旷世奇才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与江西诗派的开创者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与米芾、黄庭坚、蔡襄并称“宋四家”绘画:善画枯木怪石,主张神似苏门四学士:秦观、黄庭坚、张耒、晁补之
在他之前,诗庄词媚,词多写男欢女爱,离愁别恨,只宜写得缠绵婉媚,“香而软”,他打破了词为艳科的藩篱,把凡是诗所能表现的题材和主题,都在词里表现,正如刘熙载所说的,达到“颇似老杜诗,以其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的程度,使词走出了樽前檀板、深闺小楼,进入社会民生的广阔天地中。这就大大地扩展了词的表现功能,开创了豪放词风。
故宮博物院藏书法欣赏
思想复杂儒家的积极入世;道家的超脱出世;佛家的四大皆空。旷达的苏轼仕途坎坷:“乌台诗案”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写作背景北宋元丰五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游赤鼻矶,作词抒怀。本首词就是苏轼贬官黄州后的作品。43岁时因作诗讽刺新法,被捕下狱,出狱后贬官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个闲职,他在旧城营地辟畦(qí)耕种,游历访古,政治上的失意滋长了他逃避现实和怀才不遇的思想情绪,但由于他豁达的胸怀,在祖国雄伟的江山和历史风云人物的激发下,借景抒情,写下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名篇,此词为其代表作。
诵读这首词是豪放派的代表作,应读得铿锵有力。
整体感知体会作者在词中的所见、所想、所忆、所叹。
所见:上阕:所想:江、浪、故垒、乱石、惊涛千古风流人物一时多少豪杰
下阕:所忆:公瑾雄姿英发自信、破敌所叹:早生华发、功业未就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在写景上有怎样的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把江山、历史、人物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意境阔大、气势雄浑。表达了词人对往昔英雄的无限怀念。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诗意:陡峭不平的石壁插入天空,惊人的巨浪拍打着江岸,卷起千堆雪似的层层浪花。哪些字写得生动、传神?
“乱”、“穿”写出岩峰错列,直插云霄的态势。“惊”写出浪涛的惊人的汹涌澎湃。“拍”传神地写出了巨浪猛烈地冲击着岩石的情状,就好像是有意而为之。“卷”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水势的汹涌,场面的宏阔。夸张对偶比喻问题归纳
这一句承上启下。“江山如画”是从眼前景色得出结论,也是对前三句的概括。“一时多少豪杰”引起作者的怀古之情,于是便引出下面一大段抒情。“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这一句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下片着力塑造周瑜,为何要插入“小乔初嫁了”这一细节?1.以美人衬托英雄。2.着力表现周瑜年轻有为、风流倜傥的儒将风采。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描绘周瑜什么形象?足智多谋指挥若定
周瑜苏轼建功年龄职务际遇外貌生活34岁47岁功成名就壮志未酬东吴都督团练副使(虚职)英俊儒雅早生华发幸福美满屡遭不幸怀古的目的是为了抒发感情,对周瑜“赞扬”的同时慨叹自己。
由此可见,作者在情感上倾向周瑜,是因为他渴望建功立业,希望自己也能像周瑜一样能为国家干一番伟大的事业。但自己年近半百,白发早生而贬居边地,无所建树,壮志难酬,报国无门。悲观、失落、无奈之情?小结
探究性学习:“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思想是积极还是消极?
明确:苏轼此时已经47岁了,他被贬到黄州,游览赤壁美景,如画江山,肯定有一种深深的失落感,年华老大,功业少成,想想人家周瑜,在三十四岁的时候,就已经名垂青史,已经立下赫赫战功。而自己还可能如周瑜那样吗?想到这,苍凉、消沉之情是难免的。但是苏轼毕竟是苏轼,他并没有真正消沉,他又特别想得开,苏轼可能在想,如画的江山,儒雅的英雄,多情的美人,还有流传千古功业,即使周瑜这样的风流人物不也是被“浪淘尽”了吗?人生就如梦境一般,何必过于执着呢?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所以他特别洒脱,放得下,才能拿得起,看得开,才能出得来,因此,苏轼才会情不自禁倒一杯酒祭奠江水和月亮。这就是苏轼的生存智慧,这就是苏轼的达观豁达态度。
绘奇景:雄伟壮阔颂周瑜:功成名就发感慨:壮志难酬怀古伤今怀古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