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下册5《老山界》教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5《老山界》教案

ID:711246

大小:94.94 KB

页数:7页

时间:2021-06-04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老山界》教学方案 教学目标 1.理清课文内容,学习本课用景物描写烘托人物的写法。 2.能通过品评文章中的关键词语,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 3.通过阅读和理解,感悟红军长征的艰苦和乐观的精神,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 气。 教学重点 1.分析、理解文章关于翻越老山界困难的重点词语、语段。 2.理解生动的描写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3.感悟红军战士不怕困难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 背诵一些优美的段落,赏析环境描写的片段,学习描写方法,体会生动的描写对表达中 心的作用。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学课时 2 课时 课前准备 1.教师:制作相关课件。 2.学生:熟读文章,掌握字词,完成上节课的作业。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划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B ) A.瑶民(yáo) 歇脚(xī) 军阀(fá) 缴租(jiǎo) B.苛捐(kē) 欺侮(wǔ) 攀谈(pān) 煮粥(zhōu) C.盛饭(shéng) 峭壁(qiào) 骨碌(gū) 咀嚼(jué) D.点缀(zhuì) 澎湃(bài) 疲倦(juàn) 倾斜(qīng) 2.各组均有一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在括号内订正。 A.悬涯峭壁 野马奔驰 酣然入梦 浑身紧张( 崖 ) B.不可捉摸 故弄玄虚 刺入饥骨 苛捐杂税( 肌 ) C.杀生成仁 勇敢无畏 大显身手 歪风邪气( 身 ) D.美好景致 大义凛然 寒风凛洌 扶危济困( 冽 ) 3. 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C ) A.向书本学习,向老师学习,向同学学习,我们要的就是这种诲人不倦的精神。 B.快速奔跑,勇敢抢断,巧妙传接,如此高超的球技,实在叫人眼花缭乱,扼腕叹息。 C.虽然正是初夏,各厂商对饮料消费市场早已虎视眈眈。 D.参加招聘的人太多,他本不抱希望,接到录用通知时,他高兴得泪如泉涌。 上节课我们解决了课文中的字词,理清了文章的结构,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探究课文内 容,学习红军战士克服困难、英勇顽强的斗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二、合作探究 1.老山界是一座难翻的山。其“难”表现在哪些方面呢?在课文中勾画出有关的句子来。 走路难(12-19) (山路险峻,悬崖峭壁) 睡觉难(20—22) (路窄不平,寒气逼人) 吃饭难(23) (粮食奇缺,肚子饥饿) 处境难(29) (伤病员多,敌人追击) (1)找出最典型的场面描写。 “之”字奇观。 (2)作者是怎样描绘这一奇观的? 着重于观察的立足点和角度的理解,想象场面的雄奇壮观。 (这里体现了走路难。) (3)文中半夜露宿的情景写得非常生动感人,作者是怎样写夜景和感受的?找出关键 词语来讨论体会。 “浑身打着颤”“把身子蜷起来”。 “颤”和“蜷”使我们仿佛看到战士们全身因寒冷而发抖、哆嗦的情景,生动地表现了 寒气的刺骨。但是,战士们没有被吓倒,他们冻醒了就围着火堆小声谈话,表现了他们的乐 观和从容镇定。 (这里体现了睡觉难。) (4)怎样理解 23 段“抢了一碗吃”? 这里有“抢先”“争先”的意思,并没有互相争夺之意。为了说明吃饭的迅速。 (这里体现了吃饭难。) (5)怎样理解“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 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显身手呢”这句话? 作者用“叹息”一词,拟人化地讽刺了围追红军的反动军队,又用了反问的手法想象出 敌军士兵无可奈何、厌恶内战的情绪,进一步衬托出红军北上抗战、不怕远征难的革命豪情。 (这里体现了处境难。) 2.面对这般重重困难,我们的红军战士是如何对待的呢?表现了红军战士怎样的思想性 格? 走路难——打趣逗笑、奋勇登山。 睡觉难——酣然入梦、观赏夜景。 吃饭难——鼓着勇气、继续前进。 处境难——毫不畏惧、嘲笑敌机。 (乐观从容,表现了红军顽强的意志、乐观的精神。) 3.课文写红军翻越老山界,却用了不少笔墨写与瑶民大嫂的攀谈,其作用是什么? 写红军战士与瑶民攀谈的情节,既暗示了这座山不好翻,又着重说明了红军是一支人民 的队伍,是为人民的利益而奋斗的,得到了人民的拥护,这也是红军能战胜重重困难的重要 原因。 4.找出登山过程中的三处景物描写部分。 夜晚翻山的部分。(“满天都是星光”一段,“在之字拐的路上一步一步地上去”一段。) 半夜露宿山上的部分。(从“半夜里忽然醒来”到“不知什么时候又睡了”。) 下山部分。(从“我们一口气跑下去”到“清得透底”。) (1)分析第一处。 ①“奇观”是指什么? ②你认为哪些字词用得好,请加以揣摩。 “奇观”本来是指自然界奇特罕见的景观或景象。“之”字形说明山路曲折,迂回;火 把与星光连接,写山势之高,表现了老山界的险峻。“许多”一词,既说明山路的曲折和陡 峭,又说明有成千上万的红军战士在攀登。人、夜色、高山交织在一起,组成了瑰丽、壮观 的景象。 “奇观”一词表现出这一景象的奇特罕见,表现了红军队伍的宏伟气势,并颂扬了红军 坚强的革命意志和乐观主义的精神。 (2)分析第二处。 ①“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这两句运 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写出了怎样的山势?这样写能表现红军的什么精神? 明确:比喻。写出了险峻的山势,暗示了红军的艰难处境,表现了红军身处险境却能镇 定自若的乐观主义精神。 ②“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 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出了作者怎样的感受? 明确:使用比喻、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描绘出瑰丽的山色夜景。 “像春蚕在咀嚼桑叶”时连续不断的细微声音,比喻战士们轻细的话语声,说明战士们 被冻醒次数之多;“野马奔驰”写半夜山风之大,又喻寒风刺骨;“山泉呜咽”用拟人化手法 喻山泉时断时续,又暗指山势崎岖;“波涛澎湃”形容林木被风刮动的声音。人声和大自然 的声音交织在一起,烘托出夜色之深,夜景之美,透露出勃勃生机,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精 神。 (3)分析第三处。 最后一次描写的景物是下山途中所见,景物的特点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明确:景色明朗清新,表达了克服困难后的愉快,表现了战士们欢畅、轻松的心情,集 中展现了一种前景光明的意境。 三、深度品读 (一)品味语言 1. 第 23 段“抢一碗饭就吃”句中,“抢”字用得合适吗?为什么? 合适。“抢”有“抢先”“争先”之意,说明吃饭的迅速,形象地表现了红军战士为了完 成爬山任务而抓紧时间吃饭的场面。 2.第 28 段“但是必须鼓着勇气前进”句中的“鼓”改为“凭”可以吗? 不可以。“鼓”含有战胜自身某些弱点从而迎战艰难险阻的意思,表现了红军的坚毅、 顽强和无畏精神。 3.“难翻的老山界被我们这样笨重的队伍战胜了”,如何理解“笨重”的意思? “笨重”二字在这里含有条件艰苦、武器粗笨、辎重较多等意思,表达了红军翻越老山 界后的自豪和喜悦之情。 (二)手法赏析 研读第 22 段: 1.本段一共用了几组比喻?作用是什么? 七组:把星星比作宝石、把山峰比作巨人、把山谷比作井、把声音比作春蚕咀嚼桑叶、 比作野马奔驰,比作山泉呜咽,比作波涛澎湃。 反复运用比喻,非常形象地写出山景之美,表现了红军战士的乐观情怀。 2.除了比喻之外,还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排比、夸张。 3.这部分运用了对比手法,找出来并说明其作用。 把山路不适合睡觉和战士们的酣然入睡作对比。 把战士们艰苦的行军、夜宿和壮丽的景色作对比 ——在对比之中突出了红军顽强的意志、乐观的情怀。 四、总结课文 1.主旨: 本文具体地记叙了长征途中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表现了中国工农红军克服困难、英 勇顽强的斗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写作特点: ①采取顺叙的方法,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层次。 ②以生动的描写具体而生动地表达中心。 五、布置作业 写寂静,可以以静写静,也可以以声写静。这篇课文既说“寂静”,又说“耳朵里有不 可捉摸的声响”,正是以声写静。恰恰因为静极了,才听到一般听不到的声音;恰恰因为听 到了一般听不到的声音,才说明实在是静极了。你在生活中曾有这样的感受吗?试用一二百 字写出来,请用上比喻的修辞手法。 板书设计

资料: 3.2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