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附件 4
教 学 设 计
课名 比例
省份 市 区/县
单位全称
教师姓名 张阳 学段 学科 高段 数学
教材版本 西师大版 册次 章节 下册第三章
课时 1 年级 六年级
学习者分析
二年级学生认知水平虽处于初级阶段,但基本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由于学
生所特有的年龄特点,学生有意注意力占主要地位,以形象思维为主。
教学目标
1.理解比例的意义,认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2.让学生经历探讨“两内项之积等于两外项之积”的过程,使之更好理解并掌握比例的
基本性质。并能运用比例的意义和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会组比
例。
3.培养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主动探究的精神;培养学生进行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
判断、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思维,能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数学的愉悦。
教学重点难点
以及措施
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应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能正确地组成比例。
教学准备 扑克、圆规、测量图
多媒体教学环
境
多媒体计算机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活动设计 活动目标 媒体使用及分析
复习准备
(1)一辆汽车 4 时
行 160 km,路程和
时间的比是多少?这
个比表示什么?
(2)求下面各比的
比值,你发现了什
么?
3∶1.5 36∶18 4.5∶
2.7 10∶6
教师:4.5∶2.7 和 10∶
6 的结果是一样的,
说明了什么?(这两
个比相等。)这两个
比你能用等号连接
口答
复 习 引出 新
知。
2
起来吗?
合作探究
1.揭示课题——比
例的意义和基本性
质。板书:比例的意
义和基本性质
2.探究比例的意义
出示例 1:两组同
学同时在操场探讨
竹竿长与影子长之
间的规律。
教师选几个有代
表性的比在黑板上
板书。
板书:3∶2=9∶
6,6∶2=9∶3……3∶
2=9∶6,6∶2=9∶
3……
教师:这些都是
比例。你能用自己的
语言说一说什么是
比例吗?
引导学生用自
己的语言归纳比例
的意义。(板书:比
例的意义)
教师:2∶9 和 3∶
6 能组成比例吗?你
是怎么知道的?
组织并指导学生
完成书上第 41 页的
课堂活动。
3.认识比例的各
部分
师:在一个比例
里,有四个数,这四
个数分别叫什么名
字?同学们看看书
就明白了。
4.教学比例的基
本性质
学生初步发现两个
内项的积等于两个
外项的积后,教师提
醒学生:是不是每个
比例都有这个规律,
多找几个比例试一
试,如果把这个比例
写成分数形式,它是
不是也有这样的规
观察表,写出几个有
意义的比,并求出比
值。
观察所写的比,哪些
能用等号连接?把能
用等号连接的比用等
号连接起来
试着归纳比例的意义
生说出“判断两个比
能不能组成比例,要
看他们的比值是否相
等。”再判断 2∶5
和 80∶200 能否组成
比例?并说明理由。
看书后汇报。
分别找出 3∶2=9∶6
和 62=93 的内项和
外项。
任意找一个比例,把
它们的内项和外项分
别乘起来,看又可以
发现什么?
试着归纳比例的基本
性质
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
断一下,0.4∶25 能否
和 1.2∶75 组成比例?
为什么?
让 学 生认 识
什么是比例。
弄 清 比例 各
部分的名称。
组 织 学生 探
讨 比 例的 基
本性质。
让 学 生明 白
比 例 的基 本
性 质 在学 习
中的运用。
多媒体计算机
3
律呢?
师:你能用你自己
的语言归纳这个规
律吗?
指导学生归纳后,板
书:在比例里,两个
内项的积等于两个
外项的积,并且告诉
学生,这就是比例的
基本性质。
5.运用比例的
基本性质判断两个
比是否能组成比例
教师:用比例
的基本性质,也可以
判断两个比能不能
组成比例。
巩固练习
1、说一说比和比例
有什么区别。
2、在 6∶5=30∶25
这个比例中,外项是
()和(),内项是
()和()。根据比
例的基本性质可以
写 成 ( ) ×
()=()×()。
3、下面的四个数可
以组成比例吗?把
组成的比例写出来
(能组几个就组几
个)。2,3,4 和 6
讨论后汇报
加 深 结比 例
的 基 本性 质
的理解。
多媒体计算机
课堂小结
学生总结后教师再
进行全课总结。
总结本课所学内容,
谈感想说收获
帮 助 学生 记
住所学知识。
作业设计
(1)指导学生完成
练习十一的第 1 题。
要求:第(1)
小题用比的意义来
判断,第(2)小题
用比例的基本性质
判断,第(3),(4)
小题学生自由选择
方法判断。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十
一的第 2 题。
通 过 作业 加
深 学 生对 比
例的认识。
4
要求:
1.请将您做好的教学设计以 word 形式上传至平台,命名为姓名+教学设计名称;
2.请您保持自己作品的原创性,禁止从已有资源(网络、参考书等)的直接拷贝,原创性将作为评价的重
要标准。
备注:
多媒体教学环境包括:
1.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由多媒体计算机、投影机、电视机等构成,以呈现数字教育资源为主);
2.交互多媒体教学环境(主要由多媒体计算机、交互式电子白板、触控电视等构成,在支持数字教育资源
呈现的同时还能实现人机交互);
3.网络教学环境;
4.移动教学环境(例如使用手机、IPAD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