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练8 60张-2021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能力训练
加入VIP免费下载

训练8 60张-2021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能力训练

ID:736603

大小:3.13 MB

页数:61页

时间:2021-06-18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 1.指出记叙文中记叙的人称、顺序、线索和要素等。 • 2.辨识说明文的说明对象、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等。 • 3.判别议论文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 4.分辨小说的主要人物、情节和环境等。 • 5.识别特殊体裁(如新闻)的结构。 • 6.辨别文中的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 • 7.判断文中的各种修辞手法。 • 1.分析文章的基本结构。 • 2.划分文章或段落的结构层次。 • 3.解说层次划分的理由。 • 4.编写文、段的结构提纲。 • 5.找出能显示文章结构层次的词语或句子。 • 6.找出表示过渡、照应的词语、句子、语段。 • 7.分析句与句、段与段、部分与整体间的结构关系。 • 8.排列文段句子的顺序。 • 9.根据行文脉络,将打乱的语句、文段归位。 • 10.分析并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 • 1.概括文本内容。 • 2.领会文章主旨或寓意。 • 3.把握全文结构。 • 4.概括人物形象。 • 5.概括文中表现对象的主要特点。 • 6.感受文章的情感倾向。 • 7.评价作品的基本写法与表达技巧。 • 8.提取全文关键信息,如总说句、中心句等。 • 1. 提炼记叙的要素。 • 2.概括文章的情节。 • 3.概括人物事迹的各个方面。 • 4.提炼刻画人物的方法。 • 5.概括人物形象的特点。 • 6.概括说明对象的特征或事理。 • 7.提炼说明顺序、说明方法。 • 8.提炼或概括中心论点、分论点。 • 9.提炼论证的过程及论证的方法。 • 10.概括文、段的中心或内容大意。 • 11.提炼段、句的写作模式并进行仿写。 • 12.通过划分文、段的结构,提炼文、段的思路。 • 13.把材料改写成一句话新闻。 • 14.将材料进行归类。 • 15. 提炼概括文、段的表达特点。 •l.结合具体的语境解释词语的含义。 •2.依据文章内容,对词语语句所指代的内容进行具体描述。 •3.对文章的重点句子(哲理句中心句等)的含义进行解说。 •4.给描述的对象下定义。 •5.根据具体的描述,给描述对象画出直观图形并进行解说。 •6.根据文段所表达的内容,对其含义进行阐释。 •7.对文章标题的含义进行解说。 •8.对文章所表达的主旨进行阐释。 •9.对答题的理由进行说明。 •10.结合自己人生体验, • 对文章所叙写的内容进行个性化阐释 • 1.在具体的语境中品析词义,体会句义。 • 2.比较、品味词、句、段的表达作用和效果。 • 3.品析词语的准确严密、生动形象等。 • 4.品析成语、俗语等的精练准确及表达作用。 • 5.品析句式的变化及表达作用。 • 6.品析修辞手法的精妙及其表达作用。 • 7.品析段落及全篇的语言特色。 • 1.记叙文写作手法:首尾照应、画龙点睛、巧用修辞、详略 得当、叙议结合、正侧相映等。 • 2.说明文表现手法:对比诠释、拟人式写法、答问式结构等。 • 3.议论文写作手法:引经据典、巧譬善喻、逆向求异、正反 对比、类比推理等。 • 4.散文表现手法:托物言志、咏物抒情、人称变化、抑扬结 合、联想想像、比喻象征及语言的骈散结合等。 • 5.小说表现手法:描写手法、烘托手法、伏笔和照应、悬念、 实写与虚写等。 夹叙夹议 • 夹叙夹议是一种写作方法, • 它要求一面叙述某一件事,一面又对这件事进 行分析、评论。 • 这种方法的好处是:笔法灵活多变,生动活泼, 还可以起到总起、提示、过渡和总结等作用。 • 叙是议的基础,议是叙的升华、点睛 正侧相映 • 正面描写是对人物做正面的刻画,直接把人物的外 貌、心理、语言和行动等方面呈现在读者面前。出 色的正面描写摹形传神,细致入微,所以很多肖像 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和行动描写,也叫细节 描写 • 侧面描写是指不直接呈现所描写的对象,而是通过 对周围其他人物或环境的描写来表现烘托所要描写 的对象的一种描写方法。分为以人衬人和以景(物) 衬人。 托物言志 • 所谓托物言志,也称寄意于物,是指作者运用象征或起兴等 手法,通过描摹客观上事物的某一个方面的特征来表达作者 情感或揭示作品的主旨。 • 采用托物言志法写的文章的特点是用某一物品来比拟或象征 某种精神、品格、思想、感情等。 • 物品的主要特点要与自己的志向和意愿有某种相同点和相似 点。 • 描述时,自己的志向要以物品的特点为核心。物品要能表达 自己的意愿。 • 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最常用的有比喻、拟人、象征等。 抑扬结合 • “抑”是贬,批评之意, • “扬”是褒,赞美之意。 • 所谓“抑扬结合法”,是指作者通过褒贬来立 意——评判人或事物的技巧, • 常见的有“先抑后扬法”、“先扬后抑法”、“抑扬 并举法”。 骈散结合 • 骈句,指的是结构相似、内容相关、行文相邻、字 数相等的两句话,跟对偶相似,只是不像对偶那样 在音韵上有严格的要求。 • 骈句也有工整和不工整之分,不工整的骈句在结构 和字数上也可能不完全合乎要求。 • 散句,则是相对于骈句而言,也可以说,骈句以外 的句子都是散句。 • 骈散结合的优点(作用):骈散结合,使文章节奏 明快、语言错落有致, 读来抑扬顿挫,和谐悦耳,在听觉上给人音乐的美 感。 联想想像 • 联想,是一种心理活动的方式,也是一种重要的构 思方式。 • 它的特点是,从某一事物想到与之有一定联系的另 一事物。 • 一提到“秋风”,往往立刻会想到“落叶”,为什 么会想到“落叶”呢?因为“秋风”和“落叶”不 但在时空上往往相伴出现,而且它们之间还有一定 的因果关系,这就是“相关联想”和“因果联想”。 • 想象,是一种有目的、创造性的思维活动。 • 想象是利用我们头脑仓库中所存储的已有的信息构 筑新的形象的心理活动。 烘托手法 • 烘托本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 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 • 用于艺术创作,是一种从侧面渲染来衬托主要 写作对象的表现技法 伏笔与照应 • 【伏笔】 就是上文用看似无关紧要的事、物,对下文将要出 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作的某种提示或暗示,或者说是前文为 后文情节埋伏的线索(小说文体中的“悬念”)。 • “伏笔”的作用:交待含蓄,使文章结构严密、紧凑,让读者读 到下文内容时,不至于产生突兀疑惑之感。 • 【照应】 是一种前有所呼,后有所应的结构手段。在一篇文 章中,如果前后的几个句子、几个段落、某个句子和某个段 落意思相同,写的是同一件事,我们就说它们相互照应。 • “照应”的作用是:不但能使文章结构严谨,而且能强化某些关 键的内容,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或某种启示。 • 【铺垫】 也称铺叙衬垫,先描述的内容就是为主要内容做准 备、打基础、作陪衬,为主要情节蓄积酝酿气势。 实写与虚写 • 实写就是直接描述事实,正面表现人物,它可 以给文章增添现实感和逼真感; • 虚写则是间接渲染,侧面暗示,它的作用是可 以给读者留下充分的想象空间,使文章更具含 蓄之美。 • 实写和虚写常常组合使用,相互补充,效果更 佳,人们称之为“虚实相间”。 • 1.记叙文的写作手法如首尾照应、画龙点睛、巧用修辞、详 略得当、叙议结合、正侧相映等。 • 2.说明文的表现手法如对比诠释、拟人式写法、答问式结构 等。 • 3.议论文写作手法如引经据典、巧譬善喻、逆向求异、正反 对比、类比推理等。 • 4.散文的表现手法如托物寓意、咏物抒情、人称变化、抑扬 结合、联想想像、比喻象征及语言的骈散结合等。 • 5.小说的描写手法、烘托手法、伏笔和照应、悬念和释念、 实写与虚写等。另外,语言运用方面的特色、表达方式的运 用、欣赏文章美点也可作为考查角度。 • 1.指出记叙文中记叙的人称、顺序、线索和要素等。 • 2.辨识说明文的说明对象、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等。 • 3.判别议论文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 4.分辨小说的主要人物、情节和环境等。 • 5.识别特殊体裁(如新闻)的结构。 • 6.辨别文中的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 • 7.判断文中的各种修辞手法。 • 1.分析文章的基本结构。 • 2.划分文章或段落的结构层次。 • 3.解说层次划分的理由。 • 4.编写文、段的结构提纲。 • 5.找出能显示文章结构层次的词语或句子。 • 6.找出表示过渡、照应的词语、句子、语段。 • 7.分析句与句、段与段、部分与整体间的结构关系。 • 8.排列文段句子的顺序。 • 9.根据行文脉络,将打乱的语句、文段归位。 • 10.分析并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 • 1.概括文本内容。 • 2.领会文章主旨或寓意。 • 3.把握全文结构。 • 4.概括人物形象。 • 5.概括文中表现对象的主要特点。 • 6.感受文章的情感倾向。 • 7.评价作品的基本写法与表达技巧。 • 8.提取全文关键信息,如总说句、中心句等。 • 1. 提炼记叙的要素。 • 2.概括文章的情节。 • 3.概括人物事迹的各个方面。 • 4.提炼刻画人物的方法。 • 5.概括人物形象的特点。 • 6.概括说明对象的特征或事理。 • 7.提炼说明顺序、说明方法。 • 8.提炼或概括中心论点、分论点。 • 9.提炼论证的过程及论证的方法。 • 10.概括文、段的中心或内容大意。 • 11.提炼段、句的写作模式并进行仿写。 • 12.通过划分文、段的结构,提炼文、段的思路。 • 13.把材料改写成一句话新闻。 • 14.将材料进行归类。 • 15. 提炼概括文、段的表达特点。 •l.结合具体的语境解释词语的含义。 •2.依据文章内容,对词语语句所指代的内容进行具体描述。 •3.对文章的重点句子(哲理句中心句等)的含义进行解说。 •4.给描述的对象下定义。 •5.根据具体的描述,给描述对象画出直观图形并进行解说。 •6.根据文段所表达的内容,对其含义进行阐释。 •7.对文章标题的含义进行解说。 •8.对文章所表达的主旨进行阐释。 •9.对答题的理由进行说明。 •10.结合自己人生体验, • 对文章所叙写的内容进行个性化阐释 • 1.在具体的语境中品析词义,体会句义。 • 2.比较、品味词、句、段的表达作用和效果。 • 3.品析词语的准确严密、生动形象等。 • 4.品析成语、俗语等的精练准确及表达作用。 • 5.品析句式的变化及表达作用。 • 6.品析修辞手法的精妙及其表达作用。 • 7.品析段落及全篇的语言特色。 • 1.记叙文写作手法:首尾照应、画龙点睛、巧用修辞、详略 得当、叙议结合、正侧相映等。 • 2.说明文表现手法:对比诠释、拟人式写法、答问式结构等。 • 3.议论文写作手法:引经据典、巧譬善喻、逆向求异、正反 对比、类比推理等。 • 4.散文表现手法:托物言志、咏物抒情、人称变化、抑扬结 合、联想想像、比喻象征及语言的骈散结合等。 • 5.小说表现手法:描写手法、烘托手法、伏笔和照应、悬念、 实写与虚写等。 • 1.摘出感受最深的句子并说明理由。 • 2.体会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感情。 • 3.结合现实生活,谈对文中某问题的认识。 • 4.是否同意文中的某种说法并说明理由。 • 5.针对阅读内容提出建议或设想。 • 6.根据文章内容,想像情节。 • 7.揣摩文中人物性格,想像其神态、语言及心理活 动。 • 8.自选角度,谈读了文章之后的感受。 • 9.对文中的人物形象进行评价。 摘出感受最深的句子并说明理由 • 内容上:总结全,文升华深化中心的句子 • 语言上:巧用修辞,语言优美的句子 • 用词巧妙,描写丰富的句子 • 情感上:打动人心,让人感动的句子 • 思想上:引人深思,启人智慧的句子 体会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感情 • 一、依据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 二、依据带有感情色彩的语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 情。 • 三、依据含义深刻的词语、句子、段落体会文章的 思想感情 结合现实生活谈对文中问题的认识 • 正确理解文本,并从文章中汲取理论、思想经验,以此作为 标准,判定自己或他人的日常思想、行为的正误,通过文本 阅读校正思想认识,明确自己该怎样认识,怎样正确实践 • 和作者保持高度一致,站在坚持原文论点和作者主导的正确 做法的基础上确立观点,从原文提供的理论依据中寻找支撑 依据, • 在做好以上信息收集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生活经历谈观点 对文中的人物形象进行评价 • 指出人物的突出特征:勇敢、勤奋工作、 勤奋学习、助人为乐、关心他人、公正 严明、有恒心、有毅力 • 正确对待人物的缺点和不足 • 客观的评价,表达爱憎 • 1.摘出感受最深的句子并说明理由。 • 2.体会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感情。 • 3.结合现实生活,谈对文中某问题的认识。 • 4.是否同意文中的某种说法并说明理由。 • 5.针对阅读内容提出建议或设想。 • 6.根据文章内容,想像情节。 • 7.揣摩文中人物性格,想像其神态、语言及心理活 动。 • 8.自选角度,谈读了文章之后的感受。 • 9.对文中的人物形象进行评价。 接力 一天半夜,一场特大的泥石流吞没了熟睡中的小山村。天亮时分,救援 人员赶到,小山村已夷为平地,全村无一人幸免于难! 突然,有人惊叫:“下面有声音!”大伙儿跑来一看,一间埋在泥石流下 面的小木屋,仅剩下一角屋顶。 救援人员凶暴开泥土,掀开屋顶,只见屋里全被泥沙填满,惟房梁下还 有小小的一点空间。一个赤裸裸的小女孩一动不动地蜷缩着!看样子还不到 两岁。救援人员赶紧将她抱出来,她却死活不肯离开,指着小屋哭出了声: “妈——!”顺着小女孩的手指看去,在她蜷缩过的泥沙处,隐隐约约露出一 双泥手,10个手指。有人惊叫:“下面还有人!”顿时,求援人员以那双手为 中心,沿着四周小心翼翼地往下刨。不一会儿,眼前出现了一幅惊心动魄的 画面:一个半身赤裸的女人,个子很矮,全身呈站立姿势,双臂高高举过头 顶,像一尊举重运动员的雕塑……这女人竟是一个盲人!她被挖出来时已经 僵硬了。小女孩仍不肯走,指着刨出的泥坑,又哭喊出一声:“爹——!”天 哪,难道下面还有人?大伙儿立刻继续往下刨,就在女人脚下,又刨出一个 半身赤裸的男人,他昂然屹立,身子直挺,双肩高高耸起……这男人也是一 个盲人! 原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接力 一天半夜,一场特大的泥石流吞没了熟睡中的小山村。天亮时分,救援人员赶到,小山村已夷为平地, 全村无一人幸免于难! 突然,有人惊叫:“下面有声音!”大伙儿跑来一看,一间埋在泥石流下面的小木屋,仅剩下一角屋顶。 救援人员凶暴开泥土,掀开屋顶,只见屋里全被泥沙填满,惟房梁下还有小小的一点空间。一个赤裸裸 的小女孩一动不动地蜷缩着!看样子还不到两岁。救援人员赶紧将她抱出来,她却死活不肯离开,指着小屋 哭出了声:“妈——!”顺着小女孩的手指看去,在她蜷缩过的泥沙处,隐隐约约露出一双泥手,10个手指。 有人惊叫:“下面还有人!”顿时,求援人员以那双手为中心,沿着四周小心翼翼地往下刨。不一会儿,眼前 出现了一幅惊心动魄的画面:一个半身赤裸的女人,个子很矮,全身呈站立姿势,双臂高高举过头顶,像一 尊举重运动员的雕塑……这女人竟是一个盲人!她被挖出来时已经僵硬了。小女孩仍不肯走,指着刨出的泥 坑,又哭喊出一声:“爹——!”天哪,难道下面还有人?大伙儿立刻继续往下刨,就在女人脚下,又刨出一 个半身赤裸的男人,他昂然屹立,身子直挺,双肩高高耸起……这男人也是一个盲人! 原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根据前文内容,在文章结尾横线处添上一段话,使之与前 文构成一个整体。 • 2.从作者描写的两位盲人的站姿中,你发现作者对两位盲人 怀着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 3.“这女人竟是一个盲人”与“这男人也是一个盲人”中“竟”与 “也”能互换吗?为什么? • 4.读了这篇文章,你觉得应该为自己的父母做些什么? 眼界 有一位非洲酋长去英伦三岛观光。四年后,别人问他那里的情形,酋长 想了想,回答“英国人都说英语,连小孩也在说。” 酋长说的并不错,他所注意的只是这些,其他的或许被忽略了。 这就是眼界。 正像鹰即使高翔万里,注目的也只是地上的兔子,而金龟子的眼里只有 草原上的粪球。眼界决定了价值取向。 有一次,哲学家池田大作问历史学汤因比,如果您可以选择出生时间和 地点,您想选择什么时间和地点?汤因比说,如果时光可以倒流,他愿意 在公元元年出生在欧亚大陆的交会点。那时古埃及文明、欧洲文明与亚洲 文明在这一区域会聚并扩散到全球,亲历其间,可以准确地观察到各种文 明形态对世界的影响。汤因比不愧是大师,眼界超越古今,凝视在历史的 苍茫之处。 斯诺问毛泽东,如果您卸去领袖重任,想去做哪些事情,毛泽东不假思 索地回答,骑马沿黄河流域考察。毛泽东为祖国兴衰奔走,但内心深处仍 有诗人情愫,蹈李白步履,观黄龙东去,谋划天下利害,其眼界广阔、深 远、又不乏潇洒。 眼界里面有金,也有粪土。一个人与一个时代的结合,很大程度取决于 眼界。打开了眼界,自然就打开了心胸。 看一个人,不妨先看一看他的眼界。 眼界 有一位非洲酋长去英伦三岛观光。四年后,别人问他那里的情形,酋长想了想,回答“英国人都说英语,连小孩也在说。” 酋长说的并不错,他所注意的只是这些,其他的或许被忽略了。 这就是眼界。 正像鹰即使高翔万里,注目的也只是地上的兔子,而金龟子的眼里只有草原上的粪球。眼界决定了价值取向。 有一次,哲学家池田大作问历史学汤因比,如果您可以选择出生时间和地点,您想选择什么时间和地点?汤因比说,如果时 光可以倒流,他愿意在公元元年出生在欧亚大陆的交会点。那时古埃及文明、欧洲文明与亚洲文明在这一区域会聚并扩散到全 球,亲历其间,可以准确地观察到各种文明形态对世界的影响。汤因比不愧是大师,眼界超越古今,凝视在历史的苍茫之处。 斯诺问毛泽东,如果您卸去领袖重任,想去做哪些事情,毛泽东不假思索地回答,骑马沿黄河流域考察。毛泽东为祖国兴衰 奔走,但内心深处仍有诗人情愫,蹈李白步履,观黄龙东去,谋划天下利害,其眼界广阔、深远、又不乏潇洒。 眼界里面有金,也有粪土。一个人与一个时代的结合,很大程度取决于眼界。打开了眼界,自然就打开了心胸。 看一个人,不妨先看一看他的眼界。 • 1.从全文看,作者对非洲酋长和对汤因比、毛泽东的态度有 什么不同? • 2.由汤因比和毛泽东的事例,你还会想到哪些事例?请简要 叙述。 • 3.文中有很多富有哲理的句子,摘录你感受最深的一句并略 加点评。 • 4.你同意作者“看一个人,不妨先看一看他的眼界”这种观点 吗?说明理由 • 5.说说你自己的眼界并作简评。 迎向阳光 阳台上有一只空花盆,一直放在墙脚。前不久心血来潮,找来一把菜子 撒了进去。 仅过了两天,早晨起来时便见到嫩芽已破土而出,细细的茎上顶着两片 小小的叶子。接下来的几天,不断有幼苗钻出,原来空空的花盆很快站满了 小豆芽一般的菜苗,看上去满眼都是可爱的浅绿色。 下午再见到菜苗时我大吃一惊,那盆挺立向上的菜苗竟然全部转头向东, 似乎刚有一阵狂风从西边吹过。这怎么可能呢?楼群很密,平时连台风都吹 不进阳台啊! 为了寻找答案,我便将花盆转了180度。两小时后,当我再次来到阳台上 时,那些菜苗如同得到命令的士兵,不知什么时候竟然又一次齐刷刷地转头 向东。回到室内,已是黄昏,夕阳透过窗子,静静地照在地板上,也照在我 心里,我想起来了—— 由于楼前3米外有一座高楼,所以大约在早晨9点钟的时候,太阳只在东 边的栏杆旁悄悄地探一探头便溜走了。然而,即使在没有阳光的阳台上,那 些菜苗,那些普通的、纤弱的、娇嫩的菜苗,依然能够感知阳光的气息,依 然能够寻找阳光的方向,于是便齐刷刷地朝东弯下身子,去迎接那一缕阳光。 接下来的日子里,在阳光照不到的阳台上,那一盆青菜朝着东方努力生 长着,一个星期后,叶瓣才舒展成椭圆的叶子。可我知道,它们会一直不断 地长下去,在阳台上,也在我的心里。 只要我的心中长着那一盆青菜,即使在阴霾密布的日子里,即使在阳光 照不到的角落里,我也能感知阳光的气息,我的心也会迎向阳光。 迎向阳光 阳台上有一只空花盆,一直放在墙脚。前不久心血来潮,找来一把菜子撒了进去。 仅过了两天,早晨起来时便见到嫩芽已破土而出,细细的茎上顶着两片小小的叶子。接下来的几天,不断有幼苗钻出,原来空空的花盆很快站满了小 豆芽一般的菜苗,看上去满眼都是可爱的浅绿色。 下午再见到菜苗时我大吃一惊,那盆挺立向上的菜苗竟然全部转头向东,似乎刚有一阵狂风从西边吹过。这怎么可能呢?楼群很密,平时连台风都吹 不进阳台啊! 为了寻找答案,我便将花盆转了180度。两小时后,当我再次来到阳台上时,那些菜苗如同得到命令的士兵,不知什么时候竟然又一次齐刷刷地转头 向东。回到室内,已是黄昏,夕阳透过窗子,静静地照在地板上,也照在我心里,我想起来了—— 由于楼前3米外有一座高楼,所以大约在早晨9点钟的时候,太阳只在东边的栏杆旁悄悄地探一探头便溜走了。然而,即使在没有阳光的阳台上,那些 菜苗,那些普通的、纤弱的、娇嫩的菜苗,依然能够感知阳光的气息,依然能够寻找阳光的方向,于是便齐刷刷地朝东弯下身子,去迎接那一缕阳光。 接下来的日子里,在阳光照不到的阳台上,那一盆青菜朝着东方努力生长着,一个星期后,叶瓣才舒展成椭圆的叶子。可我知道,它们会一直不断地 长下去,在阳台上,也在我的心里。 只要我的心中长着那一盆青菜,即使在阴霾密布的日子里,即使在阳光照不到的角落里,我也能感知阳光的气息,我的心也会迎向阳光。 1.青菜为什么总是转头向东? • 2.“可我知道,它们会一直不断地长下去,在阳台上,也在 我的心里”表现出作者对青菜怀有怎样的感情? • 3.在没有阳光的下午,青菜依然寻找阳光的方向,让你想起 哪些人或事? • 4.如果将文题改为“青菜的启示”好不好?为什么? • 5.结合你的生活实际与文章内容,谈谈青菜给你的人生感悟。 一把炒米 炊事班老班长和一个大个子战士,还有一个小个子战士,在一次作战中 没有突围出动,与队伍推动联系,被敌人围困在一个叫苇子沟的山上。 已是第七天了。 这七天,三个人是靠吃野菜啃树皮活过来的。 此时,三个人都无力地靠在一棵粗壮的老榆树上,三个人的目光都很贪 婪地望着米袋里的那一把炒米。 望着那一把炒米,老班长的喉结蠕动了几下,小个子战士艰难地咽下唾 沫,大个子战士的那张嘴很大地张着…… 谁也没敢动那一把炒米,老班长有话:不到关键时刻谁也不许动。这句 话是昨天夜里老班长端着枪说的。 昨天夜里,老班长刚刚眯瞪,就被一阵撕扯声惊醒,老班长睁眼一看, 见是大个子战士与小个子战士在争夺米袋里的那一把炒米。 老班长愤怒地抓过枪,拉上枪栓骂道:“妈个蛋,都给我住手!这点米不 到关键时刻谁也不能动,谁动我就崩了谁!” 第八天的夜里,夜色漆黑,老班长拿过那个米袋,走到大个子战士面前, 说:“你赶快把这米嚼下去,趁今晚没有月亮,突围出去。我们在北面打枪 把敌人吸引过来,你就在南面突围。出去找到队伍来救我们。” 大个子战士激动地接过米袋,稍迟疑一下就把米抓到嘴边。这时,小个 子战士却一把夺过米袋,对老班长说:“还是叫我吃吧!我个子小,突围灵 巧。” 老班长被小个子战士的突然举动激怒了,他夺过米袋,一拳就打在小个 子的鼻子上,骂道:“混帐小子,灵巧个屁,个子还不如枪杆高!” 小个子战士就不再言语,流着泪抹着鼻内流出的殷红的血。 大个子战士狼吞虎咽地把那把米嚼了进去。 突围开始了,老班长和小个子战士在北面山坡上用一阵枪声把敌人引了 过来。 突围出去的大个子战士,回望着苇子沟的北山时,那里的枪声正一阵紧 似一阵…… 几天以后,大个子战士带着队伍来营救老班长和小个子战士时,却在苇 子沟的北坡上,发现了老班长和小个子布满了弹孔的尸体。 大个子战士痛悔地仰天长哭。之后,就和其他战士一起,把老班长和小 个子战士的尸体掩埋在苇子沟的北山上。 几十年过后,一位大个子将军来到苇子沟,在苇子沟的北山上,立下一 块墓碑,上写:“革命烈士刘冬生父子之墓。” 一把炒米 炊事班老班长和一个大个子战士,还有一个小个子战士,在一次作战中没有突围出动,与队伍推动联系,被敌人围困在一个叫苇子沟的山上。 已是第七天了。 这七天,三个人是靠吃野菜啃树皮活过来的。 此时,三个人都无力地靠在一棵粗壮的老榆树上,三个人的目光都很贪婪地望着米袋里的那一把炒米。 望着那一把炒米,老班长的喉结蠕动了几下,小个子战士艰难地咽下唾沫,大个子战士的那张嘴很大地张着…… 谁也没敢动那一把炒米,老班长有话:不到关键时刻谁也不许动。这句话是昨天夜里老班长端着枪说的。 昨天夜里,老班长刚刚眯瞪,就被一阵撕扯声惊醒,老班长睁眼一看,见是大个子战士与小个子战士在争夺米袋里的那一把炒米。 老班长愤怒地抓过枪,拉上枪栓骂道:“妈个蛋,都给我住手!这点米不到关键时刻谁也不能动,谁动我就崩了谁!” 第八天的夜里,夜色漆黑,老班长拿过那个米袋,走到大个子战士面前,说:“你赶快把这米嚼下去,趁今晚没有月亮,突围出去。我们在北面打枪把敌人吸引过来,你就在南面突围。出 去找到队伍来救我们。” 大个子战士激动地接过米袋,稍迟疑一下就把米抓到嘴边。这时,小个子战士却一把夺过米袋,对老班长说:“还是叫我吃吧!我个子小,突围灵巧。” 老班长被小个子战士的突然举动激怒了,他夺过米袋,一拳就打在小个子的鼻子上,骂道:“混帐小子,灵巧个屁,个子还不如枪杆高!” 小个子战士就不再言语,流着泪抹着鼻内流出的殷红的血。 大个子战士狼吞虎咽地把那把米嚼了进去。 突围开始了,老班长和小个子战士在北面山坡上用一阵枪声把敌人引了过来。 突围出去的大个子战士,回望着苇子沟的北山时,那里的枪声正一阵紧似一阵…… 几天以后,大个子战士带着队伍来营救老班长和小个子战士时,却在苇子沟的北坡上,发现了老班长和小个子布满了弹孔的尸体。 大个子战士痛悔地仰天长哭。之后,就和其他战士一起,把老班长和小个子战士的尸体掩埋在苇子沟的北山上。 几十年过后,一位大个子将军来到苇子沟,在苇子沟的北山上,立下一块墓碑,上写:“革命烈士刘冬生父子之墓。” 1.文章的线索是 • 2.老班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 3.故事发生的背景是 • 4.文章结尾的作用是什么? • 5.“大个子战士痛悔地仰天长哭”中的“痛悔”是什么心情?请你结合文章 内容对大个子战士此时的心理进行描写。 • 6.自选角度,说说你读了本文的感受。 • 1.摘出感受最深的句子并说明理由。 • 2.体会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感情。 • 3.结合现实生活,谈对文中某问题的认识。 • 4.是否同意文中的某种说法并说明理由。 • 5.针对阅读内容提出建议或设想。 • 6.根据文章内容,想像情节。 • 7.揣摩文中人物性格,想像其神态、语言及心理活 动。 • 8.自选角度,谈读了文章之后的感受。 • 9.对文中的人物形象进行评价。 • 1.指出记叙文中记叙的人称、顺序、线索和要素等。 • 2.辨识说明文的说明对象、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等。 • 3.判别议论文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 4.分辨小说的主要人物、情节和环境等。 • 5.识别特殊体裁(如新闻)的结构。 • 6.辨别文中的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 • 7.判断文中的各种修辞手法。 • 1.分析文章的基本结构。 • 2.划分文章或段落的结构层次。 • 3.解说层次划分的理由。 • 4.编写文、段的结构提纲。 • 5.找出能显示文章结构层次的词语或句子。 • 6.找出表示过渡、照应的词语、句子、语段。 • 7.分析句与句、段与段、部分与整体间的结构关系。 • 8.排列文段句子的顺序。 • 9.根据行文脉络,将打乱的语句、文段归位。 • 10.分析并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 • 1.概括文本内容。 • 2.领会文章主旨或寓意。 • 3.把握全文结构。 • 4.概括人物形象。 • 5.概括文中表现对象的主要特点。 • 6.感受文章的情感倾向。 • 7.评价作品的基本写法与表达技巧。 • 8.提取全文关键信息,如总说句、中心句等。 • 1. 提炼记叙的要素。 • 2.概括文章的情节。 • 3.概括人物事迹的各个方面。 • 4.提炼刻画人物的方法。 • 5.概括人物形象的特点。 • 6.概括说明对象的特征或事理。 • 7.提炼说明顺序、说明方法。 • 8.提炼或概括中心论点、分论点。 • 9.提炼论证的过程及论证的方法。 • 10.概括文、段的中心或内容大意。 • 11.提炼段、句的写作模式并进行仿写。 • 12.通过划分文、段的结构,提炼文、段的思路。 • 13.把材料改写成一句话新闻。 • 14.将材料进行归类。 • 15. 提炼概括文、段的表达特点。 •l.结合具体的语境解释词语的含义。 •2.依据文章内容,对词语语句所指代的内容进行具体描述。 •3.对文章的重点句子(哲理句中心句等)的含义进行解说。 •4.给描述的对象下定义。 •5.根据具体的描述,给描述对象画出直观图形并进行解说。 •6.根据文段所表达的内容,对其含义进行阐释。 •7.对文章标题的含义进行解说。 •8.对文章所表达的主旨进行阐释。 •9.对答题的理由进行说明。 •10.结合自己人生体验,对文章所叙写的内容进行个性化阐释 • 1.在具体的语境中品析词义,体会句义。 • 2.比较、品味词、句、段的表达作用和效果。 • 3.品析词语的准确严密、生动形象等。 • 4.品析成语、俗语等的精练准确及表达作用。 • 5.品析句式的变化及表达作用。 • 6.品析修辞手法的精妙及其表达作用。 • 7.品析段落及全篇的语言特色。 • 1.记叙文写作手法:首尾照应、画龙点睛、巧用修辞、详略 得当、叙议结合、正侧相映等。 • 2.说明文表现手法:对比诠释、拟人式写法、答问式结构等。 • 3.议论文写作手法:引经据典、巧譬善喻、逆向求异、正反 对比、类比推理等。 • 4.散文表现手法:托物言志、咏物抒情、人称变化、抑扬结 合、联想想像、比喻象征及语言的骈散结合等。 • 5.小说表现手法:描写手法、烘托手法、伏笔和照应、悬念、 实写与虚写等。 • 1.摘出感受最深的句子并说明理由。 • 2.体会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感情。 • 3.结合现实生活,谈对文中某问题的认识。 • 4.是否同意文中的某种说法并说明理由。 • 5.针对阅读内容提出建议或设想。 • 6.根据文章内容,想像情节。 • 7.揣摩文中人物性格,想像其神态、语言及心理活 动。 • 8.自选角度,谈读了文章之后的感受。 • 9.对文中的人物形象进行评价。

资料: 1.9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