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模拟作文写作:“出发”“回归” (附:思路点拨及升格作文)
加入VIP免费下载

高考模拟作文写作:“出发”“回归” (附:思路点拨及升格作文)

ID:703984

大小:21.28 KB

页数:7页

时间:2021-05-31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高考模拟作文写作:“出发”“回归” (附:思路点拨及升格作文) 模拟试题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 分) 每個人都是找寻人生意义路上的行者,有人很早就确定意义所在,而有人可能终其一 生都未能知晓。 有人说,人生由一次次出发构成,对前方的未知的探寻,是人生最大的意义。 有人认为,人最大的未知是自身,所有的出发都指向回归,回到自己的内心。 对于人生的意义在于出发还是回归,年轻的你又是如何思考的?请根据材料写一篇文 章,谈谈你的看法。 【注意】 ①立意自定,角度自选,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 800 字。 ④不得抄袭、套作。 本题模仿 2020 年高考浙江卷作文试题命制。在阅读其他内容前,你可以先思考一下: 命题者的意图是什么?你对“出发”“回归”有着怎样的理解?你能想到哪些与“人生意义” “出发”“回归”相契合的写作素材?并在笔记区列一个简单的写作提纲。 思路点拨 近年来,浙江卷高考作文命题在方向、内涵上体现了新课标理念、新高考改革精神, 坚持以“立德树人”为基本导向,强调在“真实情境”“典型任务”中考查学生的语文核心 素养,推动“立德树人”教育任务的实现。就本题而言,材料的核心论题是“人生意义”, 意图引导学生能够沿着材料提供的思路深入地思考这一哲学命题,体现了“立德树人”的 命题理念。 探求人生意义是人的本能属性,而对于人生意义的理解因人而异。材料提供了两种比 较有代表性的观点:一种认为人生的意义在于出发,即向外部世界获取意义,这是一种“外 向型”的人生;另一种认为人生的意义在于回归,即向内部世界获取意义,这是一种“内 向型”的人生。这两种人生意义观不是对立的,而是相互映照的,可以代表不同的人生阶 段对人生意义的不同理解。正如梁漱溟先生所说:“人一辈子首先要解决人与物的关系,再 解决人与人的关系,最后要解决人与自己的关系。”这个顺序错不得。 显然,材料提供了一个具有一定争议性的话题。它给定了两个看似对立的观点,一是 人生的意义在于出发,一是人生的意义在于回归。因此,“人生意义”“出发”“回归”必然 成为三个核心概念,写作时需要围绕这三个概念进行阐述与分析,而不能抛开“出发”和 “回归”来谈“人生意义”,这算是命题设置的一个陷阱。 鉴于此,在立意指向上,可以有三个基本的维度:一是围绕“人生意义在于出发”,重 点阐释“人生意义缘何在于出发”,兼谈“回归”;二是围绕“人生意义在于回归”,重点阐 释“人生意义缘何在于回归”,兼谈“出发”;三是围绕“人生意义在于出发与回归的融合”, 重点阐释两者如何构建起人生的意义。 高分佳作 在回归中出发 高 上 我们都是人生路上的行者,在出发与回归中找寻着人生旅程的意义。愚以为,出发是 对外在世界的探索,而回归是对内心世界的观照。二者同等重要,都是发现人生意义的重 要方法。1 要寻求人生的意义,出发探寻必不可少。想要去“探”,就注定要离开原有的位置,向 着未知进发,因而便有了人生的意义在于出发的论断。出发不啻为一种从已知向未知进发 的状态,是离开原点奔向前方的开始。这种开始,正是探寻人生意义的起点。试问:没有 出发,怎么能探寻到人生的意义呢?“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探寻人生意义,这条茫茫的 探索之路,不正始于一次次的出发?停留原地、安于现状,目所能及的自然是有限的,只 有向着远处不断迈进,才能发现别样的美丽风景;也只有在不断进发的途中,才能不断丰 富已有的认识,以更高的姿态再一次出发,并在这一次次出发中向更高、更深、更远处探 寻,从而打破已有格局,增加发现人生意义的概率。如此观之,人生的意义确乎在于出发 探求。2 然而,向前方出发,对外界探索,只是找寻人生意义的一个方面。而回归,正是一种 对人生意义的深入发掘。谁又能断定人生的终极意义没有蕴藏在我们心中?释迦牟尼在树 下苦思冥想数天,终通悟人生至道,这难道不是对人生意义的发现?曾子说:“吾日三省吾 身。”对自己的反省过程,不也正是自我重新发现的过程?这种对未知自我的发现,正是对 人生意义的拾取。“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只有及时回归内心,听从本心的召唤,才能更 好地明晰方向,做更有意义的探寻。回归,何尝不是一种反方向的出发?如果说出发是一 种实践过程,回归便是一种思考方式。思考自己的人生状态,寻觅内心深处的未知,实际 也是对人生意义的探寻。3 狄更斯曾言:“我是环绕着一个圆圈而行的,越接近终点也越接近起点。”出发与回归 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出发是在回归的基础上出发,回归是在出发的过程中回归,二者 缺一不可。出发和回归的落脚点是一致的,都是对未知意义的探索,对美好人生的渴求。 无论是失去了出发还是回归,人生的意义都只是空中楼阁。4 所有的出发都源自内心的念想,所有的回归都离不开出发后的畅然。出发,为社会做 出贡献;回归,让自身提升境界。在这种不断的出发与回归中,我们探求人生,我们砥砺 初心,我们成长壮大,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点评: ①开篇引述材料,并对材料中的“出发”与“回归”进行精确定义,然后顺势提出观 点,语言简洁,思维辩证,观点显豁。 ②从“要寻求人生的意义,出发探寻必不可少”的角度论证“人生的意义在于出发” 这一分论点,切口小,分析不枝不蔓、精准深入,言简意明。 ③从“回归是一种对人生意义的深入发掘”的角度论证“人生的意义也在于回归”,用 例典型、引用精当,颇有以一当十的功效。 ④辩证认识“出发”“回归”对于人生的意义,要言不烦;“出发是在回归的基础上出 发,回归是在出发的过程中回归”等句子深蕴哲理,辩证通透。 低分病文 人生之道,本在远方 朱宸嘉 人生是复杂的。有人说,远方不过是一片虚无;也有人曾断言,只有了解自身,才能 真正明白这世界。 但是我说,人生的意义本就蕴含在出发后对远方的探索之中。只有不断向远方的未知 进发,才能实现人生的价值。 正如余秋雨在《行者无疆》中所认为的,人类社会的发展可以分为蒙昧、野蛮、文明 三个阶段,海盗时代的野蛮虽然不是文明,但正是海盗的远航、探索与交流带来了文明。 玄奘以七尺之躯完成了从长安到天竺的征途,成为佛教史甚至是世界史上不可磨灭的一段 传奇。马可·波罗出于对东方的向往,历经艰辛来到中国,其经历最终推动了地理大发现、 世界大融合。1 但正像周国平因这商业时代人缺失信仰而发出的惊呼那样,这个社会中,又有多少人 真正拥有抬头望向远方的勇气呢?四年一度的美国大选扑朔迷离,让人直呼看不懂。我们 暂且不去评判候选人的好或坏,单单看大选对美国社会造成的撕裂,许多美国民众对远方 向往的缺乏便可见一斑了。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满物质的社会,我们只有保持对远方的热爱, 跳出社会的喧闹而踏出迈向未知的脚步,才能真正发现自己人生的意义。2 因此,面对纷繁复杂的现实,我们心中也应葆有对远方的热情。嵇康对曹魏时期黑暗 的官场深感厌恶,最终也没有受其浸染,而是选择独自打铁,深山狂啸,以一曲《广陵散》 结束其超然独立的一生,用他无与伦比的自由精神开启了魏晋名士竞风流的时代。儒家圣 人孔子,在近六十岁时为实现其政治理想毅然踏上了周游列国之路。其执着和坚韧,让两 千多年后 20 世纪沉浸于“在路上”风潮中的青年都相形见绌。对远方的追求是一种态度, 其力量足以让一个人内心的青春永驻。3 同样,对未知的探索也必须是一种行动。“新干线之父”,时任日本国铁总裁的十河信 二深知在航空业和汽车业蓬勃发展的 20 世纪中叶,铁路如不变革只会被历史所抛弃,为此 他力排众议,将当时只存在于设想中的高速铁路变成了现实,开创了铁路的第二个黄金时 期。有梦想并不出众,只有将其变为现实,才算真正走上了对远方的追求之路。4 英国杜伦大学前校长比尔·布莱森曾经在《万物简史》中写道:“我们身体中的每一个 原子,都曾穿越星系,最终组成了我们。”既然我们都来自远方,人生的意义也一定归于对 远方的探求中。5 点评: ①缺乏明确的观点句或结论句,举例想论证什么不得而知,读来令人费解。 ②想论证“如今的人缺乏抬头望向远方的勇气”,却举美国大选的事例,材料游离于观 点之外,令观點无法让人信服。 ③举古人例子来阐述“面对纷繁复杂的现实,我们心中也应葆有对远方的热情”,论据 与论点在时代层面上无法对接。 ④“探索”本是行动,强调“对未知的探索也必须是一种行动”,画蛇添足。此外,十 河信二这个事例主要讲的是“变革”,用来论证“对未知的探索”,不太恰当。 ⑤“既然我们都来自远方”此话令人费解;结尾段语言平淡,缺乏气势。 病”因分析 这是一篇典型的二类文,得低分的原因是其犯了不少学生写议论文时常犯 的两个错误。一是论证浅表,泛泛而谈。如第三段、第四段、第五段、第六段,都是泛泛 而论,缺少思辨。二是论据事例与论点的关联紧密度不强。如第四段的论据游离于论点之 外,第五段的论据与论点在时代层面上无法对接,第六段的论据与论点不匹配。这两点降 低了文章的论证力度与信度,致其最终只得到了 42 分。 病文升格 人生之道,本在远方 朱宸嘉 人生是复杂的。有人说,远方不过是一片虚无;也有人曾断言,只有了解自身,才能 真正明白这世界。 但我想说,人生的意义蕴含在出发去远方的探索之中。只有不断向未知的远方进发, 才能实现人生的价值。 不少人都是在不断对未知的探寻中,寻找到人生的意义的。余秋雨在《行者无疆》中 认为,人类在海盗时代充满着对这个世界的好奇,于是发现新大陆、环球航行等对人类有 重大意义的事件不断发生。哥伦布、麦哲伦等人也在对远方孜孜不倦的探索中,实现了自 己的价值。马可·波罗出于对东方的向往,历经艰辛来到中国,其经历最终推动了地理大 发现、世界大融合。从古至今,人们总愿意向未知进发,开拓人类未知的领域,而人生的 意义也就蕴含在这样的开拓与探索中。1 然而,正像周国平因这商业时代人缺失信仰而发出的惊呼那样,当今社会,又有多少 人真正拥有抬头望向远方而勇于探索的勇气呢?有许多年轻人虽也喜爱远方的美好,也向 往先辈对未知的探索精神,但最终还是蜷缩在自己精神的牢笼里,沉迷于游戏、享乐于虚 幻,找不到人生的意义。我们要改变这种局面。对远方的探求是一种信念,其力量足以化 腐朽为生生不息。我们只有保持对远方的热爱与追求,跳出社会的喧闹而踏出向未知探寻 的脚步,才能有实现自己价值的动力,才能真正发现自己人生的意义。2 那怎样才能葆有出发向远、敢于拼杀、探索不止的动力与精神呢?把自己的人生意义 和国家、民族的命运紧紧地连在一起,就会使人产生无穷的力量。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 得者黄旭华为了改变中国没有核潜艇的历史,不断向一个个需要攻克的科学“远方”挺进。 如果不是有想要让国家变得更加强大的远大目标,可能就没有黄旭华默默出发、隐姓埋名、 扎根科研一线的隐忍力量。黄旭华心向远方,把自己的志向与国家的命运结合,让中国成 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假如没有这个有意义的伟大目标,黄旭华的出发探索 之路可能就会步履蹒跚,但心中的家国情怀让他明知前方荆棘丛生,仍风雨兼程、勇往直 前。3 人生的意义在于出发,在于对远方的探求。看阿尔卑斯山上无瑕的白雪,去探知纯洁; 感爱琴海上明媚的阳光,去探知浪漫;观西伯利亚广袤无垠的森林,去探知神秘。出发, 让人生更美好!探求,让人生更灿烂!4 点评: ①增添了论点句与结论句,使文段思路清楚、文意明确。 ②问句领起,反思现实,表达出要改变现实局面的愿望,论证有力。 ③紧承上文,讨论“怎么办”,立意高远,事例典型,思辨深刻。 ④语言优美整饬,情感激荡昂扬,主旨明确,观点令人信服。 升格指津 修改后,文章沿着以下思路展开:先正面论证全文中心观点,接着反思现实社会中有 许多年轻人缺乏“抬头望向远方而勇于探索的勇气”,进而表达出要改变这种局面的愿望, 继而论证“怎样才能葆有出发向远、敢于拼杀、探索不止的动力与精神”,给出了“把自己 人生的意义和国家、民族的命运紧紧地连在一起,就会使人产生无穷的力量”的答案,最 后用激荡昂扬的情感与优美整饬的语言结束全文。文章内容紧凑、立意高远、逻辑严谨、 思辨深刻;论点、论据对接无隙,论证层层深入,观点令人信服。当然,论证中如能适度 关涉“回归”则更佳。经过修改,本文可得 53 分,成功升格为一类文。

资料: 1.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