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信息技术上册全册教案川教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七年级信息技术上册全册教案川教版

ID:727292

大小:417.5 KB

页数:88页

时间:2021-06-10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用心 爱心 专心 1 七年级信息技术上册全册教案 川教版 《信息技术》教案 授课对象 七年级学生 章(节) 学习要求与安排 进 度 1/20 教材分析 重点 严格遵守教学常规:不迟到不旷课;了解计算机学习基本方法。 难点 做到人到、心到、手到 关键 理论与实践结合;勤思索,勤动手;与老师的教学过程同步, 教学目的 本节课解决的是学习内容与学习方法问题,同时要求学生营造一学习氛围,尊重 同学互帮互学,取长补短,他不是简单的工具的使用,他凝聚了许多相关学科新成 果,另一方面,由于计算机教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除了勤于动手外,更值 的我们思索的是如何根据自身的学习、生活需要,解决信息的处理方式与方法, 真正达到学以致用。 教法 以讲授为主 教具 白板加粉笔 教学过程 1、 相互认识;(提出与本学科相关的知识) 2、 本课程教学内容及总学时数进度安排 ; 3、 教学形式{以讲授(大屏幕为主)与实际操作相合}; 4、 考试形式与要求(参加全国计算机能力考试一级内容); 5、 学习方法; 6、 简单介绍本计算机开机过程与要求;本计算机的硬件指标及软件资源; 7、 介绍键盘的分类、分布、各键位功能 8、安排 10-20 分钟的文字录入 教学后记 常言:磨刀不误砍柴工,尽管花费了两节课的时间进行讲解安排,但非常必要, 一门课的开始一定要求学生明确学习的内容,考试的方式,学习的方法,并能加 深理解学习的目的,要求学生互帮互学。 用心 爱心 专心 2 《信息技术》教案 任课教师:罗于钧 授课对象 七年级学生 章(节) 第一课 信息与信息社会 进 度 2/20 教材分析 重点 信息、信息的获取与处理、信息社会 难点 信息的获取与处理 关键 信息的获取与处理 教学目的 通过本节的学习,全方位的理解信息的概念、信息的获取与处理、信息社会,使 学生对信息的获取与处理、信息社会有一初步的了解 教法 讲授与大屏幕幻灯片及 CAI 教学软件演示 教具 多媒体课件、大屏幕 教学过程 1、 检查学生是否带有教科书、和笔记本; 2、 复习上一讲的内容(学习要求与方法); 3、 讲授新内容并同步演示教学内容: ⑴、信息:人们通常把声音、数据、文字、图片、影像等载体中所传达的 意义叫做“信息” ⑵、信息的获取与处理: 对所得到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后可以得到更有价值的信息。对信息的加工处理称 为“信息处理”,信息处理中,需要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分类、检索、筛选、存 储、发布等操作。 人们需要很快处理信息的工具。计算机以其自身的高速、准确、便捷等优势, 成为信息处理的极佳工具。 ⑶、信息社会: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信息社会到此到此正在来临,信息技术与 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进入了一个空前发展的时代。 4、 小结 5、 留约 30 分钟的键盘练习 教学后记 “信息的获取与处理”是教学的一个疑难点,为了深入了解“信息的获取与处 理”,讲清这一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用心 爱心 专心 3 《信息技术》教案 任课教师:罗于钧 授课对象 七年级学生 章(节) 第二课 信息技术及其发展趋 势 进 度 3/20 教材分析 重点 通信技术及其发展:电话、手机 微电子技术及其展: 电子计算机技术及其发展:多媒体化、网络化、智能化、巨型化、微 型化 难点 2.3 电子计算机技术及其发展 关键 2.3 电子计算机技术及其发展 教学目的 学习通信技术及其发展、微电子技术及其展、电子计算机技术及其发展 教法 理论讲述与大屏幕相结合 教具 幻灯机、大屏幕 教学过程 1、 复习上一讲的重点内容 2、 讲授新内容 ⑴、通信技术及其发展: 电话:人们常说的电话,一般是指有线电话或称“固定电话”。 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可视电话也逐渐进入了人们的生活。 手机:1987 年 11 月 18 日,中国电信在广州建立起我国第一个模拟移动电话网: 正式开办移动电话业务。 数字移动电话通信质量高,话机体积小,信息容量大,全球与因特网 互联,实现“手机上网”。 ⑵、微电子技术及其展: 微电子技术是研制、生产微小型电子元件及产品的技术,它的核心是集 成电路技术。 ⑶、电子计算机技术及其发展: 多媒体化:多媒体技术是计算机发展的一大趋势,它是将文字、声音、图形、静 止图像、活动图像与计算机集成在一起的技术。 网络化:计算机网络是将地理位置不同、具有独立功能的多台计算机系统,通过 通信设备的线路连接起来,用网络软件实现网络中资源共享和信息传递的系统。 智能化:所谓智能是指用计算机模拟人类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用知识和经验 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巨型化:各国的巨型机,其规模越来越大,速度越来越快。 微型化:就在超级计算机竞争处于白热化的同时,微型机则逐步向“笔记本”, 甚至“口袋电脑”方向发展。 3、 小结 4、 留约 30 分钟的键盘练习 教学后记 指导学生加速对通信技术及其发展、微电子技术及其展、电子计算机技术及其发 展的认识;了解计算机在各个不同领域的应用。 用心 爱心 专心 4 《信息技术》教案 任课教师:罗于钧 授课对象 七年级学生 章(节) 第三课 电子计算机的发展与应用 进度 4/20 教材分析 重点 ⑴、电子计算机的特点:运算速度快、计算精度高、有超强的记忆能力和逻辑 判断能力、实现自动控制、可靠性高。 ⑵、电子计算机的应用:①)科学计算 ②数据处理 ③过程控制 ④计算 机辅助系统 ⑤人工智能 难点 ⑴、电子计算机的特点:运算速度快、计算精度高、有超强的记忆能力和逻辑 判断能力、实现自动控制、可靠性高。 ⑵、电子计算机的应用:①)科学计算 ②数据处理 ③过程控制 ④计算 机辅助系统 ⑤人工智能 关键 电子计算机的应用:(1)科学计算(2)数据处理(3)过程控制(4)计算机 辅助系统(5)人工智能 教学目的 了解计算机的产生与发展;了解计算机的特点与应用。 教法 理论讲述与大屏幕相结合 教具 幻灯机、大屏幕 教学过程 1、 复习上一讲的重点内容 2、 讲授新内容: 3.1 电子计算机的产生与发展 (1)电子计算机的产生。 (2)电子计算机的发展 3.2 电子计算机的特点:运算速度快、计算精度高、有超强的记忆能力和逻辑判断能力、 实现自动控制、可靠性高。 3.3 电子计算机的应用: (1)科学计算 (2)数据处理 (3)过程控制 (4)计算机辅助系统 (5)人工智能 3、 小结 4、留约 30 分钟的键盘练习 教学后记 学生上机实际操作时,难度很大,很多同学不能正确运用指法,有人甚至用一个指头击 打键盘。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加大指导、监督的力度。让学生有一个正确的指法,这是最基 础而且关键。 用心 爱心 专心 5 《信息技术》教案 任课教师:罗于钧 授课对象 七年级学生 章(节) 第四课 计算机系统及其工作 原理 进 度 5/20 教材分析 重点 4.1 计算机系统 (1)计算机硬件:控制器、运算器、存储器、输入设备、 输出设备(2)计算机软件(3)计算机的工作原理 难点 4.1 计算机系统 (1)计算机硬件:控制器、运算器、存储器、输入设备、 输出设备(2)计算机软件(3)计算机的工作原理 关键 4.1 计算机系统 (1)计算机硬件:控制器、运算器、存储器、输入设备、 输出设备(2)计算机软件(3)计算机的工作原理 教学目的 本节是信息技术的难点,特别是对计算机系统硬件理解,简单地了解计算机系统 的基本组成及简单的工作原理;了解计算机的分类 教法 理论讲述与大屏幕相结合 教具 幻灯机、大屏幕 教学过程 1、 复习上一讲的重点内容 2、 讲授新内容: 4.1 计算机系统 (1)计算机硬件: 控制器:是计算机的神经中枢,指挥着整个计算机的工作。 运算器:是进行运算的部件,完成计算机中有的算术运算和逻辑运算。 存储器:用来存储程序和数据信息,分为主存储器和辅助存储器。 输入设备:是从计算机外部将数据、命令等信息输入到计算机内存的设备。如: 键盘、鼠标、扫描仪、麦克风、光笔、数码照相机、数码摄像机等。 输出设备可以把计算机的处理结果转换成人们能够认识的信息。 (2)计算机软件:是计算机系统中程序、数据和相关技术资料的总称。是计算 机的灵魂,是发挥计算机功能的关键。可以分为系统软件(包括操作系统、语言 处理程序等)和应用软件(是在硬件的系统软件的支持下,为解决各类实际问题 采用某种计算机语言编写的程序。 (3)计算机的工作原理:首先通过输入设备将数据和体现运算步骤的程序送入; 程序和数据送入计算机后,用存储器存放它们;然后由运算器对这些数据进行具 体的运算处理,并得到运算结果;最后,通过输出设备将运算结果输出到屏幕上 或打印到纸上。整个工作过程都是在控制器的控制下完成的。 4.2 计算机的分类:巨型机、大型机、小进机、微型机。 3、 提问并提供适当的题进行讲解 4、 小结 5、 留约 30 分钟的键盘练习 教学后记 用心 爱心 专心 6 《信息技术》教案 任课教师:罗于钧 授课对象 七年级学生 章(节) 第五课计算机中数的表示 进 度 6/20 教材分析 重点 5.1 数据在计算机中的表示 5.2 二进制数转换为十进制数 5.3 字节的基本概念 难点 5.2 二进制数转换为十进制数 关键 5.2 二进制数转换为十进制数 教学目的 了解计算机中为什么要使用二进制数,以及二进制数转换为十进制数,理解字节 的基本概念,掌握存储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教法 理论讲述与大屏幕相结合 教具 幻灯机、大屏幕 教学过程 1、 复习上一讲的重点内容 2、 讲授新内容: 5.1 数据在计算机中的表示 十进制数是人们习惯使用的数,然而,在计算机中,使用的数是二进制数。 计算机之所以采用二进制数,是因为计算机内的信息传输和转换都是靠电信号实 现的,而组成计算机的电子零部伯的物理状态往往只有两种,如开关的开与合, 电流的断与通、电位的高与低等。物理器件的这两种状态正好可以用数字“0” 和“1”来表示。 5.2 二进制数转换为十进制数 要将二进制转换为十进制数,先把二进制数以 2 为基数按数位展开,再用 十进制的运算方法计算,就可以得到这个二进制数的十进制表示方式。 5.3 字节的基本概念 存储器存放二进制信息的多少称为“存储容量”。存储容量以字节(英文 byte,简写 B)为基本单位,常见的存储器容量单位还有 KB(千字节)、MB(兆字 节)及 GB,它们的换算关系为: 1GB=1024MB 1MG=1024KB 1KB=1024B 3、 小结 4、 留约 30 分钟的键盘练习 教学后记 用心 爱心 专心 7 《信息技术》教案 任课教师:罗于钧 授课对象 七年级学生 章(节) 第六章 初步使用计算机 进 度 7/20 教材分析 重点 学习、掌握使用计算机输入字符和在计算机中绘画 难点 在计算机中绘画 关键 掌握在计算机中输入字符和绘画的技巧 教学目的 1、 通过本内容的学习,学生能熟练地在计算机中输入字符和绘画。 2、 学会打开和关闭计算机。 3、 学会正确使用键盘和鼠标。 4、 了解使用计算机的健康常识。 教法 理论讲述与大屏幕相结合、通过计算机实际操作实践加深理解 教具 幻灯机、大屏幕、计算机实际操作 教学过程 1、 复习上一讲的重点内容 2、 讲授新内容: ①、如何打开记事本,并且在记事本中输入字符。 ②、如何保存输入字符的记事本。 ③、如何打开计算机的的“绘画”软件,并在“绘画”软件中进行绘画练习。 ④、如何保存绘制好的图画。 ⑤ 使用计算机的健康常识: 长时间使用计算机,可能会出现疲劳、头痛、视力模糊、眼睛干燥或充血诗症 状。使用计算机时,一定要使室内有适宜的光线;显示器上最好有滤色镜,以 减轻眼睛疲劳;保持正确的操作姿势;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工作小时,就要休 息片刻;平时可以多吃一些含维生素 A 的食物,如动物肝脏、胡萝卜、蔬菜和 水果等,以保护眼睛。 3、 小结 4、 留约 30 分钟的自由练习 教学后记 用心 爱心 专心 8 《信息技术》教案 任课教师:罗于钧 授课对象 七年级学生 章(节) 第七课 多媒体计算机 进 度 8/20 教材分析 重点 多媒体计算机的组成和多媒体文件的格式 难点 多媒体计算机的组成和多媒体文件的格式 关键 多媒体计算机的组成 教学目的 了解多媒体计算机的概念;了解多媒体计算机及其组成;通过活动了解常见几 种多媒体文件格式 教法 理论讲述与大屏幕相结合 教具 幻灯机、大屏幕 教学过程 1、 复习上一讲的重点内容 2、 讲授新内容: ⑴、多媒体计算机 媒体是指数字、文字、声音、图形和图像等传递信息的载体。 多媒体是指多种信息载体的表现形式和传递方式。 ⑵、多媒体计算机的组成: ①、多媒体计算机的硬件系统:多媒体主机、多媒体输入设备、多媒 体输出设备、多媒体存储设备、多媒体功能卡、操纵控制设备 ②、多媒体软件系统:多媒体计算机和软件系统以操作系统为基础, 还包括在不同领域的应用中开发出来的实现多媒体信息处理、传递的 所有软件 ⑶多媒体文件的格式: ①、声音: Wave 文件(·WAV) MPEG 音频文件(MP1,MP2,MP3) ②、图形、静态图像文件格式: A、BMP 文件(·BMP) B、JPEG 文件(·JPG) ③、动态图像文件格式 A:GIF 动画文件(·GIF) B:MPG 影像文件(·MPG) 3、 提问并提供适当的题进行讲解 4、 小结 5、 留约 30 分钟的键盘练习 教学后记 用心 爱心 专心 9 《信息技术》教案 任课教师:罗于钧 授课对象 七年级学生 章(节) 第 8 课 计算机数据安全 进度9/20 教材分析 重点 计算机病毒的特征及危害、计算机病毒的预防和清除 难点 计算机病毒的特征及危害、计算机病毒的预防和清除 关键 计算机病毒的危害与安全防范常识 教学目的 掌握计算机病毒的概念,了解计算机病毒的牲及危害性;掌握预防、清除计算 机病毒的方法及数据安全维护的方法。 教法 理论讲述与大屏幕相结合 教具 幻灯机、大屏幕 教学过程 1、 复习上一讲的重点内容 2、 讲授新内容: ⑴、计算机病毒的有关常识:计算机病毒是人为的一咱隐藏在可执行程序和数 据文件中的生龙活虎程序。具有自我复制的能力,影响计算机程序的政党地招 待和数据安全,具有相当大的破坏性。 ⑵、计算机病毒的特征及危害性 ①、计算机病毒的主要特征:A 计算机病毒的传染性 B 计算机病毒的破 坏生 C、计算机病毒的潜伏性 ②、计算机病毒的危害性:A 直接破坏计算机数据信息 B 占用磁盘空 间,抢占系统资源 C 影响计算机运行速度 D 给使用者造成严重的心 理压力 ⑶、计算机病毒的预防和清除 A 安装防病毒软件,及时更新 B 对初次使用的软盘或光盘,先检测再使用 C 不从不可靠的渠道下载软件 D 对系统盘及重要数据进行备份 E 定期利用杀毒软件对计算机进行病毒检测 F 用杀毒软件对病毒进行查杀 G 经常用杀毒软件查杀病毒 3、 提问并提供适当的题进行讲解 4、 小结 5、 留约 30 分钟的自由练习 教学后记 用心 爱心 专心 10 《信息技术》教案 任课教师:罗于钧 授课对象 七年级学生 章(节) 第 9 课 计算机操作系统 进度 10/20 教材分析 重点 Windows 操作系统的发展与特点 难点 Windows 操作系统的发展 关键 掌握目录的概念与功用,文件性质的分类与属性的识别 教学目的 认识计算机操作系统在计算机中的地位和作用;了解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发展; 掌握 Windows 操作系统的发展及特点。 教法 理论讲述与大屏幕相结合、实际操作 教具 幻灯机、大屏幕、计算机 教学过程 1、 复习上一讲的重点内容 2、 讲授新内容: ⑴、计算机系统的管理者 ①、操作系统的作用和地位 ②、操作系统的发展 A 操 作 系 统 的 诞 生 B 曾 经 的 霸 主 ----DOS C 操 作 系 统 当 代 大 亨 -----Windows D 价廉物美的小企鹅 ⑵、Windows 操作系统的发展: ①、Windows 操作系统的发展 A、第一代 Windows 操作系统 Windows1.0 是在 1985 年正式推出 B、Windows2.0 是 1987 年 10 月推出的。 C、Windows3.0 是 1990 年 5 月推出的 D、1992 年 Windows3.1 发布 E、1994 年 Windows3.2 发布 F、1995 年 8 月 24 日 Windows95 发布 G、1996 年 8 月 24 日 WindowsNT4.0 发布 H、1998 年 6 月 25 日 Windows98 发布 I、2000 年 9 月 14 日 Windows me 发布 J、2000 年 12 月 19 日 Windows 2000 发布 K、2001 年 10 月 25 日 Windows XP 发布 ②、Windows 操作系统的特点: A、直观、高效的图形用户界面 B、多任务的操作环境 3、 提问并提供适当的题进行讲解 4、 小结 5、 留约 30 分钟的操作练习。 教学后记 用心 爱心 专心 11 《信息技术》教案 任课教师:罗于钧 授课对象 七年级学生 章(节) 第 10 课 Windows 桌面及窗口 进度 11/20 教材分析 重点 Windows 对话框的操作 难点 Windows 对话框的操作 关键 学习窗口的菜单操作和对话框的操作 教学目的 了解桌面的组成;学习窗口的菜单操作;学习对话框的操作,特别是窗口的识 别与任务的调用。 教法 理论讲述与大屏幕相结合、实验 教具 幻灯机、大屏幕、计算机 教学过程 1、 复习上一讲的重点内容 2、 讲授新内容: ⑴、桌面:Windows 启动成功后的整个屏幕称为“桌面”。观察桌面的组成, 用鼠标单击、双击、右击桌面上不同位置的任何一个对象或者桌面上的空白位 置。 ⑵、窗口菜单操作:在窗口中,计算机用户可以向计算机发出各种命令,这些 命令被分成不同的类型,每个类型中又包含了很多个命令。 ⑶、对话框的操作: ①、打开文件对话框:在一个窗口中打开文件就是让这个文件显示在窗口中。 要打开一个文件,必须告诉计算机文件存放的位置、文件的名字以及文件的类 型,这些信息都可以通过打开文件对话框传递给计算机。 ②、保存文件对话框:保存文件对话框的名称为“另存为”。通过“另存为” 对话框可以把窗口中的内容保存到磁盘上,也就是说把窗口内容变成一个文件。 ③、带有标签的对话框:位于对话框上面的“背景”、“屏幕保护程序”、“外 观”等称为“标签”。一个标签代表着对话框的一个表现形式,用鼠标单击对 话框中的标签会使对话框出现不同的形式。 3、 小结 4、 留约 30 分钟的界面操作 教学后记 用心 爱心 专心 12 《信息技术》教案 任课教师:罗于钧 授课对象 七年级学生 章(节) 第 11 课 用计算机写作 进度 12/20 教材分析 重点 如何在写字板中的文字的输入与设置文字格式,如何保存文件 难点 如何在写字板中的文字的输入与设置文字格式 关键 如何在写字板中的文字的输入与设置文字格式 教学目的 了解写字板;学习用写字板输入文字、设置文字、安放标题等;学会在写字板 中保存文件。 教法 理论讲述与大屏幕相结合、通过实际操作,熟练掌握. 教具 幻灯机、大屏幕、计算机 教学过程 1、 复习上一讲的重点内容 2、 讲授新内容: ⑴、打开写字板窗口:按照“开始”│“程序”│“附件”│“写字板”的操 作步骤打开写字板。写字板窗口由菜单栏、常用工具栏、格式工具栏、标尺、 编辑区等组成。 ⑵、写字板中的文字处理:① 选择输入法,用 Ctrl+Shift 切换。② 设置文字, 在常用工具栏下可以进行文字大小、颜色、粗细、倾斜设置。 ⑶、标题居中与首行缩进:单击标题行,单击格式工具栏的“居中”按纽。⑷、 保存文件:单击工具栏上的“保存”,会出现一个“另存为”对话框,此时“文 件名”框呈蓝色,用户可以直接输入文件的名字,再单击“保存”按纽就可以 把文件保存在“我的文档”文件夹中。下次打开文件的时候,只要单击工具栏 上的“打开”按纽,就能看到保存在“我的文档”中的文件。 3、 小结 4、 留约 30 分钟的操作练习:将第 61 页的活动 3 录入计算机,并保存在教 师机中教师指定的位置。 教学后记 用心 爱心 专心 13 《信息技术》教案 任课教师:罗于钧 授课对象 七年级学生 章(节) 第 12 课 画图软件的使用技巧 进度 13/20 教材分析 重点 利用画图软件实现文件格式的转换 难点 利用画图软件实现文件格式的转换 关键 利用画图软件实现文件格式的转换 教学目的 利用 Print Screen 键抓取屏幕,将抓取到的屏幕图形放到画图窗口中;利用画 图软件实现文件格式的转换 教法 理论讲述与大屏幕相结合、实际操作 教具 幻灯机、大屏幕、计算机 教学过程 1、 复习上一讲的重点内容 2、 讲授新内容: ⑴、将屏幕复制到画图窗口中 ① 抓取屏幕 A 抓取整个屏幕:按一次 Print Screen 键 B 抓取屏幕上的窗口或对话框:先牛农对泣住 ALT 键(不要松开),再按一次 Print Screen 键 ② 保存抓取到的图形:在完成抓取屏幕操作以后,打开“画图”窗口,通过“编 辑”│“粘贴”,就可以把已经抓取到的图形放到“画图”窗口中。在“画图” 窗口中,按照保存文件的方法:通过“文件” │“保存”,就可以把抓取到的 图形保存到计算机指定的位置。 ⑵、文件格式转换 ① 在“画图”窗口中打开 JPG 格式文件:要打开文件,需要告诉计算机文件存 放的文件夹、文件的名字、文件的类型、通过打开对话框里的搜寻框、文件列 表框、文件类型框就可以完成相应有选择。注意:在“打开”对话框中,一定 要把文件类型选择为“所有文件”,否则,列表中只能出现 BMP 格式的文件。 ② 文件格式转换: A、JPG 格式的文件是 Internet 上最受欢迎的图像格式,这是因为 JPG 格式的 文件很小,便于在网络上快速传送,且文件色彩很丰富。 B、文件格式的转换就是把一种格式保存为另一种格式的文件,它需要用“另存 为”对话框来完成。打开“另存为”对话框菜单操作:“文件” │“另存为”, (把“保存类型”选为带有位图的项)│“保存” 3、、 小结 4、 留约 30 分钟的界面操作 教学后记 用心 爱心 专心 14 《信息技术》教案 任课教师:罗于钧 授课对象 七年级学生 章(节) 第 13 课 个性化的桌面设置 进度 14/20 教材分析 重点 墙纸的设置方法 难点 利用画图软件设置墙纸 关键 如何把自己的图片设置为墙纸 教学目的 学习墙纸的设置方法;学会给桌面添加快捷方式。 教法 理论讲述与大屏幕相结合、实际操作 教具 幻灯机、大屏幕、计算机 教学过程 1、 复习上一讲的重点内容 2、 讲授新内容: ⑴、墙纸的设置方法:Windows 桌面上没有墙纸,需要通过特别的设置才 能出现墙纸。为了方便用户设置,Windows 系统给用户提供了一些墙纸。用户 艳情使用自己另选的墙纸,也是可以的。 ① 利用画图软件设置墙纸:在画图软件中,可以把自己选择的图片作为墙纸放 到桌面上。如果你的图片是 JPG 格式的,那么首先要把文件转换成 BMP 格式, 然后在国力窗口中,通过“文件” │“设置为墙纸(平铺)”,就可以完成墙 纸的设置。│“开始” │“程序”│“附件”│“画图”│ “文件”│“打 开”(打开 JPG 图片文件)│“文件”│“另存为”(图片保存为 BMP 格式) │“文件”│“设置为墙纸(平铺) ② 选用 Windows 系统提供墙纸(步骤): A、右击桌面的空白位置,在快捷菜单中单击“属性“,打开”显示属性“对话 框。 B、在背景标签对话框列出的图片文件中单击某个文件。 C、单击“应用“按纽(选择生效) D、单击“确定“按纽(关闭对话框)。 ③、把自己的图片设置为墙纸: A、右击桌面的空白位置,在快捷菜单中单击“属性“,打开”显示属性“对话 框。 B、“桌面” │“浏览”,出现“打开对话框”,在“打开”对话框的文件列 表中,单击自己的图片文件,再单击“打开”,回到“背景”标签对话框,被 选择的文件出现在文件列表中;同时在对话框的预览框中还出现了被选择的图 片文件,单击“应用”,图片就出现在桌面上。单击“确定”,关闭对话框。 ⑵、给桌面添加快捷方式: 首先要捞到程序并对它进行“复制”,然后回到桌面,右击空白位置,在快捷 菜单中单击“粘贴快捷方式”。 3、 小结 4、 留约 30 分钟的汉字输入练习 教学后记 用心 爱心 专心 15 《信息技术》教案 任课教师:罗于钧 授课对象 七年级学生 章(节) 第 14 课 让电脑帮助自己 进度 35/72 教材分析 重点 学会使用帮助系统, 难点 系统工具的概念与使用 关键 对附件的使用常识,掌握系统工具的使用。 教学目的 学习帮助系统的使用;利用帮助系统学习计算器有使用 教法 理论讲述与大屏幕相结合、实验法。 教具 幻灯机、大屏幕、计算机 教学过程 1、 复习上一讲的重点内容 2、 讲授新内容: Windows 系列软件的帮助系统主要以下几种应用的形式出现 :在线帮助、环境相 关帮助、联机帮助 ⑴、使用帮助系统 ① 通过“开始”菜单 ② 利用应用软窗口菜单栏的“帮助” ③ 按 F1 键 使用“开始”菜单,可以调出 Windows 98 的帮助系统,这个系统实际上是一本 《帮助手册》,有关 Windows 98 操作中的基本方法和疑难问题解答都在其中。 使用时先单击“开始”按纽,在“开始”菜单中单击“帮助”,就打开了 “Windows 帮助”窗口。 ⑵、Office 的帮助特色 Office 中的帮助系统十分有特色,它可以调出一个称为“Office 助手”的动画 图形,单击它就可以打开一个帮助选择菜单,非常有趣。而且,这种帮助是与环 境相关的,因为“大眼睛”或“查查”、“聪聪”会推测帮助主题,打开相应的 菜单。 ⑶、联机帮助 使用联机帮助时,可以在 Windows 98 帮助窗口上,单击“Web 帮助” 按纽,打开联机帮助窗口,在其中单击“联机支持”就可以联络上微软公司,获 得帮助。得,你必须是相关软件的注册用户,才能获得这一帮助支持。 3 小结 4、 留约 30 分钟的汉字输入练习 教学后记 用心 爱心 专心 16 附加文档 2010 年特岗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理论综合知识试卷(满分:100 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13 道小题,每小题 1 分,共 13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 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为适应科学知识的加速增长和人的持续发展要求而逐渐形成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称为( )。 A. 终身教育 B. 普通教育 C. 职业教育 D. 义务教育 2.提出“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的教育家是( )。 A. 培根 B. 夸美纽斯 C. 赫尔巴特 D. 赞科夫 3.将课程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这是( )。 A. 从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制度角度划分的 B. 从课程的功能角度划分的 C. 从课程的组织核心角度划分的 D. 从课程的任务角度划分的 4.( )是指根据各级各类学校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 A. 教育方针 B. 教育目的 C. 教学目标 D. 培养目标 5.( )是教师最为常用的研究方法。 A. 观察法 B. 访谈法 C. 实验法 D. 行动研究法 6.( )是指视觉系统分辨最小物体或物体细节的能力。 A. 视角 B. 视敏度 C. 视野 D. 明适应 7.考察被试个体差异,用于衡量被试相对水平,用于以选拔为目的的测验是( )。 A. 常模参照测验 B. 标准参照测验 C. 目标参照测验 D. 团体参照测验 8.新课程改革中提出的课程“三维目标”是( )。 A.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B.知识、情感、意志 C.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 D.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9.作为传统教育学派的代表人物,提出了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道德和性格的完善的教育学者是( )。 A. 杜威 B. 卢梭 C. 赫尔巴特 D. 夸美纽斯 10. 在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中,主导性的因素是( )。 A. 教育者 B. 受教育者 C. 教育措施 D. 教育内容 11. 马克思指出的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是( )。 A. 理论联系实际 B. 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C. 知识分子与工农相结合 D.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12. 某学生在研究事物时,容易受他人态度的影响,这位学生的认知方式很可能属于( )。 A. 场依存型 B. 场独立型 C. 冲动型 D. 沉思型 13. 人们对自己能否成功地从事某一行为的主观判断称为( )。 A. 自我期待感 B. 自我归因感 C. 自我预期感 D. 自我效能感 二、填空题(每空 1 分,共 15 分,请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 14. 教育是对教育专制性、等级化和特权化的否定。 15. 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讲授,最早始于德国哲学家。 16. 对学生是人的属性的理解包含三个基本的观点:学生是主体,学生是具有思想感情的个体,学生具有 独特的创造价值。 17. 感觉对比是同一感受器接受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分和。 用心 爱心 专心 17 18. 自我控制主要表现为个人对自己行为的和,使之达到自我的目标。 19. 教育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的交叉学科。 20. 奥苏贝尔指出,一切称之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至少包括三方面的内驱力决定成分,其中被看作 是学习的最重要和最稳定的动机。 21. 课堂气氛作为教学过程中的软情境,通常是指课堂里某种占优势的与的综合表现。 三、辨析题(本大题共 3 道小题,每小题 5 分,共 15 分) 22. 动机强度越高,越有利于取得成功。23. 智力高者,创造力必定高。24. 人类学习和学生学习之间是一 般与特殊的关系。 四、名词解释(本大题共 5 道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10 分) 25. 教学 26. 学校课程 27. 有意注意 28. 社会抑制 29. 学习策略 五、简答题(本大题共 5 道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20 分) 30. 为什么说学生具有发展的可能性与可塑性?31. 促进学生学习迁移的策略有哪些?32. 简述影响社会 知觉的特点。33. 简述韦纳的归因理论。34. 简述桑代克的三条主要的学习律。 六、论述题(11 分) 35.试述小学教育的培养目标。 七、教育写作题(16 分) 36. 先贤苏格拉底有句名言“美德即知识”,后人对此提出质疑“道德可教吗”。请以“道德是否可教” 为话题进行写作。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2010 年特岗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理论综合知识试卷 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A[解析] 终身教育主张在每一个人需要的时刻以最好的方式提供必要的知识和技能。终身教育思想成 为很多国家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终身教育是为适应科学知识的加速增长和人的持续发展要求而逐渐形成 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 2.B[解析] 在《大教学论》中,夸美纽斯用一句话概括了他的泛智教育思想,那就是“把一切事物教给 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 3.D[解析] (1)从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制度角度,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2)从课程 任务的角度,可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3)从课程功能的角度,可分为工具性课 程、知识性课程、技能性课程、实践性课程。(4)从教育阶段的角度,可分为幼儿园课程、小学课程、 初中课程、高中课程。(5)从课程的组织核心角度,可分为学科中心课程、学生中心课程、社会中心课 程等。 4.D[解析] 略 5.A[解析] 观察法是教育科学研究最基本、最普遍的方法。观察法是指在自然情境中对人的行为进行 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观察和记录,然后对所做记录进行分析,发现被观察者心理活动和发展的规律的方 法。 6.B[解析] 视敏度在医学上称为视力,视敏度的大小通常用视角的大小表示。 7.A[解析] 被试在常模参照测验中的成绩必须放到所在团体中,以被试在该团体中的相对位置来评估其 能力水平,这一团体即为常模团体。 8.A[解析] 新课程改革中提出的课程“三维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9.C[解析] 赫尔巴特最主要的教育观点是: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道德和性格的完善。 10. A[解析] 教育者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之一,是教育活动的主导因素。 11. D[解析] 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认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途径和 方法。 用心 爱心 专心 18 12. A[解析] 场依存型者的知觉倾向难以摆脱环境因素的影响,从题干可以看出该同学容易受他人态度 的影响,很可能就属于场依存型。 13. D[解析] 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能力能否胜任一项任务的判断与评价。 二、填空题 14. 民主化 15. 康德 16. 能动的 17. 不同刺激同时对比继时对比 18. 监督调节 19. 教育学与心理学结合而产生 20. 认知内驱力 21. 态度情感 三、辨析题 22. [答案要点]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通常动机强度和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不是一种线性关系,而是成倒“U”型曲线关系。 即在中等强度动机的情况下,个体的工作效率是最高的,动机的最佳水平随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在比 较容易的任务中,工作效率随动机强度的增强而提高,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较低的动机水平有利于任务 的完成。 23. [答案要点]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智力是人们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所形成的认知方面的稳定心理特点的综合;创造 力是应用新颖的方式解决问题,并能产生新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心理能力。二者的关系十分复杂。智力 高的人虽然可能比智力低的人更有创造性,但高的智力并不是创造力的充分必要条件。创造力还受到一些 非智力因素,如坚持性、自信心、意志力、责任感、兴趣等的影响。创造力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结 晶。 24. [答案要点] 这种说法是正确的。人类学习和学生学习之间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学生的学习既与人类的学习有共同之 处,但又有其特点:首先,以间接经验的掌握为主线;其次,具有较强的计划性、目的性和组织性;再次, 具有一定程度的被动性。 四、名词解释 25. 教学是在教育目的规范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是学校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 径。它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 (2)教学由教与学两方面活动组成; (3)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26. 学校课程即各级各类学校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科目及其进程的总和。包括以下具体含义: (1)是某级某类学校所要进行的全部教育内容的总和; (2)不仅包括各门学科的课内教学,还包括课外活动、家庭作业和社会实践等活动; (3)不仅规定各门学科的目的、内容及要求,而且规定了各门学科的安排顺序、课程分配、学年编制和学 周的安排。 27. 有意注意:有预定的目的,在必要时需要作出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28. 社会抑制:即个体在从事某一活动时,他人在场干扰活动的完成,抑制活动效率的现象,又称为社会 干扰。 29. 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有目的、有意识地制订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方 案。它包括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有效学习的程序、规则、方法、技巧及调控方式,可以是内隐的规则系统, 也可以是外显的操作程序和步骤。 五、简答题 30. [答案要点]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学生这一时期,是一个人的生理、心理发育和定型的关键时期,是一个人从不成熟到 基本成熟、从不定型到基本定型的成长发育时期,也是一个人生长发育特别旺盛的时期。对于学生来说, 他们身心各个方面都潜藏着极大的发展可能性,在他们身心发展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各种特征都还处在变化 用心 爱心 专心 19 之中,具有极大的可塑性。 31. [答案要点] (1)把各个独立的教学内容整合起来; (2)强调简单的知识技能与复杂的知识技能、新旧知识技能之间的联系; (3)注重学习原理、规则和模型等方面的重要性; (4)对学生应用其他学科知识解决问题予以鼓励。 32. [答案要点] (1)认知者本身的特点。主要包括认知者的经验、认知者的性格和认知者的需要。 (2)认知对象本身的特点。认知对象本身的特点是指该对象对于认知者所具有的价值及其社会意义的大小。 (3)知觉的情境方面。在社会知觉中,除去知觉的主体、客体之外,知觉的情境也具有重要作用。 (4)逻辑推理的定势作用。定势在对人的知觉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在对陌生人形成初步印象时,这种作 用特别明显。 33. [答案要点] 韦纳等人认为,对于构成人的行为的原因,除去按照控制所在分成内在的个人因素和外在的环境因素,还 可以按照另一维度即稳定性划分。在内部因素里可以分为稳定的(如能力)和易变的因素(如努力程度)。 在外部因素里可以分为工作难度,这是稳定的;机会和运气,这是不稳定的。 34. [答案要点] (1)准备律。在进入某种学习活动之前,如果学习者做好了与相应的学习活动相关的预备性反应(包括生 理的和心理的),学习者就能比较自如地掌握学习的内容。 (2)练习律。对于学习者已形成的某种联结,在实践中正确地重复这种反应会有效地增强这种联结。 因而对教师而言,重视练习中必要的重复是很有必要的。另外,桑代克也非常重视练习中的反馈,他认为 简单机械的重复不会造成学习的进步,告诉学习者练习正确或错误的信息有利于学习者在学习中不断纠正 自己的学习内容。 (3)效果律。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得到的各种正或负的反馈意见会加强或减弱学习者在头脑中已经 形成的某种联结。效果律是最重要的学习定律。桑代克认为学习者学习某种知识以后,即在一定的结果和 反应之间建立了联结,如果学习者遇到一种使他心情愉悦的刺激或事件,那么这种联结会增强,反之会减 弱。他指出,教师尽量使学生获得感到满意的学习结果显得尤为重要。 六、论述题 35. [答案要点] (1)德育方面:使学生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和爱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感 情,初步具有关心他人、关心集体、诚实、勤俭、不怕困难等良好品德,以及初步分辨是非的能力,养成 讲文明、懂礼貌、守纪律的行为习惯。 (2)智育方面:使学生具有阅读、书写、表达、计算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一些自然、社会和生活 常识,培养观察、思维、动手操作和自学能力,以及有广泛的兴趣和爱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体育方面:培养学生锻炼身体和讲究卫生的习惯,具有健康的体魄。 (4)美育方面: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具有初步的审美能力。 (5)劳动技术教育方面: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会使用几种简单的劳动工具,具有初步的生活自理能 力。 小学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根据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目的、任务和学龄初期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提出来的。小 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因此,在这个阶段为学生今后全面和谐充分地发展打下了“初步”基础,是小 学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特征。 七、教育写作题 36. [参考例文] 道德养成途径之我见 用心 爱心 专心 20 古希腊教育家苏格拉底将美德与知识等同,由知识的可教而得到美德可教。但是美德又不仅仅是知识,美 德可以是“知识”以外的东西,是一种人们践行道德的“见识”。这样,美德就不可能仅仅通过德育的说 教与学习就可以获得。在《普罗塔哥拉斯》中苏格拉底也曾提出过“美德不可教”的命题,前后矛盾。道 德究竟可教吗?我认为,道德不是单纯由“教”得来的,但道德是在有教育的环境中养成的。 我认为道德养成途径有三条:基本知识的传授;专门的道德知识的教授;榜样的树立与环境的习染。 这三条途径的地位是不同的,其中占首要地位的是榜样的树立与环境的习染。由于人的社会属性,无时无 刻不处于社会化进程和受到社会各个方面(如家长、教师、同伴、媒体等)的影响,社会氛围无疑在个体 道德认识和情感体验及价值判断中占重要地位。关怀理论注重人的情感的关注与培养,通过关怀与理解营 造一个充满温情和人文精神的环境,经验会在个体的心理发展中起重要作用,使个体更有可能在看待和对 待他人时充满温情。 其次是基本知识的传授。这里的基本知识是指除专门的道德知识以外的知识,并且是指在学校中进行的有 组织地学习知识,既包括学科知识,又包括活动课程知识。虽然各个学科有各自的主要教育目标,但道德 教育必然会不可避免地隐含其中——普通课程的学习可以在生理上和心理上给学生造成影响,从而影响其 对道德的情感体验。如对汉语的学习,使个体常常会沉醉于其优美的文字,产生对祖国独特文化的热爱, 这种热爱极有可能在社会行为中转化为维护社会公德的言行,体现了一个人的道德。对一般知识(非德育 知识)的学习,可以开阔一个人的眼界,转变其思维方式,使其自然而然处于一种高姿态。因而,对社会 甚至整个世界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更宏观的把握,而不是只看到表面的、暂时的利害和个人的得失,从而 提高了个人的道德境界。活动课程不仅可以获取知识,同时也把道德实践包含在内,使课程的道德教育功 能更全面。 再次为道德知识的教授。道德知识偏重于“教”而非“育”,是对社会行为规范的总结与体系化,是独立 的德育过程。这种专门知识自成体系,是有意的研究结果,对于培养受教育者道德意识,规范受教育者行 为有一定作用,但易流于教条主义和口号化,使人产生厌烦甚至抵触情绪。 道德是每个人所应追求的品质,但其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一生要做的功课。学校是学生的主要活 动场所,对于学生的道德养成,应提供良好的氛围。不但在知识传授、课程设置以及学校氛围营造上下工 夫,而且要给学生道德发展创造适宜的环境。 教育心理学案例分析 [案例 1] 一位热情而热爱教育工作的教师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学习及提供一个更有情趣的学习环境.新学年开始了,他 对教室进行了一番精心的布置,教室内周围的墙上张贴了各种各样,生动有趣的图画,窗台上还摆上了花草,植 物,使课室充满了生机.请你判断,它将产生什么样的效果为什么 [分析] 这位热情的教师出发点虽然很好,但事与愿违,反而产生分散学生注意,影响学生集中学习的效果.根 据无意注意的规律,有趣的图画,室内的花草,植物这些新异的刺激物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尤其对低年级学生, 他们容易把注意转移到欣赏图画,花草植物上,而影响了专心听课. [案例 2] 教师在板书生字时,常把形近字的相同部分与相异部分分别用白色和红色的粉笔写出来,目的是什么 符合什 么规律 [分析] 目的是加大形近字的区别,使学生易于掌握形近字. (1)符合知觉选择性规律:知觉对象与知觉背景差别越大,对象越容易被人知觉. (2)符合感觉的相互作用中同时性对比规律:红白形成鲜明的对比,使学生容易区别形近字. [案例 3] 教学生识字有很多技巧,有一位教师告诉学生如何区别"买卖"两个字时说:"多了就卖,少了就买."学生很快记 住了这两个字.还有的学生把"干燥"写成"干躁",把"急躁"写成"急燥",老师就教学生记住:"干燥防失火,急躁必 用心 爱心 专心 21 跺足."从此以后,学生对这两个字再也不混淆了.这些教法有何心理学依据 [分析] 这些教法对我们有很好的启发和借鉴作用.心理学的知识告诉我们:凡是有意义的材料,必须让学生学 会积极开动脑筋,找出材料之间的联系;对无意义的材料,应尽量赋予其人为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识记, 记忆效果就好.简言之,教师应教学生进行意义识记. [案例 4] 教师在检查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时,其试卷为什么不单纯用选择和判断题,而常常求助于填空,问答题 [分析] 选择和判断主要通过再认解答;填空,问答主要通过重现来解答.由于再认和重现的水平不同,人的再 认记忆优于重现记忆,而且能再认的不一定重现.因此仅靠判断,选择难以说明记忆已达到牢固保持的程度,往 往借助于问答,填空等题型. [案例 5] 在实际的教学中,有的教师对学生作业采用"漏一补十""错一罚十"的做法.你怎样看待这一现象 请运用记忆 的有关规律加以分析. [分析] 这种做法违背记忆规律,也是行之无效的.学生识记的效果和识记材料的性质和数量有关,在一定的时 间不宜过多,否则,易引起学生过度的疲劳,降低记忆的效果,同时,"漏一补十""错一罚十"的做法易使学生丧失 学习兴趣和记忆的信心和主动性,对进一步学习制造一些心理障碍. [案例 6] 在课堂上,教师让学生"列举砖头的用处"时,学生小方的回答是:"造房子,造仓库,造学校,铺路";学生小明的回 答是:"盖房子,盖花坛,打狗,敲钉",请问小方和小明的回答如何你更欣赏哪种回答 为什么 请根据思维的原理 进行分析. [分析] 小方回答砖头的用途都是沿着用作"建筑材料"这一方向发散出来的,几乎没有变通性.而小明的回答 不仅想到了砖头可作建筑材料,还可作防身的武器,敲打的工具,这样的发散思维变通性就好,其新的思路和想 法,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教育学练习 一.选择题: “以僧为师”,“以吏为师”是古代什么时期的教育特征? A.中国 B.埃及 C.希腊 D.罗马 ( B) 以培养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为教育目的的是古代 A.斯巴达 B.埃及 C.希腊 D.雅典 ( D) 以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强悍的军人为教育目的是古代 A.希腊 B.埃及 C.斯巴达 D.雅典 ( C ) 以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教育内容比较丰富,教育方法比较灵活为特征的是古代 A.希腊 B.埃及 C.斯巴达 D.雅典 ( D ) 以强调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教育内容单一,教育方法比较严厉为特征是古代 A.希腊 B.埃及 C.斯巴达 D.雅典 ( C ) 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于 A.古代 B.文艺复兴后的欧洲 C.近代 D.现代 ( C ) 以“教育的终身化”为教育特征的是 A.古代 B.文艺复兴后的欧洲 C.近代 D.现代 ( D ) 以“教育的民主化”为教育特征的是 A.古代 B.文艺复兴后的欧洲 C.近代 D.现代 ( D ) 以“教育的多元化”是为教育特征的是 A.古代 B.文艺复兴后的欧洲 C.近代 D.现代 ( D ) 反映孔子教育思想的文献是 A.《学记》 B.《论语》C.《礼记》 D.《中庸》( A ) 用心 爱心 专心 22 在教育史上主张“有教无类”的教育家是 A.孔子 B.孟子 C.墨翟 D.荀子 ( A ) 在教育史上提出“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的教育家是 A.孔子 B.孟子 C.墨翟 D.荀子 ( A ) 在教育史上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家是 A.孔子 B.孟子 C.墨翟 D.荀子( A ) 下述属于墨家主张的是 A.有教无类 B.兼爱 C.复归人的自然本性 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 C ) 下述属于孔子主张的是 A.有教无类 B.兼爱 C.复归人的自然本性 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 A ) 下述属于孔子主张的是 A.兼爱 B.“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C.复归人的自然本性 D.化民成俗,其必 由学 ( B ) 下述属于孔子主张的是 A.复归人的自然本性 B.兼爱 C.“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 C ) 下述属于道家的主张是 A.有教无类 B.兼爱 C.复归人的自然本性 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 C ) 由《学记》提出的教育主张是 A.有教无类 B.兼爱 C.复归人的自然本性 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 D )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出自 A.《学记》 B.《论语》C.《礼记》 D.《中庸》 ( A ) “学不躐等”出自 A.《学记》 B.《论语》C.《礼记》 D.《中庸》( A )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这句话反映了 A.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B.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C.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D.教育与科技的关系 ( A ) 西方古代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著名的教育家是 A.苏格拉底 B.柏拉图 C.亚里士多德 D.德莫克里特 ( A ) 下述著作中反映柏拉图的教育思想的是 A.《理想国》 B.《政治学》C.《论演说家的教育》 D.《民本主义与教育》( A ) 反映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教育家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的是 A.《理想国》 B.《政治学》C.《论演说家的教育》 D.《民本主义与教育》( B ) 以教育现象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是 A.教育 B.教育学 C.教育论 D.德育论 ( C ) 1632 年,《大教学论》的出版标志着教育学的独立,其作者是 A.夸美纽斯 B.赫尔巴特 C.卢梭 D.裴斯泰洛齐 ( A ) 近代启蒙主义教育的代表人物是 A.夸美纽斯 B.康德 C.卢梭 D.裴斯泰洛齐 ( C ) 近代教育史中主张“绅士教育”的教育家是 A.裴斯泰洛齐 B.卢梭 C.康德 D.洛克 ( D ) 近代教育史中提出著名的“白板说”的教育家是 A.洛克 B.卢梭 C.康德 D.裴斯泰洛齐 ( A ) 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建立始于夸美纽斯的研究,他的代表作是 A.《大教学论》 B.《爱弥尔》C.《论演说家的教育》 D.《民本主义与教育》( A ) 用心 爱心 专心 23 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并把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和心理学基础之上的教育家是 A.卢梭 B.夸美纽斯 C.康德 D.赫尔巴特 ( D ) 赫尔巴特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并把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和心理学基础之上,写了著名的教育学著作 A.《大教学论》 B.《普通教育学》C.《论演说家的教育》 D.《民本主义与教育》 ( D ) 以下哪一项不是赫尔巴特强调的中心 A.教师中心 B.学生中心 C.教材中心 D.课堂中心 ( B ) 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关于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的主张,称为 A.白板说 B.做中学 C.儿童中心主义 D.实质教育派 ( C ) 美国的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的代表作是 A.《大教学论》 B.《普通教育学》C.《论演说家的教育》 D.《民本主义与教育》( D ) 以下哪一种观点是杜威的主张 A.教师中心 B.儿童中心 C.课堂中心 D.教材中心 ( B ) 1939 年,首位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主编《教育学》的教育家是 A.凯洛夫 B.赞可夫 C.布鲁纳 D.维果斯基 ( A ) 我国尝试编写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始于 A.50 年代 B.60 年代 C.70 年代 D.80 年代 ( B ) 20 世纪 60 年代以后提出了课程结构理论的教育家是 A.凯洛夫 B.赞可夫 C.布鲁纳 D.维果斯基 ( C ) 20 世纪 60 年代以后提出了教学发展思想的教育家是 A.凯洛夫 B.赞可夫 C.布鲁纳 D.巴班斯基 ( B ) 决定教育领导权的是 (2.1) A 生产力 B 科学技术 C 政治经济制度 D 文化 ( C ) 决定教育事业发展规模和速度的是 A 科学技术 B 政治经济制度 C 文化 D 生产力 ( D ) 首次提出“人力资本”理论的学者是 A 布鲁钠 B 赞可夫 C 舒尔茨 D 皮亚杰 ( C ) “人力资本”理论创建于 ( ) A 1948 年 B 1952 年 C 1958 年 D 1960 年 ( D ) 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的因素是 A 政治经济制度 B 科学技术 C 生产力 D 文化 ( B ) 教育能推进科学的 A 制度化 B 系统化 C 体制化 D 全面化 ( C ) 人的身心发展具有 (3.1 ) A 系统性 B 能动性 C 客观性 D 主观性 ( B ) 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人物是 A 孔子 B 荀子 C 孟子 D 墨子 ( C ) 强调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是 A 弗洛伊德 B 威尔逊 C 格塞尔 D 皮亚杰 ( C ) 中国古代“外铄论”的代表人物是 A 孟子 B 墨子 C 孔子 D 荀子 ( D ) 提出“白板说”的是 A 华生 B 洛克 C 卢梭 D 格塞尔 ( B ) 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决定教育、教学工作应 A 有针对性 B 因材施教 C 抓住成熟期 D 循序渐进 ( D ) 用心 爱心 专心 24 “拔苗助长”、“凌节而施”违背了人的身心发展的 A 阶段性 B 顺序性 C 不均衡性 D 差异性 ( B ) 在教育、教学中采用“一刀切”、“一锅煮”的办法,这是违背了人的身心发展的 A 顺序性 B 阶段性 C 互补性 D 差异性 ( D ) “因材施教”体现了人的身心发展的 A 差异性 B 不均衡性 C 阶段性 D 顺序性 ( A ) 能够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前提的因素是 A 成熟 B 遗传素质 C 环境 D 教育 ( B ) “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强调的是 A 环境决定论 B 遗传决定论 C 教育万能论 D 二因素论 ( B ) 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是 A 遗传素质 B 环境 C 个体主观能动性 D 教育 ( C ) 心理学家所说的“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指的是 A 幼儿期 B 儿童期 C 少年期 D 青年期 ( C ) 国家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才的总要求,就是 (4.1 ) A 教学目的 B 教育目的 C 培养目标 D 教学目标 ( B ) 衡量和评价教育实施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是 A 教育目的 B 教育任务 C 教育规律 D 教育原则 ( A ) 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根本性问题,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 A 控制作用 B 制约作用 C 促进作用 D 指导意义 ( D )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 A 主要方法 B 重要方法 C 唯一方法 D 特殊方法 ( C ) 根据各级各类学校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我们习惯上称为 A 教育方针 B 教育目的 C 教学目标 D 培养目标 ( D ) 教育目的是社会需求的集中反映,它集中体现了 A 教育的性质 B 教育的任务 C 教育的内容 D 教育的规律 ( A ) 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 A 高水平的智力 B 实践能力 C 健康体魄 D 创新精神 ( D ) 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在于重视 A 实践能力的培养 B 思维能力的培养 C 想象能力的培养 D 创新能力的培养 ( D ) 学生具有发展的可能性和 (5.1 ) A 潜在性 B 现实性 C 特殊性 D 可塑性 ( D ) 人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个体的早期发展更多地体现了 A 实践的属性 B 社会的属性 C 自然的属性 D 现实的属性 (C ) 社会环境对个体的客观要求所引起的需要与个体的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运动,是推动个体由自然人向社会 人转变的 A 动力 B 动机 C 条件 D 基础 ( A ) 学校作为为个体发展而有意识地安排的一种特殊环境,其要求、内容及各种活动能否引起并满足学生发展 的需要,取决于教师对这种环境的 A 认识 B 设计 C 设想 D 安排 ( D ) 公民权利中最基本、最重要、内涵最为丰富的一项权利是 A 隐私权 B 人身权 C 名誉权 D 荣誉权 ( B ) 学生最主要的权利是 A 人身自由权 B 人格尊严权 C 受教育权 D 隐私权 ( C ) 用心 爱心 专心 25 学生是独立的社会个体,有着独立的法律地位,并且受到社会 A 正常的保护 B 热心的保护 C 一般的保护 D 特别的保护 ( D ) 教师不得因为各种理由随意对学生进行搜查,不得对学生关禁闭,这是由学生的 A 人格尊严权决定的 B 人身自由权决定的 C 隐私权决定的 D 名誉权决定的 ( B ) 教师不得对学生进行漫骂、体罚、变相体罚和其他侮辱学生的行为,这是由学生的 A 人身自由权决定的 B 隐私权决定的 C 人格尊严权决定的 D 荣誉权决定的 ( C ) 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职业角色的 A 系统化 B 多样化 C 复杂化 D 专门化 ( B ) 教师胜任教学工作的基础性要求是,必须具有 A 学科专业素养 B 教育专业素养 C 品德专业素养 D 职业道德素养 ( A ) 教师职业的特殊要求是,必须具有 A 管理能力 B 控制能力 C 教育能力 D 研究能力 ( C )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取得成功的 A 必然要求 B 必然结果 C 心理前提 D 必要保证 ( D ) 学生主体性的形成,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 A 条件 B 任务 C 途径 D 结果 ( A ) 教师对学生指导、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 A 自由发展 B 自主发展 C 自愿发展 D 自动发展 ( B ) 一位教育工作者的真正威信在于他的 A 权利 B 威严 C 权威 D 人格力量 ( D ) 教育改革的核心是 (6.1) A 内容改革 B 方法改革 C 课程改革 D 途径改革 ( C) 学校教育的基础是 A 教师 B 学生 C 班级 D 课程 ( D ) 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始于教育家 A 洛克 B 斯宾塞 C 赫尔巴特 D 杜威 ( B) 课程的组织方式或设计课程的种类指的是 A 课程类型 B 教学计划 C 教学大纲 D 教科书 ( A) 基础型课程注重学生基础学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须的“三基”为中心的基础教养。“三 基”指的是 A 读、写、画 B 读、画、算 C 画、写、算 D 读、写、算 ( D ) 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和能力的课程,属于 A 实践型课程 B 研究型课程 C 拓展型课程 D 知识型课程 ( B ) 从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制度角度,可把课程分为 A 地方课程 B 研究型课程 C 知识性课程 D 社会中心课程 ( A ) 以课程任务为依据可把课程分为 A 学校课程 B 技能性课程 C 学生中心课程 D 基础型课程 ( D ) 从课程功能的角度可把课程分为 A 国家课程 B 工具性课程 C 拓展型课程 D 社会中心课程 ( B ) 从课程的组织核心来看,可把课程分为 A 社会中心课程 B 技能性课程 C 研究型课程 D 学校课程 ( A ) 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的最为关键的准则是确定 A 教育目的 B 培养目标 C 课程目标 D 教学目标 ( C ) 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这三个特征是 A 课程目标的基本特征 B 教学计划的基本特征 C 教学大纲的基本特征 D 教学目标的基本特征 用心 爱心 专心 26 ( C ) 教学计划的中心问题是 A 开设哪些科目 B 各门学科开设的顺序 C 各门学科的教学时间 D 各门学科的教学方法 ( A ) 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是 A 课程目标 B 教学目标 C 教学计划 D 教学大纲 ( D ) 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是 A 教学计划 B 教学大纲 C 教育目的 D 教学目标 ( B ) 教材的主体部分是 A 讲授提纲和讲义 B 教科书和参考书 C 教科书和讲义 D 讲义和参考书 ( C ) 课程实施是指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 A 基本要求 B 基本原则 C 基本手段 D 基本途径 ( D ) 课程实施计划的展开过程是 A 安排课程表 B 分析教学任务 C 选择并确定教学模式 D 组织教学活动 ( D ) 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是 (7.1 ) A 课外活动 B 实践活动 C 教学活动 D 班主任工作 ( C ) 教学在学校整个教育系统中居于 A 基础地位 B 中心地位 C 主要地位 D 重要地位 ( B ) 智力是指人们的认识能力,其核心是 A 注意力 B 观察力 C 思维力 D 想象力 ( C ) 把学习过程概括为“学——思——行”的统一过程的教育家和思想家是 A 孔子 B 孟子 C 荀子 D 墨子 ( A ) 主张“一切知识都从感官的知觉开始的”教育家是 A 赫尔巴特 B 杜威 C 凯洛夫 D 夸美纽斯 ( D ) 试图用心理学的“统觉理论”原理来说明教学过程的教育家是 A 夸美纽斯 B 赫尔巴特 C 杜威 D 凯洛夫 ( B ) 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 A 重要力量 B 主要力量 C 内部动力 D 外部动力 ( C ) 教学过程的结构指的是教学进程的 A 基本部分 B 基本内容 C 基本途径 D 基本阶段 ( D ) 在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中,居于中心环节的是 A 引起学习动机 B 领会知识 C 巩固知识 D 运用知识 ( B ) 领会知识包括感知教材和 A 熟悉教材 B 分析教材 C 概括教材 D 理解教材 ( D ) 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是 A 教学目的 B 教学内容 C 教学原则 D 教学方法 ( C ) 孔子提出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体现了教学的 A 启发性原则 B 巩固性原则 C 直观性原则 D 循序渐进原则 ( A ) “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体现了教学的 A 直观性原则 B 启发性原则 C 循序渐进原则 D 巩固性原则 ( D ) 循序渐进原则要求教学要 A 温故而知新 B 不陵节而施 C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D 学而时习之 ( B ) 教学工作中的中心环节是 (8.1 ) A 备课 B 上课 C 作业的检查与批改 D 课外辅导 ( B ) 用心 爱心 专心 27 课的类型的划分依据 A 教学任务 B 教学内容 C 教学规律 D 教学原则 ( A ) 教师上课必要的补充主要是通过 A 布置作业 B 检查作业 C 课外辅导 D 课后练习( C ) 一个测验能测出它所要测量的属性或特点的程度,成为测量的 A 信度 B 难度 C 区分度 D 效度 ( D ) 一个测验经过多次测量所得的结果的一致性程度,成为测验的 A 信度 B 效度 C 区分度 D 难度 ( A ) 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称为 A 教学程序 B 教学步骤 C 教学组织形式 D 教学阶段 ( C ) 古代中国、埃及和希腊的学校大多采用 A 分组教学 B 个别教学 C 道尔顿制 D 班级上课制 ( B ) 最早在理论上对班级授课制进行阐述的教育家是 A 斯宾塞 B 卢梭 C 洛克 D 夸美纽斯 ( D ) 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是在 A 1856 年 B 1860 年 C 1862 年 D 1866 年 ( C ) 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称为 (9.1 ) A 德育目的 B 德育原则 C 德育规律 D 德育目标 ( D ) 德育目标是德育工作的 A 基础 B 途径 C 出发点 D 重要环节 ( C ) 德育目标确定了培养人的总体规格和要求,但必须落实到 A 德育内容上 B 德育规律上 C 德育原则上 D 德育方法上 ( A ) 德育过程中不同质的各种要素的组合方式称为德育过程的 A 内容 B 层次 C 结构 D 方法 ( C ) 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素是知、情、意、行,其中基础性的要素是 A 知 B 情 C 意 D 行 ( A ) 衡量人们品德的重要标志是 A 道德认识 B 道德情感 C 道德意志 D 道德行为 ( D ) 活动和交往是学生品德形成的 A 关键 B 基础 C 内容 D 途径 ( B ) 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这体现了德育的 A 疏导原则 B 因材施教原则 C 导向性原则 D 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 C ) 德育的实施渠道或形式就是德育的 A 方法 B 手段 C 内容 D 途径 ( D ) 实施德育的最基本的途径是 A 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B 课外校外活动 C 劳动 D 共青团活动 ( A ) 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的观点的方法是 A 榜样法 B 说服法 C 陶冶法 D 锻炼法 ( C ) 委托任务和组织活动是属于 A 说服法 B 榜样法 C 锻炼法 D 陶冶法 ( C ) 德育认知模式非常注重 A 道德认识 B 道德情感 C 道德意志 D 道德行为( A ) 德育体谅模式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 A 道德认识 B 道德情感 C 道德意志 D 道德行为( B ) 用心 爱心 专心 28 创立社会模仿模式的教育家是 A 柯尔伯格 B 皮亚杰 C 麦克费尔 D 班杜拉 ( D ) 学校行政体系中最基层的行政组织是 ( 10.1) A 共青团组织 B 教导处 C 总务处 D 班级 ( D ) 率先正式使用“班级”一词的是著名教育家 A 埃拉斯莫斯 B 夸美纽斯 C 洛克 D 卢梭 ( A ) 班级管理的主要对象是 A 班级公共财产 B 班级信息 C 学生 D 班级资料( C ) 通过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去管理班级的经常性活动,属于 A 常规管理 B 平行管理 C 民主管理 D 目标管理( A ) 班主任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 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称为 A 常规管理 B 平行管理 C 民主管理 D 目标管理( C ) 班级成员在服从班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班级管理的管理方式是属于 A 常规管理 B 目标管理 C 平行管理 D 民主管理( D ) 二、填空题: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 ,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 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 学校教育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 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 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 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 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 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 广义的教育包括_家庭教育_ 、_社会教育_ 和 _学校教育_。 《孟子》说夏、商、周“设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这里的庠、序、 学、校是 学校名称。 中国近代系统完备的学制产生与 1902 年的《钦定学堂章程》和 1904 年的《奏定学堂章程 》。 中国近代系统完备的学制产生于 1902 年的《钦定学堂章程》和 1904 年的《奏定学堂章程》。 1902 年的《钦定学堂章程》又称 壬寅学制 。1904 年的《奏定学堂章程》又称 癸卯学制。 中国古代学校的“六艺”教育包括 “礼”“乐”“射”“御”“书”“数” 。 中国古代的“礼”、“乐”、“射”、“御”、“书”、“数”统称为 六艺 。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简称 四书 。 先秦时期,以 墨翟为代表的墨家与儒家并称显学。 西方古代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著名的教育家是苏格拉底 。 柏拉图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其代表作《理想国》中。 柏拉图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其代表作《理想国》中。 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教育家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集中反映在他的著作《政治学》 中。 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教育家 亚里士多德 的教育思想集中反映在他的著作《政治学》中。 教育学是一门以 教育现象 为研究对象,探索 教育规律 的科学。 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建立始于夸美纽斯的研究,他的代表作是 《大教学论》 。 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建立始于 夸美纽斯 的研究,他的代表作是《大教学论》 。 法国启蒙主义教育的代表人物是卢梭 ,其代表作是《爱弥尔》。 法国启蒙主义 教育的代表人物是卢梭,其代表作是《爱弥尔》。 近代教育史中主张绅士教育的教育家是 洛克 。 近代教育史中提出著名的“白板说”的教育家是 洛克 。 用心 爱心 专心 29 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并把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和心理学基础之上的教育家是 赫尔巴特 , 其代表作是《普通教育学》 。 赫尔巴特是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并把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和心理学基础之上的教育家。 美国的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关于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的主张我们称为儿童中心主义 。 美国的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在关于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问题上提出了与前人完全相反的观点,我们将他的 观点称为儿童中心主义。 1939 年,首位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主编了《教育学》的教育家是 凯洛夫。 20 世纪 60 年代以后美国的布鲁纳提出的课程结构理论,和前苏联的 赞可夫的教学发展思想对世界教育的 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0 世纪 60 年代以后美国的布鲁纳提出的 课程结构理论,和前苏联的赞可夫的教育发展思想对世界教育的 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义务教育是国家用 法律形式 规定对一定年龄儿童实施的某种程度的免费学校教育。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2.1) 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 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人力资本理论的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 科学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 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称为学校文化。 校园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缩影。 校园文化-是人们为了保证学校中教育活动顺利进行而创立和形成的一种特有的文化形态。 学校的精神或观念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 10 ------------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经过长期实践形成的。 .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称为是个体身心 发展。(3.1) 人的身心发展是在社会实践 过程中实现的。 英国哲学家洛克的白板说是外铄论的一个典型的代表。 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曾经说过,给他一打健康的婴儿,不管他们祖先的状况如何,他可以任意把他 们培养成从领袖到小偷等各种类型的人。 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年龄特点,是在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中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 所谓发展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于形成的时期。 遗传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 上的特点。 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 美国生理和心理学家格塞尔认为,胎儿的发育大部分是由基因制约的,这种由基因制约的发展过程就是成 熟 。 .环境泛指个体生活其中外部条件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 。 所谓人的价值,是指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得到肯定,人的作用得到发挥,人的尊严得到保证。 个性亦称人格 ,指个体稳定的心理特征,具有整体性与独立性。 青年期是个体身心两方面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 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教育目的的实现则是教育活动的归宿 培养目标是根据各级各类学校任务确定的对 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 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 果。 教育目的具有历史性、时代性、社会性 ,在阶级社会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用心 爱心 专心 30 教育目的是社会需求 的集中反映,是教育性质的集中体现。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是确定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人的全面发展是与人的片面发展 相对而言的。 全面发展的人是精神和身体、个体性和社会性得到普遍、充分而自由发展的人。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 体育是授予学生健康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的自我保健意识和体质,培养参加体育活 动的需要和习惯,增强其意志力的教育。 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的鉴赏美和创造美能力,培养他们高尚情操与文明素养的教育。 劳动技术教育是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 劳动观点和习惯的教育。 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 ,是一种精神状态。 .学生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具有特定的社会属性的人。(5.1) 中学这一时期,是一个人的生理心理发育和形成的关键时期。 推动个体由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的动力,是社会环境对个体的客观要求所引起的需要与个体的发展水平之 间的矛盾运动。 .没有活动,没有个体与 环境 的相互作用,也就没有个体的发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是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 与环境对个体自发的、零碎的、偶然的影响相比,学校教育对学生的成长起着的主导作用。 从法制角度讲,学生是独立的社会个体,有着独立的法律地位。 学生是权利的主体,享有法律所规定的各项 社会权利 。 身心健康权包括保护未成年学生的生命健康 、人身安全、心理健康等内容。 人格尊严权是指学生享有受他人尊重 ,保持良好形象及尊严的权利。 受教育权是学生最主要的权利,我国一系列法律都对此进行了规定。 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 ,教师是专业人员。 我国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职业角色的多样化。 学生具有向师性,教师的言论行为、为人处世的态度会对学生具有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 .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是教师胜任教学工作的基础性 要求,有别于其他专业人员学习同样学科的要求。 教师职业是教书育人。因此,教师不仅要有所教学科的专业素养,还要有 教育专业素养。 教育理念是教师在对教育本职工作理解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教育的观念和理性信念。 教师要具有热爱学生,忠诚党的教育事业 愿意终生从事教育工作的教育信念。 教育能力是指教师完成一定的教育教学活动的本领,具体表现为完成一定的教育教学活动的方式、方法和 效率。 语言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工具,是传播知识和影响学生的重要手段。 教师的研究能力是综合地、灵活地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创造性活动的能力,是对未知事物探索性的、发现 性的心智、情感主动投入的过程。 教师的 人格特征是指教师的个性、情绪、健康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的品质等。 师生关系 是指学生和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 的态度。 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构成 授受关系。 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 民主平等 的关系。 严格要求的民主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朋友式的友好帮助 的关系。 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 相互促进 的关系。 课程研究与教学研究同样重要。课程论侧重研究教什么,教学论侧重研究“如何教”。(6.1) 用心 爱心 专心 31 课程是指课业及其进程 。 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 。 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教学计划、教学大纲 和教科书。 课程类型是指课程的组织方式 或指设计课程的种类。 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是依据 课程任务 来划分的。 所谓国家课程,是由 中央教育行政机构 编制和审定的课程。 学校课程通常以选修课或 特色课 的形式出现。 课程是随 社会的发展 而演变的。 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是指导、实施和评价教学的基本依据。 课程目标的依据主要有对学生的研究、对社会的研究和对学科的研究 。 我国义务教育的教学计划具有强制性 、普遍性和基础性三个基本特征。 中小学的教学科目设置,基本以 科学的分类 为依据。 教学计划中的课时分配包括学科的总时数,每门学科各学年的授课时数和周课时等。 教学大纲又称 学科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 件。 教学大纲一般是由说明和 本文 两部分构成的。 教科书又称课本,它是依据教学大纲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 教科书是 教学大纲 的具体化。 课程实施是指把 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 教学单元 通常是指某门课程的教材内容中的一个比较完整的部分。 课是教学单元的组成部分,所要解决的是课堂教学活动如何安排 的问题。 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 是课程实施的最后一项任务或环节。 课程评价既是课程设计与实施的终点,又是课程设计与实施继续向前发展的起点。 目标评价模式是针对 20 世纪初形成并流行的常模参照测验的不足而提出的。 美国学者斯克里文针对目标评价模式的弊端提出了目的游离评价模式 。 课程计划实际的结果 目的游离评价模式主张把评价的重点从“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转向。 教学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活动,不仅是智育的主要途径,也是德育、体育、美育等的基本途径。(7.1) 教学任务受人们追求的教学价值取向决定,它指明各教育阶段、各科教学应实现的目标要求。 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教学所传授的基础知识,是指形成各门学科的基本事实、相应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公式及其系统。 所谓智力,一般指人们的认识能力,即认识客观事物的基本能力,是认识活动中表现出来的那些稳定的心 理特征。 体力主要指身体的正常发育与身体各个器官的活动能力。 学生的创造才能主要指他们能运用已有知识和智能去探索、发现和掌握未知晓的知识的能力。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认为教学过程是新旧观念的联系和系统化的过程。 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认为,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 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反映教学中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与丰富学生感性知识的关系,理论与实践 的关系。 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主要是间接经验。 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 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教学具有教育性,这是由赫尔巴特 率先明确提出的观点。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用心 爱心 专心 32 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 教学原则贯穿于各项教学活动之中,它的正确和灵活运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教学方法是师生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方法。 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 讲授法可分为讲述、讲解和讲演三种方式。 谈话法特别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语言表述的能力。 谈话法可分为复习谈话和启发谈话两种。 练习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知识去完成一定的操作,并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 实验法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的、严谨的学习态度。 备课是教师教学工作的起始环节,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8.1) 钻研教材包括钻研教学大纲、教科书和阅读有关的参考书。 课的类型是指根据教学任务划分的课的种类。 课的结构是指课的_基本组成部分_及各部分进行的顺序、时限和相互关系。 构成课的基本组成部分有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 作业是结合教学内容,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的各种类型练习。 辅导是_帮助和指导_学生学习的活动。 试题类型可分为供答型和选答型两大类。 供答型试题可分为简答式试题和_陈述式试题两种。 简答式试题的最简便形式是填空题。 选答型试题可以分为是非题、多项选择题和组配式试题三种。 测验的难度是指测验包含的试题难易程度 测验的区分度是指测验对考生的不同水平能够区分的程度。 教学中还应培养学生自测和_自评_的能力。 个别教学制最显著的优点在于教师能__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_。 班级授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 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的是 1862 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的_京师同文馆_。 为了解决班级上课不易照顾学生个别差异的弊病,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_根组教学_在一些国家开始出现。 在教学史上先后出现的影响较大的教学组织形式有个别教学制、班级上课制、分组教学和_道尔顿制_。 教学策略的基础特征是综合性、可操作性和灵活性。 结构化策略在教材的排列方面可分为直线式、_分支平行_、螺旋式和综合式等。 教学策略的类型可分为内容型、_形式型、方法型和综合型四种。 形式型策略就是以_教学组织形式_为中心的策略。 方法型策略是以教学方法和_技术_为中心的策略。 综合型策略是直接从_教学目标、任务出发、综合展开的策略。 德育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总称。(9.1) 德育包括家庭德育、学校德育和_社会德育_等形式。 在德育历史发展过程中,其原理、原则和内容方法等存在一定的共同性,因此,德育具有继承性。 德育内容是指实施德育工作的具体材料和主体设计。 我国学校德育内容主要有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_心理健康教育_。 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主要分为学习辅导、_生活辅导_和择业指导三个方面。 德育过程是_个体社会化_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德育过程通常是由教育者、受教育者、_德育内容_和德育方法四个要素构成的。 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_学生已有品德水平_之间的矛盾。 德育方法是为达到德育目的在德育过程中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 用心 爱心 专心 33 德育方法包括了教育者的施教传道方式和受教育者的受教修养方式。 陶冶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和艺术陶冶等。 处分分为警告、记过、留校察看、开除学籍等。 当代最具影响的德育模式有认知模式、体谅模式、社会模仿模式等。 道德教育的认知模式是当代德育理论中流行最为广泛、占据主导地位的德育学说。 所谓道德两难指的是同时涉及两种道德规范两者不可兼得的情境或问题。 班级是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10.1) 19 世纪初,英国学校中出现了导生制,这对班级组织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班级管理的主要管理手段有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 班级平行管理的理论源于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的平行影响的教育思想。 实施班级民主管理要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是组织全体学生参加班级全程管理,二是建立班级民主管理制度。 目标管理是由美国管理学家德鲁克提出的。 目标管理是一种以自我管理为中心的管理模式。 班主任领导方式一般可以分为权威的、放任的、民主的、 三种。 在当前班级管理实践中,有两种领导方式运用得比较多,一是教学中心的领导方式,二是“集体中心”的 领导方式。 三、简答题 试分析古代雅典的教育和斯巴达的教育特点?(1.1) 雅典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教育内容比较丰 富,教育方法也比较灵活。 斯巴达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强悍的军人,强调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教育内容单一, 教育方法也比较严厉。 简述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 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以他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对中国文化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极其 深刻的影响。孔子的教育思想在他的言论记载《论语》中有充分的反映。在教育上,孔子关于“有教无类”,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等的主张,不仅对中国古代影响极深,对现 代的中国教育也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近代教育的特点? 近代教育有如下特点: (1) 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19 世纪以后,资产阶级政府逐渐认识到公共教育的重要性,并逐渐 建立了公共教育系统。 (2) 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机械化工业革命的基本完成和电气化工业革命的兴起,提出了普及初等教 育的要求,并为初等教育的普及提供了物质条件。 (3) 教育的世俗化;与共了教育的发展相应,教育逐渐建立了实用功利的世俗教育目标,从宗教教育中分 离出来。 (4) 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西方教育发展的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有法律的明确规定,教育的每次重要 进展或重大变革,都以法律的形式规定和提供保证。 政治经济制度是如何制约教育的?(2.1) (1)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2)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3) 政治经济制度 决定着教育的目的。 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1) 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2) 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3) 教育可 以促进民主。 生产力是如何决定教育的? 用心 爱心 专心 34 (1) 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2) 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3) 生 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1) 教育再生产劳动力,(2) 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为什么说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尽管生产力对教育有制约作用,但从历史上看,教育与生产力的发展并非完全同步。有两种情况: (1)在一定时期内,由于人们的思想意识落后于较为先进的生产力,教育的思想、内容、手段 、方法等 也往往落后于生产力的发展;(2)在生产力处于较低的水平下,由于文化交流、社会转型甚或传统的影响, 其教育的思想内容甚至方法也可能超越生产力发展的水平。 科学技术是如何影响教育的? (1) 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观念,(2)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3) 科 学技术能够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1) 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2) 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4) 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 信息技术对教育有哪些影响? (1) 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2) 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3)信 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 为什么说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 (1)信息技术的智能化,可以根据学习者的情况自动生成相应的教学进程,确定相应的针对个人的评价标 准,实现教育的个性化,使因材施教的理想真正成为现实。(2)信息技术实现了人机互动模式,根据学习 者的目标、选择和努力程度等给予不同的反馈,给予象征性的奖励和惩罚。(3) 信息技术促进师生关系 的民主化。 关于学校文化的界说有哪些不同的观点? (1)学校文化不仅包括学校全体成员共同遵循的一些观念和行为,而且也包括部分成员共同遵循的观念和 行为;(2)学校文化既可能会给预定教育目的达成带来积极意义,也有可能阻碍教育目的的达成;(3) 学校文化的核心是学校各群体所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其中最具决定作用的是思想观念特别是价值 观念。 学校文化具有哪些特征? (1) 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2) 学校文化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3) 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 传统为己任;(4) 学校文化的缩影是校园文化。 简述学生文化的成因。 (1) 学生个人的身心特征;(2) 同伴群体的影响;(3) 师生的交互作用;(4) 家庭社会经济地位; (5) 社区的影响。 简述学生文化的特征。 (1) 学生文化具有过渡性;(2) 学生文化具有非正式性;(3) 学生文化具有多样性;(4) 学生文 化具有互补性。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有哪些?(3.1) (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2)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3)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4)个体 身心发展的互补性;(5)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举例说明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1)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变化是不平衡的。例如,青少年的身高体重有两个生长的高 峰。第一个高峰在出生后的第一年,第二个高峰在青春发育期。 (2)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有的方面在较早的年龄阶段就已达到较高的发展水平,有的则要到较晚的 用心 爱心 专心 35 年龄阶段才能达到成熟的水平。如在生理方面,神经系统、淋巴系统成熟在先,生殖系统成熟在后。 简述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2)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 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3)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不可能夸大的。 简述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作用。 (1)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性,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2)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 分;(3)人在接受环境影响和作用时,也不是消极的、被动的。 简述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 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 延时的价值;(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教育怎样使人的价值得到发现? (1)要不断提高人们对人自身价值的认识,提高人们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2) 充分认识到人的生命价值、人的主体地位、人的个体的独特尊严;(3)不仅要教给人们知识和技能,而且 要教会人们驾驭知识技能,教会人们怀疑知识技能;(4)应该使人们清醒地认识到,知识是为人所用的, 而不应该由知识反过来奴役人。 初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是什么? (1)在身体发展方面,要进行保健和青春期教育,让少年懂得青春期生理变化的必然性和意义。(2)在 认知方面,应重视抽象思维和概括能力的培养;(3)在情意方面,应着重培养学生的道德理想和深刻的情 感体验。(4)在自我教育能力方面,帮助学生形成较正确的自我认识、使学生掌握评价自我的多维标准。 教育目的对教育工作的指导意义是通过哪些作用实现的?(4.1) (1)导向作用。它不仅为受教育者指明了发展方向,预定了发展结果,也为教育工作者指明了工作方向和 奋斗目标。(2)激励作用。共同的目的一旦被人们认识和接受,它不仅能指导整个实践活动过程,而且能 够激励人们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而努力。(3)评价作用。教育目的是衡量和评价教育实施效果的根本依据和 标准。 简述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教育目的是针对所有受教育者提出的,而培养目标是针对特定 的教育对象提出的,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对象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制定培养目标需要考虑各自学校学生的 特点。 什么是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如何? 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 果。 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他们彼此相关,但不能相互取代。目的 与目标根本不同,目标可以测量,而目的是不能测量的。 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是什么? (1)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制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2)教育目的体现了人们的教育理想; (3)我国教育目的是建立在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基础上的。 怎样理解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制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1)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有不同的教育目的;(2)不同的社会制度有不同的教育目的;(3)不同国家的 文化背景也使教育培养的人各具特色。 现阶段我国的教育目的及基本精神是什么? 现阶段我国的教育目的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 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基本精神是: (1)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 用心 爱心 专心 36 的统一;(2)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3)适 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普通中学德育有哪些要求? (1)帮助学生初步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2)热爱党,热爱人民, 热爱祖国,热爱劳动,热爱科学;(3)建立民主和法制的意识,养成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独立思考、勇 于开拓的思维方法和科学精神;(4)形成社会主义的现代文明意识和道德观念;(5)养成适应不断改革 开放形势的开放心态和应变能力。 普通中学在智育方面的要求有哪些? (1)帮助学生在小学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系统地学习科学文化基础知识,掌握相应的技能和技巧;(2) 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 兴趣、情感、意志和积极的心理品质。 普通中学在体育方面的要求是什么? (1)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知识和技能,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2)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 精神和坚强毅力;(3)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了解科学营养知识。 普通中学在美育方面有哪些要求? (1)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即对自然、社会中存在的现实美,对艺术作品的艺术美的感受能力; (2)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即具有美学的基础知识,具有分辨美与丑、文与野、优与劣的能力,具有区 分美的程度和种类的能力; (3)形成学生创造美的能力,即能把自己独特的美感用各种不同的形式表达出来的能力。 普通中学在劳动技术教育方面有哪些要求? (1)通过科学技术知识的教学和劳动实践,使学生了解物质生产的基本技术知识,掌握一定的职业技术知 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养成良好的劳动态度、劳动习惯和艰苦奋斗的精神; (2)结合劳动技术教育,还可以授予学生一定的商品经济知识,使学生初步懂得商品的生产、经营和管理, 了解当地的资源状况和经济发展规划,以及国家的经济政策、法律法规,具有一定的收集和利用商品信息 的能力。 为什么说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体发展的教育? 素质教育强调要把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结合起来,既充分重视学生共性的发展,对学生的基本方面 的发展有统一的要求,在此基础上,又要重视学生个性的多样性,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要求、不同 的教育模式、不同的评价方案,从而把学生的差别性显示出来并加以发展,使每一个学生成为具有高度自 主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的人。 为什么说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能力,更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一种精神状态? 创新能力离不开智力活动,离不开大量具体的知识,但创新能力决不仅仅是智力活动,它不仅表现为对知 识的摄取、改组和运用,不仅表现为对新思想、新技术的发明,而且是一种追求创新意识,是一种发现问 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倾向,是一种善于把握机会的敏锐性,是一种积极改变自己并改变环境的应变能力。 学生特有的本质属性表现在哪些方面?(5.1) (1)学生是处于人生阶段身心发展最迅速时期的人。 第一,学生具有发展的可能性和可塑性 第二,学生发展的可能性和可塑性转变为现实性的条件是 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 为什么说学生具有发展的可能性与可塑性?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中学这一时期,是一个人的生理心理发育和形成的关键时期,是一个人从不成熟 到基本成熟、从不定型到基本定型的成长发育时期,也是一个人生长发育特别旺盛的时期。对于学生来说, 他们身心各个方面都潜藏着极大的发展可能性,在他们身心发展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各种特征都还处在变化 之中,具有极大的可塑性。 用心 爱心 专心 37 对中小学生的身份是如何定位的?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随着我国有关法律的相继颁布,初步明确了教育领域中中小学生的身份和法律地位。 从有关涉及学生的法律法规看,对中小学生身份的定位是从三个层面进行的:第一个层面,中小学生是国 家公民;第二个层面,中小学生是国家和社会未成年的公民;第三个层面,中小学生是接受教育的未成年 公民。因此,中小学生是在国家法律认可的各级各类中等或初等学校或机构中接受教育的未成年公民。 学生享有的合法权利包括哪些? (1)人身权、身心健康权、人身自由权、人格尊严权、隐私权、名誉权、荣誉权等;(2)受教育权、 受教育的平等权、公正评价权、物质帮助权等。 学生应尽的义务有哪些? (1)遵守法律、法规;(2)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3) 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4)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 对教师概念是如何界定的,应从哪几个方面来理解教师概念?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对教师概念界定为: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 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在理解教师这一概念时,必须把教师作为一个集合体,从其职业的特性、扮演的社会角色、承担的社会职 责及与活动对象的关系等方面进行考查。 教师职业是一种什么性质的职业? (1)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教师职业属于专门职业,教师是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 专业人员。 (2)教师是教育者,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承担教化任务的是教师, 他们根据一定社会要求向年轻一代传授人类长期积累的知识经验,规范他们的行为品格,塑造他们的价值 观念,引导他们把外在的社会要求内化为个体的素质,实现个体的社会化。 教师的职业角色有哪些? (1)传道者角色;(2)授业、解惑者角色;(3)示范者角色;(4)管理者角色;(5)朋友角色; (6)研究者角色。 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的内容是什么? (1)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性知识和技能;(2)了解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3)了解学科的发展脉络; (4)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 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包括哪些? (1)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2)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3)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学生喜欢和不喜欢的教师的品质各有哪些? 喜欢的前五种品质是: (1)热爱、同情、尊重学生;(2)知识广博、肯教人;(3)耐心温和、容易接近;(4)对学生实 事求是、严格要求;(5)教学方法好。 不喜欢的前五种品质是: (1)经常骂人、讨厌学生;(2)对学生没有同情心、把人看死;(3)上课拖延时间、下课不理学生; (4)偏爱、不公正(5)教学方法枯燥无味 教师的教育能力对教师的语言表达提出了哪些要求? (1)要求准确、明了、有逻辑性;(2)要求富有感情、有感染力;(3)要求富有个性,能够体现出 一名教师的独特风采;(4)不仅要善于独白,还要掌握对话艺术;(5)在对话过程中,要善于对学生 的谈话做出迅速而有针对性的语言反应;(6)在对话中,鼓励学生发表意见,完整、准确地表达思想, 形成活泼、开朗的性格。 师生关系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1)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构成授受关系;(2)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民主平等的关系;(3)师生 用心 爱心 专心 38 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为什么说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一种授受关系? (1)从教育内容的角度说,教师是传授者,学生是接受者;(2)学生主体性的形成,既是教育的目的, 也是教育成功的条件;(3)对学生指导、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为什么说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思想和人格上的影响? 教师作为社会中的一个人,对成长中的青少年儿童有着巨大的又是潜移默化的影响。但这种精神上的、道 德上的影响并不是靠说教就能产生的。教师的真正威信在于他的人格力量,它会对学生产生终身影响。 同样,学生不仅对教师的知识水平、教学水平作出反应,对教师的道德水平、精神风貌更会作出反应,并 用各种形式表现他们的评价和态度 课程的分类是如何划分的?(6.1) (1)从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制度角度,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2)从课程任务的角度, 可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3)从课程功能的角度,可分工具性课程、知识性课程、 技能性课程、实践性课程。(4)从教育阶段的角度,可分为幼儿园课程、小学课程、初中课程、高中课 程。(5)从课程的组织核心角度,可分为学科中心课程、学生中心课程、社会中心课程等。 简述基础型课程的基本内容。 (1)基础型课程注重学生基础学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须的“三基”(读、写、算) 为中心的基础教养,是中小学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2)它的内容是基础的,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 主,不仅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也注重思维力、判断力等的发展和学习动机、学习态度的培养。(3) 基础型课程是必修的、共同的课程,无论哪个学生都要学习。要求很严格,必须有严格的考试。(4)基 础型课程的内容是不断发展的,它随学段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简述研究型课程的基本内容。 (1)研究型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和能力。(2)这类课程可以提供一定的目标,一定的结论, 而获得结论的过程和方法则由学生自己组织,自己探索、研究,引导他们形成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3) 也可以不提供目标和结论,由学生自己确立目标、得出结论。(4)课程从问题的提出、方案的设计到实 施以及结论的得出,完全由学生自己来做,重研究过程甚于注重结论。 简述基础型、拓展型、研究型课程之间的关系。 (1)基础型课程的教学是拓展型、研究型课程的学习基础,拓展型课程的教学是研究型课程的学习基础。 (2)拓展型、研究型课程的学习,对基础型课程的教与学两方面都起着至关重要的增益促效的基础作用。 (3)各类型、各科目课程的教育过程中虽然任务不同、层次要求不同,但都具有渗透性、综合性。(4) 从课程目标来说,三者在统一的目标下,在不同层次的要求上功能互补递进,全力形成一个整体。 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1)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2)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3) 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4)课程理论。 课程目标的规定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1)时限性,即课程目标要同特定的教育阶段相互联系,不是对所有教育阶段预期结果的笼统规定;(2) 具体性,即课程目标要详细描述学生身心发展的预期结果,明确学生所要达到的发展水平;(3)预测性, 即课程目标所描述的结果是预期性的,不是实际的结果,是学生发展状态的理想性规划;(4)操作性, 即课程目标是明确的,可以付诸实现,不是一般性的规划。 教学目标有哪些特征? (1)具有可操作指标体系;(2)体现学生学习行为及其变化;(3)具有灵活性,教师可根据教学实 际情况进行调整。 什么是课程设计,其意义如何? (1)课程设计的概念:课程设计是指那些经过精心计划的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设计出各种学程或教育 活动方式,并将它们提供给教育机构中的人们,以此作为进行教育的方案。 用心 爱心 专心 39 (2)课程设计的意义:第一,从课程设计活动中可以产生全新的方案,从而导致对师生的双边活动具有 深远意义的课程改革。第二,可以对目前的课程进行一些修改或重新组织,其中并不增加新的东西,而只 是以更清晰的方式将课程中各要素联系起来。 义务教育的教学计划有哪些基本特征? (1)强制性,义务教育教学计划不是普通的教学计划,它是国家实施义务教育的具体保障,其制定的依 据是义务教育法,体现了义务教育法的基本精神,因此,具有强制性。 (2)普遍性,义务教育课程计划的适用范围要比普通的课程计划宽得多,它规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 等,是针对全国绝大多数学校、绝大部分地区和绝大部分学生的,既不过高也不过低。 (3)基础性,义务教育课程计划的作用就在于充分保证为学生的各种素质全面和谐地发展打下好基础。 课程门类要齐全,不能重此轻彼,各门课程的课时比重要恰当。 教学计划的构成内容有哪些? 主要由教学计划设计的指导思想、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及其说明、课时安排、课程开设顺序和时间分配、 考试考查制度和实施要求几部分所构成。 教科书的编排有哪些要求? (1)编排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符合卫生学、教育学、心理学和美学的要求。(2)内容阐述要层 次分明;文字表达要简练、精确、生动、流畅;篇幅要详略得当。(3)标题和结论要用不同的字体或符 号标出,使之鲜明、醒目。(4)封面、图表、插图等,要力求清晰、美观。(5)字体大小要适宜,装 订要坚固,规格大小、厚薄要合适,便于携带。 教科书的作用是什么? (1)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知识、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它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教师讲授的内容;同时, 也便于学生预习、复习和做作业。(2)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为教师的备课、上课、布置作业, 学生学业成绩的检查评定提供了基本材料。(3)根据教学计划对本学科的要求,分析本学科的教学目标、 内容范围和教学任务。(4)根据本学科在整个学校课程中的地位,研究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理论 与实际相联系的基本途径和最佳方式等。 教科书的编写应遵循哪些原则? (1)按照不同学科的特点,体现科学性和思想性;(2)强调内容的基础性;(3)在保证科学性的前 提下,注重适用性;(4)合理体现各科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受教育者学习的心理顺序;(5)兼顾同一年 级各门学科内容之间的关系和同一学科各年级教材之间的衔接。 简述课程实施的运行结构。 课程实施作为一个动态的序列化的实践过程,具有一定的运行结构。 (1)安排课程表,明确各门课程的开设顺序和课时分配;(2)确定并分析教学任务;(3)研究学生 的学习活动和个性特征,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4)选择并确定与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教学任务相适应的 教学模式;(5)对具体的教学单元和课的类型和结构进行规划;(6)组织并开展教学活动;(7)评 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为下一轮的课程实施提供反馈性信息。 课程评价过程中要解决哪些问题,经历哪些步骤? 要解决的问题如下: (1)评价概念是否合适;(2)搜集和加工信息是否合适;(3)报告评价结果的信息是否合适。 要经历的步骤如下: (1)把焦点集中在所在研究的课程现象上;(2)搜集信息;(3)组织材料;(4)分析资料;5) 报告结果。 什么是教学,包含哪些方面?(7.1) (1) 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 本途径。它包含了以下几个方面。 (2) 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3) 教学由教与学两方面活动组成;(4) 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 用心 爱心 专心 40 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教学的作用是什么? (1) 教学是社会经验得以再生产的一种主要手段;(2) 教学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3) 教 学是教育工作构成的主体部分,又是教育的基本途径。 为什么说教学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了科学的基础和实践? (1)它使个体的认识突破时空局限及个体直接经验的局限,扩大了他们的认识范围,赢得了认识的速度。 (2)使个体的身心发展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结合科学知识的传授和学习,在一个统一的过程中实现德、 智、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 什么是教育任务,制约教育任务的因素是什么? 教学任务受人们追求的教学价值取向决定的,它指明各教育阶段、各科教学应实现的目标要求。 制约教育任务的因素是: (1) 教育目的;(2) 学生年龄特征;(3) 学科的特性;(4) 教学的时空条件。 普通学校教学任务有哪些? (1) 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 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3) 培养学生注意品德和 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 (4)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普通中小学传授系统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具体指标是什么? (1)能促进青少年学生智、德、体、美的全面发展,使他们具有一个现代人所具有的素质;(2)能为他 们参加现代生产劳动和政治文化生活创造必要的条件;(3)能为他们进一步学习各种专门知识和从事科学 研究、进行创造发明奠定初步的基础。 怎样理解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的教学任务? (1)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不仅是顺利地、高质量地进行教学的必要条件,而且也是培养全面发 展的新人的要求,因而这是现代教学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 (2)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知识,而且要发展以思维为核心的认识能力;不仅要发展学生智力,而且要发 展学生的体力,注意教学卫生,保护学生视力,增强学生的体质,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特别是要通过发 展性教学,启发诱导学生进行推理、证明、探索和发现,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 力,以适应科学技术发展的时代要求。 现代教学是如何关注学生个性发展的? 现代教学非常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指导,协调学生知识、智力、 兴趣、情感、性格等各方面的因素,追求教学与教育的统一,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通过教学,激励发展 每个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不仅使他们有现代科学文化知识,而且有自觉能动性、独立性和开拓创新性,有 强烈的竞争意识、平等观念和合作精神。 为什么说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表现如何? 教学过程是认识的一种特殊形式,其特殊性在于,它是学生个体的认识,是由教师领导未成熟的主体通过 学习知识间接认识世界。学生认识的特殊性表现在以下方面。 (1)认识的间接性。学生学习的内容是已知的间接经验。并在教学中间接地去认识世界。 (2)认识的交往性。教学活动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组成的双边活动。教学活动是发生在师生之间的一种 特殊的交往活动。 (3)认识的教育性。教学过程中的认识追求与实现着学生的知、情、行、意的协调发展与完善人格的养成。 (4)有领导的认识。学生的个体认识始终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 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基本规律)有那些? (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3)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 (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结合。 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有哪些? 用心 爱心 专心 41 (1)引起学习动机;(2)领会知识;(3)巩固知识;(4)运用知识;(5)检查知识。 教学中学生直接经验的获得与人类实践活动中直接经验的获得有什么不同? (1)教学中往往将直接经验典型化、简约化;(2)主要方式是实验、演示、教学录像,参加一定的生产 劳动、社会调查,设置模拟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体验等:(3)选择的材料是经过改造的、少量的,且能反映 事物的本质特征。 怎样理解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规律? 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二者统一在教学活动中。 (1)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学生认识能力的发展有赖于知识的掌握。(2)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 重要条件。学生具有一定的认识能力,是他们进一步掌握文化科学知识的必要条件。学生掌握知识的速度 和质量,依赖于学生原有智力水平的高低。(3)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让的内在机制。知识与智力的 相互转化,应注意以下条件。 第一,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应该是科学的规律性的知识。第二,必须科学地组织教学过程。第三,重视教学 过程中学生的操作与活动,提供学生积极参与实践的时间和空间。第四,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重视 学生的个别差异。 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结合规律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2)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作为学 习主体的地位,应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能动性。(3)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 在教学中怎样才能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 (1)教师要善于创设和谐情境,鼓励学生合作学习;(2)教师要善于体验或引起学生的兴趣和需要,鼓 励学生积极学习,主动参与;(3)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别差异出发,对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 (4)教师要善于洞察学生的内心世界,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才能;(5)教师要善于引起学生在思想和情感 上的共鸣,培养学生自我调控能力,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同时创设自我表现的机会,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功 经验。 教学原则与教学规律有何区别? 教学规律是教与学内部矛盾的客观规律,人们只能去发现它,掌握它,但不能创造它;而教学原则是人们 在认识教学规律的基础上制定的一些教学的基本准则,它反映教学规律。人们对教学规律的不断发现和掌 握,才会使人所制定的教学原则不断发展和完善。 我国中学常用的教学原则有哪些? (1)直观性原则;(2)启发性原则;(3)巩固性原则;(4)循序渐进原则;(5)因材施教原则;(6)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是什么? (1)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2)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3)学生特点;(4)教学时间、设备、条件; (5)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 运用讲授法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1)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系统性、思想性;(2)讲授要注意启发;(3)讲究语言艺术。 运用谈话法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1)要准备好问题和谈话技巧;(2)提出的问题要明确,引起思维兴奋;(3)要善于启发诱导;(4) 要做好归纳、小结。 运用演示法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1)做好演示前的准备;(2)用以演示的对象要有典型性;(3)要使学生明确演示的目的、要求与过程; (4)通过演示,使所有学生都能清楚、准确地感知演示对象,并引导他们在感知过程中进行综合分析。 运用练习法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1)使学生明确练习的目的与要求,掌握练习的原理和方法;(2)精选练习材料,适当分配分量、次数 和时间;(3)严格要求。 用心 爱心 专心 42 运用实验法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1)明确目的,精选内容,制定详细的实验材料,提出具体的操作步骤和实验要求;(2)重视语言指导 及教师示范的作用;(3)要求学生独立操作;(4)及时检查结果,要求学生按规定写出实验报告。 教师应如何备课?(8.1) (1)钻研教材。包括钻研教学大纲、教科书和阅读有关的参考书。(2)了解学生。包括了解学生原有知 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与思想状况、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等。(3)制定教学进度计划。包括制 定学期教学进度计划、课题计划、课时计划。 教师编写课时计划(教案)的一般步骤是什么? (1)进一步研究教材,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2)确定本课时的教学目的;(3)考虑课的进行步骤,确 定课的结构,分配教学进程中各个步骤的时间。;(4)考虑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具的准备和使用方法及板 书设计(5)写出课时计划(教案)。 教师布置作业应注意什么? (1)作业的内容要符合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要求,并要有代表性;(2)作业分量要适当,难度要适度; (3)布置作业要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并规定完成的时间;(4)教师应经常检查和批改学生的作业。 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各是什么? 班级授课制的优点: (1)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地培养人才;(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3)有利于发挥班级体 的教学作用。 班级授课制的缺点: (1)强调系统书本知识的学习,容易产生理论与实际脱节。(2)强调教学过程的标准、同步、统一,难 以完全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 分组教学存在哪些问题? (1)很难科学地鉴别学生的能力和水平;(2)在对待分组教学上,学生、家长和教师的意愿常常与学校 的要求相矛盾;(3)分组后造成的副作用很大,往往使快班学生容易产生骄傲,使普通班、慢班学生的积 极性降低。 简述教学策略的基本特征。 (1)综合型。选择或制定教学策略必须对教学内容、媒体、组织形式、方法、步骤和技术等要素加以综合 考虑。 (2)可操作性。教学策略不是抽象的教学原则,也不是在某种教学思想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教学模式,而是 可供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参照执行或操作的方案,有着明确具体的内容。 (3)灵活性。教学策略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并参照学生的初始状态,选择最适宜的教学内容、教 学媒体、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并将其组合起来,保证教学过程的有效进行。 德育的意义有哪些?(9.1) (1)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2)德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3)德 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条件和保证。 制定德育目标的依据是什么? (1)时代与社会发展需要;(2)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3)民族文化及道德传统;(4)受教育 者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及心理特征。 选择德育内容的依据是什么? (1)德育目标,决定德育内容的性质;(2)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特征,决定德育内容深度和广度;(3)德 育所面对的时代牲和学生思想实际,决定德育内容针对性和有效性。 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是什么? (1)针对大多数心理健康的学生而言,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预防心理障碍的 发生,促进学生心理机能、人格的发展和完善。(2)就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而言,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排 用心 爱心 专心 43 除学生的心理障碍,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3)针对少数有心理疾病的学生进 行心理咨询与治疗。 简述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的关系。 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1)区别: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和发展受教育者品德的过程;而品德形成过 程则是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结构不断建构完善的过程。 (2)联系:德育只有遵循人的品德形成发展规律,才能有效地促进人的品德形成发展,而人的品德形成发 展也离不开德育因素的影响。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有哪些? (1)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2)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规律;(3) 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4)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简述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规律。 (1)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形成的,没有社会交往,就没有社会道德。 (2)德育过程 中的活动和交往的主要特点是,第一,具有引导性,目的性和组织性;第二,不脱离学生学习这一主导活 动和主要交往对象的教师和学生;第三,具有科学性和有效性。 简述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 (1)德育过程既是社会道德内化为个体的思想品德的过程,又是个体品德外化为社会道德行为的过程。要 实现这“两化”必然伴随着一系列的思想矛盾和斗争。 (2)要实现矛盾向教育者期望的方向转化,必 须给受教育者创造良好的外因,还要了解受教育者的心理矛盾(内因),促使其积极接受外界的教育影响, 形成新的道德品质。 (3)德育过程也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统一过程,教育者要注意提高受教育者 自我教育的能力。 简述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1)一个人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不良品德的克服,都要经历一个反复的培养教育或矫正训练的过程, 特别是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是一个需要长期反复培养、实践的过程,是逐步提高的渐进过程。 (2) 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既要对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形成与变化,坚持长期抓反复抓;又要注意受教育者思 想品德形成过程中的反复性,注意抓反复。 我国中学德育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1)导向性原则;(2)疏导原则;(3)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4)教育的一致性与连 贯性原则;(5)因材施教原则。 贯彻导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1)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2)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3)要把德育的 理想性和现实性结合起来。 贯彻疏导原则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1)讲明道理,疏导思想;(2)因势利导,循循善诱;(3)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在德育过程中怎样贯彻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1)要统一学校内部各方面的教育力量;(2)要统一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影响;(3)对学生进行德育要有 计划有系统地进行。 在德育过程中如何贯彻因材施教原则? (1)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2)根据学生个人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3)根据学生 的年龄特征有计划地进行教育。 德育的基本途径有哪些? (1)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2)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3)劳动;(4)共青团活动;(5)班主任工 作。 什么是说服法,运用说服法的要求有哪些? 用心 爱心 专心 44 说服法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 要求有:(1)明确目的性;(2)富有知识性、趣味性;(3)注意时机;(4)以诚待人。 什么是榜样法,运用榜样法的要求有哪些? 榜样法是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 要求有: 1. 选好学习的榜样;2.激起学生对榜样的敬慕之情; 3.引导学生用榜样来调节行为,提高修养。 锻炼法的含义和要求是什么? 锻炼法是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实际活动,以培养他们良好品德的方法。 要求是:(1)坚持严格要求;(2)调动学生的主动性;(3)注意检查和坚持。 陶冶法的含义和要求是什么? 陶冶法是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 要求是:(1)创设良好的情境;(2)与启发说服相结合;(3)引导学生参与情境的创设 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实施德育的方法和策略有哪些? 1.了解学生当前的道德判断发展水平; 2.运用道德难题引起学生的意见分歧和认知失衡 ; 3.向学生 揭示比他们高一阶段的道德推理方式 ; 4.引导学生在比较中自动接受比自己原有的道德推理方式更为合 理的推理方式 ; 5.鼓励学生把自己的道德判断付诸行动。 道德两难问题的意义如何? 1.道德两难问题可用于促进儿童的道德判断力的发展;2.道德两难问题可用于提高学生的道德敏感性;3.道 德两难问题可用于提高在道德问题上的行动抉择能力 ;4.道德两难问题可用于深化学生对各种道德规范的 理解,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 设计道德两难情境的要求是什么? 1. 设计的情境必须是真实的或者是可信的;2. 设计的情境必须包含两条道德规范,而且只包含两条道德规 范;3. 涉及的两条道德规范在设计的情境中必须发生不可避免的冲突 。 围绕社会学习论的道德教育的内容包括哪些? (1)人类学习必须有个体品德参与才能完成;(2)道德判断取决于社会学习而没有固定发展阶段;(3) 道德教育应从人的人格形成出发;(4)榜样对品德的作用;(5)提出环境、行为的交互作用论。 班级管理的功能有哪些?(10.1) 1. 有助于实现教育目标,提高学习效率 ;2. 有助于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班风 ;3. 有助于锻炼学生 能力,学会自治自理。 班级的规章制度由哪些部分组成? (1)教育行政部门统一规定的有关班集体与学生管理的制度;(2)学校根据教育目标、上级有关指示制 定的学校常规制度;(3)班集体根据学校要求和班级实际情况讨论制定的班级规范。 当前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是什么? 1. 由于受到分数压力和教师权威的制约,班主任对班级实施管理的方式偏重于专断型;2. 班级管理制度 缺乏活力,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程度较低 。 怎样才能建立起以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机制? (1)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为目的;(2)确立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3)训练学生自我管理班级的 能力。 班集体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1. 明确的共同目标,这是班集体形成的基础;2. 一定的组织结构,这是一个班集体所不可缺少的;3. 一 定的共同生活的准则,这是完成共同任务和实现共同目标的保证 ; 4. 集体成员之间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 . 良好的班集体具有哪些教育作用? (1)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群体意识。在良好班集体的形成过程中,学生的群体意识、集体荣誉感会得到大大 用心 爱心 专心 45 的发展。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通过班级的集体活动和学生群体之间的交往,可使学生积累 集体生活的经验,学会交往与合作,学会对环境的适应。 (3)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班集体是训练班级成员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教育自己、自主开展活 动的最好载体。 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1)班主任是班级建设的设计者;(2)班主任是班级组织的领导者;(3)班主任是班级人际关系的艺术 家。 班主任班级管理的内容有哪些? (1)了解学生,研究学生。 第一, 了解和研究学生个人;第二, 了解学生的群体关系;第三,了解和研究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2)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3)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 第一、充分发挥本班任课教师的作用; 第二、协调和指挥班级团队活动; 第三、争取和运用家庭和社 会的教育力量。 班主任了解和研究学生的方法有哪些? 1.通过阅读学生的有关材料来了解学生,包括记载学生各种情况的登记表、统计表和学生活动成果记录表 等; 2.通过对学生本人或知情者的调查访问,从各个侧面间接地了解学生,包括谈话、问卷、座谈等; 3.在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在各种活动中的行为表现进行观察。 四 论述题 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有何趋势?(1.1) 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是: 1) 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许多国家都将学前教育纳入了国家教育系统,并重视与小学教 育的衔接。 2) 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19 世纪末,欧美一些国家开始实行初等义务教育并逐渐延长 义务教育年限。现在世界上 2/3 以上的国家实行 9 年或 9 年以上的义务教育制度。 3) 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普通教育主要是以升学为目的,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 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 容的学校教育。二战后出现了普通教育职业化、职业教育普通化的趋势。 4) 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随着社会生活的丰富多样化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传统的以学术性为标准 的单一大学逐步发生变化。在形式上、内容上、入学目的和考评方法上也多种多样。 5) 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随着一次性教育相终身教育的转变,以获得文凭为受教育目的 的程度逐渐降低,通过教育补充知识、丰富人生的目的越来越强,社会教育的程度越来越高,学历教育与 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6) 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交通、通讯技术的发展,使得世界正在缩小,国际文化交流越来越重要,也 越来越现实,这就要求各国的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间的交流,增加学制、学位、学分等的互通性。 试述 20 世纪以后世界教育的特征? 1) 教育的终身化。终生教育是适应科学知识的加速增长和人的持续发展的要求而逐渐形成的一种教育思 想和教育制度,它的本质在于,现代人的一生应该是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一生。 2) 教育的全民化。全民教育是近 10 年来在世界范围内兴起的使所有人都能受到基本教育的运动,特别是 使所有适龄儿童都进入小学并降低辍学率、使所有的中青年都脱除文盲运动。 3) 教育的民主化。教育的民主化是对教育的等级化、特权化和专制化的否定。一方面它追求让所有人都 受到同样的教育,另一方面,教育民主追求教育的自由化。 用心 爱心 专心 46 4) 教育的多元化。教育的多元化是对教育的单一性和统一性的否定,它是世界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多元 化在教育上的反映。具体表现为培养目标的多元化、办学形式的多元化、管理模式的多元化、教学内容的 多元化、评价标准的多元化等。 5) 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教育技术现代化是指现代科学技术在教育上的运用,并由此引起教育思想、教育观 念的变化。 试述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2.1) 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政治经济制度通过对教育方针、政策的颁布,教育目的的制定,教育经费的分配,教育内容特别是 意识形态教育内容的规定,教师和教育行政人员的任命聘用等,实现对教育领导权的控制。 2)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 一个国家设立怎样的教育制度,什么人接受什么样的教育,进入不同教育系列的标准怎样确定,基 本上是由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的。在不同的社会里,不同的人享有不同的受教育权。 3)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特别是培养出来的人应当具有什么样的政治方向和思 想意识倾向,则是由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的,体现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要求的。社会的政治经济 制度不同,教育目的也就不同。 4) 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 a. 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通过培养人才实现对政治经济的影响,是教育作用于政治经济的主要途径。 b.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 学校自古以来就是宣传、灌输、传播一定阶级的思想体系、道德规范、政策路线的有效阵地。 学校又是知识分子集中的地方,学校的教师和学生的言论、教材、文章以及他们的行为,是宣传某种思想, 籍以影响群众,服务于一定政治经济的现实力量。 c.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一个国家的民主程度直接取决于一个国家的政体,但又间接取决于这个国家人民的文化程度、教 育事业发展的程度。 试述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 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1.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兴办教育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因此,任何社会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必须取决于两方面的条件。 一方面是物质资料生产能为教育的发展提供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的条件是生产力发展、社会再生产对劳 动力的需求程度,包括需要的劳动力总量和各种劳动力的比例,它们分别决定着整个教育发展的规模、速 度和教育的体系。 2. 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教育结构通常指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在内的各种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校组 合 和比例构成。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在这个基础上形成的社会经济结构,制约着教育结构。生产力的 发 展不断引起产业结构、技术结构、消费结构和分配结构的变革,与此相适应,教育结构也将随之出现新变 化。 3. 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促进知识以几何级数的速度增长,促进人们的认识能力、思维水平的不 用心 爱心 专心 47 断 进步,由此,促进学校的课程结构与内容不断改进与更新。同样,学校的物质设备、教学实验仪器等都是 一 定的生产工具和科学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反映了当时的生产发展水平。 4. 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劳动力的质量和数量是教育发展的重要条件,教育担当着再生产劳动力的重任。教育培养人的劳动能 力,使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教育可以提高劳动力的质量和素质;教育可以改变劳动力的形 态,把一个简单劳动力训练成一个复杂劳动力,把一个体力劳动者培养成一个脑力劳动者。 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教育是实现科学知识再生产的重要手段,并且通过教育可以高效能地扩大科学知识的再生产,使原 来为少数人所掌握的科学知识,在较短的时间内为更多的人所掌握,使科学知识得到普及,先进的生产经 验得到推广,从而提高劳动生产效率,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试述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关系 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1. 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 科学发展水平决定了教育者的知识水平和知识结构,影响到他们对教育内容、方法的选择和方法的 运用,也会影响到他们对教育规律的认识和教育过程中教育机制的设定。 2. 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 一方面,科学发展正日益揭示出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规律,从而使教育活动遵循这种规律;另一方 面,科学的发展及其在教育上的广泛运用,使教育对象得以扩大,促进了教育数量的发展。 3. 科学技术可以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教育内容的记载与表达方式,教学用具与器材的制造等,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的作用。 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1) 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 学校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主要途径,因为它是有组织、有计划、高效率的再生产。教育作为科学知 识的再生产,其作用一方面在于科学的继承与积累,把前人创造的科学知识加以总结和系统化;另一方面 在于 科学的扩大再生产,把前人创造的科学知识传授给新的一代,使他们又有所发现、有所创新,生产出更新 的 科学成果。 2) 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 科学的体制化与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最初很多科研机构是建在大学里的。 3) 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 教育在传播科学知识的同时,也从事着直接的科研工作,这在高校里尤为突出。 4) 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 教育向科学提出将科学成果在教育上应用技术化的要求,从而丰富科学技术的活动,扩大科学技术 的成果。 试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4.1)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是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学说的理论基础上,它把人的全 面发展既看成是现代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也是对于共产主义新人的理想蓝图的描绘。马克思主义关于 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理论有如下:要点: 1. 人的全面发展是与人的片面发展相对而言的,全面发展的人是精神和身体、个体性和社会性得到普遍、 用心 爱心 专心 48 充分而自由发展的人。 2. 人朝什么方向发展,怎样发展,发展到什么程度取决于社会条件。 3. 从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人的发展受到社会分工的制约。 4. 现代大工业生产的高度发展必将对人类提出全面发展的要求,并提供全面发展的可能性。 5. 马克思预言,人类的全面发展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得以实现。 6.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才学说确立了科学的人的发展观,指明了人的发展的必然规律, 并为我们制定教育的目的提供了理论依据。 为什么说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在于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传统教育是以教学内容的稳定性和单一性为基本出发点,以知识记忆和再现为基本学习目标,它 强调的是掌握知识的数量和准确性,强调的是对过去知识的记忆。因此,传统教育把掌握知识本身作为教 学目的,把教学过程理解为知识积累的过程。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创新能力的培养没有也不可能得到重 视。 现代社会,知识创造、更新速度的急剧加快,改变着以知识的学习、积累为目的的教育活动。知识的学习 成为手段,成为认识科学本质、训练思维能力、掌握学习方法的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强调的是“发现” 知识的过程,而不是简单地获得结果,强调的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形成探究的精神。在这样的教学 过程中,学生的应变能力、创新能力也就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了培养和发展 试述教师职业角色的多样化。(5.1) 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职业角色的多样化。一般说来,教师的职业角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传道者角色。教师负有传递社会传统道德、价值观念的使命。教师对学生的“做人之道”、“为业之 道”、“治学之道”等也有引导和示范的责任。 2. 授业、解惑者角色。教师在掌握了人类经过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所获得的知识经验、技能的基础上, 对其 精心加工整理,然后以特定的方式传授给年轻一代,并帮助他们解除学习中的困惑,启发他们的智慧, 形 成一定的知识结构和技能技巧,成为社会有用之才。 3. 示范者角色。教师的言行是学生学习和模仿的榜样。学生具有向师性的特点,教师的言论行为、为人 处世的态度会对学生具有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 4. 管理者角色。教师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管理者,需要肩负起教育教学管理的职责,包括确 定目标、建立班集体、制定和贯彻规章制度、维持班级纪律、组织班级活动、协调人际关系等等,并对教 育教学活动进行控制、检查和评价。 5. 朋友角色。在某种程度上,学生往往愿意把教师当作他们的朋友,也期望教师能把他们当作朋友看待, 希望得到教师在学习、生活、人生等多方面的指导,希望教师能与他们一起分担痛苦与忧伤、分享欢乐与 幸福。 6. 研究者角色。教师工作对象的千差万别以及教学内容的不断发展变化,决定教师要以一种变化发展的 态度来对待自己的工作对象、工作内容,要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创新。 试述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条件。 一名教师是否真正具备从事教师的职业条件,能否正确履行教师角色,根本在于教师的专业素养。 1. 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 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是教师胜任教学工作的基础性要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性知识和技能。教师应该对所教学科的基本知识能广泛而准确的掌握,对基本 的技能熟练运用,对学科的基本结构能深入的理解。 第二,了解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包括学科间的相关点、相关性质、逻辑关系等。 第三,了解学科的发展脉络。包括了解学科发展的历史、趋势和动向,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了解学科发 展的因素,该学科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价值及在社会生活、生产实践中的表现形态。 第四,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包括领悟独特的认识世界的视角、域界、层次及思维的工具 用心 爱心 专心 49 和方法等。 2. 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 教师职业是教书育人,因此,教师不仅要有所教学科的专业素养,还要有教育专业素养。教师的教育专 业素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师要具有热爱学生、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愿意终生从事教育工作的教育信 念;教师要具有符合时代特征的教育观,对教育功能有全面的认识,全面理解素质教育;教师要具有符合 时代特征的学生观,全面理解学生的发展,理解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全体发展与个体发展、现实发 展与未来发展的关系。 第二,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教师的教育能力是教师职业的特殊要求,比如语言表达能力。语言是教师从 事教育工作的重要工具,是传播知识和影响学生的重要手段。没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的教师,很难成为 一名 优秀的教师。 第三,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重视进行科研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融进自己的思想感情,激励学生的 探索精神。教师的研究还包括教育研究,通过教育研究不断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促进学生的更大发 展。 怎样理解直观性教学原则?(7.1) 1. 原则的含义: 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 事物、过 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的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 2. 贯彻原则的基本要求: 第一,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根据教学的任务、内容和学生年龄特征正确运用直观教具。 第二,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教师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去把握事物的特征并通过讲解以解答学生在观察 中的疑难。 第三,重视运用语言直观。教师用语言作生动的讲解、形象的描述,能使学生形成生动的表象或想象,也 可起直观的作用。 举例说明在教学中如何贯彻启发性教学原则? 1. 原则的含义: 启发性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 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的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贯彻原则的基本要求: 第一,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这是启发的首要问题。 第二,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 思维能力。教师要注意提问、激疑,启发他们的思维,不仅启发学生理解知识,还要理解学习的过程,掌 握获取知识的方法。 第三,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四,发扬教学民主。建立民主 平等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 3. 举例,略。 巩固性原则的含义及要求是什么? 1. 原则的含义: 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 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于知识技能的运用。 2. 贯彻原则的基本要求: 第一,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要引导学生把理解知识和巩固、记忆知识联系起来。第二,重视组织各种复 习。教师要向学生提出复习与记忆的任务,安排好复习的时间等。第三,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 固。 什么是循序渐进原则,贯彻要求有哪些? 用心 爱心 专心 50 1. 原则的含义: 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 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2. 贯彻原则的基本要求: 第一,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要求教师深入领会教材的系统性,结合学生认识特点进行讲授。 第二,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要围绕重点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以保证学生正确掌握 基本观念和基本技能。 第三,由潜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这是符合学生认识规律的,不可违反。 试述因材施教原则。 1. 原则的含义: 因材施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 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 2. 贯彻原则的基本要求: 第一,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教师应当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及实际情况,有目的地因材施教。 第二,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说明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1. 原则的含义: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 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 2. 贯彻原则的基本要求: 第一,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意联系实际。联系学生的生活、科学知识在生产建设和社会生产中的实际运用 等。 第二,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一方面要重视教学实践,另一方面还要重视引导学生参加实际操作 和社会实践。 第三,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 第四,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试述课的一般结构。(8.1) 1. 组织教学。通常在上课开始时,需要有组织教学的工作,目的在于使学生作好上课前的各种准备,以 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保证教学能够顺利进行。组织教学并不只限于上课开始时进行,还应贯穿在全部教学 过程 中,直到课的结束。 2. 检查复习。目的在于复习已学过的知识,使之巩固和加深,培养学生对学业的责任感和按时完成作业的 习惯。方式有口头回答、板演、检查课外作业等。 3. 讲授新教材。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新知识,这是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部分。 4. 巩固新教材。目的在于使学生对所学教材当堂理解、消化、巩固,也包括让学生初步运用新知识进行课 堂练习,为课外作业作好准备。可采取提问、重点复述、练习等方法进行。 5. 布置课外作业。目的在于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并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和工作的能力。 教师怎样才能上好一堂课(上好一堂课的要求是什么?) 1. 目标明确。指教师上课时明白这堂课要使学生掌握一些什么知识和技能,养成什么行为方式和品格,要 有怎样的态度,要学会什么方法等,也就是要明确学习目标。 2. 内容正确。是指教师教授的知识必须是科学的、确凿的、符合逻辑的,教师教学技能或行为要符合规范, 并且要求学生作出的反应同样是正确的,如果不正确,要及时加以纠正。 3. 方法得当。是指教师根据教学任务、内容和学生的特点选择较佳的方法进行教学,力求使教学取得较好 的效果。 用心 爱心 专心 51 4. 表达清晰。是指教师上课要坚持用普通话,声音要响亮,言语表达的速度要适合学生可接受程度,语言 要流畅、生动、明白易懂;板书要规范、准确、清楚。 5. 组织严密。是指课的进程次序分明、有条不紊,课的进行紧凑,不同任务变换时过渡自然,课堂秩序良 好。 6. 气氛热烈。是指课应该自始至终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教师注意因材施教,使每个学 生都能积极地动脑、动手、动口,课堂内充满民主的气氛,形成生动活泼的教学局面。 试述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9.1) 1. 知、情、意、行是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素。 知,即道德认识,是人们对道德规范及其意义的理解和掌握,对是非、善恶、美丑的认识、判断 和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道德识辨能力。是人们确定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态度和行为准则的内在依据。 情,即道德情感,是人们对社会思想道德和人们行为的爱憎,好恶等情绪态度,是进行道德判断 时引发的一种内心体验。对品德认识和品德行为起着激励和调节作用。 意,即道德意志,是为实现道德行为所作的自觉努力,是人们通过理智权衡,解决思想道德生活 中的内心矛盾与支配行为的力量。 行,即道德行为,是人们在行动上对他人、社会和自然所作出的行为反应,是人的内在的道德认 识和情感的外部行为表现,是衡量人们品德的重要标志。 2. 知、情、意、行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 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提高道德认识、陶冶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和培养道德行为。 知、情、意、行四个要素是相互作用的,知是基础,行是关键。在德育具体实施过程中,具有多种开端, 即不一定恪守知、情、意、行的一般教育培养顺序,而可根据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确定从哪开始。 举例说明在德育过程中如何贯彻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1. 原则的含义: 是指进行德育要把对学生个人的尊重和信赖与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使教育 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 2. 贯彻原则的基本要求: 第一,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 第二,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合理正确、明确具体、严宽适度; 第三, 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认真执行。 3. 举例说明(略) 班主任应怎样组织和培养班集体?(10.1) 1 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 目标是集体发展的方向和动力,一个班集体只有具有共同的目标,才能使班级成员在认识上和行动上 保持一致,才能推动班集体的发展。为此,教师要精心设计班级发展的目标。 2 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 一个良好的班集体都会有一批团结在教师周围的积极分子,他们是带动全班同学实现集体发展目标的 核心。 因此,建立一支核心队伍是培养班集体的一项重要任务。 3 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 班集体的正常秩序是维持和控制学生在校生活的基本条件,是教师开展工作的重要保证。 4 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班集体是在全班同学参加各种教育活动中逐步成长起来的,而各种教育活动又可使每个学生都有机 会为集体出力并显示自己的才能。设计并开展班级教育活动是教师的经常性工作。 5 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班集体舆论是班集体生活与成员意愿的反映。正确的班集体舆论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对班集体每 个成员都有约束、感染、同化、激励的作用,是形成、巩固班集体和教育集体成员的重要手段。 用心 爱心 专心 52 良好的班风是一个班集体舆论持久作用而形成的风气,是班集体大多数成员的精神状态的共同倾向与 表现。 良好的班风一旦形成,就会无形地支配着集体成员的行为,它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力量。 附加文档 2010 年特岗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理论综合知识试卷(满分:100 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13 道小题,每小题 1 分,共 13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 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为适应科学知识的加速增长和人的持续发展要求而逐渐形成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称为( )。 A. 终身教育 B. 普通教育 C. 职业教育 D. 义务教育 2.提出“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的教育家是( )。 A. 培根 B. 夸美纽斯 C. 赫尔巴特 D. 赞科夫 3.将课程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这是( )。 A. 从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制度角度划分的 B. 从课程的功能角度划分的 C. 从课程的组织核心角度划分的 D. 从课程的任务角度划分的 4.( )是指根据各级各类学校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 A. 教育方针 B. 教育目的 C. 教学目标 D. 培养目标 5.( )是教师最为常用的研究方法。 A. 观察法 B. 访谈法 C. 实验法 D. 行动研究法 6.( )是指视觉系统分辨最小物体或物体细节的能力。 A. 视角 B. 视敏度 C. 视野 D. 明适应 7.考察被试个体差异,用于衡量被试相对水平,用于以选拔为目的的测验是( )。 A. 常模参照测验 B. 标准参照测验 C. 目标参照测验 D. 团体参照测验 8.新课程改革中提出的课程“三维目标”是( )。 A.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B.知识、情感、意志 C.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 D.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9.作为传统教育学派的代表人物,提出了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道德和性格的完善的教育学者是( )。 A. 杜威 B. 卢梭 C. 赫尔巴特 D. 夸美纽斯 10. 在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中,主导性的因素是( )。 A. 教育者 B. 受教育者 C. 教育措施 D. 教育内容 11. 马克思指出的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是( )。 A. 理论联系实际 B. 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C. 知识分子与工农相结合 D.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12. 某学生在研究事物时,容易受他人态度的影响,这位学生的认知方式很可能属于( )。 A. 场依存型 B. 场独立型 C. 冲动型 D. 沉思型 13. 人们对自己能否成功地从事某一行为的主观判断称为( )。 A. 自我期待感 B. 自我归因感 C. 自我预期感 D. 自我效能感 二、填空题(每空 1 分,共 15 分,请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 14. 教育是对教育专制性、等级化和特权化的否定。 15. 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讲授,最早始于德国哲学家。 16. 对学生是人的属性的理解包含三个基本的观点:学生是主体,学生是具有思想感情的个体,学生具有 独特的创造价值。 用心 爱心 专心 53 17. 感觉对比是同一感受器接受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分和。 18. 自我控制主要表现为个人对自己行为的和,使之达到自我的目标。 19. 教育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的交叉学科。 20. 奥苏贝尔指出,一切称之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至少包括三方面的内驱力决定成分,其中被看作 是学习的最重要和最稳定的动机。 21. 课堂气氛作为教学过程中的软情境,通常是指课堂里某种占优势的与的综合表现。 三、辨析题(本大题共 3 道小题,每小题 5 分,共 15 分) 22. 动机强度越高,越有利于取得成功。23. 智力高者,创造力必定高。24. 人类学习和学生学习之间是一 般与特殊的关系。 四、名词解释(本大题共 5 道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10 分) 25. 教学 26. 学校课程 27. 有意注意 28. 社会抑制 29. 学习策略 五、简答题(本大题共 5 道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20 分) 30. 为什么说学生具有发展的可能性与可塑性?31. 促进学生学习迁移的策略有哪些?32. 简述影响社会 知觉的特点。33. 简述韦纳的归因理论。34. 简述桑代克的三条主要的学习律。 六、论述题(11 分) 35.试述小学教育的培养目标。 七、教育写作题(16 分) 36. 先贤苏格拉底有句名言“美德即知识”,后人对此提出质疑“道德可教吗”。请以“道德是否可教” 为话题进行写作。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2010 年特岗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理论综合知识试卷 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A[解析] 终身教育主张在每一个人需要的时刻以最好的方式提供必要的知识和技能。终身教育思想成 为很多国家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终身教育是为适应科学知识的加速增长和人的持续发展要求而逐渐形成 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 2.B[解析] 在《大教学论》中,夸美纽斯用一句话概括了他的泛智教育思想,那就是“把一切事物教给 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 3.D[解析] (1)从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制度角度,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2)从课程 任务的角度,可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3)从课程功能的角度,可分为工具性课 程、知识性课程、技能性课程、实践性课程。(4)从教育阶段的角度,可分为幼儿园课程、小学课程、 初中课程、高中课程。(5)从课程的组织核心角度,可分为学科中心课程、学生中心课程、社会中心课 程等。 4.D[解析] 略 5.A[解析] 观察法是教育科学研究最基本、最普遍的方法。观察法是指在自然情境中对人的行为进行 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观察和记录,然后对所做记录进行分析,发现被观察者心理活动和发展的规律的方 法。 6.B[解析] 视敏度在医学上称为视力,视敏度的大小通常用视角的大小表示。 7.A[解析] 被试在常模参照测验中的成绩必须放到所在团体中,以被试在该团体中的相对位置来评估其 能力水平,这一团体即为常模团体。 8.A[解析] 新课程改革中提出的课程“三维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9.C[解析] 赫尔巴特最主要的教育观点是: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道德和性格的完善。 10. A[解析] 教育者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之一,是教育活动的主导因素。 11. D[解析] 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认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途径和 用心 爱心 专心 54 方法。 12. A[解析] 场依存型者的知觉倾向难以摆脱环境因素的影响,从题干可以看出该同学容易受他人态度 的影响,很可能就属于场依存型。 13. D[解析] 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能力能否胜任一项任务的判断与评价。 二、填空题 14. 民主化 15. 康德 16. 能动的 17. 不同刺激同时对比继时对比 18. 监督调节 19. 教育学与心理学结合而产生 20. 认知内驱力 21. 态度情感 三、辨析题 22. [答案要点]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通常动机强度和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不是一种线性关系,而是成倒“U”型曲线关系。 即在中等强度动机的情况下,个体的工作效率是最高的,动机的最佳水平随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在比 较容易的任务中,工作效率随动机强度的增强而提高,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较低的动机水平有利于任务 的完成。 23. [答案要点]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智力是人们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所形成的认知方面的稳定心理特点的综合;创造 力是应用新颖的方式解决问题,并能产生新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心理能力。二者的关系十分复杂。智力 高的人虽然可能比智力低的人更有创造性,但高的智力并不是创造力的充分必要条件。创造力还受到一些 非智力因素,如坚持性、自信心、意志力、责任感、兴趣等的影响。创造力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结 晶。 24. [答案要点] 这种说法是正确的。人类学习和学生学习之间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学生的学习既与人类的学习有共同之 处,但又有其特点:首先,以间接经验的掌握为主线;其次,具有较强的计划性、目的性和组织性;再次, 具有一定程度的被动性。 四、名词解释 25. 教学是在教育目的规范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是学校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 径。它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 (2)教学由教与学两方面活动组成; (3)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26. 学校课程即各级各类学校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科目及其进程的总和。包括以下具体含义: (1)是某级某类学校所要进行的全部教育内容的总和; (2)不仅包括各门学科的课内教学,还包括课外活动、家庭作业和社会实践等活动; (3)不仅规定各门学科的目的、内容及要求,而且规定了各门学科的安排顺序、课程分配、学年编制和学 周的安排。 27. 有意注意:有预定的目的,在必要时需要作出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28. 社会抑制:即个体在从事某一活动时,他人在场干扰活动的完成,抑制活动效率的现象,又称为社会 干扰。 29. 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有目的、有意识地制订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方 案。它包括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有效学习的程序、规则、方法、技巧及调控方式,可以是内隐的规则系统, 也可以是外显的操作程序和步骤。 五、简答题 30. [答案要点]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学生这一时期,是一个人的生理、心理发育和定型的关键时期,是一个人从不成熟到 基本成熟、从不定型到基本定型的成长发育时期,也是一个人生长发育特别旺盛的时期。对于学生来说, 用心 爱心 专心 55 他们身心各个方面都潜藏着极大的发展可能性,在他们身心发展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各种特征都还处在变化 之中,具有极大的可塑性。 31. [答案要点] (1)把各个独立的教学内容整合起来; (2)强调简单的知识技能与复杂的知识技能、新旧知识技能之间的联系; (3)注重学习原理、规则和模型等方面的重要性; (4)对学生应用其他学科知识解决问题予以鼓励。 32. [答案要点] (1)认知者本身的特点。主要包括认知者的经验、认知者的性格和认知者的需要。 (2)认知对象本身的特点。认知对象本身的特点是指该对象对于认知者所具有的价值及其社会意义的大小。 (3)知觉的情境方面。在社会知觉中,除去知觉的主体、客体之外,知觉的情境也具有重要作用。 (4)逻辑推理的定势作用。定势在对人的知觉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在对陌生人形成初步印象时,这种作 用特别明显。 33. [答案要点] 韦纳等人认为,对于构成人的行为的原因,除去按照控制所在分成内在的个人因素和外在的环境因素,还 可以按照另一维度即稳定性划分。在内部因素里可以分为稳定的(如能力)和易变的因素(如努力程度)。 在外部因素里可以分为工作难度,这是稳定的;机会和运气,这是不稳定的。 34. [答案要点] (1)准备律。在进入某种学习活动之前,如果学习者做好了与相应的学习活动相关的预备性反应(包括生 理的和心理的),学习者就能比较自如地掌握学习的内容。 (2)练习律。对于学习者已形成的某种联结,在实践中正确地重复这种反应会有效地增强这种联结。 因而对教师而言,重视练习中必要的重复是很有必要的。另外,桑代克也非常重视练习中的反馈,他认为 简单机械的重复不会造成学习的进步,告诉学习者练习正确或错误的信息有利于学习者在学习中不断纠正 自己的学习内容。 (3)效果律。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得到的各种正或负的反馈意见会加强或减弱学习者在头脑中已经 形成的某种联结。效果律是最重要的学习定律。桑代克认为学习者学习某种知识以后,即在一定的结果和 反应之间建立了联结,如果学习者遇到一种使他心情愉悦的刺激或事件,那么这种联结会增强,反之会减 弱。他指出,教师尽量使学生获得感到满意的学习结果显得尤为重要。 六、论述题 35. [答案要点] (1)德育方面:使学生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和爱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感 情,初步具有关心他人、关心集体、诚实、勤俭、不怕困难等良好品德,以及初步分辨是非的能力,养成 讲文明、懂礼貌、守纪律的行为习惯。 (2)智育方面:使学生具有阅读、书写、表达、计算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一些自然、社会和生活 常识,培养观察、思维、动手操作和自学能力,以及有广泛的兴趣和爱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体育方面:培养学生锻炼身体和讲究卫生的习惯,具有健康的体魄。 (4)美育方面: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具有初步的审美能力。 (5)劳动技术教育方面: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会使用几种简单的劳动工具,具有初步的生活自理能 力。 小学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根据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目的、任务和学龄初期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提出来的。小 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因此,在这个阶段为学生今后全面和谐充分地发展打下了“初步”基础,是小 学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特征。 七、教育写作题 36. [参考例文] 用心 爱心 专心 56 道德养成途径之我见 古希腊教育家苏格拉底将美德与知识等同,由知识的可教而得到美德可教。但是美德又不仅仅是知识,美 德可以是“知识”以外的东西,是一种人们践行道德的“见识”。这样,美德就不可能仅仅通过德育的说 教与学习就可以获得。在《普罗塔哥拉斯》中苏格拉底也曾提出过“美德不可教”的命题,前后矛盾。道 德究竟可教吗?我认为,道德不是单纯由“教”得来的,但道德是在有教育的环境中养成的。 我认为道德养成途径有三条:基本知识的传授;专门的道德知识的教授;榜样的树立与环境的习染。 这三条途径的地位是不同的,其中占首要地位的是榜样的树立与环境的习染。由于人的社会属性,无时无 刻不处于社会化进程和受到社会各个方面(如家长、教师、同伴、媒体等)的影响,社会氛围无疑在个体 道德认识和情感体验及价值判断中占重要地位。关怀理论注重人的情感的关注与培养,通过关怀与理解营 造一个充满温情和人文精神的环境,经验会在个体的心理发展中起重要作用,使个体更有可能在看待和对 待他人时充满温情。 其次是基本知识的传授。这里的基本知识是指除专门的道德知识以外的知识,并且是指在学校中进行的有 组织地学习知识,既包括学科知识,又包括活动课程知识。虽然各个学科有各自的主要教育目标,但道德 教育必然会不可避免地隐含其中——普通课程的学习可以在生理上和心理上给学生造成影响,从而影响其 对道德的情感体验。如对汉语的学习,使个体常常会沉醉于其优美的文字,产生对祖国独特文化的热爱, 这种热爱极有可能在社会行为中转化为维护社会公德的言行,体现了一个人的道德。对一般知识(非德育 知识)的学习,可以开阔一个人的眼界,转变其思维方式,使其自然而然处于一种高姿态。因而,对社会 甚至整个世界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更宏观的把握,而不是只看到表面的、暂时的利害和个人的得失,从而 提高了个人的道德境界。活动课程不仅可以获取知识,同时也把道德实践包含在内,使课程的道德教育功 能更全面。 再次为道德知识的教授。道德知识偏重于“教”而非“育”,是对社会行为规范的总结与体系化,是独立 的德育过程。这种专门知识自成体系,是有意的研究结果,对于培养受教育者道德意识,规范受教育者行 为有一定作用,但易流于教条主义和口号化,使人产生厌烦甚至抵触情绪。 道德是每个人所应追求的品质,但其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一生要做的功课。学校是学生的主要活 动场所,对于学生的道德养成,应提供良好的氛围。不但在知识传授、课程设置以及学校氛围营造上下工 夫,而且要给学生道德发展创造适宜的环境。 教育心理学案例分析 [案例 1] 一位热情而热爱教育工作的教师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学习及提供一个更有情趣的学习环境.新学年开始了,他 对教室进行了一番精心的布置,教室内周围的墙上张贴了各种各样,生动有趣的图画,窗台上还摆上了花草,植 物,使课室充满了生机.请你判断,它将产生什么样的效果为什么 [分析] 这位热情的教师出发点虽然很好,但事与愿违,反而产生分散学生注意,影响学生集中学习的效果.根 据无意注意的规律,有趣的图画,室内的花草,植物这些新异的刺激物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尤其对低年级学生, 他们容易把注意转移到欣赏图画,花草植物上,而影响了专心听课. [案例 2] 教师在板书生字时,常把形近字的相同部分与相异部分分别用白色和红色的粉笔写出来,目的是什么 符合什 么规律 [分析] 目的是加大形近字的区别,使学生易于掌握形近字. (1)符合知觉选择性规律:知觉对象与知觉背景差别越大,对象越容易被人知觉. (2)符合感觉的相互作用中同时性对比规律:红白形成鲜明的对比,使学生容易区别形近字. [案例 3] 教学生识字有很多技巧,有一位教师告诉学生如何区别"买卖"两个字时说:"多了就卖,少了就买."学生很快记 用心 爱心 专心 57 住了这两个字.还有的学生把"干燥"写成"干躁",把"急躁"写成"急燥",老师就教学生记住:"干燥防失火,急躁必 跺足."从此以后,学生对这两个字再也不混淆了.这些教法有何心理学依据 [分析] 这些教法对我们有很好的启发和借鉴作用.心理学的知识告诉我们:凡是有意义的材料,必须让学生学 会积极开动脑筋,找出材料之间的联系;对无意义的材料,应尽量赋予其人为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识记, 记忆效果就好.简言之,教师应教学生进行意义识记. [案例 4] 教师在检查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时,其试卷为什么不单纯用选择和判断题,而常常求助于填空,问答题 [分析] 选择和判断主要通过再认解答;填空,问答主要通过重现来解答.由于再认和重现的水平不同,人的再 认记忆优于重现记忆,而且能再认的不一定重现.因此仅靠判断,选择难以说明记忆已达到牢固保持的程度,往 往借助于问答,填空等题型. [案例 5] 在实际的教学中,有的教师对学生作业采用"漏一补十""错一罚十"的做法.你怎样看待这一现象 请运用记忆 的有关规律加以分析. [分析] 这种做法违背记忆规律,也是行之无效的.学生识记的效果和识记材料的性质和数量有关,在一定的时 间不宜过多,否则,易引起学生过度的疲劳,降低记忆的效果,同时,"漏一补十""错一罚十"的做法易使学生丧失 学习兴趣和记忆的信心和主动性,对进一步学习制造一些心理障碍. [案例 6] 在课堂上,教师让学生"列举砖头的用处"时,学生小方的回答是:"造房子,造仓库,造学校,铺路";学生小明的回 答是:"盖房子,盖花坛,打狗,敲钉",请问小方和小明的回答如何你更欣赏哪种回答 为什么 请根据思维的原理 进行分析. [分析] 小方回答砖头的用途都是沿着用作"建筑材料"这一方向发散出来的,几乎没有变通性.而小明的回答 不仅想到了砖头可作建筑材料,还可作防身的武器,敲打的工具,这样的发散思维变通性就好,其新的思路和想 法,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教育学练习 一.选择题: “以僧为师”,“以吏为师”是古代什么时期的教育特征? A.中国 B.埃及 C.希腊 D.罗马 ( B) 以培养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为教育目的的是古代 A.斯巴达 B.埃及 C.希腊 D.雅典 ( D) 以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强悍的军人为教育目的是古代 A.希腊 B.埃及 C.斯巴达 D.雅典 ( C ) 以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教育内容比较丰富,教育方法比较灵活为特征的是古代 A.希腊 B.埃及 C.斯巴达 D.雅典 ( D ) 以强调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教育内容单一,教育方法比较严厉为特征是古代 A.希腊 B.埃及 C.斯巴达 D.雅典 ( C ) 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于 A.古代 B.文艺复兴后的欧洲 C.近代 D.现代 ( C ) 以“教育的终身化”为教育特征的是 A.古代 B.文艺复兴后的欧洲 C.近代 D.现代 ( D ) 以“教育的民主化”为教育特征的是 A.古代 B.文艺复兴后的欧洲 C.近代 D.现代 ( D ) 以“教育的多元化”是为教育特征的是 A.古代 B.文艺复兴后的欧洲 C.近代 D.现代 ( D ) 反映孔子教育思想的文献是 用心 爱心 专心 58 A.《学记》 B.《论语》C.《礼记》 D.《中庸》( A ) 在教育史上主张“有教无类”的教育家是 A.孔子 B.孟子 C.墨翟 D.荀子 ( A ) 在教育史上提出“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的教育家是 A.孔子 B.孟子 C.墨翟 D.荀子 ( A ) 在教育史上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家是 A.孔子 B.孟子 C.墨翟 D.荀子( A ) 下述属于墨家主张的是 A.有教无类 B.兼爱 C.复归人的自然本性 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 C ) 下述属于孔子主张的是 A.有教无类 B.兼爱 C.复归人的自然本性 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 A ) 下述属于孔子主张的是 A.兼爱 B.“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C.复归人的自然本性 D.化民成俗,其必 由学 ( B ) 下述属于孔子主张的是 A.复归人的自然本性 B.兼爱 C.“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 C ) 下述属于道家的主张是 A.有教无类 B.兼爱 C.复归人的自然本性 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 C ) 由《学记》提出的教育主张是 A.有教无类 B.兼爱 C.复归人的自然本性 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 D )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出自 A.《学记》 B.《论语》C.《礼记》 D.《中庸》 ( A ) “学不躐等”出自 A.《学记》 B.《论语》C.《礼记》 D.《中庸》( A )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这句话反映了 A.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B.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C.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D.教育与科技的关系 ( A ) 西方古代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著名的教育家是 A.苏格拉底 B.柏拉图 C.亚里士多德 D.德莫克里特 ( A ) 下述著作中反映柏拉图的教育思想的是 A.《理想国》 B.《政治学》C.《论演说家的教育》 D.《民本主义与教育》( A ) 反映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教育家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的是 A.《理想国》 B.《政治学》C.《论演说家的教育》 D.《民本主义与教育》( B ) 以教育现象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是 A.教育 B.教育学 C.教育论 D.德育论 ( C ) 1632 年,《大教学论》的出版标志着教育学的独立,其作者是 A.夸美纽斯 B.赫尔巴特 C.卢梭 D.裴斯泰洛齐 ( A ) 近代启蒙主义教育的代表人物是 A.夸美纽斯 B.康德 C.卢梭 D.裴斯泰洛齐 ( C ) 近代教育史中主张“绅士教育”的教育家是 A.裴斯泰洛齐 B.卢梭 C.康德 D.洛克 ( D ) 近代教育史中提出著名的“白板说”的教育家是 A.洛克 B.卢梭 C.康德 D.裴斯泰洛齐 ( A ) 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建立始于夸美纽斯的研究,他的代表作是 用心 爱心 专心 59 A.《大教学论》 B.《爱弥尔》C.《论演说家的教育》 D.《民本主义与教育》( A ) 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并把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和心理学基础之上的教育家是 A.卢梭 B.夸美纽斯 C.康德 D.赫尔巴特 ( D ) 赫尔巴特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并把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和心理学基础之上,写了著名的教育学著作 A.《大教学论》 B.《普通教育学》C.《论演说家的教育》 D.《民本主义与教育》 ( D ) 以下哪一项不是赫尔巴特强调的中心 A.教师中心 B.学生中心 C.教材中心 D.课堂中心 ( B ) 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关于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的主张,称为 A.白板说 B.做中学 C.儿童中心主义 D.实质教育派 ( C ) 美国的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的代表作是 A.《大教学论》 B.《普通教育学》C.《论演说家的教育》 D.《民本主义与教育》( D ) 以下哪一种观点是杜威的主张 A.教师中心 B.儿童中心 C.课堂中心 D.教材中心 ( B ) 1939 年,首位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主编《教育学》的教育家是 A.凯洛夫 B.赞可夫 C.布鲁纳 D.维果斯基 ( A ) 我国尝试编写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始于 A.50 年代 B.60 年代 C.70 年代 D.80 年代 ( B ) 20 世纪 60 年代以后提出了课程结构理论的教育家是 A.凯洛夫 B.赞可夫 C.布鲁纳 D.维果斯基 ( C ) 20 世纪 60 年代以后提出了教学发展思想的教育家是 A.凯洛夫 B.赞可夫 C.布鲁纳 D.巴班斯基 ( B ) 决定教育领导权的是 (2.1) A 生产力 B 科学技术 C 政治经济制度 D 文化 ( C ) 决定教育事业发展规模和速度的是 A 科学技术 B 政治经济制度 C 文化 D 生产力 ( D ) 首次提出“人力资本”理论的学者是 A 布鲁钠 B 赞可夫 C 舒尔茨 D 皮亚杰 ( C ) “人力资本”理论创建于 ( ) A 1948 年 B 1952 年 C 1958 年 D 1960 年 ( D ) 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的因素是 A 政治经济制度 B 科学技术 C 生产力 D 文化 ( B ) 教育能推进科学的 A 制度化 B 系统化 C 体制化 D 全面化 ( C ) 人的身心发展具有 (3.1 ) A 系统性 B 能动性 C 客观性 D 主观性 ( B ) 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人物是 A 孔子 B 荀子 C 孟子 D 墨子 ( C ) 强调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是 A 弗洛伊德 B 威尔逊 C 格塞尔 D 皮亚杰 ( C ) 中国古代“外铄论”的代表人物是 A 孟子 B 墨子 C 孔子 D 荀子 ( D ) 提出“白板说”的是 A 华生 B 洛克 C 卢梭 D 格塞尔 ( B ) 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决定教育、教学工作应 用心 爱心 专心 60 A 有针对性 B 因材施教 C 抓住成熟期 D 循序渐进 ( D ) “拔苗助长”、“凌节而施”违背了人的身心发展的 A 阶段性 B 顺序性 C 不均衡性 D 差异性 ( B ) 在教育、教学中采用“一刀切”、“一锅煮”的办法,这是违背了人的身心发展的 A 顺序性 B 阶段性 C 互补性 D 差异性 ( D ) “因材施教”体现了人的身心发展的 A 差异性 B 不均衡性 C 阶段性 D 顺序性 ( A ) 能够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前提的因素是 A 成熟 B 遗传素质 C 环境 D 教育 ( B ) “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强调的是 A 环境决定论 B 遗传决定论 C 教育万能论 D 二因素论 ( B ) 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是 A 遗传素质 B 环境 C 个体主观能动性 D 教育 ( C ) 心理学家所说的“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指的是 A 幼儿期 B 儿童期 C 少年期 D 青年期 ( C ) 国家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才的总要求,就是 (4.1 ) A 教学目的 B 教育目的 C 培养目标 D 教学目标 ( B ) 衡量和评价教育实施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是 A 教育目的 B 教育任务 C 教育规律 D 教育原则 ( A ) 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根本性问题,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 A 控制作用 B 制约作用 C 促进作用 D 指导意义 ( D )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 A 主要方法 B 重要方法 C 唯一方法 D 特殊方法 ( C ) 根据各级各类学校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我们习惯上称为 A 教育方针 B 教育目的 C 教学目标 D 培养目标 ( D ) 教育目的是社会需求的集中反映,它集中体现了 A 教育的性质 B 教育的任务 C 教育的内容 D 教育的规律 ( A ) 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 A 高水平的智力 B 实践能力 C 健康体魄 D 创新精神 ( D ) 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在于重视 A 实践能力的培养 B 思维能力的培养 C 想象能力的培养 D 创新能力的培养 ( D ) 学生具有发展的可能性和 (5.1 ) A 潜在性 B 现实性 C 特殊性 D 可塑性 ( D ) 人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个体的早期发展更多地体现了 A 实践的属性 B 社会的属性 C 自然的属性 D 现实的属性 (C ) 社会环境对个体的客观要求所引起的需要与个体的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运动,是推动个体由自然人向社会 人转变的 A 动力 B 动机 C 条件 D 基础 ( A ) 学校作为为个体发展而有意识地安排的一种特殊环境,其要求、内容及各种活动能否引起并满足学生发展 的需要,取决于教师对这种环境的 A 认识 B 设计 C 设想 D 安排 ( D ) 公民权利中最基本、最重要、内涵最为丰富的一项权利是 A 隐私权 B 人身权 C 名誉权 D 荣誉权 ( B ) 学生最主要的权利是 用心 爱心 专心 61 A 人身自由权 B 人格尊严权 C 受教育权 D 隐私权 ( C ) 学生是独立的社会个体,有着独立的法律地位,并且受到社会 A 正常的保护 B 热心的保护 C 一般的保护 D 特别的保护 ( D ) 教师不得因为各种理由随意对学生进行搜查,不得对学生关禁闭,这是由学生的 A 人格尊严权决定的 B 人身自由权决定的 C 隐私权决定的 D 名誉权决定的 ( B ) 教师不得对学生进行漫骂、体罚、变相体罚和其他侮辱学生的行为,这是由学生的 A 人身自由权决定的 B 隐私权决定的 C 人格尊严权决定的 D 荣誉权决定的 ( C ) 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职业角色的 A 系统化 B 多样化 C 复杂化 D 专门化 ( B ) 教师胜任教学工作的基础性要求是,必须具有 A 学科专业素养 B 教育专业素养 C 品德专业素养 D 职业道德素养 ( A ) 教师职业的特殊要求是,必须具有 A 管理能力 B 控制能力 C 教育能力 D 研究能力 ( C )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取得成功的 A 必然要求 B 必然结果 C 心理前提 D 必要保证 ( D ) 学生主体性的形成,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 A 条件 B 任务 C 途径 D 结果 ( A ) 教师对学生指导、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 A 自由发展 B 自主发展 C 自愿发展 D 自动发展 ( B ) 一位教育工作者的真正威信在于他的 A 权利 B 威严 C 权威 D 人格力量 ( D ) 教育改革的核心是 (6.1) A 内容改革 B 方法改革 C 课程改革 D 途径改革 ( C) 学校教育的基础是 A 教师 B 学生 C 班级 D 课程 ( D ) 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始于教育家 A 洛克 B 斯宾塞 C 赫尔巴特 D 杜威 ( B) 课程的组织方式或设计课程的种类指的是 A 课程类型 B 教学计划 C 教学大纲 D 教科书 ( A) 基础型课程注重学生基础学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须的“三基”为中心的基础教养。“三 基”指的是 A 读、写、画 B 读、画、算 C 画、写、算 D 读、写、算 ( D ) 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和能力的课程,属于 A 实践型课程 B 研究型课程 C 拓展型课程 D 知识型课程 ( B ) 从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制度角度,可把课程分为 A 地方课程 B 研究型课程 C 知识性课程 D 社会中心课程 ( A ) 以课程任务为依据可把课程分为 A 学校课程 B 技能性课程 C 学生中心课程 D 基础型课程 ( D ) 从课程功能的角度可把课程分为 A 国家课程 B 工具性课程 C 拓展型课程 D 社会中心课程 ( B ) 从课程的组织核心来看,可把课程分为 A 社会中心课程 B 技能性课程 C 研究型课程 D 学校课程 ( A ) 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的最为关键的准则是确定 A 教育目的 B 培养目标 C 课程目标 D 教学目标 ( C ) 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这三个特征是 用心 爱心 专心 62 A 课程目标的基本特征 B 教学计划的基本特征 C 教学大纲的基本特征 D 教学目标的基本特征 ( C ) 教学计划的中心问题是 A 开设哪些科目 B 各门学科开设的顺序 C 各门学科的教学时间 D 各门学科的教学方法 ( A ) 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是 A 课程目标 B 教学目标 C 教学计划 D 教学大纲 ( D ) 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是 A 教学计划 B 教学大纲 C 教育目的 D 教学目标 ( B ) 教材的主体部分是 A 讲授提纲和讲义 B 教科书和参考书 C 教科书和讲义 D 讲义和参考书 ( C ) 课程实施是指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 A 基本要求 B 基本原则 C 基本手段 D 基本途径 ( D ) 课程实施计划的展开过程是 A 安排课程表 B 分析教学任务 C 选择并确定教学模式 D 组织教学活动 ( D ) 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是 (7.1 ) A 课外活动 B 实践活动 C 教学活动 D 班主任工作 ( C ) 教学在学校整个教育系统中居于 A 基础地位 B 中心地位 C 主要地位 D 重要地位 ( B ) 智力是指人们的认识能力,其核心是 A 注意力 B 观察力 C 思维力 D 想象力 ( C ) 把学习过程概括为“学——思——行”的统一过程的教育家和思想家是 A 孔子 B 孟子 C 荀子 D 墨子 ( A ) 主张“一切知识都从感官的知觉开始的”教育家是 A 赫尔巴特 B 杜威 C 凯洛夫 D 夸美纽斯 ( D ) 试图用心理学的“统觉理论”原理来说明教学过程的教育家是 A 夸美纽斯 B 赫尔巴特 C 杜威 D 凯洛夫 ( B ) 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 A 重要力量 B 主要力量 C 内部动力 D 外部动力 ( C ) 教学过程的结构指的是教学进程的 A 基本部分 B 基本内容 C 基本途径 D 基本阶段 ( D ) 在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中,居于中心环节的是 A 引起学习动机 B 领会知识 C 巩固知识 D 运用知识 ( B ) 领会知识包括感知教材和 A 熟悉教材 B 分析教材 C 概括教材 D 理解教材 ( D ) 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是 A 教学目的 B 教学内容 C 教学原则 D 教学方法 ( C ) 孔子提出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体现了教学的 A 启发性原则 B 巩固性原则 C 直观性原则 D 循序渐进原则 ( A ) “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体现了教学的 A 直观性原则 B 启发性原则 C 循序渐进原则 D 巩固性原则 ( D ) 循序渐进原则要求教学要 A 温故而知新 B 不陵节而施 C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D 学而时习之 ( B ) 教学工作中的中心环节是 (8.1 ) 用心 爱心 专心 63 A 备课 B 上课 C 作业的检查与批改 D 课外辅导 ( B ) 课的类型的划分依据 A 教学任务 B 教学内容 C 教学规律 D 教学原则 ( A ) 教师上课必要的补充主要是通过 A 布置作业 B 检查作业 C 课外辅导 D 课后练习( C ) 一个测验能测出它所要测量的属性或特点的程度,成为测量的 A 信度 B 难度 C 区分度 D 效度 ( D ) 一个测验经过多次测量所得的结果的一致性程度,成为测验的 A 信度 B 效度 C 区分度 D 难度 ( A ) 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称为 A 教学程序 B 教学步骤 C 教学组织形式 D 教学阶段 ( C ) 古代中国、埃及和希腊的学校大多采用 A 分组教学 B 个别教学 C 道尔顿制 D 班级上课制 ( B ) 最早在理论上对班级授课制进行阐述的教育家是 A 斯宾塞 B 卢梭 C 洛克 D 夸美纽斯 ( D ) 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是在 A 1856 年 B 1860 年 C 1862 年 D 1866 年 ( C ) 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称为 (9.1 ) A 德育目的 B 德育原则 C 德育规律 D 德育目标 ( D ) 德育目标是德育工作的 A 基础 B 途径 C 出发点 D 重要环节 ( C ) 德育目标确定了培养人的总体规格和要求,但必须落实到 A 德育内容上 B 德育规律上 C 德育原则上 D 德育方法上 ( A ) 德育过程中不同质的各种要素的组合方式称为德育过程的 A 内容 B 层次 C 结构 D 方法 ( C ) 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素是知、情、意、行,其中基础性的要素是 A 知 B 情 C 意 D 行 ( A ) 衡量人们品德的重要标志是 A 道德认识 B 道德情感 C 道德意志 D 道德行为 ( D ) 活动和交往是学生品德形成的 A 关键 B 基础 C 内容 D 途径 ( B ) 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这体现了德育的 A 疏导原则 B 因材施教原则 C 导向性原则 D 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 C ) 德育的实施渠道或形式就是德育的 A 方法 B 手段 C 内容 D 途径 ( D ) 实施德育的最基本的途径是 A 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B 课外校外活动 C 劳动 D 共青团活动 ( A ) 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的观点的方法是 A 榜样法 B 说服法 C 陶冶法 D 锻炼法 ( C ) 委托任务和组织活动是属于 A 说服法 B 榜样法 C 锻炼法 D 陶冶法 ( C ) 德育认知模式非常注重 A 道德认识 B 道德情感 C 道德意志 D 道德行为( A ) 德育体谅模式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 用心 爱心 专心 64 A 道德认识 B 道德情感 C 道德意志 D 道德行为( B ) 创立社会模仿模式的教育家是 A 柯尔伯格 B 皮亚杰 C 麦克费尔 D 班杜拉 ( D ) 学校行政体系中最基层的行政组织是 ( 10.1) A 共青团组织 B 教导处 C 总务处 D 班级 ( D ) 率先正式使用“班级”一词的是著名教育家 A 埃拉斯莫斯 B 夸美纽斯 C 洛克 D 卢梭 ( A ) 班级管理的主要对象是 A 班级公共财产 B 班级信息 C 学生 D 班级资料( C ) 通过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去管理班级的经常性活动,属于 A 常规管理 B 平行管理 C 民主管理 D 目标管理( A ) 班主任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 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称为 A 常规管理 B 平行管理 C 民主管理 D 目标管理( C ) 班级成员在服从班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班级管理的管理方式是属于 A 常规管理 B 目标管理 C 平行管理 D 民主管理( D ) 二、填空题: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 ,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 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 学校教育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 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 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 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 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 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 广义的教育包括_家庭教育_ 、_社会教育_ 和 _学校教育_。 《孟子》说夏、商、周“设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这里的庠、序、 学、校是 学校名称。 中国近代系统完备的学制产生与 1902 年的《钦定学堂章程》和 1904 年的《奏定学堂章程 》。 中国近代系统完备的学制产生于 1902 年的《钦定学堂章程》和 1904 年的《奏定学堂章程》。 1902 年的《钦定学堂章程》又称 壬寅学制 。1904 年的《奏定学堂章程》又称 癸卯学制。 中国古代学校的“六艺”教育包括 “礼”“乐”“射”“御”“书”“数” 。 中国古代的“礼”、“乐”、“射”、“御”、“书”、“数”统称为 六艺 。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简称 四书 。 先秦时期,以 墨翟为代表的墨家与儒家并称显学。 西方古代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著名的教育家是苏格拉底 。 柏拉图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其代表作《理想国》中。 柏拉图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其代表作《理想国》中。 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教育家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集中反映在他的著作《政治学》 中。 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教育家 亚里士多德 的教育思想集中反映在他的著作《政治学》中。 教育学是一门以 教育现象 为研究对象,探索 教育规律 的科学。 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建立始于夸美纽斯的研究,他的代表作是 《大教学论》 。 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建立始于 夸美纽斯 的研究,他的代表作是《大教学论》 。 法国启蒙主义教育的代表人物是卢梭 ,其代表作是《爱弥尔》。 法国启蒙主义 教育的代表人物是卢梭,其代表作是《爱弥尔》。 近代教育史中主张绅士教育的教育家是 洛克 。 用心 爱心 专心 65 近代教育史中提出著名的“白板说”的教育家是 洛克 。 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并把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和心理学基础之上的教育家是 赫尔巴特 , 其代表作是《普通教育学》 。 赫尔巴特是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并把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和心理学基础之上的教育家。 美国的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关于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的主张我们称为儿童中心主义 。 美国的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在关于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问题上提出了与前人完全相反的观点,我们将他的 观点称为儿童中心主义。 1939 年,首位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主编了《教育学》的教育家是 凯洛夫。 20 世纪 60 年代以后美国的布鲁纳提出的课程结构理论,和前苏联的 赞可夫的教学发展思想对世界教育的 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0 世纪 60 年代以后美国的布鲁纳提出的 课程结构理论,和前苏联的赞可夫的教育发展思想对世界教育的 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义务教育是国家用 法律形式 规定对一定年龄儿童实施的某种程度的免费学校教育。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2.1) 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 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人力资本理论的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 科学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 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称为学校文化。 校园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缩影。 校园文化-是人们为了保证学校中教育活动顺利进行而创立和形成的一种特有的文化形态。 学校的精神或观念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 10 ------------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经过长期实践形成的。 .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称为是个体身心 发展。(3.1) 人的身心发展是在社会实践 过程中实现的。 英国哲学家洛克的白板说是外铄论的一个典型的代表。 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曾经说过,给他一打健康的婴儿,不管他们祖先的状况如何,他可以任意把他 们培养成从领袖到小偷等各种类型的人。 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年龄特点,是在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中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 所谓发展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于形成的时期。 遗传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 上的特点。 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 美国生理和心理学家格塞尔认为,胎儿的发育大部分是由基因制约的,这种由基因制约的发展过程就是成 熟 。 .环境泛指个体生活其中外部条件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 。 所谓人的价值,是指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得到肯定,人的作用得到发挥,人的尊严得到保证。 个性亦称人格 ,指个体稳定的心理特征,具有整体性与独立性。 青年期是个体身心两方面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 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教育目的的实现则是教育活动的归宿 培养目标是根据各级各类学校任务确定的对 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 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 果。 用心 爱心 专心 66 教育目的具有历史性、时代性、社会性 ,在阶级社会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教育目的是社会需求 的集中反映,是教育性质的集中体现。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是确定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人的全面发展是与人的片面发展 相对而言的。 全面发展的人是精神和身体、个体性和社会性得到普遍、充分而自由发展的人。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 体育是授予学生健康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的自我保健意识和体质,培养参加体育活 动的需要和习惯,增强其意志力的教育。 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的鉴赏美和创造美能力,培养他们高尚情操与文明素养的教育。 劳动技术教育是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 劳动观点和习惯的教育。 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 ,是一种精神状态。 .学生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具有特定的社会属性的人。(5.1) 中学这一时期,是一个人的生理心理发育和形成的关键时期。 推动个体由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的动力,是社会环境对个体的客观要求所引起的需要与个体的发展水平之 间的矛盾运动。 .没有活动,没有个体与 环境 的相互作用,也就没有个体的发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是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 与环境对个体自发的、零碎的、偶然的影响相比,学校教育对学生的成长起着的主导作用。 从法制角度讲,学生是独立的社会个体,有着独立的法律地位。 学生是权利的主体,享有法律所规定的各项 社会权利 。 身心健康权包括保护未成年学生的生命健康 、人身安全、心理健康等内容。 人格尊严权是指学生享有受他人尊重 ,保持良好形象及尊严的权利。 受教育权是学生最主要的权利,我国一系列法律都对此进行了规定。 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 ,教师是专业人员。 我国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职业角色的多样化。 学生具有向师性,教师的言论行为、为人处世的态度会对学生具有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 .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是教师胜任教学工作的基础性 要求,有别于其他专业人员学习同样学科的要求。 教师职业是教书育人。因此,教师不仅要有所教学科的专业素养,还要有 教育专业素养。 教育理念是教师在对教育本职工作理解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教育的观念和理性信念。 教师要具有热爱学生,忠诚党的教育事业 愿意终生从事教育工作的教育信念。 教育能力是指教师完成一定的教育教学活动的本领,具体表现为完成一定的教育教学活动的方式、方法和 效率。 语言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工具,是传播知识和影响学生的重要手段。 教师的研究能力是综合地、灵活地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创造性活动的能力,是对未知事物探索性的、发现 性的心智、情感主动投入的过程。 教师的 人格特征是指教师的个性、情绪、健康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的品质等。 师生关系 是指学生和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 的态度。 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构成 授受关系。 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 民主平等 的关系。 严格要求的民主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朋友式的友好帮助 的关系。 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 相互促进 的关系。 用心 爱心 专心 67 课程研究与教学研究同样重要。课程论侧重研究教什么,教学论侧重研究“如何教”。(6.1) 课程是指课业及其进程 。 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 。 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教学计划、教学大纲 和教科书。 课程类型是指课程的组织方式 或指设计课程的种类。 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是依据 课程任务 来划分的。 所谓国家课程,是由 中央教育行政机构 编制和审定的课程。 学校课程通常以选修课或 特色课 的形式出现。 课程是随 社会的发展 而演变的。 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是指导、实施和评价教学的基本依据。 课程目标的依据主要有对学生的研究、对社会的研究和对学科的研究 。 我国义务教育的教学计划具有强制性 、普遍性和基础性三个基本特征。 中小学的教学科目设置,基本以 科学的分类 为依据。 教学计划中的课时分配包括学科的总时数,每门学科各学年的授课时数和周课时等。 教学大纲又称 学科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 件。 教学大纲一般是由说明和 本文 两部分构成的。 教科书又称课本,它是依据教学大纲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 教科书是 教学大纲 的具体化。 课程实施是指把 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 教学单元 通常是指某门课程的教材内容中的一个比较完整的部分。 课是教学单元的组成部分,所要解决的是课堂教学活动如何安排 的问题。 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 是课程实施的最后一项任务或环节。 课程评价既是课程设计与实施的终点,又是课程设计与实施继续向前发展的起点。 目标评价模式是针对 20 世纪初形成并流行的常模参照测验的不足而提出的。 美国学者斯克里文针对目标评价模式的弊端提出了目的游离评价模式 。 课程计划实际的结果 目的游离评价模式主张把评价的重点从“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转向。 教学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活动,不仅是智育的主要途径,也是德育、体育、美育等的基本途径。(7.1) 教学任务受人们追求的教学价值取向决定,它指明各教育阶段、各科教学应实现的目标要求。 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教学所传授的基础知识,是指形成各门学科的基本事实、相应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公式及其系统。 所谓智力,一般指人们的认识能力,即认识客观事物的基本能力,是认识活动中表现出来的那些稳定的心 理特征。 体力主要指身体的正常发育与身体各个器官的活动能力。 学生的创造才能主要指他们能运用已有知识和智能去探索、发现和掌握未知晓的知识的能力。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认为教学过程是新旧观念的联系和系统化的过程。 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认为,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 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反映教学中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与丰富学生感性知识的关系,理论与实践 的关系。 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主要是间接经验。 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 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教学具有教育性,这是由赫尔巴特 率先明确提出的观点。 用心 爱心 专心 68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 教学原则贯穿于各项教学活动之中,它的正确和灵活运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教学方法是师生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方法。 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 讲授法可分为讲述、讲解和讲演三种方式。 谈话法特别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语言表述的能力。 谈话法可分为复习谈话和启发谈话两种。 练习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知识去完成一定的操作,并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 实验法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的、严谨的学习态度。 备课是教师教学工作的起始环节,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8.1) 钻研教材包括钻研教学大纲、教科书和阅读有关的参考书。 课的类型是指根据教学任务划分的课的种类。 课的结构是指课的_基本组成部分_及各部分进行的顺序、时限和相互关系。 构成课的基本组成部分有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 作业是结合教学内容,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的各种类型练习。 辅导是_帮助和指导_学生学习的活动。 试题类型可分为供答型和选答型两大类。 供答型试题可分为简答式试题和_陈述式试题两种。 简答式试题的最简便形式是填空题。 选答型试题可以分为是非题、多项选择题和组配式试题三种。 测验的难度是指测验包含的试题难易程度 测验的区分度是指测验对考生的不同水平能够区分的程度。 教学中还应培养学生自测和_自评_的能力。 个别教学制最显著的优点在于教师能__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_。 班级授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 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的是 1862 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的_京师同文馆_。 为了解决班级上课不易照顾学生个别差异的弊病,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_根组教学_在一些国家开始出现。 在教学史上先后出现的影响较大的教学组织形式有个别教学制、班级上课制、分组教学和_道尔顿制_。 教学策略的基础特征是综合性、可操作性和灵活性。 结构化策略在教材的排列方面可分为直线式、_分支平行_、螺旋式和综合式等。 教学策略的类型可分为内容型、_形式型、方法型和综合型四种。 形式型策略就是以_教学组织形式_为中心的策略。 方法型策略是以教学方法和_技术_为中心的策略。 综合型策略是直接从_教学目标、任务出发、综合展开的策略。 德育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总称。(9.1) 德育包括家庭德育、学校德育和_社会德育_等形式。 在德育历史发展过程中,其原理、原则和内容方法等存在一定的共同性,因此,德育具有继承性。 德育内容是指实施德育工作的具体材料和主体设计。 我国学校德育内容主要有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_心理健康教育_。 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主要分为学习辅导、_生活辅导_和择业指导三个方面。 德育过程是_个体社会化_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德育过程通常是由教育者、受教育者、_德育内容_和德育方法四个要素构成的。 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_学生已有品德水平_之间的矛盾。 用心 爱心 专心 69 德育方法是为达到德育目的在德育过程中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 德育方法包括了教育者的施教传道方式和受教育者的受教修养方式。 陶冶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和艺术陶冶等。 处分分为警告、记过、留校察看、开除学籍等。 当代最具影响的德育模式有认知模式、体谅模式、社会模仿模式等。 道德教育的认知模式是当代德育理论中流行最为广泛、占据主导地位的德育学说。 所谓道德两难指的是同时涉及两种道德规范两者不可兼得的情境或问题。 班级是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10.1) 19 世纪初,英国学校中出现了导生制,这对班级组织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班级管理的主要管理手段有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 班级平行管理的理论源于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的平行影响的教育思想。 实施班级民主管理要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是组织全体学生参加班级全程管理,二是建立班级民主管理制度。 目标管理是由美国管理学家德鲁克提出的。 目标管理是一种以自我管理为中心的管理模式。 班主任领导方式一般可以分为权威的、放任的、民主的、 三种。 在当前班级管理实践中,有两种领导方式运用得比较多,一是教学中心的领导方式,二是“集体中心”的 领导方式。 三、简答题 试分析古代雅典的教育和斯巴达的教育特点?(1.1) 雅典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教育内容比较丰 富,教育方法也比较灵活。 斯巴达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强悍的军人,强调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教育内容单一, 教育方法也比较严厉。 简述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 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以他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对中国文化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极其 深刻的影响。孔子的教育思想在他的言论记载《论语》中有充分的反映。在教育上,孔子关于“有教无类”,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等的主张,不仅对中国古代影响极深,对现 代的中国教育也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近代教育的特点? 近代教育有如下特点: (1) 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19 世纪以后,资产阶级政府逐渐认识到公共教育的重要性,并逐渐 建立了公共教育系统。 (2) 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机械化工业革命的基本完成和电气化工业革命的兴起,提出了普及初等教 育的要求,并为初等教育的普及提供了物质条件。 (3) 教育的世俗化;与共了教育的发展相应,教育逐渐建立了实用功利的世俗教育目标,从宗教教育中分 离出来。 (4) 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西方教育发展的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有法律的明确规定,教育的每次重要 进展或重大变革,都以法律的形式规定和提供保证。 政治经济制度是如何制约教育的?(2.1) (1)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2)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3) 政治经济制度 决定着教育的目的。 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1) 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2) 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3) 教育可 以促进民主。 用心 爱心 专心 70 生产力是如何决定教育的? (1) 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2) 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3) 生 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1) 教育再生产劳动力,(2) 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为什么说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尽管生产力对教育有制约作用,但从历史上看,教育与生产力的发展并非完全同步。有两种情况: (1)在一定时期内,由于人们的思想意识落后于较为先进的生产力,教育的思想、内容、手段 、方法等 也往往落后于生产力的发展;(2)在生产力处于较低的水平下,由于文化交流、社会转型甚或传统的影响, 其教育的思想内容甚至方法也可能超越生产力发展的水平。 科学技术是如何影响教育的? (1) 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观念,(2)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3) 科 学技术能够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1) 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2) 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4) 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 信息技术对教育有哪些影响? (1) 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2) 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3)信 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 为什么说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 (1)信息技术的智能化,可以根据学习者的情况自动生成相应的教学进程,确定相应的针对个人的评价标 准,实现教育的个性化,使因材施教的理想真正成为现实。(2)信息技术实现了人机互动模式,根据学习 者的目标、选择和努力程度等给予不同的反馈,给予象征性的奖励和惩罚。(3) 信息技术促进师生关系 的民主化。 关于学校文化的界说有哪些不同的观点? (1)学校文化不仅包括学校全体成员共同遵循的一些观念和行为,而且也包括部分成员共同遵循的观念和 行为;(2)学校文化既可能会给预定教育目的达成带来积极意义,也有可能阻碍教育目的的达成;(3) 学校文化的核心是学校各群体所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其中最具决定作用的是思想观念特别是价值 观念。 学校文化具有哪些特征? (1) 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2) 学校文化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3) 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 传统为己任;(4) 学校文化的缩影是校园文化。 简述学生文化的成因。 (1) 学生个人的身心特征;(2) 同伴群体的影响;(3) 师生的交互作用;(4) 家庭社会经济地位; (5) 社区的影响。 简述学生文化的特征。 (1) 学生文化具有过渡性;(2) 学生文化具有非正式性;(3) 学生文化具有多样性;(4) 学生文 化具有互补性。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有哪些?(3.1) (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2)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3)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4)个体 身心发展的互补性;(5)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举例说明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1)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变化是不平衡的。例如,青少年的身高体重有两个生长的高 峰。第一个高峰在出生后的第一年,第二个高峰在青春发育期。 用心 爱心 专心 71 (2)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有的方面在较早的年龄阶段就已达到较高的发展水平,有的则要到较晚的 年龄阶段才能达到成熟的水平。如在生理方面,神经系统、淋巴系统成熟在先,生殖系统成熟在后。 简述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2)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 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3)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不可能夸大的。 简述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作用。 (1)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性,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2)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 分;(3)人在接受环境影响和作用时,也不是消极的、被动的。 简述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 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 延时的价值;(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教育怎样使人的价值得到发现? (1)要不断提高人们对人自身价值的认识,提高人们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2) 充分认识到人的生命价值、人的主体地位、人的个体的独特尊严;(3)不仅要教给人们知识和技能,而且 要教会人们驾驭知识技能,教会人们怀疑知识技能;(4)应该使人们清醒地认识到,知识是为人所用的, 而不应该由知识反过来奴役人。 初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是什么? (1)在身体发展方面,要进行保健和青春期教育,让少年懂得青春期生理变化的必然性和意义。(2)在 认知方面,应重视抽象思维和概括能力的培养;(3)在情意方面,应着重培养学生的道德理想和深刻的情 感体验。(4)在自我教育能力方面,帮助学生形成较正确的自我认识、使学生掌握评价自我的多维标准。 教育目的对教育工作的指导意义是通过哪些作用实现的?(4.1) (1)导向作用。它不仅为受教育者指明了发展方向,预定了发展结果,也为教育工作者指明了工作方向和 奋斗目标。(2)激励作用。共同的目的一旦被人们认识和接受,它不仅能指导整个实践活动过程,而且能 够激励人们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而努力。(3)评价作用。教育目的是衡量和评价教育实施效果的根本依据和 标准。 简述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教育目的是针对所有受教育者提出的,而培养目标是针对特定 的教育对象提出的,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对象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制定培养目标需要考虑各自学校学生的 特点。 什么是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如何? 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 果。 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他们彼此相关,但不能相互取代。目的 与目标根本不同,目标可以测量,而目的是不能测量的。 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是什么? (1)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制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2)教育目的体现了人们的教育理想; (3)我国教育目的是建立在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基础上的。 怎样理解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制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1)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有不同的教育目的;(2)不同的社会制度有不同的教育目的;(3)不同国家的 文化背景也使教育培养的人各具特色。 现阶段我国的教育目的及基本精神是什么? 现阶段我国的教育目的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 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基本精神是: 用心 爱心 专心 72 (1)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 的统一;(2)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3)适 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普通中学德育有哪些要求? (1)帮助学生初步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2)热爱党,热爱人民, 热爱祖国,热爱劳动,热爱科学;(3)建立民主和法制的意识,养成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独立思考、勇 于开拓的思维方法和科学精神;(4)形成社会主义的现代文明意识和道德观念;(5)养成适应不断改革 开放形势的开放心态和应变能力。 普通中学在智育方面的要求有哪些? (1)帮助学生在小学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系统地学习科学文化基础知识,掌握相应的技能和技巧;(2) 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 兴趣、情感、意志和积极的心理品质。 普通中学在体育方面的要求是什么? (1)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知识和技能,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2)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 精神和坚强毅力;(3)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了解科学营养知识。 普通中学在美育方面有哪些要求? (1)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即对自然、社会中存在的现实美,对艺术作品的艺术美的感受能力; (2)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即具有美学的基础知识,具有分辨美与丑、文与野、优与劣的能力,具有区 分美的程度和种类的能力; (3)形成学生创造美的能力,即能把自己独特的美感用各种不同的形式表达出来的能力。 普通中学在劳动技术教育方面有哪些要求? (1)通过科学技术知识的教学和劳动实践,使学生了解物质生产的基本技术知识,掌握一定的职业技术知 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养成良好的劳动态度、劳动习惯和艰苦奋斗的精神; (2)结合劳动技术教育,还可以授予学生一定的商品经济知识,使学生初步懂得商品的生产、经营和管理, 了解当地的资源状况和经济发展规划,以及国家的经济政策、法律法规,具有一定的收集和利用商品信息 的能力。 为什么说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体发展的教育? 素质教育强调要把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结合起来,既充分重视学生共性的发展,对学生的基本方面 的发展有统一的要求,在此基础上,又要重视学生个性的多样性,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要求、不同 的教育模式、不同的评价方案,从而把学生的差别性显示出来并加以发展,使每一个学生成为具有高度自 主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的人。 为什么说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能力,更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一种精神状态? 创新能力离不开智力活动,离不开大量具体的知识,但创新能力决不仅仅是智力活动,它不仅表现为对知 识的摄取、改组和运用,不仅表现为对新思想、新技术的发明,而且是一种追求创新意识,是一种发现问 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倾向,是一种善于把握机会的敏锐性,是一种积极改变自己并改变环境的应变能力。 学生特有的本质属性表现在哪些方面?(5.1) (1)学生是处于人生阶段身心发展最迅速时期的人。 第一,学生具有发展的可能性和可塑性 第二,学生发展的可能性和可塑性转变为现实性的条件是 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 为什么说学生具有发展的可能性与可塑性?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中学这一时期,是一个人的生理心理发育和形成的关键时期,是一个人从不成熟 到基本成熟、从不定型到基本定型的成长发育时期,也是一个人生长发育特别旺盛的时期。对于学生来说, 他们身心各个方面都潜藏着极大的发展可能性,在他们身心发展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各种特征都还处在变化 用心 爱心 专心 73 之中,具有极大的可塑性。 对中小学生的身份是如何定位的?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随着我国有关法律的相继颁布,初步明确了教育领域中中小学生的身份和法律地位。 从有关涉及学生的法律法规看,对中小学生身份的定位是从三个层面进行的:第一个层面,中小学生是国 家公民;第二个层面,中小学生是国家和社会未成年的公民;第三个层面,中小学生是接受教育的未成年 公民。因此,中小学生是在国家法律认可的各级各类中等或初等学校或机构中接受教育的未成年公民。 学生享有的合法权利包括哪些? (1)人身权、身心健康权、人身自由权、人格尊严权、隐私权、名誉权、荣誉权等;(2)受教育权、 受教育的平等权、公正评价权、物质帮助权等。 学生应尽的义务有哪些? (1)遵守法律、法规;(2)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3) 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4)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 对教师概念是如何界定的,应从哪几个方面来理解教师概念?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对教师概念界定为: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 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在理解教师这一概念时,必须把教师作为一个集合体,从其职业的特性、扮演的社会角色、承担的社会职 责及与活动对象的关系等方面进行考查。 教师职业是一种什么性质的职业? (1)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教师职业属于专门职业,教师是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 专业人员。 (2)教师是教育者,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承担教化任务的是教师, 他们根据一定社会要求向年轻一代传授人类长期积累的知识经验,规范他们的行为品格,塑造他们的价值 观念,引导他们把外在的社会要求内化为个体的素质,实现个体的社会化。 教师的职业角色有哪些? (1)传道者角色;(2)授业、解惑者角色;(3)示范者角色;(4)管理者角色;(5)朋友角色; (6)研究者角色。 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的内容是什么? (1)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性知识和技能;(2)了解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3)了解学科的发展脉络; (4)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 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包括哪些? (1)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2)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3)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学生喜欢和不喜欢的教师的品质各有哪些? 喜欢的前五种品质是: (1)热爱、同情、尊重学生;(2)知识广博、肯教人;(3)耐心温和、容易接近;(4)对学生实 事求是、严格要求;(5)教学方法好。 不喜欢的前五种品质是: (1)经常骂人、讨厌学生;(2)对学生没有同情心、把人看死;(3)上课拖延时间、下课不理学生; (4)偏爱、不公正(5)教学方法枯燥无味 教师的教育能力对教师的语言表达提出了哪些要求? (1)要求准确、明了、有逻辑性;(2)要求富有感情、有感染力;(3)要求富有个性,能够体现出 一名教师的独特风采;(4)不仅要善于独白,还要掌握对话艺术;(5)在对话过程中,要善于对学生 的谈话做出迅速而有针对性的语言反应;(6)在对话中,鼓励学生发表意见,完整、准确地表达思想, 形成活泼、开朗的性格。 师生关系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用心 爱心 专心 74 (1)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构成授受关系;(2)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民主平等的关系;(3)师生 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为什么说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一种授受关系? (1)从教育内容的角度说,教师是传授者,学生是接受者;(2)学生主体性的形成,既是教育的目的, 也是教育成功的条件;(3)对学生指导、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为什么说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思想和人格上的影响? 教师作为社会中的一个人,对成长中的青少年儿童有着巨大的又是潜移默化的影响。但这种精神上的、道 德上的影响并不是靠说教就能产生的。教师的真正威信在于他的人格力量,它会对学生产生终身影响。 同样,学生不仅对教师的知识水平、教学水平作出反应,对教师的道德水平、精神风貌更会作出反应,并 用各种形式表现他们的评价和态度 课程的分类是如何划分的?(6.1) (1)从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制度角度,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2)从课程任务的角度, 可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3)从课程功能的角度,可分工具性课程、知识性课程、 技能性课程、实践性课程。(4)从教育阶段的角度,可分为幼儿园课程、小学课程、初中课程、高中课 程。(5)从课程的组织核心角度,可分为学科中心课程、学生中心课程、社会中心课程等。 简述基础型课程的基本内容。 (1)基础型课程注重学生基础学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须的“三基”(读、写、算) 为中心的基础教养,是中小学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2)它的内容是基础的,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 主,不仅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也注重思维力、判断力等的发展和学习动机、学习态度的培养。(3) 基础型课程是必修的、共同的课程,无论哪个学生都要学习。要求很严格,必须有严格的考试。(4)基 础型课程的内容是不断发展的,它随学段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简述研究型课程的基本内容。 (1)研究型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和能力。(2)这类课程可以提供一定的目标,一定的结论, 而获得结论的过程和方法则由学生自己组织,自己探索、研究,引导他们形成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3) 也可以不提供目标和结论,由学生自己确立目标、得出结论。(4)课程从问题的提出、方案的设计到实 施以及结论的得出,完全由学生自己来做,重研究过程甚于注重结论。 简述基础型、拓展型、研究型课程之间的关系。 (1)基础型课程的教学是拓展型、研究型课程的学习基础,拓展型课程的教学是研究型课程的学习基础。 (2)拓展型、研究型课程的学习,对基础型课程的教与学两方面都起着至关重要的增益促效的基础作用。 (3)各类型、各科目课程的教育过程中虽然任务不同、层次要求不同,但都具有渗透性、综合性。(4) 从课程目标来说,三者在统一的目标下,在不同层次的要求上功能互补递进,全力形成一个整体。 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1)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2)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3) 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4)课程理论。 课程目标的规定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1)时限性,即课程目标要同特定的教育阶段相互联系,不是对所有教育阶段预期结果的笼统规定;(2) 具体性,即课程目标要详细描述学生身心发展的预期结果,明确学生所要达到的发展水平;(3)预测性, 即课程目标所描述的结果是预期性的,不是实际的结果,是学生发展状态的理想性规划;(4)操作性, 即课程目标是明确的,可以付诸实现,不是一般性的规划。 教学目标有哪些特征? (1)具有可操作指标体系;(2)体现学生学习行为及其变化;(3)具有灵活性,教师可根据教学实 际情况进行调整。 什么是课程设计,其意义如何? (1)课程设计的概念:课程设计是指那些经过精心计划的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设计出各种学程或教育 用心 爱心 专心 75 活动方式,并将它们提供给教育机构中的人们,以此作为进行教育的方案。 (2)课程设计的意义:第一,从课程设计活动中可以产生全新的方案,从而导致对师生的双边活动具有 深远意义的课程改革。第二,可以对目前的课程进行一些修改或重新组织,其中并不增加新的东西,而只 是以更清晰的方式将课程中各要素联系起来。 义务教育的教学计划有哪些基本特征? (1)强制性,义务教育教学计划不是普通的教学计划,它是国家实施义务教育的具体保障,其制定的依 据是义务教育法,体现了义务教育法的基本精神,因此,具有强制性。 (2)普遍性,义务教育课程计划的适用范围要比普通的课程计划宽得多,它规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 等,是针对全国绝大多数学校、绝大部分地区和绝大部分学生的,既不过高也不过低。 (3)基础性,义务教育课程计划的作用就在于充分保证为学生的各种素质全面和谐地发展打下好基础。 课程门类要齐全,不能重此轻彼,各门课程的课时比重要恰当。 教学计划的构成内容有哪些? 主要由教学计划设计的指导思想、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及其说明、课时安排、课程开设顺序和时间分配、 考试考查制度和实施要求几部分所构成。 教科书的编排有哪些要求? (1)编排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符合卫生学、教育学、心理学和美学的要求。(2)内容阐述要层 次分明;文字表达要简练、精确、生动、流畅;篇幅要详略得当。(3)标题和结论要用不同的字体或符 号标出,使之鲜明、醒目。(4)封面、图表、插图等,要力求清晰、美观。(5)字体大小要适宜,装 订要坚固,规格大小、厚薄要合适,便于携带。 教科书的作用是什么? (1)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知识、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它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教师讲授的内容;同时, 也便于学生预习、复习和做作业。(2)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为教师的备课、上课、布置作业, 学生学业成绩的检查评定提供了基本材料。(3)根据教学计划对本学科的要求,分析本学科的教学目标、 内容范围和教学任务。(4)根据本学科在整个学校课程中的地位,研究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理论 与实际相联系的基本途径和最佳方式等。 教科书的编写应遵循哪些原则? (1)按照不同学科的特点,体现科学性和思想性;(2)强调内容的基础性;(3)在保证科学性的前 提下,注重适用性;(4)合理体现各科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受教育者学习的心理顺序;(5)兼顾同一年 级各门学科内容之间的关系和同一学科各年级教材之间的衔接。 简述课程实施的运行结构。 课程实施作为一个动态的序列化的实践过程,具有一定的运行结构。 (1)安排课程表,明确各门课程的开设顺序和课时分配;(2)确定并分析教学任务;(3)研究学生 的学习活动和个性特征,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4)选择并确定与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教学任务相适应的 教学模式;(5)对具体的教学单元和课的类型和结构进行规划;(6)组织并开展教学活动;(7)评 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为下一轮的课程实施提供反馈性信息。 课程评价过程中要解决哪些问题,经历哪些步骤? 要解决的问题如下: (1)评价概念是否合适;(2)搜集和加工信息是否合适;(3)报告评价结果的信息是否合适。 要经历的步骤如下: (1)把焦点集中在所在研究的课程现象上;(2)搜集信息;(3)组织材料;(4)分析资料;5) 报告结果。 什么是教学,包含哪些方面?(7.1) (1) 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 本途径。它包含了以下几个方面。 用心 爱心 专心 76 (2) 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3) 教学由教与学两方面活动组成;(4) 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 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教学的作用是什么? (1) 教学是社会经验得以再生产的一种主要手段;(2) 教学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3) 教 学是教育工作构成的主体部分,又是教育的基本途径。 为什么说教学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了科学的基础和实践? (1)它使个体的认识突破时空局限及个体直接经验的局限,扩大了他们的认识范围,赢得了认识的速度。 (2)使个体的身心发展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结合科学知识的传授和学习,在一个统一的过程中实现德、 智、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 什么是教育任务,制约教育任务的因素是什么? 教学任务受人们追求的教学价值取向决定的,它指明各教育阶段、各科教学应实现的目标要求。 制约教育任务的因素是: (1) 教育目的;(2) 学生年龄特征;(3) 学科的特性;(4) 教学的时空条件。 普通学校教学任务有哪些? (1) 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 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3) 培养学生注意品德和 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 (4)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普通中小学传授系统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具体指标是什么? (1)能促进青少年学生智、德、体、美的全面发展,使他们具有一个现代人所具有的素质;(2)能为他 们参加现代生产劳动和政治文化生活创造必要的条件;(3)能为他们进一步学习各种专门知识和从事科学 研究、进行创造发明奠定初步的基础。 怎样理解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的教学任务? (1)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不仅是顺利地、高质量地进行教学的必要条件,而且也是培养全面发 展的新人的要求,因而这是现代教学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 (2)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知识,而且要发展以思维为核心的认识能力;不仅要发展学生智力,而且要发 展学生的体力,注意教学卫生,保护学生视力,增强学生的体质,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特别是要通过发 展性教学,启发诱导学生进行推理、证明、探索和发现,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 力,以适应科学技术发展的时代要求。 现代教学是如何关注学生个性发展的? 现代教学非常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指导,协调学生知识、智力、 兴趣、情感、性格等各方面的因素,追求教学与教育的统一,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通过教学,激励发展 每个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不仅使他们有现代科学文化知识,而且有自觉能动性、独立性和开拓创新性,有 强烈的竞争意识、平等观念和合作精神。 为什么说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表现如何? 教学过程是认识的一种特殊形式,其特殊性在于,它是学生个体的认识,是由教师领导未成熟的主体通过 学习知识间接认识世界。学生认识的特殊性表现在以下方面。 (1)认识的间接性。学生学习的内容是已知的间接经验。并在教学中间接地去认识世界。 (2)认识的交往性。教学活动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组成的双边活动。教学活动是发生在师生之间的一种 特殊的交往活动。 (3)认识的教育性。教学过程中的认识追求与实现着学生的知、情、行、意的协调发展与完善人格的养成。 (4)有领导的认识。学生的个体认识始终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 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基本规律)有那些? (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3)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 (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结合。 用心 爱心 专心 77 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有哪些? (1)引起学习动机;(2)领会知识;(3)巩固知识;(4)运用知识;(5)检查知识。 教学中学生直接经验的获得与人类实践活动中直接经验的获得有什么不同? (1)教学中往往将直接经验典型化、简约化;(2)主要方式是实验、演示、教学录像,参加一定的生产 劳动、社会调查,设置模拟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体验等:(3)选择的材料是经过改造的、少量的,且能反映 事物的本质特征。 怎样理解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规律? 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二者统一在教学活动中。 (1)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学生认识能力的发展有赖于知识的掌握。(2)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 重要条件。学生具有一定的认识能力,是他们进一步掌握文化科学知识的必要条件。学生掌握知识的速度 和质量,依赖于学生原有智力水平的高低。(3)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让的内在机制。知识与智力的 相互转化,应注意以下条件。 第一,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应该是科学的规律性的知识。第二,必须科学地组织教学过程。第三,重视教学 过程中学生的操作与活动,提供学生积极参与实践的时间和空间。第四,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重视 学生的个别差异。 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结合规律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2)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作为学 习主体的地位,应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能动性。(3)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 在教学中怎样才能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 (1)教师要善于创设和谐情境,鼓励学生合作学习;(2)教师要善于体验或引起学生的兴趣和需要,鼓 励学生积极学习,主动参与;(3)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别差异出发,对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 (4)教师要善于洞察学生的内心世界,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才能;(5)教师要善于引起学生在思想和情感 上的共鸣,培养学生自我调控能力,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同时创设自我表现的机会,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功 经验。 教学原则与教学规律有何区别? 教学规律是教与学内部矛盾的客观规律,人们只能去发现它,掌握它,但不能创造它;而教学原则是人们 在认识教学规律的基础上制定的一些教学的基本准则,它反映教学规律。人们对教学规律的不断发现和掌 握,才会使人所制定的教学原则不断发展和完善。 我国中学常用的教学原则有哪些? (1)直观性原则;(2)启发性原则;(3)巩固性原则;(4)循序渐进原则;(5)因材施教原则;(6)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是什么? (1)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2)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3)学生特点;(4)教学时间、设备、条件; (5)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 运用讲授法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1)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系统性、思想性;(2)讲授要注意启发;(3)讲究语言艺术。 运用谈话法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1)要准备好问题和谈话技巧;(2)提出的问题要明确,引起思维兴奋;(3)要善于启发诱导;(4) 要做好归纳、小结。 运用演示法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1)做好演示前的准备;(2)用以演示的对象要有典型性;(3)要使学生明确演示的目的、要求与过程; (4)通过演示,使所有学生都能清楚、准确地感知演示对象,并引导他们在感知过程中进行综合分析。 运用练习法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1)使学生明确练习的目的与要求,掌握练习的原理和方法;(2)精选练习材料,适当分配分量、次数 用心 爱心 专心 78 和时间;(3)严格要求。 运用实验法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1)明确目的,精选内容,制定详细的实验材料,提出具体的操作步骤和实验要求;(2)重视语言指导 及教师示范的作用;(3)要求学生独立操作;(4)及时检查结果,要求学生按规定写出实验报告。 教师应如何备课?(8.1) (1)钻研教材。包括钻研教学大纲、教科书和阅读有关的参考书。(2)了解学生。包括了解学生原有知 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与思想状况、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等。(3)制定教学进度计划。包括制 定学期教学进度计划、课题计划、课时计划。 教师编写课时计划(教案)的一般步骤是什么? (1)进一步研究教材,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2)确定本课时的教学目的;(3)考虑课的进行步骤,确 定课的结构,分配教学进程中各个步骤的时间。;(4)考虑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具的准备和使用方法及板 书设计(5)写出课时计划(教案)。 教师布置作业应注意什么? (1)作业的内容要符合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要求,并要有代表性;(2)作业分量要适当,难度要适度; (3)布置作业要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并规定完成的时间;(4)教师应经常检查和批改学生的作业。 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各是什么? 班级授课制的优点: (1)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地培养人才;(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3)有利于发挥班级体 的教学作用。 班级授课制的缺点: (1)强调系统书本知识的学习,容易产生理论与实际脱节。(2)强调教学过程的标准、同步、统一,难 以完全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 分组教学存在哪些问题? (1)很难科学地鉴别学生的能力和水平;(2)在对待分组教学上,学生、家长和教师的意愿常常与学校 的要求相矛盾;(3)分组后造成的副作用很大,往往使快班学生容易产生骄傲,使普通班、慢班学生的积 极性降低。 简述教学策略的基本特征。 (1)综合型。选择或制定教学策略必须对教学内容、媒体、组织形式、方法、步骤和技术等要素加以综合 考虑。 (2)可操作性。教学策略不是抽象的教学原则,也不是在某种教学思想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教学模式,而是 可供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参照执行或操作的方案,有着明确具体的内容。 (3)灵活性。教学策略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并参照学生的初始状态,选择最适宜的教学内容、教 学媒体、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并将其组合起来,保证教学过程的有效进行。 德育的意义有哪些?(9.1) (1)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2)德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3)德 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条件和保证。 制定德育目标的依据是什么? (1)时代与社会发展需要;(2)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3)民族文化及道德传统;(4)受教育 者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及心理特征。 选择德育内容的依据是什么? (1)德育目标,决定德育内容的性质;(2)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特征,决定德育内容深度和广度;(3)德 育所面对的时代牲和学生思想实际,决定德育内容针对性和有效性。 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是什么? (1)针对大多数心理健康的学生而言,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预防心理障碍的 用心 爱心 专心 79 发生,促进学生心理机能、人格的发展和完善。(2)就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而言,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排 除学生的心理障碍,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3)针对少数有心理疾病的学生进 行心理咨询与治疗。 简述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的关系。 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1)区别: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和发展受教育者品德的过程;而品德形成过 程则是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结构不断建构完善的过程。 (2)联系:德育只有遵循人的品德形成发展规律,才能有效地促进人的品德形成发展,而人的品德形成发 展也离不开德育因素的影响。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有哪些? (1)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2)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规律;(3) 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4)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简述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规律。 (1)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形成的,没有社会交往,就没有社会道德。 (2)德育过程 中的活动和交往的主要特点是,第一,具有引导性,目的性和组织性;第二,不脱离学生学习这一主导活 动和主要交往对象的教师和学生;第三,具有科学性和有效性。 简述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 (1)德育过程既是社会道德内化为个体的思想品德的过程,又是个体品德外化为社会道德行为的过程。要 实现这“两化”必然伴随着一系列的思想矛盾和斗争。 (2)要实现矛盾向教育者期望的方向转化,必 须给受教育者创造良好的外因,还要了解受教育者的心理矛盾(内因),促使其积极接受外界的教育影响, 形成新的道德品质。 (3)德育过程也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统一过程,教育者要注意提高受教育者 自我教育的能力。 简述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1)一个人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不良品德的克服,都要经历一个反复的培养教育或矫正训练的过程, 特别是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是一个需要长期反复培养、实践的过程,是逐步提高的渐进过程。 (2) 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既要对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形成与变化,坚持长期抓反复抓;又要注意受教育者思 想品德形成过程中的反复性,注意抓反复。 我国中学德育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1)导向性原则;(2)疏导原则;(3)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4)教育的一致性与连 贯性原则;(5)因材施教原则。 贯彻导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1)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2)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3)要把德育的 理想性和现实性结合起来。 贯彻疏导原则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1)讲明道理,疏导思想;(2)因势利导,循循善诱;(3)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在德育过程中怎样贯彻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1)要统一学校内部各方面的教育力量;(2)要统一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影响;(3)对学生进行德育要有 计划有系统地进行。 在德育过程中如何贯彻因材施教原则? (1)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2)根据学生个人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3)根据学生 的年龄特征有计划地进行教育。 德育的基本途径有哪些? (1)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2)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3)劳动;(4)共青团活动;(5)班主任工 作。 用心 爱心 专心 80 什么是说服法,运用说服法的要求有哪些? 说服法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 要求有:(1)明确目的性;(2)富有知识性、趣味性;(3)注意时机;(4)以诚待人。 什么是榜样法,运用榜样法的要求有哪些? 榜样法是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 要求有: 1. 选好学习的榜样;2.激起学生对榜样的敬慕之情; 3.引导学生用榜样来调节行为,提高修养。 锻炼法的含义和要求是什么? 锻炼法是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实际活动,以培养他们良好品德的方法。 要求是:(1)坚持严格要求;(2)调动学生的主动性;(3)注意检查和坚持。 陶冶法的含义和要求是什么? 陶冶法是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 要求是:(1)创设良好的情境;(2)与启发说服相结合;(3)引导学生参与情境的创设 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实施德育的方法和策略有哪些? 1.了解学生当前的道德判断发展水平; 2.运用道德难题引起学生的意见分歧和认知失衡 ; 3.向学生 揭示比他们高一阶段的道德推理方式 ; 4.引导学生在比较中自动接受比自己原有的道德推理方式更为合 理的推理方式 ; 5.鼓励学生把自己的道德判断付诸行动。 道德两难问题的意义如何? 1.道德两难问题可用于促进儿童的道德判断力的发展;2.道德两难问题可用于提高学生的道德敏感性;3.道 德两难问题可用于提高在道德问题上的行动抉择能力 ;4.道德两难问题可用于深化学生对各种道德规范的 理解,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 设计道德两难情境的要求是什么? 1. 设计的情境必须是真实的或者是可信的;2. 设计的情境必须包含两条道德规范,而且只包含两条道德规 范;3. 涉及的两条道德规范在设计的情境中必须发生不可避免的冲突 。 围绕社会学习论的道德教育的内容包括哪些? (1)人类学习必须有个体品德参与才能完成;(2)道德判断取决于社会学习而没有固定发展阶段;(3) 道德教育应从人的人格形成出发;(4)榜样对品德的作用;(5)提出环境、行为的交互作用论。 班级管理的功能有哪些?(10.1) 1. 有助于实现教育目标,提高学习效率 ;2. 有助于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班风 ;3. 有助于锻炼学生 能力,学会自治自理。 班级的规章制度由哪些部分组成? (1)教育行政部门统一规定的有关班集体与学生管理的制度;(2)学校根据教育目标、上级有关指示制 定的学校常规制度;(3)班集体根据学校要求和班级实际情况讨论制定的班级规范。 当前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是什么? 1. 由于受到分数压力和教师权威的制约,班主任对班级实施管理的方式偏重于专断型;2. 班级管理制度 缺乏活力,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程度较低 。 怎样才能建立起以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机制? (1)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为目的;(2)确立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3)训练学生自我管理班级的 能力。 班集体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1. 明确的共同目标,这是班集体形成的基础;2. 一定的组织结构,这是一个班集体所不可缺少的;3. 一 定的共同生活的准则,这是完成共同任务和实现共同目标的保证 ; 4. 集体成员之间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 . 良好的班集体具有哪些教育作用? 用心 爱心 专心 81 (1)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群体意识。在良好班集体的形成过程中,学生的群体意识、集体荣誉感会得到大大 的发展。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通过班级的集体活动和学生群体之间的交往,可使学生积累 集体生活的经验,学会交往与合作,学会对环境的适应。 (3)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班集体是训练班级成员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教育自己、自主开展活 动的最好载体。 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1)班主任是班级建设的设计者;(2)班主任是班级组织的领导者;(3)班主任是班级人际关系的艺术 家。 班主任班级管理的内容有哪些? (1)了解学生,研究学生。 第一, 了解和研究学生个人;第二, 了解学生的群体关系;第三,了解和研究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2)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3)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 第一、充分发挥本班任课教师的作用; 第二、协调和指挥班级团队活动; 第三、争取和运用家庭和社 会的教育力量。 班主任了解和研究学生的方法有哪些? 1.通过阅读学生的有关材料来了解学生,包括记载学生各种情况的登记表、统计表和学生活动成果记录表 等; 2.通过对学生本人或知情者的调查访问,从各个侧面间接地了解学生,包括谈话、问卷、座谈等; 3.在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在各种活动中的行为表现进行观察。 四 论述题 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有何趋势?(1.1) 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是: 1) 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许多国家都将学前教育纳入了国家教育系统,并重视与小学教 育的衔接。 2) 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19 世纪末,欧美一些国家开始实行初等义务教育并逐渐延长 义务教育年限。现在世界上 2/3 以上的国家实行 9 年或 9 年以上的义务教育制度。 3) 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普通教育主要是以升学为目的,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 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 容的学校教育。二战后出现了普通教育职业化、职业教育普通化的趋势。 4) 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随着社会生活的丰富多样化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传统的以学术性为标准 的单一大学逐步发生变化。在形式上、内容上、入学目的和考评方法上也多种多样。 5) 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随着一次性教育相终身教育的转变,以获得文凭为受教育目的 的程度逐渐降低,通过教育补充知识、丰富人生的目的越来越强,社会教育的程度越来越高,学历教育与 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6) 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交通、通讯技术的发展,使得世界正在缩小,国际文化交流越来越重要,也 越来越现实,这就要求各国的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间的交流,增加学制、学位、学分等的互通性。 试述 20 世纪以后世界教育的特征? 1) 教育的终身化。终生教育是适应科学知识的加速增长和人的持续发展的要求而逐渐形成的一种教育思 想和教育制度,它的本质在于,现代人的一生应该是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一生。 2) 教育的全民化。全民教育是近 10 年来在世界范围内兴起的使所有人都能受到基本教育的运动,特别是 使所有适龄儿童都进入小学并降低辍学率、使所有的中青年都脱除文盲运动。 3) 教育的民主化。教育的民主化是对教育的等级化、特权化和专制化的否定。一方面它追求让所有人都 用心 爱心 专心 82 受到同样的教育,另一方面,教育民主追求教育的自由化。 4) 教育的多元化。教育的多元化是对教育的单一性和统一性的否定,它是世界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多元 化在教育上的反映。具体表现为培养目标的多元化、办学形式的多元化、管理模式的多元化、教学内容的 多元化、评价标准的多元化等。 5) 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教育技术现代化是指现代科学技术在教育上的运用,并由此引起教育思想、教育观 念的变化。 试述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2.1) 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政治经济制度通过对教育方针、政策的颁布,教育目的的制定,教育经费的分配,教育内容特别是 意识形态教育内容的规定,教师和教育行政人员的任命聘用等,实现对教育领导权的控制。 2)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 一个国家设立怎样的教育制度,什么人接受什么样的教育,进入不同教育系列的标准怎样确定,基 本上是由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的。在不同的社会里,不同的人享有不同的受教育权。 3)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特别是培养出来的人应当具有什么样的政治方向和思 想意识倾向,则是由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的,体现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要求的。社会的政治经济 制度不同,教育目的也就不同。 4) 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 a. 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通过培养人才实现对政治经济的影响,是教育作用于政治经济的主要途径。 b.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 学校自古以来就是宣传、灌输、传播一定阶级的思想体系、道德规范、政策路线的有效阵地。 学校又是知识分子集中的地方,学校的教师和学生的言论、教材、文章以及他们的行为,是宣传某种思想, 籍以影响群众,服务于一定政治经济的现实力量。 c.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一个国家的民主程度直接取决于一个国家的政体,但又间接取决于这个国家人民的文化程度、教 育事业发展的程度。 试述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 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1.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兴办教育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因此,任何社会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必须取决于两方面的条件。 一方面是物质资料生产能为教育的发展提供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的条件是生产力发展、社会再生产对劳 动力的需求程度,包括需要的劳动力总量和各种劳动力的比例,它们分别决定着整个教育发展的规模、速 度和教育的体系。 2. 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教育结构通常指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在内的各种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校组 合 和比例构成。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在这个基础上形成的社会经济结构,制约着教育结构。生产力的 发 展不断引起产业结构、技术结构、消费结构和分配结构的变革,与此相适应,教育结构也将随之出现新变 化。 3. 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用心 爱心 专心 83 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促进知识以几何级数的速度增长,促进人们的认识能力、思维水平的不 断 进步,由此,促进学校的课程结构与内容不断改进与更新。同样,学校的物质设备、教学实验仪器等都是 一 定的生产工具和科学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反映了当时的生产发展水平。 4. 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劳动力的质量和数量是教育发展的重要条件,教育担当着再生产劳动力的重任。教育培养人的劳动能 力,使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教育可以提高劳动力的质量和素质;教育可以改变劳动力的形 态,把一个简单劳动力训练成一个复杂劳动力,把一个体力劳动者培养成一个脑力劳动者。 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教育是实现科学知识再生产的重要手段,并且通过教育可以高效能地扩大科学知识的再生产,使原 来为少数人所掌握的科学知识,在较短的时间内为更多的人所掌握,使科学知识得到普及,先进的生产经 验得到推广,从而提高劳动生产效率,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试述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关系 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1. 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 科学发展水平决定了教育者的知识水平和知识结构,影响到他们对教育内容、方法的选择和方法的 运用,也会影响到他们对教育规律的认识和教育过程中教育机制的设定。 2. 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 一方面,科学发展正日益揭示出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规律,从而使教育活动遵循这种规律;另一方 面,科学的发展及其在教育上的广泛运用,使教育对象得以扩大,促进了教育数量的发展。 3. 科学技术可以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教育内容的记载与表达方式,教学用具与器材的制造等,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的作用。 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1) 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 学校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主要途径,因为它是有组织、有计划、高效率的再生产。教育作为科学知 识的再生产,其作用一方面在于科学的继承与积累,把前人创造的科学知识加以总结和系统化;另一方面 在于 科学的扩大再生产,把前人创造的科学知识传授给新的一代,使他们又有所发现、有所创新,生产出更新 的 科学成果。 2) 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 科学的体制化与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最初很多科研机构是建在大学里的。 3) 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 教育在传播科学知识的同时,也从事着直接的科研工作,这在高校里尤为突出。 4) 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 教育向科学提出将科学成果在教育上应用技术化的要求,从而丰富科学技术的活动,扩大科学技术 的成果。 试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4.1)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是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学说的理论基础上,它把人的全 面发展既看成是现代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也是对于共产主义新人的理想蓝图的描绘。马克思主义关于 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理论有如下:要点: 用心 爱心 专心 84 1. 人的全面发展是与人的片面发展相对而言的,全面发展的人是精神和身体、个体性和社会性得到普遍、 充分而自由发展的人。 2. 人朝什么方向发展,怎样发展,发展到什么程度取决于社会条件。 3. 从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人的发展受到社会分工的制约。 4. 现代大工业生产的高度发展必将对人类提出全面发展的要求,并提供全面发展的可能性。 5. 马克思预言,人类的全面发展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得以实现。 6.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才学说确立了科学的人的发展观,指明了人的发展的必然规律, 并为我们制定教育的目的提供了理论依据。 为什么说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在于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传统教育是以教学内容的稳定性和单一性为基本出发点,以知识记忆和再现为基本学习目标,它 强调的是掌握知识的数量和准确性,强调的是对过去知识的记忆。因此,传统教育把掌握知识本身作为教 学目的,把教学过程理解为知识积累的过程。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创新能力的培养没有也不可能得到重 视。 现代社会,知识创造、更新速度的急剧加快,改变着以知识的学习、积累为目的的教育活动。知识的学习 成为手段,成为认识科学本质、训练思维能力、掌握学习方法的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强调的是“发现” 知识的过程,而不是简单地获得结果,强调的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形成探究的精神。在这样的教学 过程中,学生的应变能力、创新能力也就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了培养和发展 试述教师职业角色的多样化。(5.1) 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职业角色的多样化。一般说来,教师的职业角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传道者角色。教师负有传递社会传统道德、价值观念的使命。教师对学生的“做人之道”、“为业之 道”、“治学之道”等也有引导和示范的责任。 2. 授业、解惑者角色。教师在掌握了人类经过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所获得的知识经验、技能的基础上, 对其 精心加工整理,然后以特定的方式传授给年轻一代,并帮助他们解除学习中的困惑,启发他们的智慧, 形 成一定的知识结构和技能技巧,成为社会有用之才。 3. 示范者角色。教师的言行是学生学习和模仿的榜样。学生具有向师性的特点,教师的言论行为、为人 处世的态度会对学生具有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 4. 管理者角色。教师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管理者,需要肩负起教育教学管理的职责,包括确 定目标、建立班集体、制定和贯彻规章制度、维持班级纪律、组织班级活动、协调人际关系等等,并对教 育教学活动进行控制、检查和评价。 5. 朋友角色。在某种程度上,学生往往愿意把教师当作他们的朋友,也期望教师能把他们当作朋友看待, 希望得到教师在学习、生活、人生等多方面的指导,希望教师能与他们一起分担痛苦与忧伤、分享欢乐与 幸福。 6. 研究者角色。教师工作对象的千差万别以及教学内容的不断发展变化,决定教师要以一种变化发展的 态度来对待自己的工作对象、工作内容,要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创新。 试述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条件。 一名教师是否真正具备从事教师的职业条件,能否正确履行教师角色,根本在于教师的专业素养。 1. 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 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是教师胜任教学工作的基础性要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性知识和技能。教师应该对所教学科的基本知识能广泛而准确的掌握,对基本 的技能熟练运用,对学科的基本结构能深入的理解。 第二,了解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包括学科间的相关点、相关性质、逻辑关系等。 第三,了解学科的发展脉络。包括了解学科发展的历史、趋势和动向,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了解学科发 展的因素,该学科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价值及在社会生活、生产实践中的表现形态。 用心 爱心 专心 85 第四,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包括领悟独特的认识世界的视角、域界、层次及思维的工具 和方法等。 2. 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 教师职业是教书育人,因此,教师不仅要有所教学科的专业素养,还要有教育专业素养。教师的教育专 业素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师要具有热爱学生、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愿意终生从事教育工作的教育信 念;教师要具有符合时代特征的教育观,对教育功能有全面的认识,全面理解素质教育;教师要具有符合 时代特征的学生观,全面理解学生的发展,理解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全体发展与个体发展、现实发 展与未来发展的关系。 第二,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教师的教育能力是教师职业的特殊要求,比如语言表达能力。语言是教师从 事教育工作的重要工具,是传播知识和影响学生的重要手段。没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的教师,很难成为 一名 优秀的教师。 第三,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重视进行科研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融进自己的思想感情,激励学生的 探索精神。教师的研究还包括教育研究,通过教育研究不断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促进学生的更大发 展。 怎样理解直观性教学原则?(7.1) 1. 原则的含义: 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 事物、过 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的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 2. 贯彻原则的基本要求: 第一,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根据教学的任务、内容和学生年龄特征正确运用直观教具。 第二,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教师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去把握事物的特征并通过讲解以解答学生在观察 中的疑难。 第三,重视运用语言直观。教师用语言作生动的讲解、形象的描述,能使学生形成生动的表象或想象,也 可起直观的作用。 举例说明在教学中如何贯彻启发性教学原则? 1. 原则的含义: 启发性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 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的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贯彻原则的基本要求: 第一,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这是启发的首要问题。 第二,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 思维能力。教师要注意提问、激疑,启发他们的思维,不仅启发学生理解知识,还要理解学习的过程,掌 握获取知识的方法。 第三,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四,发扬教学民主。建立民主 平等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 3. 举例,略。 巩固性原则的含义及要求是什么? 1. 原则的含义: 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 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于知识技能的运用。 2. 贯彻原则的基本要求: 第一,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要引导学生把理解知识和巩固、记忆知识联系起来。第二,重视组织各种复 习。教师要向学生提出复习与记忆的任务,安排好复习的时间等。第三,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 固。 用心 爱心 专心 86 什么是循序渐进原则,贯彻要求有哪些? 1. 原则的含义: 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 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2. 贯彻原则的基本要求: 第一,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要求教师深入领会教材的系统性,结合学生认识特点进行讲授。 第二,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要围绕重点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以保证学生正确掌握 基本观念和基本技能。 第三,由潜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这是符合学生认识规律的,不可违反。 试述因材施教原则。 1. 原则的含义: 因材施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 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 2. 贯彻原则的基本要求: 第一,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教师应当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及实际情况,有目的地因材施教。 第二,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说明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1. 原则的含义: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 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 2. 贯彻原则的基本要求: 第一,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意联系实际。联系学生的生活、科学知识在生产建设和社会生产中的实际运用 等。 第二,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一方面要重视教学实践,另一方面还要重视引导学生参加实际操作 和社会实践。 第三,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 第四,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试述课的一般结构。(8.1) 1. 组织教学。通常在上课开始时,需要有组织教学的工作,目的在于使学生作好上课前的各种准备,以 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保证教学能够顺利进行。组织教学并不只限于上课开始时进行,还应贯穿在全部教学 过程 中,直到课的结束。 2. 检查复习。目的在于复习已学过的知识,使之巩固和加深,培养学生对学业的责任感和按时完成作业的 习惯。方式有口头回答、板演、检查课外作业等。 3. 讲授新教材。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新知识,这是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部分。 4. 巩固新教材。目的在于使学生对所学教材当堂理解、消化、巩固,也包括让学生初步运用新知识进行课 堂练习,为课外作业作好准备。可采取提问、重点复述、练习等方法进行。 5. 布置课外作业。目的在于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并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和工作的能力。 教师怎样才能上好一堂课(上好一堂课的要求是什么?) 1. 目标明确。指教师上课时明白这堂课要使学生掌握一些什么知识和技能,养成什么行为方式和品格,要 有怎样的态度,要学会什么方法等,也就是要明确学习目标。 2. 内容正确。是指教师教授的知识必须是科学的、确凿的、符合逻辑的,教师教学技能或行为要符合规范, 并且要求学生作出的反应同样是正确的,如果不正确,要及时加以纠正。 3. 方法得当。是指教师根据教学任务、内容和学生的特点选择较佳的方法进行教学,力求使教学取得较好 用心 爱心 专心 87 的效果。 4. 表达清晰。是指教师上课要坚持用普通话,声音要响亮,言语表达的速度要适合学生可接受程度,语言 要流畅、生动、明白易懂;板书要规范、准确、清楚。 5. 组织严密。是指课的进程次序分明、有条不紊,课的进行紧凑,不同任务变换时过渡自然,课堂秩序良 好。 6. 气氛热烈。是指课应该自始至终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教师注意因材施教,使每个学 生都能积极地动脑、动手、动口,课堂内充满民主的气氛,形成生动活泼的教学局面。 试述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9.1) 1. 知、情、意、行是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素。 知,即道德认识,是人们对道德规范及其意义的理解和掌握,对是非、善恶、美丑的认识、判断 和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道德识辨能力。是人们确定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态度和行为准则的内在依据。 情,即道德情感,是人们对社会思想道德和人们行为的爱憎,好恶等情绪态度,是进行道德判断 时引发的一种内心体验。对品德认识和品德行为起着激励和调节作用。 意,即道德意志,是为实现道德行为所作的自觉努力,是人们通过理智权衡,解决思想道德生活 中的内心矛盾与支配行为的力量。 行,即道德行为,是人们在行动上对他人、社会和自然所作出的行为反应,是人的内在的道德认 识和情感的外部行为表现,是衡量人们品德的重要标志。 2. 知、情、意、行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 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提高道德认识、陶冶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和培养道德行为。 知、情、意、行四个要素是相互作用的,知是基础,行是关键。在德育具体实施过程中,具有多种开端, 即不一定恪守知、情、意、行的一般教育培养顺序,而可根据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确定从哪开始。 举例说明在德育过程中如何贯彻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1. 原则的含义: 是指进行德育要把对学生个人的尊重和信赖与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使教育 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 2. 贯彻原则的基本要求: 第一,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 第二,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合理正确、明确具体、严宽适度; 第三, 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认真执行。 3. 举例说明(略) 班主任应怎样组织和培养班集体?(10.1) 1 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 目标是集体发展的方向和动力,一个班集体只有具有共同的目标,才能使班级成员在认识上和行动上 保持一致,才能推动班集体的发展。为此,教师要精心设计班级发展的目标。 2 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 一个良好的班集体都会有一批团结在教师周围的积极分子,他们是带动全班同学实现集体发展目标的 核心。 因此,建立一支核心队伍是培养班集体的一项重要任务。 3 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 班集体的正常秩序是维持和控制学生在校生活的基本条件,是教师开展工作的重要保证。 4 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班集体是在全班同学参加各种教育活动中逐步成长起来的,而各种教育活动又可使每个学生都有机 会为集体出力并显示自己的才能。设计并开展班级教育活动是教师的经常性工作。 5 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班集体舆论是班集体生活与成员意愿的反映。正确的班集体舆论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对班集体每 用心 爱心 专心 88 个成员都有约束、感染、同化、激励的作用,是形成、巩固班集体和教育集体成员的重要手段。 良好的班风是一个班集体舆论持久作用而形成的风气,是班集体大多数成员的精神状态的共同倾向与 表现。 良好的班风一旦形成,就会无形地支配着集体成员的行为,它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力量。

资料: 6197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