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 数学 年级/册 四年级下册 教材版本 人教版
课题名称 第九章 用假设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教学目标
重难点分析
重点分析
知识点本身内容复杂:假设法的步骤分别是:①假设;②比较;③调整;④
检验。其中第三步的“调整”在知识理解上难度最大,需要首先明确是把谁
调整成谁,然后如何进行调整;最后调整出来的结果是谁。只要第三步能理
解透彻,“假设法”基本就可以搞定一大半。
难点分析
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较弱,理解困难:四年级学生的思维正好处在从形象思维
到抽象思维的过渡期。在“假设法”当中的“调整”需要学生有较强的理解
力及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否则无法将算式呈现出来。
教学方法 1. 通过“画图法”,将抽象题目转化成具体图形再过渡到列“抽象”算式
2. 举例子先从数据简单的开始再过渡到少复杂的题目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导入
爷爷在农场遇到了一个问题,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在一个笼子里关了一些兔子和鸡,到底有几
只鸡和兔呢?你能想办法帮帮爷爷吗?(友情提示:1、爷爷不想打开笼子放出来数;2、爷爷数
了半天也没确定,因为兔子和鸡一直在不停的活动,没办法只能数出来共有 5 个头,16 条腿)
知识讲解
(难点突破)
一、画图法
讲解:一个圆圈表示一个头,一条线段表示一条腿。
二、把画图法转化成算式法
①假设全是鸡:2×5=10(条)
讲解:一只鸡 2 条腿,五只鸡 10 条腿。
②比较:16-10=6(条)
讲解:假设的腿数和题目中实际腿数的差距
③调整:6÷(4-2)=3(只)兔子 5-3=2(只)鸡
讲解:因为实际的腿数多,说明有腿多的动物存在。把一只鸡变成一只兔子给 2 条腿调整就好(4-2);
现在一共有 6 条腿可以调整,6 里面有几个 2,就有几只调整出来的兔子。
④检验:3×4+2×2=16(条)
3 只兔 2 只鸡
讲解:与题目中的腿的条数一致,说明做的是正确的。
三、归纳总结假设法步骤:
1、假设 2、比较 3、调整 4、检验
课堂练习
(难点巩固)
四、课后练习题
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从上面数,有 10 个头,从下面数,有 28 只脚。鸡和兔各有几只?
小结
本节课的内容对学生来说较为陌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故在课堂教学中,我先结合引导学生画
图的方法,让学生发现“画图法”有局限性,再转化成假设法,使学生弄懂“鸡兔同笼”问题不同的
解题思路,并发现假设法简单且可以普遍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