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树问题
在操场边上,有一条20米长的
小路,学校计划在小路的一边种树。
每隔5米种一棵,一共种多少棵树?
20米
●●
一边
每隔5米种一棵,
两端
都不种
两端种
一端种
线段图
两端都不栽一端栽两端栽
合作要求:
1、四人小组合作,组长负责,合理分工。
2、每个小组选择三种情况中的一种,画出设计方
案。
3、完成的小组,记录员把数据填入表格中,观察
表格中数据,说一说,你们发现了什么?
4、每个小组推荐一名学生来汇报。
植树类型 两端栽 一端栽 两端都不栽
间隔数(个)
棵树(棵)
11
10
3
9
10
5
讨论:棵树与间隔数有什么关系?
每隔5米栽一棵
4
4
植树类型 两端栽 一端栽 两端都不栽
间隔数(个)
棵树(棵)
10
10
每隔2米栽一棵
44
5米
100米
100÷5=20(段)
20+1=21(棵)
答:一共需要栽 21 棵树苗。
(植树棵数)
(间隔数)
同学们在全长100米的小路 一边 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
要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两边
21×2=42(棵)
42
大象馆和猩猩馆相距60米,绿
化队要在两馆间的小路两旁栽
树,相邻两棵树之间的距离是3
米。一共要在几棵树?
19× 2 = 38(棵)
答:一共要栽38棵树。
60 ÷3 = 20(个)
20 —1 = 19(棵)
(间隔数)
(植一边的树棵树)
(两边的棵树)
一根木头长10米,要把它平均分成5段,每
据下一段需要8分钟,据完一共要花多少分钟?
5-1=4(下)
4×8=32(分钟)
答:据完一共要花32分钟。
8分钟8分钟8分钟 8分钟
10
米
广场上的大钟
5时敲响5下,8秒
敲完。 12时敲12
下,需要多长时间
敲完?
8÷(5-1)=2(秒)
2×(12-1)=22(秒)
答:需要22秒。
• 起点至第一栏的距离为
13.72米,
• 中间共有10个栏,栏间距
离为9.14米,
• 最后一栏至终点的距离是
14.02米
• 你们知道他从起点到终点
跑了多少米吗?
13.72米 9.14米 14.02米
起点 终点
13.72米 9.14米 14.02米
起点 终点
小红:(10-1)×9.14+13.72+14.02=110(米)
小明:10×9.14+13.72+14.02=119.14(米)
衷心祝愿同学们
在以后的学习中
走得更远
飞得更高
《植树问题》 教 学 阐 释
一、教材解读
教材中设置“数学广角”单元教学内容的目的不是教会学生机械的公式和抽
象的模型,而是让学生体验探索建立模型的过程和数学思想方法。 本节课的教
学将逐步向学生渗透复杂问题从简单入手、利用数形结合解决问题等数学思想,
经历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
问题的能力。是后面继续学习植树问题的重要基础。
二、学情分析:
学生曾经接触过一些利用“植树问题”规律解决的类型题,而本单元是学生系
统全面的接触“植树问题”,这部分的学习内容以生活为基础,学生一定会很感
兴趣,学习的热情也会比较高涨,但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这部分内容对于学
生来说是不容易理解和掌握的。五年级的学生仍以形象思维为主,但抽象逻辑
思维能力有了初步的发展,具备了一定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归类梳理的数
学活动经验。学生对于植树活动有所了解,教学时可以从实际问题入手,引导
学生在分析、思考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发现隐含的规律,经历抽取出数学模型的
过程,体验数学思想方法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
三、目标定位 及教学重难点:
新课标中提到“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
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针对这一学科特点和教材内容,确定以下
教学目标:
(1)通过猜想验证、合作探索,动手实践,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在直线上植树棵数
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2)通过学生自主实验、探究、交流、发现规律,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初步探究、
合作交流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3)让学生在探索、建模、用模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数学
的信心。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植树问题与生活联系密切,学生并不陌生。但是要从具体的事物中发现规律、
找到规律,并进行建模。
教学重点:利用熟悉的生活情境,通过操作、分析、合作交流发现、理解植树的棵
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是本节课的。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四、教学方法:
针对学生的实际,教学中我主要采用观察、比较、操作等方法,
创造条件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实验,亲身体验,并组织学生展
开交流,探索规律,归纳总结,体验知识的生成和形成,建立模
型。
本节课我采用“在生活中找间隔----在动手操作中找方法-----
在方法中找规律---在规律中学会应用”的教学过程,让每个学生
都动手、动脑、合作探究,并经历分析、思考、并最终解决问题。
在教学上,我还借助媒体等的直观演示,引导学生意趣激思,以
思促学,在创设的生活情境中尝试探索,形成概念,积极参与,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
五、教学环节的设计:
为实现新课标中所提到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这一教育
理念提供良好的平台。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通过猜猜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双手是学生再熟悉不过的事物,让学生从这个具体的事物
中充分地感知本节课即将要学习的知识,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
二:在动手操作中找方法。
知识的得来不是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而是在数学活动中通过积极探究、思考、分析而获得的
通过画一画,简单验证,动手、动脑、动口,多种感官参加学习数学知识的活动,学生就发现了发
现规律,并总结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在教师的主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验证规律,潜移默化巩固新知。
在这一教学环节中,精心安排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中历经知识形成与发展的
全过程,积累了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并适时设疑,引导学生透过数学现象看到本质,真正理解和
掌握了新知。
推广到与植树问题相近的一些问题中。上楼、排队,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现实生活中
的许多不同事件,都含有与植树问题相同的数量关系,它们都可以利用植树问题的模型来解决它,
感悟数学建模的重要意义。
四:在方法中找规律,验证规律。
练习题设计成闯关的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挑战欲。练习做紧密联系生活,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既注重了新知识的应用,又面向了全体学生。
本节课的板书力求简洁清晰,形象地反映出本节课知识体系以及知识的发展形成的过程,突出
重点、突破难点,帮助学生建立植树问题的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