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山西省晋中市新一双语学校高考模拟语文试题(含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1届山西省晋中市新一双语学校高考模拟语文试题(含答案)

ID:704075

大小:46.88 KB

页数:6页

时间:2021-05-31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1 新一双语学校高三语文模拟卷 分数:150 分 时间:150 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近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陆续发布 2021 年“强基计划”招生简章,正式启动新 一轮基础学科拔尖人才的选拔和培养工作,引起社会广泛关注。长期以来,我国高等院校承 担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使命,基础学科拔尖人才的培育更是顶尖高校为党育人、为国 育才的重中之重。然而,个体的成长并非一蹴而就,营造适合基础学科拔尖人才的成长环境, 离不开中学与大学的共同努力。 尽管当下的高等教育已从面向少数人的精英教育走向了大众化、普及化,但就拔尖人才 的培养而言,学校教育有其一以贯之的使命,那就是激励学生并为学生抱负的实现提供支持, 基础学科拔尖人才的培养尤其应当如此。区别于应用学科,以数理化生、文史哲为代表的基 础学科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研究型特征,基础学科的前沿领域可以说是一片广阔而充满未知 的领域,要想在这个领域探索、前进,实现从0到1的突破,不仅需要研究者具有卓越的智 识、扎实的行动,更需要一往无前的信念与勇气,这种雄心壮志的养成需要激励,更需要全 方位的支持。 一方面是“对抱负的激励”,即鼓励、激发学生追求卓越的志向,这是基础学科拔尖人才 培养的首要特征。从中学到大学,虽然学科内部的知识特点、学习内容与教学组织形式存在 差别,但教育者毫无例外地需要向学生传递这样一种观念,即你们可以完成世界上的重大事 情,可以有重大发现,对某一领域的知识增长可以有所作为。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对兴趣和 志向的有效激发并不是生硬而空洞的,而是有赖于从中学甚至更早阶段就开始对基础学科进 行接触和了解。基于大数据的调查结果显示,在“前大学时代”参与过五大学科竞赛、学术 科创类项目或涉猎过大学先修课程的学生,不仅在入学时选择基础学科专业的人数比例更高, 入学后在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学业表现也更优秀。其中,对科学探究有内在兴趣的学生又比单 纯希望通过加分升学的学生更具有学习动力和从事基础科研事业的长远抱负。 另一方面是“对抱负的支持”,光有抽象的口号和目标是无法在学生身上涵养出鸿鹄之志 的,还需要大量的资源投入和全面的制度支持,即在招生选拔、教学培养、升学就业等各个 环节对有志于基础学科的学生给予有力的支持,这也是近年来我国教育领域改革的重点内容。 以升学选拔为例,“强基计划”就是直指基础学科的倾斜性招生政策,帮助有能力且有志于基 础学科研究的学生进入适合的大学,选择适合的基础学科专业。而隶属于高校拔尖计划的本 硕博连读、优先推荐免试研究生的保研政策,也有助于缓解学生的升学压力与竞争焦虑,使 其专注于学科知识的内部逻辑,更从容地安排学业与未来。 从中学到大学,基础学科拔尖人才的培养是一项长期事业,需要一以贯之的鼓励和引导, 更需要持之以恒的支持和投入。着眼于我国基础学科创新发展的现实需求与高水平人才队伍 的建设目标,在当下给予倾斜性的政策庇护与资源投入不仅有必要,而且有相当的紧迫性和 战略意义。 (摘编自丁洁琼《厚植基础学科拔尖人才成长沃土》《中国教育报》2021.4.15)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文章由清华、北大等高校发布“强基计划”招生简章引起社会关注,进而引出文章中心观 点即“基础学科拔尖人才的培育是顶尖高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中之重”。 B.当下的高等教育已从面向少数人的精英教育走向了大众化、普及化,说明我国基础学科拔 尖人才的培养已经取得了突出成果。 C.学校教育的使命是激励学生并为学生抱负的实现提供支持即“对抱负的支持”,这一使命对 当代中国的学校教育而言还是没有改变。 D.以数理化生、文史哲为代表的基础学科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研究型特征,这是基础学科与 运用学科的重要区别。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文章在结构上属于总分总结构,前两段提出中心观点并进行解析,然后从两个方面分析如 何培养基础学科人才,最后总结指出基础学科人才培养的必要条件和重要意义。 B.文章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例如对在“前大学时代”参与过学科竞赛、学术科创类项目 或涉猎过大学先修课程的学生与没有参加或者涉猎的学生后来在大学的创新能力进行了对比。 C.文章采用了举例论证,如以高校的升学选拔为例,指出“强基计划”就是对基础学科的倾 斜性招生政策,为有能力且有志于基础学科研究的学生提供了政策红利。 D.文章在论证语言上准确严密,大量引用专业术语,而且以事实说话,说理较少,并不空洞, 使得文章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在当下中国,对学校基础学科给予倾斜性的政策庇护与资源投入是必要的,还有相当的紧 迫性和战略意义。 B.培养对基础学科的兴趣和志向,促使学生对基础学科进行接触和了解的中学阶段是最佳启 蒙期,因为这可以为大学教育提供重要基础。 C.要想培养学生具有学习基础学科动力和从事基础科研事业的长远抱负,很重要的一点就是 培养激励学生对科学探究具有内在兴趣。 D.培养基础学科拔尖人才,需要大量的资源投入和全面的制度支持,即在招生选拔、教学培 养、升学就业等各个环节对有志于基础学科的学生给予有力支持。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材料一: 自三星堆六个新发现的“祭祀坑”破土发掘以来,世人对三星堆文明的各种猜测和解释 让人眼花缭乱。人们之所以对三星堆感到神秘,正因为我们过去太习惯于用传统的眼光和思 维方式去观察它,用我们已知的“知识图谱”去对照这个未知的世界。比如说,凡高度发达 的文明就应当有文字,殷商有甲骨文、金文这样的文字,三星堆为何没有?如果没有发现文 字,那特色鲜明的三星堆文明还属于中华文明体系吗?因此,用什么样的眼光去看待已经出 土和即将出土的各种考古遗物和遗迹现象,在当前至关重要。 研究三星堆的古发掘,有三个重要的维度。 第一个重要维度,从古蜀文明的发展脉络看,三星堆并非无源之水、无根之木。从考古 发现而论,在成都平原的宝墩文化,长江上中游地区的史前新石器时代文化当中,都可以找 到和三星堆早期文化相似的因素,它们有可能是三星堆文化的源头之一。而在文献典籍当中, 同样可以看到两个和三星堆文明关系密切的古代书写系统。一个是中原文化系统,西周时就 有“蜀”的记载,《尚书·牧誓》记载周武王伐纣,“西土八国”之中就有蜀人参战。另一个 是巴蜀文化系统,《蜀王本纪》记载古蜀时期先后经历了蚕丛、柏灌、鱼凫、杜宇、开明各世 代。蜀各世数王虽然远离中原王朝,但也自成一系,若隐若现地始终保持着与中原王朝之间 的联系,既非天外来客,也非域外异族。 2 第二个重要维度,是三星堆文明和中原殷周文明之间的关系,这也是目前关注度极高的 问题之一。三星堆“祭祀坑”中先后发现的高大的青铜神像,造型奇特的青铜面具和头像, 黄金制作的金面罩、金杖等器物,让人感到震撼和费解,用人们过去对殷周青铜文化的“常 识”无法加以解释。事实上,这正是古蜀人独具匠心的创造。他们基于中华文明的母体,采 用浪漫的艺术形式,表达“神人之间”的沟通,为中国青铜时代增添了丰富的内容。 三星堆所接受的文化因素可能是多方面的,其中最多的是来自中原地区,有些则可能通 过长江中下游地区、川西北地区、云南和两广等地区传入四川盆地。其中三星堆青铜器的造 型、纹饰,尤其是龙、虎、鸟、大眼兽面等神秘动物图像,和我国南方青铜器系统(如湖南) 也有密切的关系。 第三个维度,是世界古代文明视野下的三星堆。三星堆究竟是不是外来文明?这也是当 前最吸引眼球的议题之一。如果把三星堆文明整体性地认定为外来文明的产物,是缺乏科学 根据的。除了以上已经论述的三星堆与中原殷商文明的密切关系等考古事实之外,还需指出 的是,不同文明之间,在大体相同的文化水准、生态环境以及社会发展程度等条件之下,各 自独立地产生出某些相似的文化现象并不足为奇。例如,对神秘的大眼睛、神树、太阳神等 的崇拜现象,在世界各古代文明中都有存在,不能将三星堆出现的这类考古现象都归结于外 来文明。 如果从中外文化交流的宏大视野上看,三星堆所处的中国青铜时代与域外文明产生交流已具 备充分条件。汉武帝时派遣张骞“凿空”西域,开拓出丝绸之路,其动因之一就是因为在中 亚、南亚发现了从蜀地输出的蜀布、枸酱、邛竹杖等特产,方知其间必有民间的商贸通道可 资利用。事实上,早在年代更为久远的史前时代,已有若干物证表明中西文化之间有了不同 程度的接触、交流。此次三星堆四号坑灰烬层中采用酶联免疫技术检测出蚕丝蛋白,很可能 也是丝绸的残痕。这也证明早在三星堆时代,蜀地已能生产并利用丝绸作为高级贵重物品。 秦汉以后,丝绸成为国家对外贸易交流的主要产品,古蜀早在青铜时代便已经奠定了这个基 础。所以,若说在三星堆文明中包含有某些来自更为遥远的域外文明影响和交流、互动的因 素,客观上不能排除这种可能。 (霍巍《三星堆神秘面纱的三个观察维度》) 材料二: 近些年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及其取得的成果是中国考古学实现其肩负重大使命的典型 例证。浙江良渚、山西陶寺、陕西石峁、河南二里头等一系列都邑性遗址的发掘和多学科综 合研究,把中华文明形成的时间由距今 4000 年左右的夏王朝提早到距今 5000 多年,向前延 伸了一千多年。“中华文明五千年”从传说被论证为可信的历史,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追溯出中 华文明起源与发展的过程,为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提供了历史滋养和学理支撑。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摆脱了判断进入文明社会的“三要素”即文字、青铜器和城市的束缚,以 社会严重阶层分化、出现凌驾于社会之上的王权和国家作为判断进入文明社会的根本标志, 列举了辨识的王权和国家的物化标志,即都城或其他大型公共设施的兴建、高等级的建筑、 随葬品丰富且有彰显墓主人尊贵身份的器具等。正是按照这一标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论证 了中华文明具有五千多年悠久历史。文明“三要素”并不是世界上所有文明不可或缺的要素, 如中美洲的玛雅文明就没有制造和使用金属器,没有出现冶金术。因此,我们提出的判断进 入文明社会的新标准也符合世界其他一些原生文明,具有普遍意义,是中国考古学对世界文 明研究作出的理论贡献。 (节选自王巍《关于中国考古学发展的回顾与思考》)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如果用传统的眼光和思维方式去观察考古发掘,用已知的“知识图谱”去对照未知的世界, 就不会有新的发现。 B.从考古发现和文献典籍记载两个角度分析,都可以找到中原文明与三星堆文化的联系,明 确三星堆文化的源头。 C.古蜀人独具匠心的创造、浪漫夸张的艺术想象,为中国青铜时代增添了丰富的内容,为中 华文明作出了独特贡献。 D.在汉武帝派张骞“凿空”西域,开拓出丝绸之路后,中亚、南亚发现了从蜀地输出的蜀布、 枸酱、邛竹杖等特产。 5.下列说法中,不能用来支撑材料一中第二个维度的观点的一项是(3 分)( ) A.三星堆青铜神树上的鸟和缠绕于树干上的龙纹,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神话体系中常见的母题。 B.在三星堆三号“祭祀坑”中发现了类似殷商以青铜鼎、簋等容器相配合来表达社会等级、 身份的“礼器”。 C.三星堆“祭祀坑”出土的用于祭祀的玉璋、玉璧、玉琮,与殷墟出土的玉器在造型和功能 上十分接近。 D.在丝绸之路沿线的中国西北地区,曾经出土过与三星堆出土的金杖类似的“权杖”。 6.要想获得更多的考古发现,考古工作者应具备怎样的态度与精神?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6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保卫延安(节选) 杜鹏程 寒煞煞的秋风,从长城外刮来。它卷着黄沙和树叶枯草,漫过万千山岗,像是急急地追 赶什么。 我军在九里山的抗击部队一撤退,敌人就像抽开闸门的大水一样,从九里山北面顺咸榆 公路向南流去。他们不久以前还是有组织的军、旅、团、营,如今差不多是乌合之众。他们 没命地呼吼着乱窜,人踏人马踏马,互相冲撞,互相射击,咒骂,厮打,抢劫……有人跌倒 了,呼喊救命,但是无数的脚踩过跌倒的人,直到踩成肉酱。有时候,人员骡马在山沟里拥 挤得不透风,就有一帮人用冲锋枪扫射给自己开辟逃跑道路。有些军官骑着马横冲直撞,抡 起手枪,想维持秩序,但是像洪水一样的人群把那些军官裹起来,向前流去。 逃跑,逃跑,不管逃到哪里,能逃掉就好。逃跑,逃跑,哪怕心脏爆裂了。 无穷无尽的山岗上,大大小小沟渠里,到处都是慌乱的人流,到处都是美帝国主义训练 的强盗。 胡匪军到处找不见一个老百姓,找不到一粒粮食,找不到一口锅一把草,连一个小盆一 双筷子也找不到。敌人除了烧那窑洞的门窗,就再没有办法了。 敌人炮兵把驮炮的骡子宰掉填肚子,步兵就袭击炮兵,抢夺肉食。 这帮凶神恶煞,夹起尾巴威风扫地,听见树叶响,也当是中了埋伏;听见风雨声,就当 是机关枪火力突然发射;看见一堆堆的蒿草,也疑心是炮兵阵地。像是陕甘宁边区的每块石 头都会飞起来扑打他们,每个山洞都张开大口要吃他们;像是陕甘宁边区的每个山头都是随 时要爆发的火山;像是人民解放军随时都可能从地缝里拥出来,收拾他们。 陕甘宁边区的每一寸土地对敌人都变成危险而可怕的了! 3 敌人前后左右的大沟小岔里,到处都有成千上万的妇女、小孩、老头,拿上镢头、铁锨、 镰刀、剪子、菜刀、棍棒,向敌人讨血债。 陕甘宁边区无穷无尽的山统统燃烧起来了! 敌人每天付出很大的代价,才能走十四五里路。他们八月底从无定河开始溃逃,直到九 月半才撤退到永坪镇一带。岔口村在永坪镇以南三四十里的地方。敌人逃回延安必定经过岔 口村。 我军在岔口地区的千山万壑里,又摆下天罗地网。 敌人好几万人进入岔口村一带,我军铁桶似的包围了敌人。 猛烈的战斗展开了。我军各部从各个山头上向岔口地区猛攻。攻击部队后面的各个山沟 里,挤满了成千上万的游击队、自卫军、担架队,还有很多老乡。人山人海,像是全陕甘宁 边区的群众都来这里帮助自己的军队了,比赶庙会还热闹。 山腰里走下来轻伤员,立刻就有很多老乡跑上去迎接他们。担架队从山上抬下来重伤员, 立刻就有许多人挤到伤员跟前;老太太们、妇女们,连忙给伤员喂水,说些熨帖人心的话。 周大勇他们的那个旅有两个团从北向南朝岔口村猛攻。 正式提升为第一营营长的周大勇,带着一些战士下山沟搬运手榴弹。他们下到山沟里, 背起一箱一箱的手榴弹正要上山,一下子拥来几十个老乡,从战士肩上把手榴弹箱接过去, 背着上山去了。敌人飞机在山坡上空疯狂扫射。那些老乡一会儿卧倒,一会儿又向上走,从 他们那顽强的身影看,像是什么力量也阻止不住他们前进。 周大勇在老乡们中间挤来挤去,突然听见有人叫他。他扭转身,定神一看,拉住一位老 人的手,说:“老伯伯,你好哇?又在这里看见你了!” 李振德老人的眉毛全白了,眼窝更深了,方脸上的颧骨也更高了。打仗打了半年,可是 好像过了半辈子似的,他老人家完全衰老了!他亲热地拉住周大勇的手,说:“我又支援前 线,给咱队伍送粮食来啦!你没想到吧!” 周大勇说:“老伯伯,你辛苦啦!老乡们也都辛苦了!你看看这些老乡,他们是谁也忘 不了的人。全中国有几年革命历史的人,谁没有吃过他们生产出来的小米呢?谁没有使用过 他们的毛驴驮铺盖卷呢?” 李振德说:“我常划算,我要有福气,能活到咱们胜利那一天,我就要到全中国游一转。 我说我是陕北人,那就处处有亲人。” 李振德老人哈哈大笑,笑得泪花子直从眼里跳出来。这是周大勇认识李振德老人以来, 第一次看见他这么开怀畅笑。 周大勇也笑了。他问:“老妈妈她老人家可好?家里人都好?” 李振德老人长出了一口气,艰难地摇着头,说:“家里其他的人都好,就是满满他妈— —我那老伴殁啦!”他严峻的脸上,露出永远不能消磨掉的痛苦。他缓缓地低下头,独自重 复:“我的老伴……我的老伴……”他苍白的胡子抖动,闪着银色的光辉,眼泪一滴一滴从 他满是悲伤的脸上淌下来! 周大勇倒抽了一口冷气,停了好一阵,问:“她老人家,不能吧……” 周大勇站在那里,一动也不动。他想起那身体瘦弱的老妈妈,一股火从心里冲上来,血 往头上涌;悲哀、痛苦、愤怒的感情把他吞没了。他恨不得立刻去把那帮凶手们杀尽斩绝。 李振德老人抹干眼泪说:“走了,到连里去!我去看看满满,和他拉上几句话就走,还 有工作哩!” 战斗从白天打到黑夜。 天上黑乌乌的云彩,越来越堆得厚了。远处有轰轰的雷声。雷声、炮声拧在一块,像发 了洪水似的轰响。 周大勇率领第一营的战士们,拿下最后一个山堡,又往沟里压下去。嘿!敌人好几万人, 全部让我军窝到岔口村里了。 这是最后解决敌人的时候了。 (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从他们那顽强的身影看,像是什么力量也阻止不住他们前进”一句中的“力量”,来源 于他们对敌人的仇恨,更来源于追求解放事业胜利的坚强意志。 B.本文的语言明白晓畅,朴实生动,运用一些常见的口语、俗语,既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群 众风格,又富于激情的力量,给人以胜利者的自豪和喜悦之感。 C.李振德是选文中颇具代表性的人物,对他的描写,体现了作品人物群体的思想和生活基础, 构成了整个陕甘宁边区人民的精神风貌,提升了作品的思想性。 D.选文使用第三人称的全知视角,细致形象地描摹出敌人溃逃的丑态和慌乱、恐惧的心理状 态,也刻画出了我边区军民团结一致、同仇敌忾的语言和心理。 8.选文运用大量笔墨写敌军溃逃的情节,有何作用?(6 分) 9. 《荀子》:“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选文中也蕴含着这种思想,请结合 文本简要分析。(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郑和,云南人。世所谓三保太监者也。初事燕王于藩邸..,从起兵有功。累擢太监。成祖 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城,示中国富强。永乐三年六月,命和将士卒二万七 千八百余人,多携贵金币。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 诸番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五年九月,和等还,诸国使者随和朝见。帝大 悦,爵赏有差。旧港者,故三佛齐国也,其首陈祖义剽掠商旅。和使使招谕,祖义诈降,而 潜谋邀劫。和大败其众,擒祖义。 六年九月,再往锡兰山。国王亚烈苦柰儿诱和至国中,索金币,发兵劫和舟。和觇贼大 众既出,国内虚,率所统二千余人,出不意攻破其城,生擒亚烈苦柰儿及其妻子官属。劫和 舟者闻之,还自救,官军复大破之。九年六月献俘于朝。是时,交趾已破灭,郡县其地,诸 邦益震替,来者日多。十年十一月,复命和等往使,至苏门答剌。其前伪王子苏干剌者,怒 和赐不及己,率兵邀击官军。和力战,擒之,并俘其妻子,以十三年七月还朝。帝大喜,赉 诸将士有差。 十四年冬,满剌加、古里等十九国造使朝贡..,辞还,复命和等馆往,赐其君长。十七年 七月还。十九年春复往,明年八月还。二十二年正月,旧港酋长施济孙请袭宣慰使职,和赏 敕印往赐之。比还,成祖已晏驾..。洪熙元年二月,仁宗命和守备南京。宣德五年六月,帝以 4 践阼岁久,而诸番国远者犹未朝贡,于是和复奉命历忽鲁谟斯等十七国而还。和历三朝,先 后七奉使,所历凡三十余国。所取无名宝物,不可胜计,而中国耗废亦不赀。自宣德以还, 远方时有至者,要不如永乐时。自和后,凡将命海表者,莫不盛称和以夸外番。故俗传三保 太监下西洋,为明初盛事云。 (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九十二)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因 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 B.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因 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 C.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因给 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 D.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因 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藩邸,指藩王的宅第,藩王是指拥有封地或封国的亲王、郡王。 B.惠帝,指明朝第二任皇帝朱允炆,"惠"是其谥号。谥号是对死去的帝后、诸侯、大臣以及 其它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褒扬的称号。 C.晏驾,是古时帝王死亡的讳称,意思相同的词还有驾崩、宾天等。 D.朝贡,指古代外国或藩属国的使臣来朝见君主,并敬献礼物。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郑和出使海外,使命重大。他受成祖之命出使,一是要追寻明惠帝,查知其逃亡何处; 二 是要宣扬明朝的国威,显示中原的富强。 B.郑和善于作战,屡败敌寇。他俘获了想借诈降来抢劫明军的陈祖义,又擒拿了苏门答剌前 伪王子苏干剌及其妻子儿女,显了军威保了安全。 C.郑和富有智谋,思虑周全。锡兰山国王诱捕郑和,欲索金帛,郑和对此作出详细的计划, 先 破其城,后以伏兵打败其军,大获全胜。 D.郑和七次出使,功勋卓著。郑和历事三朝,先后出使过三十多个国家,获得了许多宝物, 使 明朝与海外许多国家建立了外交联系。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交趾已破灭,郡县其地,诸邦益震替,来者日多。 (2)自和后,凡将命海表者,莫不盛称和以夸外番。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4-15 题。 哭刘尚书梦得①(其二) 白居易 今日哭君吾道孤,寝门泪满白髭须。 不知箭折弓何用,兼恐唇亡齿亦枯。 窅窅②穷泉埋宝玉,骎骎③落景挂桑榆。 夜台③暮齿期非远,但问前头相见无? [注]①刘禹锡,字梦得,去世后被追赠户部尚书。诗人挚友。②窅窅:幽暗的样子。③骎骎: 迅疾的样子。④夜台:指坟墓。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首联“吾道孤”表明亡友与诗人志同道合;“泪满白髭须”写出哀情之重,也暗示诗人的 老迈。 B.颔联运用比喻,前一句痛惜亡友生前未受到重用;后一句担忧自身也难免继亡友之后遭受 迫害。 C.颈联上句用“穷泉埋宝玉”喻友人去世并赞美友人品质,下句用“落景挂桑榆”喻自身的 衰老。 D.尾联用虚笔,说自己死期不远,希望能在另一个世界与友人相见;末句的疑问语气强化了 情感。 15.通过写诗人自己来强化痛悼亡友之情,是本诗的突出特点。请就此作具体赏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在《师说》中,韩愈对比分析了童子和成年人对待从师的不同态度,然后用 “ , ”两句作了态度鲜明的总结评价。 (2)古今之士成就大事业、大学问并非易事。那需要高瞻远瞩、目光长远的格局,如王安石 在《登飞来峰》中所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逍遥游》中,蜩和学鸠对大鹏怒飞云天、扶摇九万里的行为不解,发出“ ” 的质疑,认为没有自己逍遥,而庄子则嘲讽它们“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7-19 小题。 2021 年开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热播的《觉醒年代》将观众带回到一个_________的时 代,展现了一百年前那个苦难中国的历史画卷,让观众看到了一群先进知识分子为国家、民 族前途而奔走驱驰的情形。当时的中国,内政方面,攫取共和果实的袁世凯复辟称帝,腐朽、 卖国的北洋军阀互相攻伐,_________;外交方面,中国作为战胜国参加巴黎和会,却依旧被 要求将德国人在山东霸占的权益转让给日本,此种外交屈辱令人_________:这是一个国家局 势与社会气氛双重压抑的时代。《觉醒年代》不仅在一个更为广阔的国际空间内对国家大势 进行了展现,亦对这段特殊的历史有着清晰的呈述,凸显了总台在革命历史题材剧目方面对 历史事实以及历史视野的高度开阔。《觉醒年代》中有众多鲜活的人物,如陈独秀、李大钊、 胡适等,发起新文化运动,领导五四运动;毛泽东、周恩来等成立学会,倡导新思想。这部剧 生动地还原了那些_________的思想,做到了艺术水准和群众满意度“两个有所提高”,成为 一部真正叫得响、传得开、立得住的精品力作。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风起云涌 民不聊生 愤慨 熠熠生辉 B.风起云涌 生灵涂炭 愤慨 煜煜生辉 C.暗潮涌动 生灵涂炭 愤怒 煜煜生辉 D.暗潮涌动 民不聊生 愤怒 熠熠生辉 5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不仅对这段特殊的历史有着清晰的呈述,亦在一个更为广阔的国际空间内对国家大势进行 了展现,凸显了总台在革命历史题材剧目方面对历史事实以及历史视野的高度开阔。 B.不仅在一个更为广阔的国际空间内对国家大势进行了展现,亦对这段特殊的历史有着清晰 的呈述,凸显了总台在革命历史题材剧目方面对历史事实的精准还原以及历史视野的高度开 阔。 C.不仅在一个更为广阔的国际空间内对国家大势进行了展现,亦对这段特殊的历史有着清晰 的呈述,凸显了总台在革命历史题材剧目方面对历史事实以及历史视野的高度开阔。 D.不仅对这段特殊的历史有着清晰的呈述,亦在一个更为广阔的国际空间内对国家大势进行 了展现,凸显了总台在革命历史题材剧目方面对历史事实的精准还原以及历史视野的高度开 阔。 19.下列各句中的冒号和文中冒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 分)( ) A.根据儒家的观点,义作为当然之则,本身就有至上的性质:“君子义以为上。” B.想不通,九头牛也拉不回;想通了,不要人说就直往前冲:他就是这样一个直性子。 C.在螳螂的世界里,有一种奇特的现象是:“结婚”就意味着雄螳螂走向自己的坟墓。 D.原来鲁镇是僻静地方,还有些古风:不上一更,大家便都关门睡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0-21 题。 从宁夏西海固 ① ,从天山南北到雪域高原,民族地区的村村寨寨、山山水水 都是脱贫攻坚的主战场。 西海固地区,曾被联合国粮食开发署称为世界上“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之一”。2016 年,② ,山海牵手、情如兄弟。闽宁协作从单一的经济援助到教育、文化、医疗等 多领域合作,推动西海固发生了沧桑巨变。 在江苏的对口帮扶下,2020 年 5 月 12 日至 14 日,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阿土列 尔村(“悬崖村”)的 84 户贫困户,陆续搬进位于县城附近的新家。从藤梯到钢梯,再到楼梯, 村民们感知着③ 。 对口支援新疆、西藏也是这场战役中浓墨重彩的一笔。中央部委、对口支援省市及承担 援助任务的央企,在新疆、西藏广袤的大地上,谱写出生动的“边塞曲”,为新疆、西藏的社 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注入不竭动力。 20.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 超过 6 个字。(6 分) 21.用一个对偶句,概括文段内容,揭示民族地区脱贫攻坚取得胜利的原因。(5 分) 四、写作(60 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李白《侠客行》 不与人争得失,惟求己有知能。 ———王永彬《围炉夜话》。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岳飞《满江红》 愿以深心奉尘刹,不予自身求利益。 ———张居正 出名要趁早。 ———张爱玲 高三 1 班的一次语文课上,老师给出了以上五句名言,要求同学们就自己对以上五句话 的思考,以“青春与美名”为主题,写一篇演讲稿,然后给全班师生做一次演讲。请你以 1 班的一名同学的身份,完成这一篇演讲稿。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 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新一双语学校高三语文模拟卷答案 1.D A 项文章的中心观点应该是“营造适合基础学科拔尖人才的成长环境,离不开中学与 大学的共同努力”;B 项“基础学科拔尖人才的培养已经取得了突出成果”于文无据;C 项“激 励学生并为学生抱负的实现提供支持”是“对抱负的激励”而非“支持”。 2.D “大量引用专业术语,而且以事实说话,说理较少”错,文章并没有大量引用专业术 语,而且说理论证也较多。 3.B “促使学生对基础学科进行接触和了解的中学阶段是最佳启蒙期”有误,原文第3段 明确说了“有赖于从中学甚至更早阶段就开始对基础学科进行接触和了解”,说明基础学科教 育启蒙还可以更早,文章也没有说中学阶段是最佳启蒙期,属于于文无据。 4.C A 项,表述绝对;B 项,“明确三星堆文化的源头”,分析错误,考古发掘只是找到了“和 三星堆早期文化相似的因素”,“三星堆文化的源头”并未确定。D 项,颠倒了先后顺序。 5. D D 项是用来支撑第三个维度的。 6. ①善于打破思维定势。不拘泥于传统的眼光和思维方式,探寻新的解读角度。②勇于创新。 创新性提出判断进入文明社会的新标准,对世界文明研究做出理论贡献。③使命担当。中国 考古工作者肩负重大使命,进行中华文明探源,增强民族自信。④态度严谨。尊重考古发现 事实,参考文献典籍,解读三星堆文明。(每点 2 分,答出 3 点即可) 7. A(“力量”解释错误,它是阻止群众前进的力量,是反面的力量) 8. ①结构上,为下文写敌人岔口村惨败的情节做铺垫。②人物形象上,描写了敌军的残忍、军 心涣散的狼狈形象和草木皆兵的恐惧心理,反衬人民解放军的高昂士气和英勇善战形象。③ 情感上,表现出对敌军的无情嘲弄,洋溢着胜利的自豪感。(6 分,每点 2 分) 9. ①敌军祸害百姓,不得民心,注定灭亡。②人民解放军热爱人民,有厚实的群众基础,终 获胜利。③人民军队的强大力量来自于人民群众,军民团结的鱼水情谊,是延安保卫战取得胜 利的重要保证。(6 分,每点 2 分) 10. A 11. B B 项,“给予褒扬的称号”错误。应是“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12. B “以伏兵打败其军”错误。结合“和觇贼大众既出,国内虚,率所统二千余人,出不 意攻破其城,生擒亚烈苦柰儿及其妻子官属”分析,郑和窥探到敌人大部分都出动了,城内 空虚,就率领自己统辖的二千多人,出其不意攻破了他们的都城,生擒了亚烈苦柰儿及其妻 子、儿女、官员。“以伏兵”属无中生有。。 13.(1)这时,交趾已经被打败灭亡,明朝把这个地区作为自己的郡县,各国更加恐惧,来朝 拜的日渐增多。(“郡县”,意动用法,把……作为郡县,以……为郡县;“益”,更加; “震”,惊恐,恐惧;“日”, 名词作状语,一日日,日渐。) (2)自郑和死后,凡是奉命出使海外的,没有谁不极力称赞郑和来向外国夸耀的。(“将命”, 意思是奉命,传命;“莫”,代词,没有谁;“盛称”,意思是极口称赞;“夸”,夸耀。) 【参考译文】 6 郑和,云南人,就是世人所说的三保太监。起初在明成祖(朱棣)还是燕王的时候在燕王 府侍奉他,跟随燕王起兵夺权有功。多次提拔到太监。明成祖怀疑明惠帝(朱允炆)逃亡到海 外,打算追踪探访他的下落,而且想向外国炫耀大明朝的武力,显示中国的富强。永乐( 明 成祖年号)三年六月,命令郑和带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多人,携带了很多金银财物。从苏州刘 家河渡海到福建,又从福建五虎门扬帆出发,首先到达了占城(印度支那古国),依次走遍了 各国,向他们宣读天子的诏书,并赏赐和馈赠当地的君主、首领,有不降服的就用武力慑服。 永乐五年九月,郑和等人回到明朝,各国使者跟随郑和来朝见明成祖。明成祖非常高兴,对 出海者都不同程度的进行了封赏、赐爵。旧港,就是从前的三佛齐国(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 岛巨港),这里的酋长陈祖义抢掠过往的商客。郑和派人宣谕招抚他,陈祖义佯装投降,却暗 地策划拦路抢劫。郑和打败了他们,生擒了陈祖义。 永乐六年九月,郑和再次出使锡兰山(今斯里兰卡)。锡兰山国王亚烈苦柰儿引诱郑和到 都城内,索要金银财物,并发兵劫持郑和的船。郑和窥探到敌人大部分都出动了,城内空虚, 就率领自己统辖的二千多人,出其不意攻破了他们的都城,生擒了亚烈苦柰儿及其妻子、儿 女、官员。抢劫郑和船的敌人听说后,回来救援,郑和的官军又大败了他们。永乐九年六月 把俘虏献给朝廷。这时,交趾已经被打败灭亡,明朝把这个地区作为自己的郡县,各国更加 恐惧,来朝拜的日渐增多。永乐十年十一月,明成祖又派郑和出使,到了苏门答剌国。该国 的前伪王子苏干剌,怨恨郑和不赏赐自己,率兵截击郑和的官军。郑和奋力作战,抓住了苏 干剌,并俘虏了他的妻子儿女,在永乐十三年七月回国。皇帝非常高兴,不同程度的奖赏了 将士们。 永乐十四年冬天,满剌加(今马六甲)、古里(今印度西南部)等十九国都派使者来朝廷进 贡,各国使者回去的时候,明成祖又派郑和等人和他们一同前往,赏赐各国的君主、酋长。 永乐十七年七月回国。永乐十九年春又出使,第二年八月回来。永乐二十二年正月,旧港的 酋长施济孙请求继承宣慰使的官职,郑和带着文书和官印前去颁发给他。回来的时候,明成 祖已经驾崩了。洪熙(明仁宗年号)元年二月,明仁宗派郑和守备南京。宣德(明宣宗年号)五 年六月,皇帝认为登上帝位时间很长了,而离中国远的外国依然没有来朝拜进贡,于是郑和 又奉命出使了忽鲁谟斯等十七国,然后回朝。郑和历事三朝,先后七次奉命出使,所经历的 国家共有三十多个,得到的不知其名的宝物不计其数,而朝廷耗费的财物也不可胜计。从宣 德年间以来,远方各国不时也有来中原的,但终究也不能与永乐时期相比。自郑和死后,凡 是奉命出使海外的,没有谁不极力称赞郑和来向外国夸耀的。所以世人把三保太监下西洋传 为明朝初年的盛事。 14. B “痛惜亡友生前未受到重用”“担忧自身也难免继亡友之后遭受迫害”理解都不正确。 两句是将亡友与自己的关系比喻为弓箭和唇齿的关系,强调两人友情的深厚。 15.①诗中具体描绘了诗人自己痛哭亡友的情形(“今日哭君”“泪满白髭须”),突出了朋友 去世给诗人带来的巨大悲伤;②诗中多角度表现了诗人与亡友关系的亲密和友情的深厚(“吾 道孤”“箭折弓何用”“唇亡齿亦枯”),使哀悼亡友之情更为真挚感人;③诗中多处表现了 自身的衰老将亡(“落景挂桑榆”“夜台暮齿期非远”),将痛悼亡友与感伤自身的情感交融 在一起,更能激起读者情感上的共鸣。(6 分,每点 2 分。) 16. (1)小学而大遗 吾未见其明也 (2)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3)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之二虫又何知 17. A “风起云涌”:形容雄浑磅礴之势,也比喻事物迅速发展,声势浩大。“暗潮涌动”: 暗处的潮水涌动,指暗中发展的事态十分严重和迅猛。“民不聊生”:偏重于人民无以为生, 活不下去。“生灵涂炭”:偏重于指人民遭受灾难,处于极端困苦的境地,语义较重。“愤 怒”:着重于“怒”,生气、不满。“愤慨”着重于气愤不平,多指重大事件。“煜煜生辉”: 煜煜,明亮、炽盛,形容实物的表象,多表环境。“熠熠生辉”:熠熠,光耀、鲜明。形容 光彩闪耀的样子,也可形容虚物,比如形象,多表示神采。 18. D 语病一:语序不当,应先呈述历史,再展现国家大势。语病二:搭配不当,历史视野 可“开阔”,而历史事实应是“还原”或“再现”。 19. B A.引出下文,B.总结上文,C.提示下文,D.解释说明。 20. ① 到四川大凉山 ②福建与宁夏 ③生活的巨变(每点 2 分) 21. 示例一:对口支援,打赢脱贫攻坚战役;全面合作,助力民族地区发展。示例二:全国 齐努力,谱写脱贫边塞曲;东西共协作,唱响发展民族风(内容 3 分,对偶句 2 分) 22. 审题思路: 这五句话中的第一、二、四句,强调不要过于在乎一己的名利;第三、五句话是在说青年人 应该珍惜时间,努力奋斗,建功立业;再结合演讲的主题“青春与美名”,则要强调青春应该 追求美名(写“不求名”属于偏题);如何追求呢,比如求“有知能”(追求知识、真理、能 力、智慧);“不予自身求利益”就是要超越一己得失,为社会、为祖国做贡献。

资料: 1.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