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北京版必修4:《茶馆(节选)》教学设计1
加入VIP免费下载

高中语文北京版必修4:《茶馆(节选)》教学设计1

ID:850793

大小:130.5 KB

页数:21页

时间:2022-02-24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茶馆》教学设计1  茶馆    教学目的:    1.理解剧中所展示的主要矛盾冲突。    2.理解王利发等人的形象。    3.品味正确、生动、幽默而富于个性化的语言。  教学重点:戏剧冲突和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个性化的语言。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导读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导入:    《药》中的茶客→中国的茶文化→茶馆老板的辛酸→旧社会的茶馆的命运。  二、简介作者及其作品  三、简介第一、三幕剧情  四、理清戏剧冲突脉络:    五、从王利发的语言看他的性格:    ①“哟!你这是什么话呀?咱们的买卖要是越作越好,能不给你长工钱吗?……”    (提示:既表现了当时社会经济的萧条,这表现了王利发自私的一面,从自己利益出发不“长工资”。)    ②“您等等,……我感恩不尽!”    (提示:这表现了他委曲求全而又处世圆滑的一面。)    ③“福气不小!……我准给你留着!”    (提示:这表现了他顺应奉承,却又不上当的处世技巧,真是处世绝招。)    ④“这个年月还值得感谢!听着有点不搭调!”    (提示:这表现了他对自己处境的愁苦,对现实的不满和愤恨。)    ⑤“我也那样!我觉得请安比鞠躬更过瘾!”    (对不同的人采用不同的接待方式,此为处世精明之处。)    ⑥“常四爷老是那么又倔又硬,别计较他!”    (为别人排解麻烦,这是他善良的一面。)    ⑦“咱们可把话说开了,从今以后,你不能再在之这儿作你的生意,这儿现在改了良,文明啦!”    (提示:精明干练,谨小慎微。)    ⑧“好吧,我慢慢给你打听着!你看,十多年前那回事,我到今天还没忘,想起来心里就不痛快!”    (提示:想把别人支开,因为有两张嘴吃饭,这又是自私的表现。)    ⑨“那么,你几不想想主意,卖卖力气,别叫大家作亡奴?”     (提示:这并不表明他有了觉悟,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这表现了他深谙处世之道。)    六、归纳王利发的形象:    王利发是裕泰茶馆的掌柜,也是贯穿全剧的人物。他从父亲手里继承了裕泰茶馆,也继承了他的处世哲学,即多说好话,多作揖。他胆小、自私,又精明、干练、善于应酬,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态度。在黑暗的旧中国,尽管王利发善于应酬,善于经营,不断改良,却无法抵御各种反动势力的欺压。他对此也抱有强烈的不满,但表达得十分含蓄。就是这样一个精于处世的小商人,最终仍然没能逃脱破产的命运。王利发的悲剧,是旧中国广大市民生活命运的真实写照。  第二课时  一、分析其他人物形象:    常四爷的形象:    ①常四爷是旗人,在满清时吃皇粮。但是他对腐败的清王朝不满,对洋人更加痛恨。第一幕中因一句“大清国要完”被抓起来,坐了一年的监狱。出狱后参加义和团,以后又凭力气靠卖菜为生。他正直,善良,敢作敢为,富于正义感。他不讳言他的不满,对抓过他的特务仍然很强硬,对正在发愁的王利发则雪中送炭。就是这样一个人,最后也穷困潦倒,绝望地喊出:“我爱咱们的中国呀,可是谁爱我呢?”这个形象代表了不甘受奴役的中国人,反映出旧中国人民的反抗情绪。    ②个性语言:    “今儿个城外头乱乱哄哄,买不到菜;东抓西抓,抓到这么两只鸡,几斤老腌萝卜。听说你明天开张,也许用的着,特意给你送来了!”    “瞧着给,该给多少给多少!”    “是呀,您的眼力不错!戊戌年我就在这儿说了句‘大清国要完’,叫你二位给抓了走,坐了一年多的牢!”    “凭力气挣饭吃,我的身上更有劲了!”    “什么时候洋人敢再动兵,我姓常的还准备跟他们打打呢!”    松二爷的形象:    ①松二爷也是个旗人,心眼好,但胆小怕事,懒散而无能。清朝灭亡前,他游手好闲,整日喝茶玩鸟。清亡后,“铁杆庄稼”没有了,但他仍然留恋过去的生活,不愿自食其力。他宁愿自己挨饿,也不让鸟儿饿着,一提到鸟就有了精神,最后终于饿死。这是一个没有谋生能力的旗人的典型,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腐朽。    ②个性语言:    “怎么样?我想大哭一场!看见我这身衣裳没有?我还像个人吗?”    “我饿着,也不能叫鸟儿饿着!”    “我看见您二位的灰大褂呀,就想起前清的事儿!不能不请安!”    刘麻子、唐铁嘴等,这是一群地痞无赖,一个说媒拉纤、拐卖人口,一个是麻农相士,算命骗人。这样一类人物形象,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畸形和病态。    “年头越乱,我的生意越好!这年月,谁活着谁死都碰运气,怎能不多算算命、相相面呢?”(唐铁嘴)    “赶明儿我一总还给你,那一共才有几个钱呢!”(唐铁嘴)    “有人卖,有人买,我不过在中间帮帮忙,能怪我吗?”(刘麻子)    “你个娘儿们,无缘无故地跟我捣什么乱呢?”(刘麻子)   崔久峰:    “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者——“中国非亡国不可”的失败主义者。    吴祥子、宋恩子:    顺风倒的奸邪小人,靠坑害别人钻营偷生。    二、从戏剧语言看时代:    下面戏剧语言反映的是怎样的时代?    ①“三爷。咱们的茶馆改了良,你的小辫儿也该剪了吧?”——满清覆灭。    ②“袁世凯死后,天下大乱,今儿个打炮,明儿个关城,改良?哼!我还留着我的小辫儿,万一把皇上改回来呢!”——政局动荡。    ③大兵:屌!谁要钞票?要现大洋!——通货膨胀。    ④“告诉你,常四爷,要我们效力的都仗着洋人撑腰!没有洋枪洋炮,怎能够打起仗来呢?”——半殖民时代。    ⑤“现在,人家总长次长,团长师长,要娶姨太太讲究要唱落子的坤角,戏班里的女名角,一花就三千五千现大洋!”——官僚生活腐化堕落。    三、课外活动:分小组扮演一段《茶馆》中的戏剧情节,评比出最好的一组。    《茶馆》:怀念经典年代  金涛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今起正式公演这出戏,老舍的新著《茶馆》(三幕话剧),这出戏通过一个北京茶馆的变迁,和许多人的生活遭遇,揭露了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统治下的人民的痛苦。    《茶馆》的演出,可以使观众认识到腐朽、野蛮、残忍、多难的旧中国,从而更加热爱我们的新社会。”    这是1958年的3月29日的《人民日报》对《茶馆》首演的报道。《茶馆》从那一个夜晚开始,红遍了中国。今天,我们透过这些文字,试图去观察这样一部影响了中国舞台近半个世纪的经典名剧,看到它在我们的文化记忆中留下的印痕。  茶馆心结:古典文化的宿命    整整42年了,《茶馆》始终是一座丰碑。    它曾5度搬上舞台,但是,演员前后却只有2班人马,一班人马是于是之、蓝天野,另一班,就是梁冠华和杨立新。站在90年代末的《茶馆》新版,有不同寻常的意义。    这一点,和另一部经典话剧《雷雨》大不一样。几十年间,《雷雨》可以由不同的剧团,在不同的地点,一代又一代地演,而《茶馆》却不能,它只属于北京人艺。《茶馆》的排他性,决定了它在中国舞台艺术上的特殊地位,几乎成为北京人艺的独家经营的“专利”。今天,人们一想起《茶馆》,就会想起王利发的一招一式,那每一句台词,每一个动作,每一个场景,都是刻意经营的范本。     在学者们看来,《雷雨》和《茶馆》各自代表了一种古典文化的图象。三、四十年代的十里洋场,和解放前的旧都帝京,构成了舞台丰厚的底蕴。它们的区别,是海派和京味的差别,前者以家庭为视角,透视新旧时代的冲突,后者则以茶馆为载体,隐喻世象更替。《雷雨》体现了做戏的极致,《茶馆》展现了市俗的生活,两者是中国话剧舞台的两极。    《茶馆》是不可复制的。它不仅代表了话剧的鼎盛时代,话剧迷们引以为豪的激情岁月。更大意义上,《茶馆》的难以驾驭,在于它所代表的一代文化的消亡,城市边界的扩大,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社会时尚都发生巨大改变,京都遗韵,变成往事不可追寻。于是之,黄宗洛,郑榕等的表演,也变得难以复制,《茶馆》中的30多个人物,反映半世纪的沧桑,这种宏大叙事中包藏的社会文化信息,对后人来说,成了不可破译的密码。    复排《茶馆》简直是一场冒险。对京都往事同样一往情深的姜文,曾经买断了《茶馆》的改编演出权达数年之久,终于不敢轻易动手而放弃,转向了自己熟悉的阳光灿烂的60年代。今天,林兆华泡的新茶,虽然清新芳香,却少了那股历史的陈味,他对经典的解读,更像是一种“创造性的背叛”。    “马,死马是医不活的,活马是早晚要死的。”正如老舍这句著名的台词一样,《茶馆》的艺术成就是综合性的。它是无法“克隆”的。这也许就是后代艺术家们摆脱不了的经典宿命。  茶馆奇观:传统表演的终结    一晃42年,《茶馆》对后人影响是巨大的。后来的话剧表演,无法超越《茶馆》,它为中国的话剧树立了样板,它所确立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成为“北京人艺演艺学派”的核心话语。艺术家们在台上身怀绝技的表演,把市俗语言发挥到极致的能力,在今天看来,简直成了舞台奇观。    每次看《茶馆》,都是一种仰视。因为,那种刻骨的表演,是高可不攀的山峰。许多人怀念《茶馆》,演员创造了舞台表演的经典程式,举手投足,人物形象都入木三分。50年代,那是一个属于舞台的时代,大批话剧艺人都经过正统的科班训练,他们的表演,是真正源自生活而高于生活的,底气十足,醇香醉人。    在新版《茶馆》中,我们看到的是另外一种形式的表演:生活化。濮存昕、梁冠华不再“端着架子,提着气”,一切尽可能贴近现实,讲究自然和生活化,犹如“贫嘴”张大民在电视荧屏中那样洒脱随意。无论观众反应如何敏感,这其实是电视时代的表演对舞台神话的终结。    杨立新、何冰等电视喜剧明星们在“演绎”《茶馆》时,似乎感到了巨大的心理恐慌和文化准备上的不自信。如何化解习惯电视的即兴表演和传统舞台程式形成的尖锐对立,这是对演员的严峻挑战,或者说是对演技的考验。    《茶馆》的不可解读性,从技术上说,是表演观念上的差异。当年,在以舞台为中心的美学法则下,于是之等老艺术家的表演,几乎是意象式的聚焦,他们反复体验生活,接着了旧都的地气,甚至借鉴了戏曲技巧,因袭了帝京神韵,对小市民的描摹刻画,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而今天,以镜头为核心的时代,无可避免地使演员的表演法则,发生重大改变,不求神似,但求形似,当新派演员带着复古激情,粉墨登场时,他们无法超越的自然是历史和文化这道门槛,在酒吧茶坊越来越多,正在飞速取代大茶馆的年代里,后人甚至连体验生活,都成了一种奢望。    新版《茶馆》的剧场,充满着一种说不清的复杂氛围,这是怀旧和唯新,两种不同的观剧情怀在反复纠缠,濮存昕放任松弛的创造,和英若诚恪守严格的程式,传递的是不同的时代信息。相见不如怀念,对泡惯旧茶馆的观众们,最担心的是,传统《茶馆》艺术的绝迹。     怀念茶馆,还不如说,是对经典舞台的追忆。当于是之、李默然、焦晃等这些名字,渐渐从人们记忆中消退后,那也意味着洋溢着传统精神和理想主义的话剧时代的终结。  茶馆记忆:市井生活的挽歌    仅仅42年,《茶馆》就成了文化古董。实在让人感喟时代变迁之快。在文化和表演都无法对位的情况下,唯一能见效的复制方法,就是仿古做旧。实际上,我们在舞台上也看到了导演林兆华在这方面的用心良苦。    新老《茶馆》,最大的不同是对市井生活形态的雕琢上。为展现旧京风俗,新版《茶馆》在台上铺陈了许多民俗符号,原来八张桌子三面墙的经典格局,被开放的茶棚、店铺和街道所取代,大幕两边都搭起了当铺和雅座。各种老北京的叫卖声,拉洋车、剃头挑子、买烤白薯的,在台上穿梭交织,犹如一幅民俗展览。    这种做法转移了观众视线,却也有背离原作精神之嫌。老舍为我们营造的《茶馆》,民俗况味是融入演员角色之中,通过言谈举止体现,是活的载体,给人文化上的视听满足,是天然物化。而林兆华的实景堆砌,则是刻意营造,犹如画卷般庞杂,淹没了人物。《茶馆》在文学价值上最迷人的地方,就是东方艺术特有的意境:蓄势待发,含而不露。老舍笔下那种“3幕戏50年”的大写意。“透过茶馆看中国,一句话说世界”的机巧,恰恰是根植于市井文化的真谛,镇定自若,却又深刻入味。新版《茶馆》对民俗图景的描摹,反有添足之憾。也许,不过是掩人耳目的叙事策略吧。    如果说,《茶馆》在中国当代文化史上留下巨大背影的话,那么,这其中最明显的就是平民精神。关注市井,这几乎是后来北京流行文化的通用话语。老舍集大成式的“小人物”叙事,一直是京都文化的重要特征。    茶馆,象征着市井生活,老北京,有着社会底层的社会图景,这些风景,比故事更加亲切,往往比汹涌奔腾的政治、军事激流更加动人。伴随着京味话言的传播,“小人物”在各个时期都能“走火”。90年代以来,从王朔的市井小说到冯小刚的贺岁片,从编辑部的“李东宝”到“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无不受其影响。“京味话剧”能走南闯北,红极一时,得益于丰富的市井生活。    当下文艺作品中,越来越多的“伪民俗”,表明了城市在生长中所经历的痛苦。传统市井正在成为记忆。古老街区的断垣残壁,代表传统文化赖以生存的环境,正在消退。茶馆,之所以这么珍贵,因为终有一天,它们也会变成老北京的城墙。把它们一古脑搬上舞台,不过是无可奈何的最后挽歌。    电视、电脑对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泛视觉化的冲击”,荧屏和网络充斥记忆碎片,人们崇尚感官刺激,没有故事,没有历史,只有现在和瞬间,网络时代使天涯真正成为比邻,人和人之间的交流,越来越不需要场馆,大家对生活的原生态不再关注,对艺术的感觉越来越麻木。    《茶馆》正在变成古老京都的童年记忆,里面寄托着人们对市井生活的所有怀念。  《茶馆》的五次公演    第一次上演    时间:1958年3月29日    地点:首都剧场     记录:1956年,12月2日,老舍先生来北京人艺,在205会议室亲自给大家朗读新创作完成的3幕话剧《茶馆》。2年后春天,由焦菊隐、夏淳导演的《茶馆》在京公演,反响强烈,成为“现实主义经典之作”。当时北京人艺院长曹禺称:“第一幕是古今中外剧作中罕见的一幕”。    第二次上演    时间:1963年5月    地点:首都剧场    记录:《茶馆》复排上演,当时受“左”的干扰,在重压之下,剧中被硬加进了所谓“红线”。如学生游行示威的情节和一些学生标语口号式的台词,在第3幕结尾时,安插了让常四爷给学生送开水助威的情节。    第三次上演    时间:1979年2月    地点:首都剧场    记录:老舍先生80诞辰之际,北京人艺原班人马重排上演《茶馆》,次年9月至11月,北京人艺《茶馆》应邀访问西德、法国和瑞士3国,全程50天,访问了15个城市,共演出25场,这是我国话剧第一次走出国门。1983年,赴日演出,1986年赴香港、加拿大和新加坡,1988年,《茶馆》应文汇报邀请访沪演出,那是《茶馆》演出史的巅峰。    第四次上演    时间:1992年7月16日    地点:首都剧场    记录:北京人艺建院40周年时,于是之宣布告别舞台,老版《茶馆》完成最后的第374场演出后封箱。在剧场如潮的人群中,原班人马泪别观众。    第五次上演    时间:1999年10月12日    地点:首都剧场    记录:北京人艺由林兆华执导,以全新阵容在京复排《茶馆》,到2000年3月1日,新版《茶馆》连演了71场,票房收入500万元。5月,该剧南下到南京,上海巡回演出。原文2000年5月19日发表于2000年5月19日文汇报第11版    《茶馆》诞生始末及命运  陈徒手    1956年8月,曹禺、焦菊隐、欧阳山尊等人听老舍朗读《一家代表》剧本,曹禺敏感地注意到其中第一幕茶馆里的戏非常生动精彩,而其他几幕相对较弱。经过商量,曹禺他们认为不妨以茶馆的戏为基础发展成一个多幕剧,通过茶馆反映整个社会的变迁。    老作家康濯去世前与笔者在病房闲谈时,谈到老舍创作《茶馆》的一件小事:    那时老舍先生正在写《茶馆》,受当时公式化、概念化影响,写起来不顺畅。     老舍先生说,在美国时就考虑写一个北京的茶馆,写一个时代。他描述了第一幕情节,大家一听叫好,第二幕写了民国、国民党时代。老舍发愁的是怎么写下去:“最大的问题是解放后的茶馆怎么写?现在茶馆少了,没有生活了。想去四川看看,但不能把四川搬到北京来。戏拿不出来呢?”我们说:“老舍先生,别写这一幕了。”他很惊讶:“不写可以吗?”“当然可以。”“不写就不写。”他把手杖一立,起身说:“走,解决了我一个问题,我要回去写了。”(1990年12月13日口述)    老舍躲在家中埋头写作,还没写完,就着急地把于是之找来,兴致勃勃地谈了笔下快呼之欲出的王利发这个角色。他说:“我这个掌柜的,可是从小演到老,二十几岁演到七八十,一共得有好几百句台词呢!”被老舍这么一说,于是之就有了一股创作冲动。等剧本一公布,他赶紧写了一篇很长的申请书,一再恳切地希望:“就让我演吧。”    听老舍朗读新作《茶馆》,是在剧院前厅二楼北侧会议室。大家一致认为一幕超出一般水平,曹禺反复说了这么一个意思:“古典”、“够古典水平”。然而与会者对后两幕觉得还不行,需要做进一步修改。老舍极为诚恳地表示:“希望大家帮助,尤其是第三幕反映的年代,我当时不在国内,对情况不甚熟悉,更需大家帮助出主意。”    于是之曾在一篇《论民族化》学术文章的提纲中,提到曹禺院长在接触到《茶馆》第一幕时那种狂喜的状态。曹禺告诉于是之:“我记得读到《茶馆》第一幕时,我的心怦怦然,几乎跳出来。我处在一种狂喜之中,这正是我一旦读到好作品的心情了。我曾对老舍先生说:‘这一幕是古今中外剧作中罕见的第一幕。’”    到1957年12月2日,老舍来到剧院205会议室,向全体演员朗读新作《茶馆》。年底,侥幸躲过反右一劫,被传为“不戴帽子的右派”的焦菊隐以戴罪立功的态度来到排练场,心情郁闷的他把一身本事都用到《茶馆》中。    老演员叶子向笔者讲述了人艺那些带来无限感慨的旧事:    当初,曹禺、焦菊隐、赵起扬、欧阳山尊4个大头,一心想把人艺弄成莫斯科艺术剧院,把这看作是他们的共同理想。可惜一个运动接着一个运动,到了文革就彻底乱了。有人给江青写信,有人又想把别人打成走资派。这是他们4人悲剧的地方。焦菊隐以为在文革后期没事,穿着整整齐齐的衣服去看人艺的新戏,可是没人理他,戏演完了没人请他开会。他失望极了,抽烟很凶,心情压抑,后来得了肺癌。    从我看来,焦菊隐不像个导演,他是水平最高的批评家、欣赏家,品位最高。需要好剧本、好演员,怎么演他不告诉你,但他知道哪不成。坐在沙发上抽烟说话,训人直哭,对演员要求高,骂演员太厉害,一个动作让你演十几遍,有时过于苛刻。    他跟老舍没有私交,是面子上的事,但两人相互是尊重的。有时焦菊隐没商量就改了台词,老舍心里有意见。老舍就一次一次来听,你们提,我自己改,不叫你们改。老舍坚持要出文学本,也有保持自己东西的意味。    应该说,老舍认真,焦菊隐较真,戏排出来就有个样子,水平很高。(1998年10月14日口述)    在看完《茶馆》连排之后,老舍于1958年3月5日来到演员中间,针对表演所存在的一些问题,以他丰富的人生阅历和独特角度,坦率地谈出自己的看法:    王掌柜的口要“老”点,少年老成,能干得不得了。    穿灰大褂的不要坐在房口,这样没人敢进茶馆来。    松二爷的话要“润”,说得有滋味,寻着人叫好的意思,恍然自得。    二德子走路不对,架子大,不像一般戏里的打手。    唐铁嘴,走要溜,像打侄上坟的穷生。    卖女儿的戏没做足,不是很感动人。     秦二爷是个人物,戏已交待清楚。    常四爷是旗人小官,身体壮,有正义感。那时看到大清国不成的人很少,承袭满族人跑马射箭。    太监,说话漂亮,态度柔和,雅。    刘麻子、人犯,应付人一人一样。    逃兵,我们现在看了他们的可笑。当时的兵相当讲究,有他们聪明之处。(摘自北京人艺1958年《老舍先生看茶馆连排意见》记录手稿)    焦菊隐对老舍写人物的大手笔和看人世的眼光极为推崇,欣赏老舍又刁又狠的点评,认为这些三言两语恰恰能帮助演员们开窍,有一通百通之效。在老舍讲评后,他再次强调《茶馆》中人物的重要性:“许多人在这部戏中就是一两分钟戏,要使观众留下非常深的印象,要叫观众心里叫好。这个戏不是看故事,是要看人的。”    1958年3月5日北京各文艺团体抢着落实大跃进指标。北京人艺参照了青年艺术剧院的跃进指标,立即做了调整,定下全年演出场次为950场,创作220件,经济自给并上缴五万五千元,辅导10个工厂、农村、学校文艺点。当天组织全院人员敲锣打、鞭炮齐鸣到全国文联“报喜”。《茶馆》在此时悄然排演,建立了以童超为队长,马群、胡宗温为副队长的演出队。4月份坚持在首都剧场演出,一演就是49场。    越来越火热的大跃进气氛如何能容忍《茶馆》的存在,文化部某官员7月10日来到剧院,在党组扩大会上大加指责说:“《茶馆》第一幕为什么搞得那么红火热闹?第二幕逮学生为什么不让群众多一些并显示出反抗的力量?……”他发出警告:“一个剧院的风格首先是政治风格,其次是艺术风格,离开政治风格讲艺术风格就要犯错误。”    当时担任剧院党委秘书的周瑞祥对当时场景记忆犹新:    刘××越级跑到人艺开党组会,说话很严厉,大批一通。整整批了一个上午,点了于是之等好几个人的名字。党组的人心里不服也不敢说,只能决定停演。刚好当天晚上预定苏联专家彼得罗夫来看《茶馆》,由老舍、梅兰芳陪同,只好等到第二天停演,否则当天就要求退票。    没跟老舍先生说明真实的停演原因,没说党内的事,只说要轮换节目。(1998年10月21日口述)    1958年停演前后,各种非议已经接踵而来。    老演员郑榕告诉笔者,剧中秦二爷有这么一句台词:“我的工厂封了。”就有领导说那不是指工商业改造,不是与党对着干吗?(1998年8月26日采访)    欧阳山尊在剧院领导层的位置听到外界的批评意见很多,其中有全剧结束时3个老头撒纸钱是为新社会唱葬歌,剧中秦仲义有句台词“这支笔原是签合同的,现在没用了”,说是影射公私合营,污蔑新社会一天不如一天,等等。    在北京人艺保存的《茶馆》档案中,笔者发现其中夹杂着《读书》1959年第2期,里面有一篇署名文章《评老舍的〈茶馆〉》,字里行间划了很多圆珠笔、铅笔的线条,表明不少人认真地读过这篇颇具代表性的文章。    文章充满十足的火药味,体现了当时的主流思潮,足以让人们三思而后怕:    王利发是一种典型的奴隶性格,难道不应该予以批判?作者对此没有有力量地给予批判,反而在最后通过王的自白,把他的这种行为美化了。     作者笔下的几个劳动人民形象也是消极的,不会斗争,逆来顺受,显然没有劳动人民的爱憎分明的情感。    剧中出现了不少迎合小市民阶层的庸俗趣味,如太监买老婆、两个逃兵合娶老婆的畸形故事告诉今天的读者,究竟有多大的现实教育意义?  (摘自《评老舍的〈茶馆〉》)    不知道老舍看到这类文章有何感想?但是,老舍的不舒服是可以想象到的,甚至暗地里会有些气恼、不安。不过,跟以往一样,他对这种“批评”基本上持回避、沉默的态度。    据《北京人艺大事记》记载,1963年4月2日那天上午全院召开《茶馆》复排动员大会,当晚《茶馆》试妆、连排,老舍前来观看。4月4日上午,再次在人民剧场连排,请有关方面审查,老舍依然兴致颇高地再看一遍。    剧院的人发现,老舍此次看后话语不多,不像以往那么爱说话。舒乙告诉笔者,老舍回家后,对《茶馆》加红线问题依然不言语,难于说出内心想法。    7月7日,周恩来在乘飞机外出之前匆匆看了一遍《茶馆》,临走前只是简单地告诉焦菊隐等人:《茶馆》这个戏没问题,是一出好戏。如果还有点意见的话,只是第一幕发生的时间是否往后放一点,现在写的时间是戊戌政变以后,放在辛亥革命前夕就更好了。    细心的周恩来随即又叮嘱道,这个意见不要向下传达,以免说不清楚耽误事情。他表示,要亲自告诉老舍先生。    从后来《茶馆》演出很快夭折来看,周恩来或许已经没有机会亲口向老舍提出修改意见。    人艺党委秘书周瑞祥回忆道:“总理先说了这部戏没问题,后来又推荐我们演《年轻的一代》。我们见形势逼得很紧,报上不让发演出报道,只好就收了,自个儿撤了《茶馆》。”(1998年10月21日采访)    于是之形容头两次演《茶馆》气氛太压抑,几乎连头都抬不起来。刘××批评之后,《茶馆》剧组人心惶惶,不可终日。    1963年重排时,心有余悸的焦菊隐花了很大力气抓红线问题,他说:“加的红线都是主要的戏,是为了提高戏的思想性。要搞好红线,才能压住那些表现旧的、要否定的生活的戏。”(搞自1963年4月4日焦菊隐与演员谈话记录稿)    一向持艺术至上、唯美观点的焦菊隐居然能想到加进“革命”红线,实在是当时被残酷斗争之后企求自身保护的结果。老舍曾在初稿第二幕中,加进学生在茶馆开会,结果被抓走的一段戏。剧院讨论这些红线段落时一直觉得别扭、生硬,而焦菊隐那时走得比老舍还远,对“革命化”、“斗争性”要求之迫切反映出运动对人畸形的压力。    新整理出的学生戏很快打印出来,依次揉进了演出脚本中,成为1963年演出的一个醒目亮点。比如给剧中人物秦仲义加了这样几句话:“你告诉大家,我仗着年轻气盛,还想富国裕民。可是真给人家说中了,外国人伸出一个小手指,就把我推倒在地,再也爬不起来。”    从北京人艺档案室保存的当年铅印本里,还可以看到生硬加进的红线“段落”:    演讲学生:同胞们,请大家看看政府当局吧!正当各国列强要瓜分我国的生死存亡关头,政府当局甘愿做亡国奴!……    王掌柜: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现在中国是一盘散沙,我们要唤醒民众。(高呼)誓死不做亡国奴!    结尾一幕     学生甲:老人家,城门打开了!    学生乙:我们的队伍进城了!    (二人将“反饥饿”、“美军滚出去”的标语贴在墙上,学生们的歌声雄壮。)    那一次老舍来看重排的《茶馆》,没有多说什么话。演出后,当年北京人艺党委秘书周瑞祥只听到寡言的老舍淡淡地谈到了几句红线问题:我对这个情况不熟悉,你们看着办吧。  (摘自《畅销书摘》2000年第11期,原载《人有病天知否》一书,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9月出版)    《茶馆》集评    《茶馆》描述的是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灭亡之前的最后三个片断,这是充斥着黑暗、荒诞、病态的社会,新生了的中国人民回顾它们,愉快地埋藏它们,与旧人物告别,庆贺自己的新生,形象地论证这种历史的必然。作者这种立场和态度,就决定了这个剧本的喜剧性。  (李振潼、冉忆桥《(茶馆)的样式和结构》)    《茶馆》中的每一句台词,都不是只表达思想的、静止而又刻板的念白,而是来源于动作,显示着动作的,可以说,剧作家把刻画人物性格的两个基本手段——对话与动作,巧妙地统一在一起了。  (王惠云、苏庆昌《老合评传》)    老舍先生在《茶馆》中充分地发挥了他的幽默才能,为这部现实主义杰作增添了耀目的光彩,而他在处理喜剧人物和喜剧场面时,对传统美学思想、传统艺术法则的继承与发展,为我们探索话剧的民族化问题,具有深刻的启示作用。  (蔡宛柳《的幽默和喜剧色彩》)    老舍是中国现代文学中屈指可数的大家之一,然而像许多知名的现代作家那样,在被社会接受甚至被赞美的过程中,也没有逃避被误读误解的命运。比如把老舍当作一个“政治型”的作家或者把他表现“政治斗争”的内容作为一种政治立场来对待,……现在,有识的学人正以新的研究,力图为老舍做出更切合实际的定位,为老舍研究指示出一个准确的视角来,那就是文化启蒙主义。  (孔范今《解读老舍:他的文化启蒙主义的特点》)    旧时代的民间生活浮世绘:《茶馆》  陈思和    老舍的《茶馆》12是中国当代戏剧舞台上首屈一指的杰作,其突出之处在于,在与时代“共名”契合的同时,作家调动了丰富的生活资源,展现出了一副旧北平社会的浮世绘,通过“茶馆”这样一个小小的角落,表现了五十年来中国历史的变迁。在当时的现代历史题材创作中,它是将《死水微澜》式的民间叙事模式发挥得最好的一部作品。     《茶馆》三幕分别选取“戊戌变法”后、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抗战后国民党统治时代的三个社会生活场赴,在这三个场赴中,一方面描绘了北平风俗的变迁,另一方面三个旧时代共同表现出政局混乱、是非不分、恶人得势、民不聊生的特点,黑暗势力越来越蔓延,整个社会表现出不断衰退的局面。第一幕中康梁变法失败后,裕泰茶馆中形形色色的人物登台表演,一方面是拉皮条的为太监娶老婆,暗探遍布社会,麻木的旗兵无所事事,寻衅打群架,另一方面是破产的农民卖儿鬻女,爱国的旗人常四爷因几句牢骚被捕,新兴的资本家企图“实业救国”,裕泰茶馆老板左右周旋,企图使生意兴隆;在第二、第三幕的发展中,恶势力越来越肆无忌惮,为所欲为,暗探宋恩子、吴祥子的后代子承父业,继续敲诈勒索,拉皮条的刘麻子的后代青出于蓝,依托当局要员准备开女招待“拖拉撕”13,庞太监的侄子侄媳组成的迷信会道门在社会上称王称霸,甚至做着“皇帝”、“娘娘”的美梦,而一些企图有所作为的良民百姓却走投无路:主张“实业救国”的民族资本家秦仲义抗战中被日本人抢去资产,抗战后国民党当局将其当做“逆产”没收从而陷入彻底破产的境遇,做了一辈子顺民的茶馆老板王利发妄图“改良”赶上时代,生意却越来越坏,到最后连“茶馆”也被官僚与骗子联手抢去;在清朝“吃皇粮”、有旱涝保收的“铁杆庄稼”的旗人常四爷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小贩,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剧本的结尾三个老人在舞台上“撒纸钱”“祭奠自己”,走投无路的王利发悬梁自尽,这是一个很有象征意味的结局,既是对旧时代的控诉,也是对之唱了一曲“葬歌”,弥漫着一种阴冷凄惨的氛围。这是在50年代话剧舞台上很少出现的没有亮色的结局。    《茶馆》描写了三个时代旧北平形形色色的人物,构成了一个人像展览式的“浮世绘”。 老舍选取“茶馆”作为剧本的场赴颇具匠心,他避开了对重大历史事件的直接描绘,只是描述这些历史事件在民间的反响,将之化入日常生活之中,从而避开了时代共名的简单、僵化与专断,发挥了作家熟稔旧北平社会生活与形形色色的人物的优势。事实上,这是在时代共名笼罩之下,民间话语表现自己的一种重要的艺术手段。为达到这一目的,“茶馆”这一地点是一个颇具匠心的选择,“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从社会上层到社会底层,形形色色的人物都在茶馆登台亮相。剧本以描写人物为主,老舍对北平口语与旧北平人物心理的熟稔,使得他能三言两语就勾勒出一幅生动的人物肖像,制造出内在的戏剧冲突。如第一幕中松二爷、常四爷与打手二德子冲突的场面,篇幅仅占一页,戏剧冲突、人物的个性与心理发展的层次却写得有声有色。冲突刚起时,兵痞二德子企图以势压人,但并不想真的干架,所以问常四爷在“对谁甩闲话”,被对方呛了一句“要抖威风,跟洋人干去”后,他被掐着短处,下不了台,就要动手打人,不料想对方轻轻“闪过”,他更加没辙,只好虚声恫吓。这时“吃洋教”的马五爷一句“二德子,你好威风啊”,马上使他收束,赶紧溜走。这个打手外强中干、欺软怕硬的性格很有层次地表现在纸上。再看松二爷、常四爷面对意外事故的反应,松二爷性格软弱,所以赶紧以大家都是“外场人”来打圆场,常四爱国、梗直、而又粗中有细,所以说话处处不让人,用“英法联军烧了圆明园,尊家吃着官饷,可没见您冲锋去”,呛得对方没话可讲,但他也不想节外生枝,所以并不主动与对方动手;而只有三句台词的马五爷形象更现出作者的大手笔,他有洋人之势可依,所以一句话就制伏了二德子;以文明人自居,所以教训二德子“有什么事好好地说,干吗动不动就讲打?”;但他制伏二德子并非因为同情常四爷,而是因为打架会惊扰他喝茶,常四爷骂洋人又无意中得罪了他,所以当常四爷要他评理时他冷冷地一句“我还有事,再见”就走过去。短短一页,塑造了四个性格鲜明、心理层次丰富的人物形象,人物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与人物性格、心理配合得丝丝入扣,委实只有大手笔才能做到。《茶馆》中这样的场面比比皆是,如第一幕中,秦仲义与庞太监冲突的场面;第二幕中王利发与崔久峰对话的场面,第三幕中小刘麻子欺骗王利发的场面等等,无不如此,剧中塑造的鲜明的人物形象还有妖怪式的庞太监、庞四奶奶、暗探宋恩子、吴祥子、拉皮条兼人贩子的刘麻子、借算命骗取钱财的唐铁嘴等社会渣滓及其后代、民族资本家秦仲义、茶馆老板王利发、早年从事革命晚年心灰意冷拜佛参禅的议员崔久峰,甚至只有一个字“蒿(好)!”台词的国民党官僚沈处长等等。短短三幕戏,塑造了几十个性格鲜明的人物,概括了五十多年的历史,显示出老舍高超的艺术功力与艺术才能。    在结构上,《茶馆》采取三个横断面连缀式结构,每一幕内部也以许多小小的戏剧冲突连缀。这样的结构本来容易变得松散,老舍克服了这方面的困难,剧本以“人物带动故事”,“主要人物由壮到老,贯串全剧”,“次要人物父子相承”,“无关紧要的人物招之即来、挥之即去”.14同时,人物的故事、命运又暗示着时代的发展,从而使得剧本紧针密线,形散神凝,以貌似平淡散乱的人物、情节织出一幅“清明上河图”式的从清末到民国末年的民间众生相。这种独到的艺术构思与创作胆识,今天看来也是很值得钦佩的。    《茶馆》基础知识练习  1.对下面划横线的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①我这儿正没有辙呢!(办法)    ②唱落子的坤角。(评剧或曲艺)    ③你的嘴呀比我的还花哨。(会说话)    ④都叫你咂摸透了。(仔细辨别)    ⑤我卖菜呢!自食其力,不含糊。(千真万确,一点不假)    A.①③⑤    B.②④⑤   C.②③④   D.①③④  2.对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格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①明天还不定是风是雨呢!    ②你聪明,还能把那点意思闹成不好意思吗?    ③我忘了姓什么,也忘不了你二位这回事!    ④好家伙,一添就是两张嘴。    ⑤我要是会干别的,可是还开茶馆,我是孙子!    ⑥可是他那点事业,哼,外国人伸出一个指头,就把他推倒在地,再也起不来!    ⑦就走吧,还等着真挨两个脆的吗?    A.①⑤相同,②⑦相同,③⑥相同   B.④⑦相同,①②不同,③⑤不同    C.①③不同,②⑤不同,④⑥不同   D.④⑦不同,①⑤不同,②③相同  3.①咱们茶馆改了良,你的小辫儿也该剪了吧?    ②皇上没啦,总算大改良吧?    对①②中的“改良”,判断正确一项是()    A.①②不同。①为去掉事物的个别缺点,使更适合要求;②为改革    B.①②不同。①为改革;②为去掉事物的个别缺点,使更适合要求    C.①②相同,都是改革    D.①②相同,都是去掉事物的个别缺点,使更适合要求  4.剧中人物唐铁嘴由抽大烟改抽“白面儿”,说明了什么问题?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目的在于批判这些败类的堕落    B.讽刺这种人以堕落为荣的无耻嘴脸     C.反映帝国主义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的危害    D.控诉败卖毒品者的罪恶  5.选出修辞方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 )    A.改良!改良!越改越凉,冰凉!    B.明天见,明天还不定是风是雨呢!    C.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D.先生,给现钱,袁世凯,不行么?  6.课文节选的“幕启”一段,写了茶馆环境和改良后的变化,其作用是(  )    A.暗示茶馆主人王利发发财的愿望破灭了。    B.暗示“裕泰”茶馆出现的新气象不过是“回光返照”,日后必将倒闭关门。    C.为下边剧中人物道白作铺垫。    D.表现茶馆的经营者能适应时代和环境变化,追求时髦,生意兴隆有望。  7.课文语言十分精练,很多地方都有潜台词。选出下面对潜台词说明正确的一组( )    ①王利发  ……拴子的妈,甭害怕,开过多少回炮,一回也没打死咱们,北京城是宝地!     王淑芬  心哪,老跳到嗓子眼里,宝地!     a.确实属于风水宝地,洋人的炮是不会打来的     b.怎么不是宝地呢,这儿有神仙保佑,炮打不着我们     C.什么宝地,还不是和别的地方一样,说不定哪天就会被打死    ②王利发  ……您搜我吧,真一个铜子也没有啦!(掀起褂子,让他搜)您搜!您搜!     巡警   我干不过你!明天见,明天还不定是风是雨呢!    a.今天放过你,明天你得准备好足够的钱,不然,我就要对你不客气,叫你遭灾遇难!    b.今天放过你,明天你也不会有好运的,上天会惩罚你!    C.今天放过你,明天再看看天气情况吧。    A.①a②b  B.①b②c  C.①c②a  D.①b②a  参考答案:  1.A   2.C(①暗喻 ②借代、反问 ③夸张 ④借代 ⑤暗喻 ⑥夸张、比喻 ⑦借代、反问)  3.D  4.C  5.D  6.ABC  7.C    语段阅读  (一)  宋恩子  后面住着的都是什么人?  王利发  多半是大学生,还有几位熟人。我有登记簿子,随时报告给“巡警阁下”。我拿来,二位看看?  吴祥子  我们不看簿子,看人!  王利发  您甭看,准保都是靠得住的人!  宋恩子  你为什么爱租学生们呢?学生不是什么老实家伙呀!   王利发  这年月,作官的今天上任,明天撤职,作买卖的今天开市,明天关门,都不可靠!只有学生有钱,能够按月交房租,没钱的就上不了大学啊!您看,是这么一笔账不是?  宋恩子  都叫你咂摸透了!你想的对!现在,连我们也欠饷啊!  吴祥子  是呀,所以非天天拿人不可,好得点津贴!  宋恩子  就仗着有错拿,没错放的,拿住人就有津贴!走吧,到后边看看去!  1.吴祥子、宋恩子是什么样的人?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迫于生计而不得不靠抓人为生的受迫害者    B.统治阶级的鹰犬爪牙    C.利用职务之便敲诈勒索的流氓无赖    D.不受任何人管的地头蛇  2.不能够反映反动当局腐朽荒唐、社会黑暗的一项是()    A.现在,连我们也欠响啊  B.就仗着有错拿,没错放的    C.拿住人就有津贴  D.没钱的就上不了大学啊  3.王利发说的话能说明什么问题?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时局势动乱,军阀混战不断  B.人民生活艰难,苦苦挣扎,受尽欺压    C.只有有钱人才能上大学  D.王利发对当时局势认识清醒,借机发财  4.王利发的对白能表现他怎样的性格特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精明圆滑、善于应酬  B.自私自利、老实忠厚    C.豪爽直率、善良诚实  D.谦恭温和、狡诈机变  5.下列对《茶馆》语言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物语言个性化。善于从人物身份、思想性格出发,让其说符合自己个性的语言    B.微笑中蕴含着严肃和悲哀,形成了独特的幽默风格    C.浓郁的北京地方色彩的语言。京味京腔,地道方言    D.完全诗化的语言,格调纯洁高雅  (二)    北京城内的大茶馆已先后相继关了门。“裕泰”是硕果仅存的一家了,可是为避免被淘汰,它已经变了样子与作风。现在,它的前部仍然卖茶,后部却改成了公寓。前部只卖茶和瓜子什么的;“烂肉面”等等已成为历史名词。厨房挪到后边去。专包公寓住客的伙食。茶座也大加改良:一律是小桌与藤椅,桌子铺着浅绿桌布。墙上的“醉八仙”大画,连财神龛,均已撤去,代以时装美人——外国香烟公司的广告画。“莫谈国事”的纸条可是保存了下来,而且字写的更大。王利发真像个“圣之时者也”,不但没使“裕泰”灭亡,而且使它有了新的发展。  1.“它已改变了样子和作风”是改成了什么样子和作风呢?    样子的改变是指茶馆     、     、    的改变。作风的改变指茶馆变得                。  2.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改变呢?为什么作者认为这种改变让“茶馆”“有了新的发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裕泰茶馆惟一没变的是什么?王利发为什么对此不加以改变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这段舞台说明分析正确的项是(  )    A.交待了故事发展的具体地点。    B.暗示了当时的社会状况。    C.通过写茶馆的变化,表现王利发的精明能干和顽强的生存能力。    D.对即将发生的故事作了简单介绍。  参考答案:  (一)1.B  2.D  3.D  4.A  5.D  (二)1.陈设 布局 档次 合乎当时的潮流     2.时代变化了,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使旧中国经济萧条,茶馆为了生存不得不改变。茶馆的这种变化,仍然摆脱不了灭亡的命运,“新发展”是反语。     3.“莫谈国事”的纸条没变。在黑暗统治下,老百姓没有言论自由,王利发怕惹火上身。     4.AB    茶馆(节选)  教学目的  1.阅读课文,细小体会戏剧语言的动作性这一特点。  2.了解《茶馆》卷轴画式的平面结构。  教学设想  1.课外阅读课文。  2.引导学生把握阅读要点;  (1)了解戏剧反映的时代背景。  (2)了解《茶馆》结构的独特性,与曹禹的《雷雨》作比较。  (3)认识《茶馆》作者以特殊的戏剧冲突表现主题的方法。  3.做“思考和练习”。  教学时数1教时(课前预习)。  阅读要求  课外阅读。  设计思考练习题(可由学生设计):  1从第二幕开头的舞台说明看所反映的时代特征。  明确:舞台说明所反映的是1916年袁世凯死后,军阀割据,连年内战,民不聊生的社会面貌。“裕泰”茶馆是北京城内硕果仅存的一家,可见军阀混战时期街市的冷落萧条,茶馆内设置的时装美人广告画和“莫谈国事”的大字,可以联想到帝国主义的侵入和渗透,也看到了社会的动荡不安。从茶馆的修理门面,预备开张,足见主人王利发的审时度势,随俗为变,善于经营的特点。  2.与曹禹的《雷雨》作比较,看《茶馆》结构的独特性。  明确:《茶馆》的戏剧结构是独特的,称为“图卷戏”。作品没有一个完整的情节线索,没有贯穿始终的矛盾冲突,而是以众多人物的活动带动情节的发展。曹禹的《雷雨》与老舍的《茶馆》反映的社会时代接近,都是话剧形式,但结构特点却截然不同。《雷雨》采用的是紧凑集中的戏剧结构,作者巧妙运用了“回顾”和“穿插”的方法,把“现在的戏剧”和“过去的戏剧”交织在一起,充分表现周鲁两家的矛盾冲突尖锐集中,剧情发展紧张激烈。   《茶馆》第二幕出场的人物有30多个,有台词的近20人,但这些人物没有明显的主次之分,每个人的台词都不多,在茶馆中一闪而过,各自说着自己的事情。剧中人物的活动,都是截取他们在茶馆中的一个横断面。这无数个画面组织起来,便构成了一幅卷轴画,随着剧情逐步展开。曹禹的《雷雨》人物不多,却关系复杂,有主有次,人物的语言动作都围绕着同一个矛盾展开。30多年间周鲁两家的矛盾始终交织在一起,贯穿全剧。人物形象也在情节发展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再看情节。这一幕没有统一的剧情,人物虽多,但关系并不复杂。每个人的故事都是单一的,人物之间的联系也基本上是单线的、小范围的。整个一幕剧就是由一个个发生在茶馆中的小情节、小故事联成的,是平面展开的。《雷雨》第二幕中(课文部分)有台词的仅有5人却有夫妻、父子、母子、兄弟、主仆等多种复杂的血缘关系,具有这些关系的人物又都溶在一个大的矛盾漩涡之中,结构密如蛛网,戏剧性极强。  3.俗话说: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茶馆》第二幕中虽然集中了形形色色的人物,但他们之间并不存在直接的、具体的、针锋相对的冲突,人物与茶馆的兴衰也没有直接关系,那么,《茶馆》的戏剧冲突是什么呢?主题又是怎样体现的呢?  明确:《茶馆》所采用的是特殊的戏剧冲突。剧中人物仿佛是在某种外力的作用下按照自己的轨迹必然地运行,正直、善良的人无法摆脱厄运的袭击,那些异常活跃的社会渣滓,各自遵循着自己的道德准则行事。作者把矛盾的焦点直接指向那个旧时代,人物与人物之间每一个小的冲突都暗示了人民与旧时代的冲突。如李三的报怨,巡警的勒索,难民的哀告,逃兵的蛮横,都表现了帝国主义指使的军阀混战给社会造成的黑暗,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这种“剪影式”的新尝试,展现了清末社会的众生相,深刻地反映了帝国主义的渗透、侵略和封建统治的荒淫、腐败所造成的农民破产,市民贫困和社会黑暗。表明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末日即将来临。  4.从欣赏老舍作品的角度看作者语言上的幽默风格。  明确:作品写了“那些年代的啼笑皆非的形形色色”。作者把对黑暗社会的讽刺、批判与强烈的爱国热情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联系起来,在微笑中蕴藏着严肃和悲哀,这和寓庄于谐的幽默风格,给读者留下了深长的回味和思考。如唐铁嘴夸耀自己抽白面的对话,看起来滑稽可笑,却会激起人们对帝国主义侵略的仇恨;王利发问报童“有不打仗的新闻没有”,也像一句玩笑话,都表现出人民对动荡时局的不满;又如松二爷看见宋恩子和吴祥子仍穿着灰色大衫,外罩青布马褂说:“我看见您二位的灰大褂呀,就想起了前清的事儿!”。表现出松二爷的怀旧情绪,也讽刺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  布置作业:  1.做“思考和练习”一、二、三。  2.有时间有条件的,看《茶馆》全剧或原著。  补充材料  (介绍老舍及作品)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1899年2月3日生在北京一个贫民家庭里。老舍7岁进私塾,10岁进市立小学,1913年考入北京师范学校,读书期间受古典文学熏陶,开始用文言学习作诗和散文。1917年毕业后即任小学校长。“五四”运动后,用白话文试作了第一篇短篇小说《小铃儿》。1924年赴英国,在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任中文讲师。陆续写出了《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等3部具有讽刺、幽默、滑稽特色的长篇小说,提供了现代小说史上最早的讽刺性的长篇体制。1930年春回国后任济南齐鲁大学和青岛山东大学教授。1936年夏,老舍辞去教职,从事专业写作,完成了著名的小说《骆驼祥子》,赢得了巨大的声誉。“七七”事变,他离别妻子儿女,只身辗转去武汉、重庆,勇敢地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的洪流,主持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工作。  他特别重视话剧创作,1939年至1943年间,独立完成或与人合著的剧本就有《残雾》《张自忠》《归去来兮》等九部。1946年与曹禹赴美讲学,写完了100万字的巨著《四世同堂》的最后一部及其他作品。1949年回国。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协副主席等职。1951年获得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的“人民艺术家”的称号。“文革”开始后,受到残酷迫害,于1966年8月24日含恨自尽。  老舍是我国“五·四”以来新文学的开拓者之一,现代杰出的语言艺术家,享有世界声誉的爱国主义作家,人民艺术家。他以小说、剧作和曲艺著称于世,在散文、诗歌、杂文方面也取得了卓越成就;一生写下10多部长篇小说,70多部(篇)中短篇小说,30多部剧作,一部4000行的长诗和近300首短诗,近20部译著等,共800多万字。他的作品丰富了世界进步文学的宝库。    单元检测题  一、语法部分: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汉字注音:  汗涔涔()亲戚()沉吟()伺候()(cè)隐祈(dǎo)咆哮()(xián)冤(fúshì)婆婆  2.分析下列复杂单句:  (1)“你顺便去告诉四凤,叫她把我樟木箱子里那件旧雨衣拿出来。”这句话中的谓语是共个动词。  (2)“我觉得你们把屈原又未免估计得过高。”这句的宾语是什么短语?。  二、常识部分:  1.曹禹,原名,1933年在读书时就完成了处女作《》,剧本通过一个家庭内错综复杂的矛盾,深刻揭示了和的矛盾,反映了正在酝酿着一场大变动的年代中国社会现实。  2.《屈原》创作于年月,郭沫若说:“我是借了来象征我们。”课文节选部分的灵魂是“”,作者抓住事物特征展开想象,达到的境界,采用了、、、等修辞格。  3.关汉卿是我国的奠基人,一生创作多部剧本,现存本,除《窦娥冤》外,还有《》《》《》等。  4.老舍,原名,字,是我国现代杰出的,他一生写下了多部剧作。著名的小说有《》。1951年获得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的“”的称号。课本节选的《》是老舍的戏剧代表作。它是以为线索,在全局上与历史横断面交织,在每个中,展示之间复杂的矛盾冲突。  5.在戏剧文学中,戏剧冲突主要具体表现为剧中冲突;戏剧冲突是戏剧运动;戏剧冲突主要表现为一系列的;戏剧语言则包括和。  6话剧以为主,歌剧主要是以来表现剧情,这是由于剧种不同而形成的戏剧语言形式的差异。  7.元杂剧的结构一般是演一完整的故事,通常在第一折之前还有“ ”,起交代作用,用来说明,介绍。扮演的角色分为、、、等。  8元杂剧剧本由、、三部分构成。  三、简答部分:  1.《屈原》中屈原的内心独白运用了象征手法,其中的“风雷电”象征了什么?东皇太一等众神象征了什么?  2.周朴园知道鲁大海是自己的亲生儿子后,为什么还要开除他?  3.《窦娥冤》的开头窦娥对天地鬼神的严厉指责与结尾要感天动地之间是否矛盾?为什么?  四、论述题:  郭沫若在《屈原》的结尾,写屈原到汉北去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附]参考答案  一、1.Céncénqīyíncìhòu恻祷páoxiāo衔伏侍  2.①去;告诉;叫;拿;4。  ②主谓短语。  二、1.万家宝;清华大学;雷雨;封建、资产阶级的;封建大家庭的罪恶;工人与资本家之间;20。  2.1942;1;屈原的时代;当前的时代;“雷电颂”;物我同化;拟人;呼告;反复;排比。  3.戏剧;60;15;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  4.舒庆春;舍予;语言艺术家;30;骆驼祥子;人民艺术家;茶馆;人物的悲剧命运和茶馆的变迁;历史横断面;人物。  5.人物的性格;曲折发展、逐步上升到高潮的;戏剧动作;人物语言;舞台说明。  6.对话;演员的歌唱。  7.一本四折;楔子;情节;人物;旦;末;净;丑。  8.唱;科;白。  三、答案见教案。  四、(略)    附录    此剧幕与幕之间须留较长时间,以便人物换装,故拟由一人(也算剧中人)唱几句快板,使休息时间不显得过长,同时也可以略略介绍剧情。           第一幕  幕前  (我)大傻杨,打竹板儿,一来来到大茶馆儿。  大茶馆,老裕泰,生意兴隆真不赖。  茶座多,真热闹,也有老来也有少;  有的说,有的唱,穿章打扮一人一个样;  有提笼,有架鸟,蛐蛐蝈蝈也都养的好;  有的吃,有的喝,没有钱的只好白瞧着。  爱下棋,(您)来两盘儿,睹一卖(碟)干炸丸子外洒胡椒盐儿。  讲排场,讲规矩,咳嗽一声都像唱大戏。  有一样,听我说:莫谈国事您得老记着。  哼!国家事(可)不好了,黄龙旗子一天倒比一天威风小。   文武官,有一宝,见着洋人赶快跑。  外国货,堆成山,外带贩卖鸦片烟。  最苦是,乡村里,没吃没穿逼得卖儿女。  官儿阔,百姓穷,朝中出了一个谭嗣同,  讲维新,主意高,还有那康有为和梁启超。  这件事,闹得凶,气得太后咬牙切齿直哼哼。  她要杀,她要砍,讲维新的都是要造反。  这些事,别多说,说着说着就许掉脑壳。    [幕徐启。大傻杨入茶馆。    打竹板,迈大步,走进茶馆找主顾。  哪位爷,愿意听,《辕门斩子》来了穆桂英。    [王利发来干涉。  王掌柜,大发财,金银元宝一齐来。  您有钱,我有嘴,数来宝的是穷鬼。(下)           第二幕  幕前  打竹板,我又来,数来宝的还是没发财。  现而今,到民国,剪了小辫还是没有辙。  王掌柜,动脑筋,事事改良讲维新。  低声)动脑筋,白费力,胳膊拧不过大腿去。  闹军阀,乱打仗,白脸的进去黑脸的上,  赵打钱,孙打李,赵钱孙李乱打一炮谁都不讲理。  为打仗,要枪炮,一堆一堆给洋人老爷送钞票。  为卖炮,为卖枪,帮助军阀你占黄河他占扬子江。  老百姓,遭了殃,大兵一到粮食牲口一扫光。  王掌柜,会改良,茶馆好像大学堂,  后边住,大学生,说话文明真好听。  就怕呀,兵野蛮,进来几个就玩完。  先别说,丧气话,给他道喜是个好办法。  他开张,我道喜,编点新词我也了不起。(下)  (又上)老裕泰,大改良,万事亨通一天准比一天强。    [王利发  今天不打发,明天才开张哪。  明天好,明天妙,金银财宝齐来到。    [炮响。  您开张,他开炮,明天准唱《[虫八]蜡庙》。    [王利发  去你的吧!    [傻杨下。           第三幕  幕前  树木老,叶儿稀,人老毛腰把头低。  甭说我,混不了,王掌柜的也过不好。  (他)钱也光,人也老,身上剩了一件破棉袄。  自从那,日本兵,八年占据老北京。   人人苦,没法提,不死也掉一层皮。  好八路,得人心,一阵一阵杀退日本军。  盼星星,盼月亮,盼到胜利大家有希望。  (哼)国民党,进北京,横行霸道一点不让日本兵。  王掌柜,委屈多,跟我一样半死半活着。  老茶馆,破又烂,想尽法子也没法办。  天可怜,地可怜,就是官老爷有洋钱。(下)    [王掌柜死后,傻杨再上,见小丁宝正在落泪。  小姑娘,别这样,黑到头儿天会亮。  小姑娘,别发愁,西山的泉水向东流。  苦水去,甜水来,谁也不再作奴才。  ~~~~~~~~~~~~~~~~~~~~~~~~~~~~~~~~~~  附录  答复有关《茶馆》的几个问题    《茶馆》上演后,有劳不少朋友来信,打听这出戏是怎么写的等等。因忙,不能一一回信,就在此择要作简单的答复:    问:为什么单单要写一个茶馆呢?    答:茶馆是三教九流会面之处,可以多容纳各色人物。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这出戏虽只有三幕,可是写了五十来年的变迁。在这些变迁里,没法子躲开政治问题。可是,我不熟悉政治舞台上的高官大人,没法子正面描写他们的促进与促退。我也不十分懂政治。我只认识一些小人物,这些人物是经常下茶馆的。那么,我要是把他们集合到一个茶馆里,用他们生活上的变迁反映社会的变迁,不就侧面地透露出一些政治消息么?这样,我就决定了去写《茶馆》。    问:您怎么安排这些小人物与剧情的呢?    答:人物多,年代长,不易找到个中心故事。我采用了四个方法:(一)主要人物自壮到老,贯穿全剧。这样,故事虽然松散,而中心人物有些着落,就不至于说来说去,离题太远,不知所云了。此剧的写法是以人物带动故事,近似活报剧,又不是活报剧。此剧以人为主,而一般的活报剧往往以事为主。  (二)次要的人物父子相承,父子都由同一演员扮演。这样也会帮助故事的连续。这是一种手法,不是在理论上有何根据。在生活中,儿子不必继承父业;可是在舞台上,父子由同一演员扮演,就容易使观众看出故事是联贯下来的,虽然一幕与一幕之间相隔许多年。(三)我设法使每个角色都说他们自己的事,可是又与时代发生关系。这么一来,厨子就像厨子,说书的就像说书的了,因为他们说的是自己的事。同时,把他们自己的事又和时代结合起来,像名厨而落得去包办监狱的伙食,顺口说出这年月就是监狱里人多;说书的先生抱怨生意不好,也顺口说出这年头就是邪年头,真玩意儿要失传……。因此,人物虽各说各的,也顺带着看见了一点儿那个时代的面貌。这样的人物虽然也许只说了三五句话,可是的确交代了他们的命运。(四)无关紧要的人物一律招之即来,挥之即去,毫不客气。     这样安排了人物,剧情就好办了。有了人还怕无事可说吗?有人认为此剧的故事性不强,并且建议:用康顺子的遭遇和康大力的参加革命为主,去发展剧情,可能比我写的更像戏剧。我感谢这种建议,可是不能采用,因为那么一来,我的葬送三个时代的目的就难达到了。抱住一件事去发展,恐怕茶馆不等被别人霸占就已垮台了。我的写法多少有点新的尝试,没完全叫老套子捆住。    问:请谈谈您的语言吧。    答:这没有多少可谈的。我只愿指出:没有生活,即没有活的语言。我有一些旧社会的生活经验,我认识茶馆里那些小人物。我知道他们做什么,所以也知道他们说什么。以此为基础,我再给这里夸大一些,那里润色一下,人物的台词即成为他们自己的,而又是我的。唐铁嘴说:已断了大烟,改抽白面了。这的确是他自己的话。他是个无耻的人。下面的:“大英帝国的香烟,日本的白面,两大强国侍侯我一个人,福气不小吧?”便是我叫他说的了。一个这么无耻的人可以说这么无耻的话,在情理中。同时,我叫他说出那时代帝国主义是多么狠毒,既拿走我们的钱,还要我们的命!    问:原谅我,再问一句:像剧中沈处长,出得台来,只说了几个“好”字,也有生活中的根据吗?    答:有!我看见过不少国民党的军、政要人,他们的神气颇似“孤哀子”装模作样,一脸的官司。他们不屑与人家握手,而只用冰凉的手指(因为气亏,所以冰凉)摸人家的手一下。他们装腔作势,自命不凡,和同等的人说起下流话来,口若悬河,可是对下级说话就只由口中挤出那么一半个字来,强调个人的高贵身份。是的,那几个“好”字也有根据。没有生活,掌握不了语言。      (原载1958年《剧本》5月号)  ---------------------------------------------------------------------------  老舍自传    老舍曾写过一篇自传,质朴自谦,妙趣横生。    这篇自传全文如下:    舒舍予,字老舍,现年40岁,面黄无须。生于北平。3岁失怙,可谓无父;志学之年,帝王不存,可谓无君。无父无君,特别孝爱老母,布尔乔亚之仁未能一扫空也。幼读三百篇,不求甚解。继学师范,遂奠教书匠之基。及壮,糊口四方,教书为业,甚难发财,每购奖券,以得末彩为荣,示甘于寒贱也。27岁发愤著书,科学哲学无所懂,故写小说,博大家一笑没什么了不得。34岁结婚,今已有一男一女,均狡猾可喜。闲时喜养花,不得其法,每每有叶无花,亦不忍弃。书无所不读,全无所获并不着急,教书作事均甚认真,往往吃亏,亦不后悔。如此而已,再活40年也许能有点出息。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