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
加入VIP免费下载

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

ID:874523

大小:33.5 KB

页数:11页

时间:2022-02-26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 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 姓氏流与化寻根设计意图一、本属于探究性学习型。探究性学习较之传统的接受性学习,最大的区别在于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比较集中地体现在这种型之中。教师只是引导,不必给学生提供所谓的“标准答案”。探究并非要学生搞什么发明创造,而是培养学生探究的意识和精神,敢于怀疑,勇于探索,富有创新精神。二、从化的角度切入,目的是引导学生对化现象进行思考。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化背景下。要想了解一个人,首先要了解他的化背景;要想研究一个民族,也必须研究这个民族的化。美国哈佛学者亨廷顿的《明的冲突》一书在世界上引起强烈反响,就是因为他从化的角度对世界七大明作了深入的化探讨,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语教师应该读一读这本书。教学建议一、让学生从语本中找一个自己比较感兴趣的题,然后从化寻根的角度做些探究。如果本里没有合适的题,也可以从外选择。学生所选的题可以相同,也可以几个学生合做一个题。将确定的题告诉老师,并征求老师的意见。然后利用家庭藏书和学校图书馆查找相关资料,还可以利用网络资。也可以请老师帮助解决资料问题。查找资料可以利用双休日的时间进行,资料尽可能丰富。然后对查找的资料进行分析,分出主次,找出那些能够生成题观点的资料。对资料进行分门别类地整理,哪些直接引用,哪些间接引用,用在什么位置,要考虑妥当,合理安排。字数一般控制在2000以内。可以是小论,也可以是随笔,形式不拘一格。撰写时先列出“提纲”,搭好框架,然后再充实内容。论要有层次,观点要鲜明。语言尽可能流畅,既生动又平实。如有条,可以制作成电子稿。写作时间可以限定在两周内。将写完的稿在班内交流。优秀稿教师可以帮助推荐到杂志发表。二、这种探究型的很难通过一节两节解决问题,往往需要经过一个比较长的过程。具体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接触阶段。这个阶段要阅读,即《姓氏流与化寻根》,明白中所讲的内容,从中受到启发。然后选择自己的题。2准备阶段。主要是准备论的写作。要查找有关资料,跑图书馆,上网,请教有关专家。然后形成论。3交流阶段。学生在堂上将自己的论展示出,可以小组内交流,然后选出代表班内交流。三、可能会出现学生抄袭现成资料的情况,教师对此不要简单否定。学生查阅资料,适当借鉴是可以的,即便借用了大量资料也是允许的。但是有一点,就是教师要问学生:哪一点是自己的见解?如果学生有自己的见解,就是难能可贵的。 四、教学评价实行记分制。整个探究活动满分分,从自主、合作、探究、创新、效果等方面打分。给每一个学生建立学习档案。有关资料一、参考题1从《故都的秋》看历代人的悲秋情怀2“对联”历史小考3“名片”溯4说说古人的“稿费”“情人节”的历6说说扑克牌7中国古代人痘接种术探8姓氏流考9说说古人的成人仪式10古今发型趣谈二、天安门前说“华表”当你第一次到北京的时候,一定会到天安门前去游览一番,尽情欣赏那古老宫殿与现代化建筑交相辉映的壮丽风光。也许,你会对天安门前那一对汉白玉雕刻的华表产生兴趣吧。你看,它那挺拔笔直的柱身上雕刻着精美的蟠龙流云纹饰;柱的上部横插着一块云形长石片,一头大、一头小,远远望去,似柱身直插云间,给人以美的享受。它已经成为我们中华的标志。不是吗?那些用“中华”作为商品牌号的,哪一个不是用华表作商标? 深受人们喜爱的华表,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相传在原始社会的尧舜禹时代就出现了。最早,可能是人们用木桩作为标记。《尚书•禹贡》说“禹敷土,随刊木,奠高大川”;《史记•夏本纪》说是禹“行表木,定高大川”。这都是说禹带领众人砍伐树木,留下树干,作为测量川形势的标记;此外,那时人们在交通要道竖立木柱,作为识别道路的标志,因此叫它“华表木”或“桓表”。表者,标也,就是标示道路的木柱,相当于现在的指路标;另外,也让人们在木柱上刻写意见,因此又叫“诽谤木”。这在历史典籍中是有记载的。《淮南子•主术训》:“尧置敢谏之鼓,舜立诽谤之木”;《后汉书•杨震传》:“臣闻尧舜之时,谏鼓谤木,立之于朝。”诽谤这个词在古代是指议论是非,指责过失,即现代的提意见,并不是指造谣污蔑、恶意中伤。例如《汉书•贾传》就有“(秦)退诽谤之人,杀直谏之士,是以道谀偷合苟安”的话,“退诽谤之人”就是指的斥退提意见的人。所以“诽谤木”类似现在的“意见箱”。这在晚近的少数民族中也有实例。清入关前的努尔哈赤时期,就曾于天命五年(1620)六月“树二木于门外,有欲诉者,书而悬之木,览其颠末而按问焉”(蒋良骥《东华录》卷一),这当是“诽谤木”的遗风。远古时代的诽谤木是个什么样子呢?崔豹《古今注•问答释义》载:“程雅问曰:‘尧设诽谤之木,何也?’答曰:‘今之华表木也。以横木交柱头,状若花也,形似桔槔,大路交衢悉施焉。或谓之表木,以表王者纳谏也,亦以表识衢路也’。”今天,天安门前的华表仍然保持了“以横木交柱头”、“形似桔槔”的基本形制。 随着原始社会的瓦解,奴隶制、封建制度的确立,广大人民群众议论政治是非的权利也被剥夺了,“诽谤木”上,再也不能刻写“谏言”了,而被作为皇权象征的云龙纹所代替。它被置于皇宫或帝王陵寝的前面,作为皇家建筑的一种特殊标志。它作为道路标志的职能,也大大退化了,偶尔设于桥梁之头,城垣之外,作为标识,但大都在京城,一般地方就很难见到了。如果你仔细观察一下,就会发现,天安门前的一对华表,每个柱头上都有一个蹲兽,头向宫外;天安门后面还有一对华表,上面的蹲兽是头朝宫内。据北京故老传说:华表柱头上的蹲兽,名叫犼,性好望。犼头向内是希望帝王不要沉湎于纸醉金迷的宫廷生活,它好像在对帝王说,经常出看看你的臣民吧,因而名叫“望帝出”;犼头向外,是希望帝王不要耽恋水,废弃政务,它好像在对出游的皇帝说,快些回治理朝政吧,因而名叫“望帝归”。当然,这只是古人对君王的一种虚幻的期望。我们在观赏这精心雕琢的艺术珍品时,这类传说不是正可增加游人的兴味吗? 所谓化,就是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世间万事万物都有个根。根就是。人类化历史悠久,灿烂辉煌,必有其产生的根。寻找这个根,具有深远的意义。中学生的化寻根应立足实际,从兴趣出发,结合本确定题,然后查找有关资料,整理资料,并拜访有关专家学者,请教语老师,最后写成一篇。寻根,可以是宏观的,也可以是微观的。寻根不是沉湎于对远古的回忆,也不是陶醉于昔日的辉煌。探是为了根的复壮,寻根是为了挺出新枝。中学生的探寻根是一种研究性学习,是走出传统的学习模式向着更加宽广的领域探索的学习方式,是发现自我强大自我的有效途径。三、化的分类及特点化这一概念延伸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凡是反映人类历史生活的形态都可以称为化,如婚姻化、丧葬化、居室化、交通化、饮食化、服饰化、水化、建筑化,等等。还可以根据区域分为中原化、齐鲁化、荆楚化、吴越化、巴蜀化等。可以根据时代划分为秦汉化、隋唐化、两宋化、明清化等。也可以根据专题,分为哲学化、伦理化、宗教化、语言化、艺术化、科技化等。还可以根据民族,分为汉族化、满族化、藏族化、苗族化等。也可以根据国家,分为中华化、印度化、希腊化、埃及化等。每一种化都有其发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无论什么人,都应该了解自己所属化的渊及特点,并且为继承和发展母化做出贡献。化决定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没有人能超越化而存在。化就是创造,每一种化都体现了人类的智慧。人类的发展史就是化创造的历史,没有创造也就没有了化的生命。化既有开放性,也有封闭性。各种化之间,既可以融合,也会发生冲突。人类创造了化,化也改造了人类。化具有稳定性,又能够与时俱进。化是一个永远也说不完的话题。四、化流例谈(张羽新)下面向同学们介绍几种化现象。 龙化。中国是龙的国家,中华民族被称为“龙的传人”。龙能腾空潜水,能升天入地。龙究竟长的什么样呢?谁也没有见过。其实,龙是中国先民的一种图腾。在甲骨里,龙字有几十种写法。最早记录龙的书是《易经》,有“飞龙在天”“龙跃于渊”的记载。后,经过数千年的演化,关于龙的传说,越越丰富。过去有一种观点,认为龙是单一形态,有一种标准化的、规范化的、统一化的龙,上下几千年,一以贯之。其实,历史上并不存在固定不变的标准龙,并不存在固定形态和模式的龙。今天人们常见的龙,多半是宋元明清时代的龙,这种龙是在上下几千年间演变形成的,既不是龙的原初形态,更不是龙的惟一形态。发展变化才是龙的本性。龙的起发展,大体上是与中华明同步前进的。北京大学的龙化专家王东先生认为,按其龙去脉,大体分为四大阶段:第一阶段,公元前3000年前后的中华明起期,大体相当于通常所说的炎黄时代,存在着十种原龙形态,是古代民族融合的象征,成为中国原始国家起的化标志。第二阶段,公元前1000年前后的中华明雏形期,大体相当于夏、商、周三代的殷周之际。这时期的夔龙“头上有角,身体能飞”,作为龙的雏形已成,并成了中国古代民族融合和国家的化象征。第三阶段,公元前00年到公元元年前后的中华明定型期,从春秋战国到秦汉之际,这一时代龙走向基本定型的飞龙形态,并成为中国古代明与中央集权国家的化象征。第四阶段,公元1000年前后的中华明转型期,大体相当于中国封建社会的两宋时代,这一时代龙向着二元格局的黄龙形态发展:一方面龙更多地成为国家意识的皇权的象征,另一方面在民间社会心理中龙成为与农业农民休戚相关的水神象征。如果说近现代是第五个阶段的话,那么今天的龙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现代复兴的象征。陈富成先生认为,龙纹演化基本沿着一条主线进行,即蛇龙──夔龙──应龙──苍龙──黄龙。定型后的龙的特点是:牛首、象鼻、鹿角、马鬣、牛耳、蛇身、鳄棘、鹰爪、鱼尾。龙显示了中华民族的勤劳勇敢和聪明智慧,体现了中华民族非凡的创造力和审美理想。节日化。节日是怎么产生的?作为一种化现象,节日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体现了人类对周围世界的关注和认识。节日的形成离不开两个基本的条:特定的风俗活动内容和历法的出现。在远古时代,生产力低下,人们无法解释外界的种种自然现象以及自身的生死。于是,各种形式的图腾崇拜便出现了,先民力图通过这些活动去解释奇怪现象。这些意识和行为便是节日产生的渊。比如中秋赏月是由原始的祭月、拜月活动演变而。寒食清明自古代对火的禁忌习俗,这在《周礼》中就有记载:“仲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若再上溯,则与古时对火的崇拜有关。到汉末蔡邕的《琴操》里,才将介子推之死与禁火联系起,传诵至今。另外,节日的出现必然与历法有关。在中国最早的历法著作《夏小历》中就有关于北斗斗柄的记载。在《尚书》中已有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节气的划分。后发展为八节气。到战国时代,人们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把一年分为24个节气。到了秦汉时期,我国的主要节日基本形成。如除夕、元旦(正月初一)、人日、元宵、上巳、寒食、端午、七夕、重阳等已经是比较稳定的社会风俗。这时,历史已经渗透到节日风俗中,人们对历史人物的纪念代替了原的某些原始崇拜活动。儒家礼法思想的影响,使得节日风俗上升为礼俗,甚至成为国家大典,扩大了节日的影响。 茶化。中国是茶的故乡,茶化远流长。广义上的茶化包括茶的自然科学和茶的人科学两个方面。狭义的茶化主要指茶的人科学内容。在我国浩瀚的古籍中,有关茶的记载多达上千种。据《神农百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荼就是茶。有的学者把茶化划分为萌芽期(三国至南北朝时期)──形成期(唐)──鼎盛期(宋代至明代)──普及期四个时期。秦统一中国后,茶叶开始由四川向全国传播,后逐步形成了八大茶区。到了唐代,茶的生产具有相当规模,还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作者陆羽,被后人尊为“茶圣”。他在书中系统地阐述了茶叶的科学知识,全书分上、中、下三卷,以茶之、茶之具、茶之造、茶之器等十个门类,记载了茶树的性状、品质、种类、采制方法、烹茶技术和饮用的器具等,介绍了饮茶的起与饮茶的有关知识以及茶叶的产地。此书开我国茶书的先河,后出现的茶书多达一百多种。“茶”字在陆羽之前有多种写法,“一曰茶,二曰槚,三曰,四曰茗,五曰荈。”陆羽统一写作“茶”,建立了“五茶归一”的功劳。茶道在茶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最早提出茶道的是唐代诗僧皎然,他在《饮茶歌诮崔石使君》中写道:“孰知茶道全尔真,惟有丹丘得如此。”皎然的茶道包括了茶礼、茶韵、茶境、茶禅、养生、修身、茶德。日本的茶道精神“和、静、清、寂”由此而。被称为“日本茶祖”的荣西禅师于宋代两度华,归国时带回茶籽,引种于日本各地,并写了日本第一部茶书《吃茶养生记》。宋代是我国茶化的鼎盛时期,出现了团茶、饼茶、散茶、末茶并行的局面。原有的八大茶区进一步扩大,饮茶的方法也由“烹茶法”变为“点茶法”和“泡茶法”。宋代还出现了著名的五大瓷窑:官窑、哥窑、汝窑、定窑、钧窑,各种茶具应有尽有。 饮茶讲究用水,要“清、轻、甘、洁”。据说陆羽曾评出天下二十名水。如无锡惠泉水、苏州虎丘寺石泉水、扬子江南零水等。茶与人的关系密切,许多人写过茶诗。如唐代卢仝写过著名的《茶歌》,宋代苏轼善于斗茶。陆游一生爱茶,写了大量的茶诗,被称为“茶诗状元”。郑板桥写茶联最多。茶与佛教、道教关系密切,许多高僧都是茶化专家。饮茶中包含人生哲理,比如“大理三道茶”,第一杯苦涩,比喻少年捱苦;第二杯香甜,意喻中年过幸福生活;第三杯百味交集,代表老年细味人生。茶化发展到今天,更加普及,茶馆遍天下。茶馆已经成为人们化交流、休闲娱乐的场所。20世纪80年代在台湾兴起的现代茶艺更丰富了茶化的内涵。茶艺的核心是泡茶艺术,基本程序有:“群鹤沐浴、请君入瓮、高流水、春风拂面、关公巡城、韩信点兵、鉴赏汤色、闻香通灵、三啜甘露、赞许回报。”1990年10月,在杭州召开了“第一届中国国际茶化研究会”,即第一届中国国际茶化节,到现在已经召开了七届。各地还有自己的茶化节。茶博物馆也越越多。茶本是中国人的饮料,现在已成为世界三大饮料之一,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有饮茶的习惯,并形成了各自的风俗。茶化已经成为世界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五、参考书目:1王东著《中国龙的新发现》,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2《龙化与民族精神》,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3陈华著《化学概论》,上海艺出版社2001年版 4于观亭编著《茶化漫谈》,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年版程启坤等著《陆羽〈茶经〉解读与点校》,中国化出版社2003年版6赵洪恩李宝席主编《中国传统化通论》,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7王艾录编著《现代汉语词名探词典》,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8完颜绍元著《中国姓名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9钟敬主编《中国礼仪全书》,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年版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