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钟山记》单篇课文教学设计
加入VIP免费下载

《石钟山记》单篇课文教学设计

ID:854590

大小:92.76 KB

页数:18页

时间:2022-02-25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单篇课文教学设计「'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PCK”,是“学科教学知识”(PedagogicalContentKnowledge)的简称。1986年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舒尔曼(L.S.Shulman)提出“教师知识”的概念及其理论框架,由7个组成部分构成:(1)学科内容的知识,(2)课程知识,(3)学科教学知识,(4)一般教学法知识,(5)关于学习及其性质的知识,(6)教育情境的知识,(7)教育目标与价值的知识;其中“学科教学知识”(PCK)最受重视,它是“学科的科学内容与教学论的合金”:教师将学科内容转化和表征为有教学意义的形式、适合不同能力和背景学生的能力,是综合了学科知识、教学和背景的知识而形成的知识,是教师专业知识的核心。由于学科教学知识(PCK)具有专业独特性、个体发展性、多元整合性、实践生成性等特征,对于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科教学知识”的形成与发展将促进教师实践智慧的养成 于提升,我国2012年公布的《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和《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都将其作为教师专业知识的重要领域。语文教师的“PCK”影响着教师对知识的教学表征,影响着教学任务的设计与实施和课堂对话的方式与内容。怎样确定语文教学内容,是课程改革以来一个很纠结的问题。语文课程研究专家王荣生近几年来一再呼吁并致力于“课程目标内容化、课程内容教材化、教材内容教学化”。李海林指出:“语文教学存在的最大问题是'该教的没有教,不该教的乱教'”。他认为当前较理想的语文课程体系"课程内容体系一教材内容体系一教学内容体系”并未建成,课程体系中第一个环节尚未完成,因而导致“语文教学内容”成为一个纠结的问题。其实,当前在语文教学中“该教的没有教,不该教的乱教”的现象未必具有普遍性,但教学中存在一定的随意性、甚至盲目性,却是不争的事实。造成这种现象的因素很多,不仅仅是国家课程标准内容较为抽象宏观,即“课程目标内容化”程度不够,给教师提供的可操作性不强,教师往往要借助于权威的“课程标准解读”才能知道怎样做;教材编写体 例的不同价值取向,也会给教学内容的确定带来很大的影响。因此,语文教师无论执教的是哪种版本的教科书,都有必要对同类教科书进行认真比较研究,一方面要研究不同版本教科书对相同课文的编排处理,理解领会其教学目标的定位和练习设计的价值取向,从而可以多角度地审视课文,开放性地解读课文,这样才能使“教材内容教学化”不会导致新的机械操作;另一方面,要理性地认识不同版本教科书编排处理的精当所在和缺憾之处,以便在教学实践中充分地取长补短,广泛地开发和利用语文教学资源。尤其是文言文教学,不可为了落实单元人文专题却淡化了对经典课文丰富滋养的广泛吸收,使教学内容人文性有余而工具性不足。《全制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必修课程“阅读与鉴赏”类目标中明确提出:"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Ill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 义与历史局限。关于文言文的教学目标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苏轼的《石钟山记》是传统的经典课文,被多种版本语文教材收入,沪教版新课标教材将此文编入高中语文第四册第六单元(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2011年印),该单元共选五篇课文,依次是贾谊《过秦论》、韩愈《师说》、苏轼《石钟山记》、荀子《劝学》、张中行《古代散文学习漫议》。笔者根据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依据户教版教材的设置定位以及语文课程标准高二年级文言文的教学要求,设计一个教学方案: 《石钟山记》(苏轼)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给文中彭、蠡、栖鵠、澎湃等字词注音。2.解释文中鼓、遗、适、固、方、发、殆、莫、何等重要词语。•过程与方法:3.理解文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并找出其规律。4.识别文中所运用的几种语言表达方式,理解其表达效果,并掌握这些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5.理解文章所揭示的深刻道理,学习作者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1.文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及其规律。2•通过记叙、描写、议论相结合的手法表达主旨的写法。[教学难点]探究石钟山得名的科学原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教学方法]1•提问对话法2.诵读涵泳法3.探究阅读法[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流程]一、切入课文1・导语。承上启下、以旧代新式导语:古代散文博大精深,先秦诸子散文、汉代政论文、唐宋八大家古文是其中几座高峰。在前两篇课文学习中,我们领略了贾谊《过秦论》兼具汉大赋特色的气势磅礴、汪洋恣肆,品味了韩愈《师说》的文道并重和雄健笔力;今天我们要走近苏东坡,跟随他姿态横生的笔触,去领悟游览名山大川引发的人生思考。其实,这类富含生活哲理的思考和感悟,在苏轼的诗歌中也有表现,即名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出处。师生齐声背诵《题西林壁》,引出有关文史知识。1.作者。引学生阅读注释①后看屏幕,口头完成以下填空题:苏轼,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诗称“苏黄”(黄庭坚);词称"苏辛”(辛弃疾),是宋词豪放派的开创者;书法称“苏黄米蔡”宋四家 (黄庭坚、米芾、蔡襄);文列唐宋古文八大家。八大家:(唐)韩愈、柳宗元、(宋)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3•生平。苏轼的一生是“两起三落,一再遭贬”。他是在激烈的政治斗争中度过的,一生遭受政治磨难。他生活的时代,北宋贫弱的局势逐渐形成,社会危机急遽发展,士大夫中酝酿着政治革新运动,刚刚中进士的苏轼也参与这一浪潮,提出革新敝政的要求。但是后来王安石推行新政,措施过于激进,苏轼又站在保守派一边加以反对,于是外调杭州通判,转任密州、徐州等地。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因写过讽刺新法的诗被告发,获罪下狱,这就是北宋有名的“乌台诗案”。幸而未死,出狱后贬黄州团练副使。他的著名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就是在此期间写就的。到了1086年,宋哲宗即位,以司马光为首的旧党执政,苏轼又被召回朝廷。由于他在现实生活中体验到新法的施行仍有可取之处,又主张保留某些新政,于是又为旧党所不容。再度出知杭州。1093年, 哲宗亲政,又起用新党,苏轼再遭打击,真是新仇旧恨,集于一身,一再被贬,后遇朝廷赦免北还,途中在常州病逝,谥号文忠。4•题解:《石钟山记》是苏轼著名的一篇散文,它和王安石《游褒禅山记》等古代游记散文一样,叙议结合、别开生面,体现了古人游览名胜往往有所思考和领悟的精神境界。二、研读课文(一)第一轮阅读:整体感知全文内容,具体任务(课件呈现):1.展示预习情况,扫除读音障碍(指名学生认读)彭蠡、钟磬(罄馨)、栖鵠、澎湃2•对照课文注释,自读全文,了解课文主要写什么,找出文中表达全文的中心思想的一句话。指名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补充纠正,师酌情评判。文章通过记叙作者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考察探究,说明要认识事物的真相,必须"目见耳闻”,切忌主观臆断。表达中心思 (二)第二轮阅读:重点掌握文言基础知识,具体任务(课件呈现):想的一句话是:第三段“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21=•研读第一段:1.重点掌握文中以下词语的意义,要把字词放到具体语境中去理解掌握。鼓、遗、适、固、方、发、当、殆2.找出该段的词类活用现象,并弄清其意义和用法。设计理念:“高中语文课标有关教学建议是:古代诗文的阅读,应指导学生学会使用有关工具书,自行解决古诗文阅读中的障碍。文言常识的教学要少而精,重在提高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因此,以下所列举例句,多出自于本单元、或之前学过的课文,引导学生注重在积累中培养文言文语感。指名学生朗读第一段,其他同学注意他的句读和字音有无错误,并且准备翻译。学生讨论解决下列问题:(1)解释几个实词和虚词。焉:语气词,不译。鼓:振动,动词。 遗:旧有的,遗留下来的。(2)指出活用的词,并作解释。鸣:叫,发出声音;鸣也:鸣(之)也,即“使(之)鸣也”。(3)指出特殊句式,并体会其规律。石之铿然有声者:铿然有声石。马之千里者:千里马。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求可使报秦的人,没有找到——规律:定语后置句,靠“之”或“者”把定语提前。1.学生翻译第一段2.学生齐声朗读第一段•研读第二段:1•引入竞争机智,激发学生反复朗读该段2.解释几个实词和虚词:适:往,到。固:坚持,含“固执地认为”意思。侧:倾斜(一说“旁边”)。方:正。发:发生、发出。当:处在位置。3.词类活用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名词作状语,用 船作为交通工具。师生补充例句:[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一狼[犬]坐于前;[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客]待之;[兄]事之。——规律:名词至于动词谓语之前,一般是用以充当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2.特殊句式古之人不余欺也:古之人不欺余也,宾掌握古人的言语习惯,便于形成语感。师生补充例句:微斯人,吾谁与归;自古及今,未之尝闻;三岁贯汝,莫我肯顾。3.学生自由朗读该段6•指名学生翻译描写“石钟山夜景”的文字•研读第三段:1•自由朗读该段,并指出需要解释的词 殆:大概,可能。考:敲(击)。乃:竟然2.指名学生翻译该段。1.全班齐读该段(三)第三轮阅读:赏析文章构思的独特之处,具体任务(课件呈现)1.分别概括出文章三段的大意2.文章主要运用了哪几种语言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它们分别体现在文章那些段落?3.第二段集中笔力描写了怎样的一幅图景?作者着力描写这些景物有何意图?4.梳理文章中二“疑”、二“笑”、一“悟”等关键词,体会文章三段之间有何内在联系?•讨论问题1、2: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概括并板书:1.质〕疑——叙议结合(因果)2.解记叙、描写3.感悟议论(因果)•讨论问题3: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概括:描绘出一幅阴森恐怖的石钟山夜景,景物有远有近、有高有低、有动有静、有形有声,非常逼真,染环境气氛,烘托出亲身考察探访之不易,为下文批评“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作铺垫。可谓姿态横生、用墨繁复,其用意在于:渲•讨论问题4:第一段与第二段之间是因果关系,第•、二段与第三段之间又是因果关系:因有疑而探访,由探访而解疑;因解疑之不易而产生感悟,抒发感慨,揭示深刻的道理。这正是该篇游记的匠心独运之处。四、概括提升,拓展迁移课件介绍:清代学者俞樋的有关论述;清代郭庆藩诗作《舟中望石钟山》:洪钟旧待 洪钟铸,不及此山造化工。风入水中波激荡,声穿江上石玲珑。1.结合课文及上述有关资料,概括关于石钟山得名由来的几种观点。观点依据代表人物主声派水声如钟、石声如钟郦道元、苏轼、李渤主形派全山皆空,如钟覆地(清)俞樋形声派山形似钟、水声如钟(清)郭庆藩、今人2.说说你怎样看待苏轼的见解,对本文主旨的理解有无影响?——尽管苏轼考察的结果并不完全正确,但是他不迷信古人、不轻信旧说,敢于怀疑、勇于身体力行的精神,还是值得肯定的,这与他一生中坚持自己的立场,不随便附和“革新派”和“保守派”的行为是完全一致 的。这种不盲从不轻信、敢于探索勇于追求的精神,对于涤荡当下人心浮躁、泡沫效应、文化快餐等社会现实,都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对于学生学习的启发作用更加直接:新课程要求积极倡导自助、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学生具备问题意识,强调学习重要,而思考更重要;学会重要,而会学更重要;结果重要,而过程更重要;继承重要,而创新更重要。1.本文体现了宋代散文因事见理、长于议论的特点,不仅如此,宋代诗歌也凸显因事见理的特质,世有“唐诗主情,宋诗入理”的说法。联系读过的古今诗作,列举出来,并简述其蕴藏的深刻道理。III(1)学生说说苏轼《题西林壁》蕴涵的生活哲理歌赋中的名言名句,并做简单阐述。诗句举隅:(2)学生列举揭示蕴含生活哲理的诗词III杜甫《春夜喜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陆游《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朱熹《观书有感》: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北岛《回答》: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墓志铭。五、布置作业1.“思考与练习”第二题: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选择富含生活哲理的诗句,以其为话题材料,写一篇话题作文,800字左右。设计理念:高中语文课标关于“评价建议”:对文言文阅读的评价,重点考察借助语感和必要的文言常识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要考察学生对传统文化是否热爱和有兴趣,在文言文阅读中能否有意识地了解文化背景,感受中国文化精神。评价要有助于学生确立古为今用的意识,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附:预习题一、填空 苏轼,字,号,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他的散文、诗、词、书法都独具风格;诗与时期的称“苏黄”,词与时期的称“苏辛”,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称“苏黄米蔡”宋四家,散文列唐宋古文八大家。二、结合注释,掌握文中重要词语的读音及词义三、结合课文语境,解释下列实词鼓遗适固方发当殆莫何四、找出文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并解释其意义和用法五、熟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1.课文主要写什么,作者要表达什么思想?2.文中哪一句话表达了全文的中心思想?1.文章主要运用了哪几种语言表达方式(语言表达方式共有5种:记叙、 议论、抒情、描写、说明)?它们分别体现在文章哪些段落?4・第二段集中笔力描写了怎样的一幅图景?作者着力描写这些景物有何意图?1.文章三段之间有何内在联系?2.根据课文及有关资料,谈谈关于石钟山得名由来的几种观点,并说说应该怎样看待苏轼的见解。六、回忆、查找以前学习过的宋诗(或唐诗)中蕴涵深刻哲理的诗作或诗句,并把它工整地写在纸上,准备简要谈谈其中蕴涵III的道理,以及对自己的启发。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