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离骚(教学课件) 粤教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高中语文 离骚(教学课件) 粤教版

ID:845100

大小:519 KB

页数:54页

时间:2022-02-24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端午亦称端五,是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端五的“五”字又与“午”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阳”。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称重五,也称重午。   此外,端午还有许多别称,如:夏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等等。迄今为止,影响最广的端午起源的观点是纪念屈原说。在民俗文化领域,我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都与屈原联系起来。俗说屈原投江以后,当地人民伤其死,便驾舟奋力营救,因有竞渡风俗;又说人们常放食品到水中致祭屈原,但多为蛟龙所食,后因屈原的提示才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做成后来的粽子样。端午节的由来 离骚 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1953年,他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波兰哥白尼、英国莎士比亚、意大利但丁) 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 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及顷襄王的放逐。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屈原被贬离开国都 屈原作品主要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等。其中《离骚》是代表作。《离骚》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充分表现出诗人的“美政”理想。与此相关,屈原的作品还深刻揭露了楚国政治的黑暗、楚国贵族集团的腐朽和楚王的昏庸,表现了他坚持“美政”理想、坚持节操,“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斗争精神和忧国忧民、忠贞爱国的情怀。《离骚》的主题表现了诗人为实现祖国富强的崇高目标所作的热烈追求和不屈的斗争。 何谓“离骚”?《离骚》是屈原最重要的代表作。全诗三百七十二句,二千四百余字,《离骚》的题旨,司马迁解释为“离忧”,意思尚不够明白;班固进而释“离”为“罹”,以“离骚”为“遭忧作辞”;王逸则说:“离,别也;骚,愁也。”把“离骚”释为离别的忧愁。二说均可通。 《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文人创作的诗歌总集。《诗经》和《楚辞》分别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风,“风骚”也因此成为文学的代名词。《离骚》是《楚辞》篇名,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离骚》又常被举作屈原全部作品的总称。在文学史上,还常以“风”“骚”并称,用“风”来概括《诗经》,用“骚”来概括《楚辞》。 “楚辞”又称“楚词”,是战国时代的伟大诗人屈原创造的一种诗体。作品运用楚地(今两湖一带)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汉代时,刘向把战国楚人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汉代贾谊、淮南小山、庄忌、东方朔、王褒、刘向诸人的仿骚作品编辑成集,名为《楚辞》,并成为继《诗经》以后,对我国文学具有深远影响的一部诗歌总集。 屈原名句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忧国忧民,热爱祖国)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坚持真理,献身理想)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坚定信念,奋斗不懈) 诵读指导骚体诗的诵读节奏,一般是三四个节拍,随文切分。譬如:“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兮”字,语气助词,读时应拉长语气。 1、字音苗裔(yì)孟陬(zōu)揆(kuí)又重之以修能(chóng)肇(zhào)汨余若将不及兮(yù)搴阰(qiānpí)弃秽(huì)蕙茝(chǎi)昌被(pī)窘步(jiǒng)舆车(yú)踵武(zhǒng)惮(dàn)荃(quán)謇(jiǎn)听读课文,掌握重要字词句 肇锡余以嘉名扈江离与辟芷兮来吾道夫先路指九天以为正兮2、通假字通“赐”,赐给。通“僻”,偏僻。通“导”,引导通“证”,作证 3.词类活用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纫秋兰以为佩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不抚壮而弃秽兮名→动:取名名→动:取字名→动:连结动→名:佩饰名→状语:在早晨名→状语:在黄昏形→名:秽政 4、古今异义(1)昔三后之纯粹兮(2)夫唯捷径以窘步(3)春与秋其代序(4)纫秋兰以为佩(5)惟夫党人之偷乐兮(6)恐美人之迟暮古义:美德,完美。今义:不搀杂别的成分。古义:邪出的小路。今义:近路古义:依次替代。今义:代替序言的文章。古义:“以之为”的省略。今义:认为。古义:结党营私的小人。今义:同一个党派的人。古义:年老。今义:黄昏。 (7)惟夫党人之偷乐兮(8)后悔遁而有他(9)后悔遁而有他古义:苟且。今义:偷窃。古义:两个词,后来反悔。今义:一个词,事后反悔。古义:别的,另外的。今义:第三人称代词。 5、文言虚词(1)加点的“以”含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唯庚寅吾以降肇锡余以嘉名AB忽奔走以先后兮又重之以修能纫秋兰以为佩乘骐骥以驰骋兮CD指九天以为正兮路幽昧以险隘(2)加点的两个“与”含义和用法同否?()A、扈江离与辟芷兮B、恐年岁之不吾与(3)加点的“之”哪一项不全是“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的用法?()恐年岁之不吾与又重之以修能A.B惟草木之零落兮昔三后之纯粹兮彼尧舜之耿介兮岂余身之惮殃兮CD惟夫党人之偷乐兮伤灵修之数化D不同B 6.特殊句式恐年岁之不吾与肇锡余以嘉名纫秋兰以(之)为佩(美人)不抚壮而弃秽兮宾语前置介宾短语后置省略句省略句 疏通文意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唯庚寅吾以降。我是古帝高阳氏的后代子孙,我已故的父亲表字为伯庸。正好在庚寅年的正月,我就在庚寅之日降生。叙述世系和自己生辰。 父亲观察我出生的气宇容度,开始将美名赐予我。为我取名叫正则,给我取表字灵均。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血统高贵器宇不凡叙述得名的由来和名字的美好意义。 22第一段:诗人自述家世、出生年月和名字的由来。显示了诗人与楚国同姓宗亲的血缘关系,既表现了诗人对祖先的崇拜,又表现他贵族出生的优越感和责任感。诗人认为出生于寅年寅月寅日,这是包含特殊文化内涵的吉宜时日;加上他出生时气宇非凡,又获嘉名,诗人写出了他高贵血统和得天独厚的内在美质。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我已经有了这些繁多的内在美质,又增加优秀的才能,披上江离和长在幽僻之处的白芷这些香草,联结秋天开花的兰草作为身上的配饰。身披香草鲜花具有美丽的华彩叙述自己已具内在美德,又加上有优秀的才能,再加上讲求整饰,通体芳洁,成为内外完美的人。 流年似水我好像赶不上啊,只怕年岁不等待我。清晨去摘取山坡上的木兰,晚上去采摘江边的宿莽草。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勤勉修行自强不息叙述恐怕时光易逝,自己抓紧时间修身的情况,并用去皮不死的木兰和经冬不死的宿莽来表明自己志向的坚贞。 日月匆匆而不停留,春秋季节依次更替。想到草木的飘零冷落,恐怕有才德和有作为的人也会衰老。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过渡句。此前是描述自己努力进修,此后是勉励君王上进。 何不趁着壮年而抛弃邪秽,何不改变这(不善的)法度?乘着骏马而自由驰骋,来吧,我愿做向导在前面开路。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 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诘问楚王:为什么不立志改革,改变法度呢?如果能够任用贤士,自己是愿为前驱,引导走上正确之路的。 27第二段:自述不断追求美好事物,提高自身修养的嘉德懿行。由感慨时不待我,言及国家的命运,恐君王年老迟暮,表达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进而提出“抚壮”、“弃秽”和任用贤才的政治主张。最后,用比喻的手法,表示愿意做革新强国的先驱者,为楚国而献身。诗人有着美好的品德,而且胸怀大志,愿为国家效力,按理应得到楚王的信任,可残酷的客观现实不让诗人良好的主观愿望得以实现,这就为下文写诗人所遭遇的现实作了铺垫。 古代的三个君王品德多么完美,那时候群贤都聚集在他们的身旁。他们交杂地配戴着申椒与菌桂,哪只是将蕙草和香茝结成环佩?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杂申椒与菌桂兮,岂维纫夫蕙茝?举历史事实说明,在贤明君主时期,贤士就会为国君效力。 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何桀纣之猖披兮,夫唯捷径以窘步。那尧帝、舜帝多么光明正大啊,已经遵循正道而找到治国的途径。那夏桀、殷纣多么放肆妄行啊,只贪走邪出的小道而寸步难行。举尧舜光明正大的做法与桀纣狂乱失足以相对照,给楚王作取舍的参照。 那些结党营私的小人苟且偷安,贪图享乐。国家的前途既黑暗又危险。难道我害怕灾祸吗?恐怕国家遭受灭亡。唯夫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指出小人走错路,陷国家于倾危;自己不避灾祸反对他们,是为了国家免受祸患。为实现理想而不畏个人安危 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 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馋而齌怒。我匆忙地在你前后奔走效力,为的是赶上先王们的足迹。君主不了解我的忠诚之心啊,反而听信小人谗言而大发脾气。申说自己为国君效力,希望赶上前王的足迹。不料楚王全不了解我的内心,反而信谗怒己。 我本来就知道忠言会招来祸害,可我宁愿受苦也不愿舍弃直谏。我指着苍天起誓,让天作证啊,我的忠诚只是为了君主的缘故。赤胆忠心胸怀炽热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 指九天以为正兮,夫唯灵修之故也。明知忠言直谏对己不利,但为了国君,不得不忍受祸患而不断进谏。 国君起初已经和我有了约定的话,后来反悔变心有了别的打算。我已经不把离别看作难事,只是为国君的多次变卦而悲伤。赤胆忠心胸怀炽热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修之数化。伤心楚王的屡次变卦。 第三段:先回顾历史上兴衰成败的教训,而后联系楚国的黑暗现实,反复申述自己的一片忠心和事君不合的悲惨遭遇。诗人先赞颂古三王和尧舜时代的政治清明,重用贤才,表达了他举贤授能、革新吏治的政治理想。同时痛斥桀纣,批判党人群小,委婉劝告怀王莫蹈昏君覆国的覆辙。他指天为证,耿耿忠心。最后又以婚约失败为喻,表达了变法革新所遭遇的挫折,委婉的发出对楚王昏庸无能、反复无常的痛心。 理清思路,把握主旨。课文节选部分,作者表达了三层意思自叙身世(家世、生辰和美名);自叙追求(品德、才能、理想);回顾历史,表明忠心及不为君王理解的苦闷之情。从这三层中,表现了屈原坚持“美政”、至死不渝的高尚节操,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 自叙身世自叙追求回顾历史表现了屈原坚持“美政”、至死不渝的高尚节操,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 课文从哪些方面写出了屈原的与众不同?人物形象(一)出身不凡,血统高贵。(二)打扮与众不同),有着突出的外部形象特征,表明其品质高洁,志向坚贞。《离骚》原文补充:制芰jì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高余冠之岌岌jí兮,长余佩之陆离扈江离辟芷,纫秋兰朝搴木兰,夕揽宿莽乘骐骥以驰骋 (三)鲜明的思想性格特征: 忠君报国,虽死不悔,正直敢言,执著追求。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指九天以为正兮,夫唯灵修之故也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离骚》原文补充: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尤未悔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艾青 这个形象,两千多年来给了无数仁人志士以品格与行为的示范,激励他们敢于以天下为己任,努力去为民族的崛起、为民族的兴旺发达而倾尽毕生的力量。 为了表明自己高洁的志趣,诗歌里面有许多香草异花。这些香草异花寄托着作者美好的愿望,呈现着作者的高洁。这是《离骚》的一大艺术特色,这种方法也叫“移情法”,即不直接说出自己想说的话,而是把它寄寓于某一物上,也就是“移情于物”,这种方法在古典诗词中广泛运用,在政治不清明的时代,借用“移情”,可言难言之语,可抒难抒之情。杜甫的这两句诗:“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小流。”“柳絮”何“来癫狂”?“桃花”怎会“轻薄”?其实是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及自己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的痛苦和愁闷的具体呈现。《离骚》中作者常以“香草”“美人”来比喻自己、贤士和君王,并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这就是移情法的典型。 “恐美人之迟暮”一句中“美人”喻指楚怀王,“固众芳人之所在”一句中“众芳”喻指群贤,用“椒、桂、蕙、茝”四种植物喻群贤,用采摘和披挂江离秋兰比喻修身养性,用乘骐骥比喻追求和实现美好的政治理想,用香草“荃”喻楚怀王等等,文中用“香草美人”表明对君王的忠诚,对古代君王举用群贤的敬佩以及表白自己的高洁情操,希望君王能够抛弃秽政,不要听信小人谗言,像古代贤明君主那样,以社稷为重,举用群贤,了解自己的忧国忧民的良苦用心。阅读课文二、三两段,请找出相关诗句,说说诗人是怎样运用这些比喻来表达政治理想的。 在诗中,除了使用比喻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还使用了什么手法?对比手法。如:古代遇明君王举用群贤“遵道而得路”与昏庸君王狂乱不羁“路幽昧以险隘”形成对比,以此告诫楚王要任人唯贤;“党人”贪图个人享乐与自己为国为民不惜身遭灾祸形成对此,表达自己九死不悔,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 探究讨论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屈原为了理想而抱石沉江,你赞成这一举动吗?观点一:不赞同。屈原虽遭楚王放逐但楚国人民并没有抛弃他。他自感事君无望,心中的理想无法实现,便抱石沉江,这其实是文人心理脆弱的表现。他应坚强地活下去,活着,便有希望。 观点二:屈原的这一举动可以理解,作为那个时代的文人,即便他出身贵族,他和君王仍是附庸和主人的关系,他的理想只有在君王赏识并支持下才能实现。他的高洁的节操只有君王帮他力排众议时才能保持,当君王不赏识他,不支持他,他便失去了支撑他的柱石,若不想改节,不想改变自己,那么,他只有走这一条路,屈原走向这条不归路是无奈的,并不是他真心所愿。毛泽东评屈原投江艾蒿太盛兰椒少,举身投入万里涛。方智范评屈原投江“屈原的悲剧就在于,其为人志洁行廉,却至死不能容于世。屈原投江,是以个性的自我毁灭,来换取人格的自我完善,从而显示人的尊严和价值的巍然存在。”有一种死是懦弱,是糊涂;有一种死是勇敢,是清醒。 课外拓展:《渔父》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於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圣人不凝滞於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酾?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於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 1、你认为渔父是一个怎样的人?他的话应该怎样理解?2、本文通过屈原与渔父的对话,抒发了屈原什么样的感情?1、渔父是逃避世俗人物的代表。他对屈原说的话代表了一种逃避世俗的观点:与世浮沉,隐退自全。2、抒发了屈原坚持真理、不肯同流合污、不肯随波逐流的感情。 学习这篇文章,你有哪些启发?①一个人即使身处逆境,也要为崇高远大的理想而奋斗,决不能动摇和悔改。②人生的道路是曲折而漫长的,但为了追求真理,应不屈不挠,勇往直前。③在污浊的环境中,应保持自己的高洁品质。要热爱祖国。 小结《离骚》是我国最早出现的浪漫主义诗歌杰作,作品表现了丰富的想像力,创造了宏大的艺术空间和开阔的画面,塑造了诗人非凡的自我形象。以其崇高的理想、高洁的人格、强烈的情感和奇特的形貌驰骋于仙界。柳宗元为惊叹地说:“先生之貌不可得兮,犹仿佛其文章。”比兴的手法渗透到整个作品之中,比喻和象征形象被突显了出来,春兰秋菊,飘风云霓,全都成了有生命之物,司马迁称其:“其文约,其辞微”“其称文小而其旨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1、背诵第二段2、预习《孔雀东南飞》一文作业 再见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