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广东省高州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解析版含作文写作解析及范文)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1届广东省高州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解析版含作文写作解析及范文)

ID:701079

大小:89 KB

页数:20页

时间:2021-05-29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广东高州市 2021 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 语文 2021.5 考生注意: 1.本试卷由四个部分组成。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 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 0.5 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 城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3.本卷命题范围:高考范围。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与“表现现实”的传统文学路径不同的是,在网络文学中,现实世界退居幕后,已经不再是故事发生 的主要背景,玄幻、穿越类网文要重新建立一个崭新的世界,与之相对应,网络文学对世界的再创造要求 其理想读者抛弃现实世界经验和观念的束缚,接受全新的世界设定,沉浸式地进入网络文学文本当中,更 为重要的是,相较于传统文学,网络文学的作者创造文本后交由读者解读与评判,作者和读者之间是双向 互动的,读者可以对作品实时评价,作者也可以即时接纳读者的设想与建议,改变自己原本构思的故事走 向,在某种程度上。网络文学成为作者与读者群想象的狂欢,成为不同主体合作完成的作品。 对于“流量”与“变现”的需求,使得当下网络文学“粉丝向”严重,大行其道的“爽文”正是“粉 丝向”发展的产物。这类“爽文”直白地表达人类的欲望,建立起一个没有根基的乌托邦。“金手指”泛 滥、“套路化”严重,而这类“爽文”,又永远可以戳中人们的“爽点”,而拥有永恒的读者。 不过,无论何种文学类别,其“流量”大小永远不能成为评价它的唯一标准。对于网络文学而言,它 既是商业的助力,也是资本的镣铐。因此,如何在商业性与文学性的拉锯之下寻找相对的平衡,如何在网 络文学中表现现实问题、呈现人类普遍的情感价值与取向,正需要网络文学摆脱流量的束缚,建立其自身 的主体性。令人欣慰的是,网络文学也确实产生了挣脱镣铐的文学佳作。 邵燕君等人在《中国网络文学二十年经典文集》中,从海量的网络文学作品中遴选了五位经典作家的 代表作品,以其判断标准来看,是否“传达了本时代最核心的精神焦虑和价值指向”、是否“形成了具有 显著作家个性的文学风格”、是否“成为某种更具恒长普遍意义的‘人类共性’的文学表征”等,仍然深 受传统文学评价标准的影响。 然而,网络文学不同话语主体的交锋对文学圈内的评审标准发起了挑战。参与者的普泛化必然导致更 多元、更健康的话语语境的形成,也就是说,对于网络文学的评价,必须兼顾文学内部与大众传媒等多个 向度。邵燕君等人提出的这套评价标准,可以说是目前为止较为全面的网络文学评价标准,但是,网络文 学的快速生长性决定了其判断标准的不确定性。 (摘编自《浅谈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关系;一场文学之间的角力》) 材料二: 网络文学的诞生及成长源于文学与网络的双向互动。从文学角度看,网络文学是文学以文化内容和文 化行为的方式进入网络,最终使得传统文学基本的表现形式和价值追求被“引渡”到网络中;从网络角度 看,互联网作为媒介工具和文化场被引入文学领域,网络所具有的虚拟性、交互性、快捷性、消遣性等特 征,赋予文学极具差异化语境的能量。网络文学的根本特质,既不在传统意义上的“文学性”中,也不是 科技意义上的“技术性”和市场意义上的“消费性”,而在文学和互联网结合并发生融合反应后产生的 “网络性”上。 文学与网络的结合,经历了既互相排斥又彼此吸引的矛盾运动。首先,文学在强大历史传统中形成了 价值和审美的相对独立性,同时又在不断进行自我调整,展现出对新技术相适应的一面,最终使得文学借 助技术平台进入网络。这样的融合不仅改变了网络本身的内容构成,也让网络世界成为一个有审美情感、 有价值温度的,要素更加完备的生态场。其次,网络通过设立新通道和新机制将文学纳入共同发展的轨道。 其中包括建立交互性的反馈机制、嵌入超文本的编排方式、收费阅读和打赏制度等,对文学展开技术驯服 和资本诱导,促使文学发展趋向符合大众审美和传播标准。在这一过程中,传统文学倡导的权威性、崇高 性和严肃性美学逐渐被大众审美加以消解,逐渐形成了强代入感、重消遣性、易于读者接受的语言和叙事 方法。 目前,网络文学从创作、发布到阅读,再到 IP 开发等环节,均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行业规,则和完整 的产业链条,但文学与网络之间的矛盾角力似平还不会停止。双方各自用力,在坚守自身的特质的同时, 又被动或主动趋向于对方。在这个过程中,文学和网络的胶结处彼此碰撞、溶解、融合、转化后表现出从 内容到形式的建构和生成。也只有当网络与文学之间的角力达到平衡状态,“网络性”才会得到充分地显 现。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网络文学已经形成了有别于传统文学的显著特征,综合二者在创作、传播等方 面的差异,基本概括出评价一部网络文学作品的“网络性”应当具备的条件,首先,文本应具有网络身份, 即是一个发表在开放网络上的文学文本,符合基本的文学规范和网络传播标准;其次,不违背现行法律法 规和基本道德准则;然后,具有易于网络读者接受,尊重大众审美习惯的语言、叙事、主题等元素。最后, 要有与其他相关文艺和文化形式互相转化的可能性。作为一种文化间性,“网络性”的高低决定着一部作 品的思想价值、艺术价值和商业价值。因此,评价网络文学作品,“网络性”是其最重要的衡量标准。 (摘编自杪椤《如何理解网络文学的“网络性”》)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网络文学要求其理想读者抛弃现实世界经验和观念的束缚,网络文学也不再需要表现现实问题。 B. 如今,网络文学的快速生长性决定了其判断标准的不确定性,也就是说,与网络文学相对应的评价体系 也绝不是固定不变的。 C. 探究网络文学的根本特质,不能停留在传统意义上的“文学性”中,而要注重其“网络性”。 D. 虽然网络文学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行业规则和完整的产业链条,但是文学与网络之间的矛盾运动还会持 续一段时间。 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相较于传统文学,网络所具有的交互性、快捷性等特征,使得网络文学的作者和读者之间可以是双向互 动的。 B. 因为网络文学快速生长,人们对其判断的标准也一直处于不稳定之中,所以对网络文学的评价,必须兼 顾文学内部与大众传媒等多个向度。 C. 网络通过设立新通道和新机制将文学纳入共同发展的轨道,对文学展开技术驯服和资本 诱导,促使文学发展趋向符合大众审美和传播标准。 D. 网络文学有别于传统文学的特征,包括二者在创作、传播等方面的差异,也包括人们对其评价标准上的 差异等。 3. 下列各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超文本小说《仲夏情人》的每单元后设有“真话”和“谎话”两个选择链接,读者根据对情节发展的解 读来选择“真话”还是“谎言”,由此推动情节的发展。 B. 网文《芈月传》以主角芈月的个人命运为线索,展示战国时期的风云激荡,呈现历史人物的独特魅力, 让读者感受到勇气和信念的力量。它改编为大型连续剧后受追捧热度更甚。 C. 中南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禹建湘提出,网络文学批评要建构一种更为开放的多元批评范式,我 们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网络文学的种种新现象。 D. 《红楼梦》开篇云:“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反映出传统文学与读者 之间有着一道无法跨越的鸿沟。 4. 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 5. 现下,一些网络文学作品在接续写作中出现因套路化、程式化构成的自我重复。还有一些作品缺少应有 的人文内涵。请结合上述材料谈谈,网络文学在发展中应如何突破这样的“瓶颈”? 【答案】1. A 2. B 3. D 4. ①材料二从文学和网络的关系入手,指出“网络性”才是网络文学的根本特质;②然后在论述文学与网 络的结合时,从文学和网络两个方面分别进行了阐述;③接着介绍了网络文学的现状,指明了网络文学今 后的发展方向;④最后强调“网络性”的重要,再结合实际分析,梳理出它应具备的条件。 5. ①利用网络平台将读者的精神需求与作家的想象力、创造力结合起来,通过吸收转化产生持续不断的创 新潮涌。②要流量更要质量,作者要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营构爽点也要注重结合实际,反映 现实问题,建立其自身的主体性。③兼顾文学内部与大众传媒等多个向度的动态性评价,且利用网络大数 据,统计分析易于网络读者接受,尊重大众审美习惯的语言、叙事、主题等元素。 【解析】 【分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A.曲解文意。由材料一第一段“网络文学对世界的再创造要求其理想读者抛弃现实世界经验和观念的束缚, 接受全新的世界设定,沉浸式地进入网络文学文本当中”可知,“网络文学要求其理想读者抛弃现实世界 经验和观念的束缚”说法正确,但“网络文学也不再需要表现现实问题”有误,材料一第三段“如何在网 络文学中表现现实问题、呈现人类普遍的情感价值与取向,正需要网络文学摆脱流量的束缚,建立其自身 的主体性”可知,“如何在网络文学中表现现实问题”正是网络文学需要思考的。 故选 A。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B.强加因果,由材料一最后一段“也就是说,对于网络文学的评价,必须兼顾文学内部与大众传媒等多个 向度”和“但是,网络文学的快速生长性决定了其判断标准的不确定性”可知文中并未建立前后半句的因 果关系。 故选 B。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一是说网络文学与读者的互动紧密。 D.《红楼梦》开篇诗句中,作者那种寻觅读者中“知音”的意味呼之欲出,而不是选项所说的“文学与读 者之间有着一道无法跨越的鸿沟”,且选项不符合材料一的论点,材料一是说网络文学与读者的互动紧密, 但并未说明传统文学与读者有着巨大的隔膜。 故选 D。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材料二共有四段,第 1 段第一句话“网络文学的诞生及成长源于文学与网络的双向互动”,可知材料二首 先从文学和网络的关系入手说明,根据“网络文学的根本特质,既不在传统意义上的‘文学性’中,也不 是科技意义上的‘技术性’和市场意义上的‘消费性’,而在文学和互联网结合并发生融合反应后产生的 ‘网络性上”,可知此段指出“网络性”才是网络文学的根本特质。 接着第 2 段第一句“文学与网络的结合,经历了既互相排斥又彼此吸引的矛盾运动”指出了网络与文学的 关系,“首先,文学在强大历史传统中形成了价值和审美的相对独立性,同时又在不断进行自我调整,展 现出对新技术相适应的一面,最终使得文学借助技术平台进入网络”“其次,网络通过设立新通道和新机 制将文学纳入共同发展的轨道”,分别从从文学和网络两个方面分别进行了分析。 第 3 段“目前,网络文学从创作、发布到阅读,再到 IP 开发等环节,均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行业规,则和 完整的产业链条,但文学与网络之间的矛盾角力似平还不会停止”,介绍了网络文学的现状;“也只有当 网络与文学之间的角力达到平衡状态,‘网络性’才会得到充分地显现”,指明了网络文学今后的发展方 向。 第 4 段“‘网络性’应当具备的条件,首先,文本应具有网络身份”“其次,不违背现行法律法规和基本 道德准则”“然后,具有易于网络读者接受,尊重大众审美习惯的语言、叙事、主题等元素”“最后,要 有与其他相关文艺和文化形式互相转化的可能性”从四方面梳理出了网络文学应具备的条件;最后“因此, 评价网络文学作品,‘网络性’是其最重要的衡量标准”,强调“网络性”的重要。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运用文中内容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材料一第 1 段“在网络文学中,现实世界退居幕后,已经不再是故事发生的主要背景,玄幻、穿越类 网文要重新建立一个崭新的世界,与之相对应,网络文学对世界的再创造要求其理想读者抛弃现实世界经 验和观念的束缚,接受全新的世界设定,沉浸式地进入网络文学文本当中,更为重要的是,相较于传统文 学,网络文学的作者创造文本后交由读者解读与评判,作者和读者之间是双向互动的,读者可以对作品实 时评价,作者也可以即时接纳读者的设想与建议,改变自己原本构思的故事走向,在某种程度上”,可知 网络文学在发展中要突破这样的“瓶颈”,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将读者的精神需求与作家的想象力、创造力 结合起来,从而产生持续不断的创新潮涌。 根据材料一第 2 段“对于‘流量’与‘变现’的需求,使得当下网络文学‘粉丝向’严重,大行其道的‘爽 文’正是‘粉丝向’发展的产物”,材料一第 3 段“正需要网络文学摆脱流量的束缚,建立其自身的主体 性。令人欣慰的是,网络文学也确实产生了挣脱镣铐的文学佳作”,可知网络文学要流量更要质量,根据 材料一第 4 段“邵燕君等人在《中国网络文学二十年经典文集》中,从海量的网络文学作品中遴选了五位 经典作家的代表作品,以其判断标准来看,是否‘传达了本时代最核心的精神焦虑和价值指向’、是否‘形 成了具有显著作家个性的文学风格’”,可得出网络文学在发展中要突破这样的“瓶颈”,作者要坚持经 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营构爽点也要注重结合实际,反映现实问题,建立其自身的主体性。 根据材料二第 4 段“符合基本的文学规范和网络传播标准”,可得出网络文学应兼顾文学内部与大众传媒 等多个向度的动态性评价;根据材料二第 4 段“其次,不违背现行法律法规和基本道德准则;然后,具有 易于网络读者接受,尊重大众审美习惯的语言、叙事、主题等元素”,可得出网络文学作者应统计分析易 于网络读者接受,尊重大众审美习惯的语言、叙事、主题等元素。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进山东 贾平凹 第一回进山东,春正在发生,出潼关沿着黄河古道走,同车里有着几个和尚——和尚使我们与古代亲 近——恍惚里,春秋战国的风云依然演义,我这是去了鲁国之境了。鲁国的土地果然肥沃,人物果然礼仪, 狼虎的秦人能被接纳吗?沉沉的胡琴声从那一簇蓝瓦黄墙的村里传来,音绵长,和那一条并不知名的河, 在暮色苍茫里蜿蜒而去,弥漫着,如麦田上浓得化不开的雾气。我听见了在泗水岸上,有了“逝者如斯夫” 的声音,从孔子一直说到现在。 我的祖先,那个秦嬴政,在他的生前是曾经焚书坑儒过的,但居山高为秦城,秦城已坏,凿池深为秦 坑,自坑其国。江海可以涸竭,乾坤可以倾侧,唯斯文用之不息,如今,他的后人如我者,却千里迢迢来 拜孔子。其实,秦嬴政在统一天下后也来过鲁国旧地,他在泰山上祀天。封禅是帝王们的举动,我来山东, 除了拜孔,当然也得去登泰山,只是祈求上天给我以艺术上的想象和力量。接待我的朋友说;哈,你终于 来了!我是来了,孔门弟子三千,我算不算三千零一呢?我没有给伟大的先师带一束干肉,当年苏轼可以 唱“执瓢从之,忽焉在后”,我带来的唯是一颗头颅,在孔子的墓前叩一个重响。 在曲阜,我已经无法览寻到孔子当年真正生活过的环境。如今以孔庙孔府孔林组合的这个城市,看到 的是历朝历代皇帝营造起来的孔家的赫然大势。一个文人,身后能达到如此的豪华气派,在整个地球上怕 再也没有第二个了。这是文人的骄傲,但看看孔子的身世,他的生前凄凄惶惶的形状,又让我们文人感到 一份心酸。司马迁是这样的,曹雪芹也是这样的,文人都是与富贵无缘的,都是生前得不到公正的。在济 宁,意外地得知,李白竟也是在济宁住过二十金年啊!遥想在四川参观杜甫草堂,听那里人在说,流离失 所的杜甫到成都去拜会他的一位已经做了大官的昔日朋友,门子却怎么也不传禀,好不容易见着了朋友, 朋友正宴请上司,只是冷冷地让他先去客栈里住下好了。杜甫蒙受羞辱,就出城到郊外,仰躺在田埂上对 天浩叹。尊诗圣的是因为需要诗圣,做诗圣的只能贫困潦倒。我是多么崇拜英雄豪杰呀,但英雄豪杰辈出 的时代,斯文是扫地的。孔庙里,我并不感兴趣那些大大小小的皇帝为孔子竖立的石碑,独对那面藏书墙 钟情,孔老夫子当周之衰则否,属鲁之乱则晦,及秦之暴则废,遇汉之王则兴,乾坤不可久否,日月不可 久晦,文籍不可久废啊! 当我立于藏书墙下留影拍照时,我吟诵的是米芾的赞词:孔子孔子,大哉孔子!孔子以前,既无孔子; 孔子之后,更无孔子。孔子孔子,大哉孔子! 我在泰山上览寻我的祖先遇雨而避的山崖和古松,遗憾没有找到这个景点。听导游的人解说,我的祖 先毕竟还是登上了山顶,在那里燃起了熊熊大火与天接通,天给了他什么昭示,后人恐怕不可得知。而事 实是秦亡后,就在泰山之下,孔庙孔府孔林如皇宫一样矗起而千万年里香火不绝。孔子就是五岳独尊的泰 山吗?泰山就是永远的孔子吗?登泰山者,人多如蚁,而几多人真正配得上登泰山呢?我站在拱北石下向 北面的峰头上看,我许下了我的宏愿,如果我有了完成夙命的能力和机会,我就要在那个峰头上造一个大 庙的。我抚摩着拱北石,我以为这块石头是高贵的,坚强的,是一个拳头,是一个冲天的惊叹号。 古人讲:;登泰山而一览众山小。周围的山确实是小的,小的不仅仅是周国的山,也小的是天下。我这 时懂得了当年孔子登山时的心境,也知道了他之所以惶惶如丧家之犬一样到处游说的那一份自信。 我带回了一块石头,泰山上的石头。过去的皇帝自以为他们是天之骄子,一旦登基了就来泰山封禅的, 但有的定都地远,他们可以来泰山祀天,也可以自家门前筑一个土丘作为泰山来祀,而我只带回一块石头 ——泰山石是敢当的——泰山就永远属于我,给我拔地通天的信仰了。 (有删改) 文本二: 文学艺术作品绝对要有真情,有真情才能产生诗意。现在有些散文似平峦有诗亲,但那不是真正的诗 意。如有些诗一样,有些诗每一句似乎都有诗意,但通篇读完后,味似嚼蜡,它是先有一两个好句子然后 衍变成诗的。而有些诗每一句都平白如话,但整体却留给了我们东西,这才真正称作诗。我害怕那些表面 诗意的浮华的散文。现在人写东西,多是为写东西而写东西,为发表而发表,这是我们现在作品多但好作 品少的一个原因。试想想,你有多少诗意要发,有多少情要感慨?其实许多作者并不是专门写散文的,他 们在做别的学问的过程中偶尔为之,倒写成了传世的散文之作。说到趣味,散文要写得有趣味当然有形式 方面的、语言方面的、节奏方面的许多原因,但还有一点,这些人会说闲话。我称之为闲话,是他们在写 作时常常把一件事说清楚之后又说些对主题可有可无的话,但是,这些话恰恰增加了文章的趣味。 (节选自贾平凹《我对当今散文的一些看法》) 6. 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第一段用比拟的手法写出了胡琴声的悠扬邈远,引出下文孔子关于“逝者如斯夫”的慨叹和对孔子 的介绍。 B. 文章联想了秦始皇和孔子登泰山的故事,通过对比的手法,表现孔子为人胸怀天下、仁义高贵,充满了 对孔子的崇敬赞美之情。 C. 文章结尾谈到的“泰山石”是泰山的象征,也是高贵坚强的,甚至是儒家文化的象征,能够给作者自信 以及拔地通天的信仰和艺术上的想象和力量。 D. 本文叙述了作者自己来到山东,想到孔子,并拜谒孔子登泰山后回家的经历,其中既有历史的回顾,又 有深沉的思考。 7. 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江海可以涸竭,乾坤可以倾侧,唯斯文用之不息”说明,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朝代如何更替,唯有以 孔子为代表的文化精神之光不熄,代代相传。 B. 作者通过陈述孔子、司马迁、李白、杜甫、曹雪芹等这些文坛上的英雄豪杰在生前都是贫困潦倒、凄凄 惶惶的惨状,得出结论“英雄豪杰辈出的朝代,斯文是扫地的”。 C. 在孔庙里,作者对皇帝为孔子竖立的石碑并不感兴趣,独对藏书墙钟情,是因为作者此时被孔子在惶惶 如丧家之犬时仍到处游说的那一份自信打动。 D. 贾平凹先生关于散文创作的看法是理论层面的,《进山东》在写法上与《我对当今散文的一些看法》中 的观点相一致,这正是散文理论与写作实践互动的明证。 8. 结合材料一探究作者带回泰山石的用意。 9. 某中学组织学习名家优秀散文,欲对《进山东》进行评论,请结合两则文本,列出评论要点。 【答案】6. A 7. C 8. ①让泰山石所代表的泰山给自己带来艺术上的想象和力量。②泰山石高贵坚强,甚至是孔子和儒家文化 的象征,作者想要借泰山石来表达自己要继承儒家文化的信念。③泰山石是泰山的象征,作者想让泰山石 带给自己自信和拔地通天的信仰。 9. ①信仰贯穿古今,情感真挚动人。②语言真实自然,闲笔引人入胜。 【解析】 【分析】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的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A.“用比拟的手法写出了胡琴声”错误。第一段说“沉沉的胡琴声从那一簇蓝瓦黄墙的村里传来,音绵长, 和那一条并不知名的河,在暮色苍茫里蜿蜒而去,弥漫着,如麦田上浓得化不开的雾气”,“如麦田上浓 得化不开的雾气”使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手法,而不是比拟的修辞。 故选 A。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C.“在孔庙里,……是因为作者此时被孔子在惶惶如丧家之犬时仍到处游说的那一份自信打动”错误。由 文中“古人讲:登泰山而一览众山小……我这时懂得了当年孔子登山时的心境,也知道了他之所以惶惶如 丧家之犬一样到处游说的那一份自信”可知,作者是在登泰山时才理解孔子在惶惶如丧家之犬时仍到处游 说的那一份自信。 故选 C。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的能力。 由原文“封禅是帝王们的举动,我来山东,除了拜孔,当然也得去登泰山,只是祈求上天给我以艺术上的 想象和力量”可知,我来山东,除了拜孔,当然也得去登泰山,只是祈求上天给我以艺术上的想象和力量。 由此可知,让泰山石所代表的泰山给自己带来艺术上的想象和力量。 “我抚摩着拱北石,我以为这块石头是高贵的,坚强的,是一个拳头,是一个冲天的惊叹号。”“在曲阜, 我已经无法览寻到孔子当年真正生活过的环境。如今以孔庙孔府孔林组合的这个城市,看到的是历朝历代 皇帝营造起来的孔家的赫然大势。一个文人,身后能达到如此的豪华气派,在整个地球上怕再也没有第二 个了。这是文人的骄傲,但看看孔子的身世,他的生前凄凄惶惶的形状,又让我们文人感到一份心酸。” 作者认为石头是高贵的,坚强的。泰山石高贵坚强,甚至是孔子和儒家文化的象征,作者想要借泰山石来 表达自己要继承儒家文化的信念。 由原文“而我只带回一块石头——泰山石是敢当的——泰山就永远属于我,给我拔地通天的信仰了”可知, 泰山就永远属于我,给我拔地通天的信仰了。由此可知,泰山石是泰山的象征,作者想让泰山石带给自己 自信和拔地通天的信仰。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概括的能力。 由文本二“文学艺术作品绝对要有真情,有真情才能产生诗意。现在有些散文似平峦有诗亲,但那不是真 正的诗意。如有些诗一样,有些诗每一句似乎都有诗意,但通篇读完后,味似嚼蜡,它是先有一两个好句 子然后衍变成诗的。而有些诗每一句都平白如话,但整体却留给了我们东西,这才真正称作诗”可知,文 学艺术作品绝对要有真情,有真情才能产生诗意。再结合文本一内容可知,《进山东》信仰贯穿古今,情感 真挚动人。 由文本二“说到趣味,散文要写得有趣味当然有形式方面的、语言方面的、节奏方面的许多原因,但还有 一点,这些人会说闲话。我称之为闲话,是他们在写作时常常把一件事说清楚之后又说些对主题可有可无 的话,但是,这些话恰恰增加了文章的趣味”可知,散文要写得有趣味,有形式方面的、语言方面的、节 奏方面的许多原因。结合文本一内容可知,《进山东》语言真实自然,闲笔引人入胜。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是时于阗王广德新攻破莎车, 遂雄张南道,而匈奴遣使监护其国。超既西,先至于阗,广德礼意甚疏,且其俗信巫,巫言:“神怒,何 故欲向汉?汉使有騧.马,急求取以祠我。”广德乃遣使就超请马焉超密知其状报许之而令巫自来取马有顷 巫至超即斩其首以送广德因辞让之广德素闻超在鄯善诛灭虏使,大惶恐,即攻杀匈奴使者而降超。超重赐 其王以下,因镇抚焉。时龟兹王建为匈奴所立,倚恃虏威,据有北道,攻破疏勒,杀其王,而立龟兹人兜 题为疏勒王。明年春,超从间道至疏勒,去兜题所居盘橐城九十里,逆遣使田虑先往降之。敕虑曰:“兜 题本非疏勒种,国人必不用命。若不即降,便可执之。”虑既到,兜题见虑轻弱,殊无降意。虑因其无备, 遂前劫缚兜题,左右出其不意,皆惊惧奔走。虑驰报超,超即赴之,悉召疏勒将变,说以龟兹无道之状, 因立其故王兄子忠为王。国人大悦。忠及官属皆请杀兜题,超不听,欲示以威信,释而遣之。疏勒由是与 龟兹结怨。十八年,帝崩.。焉者以中国大丧,遂攻没都护陈睦。超孤立无援,而龟兹、姑墨数发兵攻疏勒。 超守盘橐城,与忠为首尾..,士吏单少,拒守岁余。肃宗初即位,以陈睦新没,恐超单危,不能自立,下诏 征超。超发还,疏勒举国忧恐,其都尉黎奔曰:“汉使弃我,我必复为龟兹所灭耳。诚不忍见汉使去。” 因以刀自刭。超还至于阗,王侯以下皆号泣曰:“依汉使如父母,诚不可去。”互抱超马脚不得行。超恐 于阗终不听其东,又欲遂本志,乃更还疏勒。疏勒两城自超去后,复降龟兹,而与尉头连兵。超捕斩反者, 击破尉头,杀六百余人,疏勒复安。 (节选自《后汉书·班超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广德乃遣使就超请马焉/超密知其状报/许之/而令巫自来取马/有顷/巫至/超即斩其首以送/广德因辞让 之/ B. 广德乃遣使就超请马焉/超密知其状报/许之/而令巫自来取马/有顷/巫至/超即斩其首/以送广德/因辞 让之/ C. 广德乃遣使就超请马焉/超密知其状/报许之/而令巫自来取马/有顷/巫至/超即斩其首/以送广德/因辞 让之/ D. 广德乃遣使就超请马焉/超密知其状/报许之/而令巫自来取马/有顷/巫至/超即斩其首以送/广德因辞让 之/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扶风,因“扶助京师、以行风化”而得名。汉时将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称为“三辅”。 B. 騧,黑嘴的黄马,古代相马者对马的毛色区分细致,如雅、骊、驽、骏等皆如此。 C. 崩,古代帝王过世的委婉说辞,另有诸侯死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D. 首尾,本义指开头和结尾、前面和后面,文中比喻二人各据一端,战略上相互呼应。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班超行事果决,顺利镇抚于阗。他出使于阗时,于阗王态度冷淡,且有轻侮之意,班超当即斩杀巫师, 诛灭虏使,成功地震慑了于阆王。 B. 班超巧施计策,恢复疏勒王室。龟兹攻破疏勒,立兜题为疏勒王,班超以擒贼先擒王之策略,为疏勒夺 回王位,又示以威信,释遣兜题。 C. 班超能得圣眷,又为异族倚重。班超在西域孤立无援之时。得君王诏令回归汉邦,而归国之时,因其出 使之能,又得于阗臣民极力挽留。 D. 班超智勇双全,又能恩威并施。西域局势混乱,班超既能镇抚于阗、安定疏勒,也能守城拒敌龟兹、姑 墨,打败与疏勒两城连兵的尉头。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明年春,超从间道至疏勒,去兜题所居盘橐城九十里,逆遣使田虑先往降之。 (2)虑因其无备,遂前劫缚兜题,左右出其不意,皆惊惧奔走。 14. 选文中班超最终是否离开疏勒?他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10. C 11. B 12. A 13. (1)第二年春天,班超抄小路到疏勒,离兜题所居住的盘橐城九十里,班超预先派遣使者田虑去盘橐 城劝兜题投降。 (2)田虑趁他没有防备,便上前绑缚了兜题。兜题的随从完全没想到,都惊慌惧怕地逃走了。 14. 没有。原因:①班超担心于阗之人最终不会让他东归,②班超想实现他原本的志向(立功异域,以取封 侯)。 【解析】 【分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子大意是:广德于是派使者向班超要那匹马,班超暗中知道其中的情形,回复同意献出此马,但要巫师 亲自来取马。不一会儿,巫师到了,班超立即砍下他的脑袋送给广德,趁机用言辞责备他。 “其状”做“知”的宾语,而“报”是“许之”的谓语,应在“其状”后断开,排除 AB; “广德”是“送”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 D。 故选 C。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B.“古代相马者对马的毛色区分细致,如……驽、骏等”错。驽,劣马;骏,良马。“驽”和“骏”是从 马的优劣来区分的。 故选 B。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当即斩杀巫师”错误,结合原文“有顷,巫至,超即斩其首以送广德”,斩杀巫师是在巫师来取马时; “广德素闻超在鄯善诛灭虏使,大惶恐,即攻杀匈奴使者而降超”,诛灭虏使是班超在鄯善所为之事,在 于阀攻杀奴使者的是于阗王广德。 故选 A。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题得分点有:间道,抄小路;去,距离;逆,预先;降,使……投降。 (2)题得分点有:因,趁机;劫缚,绑缚;左右,随从;奔走,逃走。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选文中班超最终是否离开疏勒? 他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 结合原文“超恐于阗终不听其东,又欲遂本志,乃更还疏勒”,可见他没有离开疏勒,原因有两个,一是 班超担心于阗之人最终不会让他东归,二是班超想实现他原本的志向。 参考译文: 班超,字仲升,扶风郡平陵县人,是徐县县令班彪的小儿子。他为人有大志向,不拘小节。当时,于 阗国王广德刚刚打败了莎车国,于是势力扩张到南道,而匈奴派了使者来监护他的国家。班超西行,首先 到达于阗国,广德王态度冷淡礼节十分不周到,而且这个国家有迷信巫术的风俗,巫师说:“天神发怒了, 你们为什么想要亲向汉朝?汉使有一匹身黄嘴黑的马,赶快弄来祭祀我!”广德于是派使者向班超要那匹 马,班超暗中知道其中的情形,回复同意献出此马,但要巫师亲自来取马。不一会儿,巫师到了,班超立 即砍下他的脑袋送给广德,趁机用言辞责备他,广德向来知道班超在鄯善国诛灭匈奴使者的事,大感惶恐, 立即攻杀匈奴使者而归降班超,班超重重赏赐了广德王及其下属,于是就镇定安抚了于阗。当时,龟兹国 王建是在匈奴支持下称王的,倚仗着匈奴的势力,占据域北道,攻破疏勒国,杀死疏勒国的国王,另立了 龟兹人兜题为疏勒王。第二年春天,班超抄小路到疏勒,离兜题所居住的盘橐城九十里,班超预先派遣使 者田虑去盘橐城劝兜题投降。班超告诫田虑说,“兜题本来就不是疏勒族人,疏勒国民必定不服从命令, 他如果不立即投降,便可以将他捉拿起来。”田虑到达那里,兜题看到他年轻弱小,一点也没有归降的意 思,田虑趁他没有防备,便上前绑缚了兜题。兜题的随从完全没想到,都惊慌惧怕地逃走了。田虑派人飞 马奔驰报告班超,班超马上开赴城中,召齐疏勒武将文官,历数龟兹王没有道义的罪状,趁机拥立原来国 王兄弟的儿子忠做疏勒国王。疏勒人非常高兴。忠和部属都请求杀掉兜题,班超不同意,为了向他显示诚 信,释放并送走了他。疏勒国因此与龟兹国结下了仇怨。十八年,汉明帝去世,焉者国借汉朝国丧的机会, 便攻破了都护陈睦,班超孤立无后,而龟兹、姑墨两国多次发兵攻打疏勒国,班超固守盘橐城,与疏勒王 忠前后呼应,兵少势单,一直坚守了一年多,肃宗当时刚刚登基,因为陈睦新近失陷,担心班超势孤力单, 难以立足下去,就下诏召回班超。班超出发回国,疏勒全国上下都感到担心害怕,该国都尉黎奔说道:“汉 使离开我们,我们必定会再次被龟兹灭亡,我实在不忍心看到汉使离去。”因而用刀自杀了。班超回到于 阗国,王侯以下的人全都悲号痛哭说:“我们依靠汉使就好像依靠父母一样,你们千万不能回去!”纷纷 抱住班超坐骑的腿使之无法前行,班超看到于阗国民终究不让他东行归汉,又想实现自己原本的志向,于 是改变主意再返回疏勒,疏勒国中有两座城池,自班超离去后,又投降了龟兹国,而与尉头联兵叛汉。班 超捕杀了叛降者,又击破尉头,杀了六百余人,疏勒国重新安定下来。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陪李北海宴历下亭① 杜甫 东藩驻皂盖,北渚凌清河。 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②多。 云山已发兴,玉佩仍当歌。 修竹不受暑,交流空涌波。 蕴真惬所遇,落日将如何? 贵贱俱物役,从公难重过。 【注】①此诗为作者于天宝四年(745 年)游历济南所作。李北海;指李题,时为北海太守。②济南自汉以 来,有伏生传《尚书》于张生、欧阳生等,皆是名儒。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歌的前四句紧扣题目,“名士”既指济南历史上的伏生等名士,也指宴中的嘉宾。 B. 诗歌五六句写宴会上的场景,云影山色催发了心中的诗意,美人陪饮更令人对酒高歌。 C. 诗歌七八句写宴会感受,“不受”“空涌”道出了自己不被识用、空怀报国志的心情。 D. 作者陪李邕宴游历下亭,宴有嘉宾,贤才聚集,景能悦目,快意当下,即席赋诗。 16. 诗中说道“蕴真惬所遇”,请简要分析此诗中作者的“真意”。 【答案】15. C 16. ①对济南名士风流和景色秀丽的赞美之情;②作者与友人之间深厚的情谊;③对美好 时光的留恋,感伤重游无期,感叹人生之别易见难:④对人生无贵无贱皆为外物所役之不自由的感叹。 【解析】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C.“不被识用”“空怀报国志”错误。这两句实写宴会周围美景,修竹茏翠,亭中不觉暑热反而增添了肃 静,亭外虽空有碧波交流,但也助人兴。良辰美景中,长少才俊咸集共饮,应是赏心乐事,而不是黯然神 伤,此时诗人也处在人生进取之时,并未有消沉之意。 故选 C。 【1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济南名士多”意思是,济南是名土辈出的地方;“修竹不受暑,交流空涌波”意思是,修长的竹林清爽 无比,致使交流的河水徒然涌波送凉。表达了对济南名士风流和景色秀丽的赞美之情。 “蕴真惬所遇,落日将如何”意思是,这里的景物蕴含真趣,令人心怡;可惜红日西沉,宴会将散,无可 奈何。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留恋,感伤重游无期,感叹人生之别易见难。 “贵贱俱物役,从公难重过”贵者如公、贱者如我同是被事物役使,恐怕今后难以把您重访。大家都为外 物役使,身不由己,不知何时能再与李邕前辈共游同乐。表达了对人生无贵无贱皆为外物所役之不自由的 感叹,“从公难重过”表现了作者与友人之间深厚的情谊。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当今社会提倡建设美丽乡村,需要传承传统文化。陆游《游山西村》中的“___,___”两句描绘山西 村民在社日里迎神祭祀的场面,是对古老乡村文明的记录与赞美。 (2)朝代更迭,兴亡有因。苏洵在《六国论》中提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____”,贾谊在《过秦论》中认 为秦亡的原因是“__”。 (3)“鸿雁来”是白露(节气)的三候之一,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发游子思乡怀亲之 情和羁旅伤怀之感,因而成为古典诗词中的常见意象。如王湾在《次北固山下》中的自问自答“_____? ________”。 【答案】 (1). 箫鼓追随春社近 (2). 衣冠简朴古风存 (3). 弊在赂秦 (4).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 异也 (5). 乡书何处达 (6). 归雁洛阳边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箫、冠、简、弊、赂、势、施、达、雁。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 I(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敦煌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特殊表达形态。由于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繁荣,敦 煌在一千年左右的古丝绸之路文明史上成为多种文明形态接触、交流的大都会,这一特殊的历史环境形成 了敦煌文化特殊的表达形态。敦煌文化是在与其他文明形态交融、交流的过程中形成的特殊的地域。相比 较而言,先秦文化、齐鲁文化等文化类型较为封闭,而敦煌文化是在开放的前沿和佛教文化、基督教文化 以及波斯文化直接打交道的过程中形成的。( )。同时,敦煌文化骨子里流淌着中华文化的血液,承载希 中华文明的基因,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而独特的地位。 18.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它是一种更具国际比较意义的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具有地域性,而且具有世界性。 B. 它不仅具有地域性,而且具有世界性,是一种更具国际比较意义的中国传统文化。 C. 它不仅具有世界性,是一种更具国际比较意义的中国传统文化,而且具有地域性。 D. 它不仅具有地域性,而且是一种更具国际比较意义的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世界性。 19. 下列各项中,和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B.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C.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D.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20. 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 【答案】18. B 19. C 20. 敦煌文化是在与其他文明形态交流、交融的过程中形成的特殊的地域文化。 【解析】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衔接连贯的能力。 语段侧重介绍“敦煌文化是一种……的文化”,而不是介绍“敦煌文化有……的特点”,所以语句的落脚 点应是“它是一种更具国际比较意义的中国传统文化”,排除 A 项; “不仅……而且……”是一组表递进关系的关联词,语段更侧重强调世界性,所以“地域性”应该放在“世 界性”前面,且二者要紧紧相连,否则就削弱了递进的意味,排除 C、D 两项 故选 B。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拟人的修辞,说文化“打交道”,赋予其人的情态。 A.比喻,儿女像区区小草,母爱如春天的阳光,形象地比喻寄托着赤子对慈母发自肺腑的爱。 B.借代,诗人常用“楼兰”代指边境之敌,用“破(斩)楼兰”代指建功立业。 C.拟人,“待”“送”把江月和长江人格化。 D.借代,“汗青”代指书卷、史册。 故选 C。 【2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横线的句子存在处语病,一是“交融、交流”语序不当,应先有“交流”再有“交融”,改为“交融、 交流”; 二是“敦煌文化是……地域”缺少宾语的中心语,在“地域”后加上“文化”。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 2 小题,11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宋代在信用形式和信用工具方面都呈现出新的特点。信用形式有借贷、盾、押、典、赊买赊卖等多种 形式。 ①________。政府借贷主要表现为赈贷的形式,在紧急情况下通过贷给百姓粮食或种子的方式,帮助 他们度过困境。私人借贷多为高利贷,它可以解决社会分化和“钱荒”带来的平民百姓资金严重不足的问 题,满足特殊支付和燃眉之急的需要。 质、押是借贷的担保形式,由质库、解库等机构经营。质属于动产担保,它必须转移动产的占有;押 通常将抵押物的契约交付债权人即可。②________,债权人可用变卖价款优先受偿。 宋代的商业贸易非常发达,但存在着通货紧缩现象,故③________,几乎生产、流通、消费领域的所 有物品都能进行赊买赊卖。从实际效果看,它解决了军需、加强了流通,更重要的一点,它对束缚生产流 通扩大和发展的高利贷构成了冲击。 21. 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 22. 请从比较事物的异同分别概括第二、三段的主要意思。每段不超过 40 个字。 【答案】21. ①借贷分为政府借贷和私人借贷②当债务人违约时③赊买赊卖行为也很普遍 22. 第二段:无论是官贷还是私贷,都旨在帮助人们渡过难关,但私贷利息比官贷高。第三段:无论是质还 是押,都是借贷的担保形式,但质属于动产担保,押属于不动产担保。 【解析】 【分析】 【2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个空是本段的开头句,根据本段后文“政府借贷主要表现为赈贷的形式”和“私人借贷多为高利贷”, 可知本句话是此段的总领句,总说借贷分为政府借贷和私人借贷两种。 第二个空,空后一句“债权人可用变卖价款优先受偿”可知此句是对“押”这种借贷担保形式的债务人违 约的解说,据此可得出此空答案。 第三个空,根据空前“故”字,可知此空是对前句话的总结,根据空后一句“几乎生产、流通、消费领域 的所有物品都能进行赊买赊卖”,可知当时赊买赊卖行为很普遍。据此可得出第三空的答案。 补写答案时注意“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的要求。 【2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段内容,概括段落要点的能力。 根据题干要求“请从比较事物的异同分别概括第二、三段的主要意思”,考生答题时要注意概括二、三段 的主要意思时要注意抓住事物的异同。 根据第二段“政府借贷”“帮助他们度过困境”和“私人借贷”“满足特殊支付和燃眉之急的需要”可得 出,政府借贷和私人借贷的目的是相同的,都是帮助人们渡过难关;根据第二段“私人借贷多为高利贷” 可知私人借贷比政府借贷利息高。 根据第三段“质、押是借贷的担保形式,由质库、解库等机构经营”可知无论是质还是押,都是借贷的担 保形式;根据“质属于动产担保”“押通常将抵押物的契约交付债权人即可”可知质和押的不同是质属于 动产担保,押属于不动产担保。 根据以上分析,考生根据“每段不超过 40 个字”的要求写出答案即可。 四、写作(60 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921 年,中国共产党在嘉兴南湖的一条小船上成立。一百年来,共产党人始终走在民族独立自由、社 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最前沿,以坚定的信仰、无私的奉献、不畏艰难的勇气、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为民族 复兴、国家富强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些精神一直激励着一代代中国青年。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之际,校团委举行“学史明理,砥砺青春”的主题征文活动。请结合上述 材料、联系现实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感受与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答案】例文: 责有攸归,我辈来担 鲁迅先生曾说:“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 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他们用青春与热血为“责任”二字做出了最好的诠释,纵生命陨落,也无悔于斯。乌飞兔走,岁月变 迁,每一代人都有其不同的责任,但无论是哪一代人,只要说起“我辈”,便能感受到血脉里奔涌的强烈 责任感,任凭时空变幻,“我辈”所承袭的责任之底色不会淡去。 逆溯历史,“我辈”是那些以国为家的勇士。他们在战火烽烟中抛头颅洒热血,用血肉之躯换后辈们 的盛世平安。世界的战火从未止息,只是我们有幸生在太平盛世的中国。百余年之前,中国尚处于封建社 会末期,“落后挨打”的惨剧上演了一幕又一幕。为了唤醒这头沉睡的雄狮,一些有识之士开始了轰轰烈 烈的革命。当林觉民写下椎心泣血的《与妻书》,当陈意映读到“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 吾已成为阴间一鬼”之句,该是怎样心扉痛彻?多少志士先辈,正如林觉民一般以生命做注,才换来中国 的独立与崛起。 放眼当下,“我辈”是那些捍卫盛世的英雄。他们是疫情期间逆行武汉的医护人员,是面对美国政客 无理指摘时正言驳斥的外交人员,是封城、封村期间恪尽职守的基层工作人员,乃至小区门口尽职尽责的 安保人员。有时候英雄未必需要有惊天动地的大事迹,那些坚守在自己岗位上任劳任怨的人,也可为英雄。 当耄耋之年的钟南山院士飞往武汉,当张志博等医护人员脸上带着口罩勒痕的照片传出,当外交部发言人 耿爽犀利又不失体面地反击美国“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我看到了责任,看到了英雄们为守护家国而做 出的奋斗。这万里山河,因有你们而愈发锦绣多娇。 展望明天,“我辈”当是考场上奋笔疾书的我们。 梁任公先生曾说:“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翕张。”我辈青年正当如乳虎、似鹰隼, 以前辈们为榜样,用责任心书写自己最精彩的青春。心怀对家国社会的责任,才不会成为北京大学钱理群 教授所批判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我希望能像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周总理一样,像弃医从文的鲁迅先 生一样,将个人前程与国家命运系在一处,我期待着将书墨里的智慧转化为匡时济世的能力,以我之所学 去回报社会与国家。习近平总书记曾说“我将无我,不负人民”,其高山景行,虽不能至,然我辈青年皆 心向往之。 “我有明珠一颗,久被尘劳关锁。”其实这世上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颗明珠,唯有用责任心时时勤拂拭, 才能尘尽光生,照破河山万朵。“我辈”是那些以国为家的勇士,是那些捍卫盛世的英雄,更是正值青春 的我们。带着一份责任远行,青春才不会迷茫。 责有攸归,我辈来担。过去的岁月我来不及参与,但明天的繁华我必当全力以赴。且让责任心填满每 一个逐梦的脚印,心中有责任,纵是无底深渊,下去,也可以是前程万里。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这是一则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 1.分析材料。 材料阐述了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共产党人的巨大贡献,指出了共产党人的精神内核是“坚定的信仰、无私 的奉献、不畏艰难的勇气、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并且指出“这些精神一直激励着一代代中国青年”。综 合材料的内容可知,本材料围绕“共产党人的精神内核”立意,彰显共产党人的伟大精神品质以及精神力 量的指引和传承。 2.分析任务。 任务部分,这是一次校团委举行的主题征文活动,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为写作的背景,以 “学史明理,砥砺青春”为写作的主题。考生应充分解读“学史明理,砥砺青春”这一主题的内涵,分析 “学史明理”与“砥砺青春”的关系,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肩负着振兴祖国的重任,在“学史明理”中 感悟共产党人的精神,在精神的指引下,将个人理想和国家发展结合起来,把个人成长发展融入到实现中 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进程中去,在服务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立意】1.学史明理,不负青春,做有为青年; 2.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 3.知党史,担己任,奋斗不息,让青春无悔。 【素材】1.“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无数英雄先烈是我们民族的脊梁,是我们不断开拓前进的勇气 和力量所在。每每读到这里都会让我心潮澎湃,久久不能平静。他们之所以被称之为英雄,那是因为他们 在民族发展、国家发展的长河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甚至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而作为后人,我们不应 忘记英雄的壮举,不应污蔑英雄的事迹,应该把他们作为我们精神上的信仰,在我们迷茫、在我们徘徊时, 鼓舞我们前进,指引我们方向。 2.“90 后”书写战“疫”担当。被汗水浸得发白起皱的双手,是男护士王涛一天忙碌的见证;雨中站得笔 挺的身姿,是火神山医院执勤警察燕占飞的坚守;照片中依旧阳光灿烂的笑容,是药剂师宋英杰给世界留 下的最后一瞥。王涛、燕占飞、宋英杰……这些身影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90 后”。“90 后”镌刻下 属于他们的时代印记。“凉山森林火灾中,24 位“90 后”消防战士勇敢逆行,用生命诠释了烈火青春。” 内心奔涌着家国情怀,肩头扛着责任担当,“90 后”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他们的青春浸染着我们伟大民族 精神的底色。 3.新时代青年的人生选择,亦需重拾老一辈共产党人流传给我们的价值观和华夏精神,恪尽职守无私奉献, 淡泊名利忠诚爱国,有责任和担当。南仁东用尽生命所有的光,点亮“天眼”;故宫文物修复师,将一个 个细心修复文物的日子串成诗篇。无论何种职业,葆有职业初心而砥砺前行,都是必然的价值选择。随着 纪录片的热播,传统工艺与传承他们的匠人渐渐回归到我们的视野。我们珍重慢的价值,米兰昆德拉曾将 快与遗忘紧紧相连。“快”让人进入“与过去和未来都断裂的瞬间”,让过往的流亡者回归故土,却已失 去灵魂的家园。所以我们需要记忆,记忆曾镌刻在我们文化基因中的职业精神。唯有这般,我们才能将传 统踉跄脚步拉回平稳,让历史的厚重为我们的职业生涯奠定厚实的基调。

资料: 1.9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