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教案-1.2 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 (1)
加入VIP免费下载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教案-1.2 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 (1)

ID:700599

大小:19.81 MB

页数:9页

时间:2021-05-29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学生答辩质疑能力培养 ——以“溶液的配制及分析”实验教学设计为例 1 实验教学目标 1.1 知识与技能 探索实验室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认识容量瓶的实用价值,初步学会配制 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 1.2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体检报告单”中的数据以及实验室中试剂瓶的标签,引出物质的量浓度的 定义; (2)通过对常见仪器的分析,引导学生自主设计、相互探讨,利用动画进行模拟仪器的衍 变过程,展示创新过程,感受化学的魅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创设的真实教学情境中,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与课堂以外的现实世界联系起来,激 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探究欲; (2)通过学生的亲生体验,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3)通过对容量瓶的设计过程分析,让学生感受到化学仪器的设计来源于生产生活的需要。 2 实验内容 2.1 实验名称: 配制 100mL0.100mol/L 的 Na2CO3溶液 2.2 实验器材: 托盘天平、药匙、量筒(10mL、50mL 各一个)、烧杯(100mL)、玻璃棒、1000mL 容量瓶、 500mL 容量瓶、250mL 容量瓶、100mL 容量瓶、胶头滴管、锥形瓶 3 实验教学设计思路 3.1 教学重点、难点:配制实验步骤的设计及仪器的选择探究 3.2 主要教学策略:情境教学法、实验探究法 3.3 设计思路: “体检报告单”情境引入→实验室试剂瓶标签→引出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由“体检报 告单”设计身边的小计算→配制步骤设计→由实验需要探究设计仪器→动画模拟引出容量瓶 →探究容量瓶的使用注意点→根据浓度公式分析后续配制→通过演示实验得出洗涤操作→ 学生自主实验→教师拍照取景→现场展示照片并分析点评→课堂小结与反馈 3.4 实验类型 演示实验与学生实验相结合 4 实验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境引入: 投影展示一份老师本人的“体检报告单”, 指导学生观察其中的一些数据。 讲解:这是今年 6月底我在人民医院体检的一份 报告单,出于职业的敏感,我发现了一组化学中 的单位:mmol/L,其中甘油三酯的含量为 1.97 mmol/L,结果显示含量偏高,医生告诉我说,在 1L 血液中,甘油三酯的物质的量为 1.97mol,以 后要注意饮食并加强锻炼。 介绍实验室三瓶试剂的标签:这是一瓶 1.0mol/L 的 NaCl 溶液,里面所含的溶质就是 NaCl,那么,1.0mol/L表示的意义是什么? 老师肯定表扬回答正确的同学,并进一步讲 解,这种表示溶液浓度的方法就是我们今天所要 学习的物质的量浓度。 板书:一、物质的量浓度 为了规范表达,请大家打开将课本,一起看 P23。 教师讲解定义、表达式、常用单位、公式变形。 板书: 变形:nB=cB×V mB= nB×M 学生对老师的体检报告 单很好奇。 学生回答:表示 1L 溶液 中所含 NaCl 溶质的物质 的量为 1.5mol。 通过真实的 情境引入,让 学生体会到 化学与生活 联系很紧密。 对实验室三 瓶试剂的分 析,自然引出 物质的量浓 度的定义。 联系前面所 学到的物质 的量,将浓度 与物质的量 联系起来,使 学生对所学 的知识形成 一个体系,让 学生有一个 直观的体验 和深入的理 解。 再次展示“体检报告单” 介绍:“体检报告单中”有一组数据,葡萄糖的 含量为 5.05 mmol/L,请同学们根据推导的两个 公式,完成活动一、身边的小计算:已知葡萄糖 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180,该体检者血液中葡萄糖 浓度为 5.05mmol/L,请你计算该体检者 1L血液中 含有葡萄糖的质量是多少。(要有详细解题过程) 教师巡视一周,找一位同学的活动单,用实物投 影仪投影,强调规范。 学生完成课内互动活动 单中的“身边的小计算”。 通过对计算 的简单训练, 强化学生解 体的规范性, 培养学生严 谨求实的学 习态度。 过渡:物质的量浓度在生产、生活中有着广泛的 应用,请同学们讨论,要配制 100mL0.100mol/L 的 Na2CO3溶液,请你设计实验步骤? 对学生的回答表示肯定。 板书:二、配置的主要步骤 1、计算 对学生的板演结果进行评价,计算结果为 1.06g。 板书:2、称量 介绍:因为托盘天平只能精确到 0.1g,因此,计 算结果应该取 1.1g。 板书:3、溶解 介绍:溶解在烧杯中进行,还要用到玻璃棒。 下面就请同学们动手试一试,实验操作:称量 1.1g 碳酸钠固体,转移至 100ml 烧杯中,用 30ml 蒸馏水溶解,冷却到室温。(注意玻璃棒要放在 烧杯中) (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实验) 讲解:请同学们在实验过程中注意,搅拌时玻璃 棒不要碰到烧杯壁,正确的操作应该做到:“此 时无声胜有声”。 讲解:通过刚才的操作,我们已经完成了配制的 学生相互交流、热烈讨 论。 学生回答:计算、称量、 溶解、配制。 请一位学生上黑板板演 计算过程。 学生观察托盘天平游标 上的刻度 前半部分,我们再来分析一下 cB=n/V 溶质的质量:1.1g 溶液的体积:100mL 设问:前面的操作我们已经完成了分子部分,那 么如何将溶液的体积精确地固定到 100mL?需要 怎样的仪器呢? 实物展示并介绍: 量筒(一大一小)、烧杯、锥形瓶,指出仪器的 缺点与不足。 讲解:有没有这样一种仪器,既具有一定的容量, 又具有一定的精确度,下面我们用动画来模拟一 下。 设问:仔细观察容量瓶,有哪些标识? 设问:为什么要标明温度为 20℃? 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实验 完成后,玻璃棒放在烧杯 中,溶液冷却后待用。 学生交流讨论: 需要的一种仪器,既要有 一定的容量,又要有一定 的精确度。 学生抢答:仪器要要上头 细,下面大. 学生惊呼!体会到仪器的 变换过程是如此的奇妙, 领略到化学仪器之美! 学生回答:容积为 100mL 温度、刻度线。 学生交流讨论 学生回答:液体的热胀冷 缩比固体要大,为了保证 提供给学生 一个创造的 平台,让更多 的同学有表 达自己想法 的机会,动画 模拟可以启 迪学生的思 维。 过渡:在使用容量瓶之前,我们要检查容量瓶是 否漏水。(教师演示检查容量瓶是否漏水的过程) 讲解:下面我们就把液体转移到容量瓶中。 板书:4、转移 演示实验:将烧杯中的 KMnO4溶液转移到容量瓶 中(将实物投影仪的摄像头对准讲台,进行实时 展示演示画面) 讲解:为了保证溶质全部转移到容量瓶中,要洗 涤 2-3 次,然后振荡,使溶液初步混合均匀。 过渡:振荡之后,我们发现液面离刻度线还有一 段距离,还需要定容。 板书:5、定容 投影展示: 缓缓将蒸馏水注入到容量瓶中,直到容量瓶的液 精确度,所以要在常温下 进行。 学生观察教师演示过程 (加水、倒立、观察、正 立、旋转 180°、倒立、 观察、正立) 学生观察到烧杯和玻璃 棒上还有紫红色的溶液, 因此必须进行洗涤。 教师演示时故意将少量 溶液洒到容量瓶外面,并 用纸巾擦拭,然后讲解引 流注意点“两靠一不靠” 用 KMnO4溶液 进行实验演 示,能够让学 生更清楚地 观察,自然就 得出烧杯和 玻璃棒上沾 有溶质,必须 进行洗涤,以 保证溶质全 部转移到容 量瓶中。 面接近容量瓶的刻度线 1-2cm 处,改用胶头滴管 滴加蒸馏水至溶液的凹液面正好与刻度线相切。 (教师讲解分析定容时的视线) 过渡:为了使溶液混合均匀,还要将溶液摇匀。 板书:6、摇匀 (教师演示摇匀操作) 过渡:下面请同学们认真阅读活动单上的实验前 必读,然后继续转移、洗涤、定容、摇匀的操作。 (教师指导学生实验,并把学生的实验操作进行 拍照) 教师对做得好的同学进行表扬肯定,同时将不规 范的操作进行点评,提醒学生要注意饰演的操作 规范。 投影展示: 学生分组实验: (1)多人同时操作 (2)定容操作不规范 (3)水加多了 (4)滴管的使用不规范 学生看到自己的照片背投 影到屏幕上,非常开心, 课堂气氛达到高潮。 学生交流讨论,完成活动 单中的课堂反馈。 将学生的实 验过程中的 亮点及问题 拍下来,然后 现场展示,不 仅调动了学 生的热情,培 养学生的科 学素养,还能 为后面误差 分析打下基 础。 5 说明 溶液的配制及分析包含三个层面的问题: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及计算、物质的量浓度 溶液的配制、配制过程中的误差分析,从关注学生最近发展区和激发学生探究兴趣的角度出 发,本节课在提出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后,经过简单的计算训练,马上进入溶液的配制环节, 进行配制步骤的设计、仪器的选择与探讨,动手实践配制溶液,从而使整节课内容紧凑,学 生对每个探究过程都充满了期待。而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配制过程中的误差分析则放到第 二课时进行。这样,本节课包含以下几个环节:①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及简单计算;②探究 溶液的配制步骤;③探究设计新仪器(容量瓶);④实践操作配制溶液;⑤对操作过程进行 现场采集照片,并进行精讲点拨。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和活动富有新思路、新内容、新视角。“新思路”就是将教材进行整 合,抓住物质的量浓度这个核心,淡化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直接让学生初步建立了物质的 量浓度的概念就进行配制,使整节课完整而且有序;“新内容”是在教学过程中增加了仪器 的设计环节,将动画设计带进了课堂,让学生体会到创新的价值,创新离不开生产生活的需 要,生活是创新的来源,提升了学生的科学素养;“新视角”是在学生实验环节,克服了以 往实验课对学生的实验过程难以驾驭和监控,采用现场拍照的方式,不仅记录了学生的实验 操作细节,还使学生的思维和热情被很大程度地激活。

资料: 3.2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