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三首-《十五夜望月》
难点名称:想象《十五夜望月》的画面,抓住重点词语,体
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
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3
目录
CONTENTS
2
导入 知识讲解 课堂练习 小节
导入
王建:唐代诗人,字仲初,颍川人。他
写了大量的乐府,同情百姓疾苦,与张
籍齐名。两人创作诗歌的风格相似,并
称“张王乐府”。代表作有《王建诗集》
《王建诗》《王司马集》等。
一、了解作者
Ø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 (李白)
Ø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月夜忆舍弟》 (杜甫)
Ø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望月怀远》 (张九龄)
Ø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泊船瓜洲》 (王
安石)
......
自古以来,“月”便被文人墨容赋予思念亲友、
思念故乡之情。
二、以月亮寄托思念的诗
左右结构
栖 鸦栖息 乌鸦
yāqī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四、结合注释、了解诗歌大意
注释
十五夜: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的夜
晚。
中庭:即庭中,庭院中。
地白:月光照在庭院地上的样子。
冷露:秋天的露水。
湿:打湿。
秋思: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怀人的
思绪。
中庭地白树栖鸦
译文:中秋的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
上好像铺上了一层霜雪那么白,树枝
上安歇着乌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译文:夜已经很深了,清冷的秋露悄
悄地打湿庭中的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译文:今夜明月当空世间人人都仰望,不
知道这秋日情思可落到谁家?
读一读诗的前两句,圈画出诗中描写
的景物。
五、诗歌赏析,难点答疑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3.体会“冷”的妙处。(“冷”字不仅写出月夜的
冷清,还表现了作者心里的孤寂、清冷。)
1、体会“白”的妙处。(地白,月光照在庭院地上的样子写出了
月光如水、澄澈清冷之感。)
2.体会“栖”的妙处。(“树栖鸦”,正确的语序应该是“鸦栖树”。“栖”既
写了鸨鹄栖树的状态,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一切景语皆情语
借景抒情
情景交融
读一读诗的后两句,思考:诗句抒发了作
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五、诗歌赏析,难点答疑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问句表达作者的相思
作者将感情寄托于 ,表达了作者
之情。
月亮
思念故乡
不知秋思落谁家。
不知秋思在谁家。
对比读一读,体会“落”字用法的精妙之处。
“落”字,它给人以动的形象感觉,化无形为有形,
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用得不
同凡响,新颖别致。而“在”字就显得平淡寡味。
五、诗歌赏析,难点答疑
六、主题概括
资料袋:《十五夜望月》,在全唐诗中名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杜郎中是诗人的朋友。从诗的原题来看,应是诗人思念故乡、思念友人
之作。
《十五夜望月》这首诗描绘了一幅静谧冷清的中秋月
夜图,渲染了一种清幽、寂寥的气氛,表达了作者中秋
思念亲人、思念故乡的情感。
七、课堂闯关
1、判断正误。
本诗中“中庭地白树栖鸦”与李白的
“疑是地上霜”有异曲同工之妙,均没有
直接用一个“月”字,却形象地写出了月
的皎洁、清冷。( )
课堂练习
√
难点巩固
七、课堂闯关
2.选择正确的选项。
“不知秋思落谁家”委婉地表达了游
子的思亲之情。以下这些的古诗词中,也
是表示思亲之情的诗句有( )
A.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B.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A、B
课后作业:
1、背诵并默写古诗。 (注意:题目、作者、
朝代,把字写正确、美观)
2、你知道还有哪些古诗也写了传统习俗吗?查
找资料了解一下。和同学分享。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清明
[唐]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富的想
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
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
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
表达了对亲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小结
“部编本”语文教材解读
“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背景。
(一)教材要体现国家意识、主流意识形态、党的认同,体现立德树人从娃娃抓起。
(二)体现核心素养,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包括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学会学习、身心健康、实践创新。
(三)语文、道德与法制、历史三个学科教材统编是大趋势。
(四)“一标多本”教材质量参差不齐,“部编本”力图起到示范作用。 二、“部编本”教材的编写理念:
(一)体现核心价值观,做到“整体规划,有机渗透”。
(二)接地气,满足一线需要,对教学弊病起纠偏作用。提倡全民阅读,注重两个延伸:往课外阅读延伸,往语文生活延伸。
(三)加强了教材编写的科学性,编研结合。 (四)贴近当代学生生活,体现时代性。
“部编本”语文教材的七个创新点:
(一)选文创新:课文总数减少,减少汉语拼音的难度。
(二)单元结构创新——更加灵活的单元结构体制,综合性更强。
(三)重视语文核心素养,重建语文知识体系。
(四)三位一体,区分不同课型。“教读”、“自读”和“课外阅读”三位一体,整体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五)把课外阅读纳入教材体制。
(六)识字写字教学更加讲究科学性。
(七)提高写作教学的效果。
新教材注重了六个意识。
1、国家意识。 2、目标意识。
3、文体意识,非常突出文学素养的培养。
4、读书意识。 5、主体意识。 6、科研意识。
小结:好教,但教好不易。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