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古代抒情散文4归去来兮辞并序习题新人教版必修
加入VIP免费下载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第二单元 古代抒情散文4 归去来兮辞 并序一、课外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成遵,南阳穰县人也。幼敏悟,读书日记数千百言。家贫,勤苦不废学问。二十能文章。时郡中先辈无治进士业者,遵欲为,以不合程式为患。会杨惠初登第,来尹穰,遵乃书所作数十篇见之,惠抚卷大喜。至京师,受业于夏镇,遂入为国子生。元统改元,中进士第,授翰林国史院编修官。至正改元,擢太常博士。寻拜监察御史。扈从至上京,上封事,言天子宜慎起居,节嗜欲,以保养圣躬,圣躬安则宗社安矣。言甚迫切,帝改容称善。又言台察四事,帝皆喜纳之。是岁,言事并举劾凡七十余事,皆指讦时弊,执政者恶之。三年,自刑部员外郎出为陕西行省员外郎。五年,丁母忧。十年,迁中书右司郎中。时刑部狱按久而不决者积数百,遵与其僚分阅之,共议其轻重,各当其罪。未几,无遗事。时有令输粟补官,有匿其奸罪而入粟得七品杂流者,为怨家所告。有司议输粟例无有过不与之文遵曰卖官鬻爵已非盛典况又卖官与奸淫之人其将何以为治必夺其敕还其粟著为令乃可省臣从之。十四年,调武昌路总管。会省臣出师,遵摄省事,于是省中府中,惟遵一人。乃远斥候,塞城门,籍民为兵,得五千余人,设万夫长四,配守四门,所以为防御之备甚至,号令严肃,赏罚明当。贼船往来江中,终不敢近岸,城赖以安。十七年,升中书左丞。是时,太平在相位,以事忤皇太子,皇太子深衔之,以为遵及参知政事赵中,皆太平党也。十九年,用事者承望风旨,嗾邓子初等诬遵与参政赵中等六人皆受赃,皇太子命御史台等官杂问之,锻炼使成狱,遵等竟皆杖死,中外冤之。二十四年,御史台臣辩明遵等皆诬枉,诏复给还其所授宣敕。(节选自《元史·成遵传》,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有司议输粟/例无有过不与之文/遵曰/卖官鬻爵/已非盛典/况又卖官与奸淫之人/其将何以为治/必夺其敕还其粟/著为令乃可/B.有司议输粟例/无有过不与之文/遵曰/卖官鬻爵/已非盛典/况又卖官与奸淫之人/其将何以为治/必夺其敕/还其粟/著为令/乃可/C.有司议输粟/例无有过不与之文/遵曰/卖官鬻爵/已非盛典况/又卖官与奸淫之人/其将何以为治/必夺其敕还其粟/著为令乃可/D.有司议输粟例/无有过不与之文/遵曰/卖官鬻爵/已非盛典况/又卖官与奸淫之人/其将何以为治/必夺其敕/还其粟/著为令/乃可/解析:B “有司”所议的应是“例”,“输粟”是“例”的定语,排除A、C两项,“夺其敕,还其粟,著为令”,即“追回给他的敕命,退还他的粮食,并将此写成法令”,句式一致,排除D项。此句加标点为:有司议输粟例,无有过不与之文,遵曰:“卖官鬻爵,已非盛典,况又卖官与奸淫之人,其将何以为治?必夺其敕,还其粟,著为令,乃可。”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子指国子监,文中指当时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入国子监学习的学生称国子生。B.博士是我国古代的官职名,太常博士是太常寺的属官,与现代的学位“博士”不同。 C.丁忧也称“丁外艰”,在古代指遭逢父亲母亲的丧事,丁母忧是指遭逢母亲的丧事。D.迁在古代可指官职的调动,多指升官,文中涉及官职升迁的词还有授、擢、升等。解析:C “丁忧”即“丁外艰”对文化常识表述错误。“丁母忧”又称“丁内艰”,“丁父忧”才是“丁外艰”。丁忧就是中国封建社会传统的道德礼仪制度,根据儒家传统的孝道观念,朝廷官员在位期间,如若父母去世,则无论此人任何官何职,从得知丧事的那一天起,必须辞官回到祖籍,为父母守制二十七个月,这叫丁忧。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成遵聪颖好学,终能脱颖而出。他自幼聪敏颖悟,勤学不辍,苦于当地先辈中没有研究科举的人,后因受县尹杨惠赏识得以赴京师深造,考中进士。B.成遵勤于进谏,深受皇上器重。他担任监察御史时,上奏皇上要为国家安定而保重圣体,皇上深受感动;上奏关于御史台的四件事,皇上都赞赏接受了。C.成遵守城有方,颇具组织才能。他在调任武昌路总管时,曾代理行省事务,负责武昌城的防务,因其防御周到,号令严明,江上贼寇始终未敢靠岸。D.成遵含冤而死,后被昭雪平反。他在任中书左丞时,被皇太子误认为是太平丞相的党羽,后遭人诬告、受审讯,最终被杖责而死,几年后才被昭雪。解析:A “后因受县尹杨惠赏识得以赴京师深造,考中进士”强加因果。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是岁,言事并举劾凡七十余事,皆指讦时弊,执政者恶之。译文:  (2)时刑部狱按久而不决者积数百,遵与其僚分阅之,共议其轻重,各当其罪。译文:  答案:(1)这一年,成遵议论时事以及举发弹劾的共有七十多项,全是指责抨击当时社会的弊端,执政的大臣因此憎恨他。(关键点:举劾,讦,恶)(2)当时刑部长期查办而不能断决的案件积有数百起,成遵与同僚们分别审阅,共同议论这些案情的轻重,分别判处相应的罪名。(关键点:狱,决,其)参考译文:成遵是南阳穰县人。幼年聪敏颖悟,每日读书记忆数千言。家境贫寒,但成遵勤奋刻苦,不废弃学业。二十岁能作文章。当时南阳地方先辈中没有研究科举的人,成遵准备考科举,因为怕作文不合规范格式而担忧。正好杨惠刚考中进士,来做穰县县尹,成遵于是抄录自己作的几十篇文章去拜见杨惠,杨惠看后非常高兴。成遵来到京师后,跟从夏镇学习,于是进入(国子监)做国子生。元统元年,成遵考中进士,授翰林国史馆编修官。至正元年,提升为太常博士。不久授任监察御史。随从(顺帝)到上京,用封章上奏,说天子应当注意日常生活,节制嗜好欲望,以保重圣体,圣体安康那么国家就安定了。言论非常急切,顺帝为之动容并称好。(成遵)又奏言关于御史台的四件事,顺帝都高兴地接受了。这一年,成遵议论时事以及举发弹劾的共有七十多项,全是指责抨击当时社会的弊端,执政的大臣因此憎恨他。至正三年,由刑部员外郎出任陕西行省员外郎。至正五年,为母亲服丧。至正十年,改任中书右司郎中。当时刑部长期查办而不能断决的案件积有数百起,成遵与同僚们分别审阅,共同议论这些案情的轻重,分别判处相应的罪名。没过多久,就没有遗留的案件了。当时有命令交纳粮食入官府可以补授官职,有人隐瞒了自己的奸恶罪行而通过交纳粮食获得七品杂流官,被仇家告发。官府议论交纳粮食补授官职的法令,并没有犯罪不授予的条文,成遵说:“卖官鬻爵,已经不是盛世该有的制度,何况又把官职 卖给奸淫之人,还将用什么来治理天下?一定要追回给他的敕命,退还他的粮食,并将此写成法令,才行。”中书省官员听从了这一建议。至正十四年,调任武昌路总管。正逢行省官员率军出征,成遵代理行省事务,当时行省和武昌衙署中,只有成遵一人负责。于是他远设哨所,关闭城门,征发百姓当兵,得到五千多人,设置四个万夫长,分配防守四面的城门,因此防御准备得很周到,号令严肃,赏罚分明得当。贼寇战船在长江中往来游弋,但始终不敢近岸,武昌城赖此得以安宁。至正十七年,升任中书左丞。当时,太平任丞相,因为处理事情触犯了皇太子,皇太子对他极为憎恨,认为成遵和参知政事赵中都是太平的党羽。至正十九年,当权者秉承皇太子暗示的意思,唆使邓子初等人诬告成遵与参知政事赵中等六人都接受了赃物,皇太子命御史台等部门官员共同审讯他们,罗织罪名进行结案,成遵等人最终都被杖责而死,朝廷内外都为他们感到冤屈。至正二十四年,御史台官员辨明成遵等人全都是被诬陷,皇上下诏并发还原来授予他们的委任状。二、语言运用5.请根据所给句子的特点,再写两个句子。陶渊明“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折射出冷静的人生选择;  ;  。解析:本题考查仿写句子的能力。要引用诗句,要体现人物的情怀。答案:(示例)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体现出政治家的深重责任感 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显露出普度众生的情怀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父母决定不了孩子的未来,但其为后代提供的先赋条件的不同,①               。清华附小里这些写出苏轼研究论文的小学生,与那些农村地区的小学生相比,②               ,所以他们超于常人,并不意外。因此,起跑线公不公平不是关键问题,重要的是机会平等。起跑线不公平指向父母和家庭,③               。对一个社会来说,更重要的是保证每一个小学生有同等的机会走向未来的求学、成才之路。 解析:第一句是第一层的总领句,根据后面的清华附小的例子分析得出是写父母的条件对孩子未来的影响,可以填写“却能够影响他们的未来路径”。第二空根据后文知道是推断原因,结合前文内容写原因是“由于有了条件优越的父母”。第三个空与上句对称可以填写“而机会均等则指向整个社会”。答案:①却能够影响他们的未来路径 ②由于有了条件优越的父母 ③而机会均等则指向整个社会三、创意微写作7.请围绕“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展开联想与想象,写一段情景交融的文字,200字左右。写作提示:动笔前先明确描写的主要意象为“云”“鸟”,意象特点为“无心”“倦飞”;而融入的情感要突出精神的充实与自由,并注意拟人手法的运用。例文: 不记得这样安逸自在的日子我等了多久,而如今我已真真切切地感觉到了。松菊满园,儿女绕膝,寒舍破陋却充满温馨,生活不充裕但精神充实。清晨,置身于田野,环顾秋天田野上悬浮的层层雾气,感觉人如在仙境一般。日过中午,抬头看,远山与白云,自由自在,无拘无束!落日时分,黄晕里的几只归鸟悠悠地飞过头顶,慵懒的样子略显疲惫,它们飞去的方向是家吗?我想是吧,它们也一定同我一样在外漂泊了许久,是归心似箭的断肠人。如今,我已然是一介平民,但更是一个自由的归人。四、知识讲堂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是指在描写的景物之中融入作者主观感情的表现手法,运用情景交融的写法,主要目的是抒发作者的感情。景是外在的,情是内在的。或触景生情,或因情设景,都必须融情于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这样,才可以使文章内容丰富,感情浓烈,文采粲然。运用情景交融的手法,要注意以下三点:①要寻找适合抒发感情的某一类景物。例如,为了抒发欢快之情可以借助于美好的景物,为了抒发悲哀之情可以借助凄凉的景物。②根据抒发感情的需要,可以先景后情,也可以先情后景。③可用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把感情渗透于字里行间,融于景物描写之中,使一切景物都含情,一切景语皆情语。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