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考小说复习:第三人称类型化称谓效果题型 (课件24张)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1届高考小说复习:第三人称类型化称谓效果题型 (课件24张)

ID:692547

大小:1.24 MB

页数:24页

时间:2021-05-21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21年高考复习语文现代文阅读 小说第三人称 类型化称谓效果题型解读 一,联系教材1《外国小说欣赏》-----三种人称的效果 第一人称 (有限视角) 拉近与读者的距离,能 使小说显得真实亲切, 同时便于抒发感情。 只局限于叙述人的所见 所闻,受到一定的限制。 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 情性,便于感情交流。 受环境限制,有明确的 倾诉对象。 第三人称不受时空限制, 叙述自由灵活,客观直 接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 活。 不如第一人称的叙述那 么亲切和没有距离感。 类别 优点 缺点 第三人称 (全知视角 或有限视角) 第二人称 • 这女人编着席。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 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 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但是大门还没关,丈 夫还没回来。 •   很晚丈夫才回来了。这年轻人不过二十五六岁,头戴一顶大草帽,上身穿一件洁 白的小褂,黑单裤卷过了膝盖,光着脚。他叫水生,小苇庄的游击组长,党的负责人。 今天领着游击组到区上开会去来。女人抬头笑着问: •  “今天怎么回来的这么晚?”站起来要去端饭。水生坐在台阶上说: •    一,联系教材2--孙犁《荷花淀》 一,联系教材3----鲁迅《祝福》 况且,一想到昨天遇见祥林嫂的事,也就使我不能安住。那是下午,我到镇的东头 访过一个朋友,走出来,就在河边遇见她;而且见她瞪着的眼睛的视线,就知道明明是 向我走来的。我这回在鲁镇所见的人们中,改变之大,可以说无过于她的了:之前的花 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 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 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 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 "就是--"她走近两步,放低了声音,极秘密似的切切的说,"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 没有魂灵的?" 小说中类型化称谓 小说中用第三人称“她”来叙写故事,祥林嫂 也是没姓名,只是成了丈夫祥林的一个标签,处 于附属地位。 祥林嫂是一个被压迫者与被奴役者的形象,是 一个典型人物(普遍性);而祥林嫂一生悲惨遭 遇也代表了中国妇女在旧社会中迫害,从而揭示 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了彻底反封建的必 要性(深广性)。 二,原题呈现 蝼蚁 周海亮 [ lóu yǐ ] 蝼蛄和蚂蚁。 比喻力量微小或地位低微的人 三,文本呈现(1) 1,婴儿就在他们的头顶上疯狂地嚎哭,他们却无能为力。 2,他们的头顶上还有士兵。荷枪实弹的士兵,抽着烟,看着婴儿,手指不离扳机。 士兵知道附近肯定有人。这里的人们,绝不可能丢下一个婴儿。 3,士兵在两小时以前袭击了村子。村人们多被击毙,只有他们躲进地下室。地下 室极其隐蔽,现在,那里藏着三个女人、一个男人和两个孩子。 4,女人中,她是婴儿的母亲。 5,本来是她的男人抱着婴儿。逃跑时,男人腿部中了一枪,肩膀又中了一枪。他 跌倒,爬起,继续跑,用着一种怪异并且滑稽的姿势。他们躲进地下室的时候,男人已 经冲进院子,然后,他的后背中了一枪,又一枪,又一枪。男人躺在地上痛苦地挣扎, 却用了一种极舒服的姿势抱着他的婴儿。那时地下室的盖口尚未关上,他看着女人,冲 她挤挤眼睛,然后目光转向别处。他不想让追赶他的士兵觉察到屋子里还有一个地下室。 女人甚至认为,他也许是故意挨上子弹。 6,女人试图冲出去,可是她被别人强行拖下去。盖口合拢的瞬间,士兵冲进院子。 士兵在男人的脑袋上补了一枪,却留下婴儿。 7,他知道村子里还有人。 8,一天前,有村里人帮助游击队偷袭了他们的队伍。战斗中他失去两个兄弟——真 正的兄弟——父亲将他们兄弟三人,一起送上了战场。 9,他在等待有人自投落网。他相信这件事终会发生,因为他有一个婴儿。 10,婴儿哭着,喊着,也许是饿了。婴儿有着黄色的头发,圆圆的鼻子,眼珠就像 褐色的水晶球。士兵盯着婴儿,心中泛起波澜。然后,士兵对自己说,战争早一天结束, 他就能早一天回到家乡。 11,杀光隐藏在暗处的村人,就会距战争结束更近一步。这是长官的想法,也是他 的想法。 三,小说文本呈现(2) 12,婴儿一直在哭,一直在哭。 13,两个女人将地下室里的女人紧紧箍住。女人想不顾一切地冲出去,抱起她的孩子,扯起她 的衣衫,让孩子含住她的乳头,狠狠地吸,狠狠地吸……她想喊出来,可是声音卡在喉咙,将她噎出 眼泪。她薅着自己的头发,浓密结实的头发,此时弱不禁风。 14,士兵就在他们的头顶。他们甚至可以听到士兵的呼吸。然后婴儿变得安静,女人感觉到婴 儿的体温。 15,地下室里漆黑一片。不能说话,不能动,不能哭泣,不能点亮任何可以照明的东西。黑暗 里的女人认为自己并不重要——是死是活,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她的身边还有两个女人、一个男 人和两个孩子。 16,婴儿的嚎哭声再一次挤进地下室,每一声都像刀子,一下一下剜着女人的心。女人听到她 的牙齿发出奇怪的声音,张开嘴,伸手去接,她的手心里,多出一颗带血的牙齿。 17,附近教堂的钟声响起,女人知道,他们躲进地下室里,已经整整一天。 18,有那么几个瞬间,女人真的想冲出去。冲出去,求士兵放过她的孩子,为此她可以付出一 切——她的身体,她的生命,甚至,地下室里其他人的生命。后来她终于决定这样去做,却既动不了, 也不能说话。他们将她绑起,衣服堵住了嘴。 19,他们知道,女人随时可能疯狂。 20,女人感觉她的身体在抖。女人感觉每个人的身体都在抖。她恨他们,又不敢恨。她怕他们, 又不敢怕。后来她想,就算她真的冲出去,又能做什么呢?她相信不管她怎么说,怎么做,士兵都 会将她射杀,将他们射杀,然后,将她的孩子射杀。 21,婴儿再一次变得安静。士兵的脚步声有节奏地在头顶上响起。她听到士兵划一根火柴,点 燃香烟。然后,一声重重的叹息。 22,女人静静地倚着墙壁,不动。她的手指将坚硬的墙壁犁开一条深深的沟渠,沟渠里,渗出 鲜血。绑住女人的绳子早已松动,女人随时可以推开其他人,叫喊着冲出去。可是她没有。或许, 她已经放弃。 三,小说文本呈现(3) 23,嚎哭声再一次挤进来,却那么无力,那么微弱。教堂的钟声再一次传来,此时, 他们躲在地下室里,已经整整两天。两天里,孩子没吃一点东西,没喝一点水,她躺在 冰凉的地板上,任寒风将她的脸蛋冻伤,将她的四肢冻僵,任士兵的目光,一遍又一遍 将她打量。 24,女人知道,她的孩子正在一点一点死去。 25,她再一次有了冲出去的冲动。却不是去救孩子,而是让自己死去——死去,便再 不必理会孩子的死活,也不必理会别人的死活。 26,她相信,让她在孩子死去以前死去,她会好受很多。 27,可是她终没有动。她闭着眼睛,十指深深地嵌进墙壁。她感觉不到疼痛。 28,她是在孩子死去之前死去的。她因痛而死,因绝望而死。宽容的上帝给了她提 前死去的机会。 29,剩下的人们,安静地等在地下室里,或者等待士兵离开,或者等待被士兵发现。 等待活着,或者等待死亡。 30,士兵是在三天以后离开的。那个婴儿顽强地撑过三天,终因饥饿而死。 31,婴儿死去时,士兵落下一滴眼泪。 32,士兵希望战争结束,他用了他认为正确的方式。当战争结束,士兵就会回到家 乡。家乡有他的妻子,还有他五个月大的女儿。女儿有着黄色的头发,圆圆的鼻子,眼 珠就像褐色的水晶球。 (选自《小说月刊》2014年第9期) 三,小说文本呈现(4) 四,小说文本梳理1(情节-人物) 倒 叙 四,小说文本梳理2(情节-人物-主题探讨) 1,无语言、不谙人事的婴儿是小说的中心故事展开的关键,推动 着情节的发展。地下室内外两条线索,都是围绕婴儿的命运变化逐 步展开并推进的。 2,婴儿是小说刻画人物形象的凭借。女人伟大的母爱以及她的痛 苦、挣扎和死亡,士兵的残暴冷酷和人性上的矛盾,都是通过他们 对待婴儿的态度来体现的。 3,婴儿是小说主旨的集中体现。小说揭露战争、反省人性的主旨, 主要是通过婴儿的悲惨命运具体形象地揭示出来的。 小说呈现出明显的虚化时空的倾向,战争的年代、地点和具体 背景都是模糊的,这种写法增强了作品内涵的普遍意义和对战争 的批判、反省力度。 小说运用的是第三人称----他/士兵。 四,小说文本梳理3(小说虚化倾向和人称) 选项C.小说中的人物没有姓名,作者有意识地使用男人、女人、婴儿、士 兵这种类型化称谓,意在消除人物身上的个性色彩,凸显题目“蝼蚁”的隐喻意味。 错误选项C项,解析: “意在消除人物身上的个性色彩”不当,实际上士兵的个性鲜明,尤其是通 过心理等描写,把他矛盾心理表现出来,突出他复杂的人性。文中“他”没有 姓名,这是类型化称谓意在体现普遍性,使主题具有更广泛的意义。 五,类题速递(1)----题目呈现 广东省2021届新高考(5月)压轴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小说《戏之骨》 8、文中的“他”没有名字,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请结合内容简要赏析。(4分) 他打小是个没见过爹娘的孤儿。村里人可怜他,给他几件旧衣服,时不时给他 送碗粥。有红白大事的时候,他就去帮厨,一来解决吃的问题,二来也算是对大家的 报答,好多厨师见他机灵透钻,想收他为徒。 十二岁时他迷上了戏。七里八乡逢会赶集唱大戏,一定要去看,眼瞪得溜儿圆 ,支棱着俩招风耳听得入了迷,连草台班子的戏也一场不落。有时听到入境处,一会 儿哭得一把鼻涕一把泪,一会儿又自顾自地哈哈大笑,手舞足蹈,惊得看戏人都忘词 了,回过头看他,拿眼戳他。大家都以为他魔怔了。 “当大厨多好,一辈子好吃好喝,起码混个肚儿圆!”班头说。 他冲戏台班头说想学唱戏,班头叼个烟袋锅吧嗒吧嗒吸,不正眼瞧他。 “人不能光为了吃,我得学戏。唱好了,报父老乡亲对我的恩!”他说得一板 一眼,像念道白,尾字音拖起了长腔。说毕,他恭敬地跪拜作揖,比台上的主角还有 范儿。 班头被他这一腔惊呆,又见他心诚,知道感恩,说得在理,让他跟了班子。 他除了为戏班子做饭,剩下的时间就跑龙套。奇怪的是,没见他跟谁学过,却 唱念做打样样在行。他一个人能演所有角色,缺啥就能补啥;要是唱全场,谁看谁呆 ,连台上人都能被瞒过,原来的演员心中直怨他抢人饭碗。 生旦净末丑,他学啥像啥,唱啥是啥。扮老生显尽沧桑,扮小生俊逸风流,扮 青衣袅娜依人,扮净角叱咤风云。扮文丑出场,插科打诨,台上台下笑声不断;当武 丑更见真功夫,连台下力气蛮的大汉也惧他三分。至于扮旦角,花旦、刀马旦、武旦、 老旦、彩旦等扮相各展风流。 五,类题速递(2)---小说文本 迷戏 学戏 要是唱苦戏,他念及从前孤儿之难,悲悲切切,幽幽怨怨,让台下观众喉咙跟着发 堵;又忽然声声苦句句泪高亢起来,观众眼泪便唰唰直流,台下哭声大作。要是唱笑戏, 他眉飞色舞,自豪感溢满于胸,声音朗朗从喉间有节奏地往高处走,台下也跟着大笑不 止,鼓掌声、叫好声自然是连成一片。 好多大班子慕名用重金来挖,私下允以优厚待遇,均被他拒绝。他说:“我从一而 终。”一拔拔来人说客悻悻而归。 剧团八个大戏箱之外,是他那只大小适中的“百宝箱”,香樟木,磨得黑明光亮, 看不清颜色,到哪儿都背身上,寸步不离。打开箱子,有擦脸毛巾、小镜子、胭脂膏, 也有针线包、纱布,还有跌打丸。大家戏称之“神秘九号”。 他什么人都敢顶。有个村医是戏迷,老死以后送殡。村民们凑钱想让他出台戏,正 巧与保长的爹八十大寿时间冲突。班头想给保长的爹演,他断然拒演。 “一辈子救过多少人命,又是咱的铁杆票友,我得用戏送他一程。你们不去我一个 人去!”他说得斩钉截铁,掷地有声。班主无奈,又联系其他戏班子,给保长好说歹说, 才救了场。 他不找女人,说戏就是女人,常常私下里一个人扮演自己的女人,咿咿呀呀,呢呢 哝哝。 他见剩饭抢着吃,每次吃过的碗像舔过似的光,说什么“剩饭姓张,越吃越香”。 夏天饭都馊了,他也不舍得倒掉。好在他身体好像铜墙铁壁,从未犯过胃病。 五,类题速递(2)---小说文本 唱戏 后来,他成了班主。再后来,日本鬼子进了中国。戏班子流离四方,枪炮声起,马 上转移。不管转到哪里,看戏的也没几个,一年挣不了几个钱。一天,皇帝的蟒袍被鬼 子的三八大盖穿个碗大的洞,人倒是没事,可衣服却置换不起。他搬开随身的百宝箱, 从里面拿出针线包。一愣眼工夫,蟒袍上的破洞已被缝得严丝合缝。他放下补好的戏装, 怔怔地发呆。 19路军从抗日前线撤下来。他找到队伍说要义演。台下坐满士兵,有的衣服上还有 血痕。他正演《铡美案》里的包公怒斥陈世美,高潮处,掌声、喝彩声四起。忽地狂风 刮过来,头顶搭起的头柱倒下。拉二胡的二大爷和边上昏睡的小孙子来不及反应。但见 他边唱边飞身而起,扑向二人,被柱上的灯砸中脑门儿,瞬间血流如注。他硬生生面不 改色,唱完最后一句,猛然直挺挺倒地。 大家把他翻过身来,“速拿我九号箱来!”血污满面的他,京腔京韵大声念白。 “毛巾?”他摆手,“急救包?”他摇头,食指下探示意下翻。箱子最下边哔哔啦 啦,有五角、一块、两块的纸币和硬币,也有闪亮的银元。 “这些一半给19路军,一半送我走……”言毕,气绝而去。 19路军最终还是收下了钱。几千当兵的向他行军礼告别。风很大。 大家把他葬了。一老戏迷,民间雕刻家,在他坟丘的碑上刻上“戏之骨”。字迹风 流,劲直有力。 五,类题速递(2)---小说文本 义演 (有删改) 五,类题速递(3)---梳理小说文本 小说叙写了一个孤儿由爱看戏到学戏、演戏,最后演戏时为救 人而死的故事,表现出“义”的主题: 一方面重义轻财,知恩图报; 一方面讲民族大义,为抗战出力。 8、文中的“他”没有名字,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结合内容 简要赏析。(4分) 五,类题速递(4)---解题思路导引 审题: 读题要细致,虽然是效果题,也不能误以为是考查第三人称“他” 的作用而匆忙下笔。 这种效果,一定要从“他”没有名字的角度来思考: (1)他为什么没有名字?----他是一个孤儿,是一个底层人,卑微 到连姓名也不配有,就像祥林嫂一样;但人物处处追求“义”,所 谓小人物,高品格; (2)他为什么不要名字?----写的是这一个,反映地却是这一类 (典型性),属于类型化称谓,意在体现普遍性,使主题具有更广 泛的意义。 (3)他没有名字,从作品角度来说,模糊的称谓显得含蓄,让读 者想象。 8、文中的“他”没有名字,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结合内 容简要赏析。(4分) 五,类题速递(4)---解题 ①表现了主人公出身的卑微,以此反衬“他”的性格和精神, 彰显了人物的人格魅力; ②以“他”称之,使之成为一类人的代表,增强了人物的典型 性、代表性,使作品更有普遍意义; ③使作品显得含蓄蕴藉,在娓娓道来中引起读者的兴趣。(每 条2分,任选两条作答,意思对即可) 六,类型化称谓效果题型归纳 小说文本中的人物往往用第三人称,他们既没有名字,甚至也没有相关外貌、 服饰等的描写,直接用“女人”“男人”等模糊称谓,表明性别、身份或者职业 等,这是一种类型化称谓,其效果一般可以从下面这些解读来思考: (1)从叙述人称角度考虑,第三人称不受时空限制,叙述自由灵活,能够 比较自由灵活地反映客观内容。 (2)从人物出身角度考虑,处于底层;再与人物行事对照,凸显人物精神 品性; (3)从塑造人物典型性角度考虑,作为一类人的代表,体现普遍性,使主 题具有更广泛的意义。 (4)从小说内容角度考虑,显得含蓄,使文章娓娓道,不做作,不矫情; 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第二,立传的通例,开首大抵该是“某,字某,某地人也”,而我并不知道阿Q姓什 么。   ……… “你怎么会姓赵!——你那里配姓赵!” ……..此后便再没有人提起他的氏族来,所以我终于不知道阿Q究竟什么姓。   第三,我又不知道阿Q的名字是怎么写的。他活着的时候,人都叫他阿Quei,死了以 后,便没有一个人再叫阿Quei了,那里还会有“著之竹帛”⑾的事。若论“著之竹帛”, 这篇文章要算第一次,所以先遇着了这第一个难关。我曾仔细想:阿Quei,阿桂还是阿贵 呢?倘使他号月亭,或者在八月间做过生日,那一定是阿桂了;而他既没有号——也许有 号,只是没有人知道他,——又未尝散过生日征文的帖子:写作阿桂,是武断的。又倘使 他有一位老兄或令弟叫阿富,那一定是阿贵了;而他又只是一个人:写作阿贵,也没有 佐证的。其余音Quei的偏僻字样,更加凑不上了。 七,联系经典---鲁迅《阿Q正传》(节选) 《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创作于1921年的一篇小说,书中的男主角(阿Q)是一个流 浪雇农,穷得只剩下一条裤子,因为身份低微而且没有正式工作,在生活中屡屡遭受不 公平平待遇,但每次遇到困难,阿Q总能利用“精神胜利法”说服自己,取得内心的胜利。 直到现在,这种“精神胜利法”依然为人们所津津乐道,褒贬不一,有人说这是对生活 积极向上的一种乐观态度,也有人说这是逃避现实的一种懦弱之举…… 可是,细心的读者应该会发现,《阿Q正传》是“传记”,那么自然就应当满足三个 作传的基本条件,也就是小说中常说的“某,字某,某地人也”,鲁迅既要给阿Q立传, 为何最后却活生生地把阿Q写成了一个“三无产品”呢? 阿Q无名无姓,这就意味着阿Q是一个抽象化的“人”,他不再单独代指某一个人, 而是代表一个群体,甚至他可以代表所有人。当然,这也是鲁迅想要的效果,他所要批 判的本就不是一个“人”。 七,联系经典---鲁迅《阿Q正传》无名无姓分析(1) 七,联系经典---鲁迅《阿Q正传》无名无姓分析(2) “阿Q”是人性弱点的一个浓缩体,是旧社会愚昧思 想统治下千千万万受压迫者之一。所以,“阿Q”是不能 有名字的。 对于现代人来说,《阿Q正传》不仅仅是一部讽刺小 说,更是一面镜子,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对照这面镜子, 看看自己是否也在充当着“阿Q”这个角色,防止自己走 进“精神胜利法”的陷阱,因为精神胜利法看似可以缓 解压力,其实它是虚无的,是不真实的幻觉,它所带来 的的成就感是短暂的,求真务实才是真理,才是永恒。 七,联系经典---鲁迅《阿Q正传》无名无姓分析(3) 阿Q 的身份虽然是农民,但这个形象所表现出的性格弱点并不 只是农民才有,它具有广泛性和普遍性。鲁迅先生把阿Q性格作为 国民性的最劣表现加以鞭挞,因而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 《阿Q正传》发表的当时就有许多人惴惴 不安,总以为写的是自己,甚至“对号入座” 认为鲁迅在骂他,独特的这一个阿Q拥有了 巨大的共性,甚至成为我国国民性的代名词。 这就是类型化称谓的独特魅力。

资料: 1.9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