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化学 专题三 《物质的检验与鉴别》
课题一 《牙膏和火柴头中某些成分的检验》
《火柴头中硫、氯元素的检验》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时选自苏教版《实验化学》第三专题《物质的检验与鉴别》课题一“牙膏和火柴头
中某些成分的检验”中“火柴头中硫、氯元素的检验”。《实验化学》模块是浙江高中化学课
程体系中最后一个选修模块,依据已经掌握的一些基本化学物质的性质和初步具备基本实验
素养,再进行的高层次的教学,而其核心任务是制备和合成某些化学物质,而物质检验就是
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而且在日常生活中也会遇到诸多与物质检验有关的实际问题,将理论
知识逐渐内化为一种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是化学培养人才的目标之一。教材以生活中常
见火柴头为载体,设计方案检验其中硫元素和氯元素,帮助形成物质检验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学会物质检验的实验方案设计,并通过实际的实验验证,学会优化实验方案。
二、学情分析:
1、知识层面:学生已经掌握二氧化硫、氯酸钾及氯化钾等一些常见物质的化学性质,
掌握了氧化还原反应的原理,能用氧化还原原理分析未知的反应,欠缺的是不了解火柴中存
在的物质以及起火原理。
2、能力层面:
初步具备一定的实验设计思路和想法,有一定的实验素养,欠缺的是这些思想和思路
往往还不系统,不会完整分析检验物质一般思路和方法。
通过对火柴头中硫、氯元素的检验,提升实验方案设计的能力,形成物质检验的基本
方法和思路,引导学生利用实验重新优化原方案的设计,体验科学的实验探究过程。
三、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目标: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火柴中硫、氯元素的检验方法
难点:物质检验的一般思维方法
五、教法、学法思考:
六、教学过程:
环节一:追寻历史,引出话题——火柴的发展史
【ppt】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笔下的《卖火柴的小女孩》,在文中曾有这样一段描述,“她手
中拿着一束火柴。这一整天谁也没有向她买过一根……她在墙上又擦了一根火柴……”
【提问 1】当时的火柴有什么特点?
【学生】说明当时火柴很容易燃烧,不安全
【教师】当时是 1864 年的欧洲,使用的是白磷火柴或叫摩擦火柴,我们知道,白磷有毒,
极易燃烧。所以这样的火柴很不安全。后来人们又发现了红磷,发展成为红磷火柴,随着时
空的推移,演变成我们熟悉的安全火柴和创意火柴
【PPT】火柴的发展史:白磷火柴→红磷火柴→安全火柴→创意火柴
【提问 2】安全火柴中包含的化学物质又有什么呢?我们一起来阅读一下课本 P33 页,了解
现在使用的安全火柴的起火原理
[设计意图]由火柴的发展史引入,由白磷到红磷的转化,让问题自然的引出:现在安全火
柴的成分是什么呢?同时为下文检验硫、氯元素的展开,作好知识层面的铺垫。
环节二:实验探究,发现方法——硫元素的检验
【板书】火柴头中硫、氯元素的检验
检验元素: 硫 氯
存在物质: 硫 氯酸钾
【问题组 1】(1)大家觉得这个小小的火柴头上存在单质硫吗?(2)该如何检验硫单质?
(3)又如何检验转化之后的二氧化硫呢?
【试剂选择】高锰酸钾溶液、氯水、溴水、氯化铁、品红溶液
【对比发现】0.0005mol/L KMnO4 溶液、0.0005mol/L 品红溶液、0.0005mol/L FeCl3 溶液,
三种溶液,前两种呈现一定的颜色,而氯化铁接近为无色,排除。如图 1 所示。
图 1 实验试剂
【实验方案 1】
检验二氧化硫的实验方案
实验目的 检验火柴头燃烧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硫
实验原理 二氧化硫具有还原性和漂白性
实验试剂 0.0005mol/L 高锰酸钾溶液、0.0005mo/L 品红溶液
实验装置
实验操作 点燃酒精灯,取两只洁净的烧杯,标记为甲和乙,在乙烧杯中加入 10ml 0.0005
mol/L 高锰酸钾溶液或者品红溶液。将点燃一根火柴头伸入甲烧杯中,待火
柴头烧完即将火柴移出,迅速将甲烧杯罩在乙烧杯上,振荡乙烧杯。
实验现象 点燃 4 根火柴能使 0.0005mol/L 高锰酸钾褪色明显 ,其余褪色不明显
实验结论 火柴头中存在硫元素
【小组实验】要求:
【实验意义】讨论分析实验结果,并优化原方案。
点燃酒精灯,取两只洁净的烧杯,标记为甲和乙,在乙烧杯中加入 10ml 0.0005 mol/L 高
锰酸钾溶液或者品红溶液。将点燃 4 根火柴头伸入甲烧杯中,待火柴头烧完即将火柴移出,
迅速将甲烧杯罩在乙烧杯上,振荡乙烧杯。
【实验方案 2】介绍火柴头中硫元素检验的第 2 种方案,并进行装置创新。
【板书小结】以硫元素的检验为例,发现物质检验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分析推理:检验元素→存在物质→物质转化→试剂选择→方案设计→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优化方案
形成部分板书如下:
[设计意图]
分析推理硫元素的检验过程,归纳总结物质检验的一般方法,体现核心素养:证据推理与
模型认知、实验探究与创新思想,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物质检验的一般方法,建立模型。
在过程的设计中突出实验的教学功能,认识实验方案的一般组成部分,渗透控制变量法的实
验思想,学会分析实验结果,体会利用实验结果优化理论方案的思想。
环节三:依据方法,加深建模——氯元素的检验
【问题组 2】如何检验氯酸钾呢?如何转化为氯化钾?
【学生】加入还原剂或点燃
【实验方案 1】联系上个实验燃尽的火柴头,如何检验其中的氯离子?
【学生】设计方案并完成实验。
【实验方案 2】
【讨论】试剂选择:亚硫酸钠、亚铁盐、碘化钠以及亚硝酸钠
信息提示: 1、硫酸银溶于稀硝酸,但实际过程中溶解比较困难。
2、AgNO2 是一种难溶于水的白色沉淀,溶于稀硝酸。
【设计方案】
检验氯元素的实验方案
实验目的 检验火柴头中的氯元素
实验原理 ClO3-+NO2-+Ag+==AgCl+3NO3-
实验试剂 NaNO2 溶液、HNO3 溶液、AgNO3 溶液
实验装置
实验操作 摘下几只火柴头,将火柴头浸于水中,片刻后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加 AgNO3
溶液、稀硝酸和 NaNO2 溶液。
实验现象 均产生白色沉淀
实验结论 火柴头中存在氯元素
【小组实验】要求:
【实验意义】讨论分析实验结果,并优化原方案。
摘下 1 只火柴头,将火柴头浸于水中,片刻后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加 AgNO3 溶液、稀
硝酸和 NaNO2 溶液,静置 30s。
[设计意图]
利用硫元素检验后归纳的方法,分析推理氯元素的检验,培养学生类比迁移的学习能力,
突破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氯元素的检验,同时加深了学生对物质检验一般思维方法模型建
立,也体现学以致用的思想。
环节四:归纳总结,提升课堂——说一说课堂收获
【ppt】说一说,今天你收获了什么?从知识、方法和情感三个层面分享。
【课后探究】如何检验火柴盒侧面的刮砂纸上是否存在磷元素?
[设计意图]
从学生的收获出发,从三个层面概括了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既有知识的传授,更有方法和
情感的渗透。而课后的探究作业也是紧紧围绕火柴和检验物质的方法,升华课堂。
七、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