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
比
例
教
学
案
例
官庄小学 叶超群
反比例
教学内容:小数六下第三单元 “正比例与反比例”
学情分析
《反比例》是在本单元的第三课时,本节课是在学生已学习了比
和比例、正比例意义和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否
成正比例关系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让学生通过尝试、比
较、迁移、归纳、实践等过程结合实际情境认识反比例的量,这是本
节课学习的重点。通过这部分知识的学习继续帮助学生加深对过去学
习的数量关系的认识,进一步学会从量变的角度来认识两个量之间的
关系,初步体会函数的思想。
设计思路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串,我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遵循学生掌握
知识过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创设
情境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和兴趣,让他们每一个人都能够积极主动
地亲身经历“大胆猜想-----发现规律----得出结论”的自主探究过程。
再让学生进行直观操作,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具体化,通过数
形结合的方法实现抽象与具体之间的转变。最后让学生运用数学回归
现实生活,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数学的意识,促进了学生抽象思维的发
展,使学生从常量世界进入变量世界,充分体会到生活中存在着大量
互相关联的量,认识到成反比例的量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在具体情境中,使学生理解反比例的意义,掌握成反比例的量的
变化规律并能正确判断成反比例的量。
2. 过程与方法
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让学生猜想、验证、合作、探究形成 良好
的思维习惯和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使学生在认识成反
比例的量的过程中,体会数量之间相依互变的关系 ,感受有效表示
数量关系及其变化干规律的不同数学模型,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和发
现规律的能力。
3. 通过学习活动,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理解反比例的意义,掌握反比例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能正确判断成反比例的量。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1. 创设情境,复习旧知
师:老师最近准备装修房间,在购买地砖这件事上遇到一个麻烦希
望同学们能帮助解决。请同学们想一想,购买地砖需要考虑些什么?
生:单价、数量、总价......
师:怎样才能知道需要买多少块呢?
生:需要知道房间的面积以及每块地砖的面积。
师:那么在这六个量中有没有成正比例关系的量呢?
复习正比例关系的知识,自主讨论说一说,小结正比例的意义。
2. 大胆猜想,导入新课
师:看来同学们对正比例的知识掌握的很好。那么请同学们大胆猜
想一下,在这些量中哪两个量可能是成反比例的量?
出示若干,学生找出心中猜想的两张卡片贴在黑板上。
那么我们今天就一同探究什么是反比例。看看这两位同学的猜想对
不对。(板书课题)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 探究每块地砖的面积和所需块数的变化规律。
现在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去建材市场瞧瞧吧。这建材市场上的地砖
的规格大小,价格高低,种类繁多。如果购买面积为 1m2 的地砖,
我需要 24 块,那请同学们想想,如果购买其他大小的地砖又需要多
少块呢?
生:如果购买 2m2 的需要 12 块。
师:你是如何算出来的呢?(板书:地砖面积×块数=地面面积)
生接着猜想汇报。
项目 品种 A B C D E F G H
地砖的面积/ 1 2 3 4 6 8 12 24
所需块数/块 24 12 8 6 4 3 2 1
地面面积/ 24 24 24 24 24 24 24 24
观察表格,你有什么发现?
所需地数随着地砖的面积的变化而变化,在表格中地砖的面积不断
(增大),所需地数却不断(减少)。
师:那有没有这么大的地砖呢?
生:没有。
师:市面上地砖的大小通常比 1m2 要小。出示表格:
项目 品种 A B C D E
地砖的面积/ 1 0.8 0.6 0.4 0.3
所需块数/块 24 30 40 60 80
地面面积/ 24 24 24 24 24
观察表格,你有什么发现?
所需砖的块数随着地砖的面积的变化而变化,在表格中地砖的面积
不断(缩小),所需块数却不断(增加)。
地砖的面积和所需块数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所需块数随着地砖
的面积的变化而变化,且地面面积都是 24m2 。
2. 探究单价与数量的变化规律
师:原来建材市场有这么多不同规格的地砖,老师想了想觉得
0.3m2 的地砖大小比较合适。老师选了五款比较喜欢的地砖,它们的
价格不一样,我的预算是 2000 元!请同学们算算每种地砖我们分别
能买多少呢?
生独立完成表格。
项目 品种 A B C D E
单价/元 20 40 50 80 100
数量/块 100 50 40 25 20
总价/元 2000 2000 2000 2000 2000
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表中数据的变化情况。
问: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不难发现:价格越高,数量越少,价格越低,数量越多,而且
单价与数量的乘积(总价)一定。
老师板书配合说明 这一规律:20×100=40×50=......=2000
(板书:单价×数量=总价(一定))
3. 归纳反比例意义
在这一基础上,老师明确说明反比例的意义,并板书。
因为地面面积一定,所以需要地砖的块数随着地砖面积的变化而变
化。地砖面积增大,块数减少;地砖面积减小,块数增多,而且地砖
面积与块数的面积一定。
因为总价一定,所以数量随着单价的变化而变化。单价增加,数量
减少,单价降低,数量反而增加,而且单价和数量的乘积一定。
板书出示:像这样,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
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
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
4. 感受反比例图像
师:“你知道吗?”反比例关系也可以用图像来表示。生根据表格数
据自己动手描图,感受反比例图像。
表示两个量的点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点所连接起来是一条曲线。
5. 在对比学习中,明确正比例与反比例的异同
正比例与反比例除图像不同之外,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
预设生:相同点是都表示两个相关联的量,且一个量变化,另一个量
也随着变化。
生:不同点是正比例关系中两个相关联的量的比值一定,反比例关
系中两个相关联的量的积一定。
师:要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什么比例,就要抓住相对应的两个数量
是商一定。还是积一定。这是判断两种量是成正比例还是成反比例的
关键。
三、巩固练习
1.判断下面各题中的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并说明理由。
(1)煤的总量一定,每天的烧煤量和烧煤天数。
(2)铺地面积一定时,方砖的边长与所需块数。
(3)一杯水的总量一定,喝掉的水与剩下的水。
2.你还能举出哪 些日常生活中的反比例?
生反馈,其他同学判断并说明理由。
四、拓展应用
1. 将底面面积为 25.12cm2 ,高为 10cm 的圆柱形铁块融成一个底面
面积为 50.24cm2 的圆柱,求新圆柱的高是多少?
2. 从 A 地到 B 地,甲、乙两人骑自行车行完全程所用时间比是 4:5,
如果甲、乙两人同时分别从 A、B 两地相对骑出,40 分钟后相遇。相
遇后继续前行,乙到达 A 地比甲到达 B 地晚多少分钟?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板书设计:
反比例
猜想:地砖面积 块数 单价 数量
探究:地砖面积×块数=地面面积 单价×数量=总价(一定)
结论:像这样,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也随着变化,而且这两种
量的积一定,我们就说这两种量成反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