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游——庄子
“逍遥游”也就是行动自如,无所拘束,自由自在的意思——庄子认为,达到了这样的境界,就能与天地浑然一体,遨游在绝对的自由之中,但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摆脱外在世界的束缚。当然,这是一种不可能实现的幻想,所以真正的逍遥,并不是肉体的无所拘束肆意而为,而是心灵的翱翔,顺其自然宠辱不惊,天人合一无欲则刚。因为心灵不为任何名利所羁绊,所以气场无比强大。境由心造,有了大境界才有视野宏阔逍遥自在的人生。
如果说,儒家之路是千里之行积于跬步,直至天下担当;那么道家是为我们的心灵插上一双翅膀,教我们在人格中自我超越。儒家所看重的永远是大地上圣贤的道德,是人在此生中建功立业的信念;而道家看重的永远是更高旷的苍天之上的精神自由,永远是人在最终成全以后的超越。儒家教我们拿起,道家教我们放下。儒家让我们学会承担重任,而道家让我们懂得举重若轻。
一方面,“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的腐败社会使他不屑与之为伍;另一方面,“王公大人不能器之”的现实处境又使他无法一展抱负。人世间既然如此浑浊,他所追求的自由只好在幻想的世界里翱翔,在绝对自由的境界里寻求解脱。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他写出了苦闷心灵的追求之歌《逍遥游》。
《庄子·秋水》载:惠施在梁国作了宰相,庄子想去见见这位好朋友。有人急忙报告惠子,道:“庄子来,是想取代您的相位哩。”惠子很慌恐,想阻止庄子,派人在国中搜了三日三夜。哪料庄子从容而来拜见他道:“南方有只鸟,其名为凤凰,您可听说过?这凤凰展翅而起。从南海飞向北海,非梧桐不栖,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这时,有只猫头鹰正津津有味地吃着一只腐烂的老鼠,恰好凤凰从头顶飞过。猫头鹰急忙护住腐鼠,仰头视之道‘吓!’现在您也想用您的梁国来吓我吗?
一天,庄子正在涡水垂钓。楚王委派的二位大夫前来聘请他道:“吾王久闻先生贤名,欲国事相累深望先生欣然出山,上以为君王分忧,下以为黎民谋福。”庄子持竿不顾,淡然说道;“我听说楚国有只神龟,被杀死时已三千岁了。楚王珍藏之以竹箱,覆之以锦缎,供奉在庙堂之上。请问二大夫,此龟是宁愿死后留骨而贵,还是宁愿生时在泥水中潜行曳尾呢?”二大夫道:“自然是愿活着在泥水中摇尾而行啦。”庄子说:“二位大夫请回去吧!我也愿在泥水中曳尾而行哩。”
庄子自己的结发妻子先他而走了,他的好朋友惠子去吊唁。到了他家一看,庄子正坐在地上“鼓盆而歌”,敲着盆在那儿唱歌呢。惠子质问庄子:你妻子为你生儿育女,现在老而亡故了,你不哭也就算了,却敲着盆在那儿唱歌,你也太过分啦!庄子就淡淡地对惠子说:不是这样的啊!她刚走的时候,我心里怎么能不难受呢?但是我追本溯源,去观察最初的开始,人不都没有生命吗?没有生命就没有形体,没有形体就没有气息。生命又是怎么形成的呢?天地之间,若有若无之际,聚起来一股气息,气息逐渐变成形体,形体又孕育出了生命,人就是这样来的,现在生命又走向了死亡。这生老病死不就是跟春夏秋冬四季变化一样吗?现在我妻子又循着这条路回去了,此时此刻她在天地之间安安静静、踏踏实实地睡了,我却要在这里哭哭啼啼,不是太不懂生命的真谛了吗?
庄子快死了的时候,他的很多学生就商量,老师如果真的死了,我们一定要厚葬他。就是要好好安葬他,礼仪用品一定要豪华。庄子听了,跟他的学生们说,我死了以后,要“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赍送”。这广大天地就是我的棺材,日月星辰就是我陪葬的珠宝,天下万物就是送我的礼物。学生们显然很为难。他们大概以为老师快死了说胡话吧。想来想去,还是要劝劝老师,就说:老师啊,要这样,我们怕乌鸦、老鹰把你吃了。还是做个棺材埋在地下吧。庄子说:把我放旷野里,乌鸦、老鹰要吃我;把我埋在地下,那些蚂蚁也要吃我。你抢下乌鸦、老鹰的口粮,喂给地下的蚂蚁吃,干嘛这么偏心呢?
在庄子看来,死生原本就只是一种生命形态的转化,而名利更如浮云流水不值得计较追求,真正的生活是自然而然的,安时处顺的。正如:“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天地有最大的美德而不言说,四时有明确的规律而不议论,万物有生成之理而不解说。
《庄子》简介《庄子》一书是庄子以及门人后学的著作。一般认为,庄子33篇中内篇(7篇)为庄子所作,外篇(15篇)及杂篇(11篇)出自门徒及后学。在道家经典中,《老子》被尊为《道德经》,而《庄子》被尊为《南华真经》。唐天宝元年。玄宗皇帝颁布诏书,赐号庄子为“南华真人”。
《庄子》散文最富有想像力和浪漫主义色彩,擅长用寓言故事来说明道理,“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庄子自称其创作方法是,“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卮言:即处于无心,自然流露之言,这种言语层出不穷,散漫流衍的把道理传播开来,并能穷年无尽,永远的流传下来。重言:即长者,尊者,名人的言语,为使自己的道理为人所接受,托己说于长者尊者之言重。寓言:即虚拟的寄寓于他人他物的言语。人们习惯于以“我”为是非标准,为避免主管片面,把道理讲清,取信于日呢,必须“藉外物论之”。
虽然他一生淡泊名利,主张修身养性、清静无为,在他的内心深处则充满着对当时世态的悲愤与绝望,从他哲学有着退隐、不争、率性的表象上,可以看出庄子是一个对现实世界有着强烈爱恨的人。正因为世道污浊,所以他才退隐;正因为有黄雀在后的经历,所以他才与世无争;正因为人生有太多不自由,所以他才强调率性。庄子是以率性而凸显其特立的人格魅力的。正因为爱得热烈,所以他才恨得彻底,他认为做官戕害人的自然本性,不如在贫贱生活中自得其乐,其实就是对现实情形过于黑暗污浊的一种强烈的觉醒与反弹。
北冥()鲲鹏()抟()迁徙()坳堂()草芥()夭阏()蓬蒿()míngkūntuánxǐàojièè蜩蝉()舂粮()蟪蛄()大椿()斥鴳()泠然()万仞()tiáochōnghuìgūchūnchìyànlíngrènhāo字音字词
疏通课文意思(第一段):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译文:北海有一条鱼,它的名称叫鲲。鲲的大,不知道它有几千里。鲲变化成鸟,鸟的名称叫鹏。鹏的背,不知道它有几千里。奋起而飞,它的翅膀就像挂在天边的云彩。理解:描述鲲鹏的形象——形体硕大无比,变化神奇莫测,奋飞时气势壮美。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迁徙)于南冥(通“溟”),——南冥者,天池也。(判断句式)《齐谐》者,志(记载)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环旋而上)扶摇(旋风)而上者九万里,去(离开)以(凭借)六月息(风)者也。”(翻译重点)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译文:这只鸟,海动风起时就将迁往南海。南海就是天然的水池.《齐谐》是记载怪异的.《齐谐》中的话说:“当鹏迁往南海时,振翅拍水,水浪远达几千里。它乘着旋风环旋而上几万里的高空,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开了北海。”山野游动的雾气,空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相吹拂的结果。理解:写鹏鸟南飞有所待,并与“野马”“尘埃”做比较,表明世间万物都有所待。
天之苍苍(深蓝),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其…:是…还是…)其视下也,亦(也)若(像)是(这样)则已(罢了)矣。且夫水之积也(语助)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句式),则芥(草)为(当)之(代)舟,置杯焉(于之)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背诵)天色深蓝,是它的真正颜色呢?还是因为天高地远而看不到它的尽头呢?鹏向下俯视,也不过像这样罢了。再说如果水的积聚不深厚,那么它负载大船就没有力量。在堂上低洼的地方倒一杯水,那么小草可以做它的船,放上一只杯子在里面就贴地了,是水太浅而船太大的缘故。风的积聚如果不大,那么它承载巨大的翅膀就没有力量。
故()九万里,则风斯(就、那么)在下矣,而后乃今(才)培(凭)风;背负青天,而莫之(代)夭阏(莫夭阏之),而后乃今将图(计划)南。翻译:所以鹏飞上几万里的高空,那么风就在它的下面,然后才能乘风;背负着青天,没有什么能阻碍它,然后才打算往南方飞。理解:为了强调鹏鸟“有所待”,作者连用大舟漂浮有待深水,草芥杯水就能负载两个比喻,说明鹏鸟要高飞九万里必须凭借大风,必须有辽阔的天空才能图谋南行。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快速的样子)起而()飞,抢(触碰)榆枋而止,时(有时)则(或)不至,而控(落)于地而已矣,奚(哪里)以(用、凭)之(到)九万里而南为(做)?”适(往)莽苍(郊外)者,三餐而反(通“返”),腹犹果然(饱饱的样子);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代)二虫又何知(句式)?翻译:蝉和学鸠嘲笑鹏说:“我一下子起飞,碰到榆枋树木就停下来,有时如果飞到,就落在地上罢了。哪里用得着飞到数万里的高空再往南飞呢?”去往郊外的人,只须准备一天三餐,回来时肚子还是饱饱的样子;去往百里外的人,头天晚上就要捣米准备干粮;去往千里之外的人,要用几个月来储积粮食。这两只小动物又知道什么呢?
理解:反驳蜩蝉与学鸠,说明这两种动物也有所待。蜩与学鸠,飞不高,行不远,却自以为得到逍遥,从而嘲笑鹏鸟高飞远行的壮举。“适莽苍者”“适百里者”“适千里者”的备粮各有不同是因为行程远近不一样。鹏鸟、蜩蝉、学鸠体形不一样,因而凭借的风力不一样。蜩与学鸠认识不到自己与鹏鸟的差异和自身的“所待”,反而嘲笑鹏鸟南飞,实在可笑。
归纳第一段段意:鹏鸟奋飞:必须凭借强大的风力。水雾尘埃:要靠气息相吹。万物都有所待;负舟无力:因为水积不深。都没有绝对自由杯水胶地:因为水浅舟大。蜩鸠嘲鹏:不知自己“所待”。远行所待:备粮,越远所待越多。根据上面分析,可以归纳首段段意如下:阐明世间万事万物,大至鹏鸟,小至尘埃,它们的活动都“有所待”,都是不自由的。
小知(通“智”)不及(比)大知,小年(寿命)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阴,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以…为…:把…作为…)而彭祖乃今(现在)以(凭)久(长寿)特(特别)闻(闻名),众人匹(相比)之,不亦悲乎!翻译:小智慧不了解大智慧,寿命短的不了解寿命长的。凭什么知道这些是这样的呢?朝菌不知一月的变化,蟪蛄不知一年的变化(直译:朝菌不知一月有第一天和最后一天,蟪蛄不知一年有春季和秋季)。楚国的南面有冥灵树,以两千年为一年,上古有大椿树,以一千六百年为一年,这是长寿啊。彭祖如今独自以长寿出名,一般人与他相比,不是很可悲吗?疏通课文意思(第二段)
理解:这里运用“小知”与“大知”、“大年”与“小年”的不同,进一步强调说明人在认识上的大小区别。在庄子看来,万物既然都有所待,所待又有大小区别,人为地去比较大小,这本身就是可悲的。所以蜩蝉与学鸠又怎么能理解鹏鸟呢?这里实际上是承接上段蜩蝉与学鸠嘲笑鹏鸟一事进一步展开的驳论。
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不生草木的极地)之北,……且(将要)适南冥也。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最高限度)也。而(连,承接)彼(代,它)且(将)奚(哪里)适(往)也?”此大小之辩(区别)也。翻译:汤问政于棘也是这种情况。不生长草木的荒远之北……将要到南海去。斥鴳嘲笑它说:“它将要到哪里去呢?我腾跃着向上飞,不到几仗高就落下,翱翔在飞蓬和青蒿之间,这也就是飞的最高限度了,它将要飞到哪里去呢?”这就是大和小的区别。理解:这里引用汤询问棘的一段话,是再次对“小大之辨”的印证。在篇章上,与第一段照应。
归纳第二段段意:大小之辩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道春秋;冥灵春秋五百岁,大椿春秋八千岁;彭祖——众人鹏鸟——斥鴳段意归纳:本段是对第一段的归纳、补充、印证,说明万物在“有所待”的范围内,存在着“大小之辩”的差异,但终归都是“有所待”。
小大之辩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汤之问棘小:朝菌蟪蛄大:冥灵大椿彭祖大:鲲鹏小:斥鴳
故(所以)夫(语气词)知(智)效(授予)一官,行(品行)比(合)一乡,德(道德)合(符合)一君,而(通“能”,才能)征(取信)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翻译:所以那些才智足以授予一个官位,品行顺合一方百姓,道德符合君主心意、能力使一国的人信任的人,他们看待自己,也像这样(他们自己很得意,其实和斥鴳一样)。疏通课文意思(第三段)
而(因而)宋荣子犹然(行动舒缓的样子)笑之。且(连,递进,而且)举(全)世誉之(代)而()不加劝(勉励),举世非(非议)之而不加沮,定(明确)乎(介,于)内外之分,辩(区分、辨明)乎荣辱之境,斯(这样)已矣(罢了)。彼其(代词叠用,一起表示“他”)于世,未数数然(拼命追求的样子)也。虽然(虽然这样),犹(还)有未树(树立)也。宋荣子轻蔑地笑这四种人,世人都称赞宋荣子,他却没有更加奋勉,世人都非议他,他却并不沮丧,他明确在自我与外界之间的分别,辨明荣辱的界限,如此而已。他在世间没有追求什么,虽然这样,还是没有树立起(最高境界)。
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轻快的样子)善()也,旬(十日)有(又)五日而后反(通“返”)。彼(他)于(对于)致福者(代,……的事情,这里指求福的事情),未数数(拼命追求)然。此虽免乎(于)行,犹(还)有所待(凭借)者也。若夫乘(顺应)天地之正(本性),而御六气之辩(通“变”,区别),以()游于无穷者,彼(代,他)且(连,让步,尚且)恶(何,什么)乎(语助)待(依靠,凭借)哉?故曰:至人(道德修养高的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列子乘风而行,飘然轻巧,十五日后返回。他对于招财纳福的事没有拼命追求。这虽然免于步行,但还是要凭借风力。如果顺应天地万物之本性,驾驭六气的变化,在无穷无尽的时空遨游,那还凭借什么呢?所以说:至人无自我,神人无功利,圣人无功名。
归纳第三段段意:由对世间万物的“有所待”的论述进入到对社会中人的具体论述,阐明逍遥游的境界,即庄子理想中的最高境界,点明全文的主题。能够“效、比、合、征”的四种人,有才智修养,当都被世俗所累;宋荣子置世人的赞誉与诽谤于度外,但他的修养“犹有未树”;列子御风而行,逍遥自在,但“犹有所待者”这些有才有智有修养的人都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游”,更何况那些普通人呢?
万物皆“有所待”↓万物所待有“小大之辩”↓世人亦“有所待”(这些都不是“逍遥游”)↓什么才是“逍遥游”↓怎样才能达到“逍遥游”的境界文章的论证思路
主旨本文的主旨是追求一种“无所待”的精神自由的逍遥境界,即顺应万物的本性,悠然自在,适心任性,达到物我一体的精神上的绝对自由。所谓“无功”就是去掉功名利禄之心,不汲汲追逐外物。所谓“无名”,就是忘掉荣辱毁誉得失,褒贬任人。所谓“无已”,就是忘掉自我。不受外物的束缚,达到恬淡自适的境界。这样消除了物我对立,使精神与道融和为一,超越一切现实的矛盾,步入超越现实的绝对自由。
全文鉴赏要点借用寓言说理:文章借用大量的寓言把“无所待”的思想寄托于生动的形象中,如文中的鲲、鹏、蜩蝉、学鸠、斥鴳等。想象丰富,意境开阔:如关于鲲的神奇变化、鹏的遨游太空,丰富的想象让文章汪洋恣肆,充满浪漫主义色彩。运用了比喻、夸张、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
解释下列句中的红色字:《齐谐》者,志怪者也:记载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这;迁移,迁往而后乃今培风:乘着,趁着,凭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快速的样子;触,碰
解释下列句中的红色字:众人匹之,不亦悲乎:相比绝云气,负青天:穿过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胜任;顺合;使……满意未数数然:追求
1.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2.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3.恶乎待哉4.众人匹之,不亦悲乎(译为是……,还是……,用在选择句中,加强揣测语气)(奚以……为,表反问,译为“哪里用得着……呢”)(恶乎……,表疑问,译为“……呢”)(不亦……乎,表反问,译为“不也是……吗?”)固定结构
“逍遥游”的“游”并不是肉体的飞升,而是心灵之游、精神之游,是精神的逍遥,是彻底忘却了物、我、利、欲的一种绝对自由的境界。是一种“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境界。可见,逍遥游不仅表现了庄子在一个无道的社会中的一种高远的人格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