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司马谏议书的教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答司马谏议书的教案

ID:824647

大小:55.5 KB

页数:6页

时间:2022-0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答司马谏议书》教案一一、教学目标:1、借助工具书,能顺畅朗读课文。2、能理解文句的意思,积累一些常用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3、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探究文章中所包含的信息。二、课时安排:2课时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活动引导1、课前准备。要求如下:(1)课前让学生翻阅历史课本中有关“王安石变法”的章节,有条件的学校可让学生进图书馆或上网查阅相关资料,作为理解文章的背景知识。(2)布置学生借助工具书及书下注释,根据自己对文章的理解,揣测朗读停顿,朗读课文,给不会读的字注音,圈点出自己认为需要积累的文言词汇。(二)活动流程1、组织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教师可适当补充,实现资源共享。2、文题解说:“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意思。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信题多为“报……书”、“与……书”、“上……书”、“答……书”等等,如:《报任安书》(司马迁)、《与朱元思书》(吴均)、《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这个文题的意思是:回给司马谏议大夫的信。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身为参政知事(相当于宰相)的王安石开始推行新法。第二年,当时任翰林学士、右谏大夫的司马光给王安石写了一封三千六百多字的长信,列举新法的种种弊端,要王安石放弃新法,恢复旧制。本文就是王安石的复信。3、诵读感受(1)教师范读课文。朗读时语速稍慢,注意突出句子内部的停顿,最大限度地便于学生能对照修正自己预习时揣测不当的停顿。(2)认读下音。怨谤(bàng)难壬人(nán)胥怨(xù)盘庚(gēng)会晤(wù)(3)同座或前后桌的两位学生组成学习小组,互相听、读,诵读全文。(要求:能认真、大声、准确、清晰地诵读;能指出对方诵读中的失误和不足。)(4)指名朗读,师生共同评点。(可从声音是否响亮、读音是否准确、停顿是否合理、语调是否恰当等方面入手。)(5)集体诵读,把握文脉,体味文情。(三)研读结果1、小组学习课文第1-2段,疏通文意,圈点疑难字句。2、学生质疑,师生合作解疑。3、翻译接龙。(教师读一名,学生举手翻译一名,翻译恰当,给予鼓励。翻译欠妥,,师生评议后,请该学生再翻译一次。可采取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展开竞赛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看哪个学习小组参与的人次多,评出优秀学习小组。)6 4、引导结果。(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自主选择需要积累的一些文言词汇,写到黑板上来。对学生未涉及到的重点字词,教师加以适当补充。)5、课堂积累。(让学生对照黑板所列字词,理解识记。)6、课堂检测。(可在黑板上直接勾画出有必要通过测试进行强化的字词。)7、课堂反馈。(同座或前后座的学生交换批阅,相互交流。)(四)诵读回味(五)布置作业1、诵读课文,巩固课上文言字词的积累。2、用正楷或行楷字书面翻译第1-2段。第二课时(一)活动引导1、小组交流作业。2、诵读课文。(二)研读结累小组学习课文第三段,方法和策略与前一堂课相同。(三)品读拓展“王安石变法”距今已有近一千年。在这次变法中,以王安石为代表的革新派跟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保守派发生过激烈的斗争。虽说历史是那样的遥远,但是通过这篇文章我们依然可以领略到当时唇枪舌剑的滚滚硝烟。现在,让我们撩起历史的面纱,穿越时间的隧道,去感受一下这段轰轰烈烈的历史吧!组织讨论:1、从文中看,王安石为什么要进行这场变法?提示:人--“习于苟且”士大夫--“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上--“欲变此”2、实施变法时,出现了怎样的情形?司马光认为出现这种情形的原因是什么?提示:(1)天下--“怨谤”;众--“汹汹然”。(2)他们认为是王安石在变法中,“侵官、生事、征利、拒谏”造成的。追问:侵官、生事、征利、拒谏”在文中具体指什么事?提示:“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为天下理财”;“辟邪说,难壬人”。3、王安石认为出现这种情形的原因是什么?提示:“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4、在如此严峻的情形面前,王安石对变法持怎样的态度?文中哪些语句集中体现了他的这种态度?提示:坚持变法,义无反顾。集中体现立场的语句:“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5、出示“王安石变法主要内容一览表”,讨论:你赞成哪一种观点?你觉得天下“怨谤”、众人“汹汹然”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提示:新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6、课堂小结。(四)感悟深化6 学了这篇文章,相信你一定会有所感悟丹青谈谈你自己的收获。方法与策略:鼓励学生从多角度进行探讨,只要言之有理,就可以予以肯定。(五)布置作业1、诵读课文,进一步巩固文言文字词的积累。2、用正楷或行楷字书面翻译第3段。3、如果你生活在那个时代,你是赞同变法还是反对变法?课后通过图书馆或,网络进一步丰富相关资料,为自己选择一个身份,用文言给王安石或司马光写一封信,表明自己的态度。(本题为提高题,让有兴趣、学有余力的学生试做。)板书设计答司马谏议书司马光:侵官生事征利拒谏↓↓↓↓受命于人主议法举先王之为天下辟邪说天下—怨谤度而修之于朝廷政以兴利理财难壬人众—汹汹然↑王安石: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答司马谏议书》教案二教学目标:1、借助工具书,能顺畅朗读课文。2、能理解文句的意思,积累一些常用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3、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探究文章中所包含的信息。二、课时安排:1课时三、教学过程:(一)疏通文意1、重点字词:窃以为 终必不蒙见察 故略上报 于反复不宜卤莽 故今具道所以 冀君实或见恕也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 以致天下怨谤 举(推行)先王之政 辟邪说,难壬人 士大夫多以不恤(忧虑)国事 盘庚之迁,胥(互相,可以当作偏指一方理解)怨者民也 度义(合理)而后动  以膏泽斯民 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 守(固守)前所为而已 2、重点句: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3、特殊句式: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6 二、品读研讨   “王安石变法”距今已有近一千年。在这次变法中,以王安石为代表的革新派跟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保守派发生过激烈的斗争。虽说历史是那样的遥远,但是通过这篇文章我们依然可以领略到当时唇枪舌剑里无形硝烟。现在,让我们撩起历史的面纱,穿越时间的隧道,去感受一下他们之间来自文字的针锋相对吧!组织讨论:1、根据文章内容猜测一下,王安石实施变法时,朝野出现了怎样的情形?文中是怎么表达的?司马光认为出现这种情形的原因是什么?找出对应语句,并作翻译。提示:(1)天下--“怨谤”;众--“汹汹然”。     (2)司马光认为是王安石在变法中,“侵官、生事、征利、拒谏”造成的。   追问:王安石是如何解释司马光所说的“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这几方面的事情的?提示:A“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B“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C“为天下理财”;D“辟邪说,难壬人”。小结:这是王安石针对司马光的责难而发出的义正辞严的驳斥。2、王安石认为出现“怨诽之多”的原因是什么?在文中划出原句   提示:人(一般人):“习于苟且”         士大夫  :“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         上(皇帝)   :“欲变此”3、王安石对来自各方面的压力,表明了怎样的态度、立场?(划出能表现王安石态度立场的句子)明确:“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4、根据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你觉得天下“怨谤”、众人“汹汹然”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提示:新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三)布置作业1、诵读课文,进一步巩固文言文字词的积累。2、翻译第3段。3、如果你生活在那个时代,你是赞同变法还是反对变法?课后通过图书馆或,网络进一步丰富相关资料,为自己选择一个身份,用文言给王安石或司马光写一封信,表明自己的态度。(本题为提高题,让有兴趣、学有余力的学生试做。)板书设计答司马谏议书司马光:侵官        生事     征利   拒谏         ↓          ↓       ↓     ↓    受命于人主议法举先王之为天下辟邪说天下—怨谤    度而修之于朝廷政以兴利理财   难壬人众—汹汹然6                                                        ↑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矛盾原因:变法触动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答司马谏议书》教案三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王安石的简况及“书”的文体特点;   2.体会作者坚持改革,决不为流言俗议所动的决心。教学过程一、作者及其思想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仁宗庆历进士。嘉佑三年(1058)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要求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的政策,抑制官僚地主的兼并,强化统治力量,以防止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神宗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次年任宰相,依靠神宗实行变法。并支持五取西河等州,改善对西夏作战的形势。因保守派反对,新法遭到阻碍。熙宁七年辞退。次年再相;九年再辞,还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封舒国公,改封荆,世称荆公。卒谥文。  他强调“权时之变”,反对因循保守,列宁称他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他主张“绝求正所以经世务”,设置专局,使子与门人纂修各经新义,以为诵习的定本。《诗》、《书》、《周官》三经新义最为重要,《周官新义》尤能阐发新政理论。他的诗文颇有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之作,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抱负。散文雄健峭拔,旧时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桂枝画•金陵怀古》颇有名。所著《字说》、《钟山目录》等,多已散佚。今存《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三经新义》中的《周官新义》残卷、《老子注》若干条。二、背景与题解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身为参政知事(宰相)的王安石开始推行新法,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第二年,司马光(当时任翰林学士,右谏议大夫,所以称为“司马谏议”)给王安石写了一封三千三百多字的长信,列举了实施新法的弊端,要王安石废弃新法,恢复旧制。本文是作者的复信。信中主要辨明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五事,并对士大夫不恤国事、苟且偷安、墨守成规的保守思想表示不满。教学设计>文章批驳了司马光的意见,针锋相对而又文笔犀利,注意分寸而入情入理,举重若轻而简明扼要,既表明决绝的态度又不失赠答之礼。三、整体感悟结构分析  (1)划分本文层次,并概括大意。  本文共4个自然段,分为4部分:  第一段:交代写信的缘由。  第二段:针对司马光信中所指责的实施新法的弊端,逐一驳斥。   第三段:分析反对派对新法声势汹汹、怨恨、诽谤的原因,并表示对失大夫不恤国事、苟且偷安、墨守成规等保守思想的不满。  第四段:书信常规的结束语。  (2)结构图:         ┏一、交代写信的缘由┓  答司马谏议书┫二、驳斥谬论   ┣针锋相对  6         ┃三、分析原因   ┃态度坚决        ┗四、书信常规的结 ┛四、问题探究1、你对王安石推行新法是如何认识理解的?  【明确】王安石推行的心法虽然没有也不可能触及正个封建制度和封建统治的根本。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他却敢于对传统政策进行改革和冲击,敢于对大地主大官僚的种种特权加以抑制和打击,把封建生产关系中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某些环节进行一些调整,提出在当时已经存在的物质条件下能够解决的任务。作为地主阶级的一个成员,他能看到由于大地主大官僚的过度剥削所造成的“富者财产满布洲域,贫者困穷不免于沟壑”(《风俗》)的状况,又能认识到“欲富天下则资之天地”(与《马运判书》)亦即认识到发达所有生产力去生产天下的财富以求增加国家收入的重要性。这些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  还值得我们注意的是,王安石在变法中,不仅以“理财”增强国力,而且以“整军”改变北宋王朝的腐败军制。他打击大地主大官僚的兼并势利,为反击契丹贵族和党项贵族的割据政权的侵犯作好了物质准备,尽力改变北宋王朝长期以来“外则不能无惧于夷狄”(《上仁宗皇帝言事书》)的屈辱处境,欲在全中国再一次纳入一个政权的统治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王安石领导的变法图强的革新运动,也是一次爱国主义的政治运动。  因此,王安石和司马光的斗争,虽然是统治阶级内部代表不同阶层利益的政见之争,但它实在是中国十一世纪时的一个重要事件。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论书》,便是这一场斗争中的生动速写,这一大事件的真实纪要。它是在“积贫积弱”的困境中发出的发奋图强的呼声,它直接宣传了变法革新的积极思想。所以九百多年来一直为人们所喜爱。  2.你是如何评价司马光的?  看人要用辩证的观点,对待人一分为二,在否定其缺点的同时,也要肯定其优点,不能一概否定,一棍子打死。司马光给王安石写了一长信,列举实施新法的弊端,阻挠王安石变法,他是政治上的保守派;但是司马光在学术上是一位贡献很大的历史学家,他用十九年时间主编了我国最大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后人把他和司马迁称为史学界“前后两司马”。  3.如果司马光收到王安石的这封信,他会怎么样?  司马光收到王安石的信后,一方面会为王安石雄辩的才能折服,另外一方面也会看到王安石变法态度的坚决,又会很恼火,他可能会纠集更多的保守派公开和王安石作对,使王安石的变法不能顺利进行。(发挥想像,合理即可。)  4.写作特点分析  (1)言简意赅,措词委婉而坚决。  这篇教学设计>文章语言柔中带刚,态度委婉而坚决,运用这样的外交辞令符合答复指责性书信的特点。而驳斥司马光指责的语句言简意赅,不容置辩,干净利落。  (2)例文结构严谨,说理透彻,见解新颖,风格峭丽,堪称古代政论文典范。6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