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钟山记
加入VIP免费下载

石钟山记

ID:854430

大小:34 KB

页数:2页

时间:2022-02-25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石钟山记通假字:南声函胡(“函胡”通含糊,重浊而模糊)至莫夜月明(通“暮”,晚上)二、古今异义:1、余方心动欲还(心动:心惊) 2、空中而多窍(空中:中间是空的) 3、自以为得其实(其实:那事情的真相) 4、而渔工水师(水师:船工)词类活用:A.使动:虽大风浪不能鸣也(鸣:使鸣响)B.名词做动词: 1、微风鼓浪(鼓:振动)2、而此独以钟名(名:命名)C.形容词作名词不知其浅深(浅深:深度)D名词做状语a) 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舟:乘船)b)大石侧立千尺(侧:在旁边)c)事不目见耳闻(目:用眼睛; 耳:用耳朵)d)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在夜里)四、一词多义:1、而:扣而聆之(表顺接)徐而察之(表修饰)空中而多窍(表并列)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表转折)人而无仪《相鼠》(表假设)而况石乎(表递进,更,连词)2、焉:箜箜焉(相当于“然”,形容词词尾)微波入焉(兼词,于此)如乐作焉(句末语气词)3、得得双石于潭上(得到)因得观所谓石钟者(能够)4、因:因得观所谓石钟者(趁机)因笑谓迈曰(于是)五、特殊句式:(一)判断句:1、噌洪者,周景王之无射也;款坎镗嗒者,魏庄子之歌钟也。2、古之人不余欺也。3、此世所以不传也。(二)介后:1、得双石于潭上(状后) 2、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3、而大声发于水上(三)宾语前置:古之人不余欺也(宾前)余是以记之(四)定语后置):石之铿然有声音(定后)(五)省略句:1、郦元以(之)为下临深潭2、今以钟磬置(于)水中3、(余)因得观所谓石钟者4、(余)独与迈乘小舟5、磔磔(于)云霄间6、(余)徐而察之六、文学常识: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重要的文学家,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2、苏轼擅长写行书、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3、三苏之一,唐宋八大家之一。七、其它:1、内容:这篇文章通过记叙作者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探究,说明要认识事物的真相必须“目见耳闻”,切忌主观臆断的道理。2、形式:结构独特。《石钟山记》的结构不同于一般的记游性散文那样,先记游,然后议论,而是先议论,由议论带出记叙,最后又以议论作结。作者以“疑──察──结论”三个步骤展开全文。本文第一句就提郦道元的说法,提出别人对此说的怀疑,这种怀疑也不是没有根据,而是用钟磬作的实验为依据。这就为文章的第二段中作者所见的两处声源──石穴罅和大石当中流──作铺垫,从而发出“古之人不余欺也”的慨叹。在文章最后又一次慨叹郦元所说虽对,但太简单了,让世人不能真正明白。而对李渤扣石聆之以此推石钟山得名原因的作法,作者在第一段就表示“余尤疑之”,第二段中寺僧使小童持斧,扣石,作者对此种验证方法仍是“笑而不信”。待实地考察,得出真相之后,在第三段中,作者又回扣前文“笑李渤之陋”。全文由思而行,由感而发,夹叙、夹议,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环环相扣,浑然一体,是为因事说理的千古名篇。语言生动形象,多用修辞。文章以生动的比喻(明喻如“声如洪钟”“如猛兽奇鬼”“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如钟鼓不绝”“如乐作焉”,暗喻如“噌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形象的拟人(“森然欲搏人”),贴切的拟声词(“铿然”“焉”“磔磔”“噌”“窾坎镗”),对所见所闻作了绘声绘形的描写,创造出独特的意境。此文的景物描写也因其巧妙的修饰而形象生动见胜。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