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与青玉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与青玉案

ID:888217

大小:1.26 MB

页数:35页

时间:2022-02-26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这是郭沫若为辛弃疾纪念祠题写的对联。辛弃疾继承了苏词豪放的特点,在创作中取得了较高的成就。辛弃疾曾于1165年写论文10篇,又称《美芹十论》,陈述抗金救国、收复失地、统一中国的大计,“悲黍”,黍即小米,据史书记载,周室东迁后,周朝志士回到故都,见昔日宗庙夷为田地,黍苗丛生,便悲国家之颠覆,故《诗经》有《黍离》篇。“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是说辛弃疾希望南宋小朝廷不要偏安江南一隅,而要立志收复失地。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文学常识填空(1)辛弃疾字,号,山东济南人,时期爱国词人,其词抒写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与共为豪放派的代表合称“苏辛”。幼安稼轩南宋苏轼 文武双全辛弃疾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在其后方的汉族人民由于不堪金人严苛的压榨,奋起反抗。21岁的辛弃疾也聚集了二千人,参加由耿京领导的一支声势浩大的起义军,并担任掌书记。当金人内部矛盾爆发,完颜亮在前线为部下所杀,金军向北撤退时,辛弃疾于绍兴三十二年(1162)奉命南下与南宋朝廷联络。在他完成使命归来的途中,听到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所杀、义军溃散的消息,便率领五十多人袭击敌营,把叛徒擒拿带回建康,交给南宋朝廷处决。辛弃疾惊人的勇敢和果断,使他名重一时,“壮声英概,懦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洪迈《稼轩记》)。宋高宗便任命他为江阴签判,从此开始了他在南宋的仕宦生涯,这时他才二十五岁。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写作背景《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作于淳熙元年(1174)辛弃疾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时。这时,他自江东率领人马来到南宋已有十多年了,却一直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朝廷只给他一些地方官当当,决不肯让他带兵去抗金复国。在这种境遇下他深感受压抑,内心充满了愤懑不平。当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面对这大好江山,反而是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词。 1.直译上片。2.思考:这首词的上片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翻译辽阔的南国秋空千里冷落凄凉,江水随天空流去,秋天更无边无际。极目遥望远处的山岭,只引起我对国土沦落的忧愁和愤恨,还有那远山像女人头上的玉簪和螺髻。西下的太阳斜照着这楼头,在长空远飞离群孤雁的悲鸣声里,还有我这流落江南的思乡游子。我看着这吴地产的宝刀,狠狠地把楼上的栏杆都拍遍了,也没有人领会我现在登楼的心意。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长天秋水意境宏大壮阔。哪些意象?有哪些特点?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远山此三句,是写山。“遥岑”即远山。忧愁和愤恨。此三句写什么?诗人的情感如何? 3、诗人见如此壮美的远山,又是秋高气爽之时,为何诗人说远山在“献愁供恨”?这是移情及物的手法。那么词人的愁恨为何,又何因而至?中原旧疆,收复无日。南望则山河虽好,无奈仅存半壁;朝廷主和,志士不得其位,即思进取,却力不得伸,报国无门。《题临安邸》宋-林升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4、“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何深意?比喻南宋国势衰颓。是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这里的“游子”又是指谁呢?游子指辛弃疾自己及跟他有相同处境的人。“落日”“断鸿” 2.词人除了写景,还写到了自己的行为,你能找出一些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吗?它们又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呢?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看、拍、会、登“吴钩”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阑杆拍遍”是胸中说不出的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杆来发泄“无人会、登临意”感叹朝廷中无知己。 上片:景色人物:江天、山景、落日、断鸿、游子动作:看、拍、会、登上片小结抒发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别说鲈鱼切碎了能烹成佳肴美味,西风吹遍了,不知张季鹰已经回来了没?像只为自己购置田地房产的许汜,应怕惭愧去见才气双全的刘备。可惜时光如流水一般过去,我真担心着风雨飘荡中的国家,真像桓温所说树也已经长得这么大了!叫谁去请那些披红着绿的歌女,来为我擦掉英雄失意的眼泪。翻译下片 西晋张翰,字季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想到家乡的味美的鲈鱼,于是弃官回乡。——《晋书·张翰传》借张翰来自比,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并抒发了对金人、南宋朝廷的激愤。(1)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怕应羞见”表达了词人对许汜的嘲讽鄙夷:你这样的小人,只知谋求私利而不关心国家安危,有何颜面去见刘备那样的英雄人物?也表达了词人对英雄的仰慕,折射出了辛弃疾的雄心壮志。三国时许汜去看望陈登,陈登对他很冷淡,独自睡在大床上,叫他睡下床。后来许汜把这事告诉刘备,刘备说:“天下大乱,你忘怀国事,求田问舍,陈登当然瞧不起你,如果是我,我将睡在百尺高楼,叫你睡地下,岂止相差上下床呢?”——《三国志·陈登传》(2)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从“休说”“怕应羞见”可以看出辛弃疾对张翰和许汜是不赞同的,辛弃疾希望去收复失地,抗击金兵。用桓温的典故,词人表达了自己已经渐渐衰老,可是祖国仍处在飘摇的风雨中,自己杀敌报国的壮志却难以实现的痛苦心情。3.在前两个典故中,辛弃疾是怎样的态度?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辛弃疾借用桓温的典故想要说明什么? 流年,即时光如流水;风雨,指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树犹如此”表达了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愿望不能实现的无奈痛苦。《世说新语·言语》载,桓温北伐,经过金城,见自己过去种的柳树已经长到几围粗,便感慨地说:“树犹如此,人何以堪?”意思是说树已经长得这么高大了,人怎么能不老呢?(3)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与上片相比,词的下片描写的对象变成了历史人物,那么词人写到了哪些人和哪些事呢?根据典故谈谈词人有哪些“登临意”?张翰—归隐(否定)许汜—谋取私利(否定)刘备—雄才大略桓温—时光流逝—乡思、激愤—仰慕雄才大略—慨叹时光易逝,壮志难酬总结---鄙夷自私自利、胸无大志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写辛弃疾自伤不能实现理想,又叹无知己,只能在女子前寻求安慰的无奈心境。思考 下片小结下片:张翰—乐于归隐许汜—谋取私利刘备—雄才大略桓温—叹时光流逝批判爱国 上片主要写景,词人登高望远,触景生情,将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抒发出来。下片直接言志,四个典故叠用,表达了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的批判,并表达词人深沉的爱国之情。这首词作者通过写登建康赏心亭的所见所感,主要抒发了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同时也有抗金复国的豪情,无人理解的痛苦以及时光已逝、功业无成的哀伤。归纳总结主题思想 注:元夕(阴历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是夜称元夕或元夜)青玉案元夕 当时南宋小朝廷置沦陷的中原故土于不顾,夜夜笙歌,醉生梦死,“只把杭州作汴州”,满足于偏安一隅,对主战的爱国志士多加排斥和打击。而稼轩是位爱国的诗人,他一生力主抗金,想收复中原。面对这样的现实,作者就写了这首《青玉案-元夕》来表达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背景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阑珊:零落稀疏的样子。比喻明月花灯之多如千树开花皆古代妇女元宵节时头上佩戴的各种装饰品。这里指盛装的妇女舞动鱼形、龙形的彩灯。 这两句都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前句把繁多的灯火比作千树花,后句把满天的烟花比作似雨点般落下的星星,极为形象的渲染了元宵之夜张灯结彩,烟花怒放的喜庆景象。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笑语盈盈暗香去”这两句用了借代的手法,“香”“暗香”均是借体香来指代那些打扮得花枝招展,争相去看灯、戏耍的女子,这样写含蓄而又生动,这些女子的欢闹与下文在“灯火阑珊处”的“那人”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后者的可贵。 描写了元宵佳节的热闹场面。“花千树”用夸张手法写花灯之多;“星如雨”用比喻手法写烟花之盛;“香满路”写观花灯和烟花的贵族女性之众多。“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用动、转、舞三个动词写舞灯之欢,运用了铺陈手法,渲染元宵节的热闹气氛。上阙 下阙下阙描写的是元宵会中两种人一是写盛妆的贵族女子,二是写作者心中关切的“那人”。写贵族女子,三个方面进行:一是她的服饰,她们戴着蛾儿、雪柳、黄金缕从,表现她们妆扮的华贵和高贵的身份。二是写她们的欢声笑语,用“笑语盈盈”表现她们节日之欢。三是写她们纷纷离开后,衣香还在空中飘散。通过这些描写,进一步具体表现元宵佳节的繁华热闹。写“那人”着墨不多,既没写她的服饰,也没有写她的表情,只写了她所在的环境,是一个僻静的角落。但我们可以想象到她的表情,感受到她的品性,作者就是要表现她的自甘淡泊,不同流俗。 。灯火辉煌,车水马龙,香鬟玉鬓这一切都不是本篇要写的主要对象,而只是陪衬。前面热闹非凡的场景,是反衬灯火阑珊处的冷落;那笑语欢乐的一群观灯者,是反衬“那人”的寂寞孤独。虽然笔墨用得很少,但是“灯火阑珊处”的“那人”,那位忧愁、孤独、自甘寂寞、远离喧嚣的人,才是作品的主角 盛妆丽服、一夜狂欢的贵族女子就像歌舞升平、不思恢复的南宋朝廷而“那人”正是有不愿与主和派同流合污的政治立场和自甘淡泊的理想人格自己的写照 反衬手法。将世俗之人在元宵佳节上的表现与“那人”的表现进行对比,表现了“那人”自甘淡泊、不同流俗的品性。托寓手法。借对元宵盛况的描写,表现那人自甘淡泊、不同流俗的品格,寄托作者不同流俗的理想人格,表明不与媚敌求荣的主和派同流合污、坚持抗敌报国的正义立场。手法 全文主要运用了反衬的表现手法,词作从极力渲染元宵节绚丽多彩的热闹场面入手,反衬出一个孤高淡泊、超群拔俗、不同于金翠脂粉的女性形象,寄托着作者政治失意后,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志怀高远的孤高品格。主旨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