的词(1)追亡逐北,伏尸百万(2)汝安敢轻我射(3)—屠晚归(4)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形容词活用](一)圈出下面句子中形容词作名词的词(1)小学而大遗()(2)将军身被坚执锐()(3)秦孝公据靖函之固()(4)郑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5)四美具,二难并()(二)圈出下面句子中形容词作动词的词(1)亲贤臣,远小人(2)素善留侯张良(3)秋毫不敢有所近 [数词活用]圈出下面句子中活用数词的意思(1)六王毕,四海一(2)朝晖夕阴,气象万千(3)骐骥一跃,不能十步[使动用法](%1)定义: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它是用动宾结构表达使令式的内容。如:臣适之()(%1)分类1.动词使动:圈出下面句子中使动用法的词。(1)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2)项伯杀人,臣活之(3)却匈奴七百余里(4)外连横而斗诸侯(5)序八州而朝同列2.形容词使动:古代汉语里,形容词當作使动。它是使宾语所代表得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或状态。一般可以翻译为“使+宾语+形容词”的形式。试翻译下面句子中加线的部分:(1)春风又绿江南岸()(2)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3)足以荣汝身()3.名词使动:古代汉语里,名词常作使动。它是使宾语所代表得人或事物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一般可以翻译为“使+宾语+动词”的形式。试翻译下面句子中加线的部分:(1)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2)族秦者秦也()[意动用法](一)定义:形容词、名词带宾语用作意动,就是觉得宾语怎么样,是在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农的事物具有用作意动的形容词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形容词意动;或成为用作意动的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名词意动)。经常可以翻译为:“把当作(看作)”以为”“认为(觉得)怎么样”(二)分类 1•形容词意动(翻译下面句子)(1)登东山而丄鲁,登太山而小天下()(2)渔人甚冬之()(3)于其身,则坐师焉()1.名词意动(翻译下面句子)(1)吾从而湮之()(2)粪土当年万户侯()(3)(国君)夫人之,我可以不夫人之()(4)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匡私仇也()[意动用法使动用法之区别]对于意动用法,要把握它所表示的“认为”这个意义特点。使动用法是使宾语怎么样。意动用法是认为(或以为)宾语怎么样,是主观的看法,客观就不一定如此了。辨析下面两个句子(翻译)(1)君子之学以美其身()(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文言句式(一)判断句:常用判断句形式:A.用“者”“也”表判断。B.用副词“乃”“则”“即”“皆”等表判断。C.用动词“为”“是”表判断。(直接用“是”的很少)D.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E.无标志,直接判断: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辨析下面几个句子分别属于以上哪种形式:1、陈涉者,阳城人也。()2、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3、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甫,余弟安国平甫,安上纯甫。()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5、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6、秦,虎狼之国。()(二)被动句:1.有标志的被动句%1动词后用介词“于”、“受……于……”表被动:例:而君幸于赵王。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1用"为”、“为……所……”表被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若属皆且为所虏。%1用“见”、"于”,“见……于……”表被动。例: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1用介词“被”表被动。例: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2.无标志的被动句(意念被动句)例:帝感英诚(三)省略句:句子中省略某词或某种成分的现象。1.省略主语。2.省略谓语。3.省略宾语。4.省略介词。5.省略量词。试填出下面句子中省略的内容:1.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沛公谓张良曰:“……()度我至军中,公乃入。”2.军中无以为乐,请舞剑()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3.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竖子不足与()谋。4.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赐之()彘肩(四)倒装句:1.宾语前置句根据下列句子的特点,概括宾语前置句的几种类型:(1)古之人不余欺也。然不能自意能先入关破秦。()(2)沛公安在?大王来何操?微斯人,吾谁与归?() (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何陋之有。()(4)惟命是从唯利是图()2•定语后置句(试翻译加线处)(1)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2)蚓无爪牙之利,筋首之强。()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3•状语后置句⑴介词结构“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谓语动词后作补语,这类补语按现代汉语习惯是放在谓语动词前面作状语,所以翻译的时候就把它当作了状语因此有人称它“状语后匱”或“介宾结构后置”。如“青,収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⑵介词“以”纽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翻译句子:“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张衡传》)()4.主谓倒装句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翻译句子:“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