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5.4.2《兰亭集序》精品教案 苏教版必修5
加入VIP免费下载

高中语文 5.4.2《兰亭集序》精品教案 苏教版必修5

ID:871159

大小:53 KB

页数:5页

时间:2022-02-26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兰亭集序》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我们头上的灿烂星空”专题的教学内容,主要通过对文言字词和名句的把握,理解文中表达的情感和思想,感受作品的思想光辉,提高人生境界。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积累文中出现的重要文言词语和句式。(2)背诵本课出现的名句。2.能力目标:(1)诵读积累文中的名句,并能对其评析、仿写,并在读写实践中加以运用。(2)通过小组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思维的严密性。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了解王羲之对人生的看法,理解其中的情感。(2)通过对王羲之人生态度的分析,让学生珍惜人生,把握生命,提高人生境界。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理清课文线索,了解文章内容,揣摩作者的感情。难点:启发学生联系时代背景,理解文中流露出的有关生死的人生态度。四、学情分析我们的学生属于平行分班,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水平有一定差距。学生对于文言文以及相关文化常识的理解不够深入,因此,在教学中,对于本文的学习还是要从基础的词语抓起,让学生真正读懂文章,只有这样,才能对文章进行更深入的分析。五、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各种形式的诵读,使学生真正走进文本,深入理解文本。2.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3.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六、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课前预习本文,自己解决字词障碍,梳理文本,查找疑惑。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七、课时安排:2课时八、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问:大家是否喜爱中国的毛笔书法?    书法是中国的国粹,先请同学们欣赏一幅书画作品:王羲之的《兰亭序帖卷》。     我们从这精美的书法作品感受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美,也读出我们中国象形文字的古雅与优美。王羲之有\"书圣\"之美称,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他和众多名士共四十一人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出示图片)。与会者临流赋诗,各抒怀抱,记下了他们的千古风流,王羲之为这些诗作的书序《兰亭集序》,更以其文采书艺双绝而脍炙人口。    今天我们不仅欣赏到其书法美,还要跟大家一起来欣赏其文章的美。   设计意图:步步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明确学习目标。(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一、配乐朗读或教师范读。读后提出需要注意的字音。然后学生自由朗读,要求:注意文章语气、节奏、字音。最后学生齐读。 癸()丑修禊()流觞()游目骋()怀形骸( ) 趣舍( ) 若合一契( ) 嗟悼( ) 虚诞( ) 彭殇( ) 二、合作探究:1、阅读第一段,有哪些值得注意的语法现象呢?确认:(1)其次 是日  盛 信  (2) 翻译: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总结:第一段描述了兰亭宴集的盛况,表现了作者陶醉在人与自然和谐氛围中的快乐心情。教师要指导学生解决字词障碍,疏通文意。学生探究过程中教师巡回观察指导。多媒体展示探究思考题。学生诵读,进一步识记、理解本段语言现象。2、阅读第二段,需要掌握的文言现象是什么呢?确认:(1)俯仰 悟言 情随事迁 修短 期 (2)翻译: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古人云:死生亦大矣。总结:第二段引出“死生”这一人生重大问题,抒发人生无常、情随事迁的伤痛之感。教师要指导学生解决字词障碍,疏通文意。学生探究过程中教师巡回观察指导。多媒体展示探究思考题。学生诵读,进一步识记、理解本段语言现象。3、学生合作探究,解决本段出现的重要语法现象。确认:(1)兴感 喻 世殊事异 斯文(2)翻译: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总结:在上文基础上表明作者对生死的看法。教师要指导学生解决字词障碍,疏通文意。学生探究过程中教师巡回观察指导。多媒体展示探究思考题。学生诵读,进一步识记、理解本段语言现象。(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教师组织学生反思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进行当堂检测。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并对所学内容进行简单的反馈纠正。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我们已经疏通了文意,大致了解了本文的内容,但《兰亭集序》作为名篇,为什么能流传千古,它的魅力到底在哪里?本文在思想上又有哪些值得探讨的地方呢。在下一节课我们一起来深入学习这篇文章。这节课后大家可以先预习这一部分,着重分析作者是如何来看待生死的。并完成本节的课后练习及课后延伸拓展作业。设计意图:布置下节课的预习作业,并对本节课巩固提高。教师课后及时批阅本节的延伸拓展训练。九、板书设计 兰亭集序信可乐也  岂不痛哉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十、教学反思本课的设计采用了课前下发预习学案,学生预习本节内容,找出自己迷惑的地方。课堂上师生主要解决重点、难点、疑点、考点、探究点以及学生学习过程中易忘、易混点等,最后进行当堂检测,课后进行延伸拓展,以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在后面的教学过程中会继续研究本节课,争取设计的更科学,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第二课时(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学生对课文的复习(主要是对课文的诵读和对重要语法现象的掌握),了解学生在理解文章方面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问:哈姆雷特曾经疑惑“生,还是死”,其实,生死问题一直困扰着古往今来的人们,那么,在我们这篇《兰亭集序》里,作者王羲之又是如何看待生死的?   设计意图:步步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明确学习目标。(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探究一:朗读课文,思考《兰亭集序》与通常的序文有什么不同? 明确:最大的不同是,文章由事及理,从一次宴会上升到对生死的思考。 探究二:文中作者是如何从一次宴会上升到对生死的思考的?(或者问: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是怎样的?) 明确:作者的情感变化有一个由乐到痛再到悲的过程。作品是以作者的情感为主线来建构的。 接下来具体研读作者是怎样表达这三种不同情感的。 (1)第一部分 探究:本文记叙了一次兰亭集会盛况,这是一次怎样的集会?何以见得?最好用原文回答。 明确:良辰一美景一佳处一乐事,"信可乐也"。 师生共同研习如下: 良辰:“永和九年,岁在美丑,暮春之初”,即东晋穆帝永和九茸三月三。佳处:“会稽山阴”即浙江绍兴,兰亭在绍兴兰洁山,据说勾践曾经在那里种过兰花。 乐事:“修祺事也”。 人物:“群贤毕至,少长咸集”。重点落实“咸”字。 美景:“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漏”“映带左右”。-明确:作者用简洁雅净、铿锵有致的语言,写出了宴集之地优美的自然风光。崇山峻岭,气势高峻;茂林修竹,幽深静谧;清澈溪流,洁净明朗;浦急的流水,飞花溅玉。这些景物清澈明朗而又生机盎然。 小结:有人说,自然是心灵的风景。的确,自然是人的心灵的外化,诗人和艺术家笔下的风景,往往不是纯粹的客观外物,而是贯注了诗人和艺术家心情的情致化之景,是主客观交融的产物。中国传统美学和哲学都特别强调天人合一。自然的存在与人类息息相关,它体现了人的精神生活,展示了人的精神品格。 (2)第二部分 人们常说“好花不长开,好景不长在“,“天下没有不散的篷席”。第一段宴会描写是如此欢快自在、酣畅淋漓。为什么这一段却让我们咀嚼到痛感昵? 探究一:接下来一段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找出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一个字。 明确:“痛”那么是痛心、痛情还是悲痛?先不忙回答,看看作者因何而痛? 人要真实地生活在现实里,总要与各种人打交道,这就是世俗生活。如何面对世俗生活,作者概括了两类不同的人生态度:其一是“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把自己的胸怀抱负,在室内畅谈。其二是“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约束,自由放纵地生活。 探究二:这两种人生态度可取吗?能否有更积极的人生态度,譬如施展自己的才华,到社会上去实现自己的抱负? 明确:王善之所处时代是“下名士,少有全者”时代,许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因此,天下名士首要任务是保全性命。因而,有的人谈玄悟道,有的人归隐山林。正如王善之在文中写的:“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然自足……”他们陶醉于一时的快乐,追求暂时的满足。可就在一时的满足和陶醉中,岁月流逝,青春已经不再,而功业无成,作者自然发出人生的感慨:“知老之将至。” 这种“痛”是痛什么?——对人生短暂、世事无常的痛惜。 (3)第三部分 探究:前面两部分分别讲到了“乐”和“痛”,那么接下来作者的感情会有怎样的转变昵? 请一位学生朗诵,师生一起感受作者潜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 ①理清这部分思路。 明确:首先,作者陈述读古人“兴感”之作时的体验,“若合一契”说明古人也有感于死生,然后转入对人生的深入抒写,这与当时的社会风气有关,随后作者发出“后之视今”的感叹,最后交代了作品的成因,总结全文。 教师总结:钱钟书曾说“目光放远,万事旦悲”。魏晋时代,由于社会黑暗,现实残酷,人们便转向了内心世界的思考。从某种意义上说,魏晋时代人们的精神是最解放最自由的。他们对时间和死亡的恐惧,并没有必然导致消极悲观,反而激发起更强烈的创造冲动,以扎实的现实努力来抗拒人生的虚无。虽然王善之慨叹了人生的无常,但是他的这种慨叹不是消沉的,而是一种奋起和抗争。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教师组织学生反思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进行当堂检测。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并对所学内容进行简单的反馈纠正。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我们学习了《兰亭集序》,对于王羲之的生死观有了一个较为深入的理解,哲学家罗素又是如何看待人的生命,如何看待生命的意义呢?请同学们预习罗素的《我问什么而活着》,看看罗素作为一个哲学家的情怀。设计意图:布置下节课的预习作业,并对本节课巩固提高。教师课后及时批阅本节的延伸拓展训练。九、板书设计 兰亭集序信可乐也  岂不痛哉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十、教学反思本课的设计采用了课前下发预习学案,学生预习本节内容,找出自己迷惑的地方。课堂上师生主要解决重点、难点、疑点、考点、探究点以及学生学习过程中易忘、易混点等,最后进行当堂检测,课后进行延伸拓展,以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在后面的教学过程中会继续研究,争取设计的更科学,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