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广东省揭阳市高考模拟检测(一)语文试题(解析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1届广东省揭阳市高考模拟检测(一)语文试题(解析版)

ID:691413

大小:93 KB

页数:21页

时间:2021-05-14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揭阳市 2021 年高考模拟考精选题(一) 语文(一)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梳理了数字史学与数字人文的差异后,我们发现数字史学在很大程度上具有“未来式”的气质。在 许多场合,当数字史学的项目用漂亮的可视化工具得到呈现,志得意满的讲述者描绘为得到这些数据如何 辛苦后,他们往往被追问的问题是:然后呢?这些形象的呈现说明了什么?是否经得起质疑?类似的问题 似乎还没有进入到数字史学专家的研究视野。从史学的专业态度看,许多数字史学的项目,都属于未完成 品,它们往往只提供了材料,但是对材料缺乏必要的深度研究。 造成这种状态的重要原因有两个: 首先,数字史学的许多参与者是基于对技术的兴趣加入进来的。虽然数字人文的工具越来越方便,但 不是说你在博客上发表研究成果,运营微信学术公众号,就说明你在进行数字史学研究。数字史学仍然有 一定门槛,需要学者对数字工具有一定了解,甚至最好能够成为勒华·拉杜里所谓的会编程的历史学家。 目前从事这个领域的都是由满腔热情支撑的年轻人,他们对新生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但是传统研究功力可 能还不够。他们只学会了运用绚丽多彩的工具,但还没有能力去解释。另一方面,参加数字人文论坛的专 家,都来自不同学科,他们只能就技术问题展开讨论,在具体研究面上,可能提不出专业的问题,无法让 数字史学的项目获得专业分析上的精进。 其次,数字人文研究所强调的“数据驱动”可能偏离了史学研究的路径。传统史学研究是论证驱动的, 擅长分析问题,而数字史学研究者在数据驱动的思维指导下,花费大量精力去转换、提取、清洗数据,以 为数据的获取就是研究本身,显然背离了史学研究的精髓。即使在公众史学领域大展拳脚的数字史学项目, 也由于公众史学注重普及的特性,而在问题的论证上存在先天的不足。然而,只要历史学还要致力于学术 问题的分析与解决,或者像学者指出的那样,新一代史学家应该更加关注“出思想”,那么数据驱动就远 远无法满足历史学的专业需求,数字史学专家若仅停留在“数据”的层面,这个学派的未来就难以为继。 (摘编自王涛《“数字史学”:现状、问题与展望》) 材料二: 正如古腾堡印刷术的发明,推动了欧洲近代化进程中思想的传播和知识的普及,数字技术的革命更进 一步改变了知识世界的图景。历史学与新媒体相结合所诞生的数字史学,迎合了晚近以来历史学写作朝向 大众化的趋势,成为公众史学运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与传统史料相比,数字化史料具有了前所未有的开放性。传统的纸质史料,如图书和档案,不论其存 世数量还是保存地点都是封闭的,有的文献本身可能就是珍本孤本,即便有印刷或抄录的版本,流传数量 一般也较为有限。通过互联网平台,网络数,据库、网络图书馆可以直接将数字化之后的史料呈现到用户 的终端。研究者与史料之间,不再有空间的阻隔;研究者与研究者之间,也不再有身份的差异。 数字史学进一步践行了 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历史学“自下而上”的趋向,更加走向平民化和大众化。 数字史学的研究成果不再只是传统的学术专著和论文的形式,通过网络、影像等新媒体的呈现,极大地扩 大了历史学的受众范围。与此同时,它也极大地鼓励了业余历史研究者的积极参与。以维基百科为例,它 自建立之初即将自己定位为一部包含人类所有知识领域的百科全书,并作为一个开放源允许大众广泛参与。 在约 3500 万注册用户中,有近 8 万名积极的写作者和编辑者,其中大多都是业余的普通网民。 与传统史学不同,数字史学毫不拘泥于形式,结合数字技术的发展也呈现出形式的多样性。不仅文字、 图像、动画、音频、视频、超文本等,均可以通过数字的形式呈现,而且在数字数据库和网络图书馆建设、 网站演示、历史地理信息系统、单机光碟和软件开发、电子出版、多平台应用、甚至电子游戏开发等方面, 都有广阔的前景。 数字史学有着传统史学无法比拟的互动性。如果数字史学仅是网站演示或光碟形式的话,它同传统史 学的差别只是改换了一种新的传播载体而已,都只是单向的内容发布。但自近十年前,基于网络平台由用 户主导生成内容的互联网产品模式,也就是 Web2.0 技术的成熟,更是极大地推动了数字史学的前进。Web2.0 的分享机制,使得普通人不必精通计算机程序设计就可以利用网络发表自己的观点。在这样的平台上,专 业历史学家、业余研究者乃至普通读者,都可以展开交流和对话,数字媒体改变了传统的、单向的读者与 作者、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 综上所及,数字史学与公众史学有着诸多的交集和共性。数字史学的发展为更好地开展公众史学的实 践活动,提供了史料的前提和保障,在技术上为普通人参与历史研究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平台,进一步丰富 了历史学的内容和形式,并改变了历史学的形态。 (摘编自周兵《历史学与新媒体:数字史学刍议》)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虽然当下的数字史学项目取得一些成绩, 但是从专业的角度来看,这些数字史学研究项目尚属于“草 创品”。 B. 从事数字史学研究的年轻人,热情满腔,对新生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但是在传统研究方面功力还不 够。 C. 数字史学的研究成果扩大了历史学的受众范围,也极大地鼓励了业余历史研究者的积极参与,使其更加 平民化。 D. 毫不拘泥形式的数字史学,具备了数字技术所能呈现的多种形式,使得它在未来许多方面都有了广阔的 前景。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个历史学专业的博士生如果掌握了数字工具,对编程比较精通,那么就有可能成长为一名数字史学专 家。 B. 如果数字史学家在“数据驱动”的同时能够致力于学术问题的分析与探讨,数字史学还是有发展前景 的。 C. 维基百科作为历史研究的一个平台,大量业余研究者的积极参与,体现了数字史学平民化大众化的特点。 D. Web2.0 的分享机制,使得数字史学改变了传统的、单向的读者与作者、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不属于数字史学研究的一项是( ) A. 通过网络数据库研究数字化史料 B. 中国知网上发表史学研究的成果 C. 到图书馆去查阅某珍本孤本史料 D. 通过腾讯会议进行史学交流对话 4. 材料二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说明。 5. 有人认为,材料一和材料二对待数字史学的态度截然不同,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 A 2. D 3. C 4. ①举例论证,举古腾堡印刷术的发明,论证了数字技术的革命更进一步改变了知识世界的图景。②对比 论证,数字化史料与传统史料相比,阐述了数字化史料具有了前所未有的开放性。③假设论证,假设数字 史学仅是网站演示或光碟形式,论证了数字史学有着传统史学无法比拟的互动性。 5. 示例一:同意。 ①材料一作者对数字史学的发展现状不甚满意,对数字史学的前景充满担忧,态度近乎悲观。 ②材料二作者综述了基于新媒体的数字史学的四大优势,对数字史学的前景充满希望,态度乐观。 示例二:不同意。 两则材料的出发点和针对性不同。 ①材料一在梳理了数字史学与数字人文的差异后,分析了数字史学发展现状出现问题的原因,态度严谨客 观。 ②材料二从古腾堡印刷术发明的历史意义出发,综述了新媒体下数字史学的优势特性,对数字史学的普及 充满信心。 【解析】 【分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B.“但是在传统研究方面功力还不够”错误。由原文“目前从事这个领域的都是由满腔热情支撑的年轻人, 他们对新生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但是传统研究功力可能还不够”可知,原文说的是在传统研究方面功力 “可能”还不够。 C.偷换概念,“数字史学的研究成果扩大了历史学的受众范围”错误。由原文“数字史学的研究成果不再 只是传统的学术专著和论文的形式,通过网络、影像等新媒体的呈现,极大地扩大了历史学的受众范围。 与此同时,它也极大地鼓励了业余历史研究者的积极参与”可知,是“网络、影像等新媒体的呈现”扩大 了历史学的受众范围,而不是“数字史学的研究成果”。 D.“使得它在未来许多方面都有了广阔的前景”于文无据。由原文“与传统史学不同,数字史学毫不拘泥 于形式,结合数字技术的发展也呈现出形式的多样性。不仅文字、图像、动画、音频、视频、超文本等, 均可以通过数字的形式呈现,而且在数字数据库和网络图书馆建设、网站演示、历史地理信息系统、单机 光碟和软件开发、电子出版、多平台应用、甚至电子游戏开发等方面,都有广阔的前景”可知,原文只是 说“在数字数据库和网络图书馆建设、网站演示、历史地理信息系统、单机光碟和软件开发、电子出版、 多平台应用、甚至电子游戏开发等方面,都有广阔的前景”,并没有说在未来“许多方面”都有了广阔的 前景。 故选 A。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D.强加因果,“Web2.0 的分享机制,使得数字史学改变了传统的、单向的读者与作者、生产者与消费者之 间的关系”错误。由原文“Web2.0 的分享机制,使得普通人不必精通计算机程序设计就可以利用网络发表 自己的观点。在这样的平台上,专业历史学家、业余研究者乃至普通读者,都可以展开交流和对话,数字 媒体改变了传统的、单向的读者与作者、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可知,原文只是说“Web2.0 的分享 机制,使得普通人不必精通计算机程序设计就可以利用网络发表自己的观点”,但是并没有说“Web2.0 的 分享机制”使得数字史学改变了传统的、单向的读者与作者、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 故选 D。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由原文“传统的纸质史料,如图书和档案,不论其存世数量还是保存地点都是封闭的,有的文献本身可能 就是珍本孤本,即便有印刷或抄录的版本,流传数量一般也较为有限。通过互联网平台,网络数,据库、 网络图书馆可以直接将数字化之后的史料呈现到用户的终端”可知,“到图书馆去查阅某珍本孤本史料” 是“传统的纸质史料”,不属于“数字史学研究”。 故选 C。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方法的能力。 举例论证,由原文“正如古腾堡印刷术的发明,推动了欧洲近代化进程中思想的传播和知识的普及,数字 技术的革命更进一步改变了知识世界的图景”可知,举古腾堡印刷术的发明,论证了数字技术的革命更进 一步改变了知识世界的图景。 对比论证,由原文“与传统史料相比,数字化史料具有了前所未有的开放性。传统的纸质史料,如图书和 档案,不论其存世数量还是保存地点都是封闭的,有的文献本身可能就是珍本孤本,即便有印刷或抄录的 版本,流传数量一般也较为有限。通过互联网平台,网络数,据库、网络图书馆可以直接将数字化之后的 史料呈现到用户的终端”可知,数字化史料与传统史料相比,阐述了数字化史料具有了前所未有的开放性。 假设论证,由原文“数字史学有着传统史学无法比拟的互动性。如果数字史学仅是网站演示或光碟形式的 话,它同传统史学的差别只是改换了一种新的传播载体而已,都只是单向的内容发布”可知,假设数字史 学仅是网站演示或光碟形式,论证了数字史学有着传统史学无法比拟的互动性。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同意: 由材料一“从史学的专业态度看,许多数字史学的项目,都属于未完成品,它们往往只提供了材料,但是 对材料缺乏必要的深度研究”“数字史学的许多参与者是基于对技术的兴趣加入进来的”“数字人文研究 所强调的‘数据驱动’可能偏离了史学研究的路径”可知,材料一作者对数字史学的发展现状不甚满意, 对数字史学的前景充满担忧,态度近乎悲观。 由材料二“与传统史料相比,数字化史料具有了前所未有的开放性”“数字史学进一步践行了 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历史学‘自下而上’的趋向,更加走向平民化和大众化”“与传统史学不同,数字史学毫不拘泥 于形式,结合数字技术的发展也呈现出形式的多样性”“数字史学有着传统史学无法比拟的互动性”“综 上所及,数字史学与公众史学有着诸多的交集和共性。数字史学的发展为更好地开展公众史学的实践活动, 提供了史料的前提和保障,在技术上为普通人参与历史研究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平台,进一步丰富了历史学 的内容和形式,并改变了历史学的形态”可知,材料二作者综述了基于新媒体的数字史学的四大优势,对 数字史学的前景充满希望,态度乐观。 不同意:两则材料的出发点和针对性不同。 由材料一“在梳理了数字史学与数字人文的差异后,我们发现数字史学在很大程度上具有‘未来式’的气 质”“造成这种状态的重要原因有两个:首先,数字史学的许多参与者是基于对技术的兴趣加入进来 的”“其次,数字人文研究所强调的‘数据驱动’可能偏离了史学研究的路径”可知,材料一在梳理了数 字史学与数字人文的差异后,分析了数字史学发展现状出现问题的原因,态度严谨客观。 由材料二“正如古腾堡印刷术的发明,推动了欧洲近代化进程中思想的传播和知识的普及,数字技术的革 命更进一步改变了知识世界的图景”“与传统史料相比,数字化史料具有了前所未有的开放性”“数字史 学进一步践行了 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历史学‘自下而上’的趋向,更加走向平民化和大众化”“与传统史 学不同,数字史学毫不拘泥于形式,结合数字技术的发展也呈现出形式的多样性”“数字史学有着传统史 学无法比拟的互动性”“综上所及,数字史学与公众史学有着诸多的交集和共性。数字史学的发展为更好 地开展公众史学的实践活动,提供了史料的前提和保障,在技术上为普通人参与历史研究创造了一个良好 的平台,进一步丰富了历史学的内容和形式,并改变了历史学的形态”可知,材料二从古腾堡印刷术发明 的历史意义出发,综述了新媒体下数字史学的优势特性,对数字史学的普及充满信心。 (二)现代文阅读 II(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驿站(其一) 夏坚勇 手头有本《中国文化史词典》,闲暇无事,随手翻翻,却见到这样一条辞目-驿站,诠释为:古时供传 递公文的人或来往官员途中歇宿、换马的住处。后面还有一系列与此有关的辞目:羽檄、军台、驿丞…… 林林总总,在惜墨如金的词典中占去了差不多三页的篇幅,可见这词条的负载是相当沉重的。 词典上的解释似乎过于矜持。感觉深处的驿站,总是笼罩在一片紧迫仓皇的阴影之中,车辚辚,马萧 萧,那急遽的马蹄声骤雨般地逼近,又旋风般地远去。轮值的驿官匆匆验过火牌,签署文书到达本站的时 间,那边的驿卒已经换上了备用的快马,跃跃欲试地望着驿道的远方。驿道上滚滚的烟尘会惊扰得避让的 行人惶惶不安。此刻,在田间劳作的农夫会望一眼那远去的快马,心头难免一阵猜测:那斜背在驿卒身后 的夹板里,是升平的奏章,还是战乱的塘报?或许过不了几天,从相反方向驰来的快马,少不了要降下抽 丁增税的圣旨哩。 若是在夜晚,马蹄在驿道上敲出的火花瑰丽而耀眼,于是在门前捣衣的村妇便停下手来,一直望着那 火花渐去渐远。“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西风初至,砧声四起,为久去不归的征人赶制寒 衣。自从班婕妤写出《捣素赋》以来,捣衣的情境便成为闺怨诗久吟不衰的重要母题,砧声总是在秋夜响 起,而寒衣一般都要送往塞外,诗人们穷极才思,把女子捣素的动作描绘得舞蹈一般婀娜多姿,并对那划 破静夜的砧声特别作了牵人心魂的渲染。但有谁曾把这月下的砧声和驿道上的马蹄声作过类比和联系,写 出思妇目送驿马远去时的悲剧性感受呢?驿卒的神色永远严峻而焦灼,那充满动感的扬鞭驰马的形象,已 经成为一幅终结的定格。对于他们,这或许只是出于职业性的忠诚,他们大抵不会意识到,一个古老而庞 大的王朝,正在这马蹄声中瑟瑟颤抖。请看杜牧的这首《过华清宫》: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杨玉环爱吃荔枝,这种个人的小嗜好本来无可非议。但问题在于她不是一般的女人,而是“三千宠爱 在一身”的皇贵妃,于是,个人的小嗜好便演成了历史的大波澜,搅得天翻地覆。据说为了进荔枝,一路 上驿马踏坏了无数良田,而驿站中的马匹也跑死殆尽,驿官无法应差,纷纷逃去。当杨贵妃远望着“一骑 红尘”而展颜一笑时,那笑容背后并没有多么深刻的含义,她只是觉得挺开心,最多也不过有一种“第一 夫人”的荣耀感,或许还会勾起一缕思乡之情,因为荔枝来自她的巴蜀老家。她绝对不会想到,在驿马经 过的漫漫长途中,有一个叫马嵬驿的地方,已为她准备了一座香冢。 其实,千里迢迢用驿马进献荔枝,唐明皇和杨贵妃都不是始作俑者。《后汉书·和帝纪》载:“南海献 龙眼荔枝,十里一置,五里一堠,奔腾阻险,死者继路。”有唐羌其人,向朝廷冒死进谏:“臣闻上不以 滋味为德,下不以贡膳为功。”“此二物升殿,未必延年益寿。”这位汉和帝倒不很固执,居然听进去了, 下诏停止了这一暴政。汉和帝受用荔枝,大概只是为了延年益寿,没有多大意思,后人知道的也就不多。 一千多年以后,一位住在重庆的文化人有感于时事,操起讽刺诗作武器: 荒村细雨掩重霾,警报无声笑口开。日暮驰车三十里,夫人烫发进城来。 小诗在重庆《新民报》一经发表,立即不胫而走,各家报纸纷纷转载。当时正值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年 头,一边是最高当局高喊着“一滴汽油一滴血”,要国民勒紧裤带;一边却是高官政要们奢侈豪华,挥霍 无度。比之于杜牧的《过华清宫》,这首小诗自然更带点打油的味道,但对权贵讽刺之辛辣,却着实令人拍 案叫绝。 写诗的文化人其实是位小说家,他叫张恨水。 文本二: 有人说:什么是大散文?一九九二年我们办《美文》杂志时,散文界是沉寂的,充斥在文坛上的散文 一部分是老人们的回忆文章,一部分是那些很琐碎很甜腻矫揉造作的文章。我们的想法是一方面要鼓呼散 文的内涵要有时代性,要有生活实感,境界要大,另一方面鼓呼拓开散文题材的路子。我们杂志坚持我们 的宗旨,所以十多年来,我们拒绝那些政治概念性的作品,拒绝那些小感觉小感情的作品,而尽量约一些 从事别的艺术门类的人的文章,大量地发了小说家、诗人、学者所写的散文,而且将一些有内容又写得好 的信件、日记、序跋、导演阐述、碑文、诊断书、封鉴定书、演讲稿等等,甚至笔记、留言也发表。没有 发表过散文诗和议论缺斤短两一类的杂文。在争论中,有一种观点,叫“清理门户”,这是针对我们大而 化之的散文观的。提出“清理门户”观点的是一位学者,也是研究散文的专家,是我所敬重的人,也是我 的朋友,他的观点是要坚持散文的艺术抒情性。我们不是不要散文的艺术抒情性,我们担心的是当前散文 路子越走越窄,散文写作境界越来越小,如果仍在坚持散文的艺术抒情性,可能导致散文更加沦为浮华而 柔靡的地步。要改变当时的散文状况,必须矫枉过正。现在看来,我们的“大散文”观念得到社会普遍认 同和肯定。 【注】文本一选自《湮没的辉煌》,后者入选“东方文化大散文原创文库”。文本二为贾平凹对散文的一些 看法,他早年提出了“大散文”的概念。 6. 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从词典释义人手,随意而富有生活实感,“占去了差不多三页的篇幅”则暗示了“驿站”文化意蕴 的厚重。 B. 文章从农夫、思妇等多角度展开叙写,“砧声”和驿站本无直接联系,是作者有意要将其与驿站马蹄声 相类比。 C. 杨贵妃的故事中,进献荔枝需途经驿站,她最后死去的地方“马嵬驿”恰好也是个驿站,如此行文十分 巧妙,也发人深省。 D. 文章从“驿站”切入,看似写驿站,实则重在“讽喻”,连写三个历史事件,意在说明杜牧、唐羌、张 恨水的直言之勇。 7. 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车辚辚,马萧萧”是杜甫《兵车行》的开篇,借驿站旁络绎不绝的车马,直接表明了战况的激烈。 B. “捣衣”也称“捣素”,是古诗中思妇的典型动作,如“捣衣砧上拂还来”用污渍难以拂去体现了思妇 的艰辛。 C. 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为唐代诗人提供了创作素材,催生了《马嵬》(李商隐)、《咏怀古迹》(杜甫) 等名篇。 D. 张恨水批判国民党反动派,鲁迅、闻一多和一批左翼作家也曾勇敢发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就 是其中的产物。 8. 贾平凹呼吁要创作“大散文”。请结合文本二,分析贾平凹心目中“大散文”的特点。 9. 如欲以“《驿站》的散文性”为题写一则《驿站》的小评论,请结合文本,列出评论要点。 【答案】6. D 7. D 8. ①境界大,有时代性、生活实感,拒绝小感觉小感情;②题材广泛,涉及别的艺术门类,拒绝政治概念 性的作品;③不排斥艺术抒情性,但情感不矫揉造作。(答出两点即可。) 9. ①《驿站》从驿站切入,自由联想,行文流畅,兼有记叙、描写与抒情,属于散文;②《驿站》描写细 腻,文笔美,情感充沛,富有艺术性和抒情性,符合传统散文的优点;③《驿站》兼顾史实,视野广泛, 境界高远,文化意蕴深厚,有“大散文”的特点。 【解析】 【分析】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鉴赏艺术特色的能力。 D.“连写三个历史事件,意在说明杜牧、唐羌、张恨水的直言之勇”分析不正确。文章以“驿站”为出发 点,依次从杜牧、唐羌其事联想开去,在基本围绕“驿站”行文的情况下,丰富了文章的历史文化内涵, 并不是以说明三人的直言之勇为目的。 故选 D。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A.“借驿站旁络绎不绝的车马,直接表明了战况的激烈”说法不正确。《兵车行》的开头并未写明此事发生 在驿站旁边,只是说明了行军的阵势和匆忙之感,并不能直接表明战况的激烈。 B.“用污溃难以拂去体现了思妇的艰辛”说法不正确。“捣衣砧上拂还来”中“拂还来”的是月光,不是 污溃。 C.“催生了《马嵬》(李商隐)、《咏怀古迹》(杜甫)等名篇”说法不正确。《咏怀古迹》(杜甫)是写庾信、 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等人的,与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无关。且从怀古诗的写作内容上来说, 写唐代的事件对杜甫来说,也不是怀古。 故选 D。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把握文章内容,分析文章体裁特征能力。 根据文本二“一方面要鼓呼散文的内涵要有时代性,要有生活实感,境界要大”,可知贾平凹心目中“大 散文”境界要大,要有时代性、生活实感;根据文本二“拒绝那些小感觉小感情的作品”,可知贾平凹心 目中“大散文”拒绝“小感觉小感情”。 根据文本二“我们拒绝那些政治概念性的作品”,可知贾平凹心目中的“大散文”拒绝政治概念性的作品; 根据文本二“而尽量约一些从事别的艺术门类的人的文章,大量地发了小说家、诗人、学者所写的散文, 而且将一些有内容又写得好的信件、日记、序跋、导演阐述、碑文、诊断书、鉴定书、演讲稿等等,甚至 笔记、留言也发表”,可知贾平凹心目中的“大散文”题材广泛,涉及别的艺术门类。 根据文本二“在争论中,有一种观点,叫‘清理门户’,这是针对我们大而化之的散文观的。提出‘清理 门户’观点的是一位学者,也是研究散文的专家,是我所敬重的人,也是我的朋友,他的观点是要坚持散 文的艺术抒情性。我们不是不要散文的艺术抒情性”可知贾平凹心目中的“大散文”不排斥艺术抒情性; 根据文本二“一部分是那些很琐碎很甜腻很矫揉造作的文章”和“我们担心的是当前散文路子越走越窄, 散文写作境界越来越小,如果仍在坚持散文的艺术抒情性,可能导致散文更加沦为浮华而柔靡的地步。要 改变当时的散文状况,必须矫枉过正”,可知贾平凹心目中的“大散文”在不排斥艺术抒情性的同时,指 出散文情感不能矫揉造作。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章体裁特征及表现手法的能力。 解答本题,首先需要确定《驿站》的散文文体,再结合文本二,依次分析其作为散文的传统特点(艺术抒 情性)和新特点。 根据原文开头句“手头有本《中国文化史词典》,闲暇无事,随手翻翻,却见到这样一条辞目——驿站”, 可得出《驿站》一文从驿站切入,根据文本一第 2 段“感觉深处的驿站,总是笼罩在一片紧迫仓皇的阴影 之中,车辚辚,马萧萧,那急遽的马蹄声骤雨般地逼近,又旋风般地远去”,文本一第 3 段“若是在夜晚, 马蹄在驿道上敲出的火花瑰丽而耀眼,于是在门前捣衣的村妇便停下手来,一直望着那火花渐去渐远”, 文本一第 6 段记叙杨贵妃“一骑红尘妃子笑”和第 7 段记叙汉和帝受用荔枝等内容,可得出《驿站》自由 联想,行文流畅,兼有记叙、描写与抒情,属于散文。 根据文本一第 2 段“词典上的解释似乎过于矜持。感觉深处的驿站,总是笼罩在一片紧迫仓皇的阴影之中, 车辚辚,马萧萧,那急遽的马蹄声骤雨般地逼近,又旋风般地远去。轮值的驿官匆匆验过火牌,签署文书 到达本站的时间,那边的驿卒已经换上了备用的快马,跃跃欲试地望着驿道的远方”和第 3 段“西风初至, 砧声四起,为久去不归的征人赶制寒衣。自从班婕妤写出《捣素赋》以来,捣衣的情境便成为闺怨诗久吟 不衰的重要母题,砧声总是在秋夜响起,而寒衣一般都要送往塞外,诗人们穷极才思,把女子捣素的动作 描绘得舞蹈一般婀娜多姿,并对那划破静夜的砧声特别作了牵人心魂的渲染”等内容,可得出《驿站》描 写细腻,文笔优美,情感充沛;根据第 3 段“但有谁曾把这月下的砧声和驿道上的马蹄声作过类比和联系, 写出思妇目送驿马远去时的悲剧性感受呢”可知《驿站》富有艺术性和抒情性,符合传统散文的优点。 根据文本一第 5 段“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第 6 段记 叙杨贵妃“一骑红尘妃子笑”,第 7 段记叙汉和帝受用荔枝等内容,可得出《驿站》兼顾史实,境界高远, 文化意蕴深厚,有贾平凹“大散文”的特点。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柳仲郢,字谕蒙。长工文,著《尚书二十四司箴》。为韩愈咨赏。及进士第,为校书郎。牛僧孺辟武昌 幕府,迁侍御史。有禁卒诬里人斫父墓柏,射杀之,吏以专杀论,而中尉护免其死,右补阙蒋系争,不省。 仲郢监罚,执曰:“贼不死,是乱典刑。”朝廷嘉其守。累转吏部郎中。时诏减官冗长者,仲郢条简浃日 ①,损千二百五十员,议者厌伏。迁左谏议大夫。御史崔元藻以覆按吴湘狱得罪,仲郢切谏,宰相李德裕 不为嫌,奏拜京兆尹...。会废浮屠法,尽坏铜象为钱。仲郢为铸钱使,吏请以字识钱者,不答。中书舍人纥 干臮诉甥刘诩殴其母,诩为禁军..校,仲郢不待奏,即捕取之,死杖下。宣宗初,德裕罢政事,坐所厚善, 出为郑州刺史。左迁秘书监。数月,出河南尹,以宽惠为政。或言不类京兆时,答曰:“辇毂之下,先弹 压;郡邑之治,本惠养。乌可类乎?”擢剑南东川节度使。大吏边章简挟势肆贪,前帅不能制,仲郢因事 杀之,官下肃然。为山南西道节度使。贬雷州刺史。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会盗发父墓,弃官归华原。徙 华州刺史,不拜。咸通五年,为天平节度使。卒于镇。仲郢方严,尚气义,事亲甚谨。李德裕贬死,家无 禄,不自振;及领盐铁,遂取其兄子从质为推官,知苏州院。宰相令狐綯持不可,乃移书开谕綯,綯感悟, 从之。每私居内斋,束带正色,服用简素。急于摘贪吏,济单弱。每旱潦,必贷匮蠲负,里无逋家。衣冠.. 孤女不能自归者,斥禀为婚嫁。在朝,非庆吊不至宰相第。家有书万卷所藏必三本上者贮库其副常所阅下 者幼学焉仲郢尝手钞《六经》又类所钞它书凡三十篇号《柳氏自备》旁录仙佛书甚众皆楷小精真无行字。 (选自《新唐书·柳仲郢传》,有删改) [注]①浃日,十日。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 家有书万卷/所藏必三本/上者贮库/其副常所阅/下者幼学焉/仲郢尝手钞《六经》/又类所钞它书凡三十 篇/号《柳氏自备》/旁录仙佛书甚/众皆楷小精真/无行字 B. 家有书万卷/所藏必三本/上者贮库其副/常所阅/下者幼学焉/仲郢尝手钞《六经》/又类所钞它书凡三十 篇/号《柳氏自备》/旁录仙佛书甚众/皆楷小精真/无行字 C. 家有书万卷/所藏必三本/上者贮库/其副常所阅/下者幼学焉/仲郢尝手钞《六经》/又类所钞它书凡三十 篇/号《柳氏自备》/旁录仙佛书甚众/皆楷小精真/无行字 D. 家有书万卷/所藏必三本/上者贮库其副/常所阅/下者幼学焉/仲郢尝手钞《六经》/又类所钞它书凡三十 篇/号《柳氏自备》/旁录仙佛书甚/众皆楷小精真/无行字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京兆尹,文中指官名,国都所在的地区的行政长官,主要掌管辖区民政等事务。 B. 禁军,文中指保卫京城或宫廷的军队,主管宿卫工作,兼管刑狱,参与审判犯人。 C. 东都,古都名。不同的朝代指的地方不一样。一般称长安为西都,称洛阳为东都。 D. 衣冠,古代士以上地位的人戴冠,衣冠连称,指士以上的服装。文中借指士大夫。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柳仲郢恪尽职守,执法严明。柳仲郢担任侍御史,有乡里人冤死,执法官吏和中尉都袒护杀人者,柳仲 郢认为不处死杀人者,会扰乱法令和刑罚。 B. 柳仲郢不惧权贵,为民除害。有禁军军官犯事,柳仲郢不等上奏就把他逮捕,处死了他;边章简仗势贪 腐,柳仲郢借事杀了他,震慑了下级官吏。 C. 柳仲郢被人赏识,受到牵连。崔元藻因事获罪,柳仲郢恳切谏言,获得李德裕赏识;李德裕被罢免了宰 相,柳仲郢受到连累而被调出京城任郑州刺史。 D. 柳仲郢崇尚义气,救济贫弱。李德裕曾有恩于柳仲郢,柳仲郢在李德裕家败落后提拔了李德裕家族的人; 每逢旱涝灾害,柳仲郢救济穷人,安定百姓。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诏减官冗长者,仲郢条简浃日,损千二百五十员,议者厌伏。 (2)会废浮屠法,尽坏铜象为钱。仲郢为铸钱使,吏请以字识钱者,不答。 14. 柳仲郢治理河南和治理京兆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答案】10. C 11. B 12. A 13. (1)当时皇帝下诏削减多余无用的官员,柳仲郢花了十天时间分条核查,减少了一千二百五十人,议论 的人佩服他。 (2)恰逢朝廷下令废除浮屠法,毁掉所有铜像来铸造钱币。柳仲郢任铸钱使,有属官请求在钱币上刻字,他 不答应。 14. 第一问:治理河南从宽,治理京兆从严。第二问:在天子脚下的京城,要以弹劾制服为先;对地方的治 理,要以施惠休养为本。 【解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 参考句意:柳氏家中有万卷藏书,所收藏的书一定有三本:最好的上品保管在库中,其次一些的是经常阅 览时用的,差些的下品为幼儿学习时用的。柳仲郢曾亲手抄录《六经》,还分类抄录其他书籍共三十篇,取 名叫《柳氏自备》,另外还抄录了很多道教和佛教一类的书,所有抄录的都是用精美的楷书小字,没有用行 书的情况。 “上者贮库/其副常所阅/下者幼学焉”,此三句为对应关系,“上者”“其副”“下者”为一一对应关 系,“其”前断开,排除 BD。 “旁录仙佛书甚众”,定语后置句,“甚众”偏正结构,不可断开,而且应该在“众”后断,排除 A。 故选 C。 【11 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B 项,“兼管刑狱,参与审判犯人”错,古代禁军并没有这项职能。 故选 B。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A 项,“执法官吏和中尉都袒护杀人者”错,执法官吏没有袒护杀人者,而是以擅自杀人论处杀人者。 故选 A。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 (1)“时诏减官冗长者”,定语后置句;冗长,多余无用;简,核查;浃日,古代以干支纪日,称自甲至 癸一周十日为“浹日”;条,量词活用作动词,分条列举;厌伏,倾倒伏地。 (2)会,恰逢;尽,副词活用作动词,全部毁掉;“吏请以字识钱者”,定语后置句;识,标记,意译为 “刻”。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提取筛选归纳信息的能力。 第一问:从“数月,出河南尹,以宽惠为政”中,可见治理河南从宽,从“中书舍人纥干臮诉甥刘诩殴其 母,诩为禁军校,仲郢不待奏,即捕取之,死杖下”中,可见治理京兆从严。第二问:准确理解文中“辇 毂之下,先弹压;郡邑之治,本惠养。乌可类乎”的内容是回答此题的关键,大意是“对在天子脚下的京 城,要以弹劾制服为先;对府县的治理,要以施惠休养为本。怎能一样呢?”可见答案为在天子脚下的京 城,要以弹劾制服为先;对地方的治理,要以施惠休养为本。 参考译文: 柳仲郢,字谕蒙。擅长写文章,撰著有《尚书二十四司箴》,受到韩愈的赞扬。考中进士科,任校书郎。 牛僧孺征用他到武昌幕府任职,升任侍御史。有禁军士卒诬告乡里有人砍掉了他父亲坟墓上的柏树,用箭 射死了那个人,执法官吏以擅自杀人论处那个禁军士卒,而禁军中尉出面要求减免禁军士卒的死罪,右补 阙蒋系上奏争论,皇上没有醒悟。柳仲郢担任监罚之职,坚持上奏说:“不处死这样的罪犯,就是扰乱法 令和刑罚。”朝廷称赞柳仲郢守法。柳仲郢多次转任为吏部郎中。当时皇帝下诏削减多余无用的官员,柳 仲郢花了十天时间分条核查,减少了一千二百五十人,议论的人佩服他。升任左谏议大夫。御史崔元藻因 查办吴湘案而获罪,柳仲郢极力谏诤,宰相李德裕没有因此事而怨恨他,反而上表奏请拜授他任京兆尹。 恰逢朝廷下令废除浮屠法,毁掉所有铜像来铸造钱币。柳仲郢任铸钱使,有属官请求在钱币上刻字,他不 答应。中书舍人纥干臮控告外甥刘诩殴打母亲,刘诩是禁小校,柳仲郢不等上奏,马上将刘诩逮捕,用杖 打死。宣宗初年,李德裕被免去宰相之职,柳仲郢因与李德裕亲善而获罪,出任郑州刺史。被降任为秘书 监。数月后,出任河南尹,为政注重宽惠。有人说这和他任京兆尹时不一样,他回答说:“对在天子脚下 的京城,要以弹劾制服为先;对府县的治理,要以施惠休养为本。怎能一样呢?”升任剑南东川节度使。 大吏边章简仗势大肆贪暴,以前的节度使不能制服,柳仲郢借事由杀死边章简,手下的官吏也肃然起敬了。 出任山南西道节度使。贬任为雷州刺史。以太子宾客的身份在东都任职。恰好有盗贼挖掘他父亲的坟墓, 他放弃官职返回华州。调任华州刺史,没有接受任命。咸通五年,出任天平节度使。在节镇任上去世。柳 仲郢正直严肃,崇尚气节,侍奉父母特别恭谨。李德裕被贬而死,家人没有俸禄,不能自救;等到他代理 盐铁转运使时,便选拔李德裕兄长的儿子李从质为推官,主管苏州院的盐铁事务。宰相令狐綯坚持说这不 可以,他就写信劝说开导令狐綯,令狐綯深受感动,听从了他的建议。他每每独自在家居住,也是衣帽整 齐神色严肃,服饰器用简单朴素。所关注的是指斥贪官污吏,救济孤单贫弱之人。每遇旱涝灾害,一定借 钱给穷得一无所有的人并减免亏欠的赋税,所以乡里没有逃亡的人家。士大夫家的孤女无能力婚嫁的,他 就赠给谷物帮助置办嫁妆而婚嫁。在朝廷时,没有贺喜吊唁之事不去宰相家中。柳氏家中有万卷藏书,所 收藏的书一定有三本:最好的上品保管在库中,其次一些的是经常阅览时用的,差些的下品为幼儿学习时 用的。柳仲郢曾亲手抄录《六经》,还分类抄录其他书籍共三十篇,取名叫《柳氏自备》,另外还抄录了很 多道教和佛教一类的书,所有抄录的都是用精美的楷书小字,没有用行书的情况。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咏 蝉 骆宾王 西陆①蝉声唱, 南冠②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 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 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 谁为表予心? 注:①西陆:指秋天。②南冠:语出《左传》,也就是楚冠,这里是囚徒的意思。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诗首句以蝉声来逗起客思,诗一开始即点出秋蝉高唱,入耳惊心,引发了在狱中的诗人对家园的深深 怀想。 B. 颔联“白头吟”三字,一则借卓文君的《白头吟》表达内心的哀怨,二则与“玄鬓影”相对,写出自己 年老。 C. 颈联两句明咏秋蝉,暗写自己,前句写自己受拖累太多而无法进身,后句写自己的谏言因进谏者太多而 无法让皇帝听到。 D. 秋蝉餐风饮露,不食人间烟火,堪称“高洁”。“高洁”而“无人信”,可见诗人对自己无辜被诬获罪, 极为愤懑。 16. 请结合诗句内容,赏析本诗的艺术手法。 【答案】15. C 16. ①托物言志,借“秋蝉”这一典型意象,表达自己高洁的心志;②比喻,以蝉自比, 用秋蝉的生存环境比喻自己的当下困境;③用典,使用了“南冠”“白头吟”这两个典故来表现自己的处 境和心情。 【解析】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古代诗歌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 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 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C 项,“前句写自己受拖累太多而无法进身”错,“露重”“风多”言环境险恶;“飞难进”言难以进取。 “露重”“风多”又特指政治环境险恶;“飞难进”又特指诗人在人生仕途方面难以进取。“后句写自己 的谏言因进谏者太多”错,“响易沉”言声音难以发出,特指自己的言论难以发出。故 C 错。 故选 C。 【16 题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诗句的艺术手法的能力。 首联“西陆”点明时节是秋天,“南冠”表明囚徒身份,开头采用比兴手法,诗人以秋蝉的高声哀唱来表 示自己的命运悲惨。“南冠”即楚囚,用《左传》楚钟仪戴着南冠被囚禁于晋国的典故,来表明自己的处 境,即在狱中。 颔联“白头吟”用虞世南所作诗歌的典故,表明自己清直却遭到诬谤,只能默诵《白头吟》那样哀怨的诗 句。 颈联,用比喻手法,以蝉的艰难处境来比喻自己的政治处境,进言之路遭阻塞的情况之下,诗人已经处于 沉重打击的艰难的政治处境之中。 诗歌整首诗在咏颂蝉的高洁,实际上是托物言志,借蝉来表达自己高洁的志向。 【点睛】赏析诗句的艺术手法,要从诗歌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结构技巧等方面进行赏析。 修辞手法经常考查比喻、比拟、夸张等;表达方式经常考查描写和抒情;表现手法经常考查用典、对比、 衬托等;结构技巧经常考查照应、起承转合、承上启下、铺垫等。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中的“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表明学生是可以超越老师的。韩愈《师说》中的“_______, ______”也基本表达了同样的思想。 (2)郦道元《三峡》一文借渔人所唱总结三峡高猿长啸、哀转久绝景象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 (3)古代诗人常用“柳絮”“浮萍”来表达动荡、漂泊之意,文天祥就写过这样的诗句:“_______, ______。” 【答案】 (1).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2). 师不必贤于弟子 (3). 巴东三峡巫峡长 (4). 猿鸣三声 泪沾裳 (5). 山河破碎风飘絮 (6). 身世浮沉雨打萍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有:猿、裳、絮、萍。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 I(本小题共 3 小题,共 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筷子是我们中国人吃饭的必备工具,它看起来只是非常简单的两根小木棍,但却有挑、拨、夹、拌、 扒等功能。在我国的餐桌礼仪中,筷子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随处日常可见的筷子,承担着我国源远流长 的饮食文化传统,对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 中国人早在 3000 多年前,就已经使用筷子吃饭了。日本、韩国、朝鲜、越南等国使用筷子的习俗皆由 中国传入。筷子,( )。筷子的“头圆尾方”象征着中国人对“天圆地方”的解读,是中国人对世界基本 原则的理解。手持筷子时,拇指食指在上,无名指在下,中指在中间,隐含着中国“天地人”三才文化, 这是中国人对人与世界关系的理解。中国的筷子文化,远不是简简单单的两根小木棍那么简单,筷子送孩 子,寄望“筷长筷长,快长快长”;筷子送恋人,寓意“成双成对,永不分离”;筷子送老师,则有“耿 直而不弯曲、奉献而不求回报”的含义……筷子,传承着中国的饮食文化,是联系中国人情感的一根纽带。 18.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作为中国人发明的独特餐具,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B. 作为中国人发明的独特餐具,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C. 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作为中国人发明的独特餐具,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D. 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作为中国人发明的独特餐具 19. 下列各项中,与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B.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C.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D.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20. 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 【答案】18. B 19. C 20. ①“随处”和“日常”换位置。②“承担”改为“承载”。③“对”改为“与”。 【解析】 【分析】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依据语言情境和上下句意关系。下句中“筷子的‘头圆尾方’象征着中国人对‘天圆地方’的解读”表达 了筷子的深层文化含义,为此照应选项中“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排除 AD。上句叙述对象是“筷子”, 文意逻辑应先说工具再到智慧结晶,排除 C。 故选 B。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画波浪线句子使用的是比喻的修辞,将“筷子”比喻成了“纽带”。 A.拟人,“绿荷”赋予了人的情感和动作,“相恨”“回首”“背西风”。 B.对偶,对仗工整。 C.比喻,本体是“露”“月”,比喻词“似”,喻体是“珍珠”“弓”。 D.夸张,山势超过五岳,“掩赤城”形容山势之壮,遮盖住赤城山。 故选 C。 【2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①语序不当,“随处”和“日常”换位置。②搭配不当,“承担”改为“承载”。③介词错误,“对” 改为“与”。 (二)语言文字运用 II(本小题共 2 小题,共 11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让人们逐渐进入数字生活,①。有数据显示,我国 60 岁以上老年网民占总网民的 比例正在迅速增大。 不过,视频通话、上网购物、转发分享等新技术在给老年群体带来便利的同时,②。如何帮助老年群 体摆脱“数字困境”,让他们更顺畅地拥抱数字生活?当务之急是要为他们提供优质方便的数字服务,而 这需要政府部门、社会、家庭的共同努力。 政府部门要出台具体措施,通过组织培训、强化服务等为老人们创设共享互助的老龄化友好数字环境。 对一些互联网平台来说,要在应用开发中注重老年人的需求和习惯,如研制专门的老人手机 APP,既保留 基本功能, ③ ,让老人用起来方便快捷。而年轻的家庭成员也有义务、有责任帮助老人,避免亲人被遗 忘在数字时代之外。 21. 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 过 12 个 字。 22. 请为上面的文字拟两个标题,一个用疑问句,一个用否定句。每个标题不超过 15 个字。 【答案】21. ①老年群体也不例外②也给他们带来了一些不便 ③又操作简单 22. ①否定句:数字时代不要遗忘了老年群体。②疑问句:如何让老年人更好融入数字生活? 【解析】 【2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根据下文“我国 60 岁以上老年网民占总网民的比例正在迅速增大”可知,此处应强调互联网技术 的发展对老年群体的影响,据此应填“老年群体也不例外”; 第二空,前文说的是新技术带来的便利,根据后文“如何帮助老年群体摆脱‘数字困境’”可知,此处强 调带来的不便,据此应填“也给他们带来了一些不便”; 第三空,呼应前句的“既”,此处应用并列关联词,再根据“让老人用起来方便快捷”可知,应填“又操 作简单”。 【2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段压缩之拟写标题的能力。 材料共有三段,第一段由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引出老年网民的话题;第二段,提出“如何帮助老年群体摆脱 “数字困境”,让他们更顺畅地拥抱数字生活?”,关注老年群体的生活;第三段,主要从“政府部门、 社会、家庭”三方提出如何让老年人更好的融入数字时代。综合以上信息,材料主要表达“让老年人更好 融入数字时代”的意思。据此,分别选择一个否定句和一个疑问句的形式表述即可。 四、写作(60 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人们从美食中感受人文情怀的温度,领略中华文化的厚 重。在我国,食育文化源远流长,既有“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等与二十四节气相应的饮食风俗,又 有“孔融让梨”等做人应该懂得礼让的经典故事,还有“饮食贵有节,做事贵有恒”的人生智慧……有人 认为食育既是回归生活的教育,也是一种回归教育的生活。 对于以上材料,你有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据此写一篇文章,在班级举行的“我谈文化”的主题班会上发 言。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 800 字。④不得抄袭、 套作。 【答案】例文 一碗一筷诠中华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今天发言的题目是“一碗一筷诠中华”。 白落梅曾写道:“那小小的磁碟里,竟品出了海的包容,天的旷远,地的辽阔。尝难尽的是食物千味, 吃不完的是人生百态。”中华食文化源远流长,千百年来一句“民以食为天”竟令无数文人墨客、权贵宠 臣、普通百姓竞折腰,不妨夹起一双木筷,从胃开始,读懂中华。 古来便有七俗:“茶米油盐酱醋茶。”从原始人的“茹毛饮血”到如今“蒸煮炒焖炖”,火的使用, 让中国人的餐桌走向多元。而这,恰好体现了古人们的创新精神。倘若没有创新思维,又怎会有火苗的出 现?又怎会有火种的保留?“食色,性也。”儒家先哲早已道出国人性格真谛。 食物承载的还有人们的性情。过年吃饺子,元宵吃汤圆,端午吃粽子……食物们的名称由于谐音也被 用来传递美好愿景——年年有“鱼”,汤“圆”团圆……这些都体现了先人们卓越的智慧以及虔诚的美好 祝愿。 然而,正如《月亮的六便士》所言:“任何硬币都有正反面。”在食品行业迅速发展的今天,其背后 透露出的一些弊端也引发了人们的恐慌。不知从何时起,三鹿奶粉开始代替了三聚氰胺,红心鸭蛋成为了 苏丹红浆液的代名词,虾不只是虾,而是注胶虾……渐渐地,人们谈“食”色变,浮云蔽目,食物难辨好 恶,这正折射出今日中国个别商家眼里唯利是图,罔顾他人安全,实在是“利欲催人万火牛”,悲哉! 所幸中华民族没有放弃抵抗。食品监管力度的加大,有关法律的出台,执法程序的严格……均在扼杀 着不良商家的坏念头。最终,蔽暮浮云将被吹薄,也不再会因为“不见长安”而发愁了。 装盛中华美食的瓷碗,素胚勾勒出细致纹路,碗身描绘艳丽的花,这是中华民族千年手艺传承,历史 沉淀;夹食中华美食所用木筷,竹香仍溢,恰如中华民族性格刚直正义,不阿不谀。 中华美食折射的,除了文化还有人性;烹饪方式的改进始发于人们的创新思维,源起于人民精益求精 的追求;“纵有安全小隐患,重典治理安人心”更是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责任心之强大。捧起一碗,执起一 筷,于色香味俱全的中华美食中,歆享中国特色中国味吧! 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本题是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旨在培养考生的文化认同意识与美育意识,引导考生关注生活、思 考生活。材料围绕“食”这一关键词展开,并引入“食育”的概念,着重将“食”这一平凡的生活话题与 传统文化、人文情怀等内核相联系,要求考生正确理解“教育回归生活,生活回归教育”的内涵,在理顺 生活、教育两者的关系的同时,充分挖掘“食”在其间的重要作用。要求能够从“是什么”“为什么”“怎 么做”等多个角度,并结合实际谈自己的体会,展现“食育”的重要性、必要性以及我们应该采取的态度, 恰当解释“回归”之义。 注意作文的情境是班级举行的“我谈文化”的主题班会,文体是发言稿。 【立意】1.食育既是回归生活的教育,也是一种回归教育的生活。 2.美食能让人感受人文情怀的温度。 3.美食能让人领略中华文化的厚重。 4.在食育中体会人文温度。 5.食育是中华文化的一面镜子。 【素材】1.外国人重于情趣,中国人则重于饮食。中国人既然能以食为天,则“悠悠万事,唯此为大”,世 界上还有比天大的吗?答案是肯定的。所以,中国人甚至认为“普天之下,莫非一吃”,认为不管任何事 都能用“吃”来解决。这就是现代中国人对千百万年前的老祖宗流传下来的饮食文化的认识。就像是说人 就叫“人口”;谋生就叫“糊口”;职业和工作就叫“饭碗”。干什么工作就吃什么饭,就像书中所说的: “修鞋补锅是吃手艺饭;说书卖唱是吃开口饭;当教书匠是吃粉笔灰;出租房屋是吃瓦片儿。”总而言之 就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一切都与“吃”扯得上边。 饮食,说白了也就是吃饭。这些深深体现了中 国人的“吃饭”文化。 2.食物,是凝聚家庭繁荣重要媒介。一家人在同一个屋檐下生活、做饭,用三餐凝聚家庭,用食物慰藉家人, 饮食,便成了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而中国,有着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百分之八十以上是乡村。 所以要了解中国,就要从饮食开始,而要了解饮食文化,则要从中国的乡村开始。 相对于城市,中国的美丽乡村,因为手工技艺的传承,让美食更具人情和温度。中国广大的乡村,除了有 无数文人墨客笔下歌咏的山水田园,更有让人称奇的玉盘珍馐。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广袤 山村,农家小院,炊烟袅袅之地,往往拥有着独特的中华美食。今天《舌尖上的中国》、《乡土》等一些中 央大型的记录节目,除了给我们呈现了一道道视觉的盛宴,更是以食物这种原始而纯真的方式,展现了一 个古朴而真实的美丽乡村。 3.我们要学习饮食礼仪,做到文明用餐。食育不仅仅在于膳食均衡,也在于餐桌礼仪。食可表意,也可传情。 “夫礼之初,始诸饮食。”虽然是一张桌,一副碗筷,一顿饭,但其间却蕴含看深刻的饮食礼仪。中国是 礼仪之邦,饮食礼仪自古发达,根据文献记载可以得知,最晚在周代时,饮食礼仪已形成为一套相当完善 的制度。这些食礼在以后的社会实践中不断得到完善,在古代社会发挥过重要作用,对现代社会依然产生 着影响,成为文明时代的重要行为规范。在食堂吃完饭后,同学们真的都能做到将剩菜剩饭倒进泔水桶, 将碗筷整齐地摆放在蓝色的大筐里吗?然而大多数同学都只是把碗筷随手扔进筐里,剩菜剩饭倒的一地都 是,更有甚者把餐具留在桌上就直接走人。食堂让同学们饱腹,我们留给食堂的却是一片狼藉,身为高中 学子,我们应该从自身做起,文明用餐。

资料: 1.9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