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2015
加入VIP免费下载

《赤壁赋》2015

ID:795946

大小:3.13 MB

页数:91页

时间:2022-02-21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蛾眉共比高。苏洵苏轼苏辙朱德同志在四川眉山市三苏祠的题词语 赤壁赋 赤壁夜游图 苏轼走近作者 “我可以说苏东坡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个瑜珈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但是这还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全部。一提到苏东坡,中国人总是亲切而温暖地会心一笑,这个结论也许最能表现他的特质。”——林语堂《苏东坡传•序》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余秋雨《东坡突围》 苏轼(1036一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苏轼幼年时即极为出色,深得老师赏识。21岁时,苏轼与弟弟苏辙一起随父苏洵离家进京,第二年兄弟二人都中了进士。当时的文坛领袖欧阳修读了22岁的苏轼所写的文章后说:“不觉汗出 。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人头地也。可喜!可喜!”并预言未来文坛将属于苏轼。简介苏轼 苏轼自题金山画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余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苏轼的政治思想比较保守,宋神宗时,王安石当政,行新法,苏轼极力反对,便请求外调,自熙宁四年(1071)开始,他先后被派往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地方官。革新除弊,因法便民,颇有政绩。元丰二年(1079)那些曾经依附过王安石的小人搜集苏轼对新政不满的诗句,弹劾苏轼,致其入狱。这就是宋代第一起文字狱——“乌台诗案”。苏轼被捕入狱,历时五个月,不论在朝在野,政见同与不同,营救者络绎不绝(包括王安石),最后,神宗才决定不杀苏轼,而以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了事。 从元丰二年(1079)到元佑元年(1086),苏轼在黄州生活的这七年,对苏轼一生产生了重大影响。黄州团练副使仅仅是个虚名,他不仅没有俸禄,而且受到监督,当时苏轼在许多信里反复叮嘱友人“看讫,火之”,“传闻京师,非细事也”。他在黄州城东开垦了十亩荒地,田旁筑一茅屋,辛勤躬耕,自得其乐。黄州的生活使苏轼的思想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一方面,他观察问题变得比较通达,在一种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背后,仍然坚持着对人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另一方面,又产生了较为严重的逃避现实的消极思想。 请大家欣赏两幅对联:1、明月枝头叫,黄狗卧花心。2、明月当空照,黄狗卧花荫 介绍乌台诗案情大约是苏轼在朝廷当礼部尚书之时,在他被贬谪之前,有一日,他去王安石的书房乌斋去找王安石,王不在,苏轼见乌斋台桌上摆着一首只写得两句尚未写完的诗──“明月枝头叫,黄狗卧花心。”苏东坡瞧了又瞧,好生质疑,觉得明月怎能在枝头叫呢?黄狗又怎么会在花心上卧呢?以为不妥。于是提笔一改,将诗句改为“明月当空照,黄狗卧花荫。” 王安石回来后,对苏轼改他的诗极为不满,就将他贬到合浦。苏东坡到合浦后,一天,他出室外散步,见一群小孩子围在一堆花丛前猛喊:“黄狗罗罗,黑狗罗罗,快出来呀!罗罗,罗罗,罗罗。”苏东坡出于好奇心,走过去问小孩喊什么,小孩说,我们叫虫子快点出来,好捉它。苏东坡凑近花前一看,见有几条象芝麻大的黄色、黑色的小虫在花蕊里蠕动,就问小孩说:“这是什么虫?”小孩说:“黄狗虫,黑狗虫。”苏东坡离开花丛,来到一棵榕树下,正碰到树上有一阵清脆的鸟叫声,便问旁人:“这是什么鸟?”旁人答道:“这叫明月鸟。”此刻苏东坡才恍然大悟,知自己错改了王安石的诗。 但后人评价说,王安石身为宰相,气量心胸也太狭小,他虽懂得地方上的风俗人情,也不应该因苏轼错改了他的两句诗而立“乌台诗案”,置苏下狱,进而又随便发配人家。这样做,与搞“文字狱”有何区别。其实,从史实上看,王安石罚苏东坡,错改两句诗不过是表面上的次要的原因,实质上主要原因,则是政治上苏轼反对王安石变法。因此之故,苏轼先被贬惠州,后再次遭贬儋(dān)州。 宋哲宗元佑元年(1086),旧党当权,召还为翰林学士;新党再度秉政后,又贬惠州,再贬儋(dān)州(今海南儋县),后死于常州。苏轼总结自己一生,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政治上苏轼是失意的,但就个人创作成就而言,苏轼是中国古代第一全才。 文艺全才文——诗——词——书、画——“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辙曾巩“苏黄”与黄庭坚并称“苏辛”与辛弃疾并称“宋四家”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苏黄米蔡” “尸骨”未寒苏轼轶闻一天,苏轼和佛印乘船游览西湖,苏轼有心捉弄佛印,抬头看见河边一只狗叼着根骨头,便写道:“狗啃河上(和尚)骨。”佛印将诗句丢入水中,随即答道:“水漂东坡诗(尸)。” 东坡吃草闲来无事,苏轼去金山寺拜访佛印大师,没料到大师不在,一个小沙弥来开门。苏轼傲声道:“秃驴何在?。”小沙弥淡定的一指远方,答道:“东坡吃草!” “东坡肉”的由来“东坡肉”最早在徐州创制,《徐州古今名馔》记载,苏轼任徐州知州时,黄河决口,他身先士卒,与全城百姓筑堤保城。徐州人民杀猪宰羊前去慰劳,苏轼推辞不掉,便指点家人烧成红烧肉回赠给老百姓,百姓食后,都觉得肥而不腻、酥香味美,便称之为“回赠肉”。后苏轼贬谪黄州时,作有煮肉歌,人们开始竞相仿制,并戏称为“东坡肉”。苏轼二任杭州知州时,因疏浚西湖有功。大家抬酒担肉给他拜年,苏轼便命将猪肉和酒烧好后给民工吃,家人误听为黄酒和猪肉同烧,大家吃后反而觉得更加酥香味美。“东坡肉”美名便慢慢传遍全国。【趣味知识】 东坡肉东坡帽东坡巾 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苏轼遭受政治迫害,被贬谪到黄州已经两年了。“长江绕廓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水中的鲜鱼,山间的竹笋,江城的一切风物,都给政治失意的苏轼带来莫大的慰藉。这时,他曾站立在江边赤壁之上,眺望如画江山,唱出了“大江东去”的豪放歌声。他还在七月十六日一个幽静的夜晚,驾舟畅游于赤壁之下的长江水面,写下了千古名作《赤壁赋》。写作背景 你能说出几首有关于赤壁的诗词么? 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赤壁杜牧(唐)折戟沉沙铁未消,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本文说的赤壁,在现在的湖北黄冈西北的长江边上,是一处风景胜地。那儿矗立着一座红褐色的山崖,因为形状很像鼻子,人们就称它为赤鼻矶;又因为山崖陡峭如一面墙壁,所以它也被称为赤壁。关于“赤壁” 赋赋是我国古代一种文体,兼具诗歌和散文的特点。其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有时虚设主客,通过“抑客伸主”的方式阐述观点。它主要有三个特点:一、语句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并追求骈偶;二、语音上要求声律谐协;三、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排偶和藻饰是赋的一大特征。 赋是一种文体。赋在汉代主要以铺张渲染为能事,排列许多怪异生辟的词汇,鸿篇巨制,繁缛富丽,叫大赋。后来出现一些抒情咏物的小赋。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发展了大赋的排比句法,接受了骈文的影响,讲究对仗工稳、字句整饬,叫骈赋。从唐代开始,科举考试中写赋,按照诗歌声律,不但严格要求对偶句式,而且限制用韵,规定平仄要配合、音调要谐和,叫律赋。宋代的散文大家欧阳修、苏轼等人写赋,有意打破这种声律字句的限制,使之如散文那样富于伸缩性,能够自由挥写,叫文赋。《赤壁赋》就是宋代文赋的一篇优秀代表作品。它是由比较自由的句式构成的带有韵脚的散文,却又饱含着浓浓的诗意. 赋——古代的一种文体1古赋,指六朝以前的赋体。•2骈赋(魏晋南北朝)受骈文影响,讲究对仗工整。•3律赋(唐)科举中写赋,按照诗歌声律,除句式对偶外,还限制用韵,规定平仄配合,音律谐和。4文赋(宋)打破声律限制,加入散文特点。诗以抒发情感为重,赋则以叙事状物为主 本文既保留了传统赋体那种诗的特质与情韵,同时又吸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骈散结合;句式长短不齐,用韵错落有致,更多地表现了散文融景情理于一体的艺术特色。关于课文 给下列画线的字词注音1、壬戌()10、酾酒()2、桂棹()11、横槊()3、余音袅袅()12、渔樵()4、幽壑()13、扁舟()5、嫠妇()14、匏樽()6、愀然()15、蜉蝣()7、山川相缪()16、无尽藏()8、舳舻千里()17、狼籍()9、旌旗()18、枕藉()rénxūzhàoniǎohèlíqiǎoliáozhúlújīngshīshuòqiáopiānpáofúyóuzàngjíjiè 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苏轼与客游赤壁时心情是如何变化的?试从文中找出关键词。乐甚——愀然——喜而笑(乐)(悲)(乐) 理清文章的思路和感情基调一(1)月下泛舟乐二(2~3)吊古伤今悲三(4)物我无尽乐四(5)开怀畅饮乐它记述了作者与朋友月夜泛舟的所见所闻,以作者的主观感受为线索,通过主客问答的形式,反映了作者由月夜泛舟的舒畅,到怀古伤今的悲凉,再到他虽身处逆境而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赏析课文第一段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壬戌年的秋天,七月十六日,我和客人在赤壁之下泛舟游览。清风徐徐吹来,江面上水波平静。我举起酒杯,劝客人共饮,吟诵着明月的诗篇,歌唱着窈窕的诗句。既望:过了农历十六日。既,过了。泛:飘浮。兴:起。游于赤壁之下:于赤壁之下游(状语后置)属(zhǔ):通“嘱”,劝酒。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不一会儿,月亮从东山上升起,徘徊在斗宿和牛宿之间。白茫茫的水气笼罩着江面,水上浮光远接天边。我们任凭小船随意漂荡,越过那茫茫万顷的江面。少焉:不一会儿。横:笼白露:指白茫茫的水汽。纵:任凭。一苇:一片苇叶,指小舟。所:……的地方如:往,到……去。凌:越过。万顷:指广阔无边的江面。茫然:形容江面旷远迷茫。月于东山之上出,于斗牛之间徘徊:(状语后置) 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浩浩然仿佛要凌空乘风飞去,却不知到什么地方才能停止;飘飘然像要脱离了人世超然独立,成为神仙而飞入仙境。凭虚:凌空。御:驾。止:栖息、居住遗世:离开人世。羽化:传说成仙的人能飞升,像长了翅膀一样。 文章第一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夜游赤壁的情景,展现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 作者是如何来抒发“乐”情的?1、《赤壁夜游图》之景物描写2、《赤壁夜游图》之人物活动3、《赤壁夜游图》之人物感受 1、《赤壁夜游图》之景物描写:(1)清风徐来,水波不兴。(2)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3)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1)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清风轻拂人面,江上风平浪静。这一句描写了一个宁静、优美的环境,短短两句,就描绘出秋江的爽朗和澄静,这也正是游人悠然自得,怡然自乐的内心写照。 作者的视线又由江面转向天空。这“徘徊”二字可说是神来之笔,不只写出了月亮令人不易觉察的缓慢移动,而且写出了月亮对人间美景的依依眷恋,脉脉含情,实际上却是作者对于冰清玉洁的月亮的无限愉悦之情。(2)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在皎洁的月光照耀下白茫茫的雾气笼罩江面,天光、水色连成一片。这两句露珠和水色辉映,描绘了一幅苍茫而朦胧的画面,置身于这样的美景中游人自然心旷神怡,快乐之情油然而生。(3)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2、《赤壁夜游图》之人物活动: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3、《赤壁夜游图》之人物感受: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一、写夜游赤壁游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白露水光遗世独立羽化登仙景事情——乐 赏析课文第二段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于是,我们喝着酒,感觉快乐极了,边敲着船舷边唱起歌来。歌词说:“桂木做的棹啊木兰做的桨,划破月光下的清波啊,(船)在月光浮动的水面上逆流而上;我的内心想得很远很远啊,眺望那个美人啊,她却在天的那一边。”扣舷:敲着船边,指打着节拍。空明:月光下江水明澈。予怀:我的心。溯(sù):逆流而上。渺渺:悠远的样子。美人:比喻自己所思慕的人。常指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客人中有位吹洞萧的,按着歌曲的声调和节拍吹箫伴奏。那箫声呜呜咽咽,像哀怨,又像思慕,像哭泣又像倾诉,余音婉转悠扬,像一缕不断的细丝。使潜藏在深渊里的蛟龙翩翩起舞,使孤舟上的寡妇伤心哭泣。倚:循、依。袅袅(niǎo):指洞箫声婉转悠扬。和(hè):伴奏。幽壑(hè):深谷,这里指深渊。嫠(lí)妇:寡妇。潜蛟:潜伏的蛟龙。舞、泣:使…起舞,使…哭泣。(使动用句) 第1段写了“乐”情之后,本段为何又转入写“悲”情?诗人高歌“望美人兮天一方”写出了自己的忠君的殷切,希望能重用自己,为朝廷分忧,然而现在遭受贬谪,理想无法实现,作者的心情于是由对天地自然界浩渺的赞美之乐引出了对人世不如意的“悲情”,并借客人悲凉的箫声反映出来。 赏析“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先是采用比喻、通感的修辞,“怨、慕、泣、诉”四字抓住了箫声幽咽哀怨的特点。箫声起,悲意生。从开篇至此处,情绪变化正是由欢乐转为悲哀。 二、先写歌声,后写箫声乐歌箫声怨慕泣诉——由乐转悲 赏析课文第三段 我不禁感到凄怆,理好衣服,端正地坐着问客人说:“为什么箫声这样悲凉呢?”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愀(qiǎo)然:容色改变的样子。正:使…整理。危:使…端正。何为:“为何”(宾语前置)(使动用句)(形用动) 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缪(liáo):通“缭”,环绕,盘绕。西.东:朝.往.向(西.东),(名作状)客人说:‘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操的诗句吗?向西可望见夏口,向东可望见武昌,山川环绕,草木茂盛苍翠,这不是曹操被周郎打败的地方吗?曹孟德之困于周郎:“于”介词,“被”曹孟德之于周郎困(被动句)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判断句)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方:当。破:占领。下:攻下。东(名作动)舳(zhú)舻(lú):泛指首尾相接的船只。酾(shī)酒:斟酒。槊(shuò):像长矛的兵器。固:本。固一世之雄也(判断句)安在:“在安”(宾语前置)当曹操夺取荆州,攻占江陵,顺长江而东下的时候,战船相接千里,旌旗遮蔽天空,他面对长江酌酒,横握长矛赋诗,本是一代盖世英雄,然而如今在哪里呢?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何况我和你在江洲之上捕鱼砍柴,与鱼虾结伴,以麋鹿为友,驾着一只苇叶般的小船,举起匏尊互相劝饮。像蜉蝣一样将短暂的生命寄托在天地之间,渺小得就像大海里的一颗米粒。渔樵:打鱼砍柴,(名作动);渚:江边。侣、友:“以……为伴侣”,“以……为朋友”。(名作动意动用法)一叶:形容船小匏(páo)樽:用葫芦做成的酒器。匏,葫芦。蜉(fú)蝣(yóu):昆虫名,夏秋之交生在水边,朝生暮死。比喻人生短暂。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须臾:片刻。挟:偕同,带。乎:用在句中表停顿。骤得:迅速实现遗响:余音,指箫声。悲风:悲凉的秋风。哀叹我们生命的短暂,羡慕长江流水的无穷无尽。想与神仙一起邀游太空,同明月一样永世长存。我知道(这些想法)不可能很快实现,(只好把自己的无奈)通过箫声寄托在这悲凉的秋风中。” 提问:客于明月清风、良宵美景之时,奏出充满悲哀的音乐,客人为何会“哀”呢?“月明星稀,乌雀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客人的思路因“月”而开,进而联想到赤壁之役,想到曹孟德。是在怀古。下文提及一代枭雄的英姿,“而今安在哉?”他哀叹人生之短暂,自己之渺小,感叹人生不比江河,做人不似“飞仙”,可望能与江水同存,与明月长终,惋惜人生得到的太少,留给后世的只是空空一番倾诉,使人感到悲观,厌倦了生活。是在伤今。 请概括第三自然段的内容写客人感慨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绪。本段主要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主客问答的方式(叙)抚今追昔,畅述对天地人生的感触(议) 苏子愀然“何为其然也?”三.写因悲生议曹操诗句:月明、乌鹊写景:山川相缪,郁乎苍苍叙事:破荆州,下江陵,……横槊赋诗议论: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客曰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感慨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悲(主客问答)(怀古)(伤今) 赏析课文第四段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逝者:逝,往。流去的水。斯:这,指水。盈虚:盈,指月圆。虚,指月缺。卒:最终,到底。消长:消减和增长。我说:“客人你知道那江水和月亮吗?江水总是像这样滚滚流去,却始终未曾流走;时圆时缺就像那月亮,可是最终没有消减或增长啊。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盖:句首副词,将:表示假设。曾:简直,竟然,连……都。一瞬:一眨眼。则:那么何羡:“羡何”,(宾语前置)假若从它的变化的方面来看,那么天地间万事万物连一瞬间都没有停止变化;如果从不变的方面来看,那么万物和我们都是永不消失的。我们又羡慕什么呢!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至于天地之间,万物都有各自的主宰,假如不是我所有的东西,即使一丝一毫也不敢取用。且夫:发语词,表示另起一个话头。苟:假如。虽:即使。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造物者:大自然。藏(zàng):无尽藏海”(像海一样包罗万物)。适:引申为享用。只有江上的秋风,和山间的明月,耳朵听到的成为声音,眼睛看到的成为美景,取用它们没有人禁止,享用它们无穷无尽,这是大自然无穷尽的宝藏,而我和你可以共享用它们。” 第四自然段又写了什么内容?写作者丢开个人的愁怀,欣赏大自然美妙风光的豁达开朗的心情。 苏子怎样对客之语作辨驳?苏子的话有两层意思。一、是“变”与“不变”是相对的,无论水、月或人自身,都时时在变,又皆可无尽,因此不必为“吾生之须臾”与“长江之无穷”而悲伤。二、是要知足常乐,非我所有者一毫莫取,可取用不竭者,如清风明月,则尽情享用。 —喜变:逝者、盈虚不变:未尝、卒莫水与月曾不能以一瞬物与我皆无尽也又何羡乎?且夫吾与子之所共适旷达乐观的态度四、写苏子说理清风、明月 赏析课文第五段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客人高兴地笑起来,(于是)洗净酒杯重新斟酒。菜肴果品都已吃光,酒杯盘碟杂乱地摆着。大家互相枕着靠着睡在舟中,不知不觉东方已经露出白色(天亮了)。肴核:菜肴和果品。既:已经。狼籍:纵横凌乱,也写作狼藉。枕藉(jiè):互相枕着睡觉。既白:已经发白,即天亮。 五.终写矛盾解决,主客皆大欢喜但作者的这种超脱,却是政治失意后的精神苦闷的自我排遣,在旷达的外表下,潜藏着作者的抑郁和悲伤。 赤壁之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夜游之行(“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乐客苏子乐极生悲,释悲生议借景议理,解客之悲喜悲美景苦情哲理总结全文:构思和表达艺术 永恒的赤壁,永远的苏轼赤壁的灵秀抚慰着苏轼那颗伤痕累累的心,也孕育了他伟大的思想和灵魂。在灵魂和自然融合的一刹那,我们理解了苏轼的幸福和不幸。赤壁因苏轼而留下千古华章,苏轼因赤壁而屹立千古。感谢苏轼给我们带来的精神食粮。苏轼若有知也应感谢我们对他的理解。 全文不论抒情还是议论,始终不离江上风光和赤壁故事。这就创造出一种情、景、理的融合,充满诗情画意而又蕴涵着人生哲理的艺术境界。艺术特色1.写景、抒情、说理有机结合。 2、体现了“以文为赋”的特点。本文既保留了传统赋体那种诗的特质和情韵,同时又吸收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声韵和对偶等方面的束缚,更多的是散文的成分,使文章兼具诗歌的深致情韵,又有散文的透辟理意。 3.形象优美,善于取譬的语言特色。如描写箫声的幽咽哀怨:“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声、情,写得具体可感,诉诸读者的视觉和听觉。 知识归纳1.通假字2.古今异义3.词类活用5.文言句式6.成语积累4.一词多义 1.通假字(1)举酒属客(通“嘱”,劝人饮酒)(2)举匏尊以相属(“尊”通“樽”,酒器)(3)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通“凭”,乘)(4)山川相缪(通“缭”,盘绕)(5)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以”通已”,停止)(6)杯盘狼籍(通“藉”) (1)徘徊于斗牛之间古义;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今义:一种游戏方式(2)白露横江古义:白茫茫的水气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3)凌万顷之茫然古义:旷远的样子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2.古今异义 ①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名作状,向西;向东)②舞幽壑之潜蛟(动词使动用法,使……起舞)③侣鱼虾而友麋鹿(名词意动用法,以……为侣;以……为友)④顺流而东也(名作动,向东流)⑤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名词作状语,向南)⑥泣孤舟之嫠妇(名词使动用法,使……哭泣)⑦正襟危坐(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整理)3.词类活用 ⑧下江陵(名作动,攻占)⑨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名作动,打鱼砍柴)⑩渺沧海之一粟(形作动,渺小得像)⑾歌窈窕之章(名作动,朗诵)⑿哀吾生之须臾(为动用法,为……哀叹)⒀不知东方之既白(形作动,显出白色) 扣舷而歌之(动词,唱)歌曰(名词,歌唱)倚歌而和之(名词,歌声)七月既望(名词,农历每月十五)望美人兮天一方(动词,眺望,远看)方其破荆州,下江陵(动词,攻占,打下)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方位名词,下面)纵一苇之所如(动词,往)如泣如诉(动词,像)4.一词多义歌望下如 哀吾生之须臾(“之”:助词,主谓之间,不译)惟江上之清风(“之”:助词,的)耳得之而为声(“之”代词,它)月出于东山之上(“之”结构助词,不译)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于:介词,在)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于:介词,被)月出于东山之上(于:介词,从)之于 1、苏子愀然,正襟危坐(形容词尾,……的样子)2、何为其然也。(代词,这样)3、不以为然。(动词,对)4、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连词,但是,然而)然固1、固一世之雄也(副词,本来)2、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形容词使动,使……稳固)3、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形容词,顽固) (1)倒置句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状语后置)托遗响于悲风。(状语后置)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宾语前置)何为其然也?”(宾语前置)客有吹洞箫者。(定语后置)5.文言句式 (3)判断句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固一世之雄也(2)被动句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 (1)冯虚御风:凌空驾风而行。(2)遗世独立:脱离社会,独立生活,不跟别人往来。(3)不绝如缕:像细丝一样连着,差点就要断了。多用来形容局面危急或声音微弱。(4)正襟危坐: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地坐着。形容严肃或拉谨的样子。(5)沧海—粟:大海里的一颗谷粒。形容非常渺小6.成语积累 (6)杯盘狼籍:杯盘等放得乱七八糟。用以形容宴饮已毕或将毕时的情景。(7)逝者如斯:时光像河水一样,日夜不停地流逝而去。(8)旌旗蔽空:旌旗遮蔽了太阳,形容军容或队伍壮盛。(9)舳舻相接:形容船与船相接,数量很多。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遗世独立、羽化登仙、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正襟危坐、月明星稀、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一世之雄、一叶扁舟、沧海一粟、逝者如斯,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东方既白积累四字短语并明确其意义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