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考冲刺讲义:文学类文本阅读之小说阅读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1届高考冲刺讲义:文学类文本阅读之小说阅读

ID:691284

大小:2.17 MB

页数:32页

时间:2021-05-14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1 / 32 全方位教学辅导教案 教学内容 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之小说 教学目标 1. 掌握小说客观题答题技巧; 2. 掌握小说主观题题型和答题方法。 【知识梳理】 知识点 1.考情分析 一、命题解读 1. 命题选材:以中国当代小说为主,内容上有与时代思潮、革命文化、传统文化联系越来越紧密的趋势,2018年全 国卷的三篇选文各有代表意义,而 2019年不仅首次考查了鲁迅的小说,而且选用了反映改革开放这一宏大主题的文 本。这提醒考生,既要注重传统经典的阅读,又要具有时代视野。 2. 考查形式:全国卷对小说的考查共设三道题目,一道“四选一”客观题(3 分)和两道简答题(各 6分)。客观题题干 核心为“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属于综合考查,简答题通常从五要素角度设题,考点一般不重复。 3. 命题变化:近几年全国卷简答题命题考点分布整体上相对均衡,但某一年份考查点又相对集中,前几年重视对小说 情节和形象的考查,而 2019年三套试卷突出考查了表现手法和环境描写。近年来各类题型的答案有简化的趋势,但鉴 赏分析的答题原则并没有改变。 一、读文四步骤 第一步 把握情节 阅读小说时,概括每一段段意,分析该作品的层次,理清作者行文的情节脉络,既是小说阅读的一个考查点,也是理 解小说的一个突破口。小说的情节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有的作品前面还有序幕,后面有尾声。 第二步 理解人物 人物描写是小说区别于其他文学样式的最大特点。注重人物描写的类型,如人物的外貌、神情、语言、行动、 心理等描写,尤其是细节的描写,这些描写能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认识人物形象独特、鲜明的个性,还需 要结合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等因素去考虑人物特点,所以在阅读时也需要关注作品中的相关语句。认识了人物, 就能根据人物性格特点或人物成长史思考其背后隐含的人生或社会问题。 第三步 联系环境 在小说作品中,环境是形成人物性格、驱使其行动的特定场所,是人物成为某种形象的原因。鉴赏小说的环境描 写,不能不注意理解环境与人物的关系,努力发掘它深刻的思想意义。 第四步 思考主旨 “文章合为时而著”,任何作品都会折射社会或人生的某一方面,小说主旨也不例外。而小说的主旨不是像贴标签 一样明显地张榜在作品的前头,而是蕴藏于作品的所有艺术形象中,蕴藏于情节的发展变化中,蕴藏于典型的环境中。 所以在阅读小说,思考其主旨时要联系情节,联系人物形象,联系环境,还要格外注意标题和主旨的关系。综合考虑后, 思考其反映社会的某一方面或折射人生的某一问题,这样主旨就弄明白了,小说也就读懂了。 知识点 2.客观题答题技巧 2 / 32 二、客观题设误类型 设误类型 选项特征 情节设误 选项曲解某一情节的作用,颠倒情节顺序或夸大某个情节。 人物形象设误 选项对人物行为或性格特点的错误解说。 环境设误 选项对环境特点、作用及描写的特点进行错误理解分析。 艺术技巧和语言 设误 选项对塑造人物、设置情节、描写环境等方面所用手法技巧的判定或 解说错误;对小说叙述语言、人物语言的特点、风格、作用的判定或解 说错误。 主旨(情感)设误 选项对小说的主旨(情感)曲解或拔高,甚至无中生有。 *小说阅读客观题解题抓好四个点 标注敏感点 快速浏览各选项,把与“思想内容”“艺术特色”相关的核心词语标注出来。 锁定信息点 对相关情节及人物的言行等予以圈点勾画,在文本中锁定区域,辨析选项与文本 有无差异。 找全对应点 根据选项内容回归原文寻找对应,注意是否改变原文意思,所标敏感点是否有原 文依据。 抓住转化点 巧妙转换,还原比对,将试题选项转换为小说的内容,然后,将选项代入原文验证真 伪。 四、客观题答题三步骤 3 / 32 【例题精讲】 例 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理 水(节选) 鲁 迅 当两位大员回到京都的时候,别的考察员也大抵陆续回来了,只有禹还在外。他们在家里休息了几天,水利局 的同事们就在局里大排筵宴,替他们接风。这一天真是车水马龙,不到黄昏时候,主客就全都到齐了,院子里却已 经点起庭燎来,鼎中的牛肉香,一直透到门外虎贲的鼻子跟前,大家就一齐咽口水。酒过三巡,大员们就讲了一些 水乡沿途的风景,芦花似雪,泥水如金,黄鳝膏腴,青苔滑溜……等等。微醺之后,才取出大家采集了来的民食来, 都装着细巧的木匣子,盖上写着文字,有的是伏羲八卦体,有的是仓颉鬼哭体,大家就先来赏鉴这些字,争论得几 乎打架之后,才决定以写着“国泰民安”的一块为第一,因为不但文字质朴难识,有上古淳厚之风,而且立言也很 得体,可以宣付史馆的。 局外面也起了一阵喧嚷。一群乞丐似的大汉,面目黧黑,衣服破旧,竟冲破了断绝交通的界线,闯到局里来了。 卫兵们大喝一声,连忙左右交叉了明晃晃的戈,挡住他们的去路。 “什么?——看明白!”当头是一条瘦长的莽汉,粗手粗脚的,怔了一下,大声说。 卫兵们在昏黄中定睛一看,就恭恭敬敬的立正,举戈,放他们进去了。 局里的大厅上发生了扰乱。大家一望见一群莽汉们奔来,纷纷都想躲避,但看不见耀眼的兵器,就又硬着头皮, 定睛去看。头一个虽然面貌黑瘦,但从神情上,也就认识他正是禹;其余的自然是他的随员。 这一吓,把大家的酒意都吓退了,沙沙的一阵衣裳声,立刻都退在下面。禹便一径跨到席上,并不屈膝而坐, 却伸开了两脚,把大脚底对着大员们,又不穿袜子,满脚底都是栗子一般的老茧。随员们就分坐在他的左右。 “大人是今天回京的?”一位大胆的属员,膝行而前了一点,恭敬的问。 “你们坐近一点来!”禹不答他的询问,只对大家说。“查的怎么样?” 大员们一面膝行而前,一面面面相觑,列坐在残筵的下面,看见咬过的松皮饼和啃光的牛骨头。非常不自在— —却又不敢叫膳夫来收去。 “禀大人,”一位大员终于说。“倒还像个样子——印象甚佳。松皮水草,出产不少;饮料呢,那可丰富得很。 百姓都很老实,他们是过惯了的。” “卑职可是已经拟好了募捐的计划,”又一位大员说。“准备开一个奇异食品展览会,另请女隗小姐来做时装 4 / 32 表演,来看的可以多一点。” “这很好。”禹说着,向他弯一弯腰。 “不过第一要紧的是赶快派一批大木筏去,把学者们接上高原来。”第三位大员说,“学者们有一个公呈在这 里,他们以为文化是一国的命脉,学者是文化的灵魂,只要文化存在,华夏也就存在,别的一切,倒还在其次……” “他们以为华夏的人口太多了,”第一位大员道,“减少一些倒也是致太平之道。况且那些不过是愚民,那喜 怒哀乐,也决没有智者所推想的那么精微的。……” “放他妈的屁!”禹心里想,但嘴上却大声的说道:“我经过查考,知道先前的方法:‘湮’,确是错误了。 以后应该用‘导’!不知道诸位的意见怎么样?” 静得好像坟山;大员们的脸上也显出死色,许多人还觉得自己生了病,明天恐怕要请病假了。 “这是蚩尤的法子!”一个勇敢的青年官员悄悄的愤激着。 “卑职的愚见,窃以为大人是似乎应该收回成命的。”一位白须白发的大员,这时觉得天下兴亡,系在他的嘴 上了,便把心一横,置死生于度外,坚决的抗议道:“湮是老大人的成法。‘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老大人升天还不到三年。” 禹一声也不响。 “况且老大人化过多少心力呢。借了上帝的息壤,来湮洪水,虽然触了上帝的恼怒,洪水的深度可也浅了一点 了。这似乎还是照例的治下去。”另一位花白须发的大员说,他是禹的母舅的干儿子。 禹一声也不响。 “我看大人还不如‘干父之蛊’,”一位胖大官员看得禹不作声,以为他就要折服了,便带些轻薄的大声说, 不过脸上还流出着一层油汗。“照着家法,挽回家声。大人大约未必知道人们在怎么讲说老大人罢……” “要而言之,‘湮’是世界上已有定评的好法子,”白须发的老官恐怕胖子闹出岔子来,就抢着说道。“别的 种种,所谓‘摩登’者也,昔者蚩尤氏就坏在这一点上。” 禹微微一笑:“我知道的。有人说我的爸爸变了黄熊,也有人说他变了三足鳖,也有人说我在求名,图利。说 就是了。我要说的是我查了山泽的情形,征了百姓的意见,已经看透实情,打定主意,无论如何,非‘导’不可! 这些同事,也都和我同意的。” 他举手向两旁一指。白须发的,花须发的,小白脸的,胖而流着油汗的,胖而不流油汗的官员们,跟着他的指 头看过去,只见一排黑瘦的乞丐似的东西,不动,不言,不笑,像铁铸的一样。 (有删改)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一段中,洪灾中的民间疾苦被筵宴上大啖酒肉的大员们转化为“水乡沿途的风景”等谈资,这不仅是讽刺, 更表达了忧愤。 B.鲁迅善以细节传神,文中写胖大官员脸上“流出着一层油汗”,与写祥林嫂“眼珠间或一轮”一样,都是以外 在细节刻画人物内在特征。 C.针对禹提出的“导”的治水方法,众大员软硬兼施,口口声声“老大人”,是以所谓“孝”给禹施压,实质上还 是反对禹的变革。 D.文中有意使用“水利局”“时装表演”“摩登”等现代词语,以游戏笔墨颠覆了“大禹治水”的严肃性与真实性, 从而传达出历史的虚无感。 8.鲁迅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 是中国的脊梁。”请谈谈本文是如何具体塑造这样的“中国的脊梁”的。(6分) 9.《理水》是鲁迅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一篇,请从“故事”与“新编”的角度简析本文的基本特征。(6分) 7.D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 5 / 32 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 判断。“以游戏笔墨颠覆了‘大禹治水’的严肃性与真实性,从而传达出历史的虚无感”错误,鲁迅从反顾历 史和讽喻现实的目的出发,打破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在上古时代的神话世界里插入大量的现代人事,使作品逸 出了传统历史小说的范围,呈现出鲜明的怪诞性和讽刺喜剧情调。故 D错误。 8.(1)外貌描写。作者描写了“一群乞丐似的大汉,面目黧黑,衣服破旧”,写他破黑瘦的面目、粗手粗脚。(2) 语言描写。简短有力的语言,突出人物的朴素、沉着、坚定、务实和富于远见卓识。(3)对比手法。通过大 禹和大臣们的对比来刻画形象大禹脚踏实地、埋头苦干、拼命硬干的精神和勇于改革的胆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把握塑造人物形象手法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明确常见的刻画人物的手法, 主要有: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正面描写(直接描写),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白描和工笔等。对小说塑造形象手法类的题目,一般组织答案的步骤:第一步,指明小说运用了哪一种描写手 法。第二步,结合具体情节分析这种描写手法在文句中是如何体现的。第三步,明确有何效果或作用。要点明 此手法突出了人物的什么形象特点。大禹形象的塑造,体现了鲁迅在 30年代中国内忧外患、灾难频仍的严峻 形势下对宏扬民族优秀文化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的高度重视。其时,国内政局黑暗、民生凋敝,日军加紧侵 略,国土不断沦丧,舆论界弥漫着悲观失望的调子。为此,鲁迅写作《理水》,赞颂大智大勇、自苦实干、公 而忘私的大禹,意在借古代的英雄人物及其所代表的民族精神的展现,激励国民的民族自豪感和自强意识,启 发国民直面现实灾难,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精英人物身上吸取力量。手法从肖像、语言、对比来分析。 9.(1)从内容上说,这篇小说取材于大禹治水的传说故事,但是作者虚构了很多原故事中不存在的人物和情节, 推陈出新。作品考查典籍博采文献,富有历史韵味;(2)“新编”表现为新的历史讲述方式,如细节虚构、 现代词语掺入、杂文笔法使用,作品充满想象力及创造性;(3)这篇小说以传说为基础,以新编为手法,体 现出一种创新思维。着眼于对历史与现实均作出关照,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性。 【解析】此题考查把握文本基本特征的能力。小说必须具备三个要素:人物、情节、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 境)。“虚构性”,是小说的本质。“捕捉人物生活的感觉经验”,是小说竭力要挖掘的艺术内容,其感觉经 验愈是新鲜、细微、独特、准确、深刻,就愈是小说化。“虚构性”与“捕捉人物生活的感觉经验”,是上述 要素中最能体现小说性质的东西。简单地说,小说就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 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体。《理水》的基本特征扣小说的人物,情节,主题三个要点去答题。作品中让人 们习见不惊的熟悉事物以陌生的面目出现,使事物蕴含的滑稽丑陋性质基于陌生化的艺术处理而变得尖锐、醒 目,消除习俗偏见涂抹在事物上的假相,给人们提供一个透视事物丑拙鄙陋本质的适当心理距离和最佳角度。 在《理水》中,鲁迅一方面依据史有所载的神话传说,塑造了上古时代治水英雄大禹的形象,同时又大胆突破 传统历史小说的形式规范,将 30年代中国社会形形色色的丑陋乖讹现象披上历史的外衣,讽刺性地嵌入上古 时代的神话氛围里,刻画了文化山上的学者教授、视察大员、水利局官吏等众多喜剧角色,组成了一个古今杂 揉的怪诞世界。此外文本的“新”还体现在语言的运用上,在讲历史故事的同时揉进了诸如“水利局”“时装 表演”“摩登”等现代新词,尧舜的天下不仅有满嘴外语以做学问谋生的学者,还有幼稚园、飞车等古代根本 6 / 32 不存在的事物。鲁迅有意将现代话语和事物植入到古代的时空环境中,使时间错综交叉,呈现出非古非今、亦 古亦今的特征,使文本的结构呈现出反讽的艺术形态。这种奇诡的艺术构思最典型地体现了作家在《故事新 编》中所追求的“故”事“新”编的独特艺术风貌。 例 2.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知识点 3.主观题答题方法 一、把握情节线索,鉴赏环境描写 (一)小说情节类题目答题步骤 步骤一 把握故事情节最基本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和核心事件。 步骤二 划分层次,梳理概括情节内容。 步骤三 分析情节结构方面的特点。要弄清楚: (1)故事叙述的线索、顺序和人称; (2)情节结构安排的特点。如开头与结尾有何特点,中间是如何展开的; (3)情节安排的技巧,如呼应、伏笔、对比、衬托等。 步骤四 整体思考情节与人物、主题的关系,包括情节的审美效果和读者效果。 步骤五 密切结合题干组织答案 7 / 32 环境(景物)描写常用手法 描写 技巧 ①白描(粗笔勾勒、突出特征)与工笔(精雕细琢、浓墨重彩) ②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点面结合,色彩的渲染、衬托 ③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 描写 角度 ①感官角度——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 ②观察角度——定点观察、移步换景、点面结合 ③写景顺序——远近结合、高低结合、内外结合 描写 作用 内容: ①表现地域特色和时令特征等,突出环境特点,营造意境。 ②交代时间、地点,暗示社会环境,如背景习俗、思想观念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特征。 ③渲染某种气氛,奠定情感基调,感染读者或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结构 ①暗示或推动情节发展。 ②为后面情节的发展做铺垫或制造悬念。 ③有时作为情节发展的线索,使文脉更清晰或有起伏波折。 ④相互照应(照应标题或开头或结尾等),使文脉更加紧凑完整。 主题 突出人物形象,暗示了文章主旨 8 / 32 【答题规范】 (一)线索作用题 思维规范:①组织材料,贯穿全文;②结构清晰,情节集中; ③使行文富于变化;④利于表现人物;⑤揭示主题。另外,要注意线索串联起哪些内容(其实就是文本的基本内容)。 必须扣住线索的内容分析其艺术效果,不能硬贴标签。 (二)情节(细节,句段)作用题 思维规范:①情节与其他情节的关系。需要考虑这一情节在全文中的位置:开头(引起下文、为下文做铺垫、设 置悬念),中间(推动情节发展),结尾(呼应上文)等。②情节与小说环境的关系。常用术语有突出(烘托、交代)人物 活动的环境,使环境更具典型性等。③情节 与人物形象的关系。也就是情节本身对人物性格(形象)塑造上的具体作 用:塑造了……,表现了……,突出了……④情节与小说主题的关系。常用答题术语:揭示(表达、寄托、暗示)了…… 的主题,深化主题,突出主题等。⑤情节与读者感受的关系。常用答题术语有吸引读者注意力、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引发读者思考等。 (三)情节手法题 思维规范:要从两方面思考:一是准确判断手法(技巧、特点)是什么,二是联系文本分析作用或效果。准确判断 情节技巧、结构特点,其角度有:①叙述角度(顺叙、倒叙、插叙等),②叙述人称(第三人称或第一人称),③情节技巧 (伏笔、对比、衬托、悬念等),④结构特点(开头与结尾有何特点等)。 分析技巧的艺术效果一般是从情节、人物、环境、主题、读者角度思考。 【例题精讲】 例 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到梨花屯去 何士光 这故事开场时是颇为平淡的,只是后来,马车快要进梨花屯,而两个乘客也沉默时,回过头来看一看,兴许才 有一点故事的意味…… 一辆马车从白杨坝出来,车夫是个老人家。在一座石桥旁,他把一个中年人让到车上来。看得出,这是位下乡 干部。 天色好晴朗。水田还没有栽上秧子,但包谷已长得十分青葱,初夏的山野,透露着旺盛的生命力,叫人沉醉不 已。碎石的马路拐弯了,爬坡了,又拐弯了,又爬坡了。不时有布谷在啼叫,车上的人似乎打起盹来了。 不知过了多久,马车停住。打盹的干部猛地抬头,看见有人正上到车上来。 “啊,谢主任?”来人犹豫地打招呼,似乎有些意外。 “是……老赵同志?”谢主任嗫嚅了一下,也有些突然。 车抖了一下,从横过路面的小小水沟上驶过。 谢主任把香烟掏出来,递一支给老赵:“去梨花屯?”语气中有和解的意味。 老赵谨慎地回答:“是。” “去包队吗? “是。胜利大队。” “我也是!”谢主任和蔼地笑起来,“我们都是十回下乡九回在,老走梨花这一方! 笑颜使气氛松动起来。三只白鹤高高飞过,不慌不忙扇动着长长的翅膀,在蓝天里显得又白又亮…… 9 / 32 “老赵,”谢主任开诚布公地谈起来,“我一直想找机会和你谈谈呢!为七六年秋天在梨花挖那条沟,你怕还 对我有些意见呐! “谢主任,你说到哪里去了!” “实事求是嘛!当时我是工作队的负责人,瞎指挥是我搞的,该由我负责!有人把责任归到你头上,当然不应 当!” “我……” “我也明知那条沟不该挖,一气就占了四十亩良田。但当时压カ大啊;上边决定要挖,社员不同意挖,是我硬 表了态:我叫挖的,我负责!” “这种表态,”老赵想了一想,“我也表过……” “那是因为我先表嘛!”谢主任接过话头,“老赵,去年报上有篇报道,你读过没有?” “哪一篇?” “谈得真好!”谢主任不胜感慨地说,“是基层干部座谈。总结说:上面是‘嘴巴硬’,基层干部是‘肩膀硬’! 基层干部负责任。像是报道的安徽……” 路转了一个大弯一一在一座杉树土岗前好像到了尽头,接着又一下子在马车前重新展现出来,一直延伸到老远 的山垭口… “正是这样嘛!”谢主任点头,“那条沟,责任由我负!” “我也有责任!那是分派给我的任务。如果不是我催得紧,态度那样硬,说不定就挖不成!责任归我负!” 双方都有诚恳的态度,气氛十分亲切了,甚至到了甜蜜的地步。 路旁出现了一条水沟,水欢快地流淌着,发出叫人喜悦的响声…… 他们无拘无束地谈下去了。谈形势,谈这次去梨花屯纠正“定产到组”中出现的种种偏差,等等。后来,拉起 家常来了…… 越近梨花屯,地势就越平坦,心里也越舒畅。突然,谢主任拍了拍赶车老汉的肩膀:“停一停!” 老人家把缰收住了。 “两年多没到梨花,看看那条沟怎样了!” 坝子上水田一块接着一块,已经犁过了。带着铧印的泥土静静地横陈着,吸收着阳光,像刚切开的梨子一样新 鲜,透着沁人心脾的气息…… 看不见那条沟。 谢主任问车夫:“老同志,那条沟是不是在这一带?” “咹?”老人家听不清。 老赵大声说:“沟——挖过一条沟啊!” “嗯,”老人家听懂了,点点头,“是挖过一条沟。唔,大前年的事喽,立冬后开挖的。分给我们六个生产队, 每个劳力摊一截。我都有一截呢!顶上头一段,是红星队……” 看来老人家说起话来是絮絮不休的。老赵终于打断了他:“现在沟在哪里?” “哪里?”老人家摇着头,“后来填了嘛,去年,开春过后……” 谢主任问:“哪个喊填的?” “哪个?”老人家认真地想了一回,“没有哪个。是我们六个队的人商量的。总不成就让它摆在那里,沟不沟 坎不坎的!唔,先是抬那些石头。论挑抬活路,这一带的人都是好手,肩膀最硬……” 像我们在乡下会碰到的许多老人家一样,这位老人也有着对往事的惊人记忆。也许平时不大有机会说话,一旦 有人听,他们就会把点点滴滴说得详详细细,有几分像自言自语,牵连不断地说下去。说下去,平平静静的,像是 在叙述别人的而不是自身的事情,多少波澜都化为了涓涓细流,想当初虽未必如此简单,而今却尽掩在老人家略带 沙哑的嗓音里了。 后来,老赵提醒他:“老人家,我们走吧!” 老赵的声意,柔和得有些异样。而且不知为什么,这以后不论是老赵还是谢主任,都没再说一句话。 啊,前面,杂树的碧绿和砖瓦的青灰看得见了。是的,梨花屯就要到了! 1979年 5月(有删改) 10 / 32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中的“包队”“定产到组”等词语,以及关于“安徽”的报道,都指向改革初期的现实,在今天又使 小说具有记录历史的意味。 B.谢主任感慨报道中基层干部的“肩膀硬”,而赶车老人随后提及这一带做挑抬活路的农民们“肩膀最硬”, 对谢主任予以嘲讽与回击。 C.小说前半部分描写了两个下乡干部逐步消除因挖沟曾产生的隔阂,后半部分转而描写赶车老人讲述填沟等往 事,进一步深化了时代主题。 D.小说多次写到路,“拐弯”“爬坡”“重新展现”“越来越平坦”等,既是写实,又使最后一段自然地传 达出“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愿景。 8.小说中有多处景物描写,请分析其功能。(6分) 9.两个乘客为什么沉默?小说为什么首尾均有这一细节?请结合全文分析。(6分) 7.B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这类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 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 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注意文意、情感、人物的形态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 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B项,分析不当,赶车老人说这一带做挑抬活路的农民“肩膀最硬”,没有对谢主任嘲 讽和回击的意思,而是对那些农民们的赞美。故选 B。 8.①到梨花屯去的沿途风景,为故事开展提供自然背景;②以景物描写的插入来配合氛围的变化以及谢赵二人的 心理变化;③使小说具有清新的田园风格,流露出生机勃勃的时代气息。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环境描写作用的能力。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社会环境描写的主 要作用: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分析社会环境描写必须结合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 什么样的社会现实。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交待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天气,表现地域 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奠定感情基调;推动故 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作铺垫;暗示社会环境,揭示社会本质特征,也就是交代背景;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 物性格;象征暗示作用;揭示或者深化作品主题;给读者带来一定的审美愉悦等。本文有多处环境描写,它 们本身就是去梨花屯的沿途风景,也是故事开展的自然背景;而“三只白鹤高高飞过……在蓝天里显得又白又 亮”“路旁出现一条水沟,水欢快地流淌着,发出叫人喜悦的响声……”等处景物描写还烘托表现了谢赵二人 的心理变化;小说多处以初夏的山野风光作为背景,包谷、布谷、白鹤、流水、水田、泥土……这些意象散发 着浓厚的乡土气息和醉人的诗情画意,使小说也洋溢着清新的田园风格,流露出生机勃勃的时代气息。 9.第一问:两个乘客的沉默,是由于赶车老人的话使他们产生触动,并陷入沉思。第二问:首尾都写到两个乘客 的沉默,既是结构上的呼应,也强调了沉默之中含有深意;小说在开头提示“回过头来看一看”,结尾又说“不 知为什么”,都指引读者去思考这个看似平淡的故事中所包含的深刻意味。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把握文章内容、分析小说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筛选信息就是根 据一定的目的要求,经过辨别把相关的信息提取出来,前提是审清题目要求,筛选出的信息要与题目有关;而 整合信息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将文中相关的而又分散的信息集中起来,并加以处理。答题方法是:先筛 选并提取文中重要信息,然后再进行归纳、综合、概括、提炼,形成简洁而正确的答案。理解语段的作用,一 般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分析。开头段的作用大致有: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增加事情的真实性;总领 全文;点题;奠定感情基调;推动情节发展;反映人物的性格或品质;制造悬念,引起阅读的兴趣。中间段的 作用一般是:承上启下,照应铺垫。结尾段在结构方面的作用有:总结上文;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 照应题目或照应开头等。在内容方面的作用有:画龙点睛、点明中心或深化中心;抒发作者的情感;表现人物 的品质、精神或性格;言有尽而意无穷,留下想象的空间;引起读者注意、思考。第一问要求筛选“两个乘客 为什么沉默”。关键句:“老赵提醒他:‘老人家,我们走吧!’”“老赵的声音,柔和得有些异常”以及文 章倒数第四段内容,都在暗示赶车老人的话使老赵、谢主任产生触动,并陷入沉思。第二问要求分析小说首尾 部分细节描写的作用,首尾都写到两个乘客的沉默,既是结构上的呼应,也强调了沉默之中含有深意;小说在 开头提示“回过头来看一看,兴许才有一点故事的意味”,结尾又说“不知为什么”,都指引读者去思考这 个看似平淡的故事中所包含的深刻意味。 例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题。 暗斗 陈德鸿 11 / 32 柳爷家门前来了个干瘦的老头儿,五十多岁模样,穿得破破烂烂,像个要饭花子。 管家马三给他拿了两个慢头,他没接,却从怀里掏出一张皱巴巴的纸来。 马三瞭了那纸一眼,咋? 那人把纸放进怀里说,我姓林,我有膏药能治你家柳爷的病。 柳爷从马上跌下来,右腿先是肿,接着使从腿弯处鼓出一个鸡蛋大的包,溃烂后不停地流脓血,窝在床上已近 半年。这期间,马三和柳爷在城里当警察局长的儿子柳仁昌四处寻医,大洋花了不下三百,各种方子积了能有半尺 厚,柳爷中药西药不知吃了多少,腿的症状却不见一丝好转。 柳爷无奈,差马三四处张贴告示,称治好此病者,赏大洋三百,慢慢又涨到了五百。 林先生来到柳爷床前,伸手在柳爷的右腿上下摸了摸,摸到腿弯处,猛然一使劲,一股乌黑的浓血立刻从溃烂 处涌了出来,柳爷“哎呦”一声,额上冒出一层冷汗。林先生从怀里掏出一贴温好的膏药,扯开,端端地贴在疮口上, 转身便往外走。 先生请留步,柳爷急忙叫住林先生,这就完了? 今天的完了。林先生说,等三天后能下地时我再来。 三天?下地?柳爷有些狐疑地盯着林先生,敢问先生住在哪里? 林先生说,我暂时住在东山的那座庙里。 那里太寒酸。柳爷说,先生若不嫌弃,可否到寒含小住? 多谢柳爷好意。林先生摆摆手,我觉得还是住在那里习惯。 也好,柳爷笑了笑,对马三说,快去多准备些吃食和一床新被褥,再准备一套新衣裤,马上给林先生送去。 林先生走后,柳爷叫过马三,跟他低声说了些什么,马三连连点头。 下午开始,贴膏药处开始有了异样,先是酥痒麻木,之后便是突突直跳。 三天之后,柳爷的右腿虽还有些痒痛,但感觉不再肿胀,便由马三扶着下了地,拄根拐杖,一点一点挪到了院 里。 马三说,姓林的这几天晚上一直待在庙里,白天有时会到镇上的“成记中药铺”坐坐,买些中药便走。 倒像是个郎中。柳爷“嗯”了一声,捋了捋下巴上的胡须,可他冷不丁冒出来为我治腿,究竟是为唅呢? 肯定为钱呗,马三笑嘻嘻地说。 恐怕不会这么简单。柳爷摇摇头,要真是那样,只能怪我多疑了。 正在这时,穿着一新的林先生来了,看上去比三天前年轻了许多。他看了看柳爷的右腿,换了一贴膏药说,把 拐杖扔掉试试。 柳爷把拐杖放到一边,迟疑着向前迈了一小步,站稳了,又向前迈了一小步,不长时间,便围着院里的花坛转 了一圈。他兴奋得满脸通红,对马三说,赶快去给林先生拿二百块大洋。 待马三走进屋里,林先生说,赏钱我一文不要。 这是为何?柳爷的眉毛动了动。 林先生说,这一是柳爷的腿尚未完全好,几天后还得再换回膏药。二是我有一件大事想求柳爷帮忙。 请尽管说。柳爷笑了,在这地界,没有我办不成的事。 那就好。林先生放低声音,我想让柳爷帮忙把县城大牢里的张志安弄出来。 你和他是?柳爷愣了一下,不解地盯着林先生,那人可是共匪,怕是很快就要问斩了。 既然柳爷为难,我就只好告辞了,林先生起身想走。 慢,柳等想了想,捋了捋下巴上的朝须说,容我三天时间。 那就有劳柳爷了,林先生冲柳爷抱了下拳,柳爷放心,待我见到张志安,马上就来换最后一贴膏药,用不了几 天,柳爷的腿就彻底好了。 张志安半夜成功“越狱”,可直到第二天傍晚,柳爷仍没有等来林先生。柳仁昌急了,爹,这小子不会偷摸溜了 吧? 往哪儿溜?柳爷白了柳仁昌一眼,马三和十几个家丁还有你的几个人不一直在庙周围盯着吗? 那我也有些担心,柳仁昌说,啊,为了这个共匪的事,我可是担着很大风险的。 同我这条腿比,哪个更重要?柳爷拍了拍自己的右腿,再说了,就那么个孤山,屁股大点地方,那个共匪跑得 12 / 32 了吗?我估摸着,姓林的这条鱼不比那个共匪小。 是,是,爹英明,柳仁昌赔着笑。 柳爷又道,只是这样做,太不讲究了。 无毒不丈夫,管它呢。柳仁昌说,咱要是再把姓林的药方子弄来,可就发大财了。 柳爷有些得意地捋了捋下巴上的胡须说,你千万记住了,一定要等他给我换完膏药,你们的人才能动手。 柳仁昌说,爹,你就放心吧。 天擦黑时,马三一个人匆勿跑了回来。 柳爷的脸一下子黑了,人呢? 马三擦擦汗,我们从山上一路跟着姓林的和那个共匪下来,他们直接进了“成记中药铺”,可能去配膏药了。 进去多长时间了?柳仁昌忙问。 也就一刻钟吧。马三说,我刚把弟兄们布置好就回来报告了。 坏事了。柳仁昌剁了下脚,扯着噪门儿喊了几声,叫出藏在柳爷家中的十几个警察,直奔“成记中药”而去。一 行人呼啦啦冲进铺里,连半个人影都没瞧见,只是在柜台上找到一贴药和一张纸,纸上写着:柳爷,请把这贴膏药 换上,三天后揭下去,你的腿就完全好了。 柳爷犹豫再三,终未敢换这最后一贴膏药。几天后,他的右腿又开始肿胀起来。 (有删改)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构思巧妙,林先生的真实身份,开头并未点明,直到第二次医腿柳爷道出张志安身份时,才从侧面揭 晓。 B.“柳爷又道,只是这样做,太不讲究了”说明柳爷心中还念及医腿的恩情,“太不讲究”体现柳爷在良心上过不 去。 C.小说描写人物简约传神,颇见功力,如“马三瞭了那纸一眼”“马三笑嘻嘻地说”,寥寥几笔便勾勒出人物形象。 D.“成记中药铺”是人物活动的场所,在情节发展中有重要作用,与《林教头风雪山神》中的山神庙有相似之 处。 8.小说题为“暗斗”,林先生和柳爷是如何“暗斗”的?请围绕主要情节简要分析。(6分) 9.小说结尾处写柳爷终未敢换最后一贴膏药,这样处理有什么作用?(6分)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 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 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确定正误。B项,“说明柳爷心中还念及医腿的恩情”“体现柳爷在良心上过不去” 错误。结合“柳爷有些得意地捋了捋下巴上的胡须说,你千万记住了,一定要等他给我换完膏药,你们的人才能动 手”“柳爷犹豫再三,终未敢换这最后一贴膏药”“我估摸着,姓林的这条鱼不比那个共匪小”等分析,“念及医腿的恩 情”“在良心上过不去”分析鉴赏有误。 8.小说题为“暗斗”,林先生和柳爷是如何“暗斗”的?请围绕主要情节简要分析。(6分) 【答案】①为救张志安,林先生以医腿为名接近柳爷,柳爷起疑并派人暗中监视;②林先生施压要求救人,柳爷欲 擒故纵,答应“救人”,但心里谋划腿好之后再一网打尽;③柳爷暗中设伏,布置抓捕,林先生全身而退。(每点 2 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本内容及分析作品情节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小说题 为‘暗斗’,林先生和柳爷是如何‘暗斗’的?请围绕主要情节简要分析”,需要围绕文本内容分析“暗斗”的过程。结合 “那人把纸放进怀里说,我姓林,我有膏药能治你家柳爷的病”“林先生从怀里掏出一贴温好的膏药,扯开,端端地 贴在疮口上,转身便往外走”“林先生走后,柳爷叫过马三,跟他低声说了些什么,马三连连点头”“马三说,姓林的 这几天晚上一直待在庙里,白天有时会到镇上的‘成记中药铺’坐坐,买些中药便走”等分析,为救张志安,林先生 以医腿为名接近柳爷,柳爷起疑并派人暗中监视。结合“林先生放低声音,我想让柳爷帮忙把县城大牢里的张志安 弄出来”“柳爷白了柳仁昌一眼,马三和十几个家丁还有你的几个人不一直在庙周围盯着吗”“柳爷拍了拍自己的右 腿,再说了,就那么个孤山,屁股大点地方,那个共匪跑得了吗?我估摸着,姓林的这条鱼不比那个共匪小”“柳仁 13 / 32 昌说,咱要是再把姓林的药方子弄来,可就发大财了。柳爷有些得意地捋了捋下巴上的胡须说,你千万记住了,一 定要等他给我换完膏药,你们的人才能动手”等分析,林先生施压要求救人,柳爷答应“救人”,但心里谋划腿好之 后再一网打尽。结合“柳爷的脸一下子黑了,人呢”“我们从山上一路跟着姓林的和那个共匪下来,他们直接进了‘成 记中药铺’”“叫出藏在柳爷家中的十几个警察,直奔‘成记中药’而去。一行人呼啦啦冲进铺里,连半个人影都没瞧见, 只是在柜台上找到一贴药和一张纸,纸上写着:柳爷,请把这贴膏药换上,三天后揭下去,你的腿就完全好了”分 析,柳爷暗中设伏,布置抓捕,林先生全身而退。 9.小说结尾处写柳爷终未敢换最后一贴膏药,这样处理有什么作用?(6分) 【答案】①交代医腿的结局,使情节更为完整;②柳爷担心膏药有毒而未敢用,突出他的多疑;③耐人寻味,给读 者留下想象空间。(每点 2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鉴赏作品结尾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小说结尾处写 柳爷终未敢换最后一贴膏药,这样处理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需要概括最后一节的主要内容,然后结合情节 发展、人物形象塑造、主旨等方面分析。结合“柳爷犹豫再三,终未敢换这最后一贴膏药。几天后,他的右腿又开 始肿胀起来”“柳爷放心,待我见到张志安,马上就来换最后一贴膏药,用不了几天,柳爷的腿就彻底好了”等分析, 写柳爷犹豫再三未敢用,突出他的多疑。结尾交代了“暗斗”的结局,使文本情节发展完整。这样的结局耐人寻味, 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 二、概括形象特征,赏析塑造手法 (一)小说概括分析人物形象(性格)四角度 14 / 32 (三)小说分析不同形象作用 (四)小说分析塑造形象的手法 【答题规范】 15 / 32 解答形象特点与作用类的题目,我们可以参照以下环节组织答案: 一、分析形象(性格)特征 1.整体分析。 (1)概括类:定位人物身份(可略)+概括人物形象特征。 (2)分析类:定位人物身份(可略)+概括人物形象特征+结合文本分析。 2.局部分析。 分析人物语言、动作、心理、肖像等描写+联系上下文情节(可略)+概括出人物性格或心理。 二、分析形象作用 1.主要人物类:自身形象+社会意义+作者意图与读者效果。 2.次要人物类:自身作用+衬托主要人物作用+情节结构作用+主题作用。 3.物象类:自身作用+环境作用+人物作用+情节结构作用+点题作用。 【例题精讲】 例 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赵一曼女士 阿成 伪满时期的哈尔滨市立医院,如今仍是医院。后来得知赵一曼女士曾在这里住过院,我便翻阅了她的一些资料。 赵一曼女士,是一个略显瘦秀且成熟的女性。在她身上弥漫着拔俗的文人气质和职业军人的冷峻。在任何地方, 你都能看出她有别于他人的风度。 赵一曼女士率领的抗联活动在小兴安岭的崇山峻岭中,那儿能够听到来自坡镇的钟声,冬夜里,钟声会传得很 远很远。钟声里,抗联的兵士在森林里烤火,烤野味儿,或者唱着“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战士们哟”这些 都给躺在病床上的赵一曼女士留下清晰回忆。 赵一曼女士单独一间病房,由警察昼夜看守。 白色的小柜上有一个玻璃花瓶,里面插着丁香花。赵一曼女士喜欢丁香花。这束丁香花,是女护士韩勇义折来 摆放在那里的。听说,丁香花现在已经成为这座城市的“市花”了。 16 / 32 她是在山区中了日军的子弹后被捕的。滨江省警务厅的大野泰治对赵一曼女士进行了严刑拷问,始终没有得到 有价值的回答,他觉得很没面子。 大野泰治在向上司呈送的审讯报告上写道: 赵一曼是中国共产党珠河县委委员,在该党工作上有与赵尚志同等的权力。她是北满共产党的重要干部,通过 对此人的严厉审讯,有可能澄清中共与苏联的关系。 1936 年初,起一曼女士以假名“王氏”被送到医院监禁治疗。《滨江省警务厅关于赵一曼的情况》扼要地介 绍了赵一曼女士从市立医院逃走和被害的情况。 赵一曼女士是在 6 月 28 日逃走的。夜里,看守董宪勋在他叔叔的协助下,将赵一曼抬出医院的后门。一辆雇 好的出租车已等在那里。几个人上了车,车立刻就开走了。出租车开到文庙屠宰场的后面,韩勇义早就等候在那里, 扶着赵一曼女士上了雇好的轿子,大家立刻向宾县方向逃去。 赵一曼女士住院期间,发现警士董宪勋似乎可以争取。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分析,她觉得有把握去试一试。 她躺在病床上,和蔼地问董警士:“董先生,您一个月的薪俸是多少?” 董警士显得有些忸怩,“十多块钱吧……” 赵一曼女士遺憾地笑了,说:“真没有想到,薪俸会这样少。” 董警士更加忸怩了。 赵一曼女士神情端庄地说:“七尺男儿,为着区区十几块钱,甘为日本人役使,不是太愚蠢了吗?”董警士无 法再正视这位成熟女性的眼睛了,只是哆哆嗦嗦给自己点了一颗烟。 此后,赵一曼女士经常与董警士聊抗联的战斗和生活,聊小兴安岭的风光,飞鸟走兽,她用通俗的、有吸引 力的小说体记述日军侵略东北的罪行,写在包药的纸上,董警士对这些纸片很有兴趣,以为这是赵一曼女士记述的 一些资料,并不知道是专门写给他看的。看了这些记述,董警士非常向往“山区生活”,愿意救赵一曼女士出去, 和她一道上山。 赵一曼女士对董警士的争取,共用了 20 天时间。 对女护士韩勇义,赵一曼女士采取的则是“女人对女人”的攻心术。 半年多的相处,使韩勇义对赵一曼女士十分信赖。她讲述了自己幼年丧母、恋爱不幸、工作受欺负,等等。 赵一曼女士向她讲述自己和其他女战士在抗日队伍中的生活,有趣的、欢乐的生活。语调是深情的、甜蜜的。 韩护士真诚地问:“如果中国实现了共产主义,我应当是什么样的地位呢? " 赵一曼女士说:“你到了山区,一切都能明白了。” 南岗警察署在赵一曼女士逃走后,马上开车去追。 追到阿什河以东 20 多公里的地方,发现了赵一曼、韩勇义。董宪勋及他的叔父,将他们逮捕。 赵一曼女士淡淡地笑了。 赵一曼女士是在珠河县被日本宪兵枪杀的。 那个地方我去过,有一座纪念碑。环境十分幽静,周围种植着一些松树。 我去的时候,在那里遇到一位年迈的老人,他指着石碑说,赵一曼?我说,对,赵一曼。 赵一曼被枪杀前,写了一份遺书: 宁儿: 母亲对于你没有能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 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 母亲和你在生前是永久没有再见的机会了。希望你,宁儿啊!赶快成人,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我最亲爱 的孩子啊!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 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面牺牲的!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小说以“赵一曼女士”为题,不同于以往烈士、同志、英雄等惯常用法,称谓的陌生化既表达了对主人公 的尊敬之意,又引起了读者的注意。 17 / 32 B.“通过对此人的严厉审讯,有可能澄清中共与苏联的关系”,这既是大野泰治向上级提出的建议,也暗示他 已从赵一曼那里得到有价值的回答。 C.“他指着石碑说,赵一曼?我说,对,赵一曼。”两个陌生人之间有意无意的搭讪,看似闲笔,实则很有用 心,说明赵一曼仍活在人们的记忆里。 D.医院是“我”与赵一曼的连接点,小说由此切入主人公监禁期间鲜为人知的特殊生活经历,在跨越时空的精 神对话中再现了赵一曼的英雄本色。 5.小说中说赵一曼“身弥漫着拔俗的文人气质和职业军人的冷峻”,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 分) 6.小说中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 分) 【答案】1.B 正确率:85%,易错项:A 2.①文人的气质:喜欢丁香花,情趣不俗;时常深情、甜蜜地回忆战斗生活,文雅浪漫;用大义与真情感化青年,智慧过 人。②军人的冷峻:遭严刑拷打而不屈服,意志坚定;笑对即将到来的死亡,从容淡定;充满母爱又不忘大义,理智沉稳 3.既能表现当代人对赵一曼女士的尊敬之情,又能表现赵一曼精神的当下意义,使主题内蕴更深刻。可以拉开时间 距离,更加全面地认识英雄,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灵活使用文献档案,与小说叙述相互印证,使艺术描写更真实。 【解析】 1.B 项,“暗示他已从赵一曼那里得到有价值的回答”错误,根据原文第⑥段“滨江省警务厅的大野泰治对赵一曼 女士进行了严刑拷问,始终没有得到有价值的回答,他觉得很没面子”可知,大野泰治并没有从赵一曼那里得到有 价值的回答。选项分析鉴赏不正确。 2.本题考查对小说人物形象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时,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结合小说对人物外貌、语言、神态、 动作等方面的描写,分析人物形象的特点即可。赵一曼“拔俗的文人气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根据第⑤段 “白色的小柜上有一个玻璃花瓶,里面插着丁香花。赵一曼女士喜欢丁香花”,可知赵一曼虽然被监禁,但仍然爱 着丁香花,可见其高雅的情怀;根据第③段“冬夜里,钟声会传得很远很远。钟声里,抗联的士兵在森林里烤火、 烤野味……这些都给躺在病床上的的赵一曼女士留下清晰回忆”,可知赵一曼时常回忆往日的战斗生活,富有浪漫 精神;根据第 9段“她用通俗的、有吸引力的小说体记述日军侵略东北的罪行,写在包药的纸上”,第 2①段“对 女护士韩勇义,赵一曼女士采取的则是‘女人对女人’的攻心术”可知,赵一曼能用大义和真情感化他人,并采用 了一些艺术化的方式,具有知识分子的智慧。赵一曼“职业军人的冷峻”主要体现在:根据第⑥段“滨江省警务厅 的大野泰治对赵一曼女士进行了严刑拷问,始终没有得到有价值的回答,他觉得很没面子”,可知赵一曼遭到严刑 拷打不屈服,有钢铁般的意志;第⑦段“赵一曼女士淡淡地笑了”,可见赵一曼为国捐躯之际,从容赴死,有视死 如归的气魄;小说中赵一曼争取董警士和韩勇义时进行了长期的观察、思考,并采取了相应的手段,可见有军人般 的洞察力和执行力;小说最后的遗书则体现出赵一曼在充满母爱的同时也不忘国家大义,以身作则。 3.本题考查对小说艺术手法及其作用的理解分析能力。解答时,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从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主 题思想、艺术效果等角度分别分析小说历史与现实交织的作用即可。文章以“现实”开头,第①段“后来得知赵一 曼女士曾在这里住过院,我便翻阅了她的一些资料”,简单交代了现实情况,之后紧接着对历史中的赵一曼介绍描 绘,二者相互印证,显得更加真实可信,更有说服力;在人物塑造方面,文章既直接描写了历史中的赵一曼,又通 过对现实情况的描写侧面衬托出赵一曼的形象,如第 30 段“我去的时候,在那里遇见一位年迈的老人。他指着石 碑说,赵一曼?我说,对,赵一曼”,通过现实中两人的搭讪侧面表现出赵一曼仍被人铭记,使赵一曼的形象更加 立体完整;在故事情节方面,历史与现实的交织使小说的情节更加紧凑,如第⑥段"《滨江省警务厅关于赵一曼的 情况》扼要地介绍了赵一曼女士从市立医院逃走和被害的情况”就通过现实引出后文对赵一曼遇害的历史事实的描 写,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在主题思想上,历史与现实的交织使赵一曼的形象不仅仅停留在历史中,更有了丰富 18 / 32 的现实意义,突出了对赵一曼英雄精神的赞美和敬佩之情,使文章的内涵更加深刻。 例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题。 走眼 顾文显 ①那年月找专家看病恰似攀珠峰,要是能住上院,简直就是驾云了,至少老管深有体会。 ②老管站在省医院走廊,如同领小鸡崽的老母鸡突然发现当头俯冲下来一只鹰,慌乱得不知所措。在省城可不 比家乡那个城市,在这里再没人拿他当盘菜。老婆这病,明知没救,可如果不让她住住大医院就这么等死,老管心 里那会是什么滋味! ③那只鹰眨眼就变成一个穿夹克衫的人,朝他热情地伸出手:“管同志,听说嫂子看病遇上了难事?”老管只是 机械地点头,对方怎么认得来自小城的工人,怎么就知道叫他管同志,怎么就知道他老婆要看病? ④夹克让老管稍等,很随意地进入走廊尽头一间办公室,片刻出来冲老管招招手。老管如同遇上了蒙汉师,稀 里糊涂地跟了过去……不到十分钟,院长亲自给管妻看病,并安排她住进了高级病房。出乎意料的是,老妻死里逃 生,居然又活了六年半!老婆出院时,夹克来帮助办手续。老管又像是做梦,一分钱也没用他掏! ⑤夹克叫林秘书。林秘书带着老管走进一幢宽敞的居室,见到了省城的市长。市长温和地拍老管的肩膀称他老 哥,然后亲自让座,奉茶,老管惶惶地想,不是要割我的肾抵老婆看病的钱吧? ⑥市长微笑着说,你不必拘束,咱哥俩有前世的缘份呢。听说老哥目光如电,有点小玩意请老哥给掌掌眼。说 着,夹克衫就用黄绸子托过一件东西。老管吃了一惊,唐朝的文物,国宝级的!他哆嗦着双手,目光痴痴地盯着那 宝贝作声不得。市长说,它不是纸糊的,老哥把玩把玩。 ⑦拿在手里细看,老管那只手很快随意起来:“乱真,简直可以乱真!”“怎么,老哥看出是赝品?”林秘书脸色 如同锡纸,而市长依然微笑着。老管把那宝贝举到市长眼前,指出这东西的两处败笔:“古玩在唐代达到登峰造极, 特别是金银器,至今难以比拟。这物件模仿得惟妙惟肖,可细看仍有瑕疵。”“笑话,”市长仿佛重复着一个没有笑 点的笑话,“600万,弄个假货?” ⑧几天后,林秘书悄悄地对老管说,您老好运气来了。市长从来不给别人办事的,这回要把你调来省城工作。 老管脑袋摇成他家那破电扇:“不中不中……我算过卦,离开家乡,人就不旺性。”老管做梦都想进省城。可为熟人 安排工作是以权谋私。市长是老婆的救命恩人,老管害谁也不能连累市长! ⑨从此,老管经常跑省城。市长战友的儿子残疾,好可怜呀,市长就帮残疾孩子做收藏生意,好歹帮他混口饭 吃。残疾人倒腾的什么好玩意假玩意,都要经老管先过一眼。老管小时候受爷爷真传,加上悟性高,肯钻研,所以 从未走过眼。在那座中等城市里,他倒是第一把交椅,可这是省城,这是市长! ⑩老管成了市长的知己。没有理由不知己,那么平易近人的领导。老管往返省城的车费,市政府和他厂子抢着 报销。有人攀比老管不干活,厂长在大会上义正辞严:“谁敢攀比老管师傅?能让省城市长高看一眼,这是为提高咱 厂、咱市的知名度做贡献。哪个若也被市长看上,我不但不让他干活,还发他奖金!” ⑪老管这鉴定顾问做了 12年,从老管被人称作管老。期间有许多慕名者高薪聘他做顾问,管老摇头。除却巫 山不是云,除了市长,他谁也不伺候。 ⑫突然听说市长被双规了。听说市长是个巨贪,哪里有什么战友的残疾儿子,这市长………他老婆开古玩店替 他洗赃款,那些收藏品都是下属贿赂的!听说市长欣赏老管的眼光独到、为人性子耿直,才煞费苦心把他挖到跟前。 ⑬老管傻了。想破脑袋也不敢信那些传言,怎么可能。但是报纸上白纸黑字,若不是市长交待出比他更高的贪 官,枪子儿是吃定了!市长被判无期。管老悲痛欲绝,你说你要那么多钱干什么用?管老自认为市长是天下最好的 人。世上那么多清官,谁能帮助他老妻多活了六年半?哪个在大街上用黑眼仁看过他一眼?只有市长。 ⑭当年老伴走时,管老也没这么撕心裂肺过。市长判刑是法律的事,可他受人之恩不能负义。管老千里迢迢探 监去。知道监狱不让送吃的,他带去了一些钱。 ⑮憔悴苍老的市长隔着玻璃叹气:“老哥是第一个来看我的,那些下属平时孙子似的追随我,说的好话能甜倒 牙,如今半个人影也没见到。唉,走眼了,白混了这些年月,一个人也没看准。”管老叹气:“兄弟,你不交我这个 朋友算什么,千错万错的是不该得罪人民!走了,往后一年看你一回。” ⑯回到家,管老把珍藏多年的书卖了废品,换回一瓶酒,喝得昏天黑地。管老边哭边骂:“走眼了。人都看不 明白,我他娘的配看什么文物!”管老门外贴着一张纸条:本人洗手,不做鉴定。 19 / 32 ⑰陆续有人登门。本省的外省的,许以重酬请他做顾问。管老摇头:“眼神不中,不干了。”来人:“管老跟钱 有仇吗?” ⑱管老右嘴角使劲往下一咧,算是笑了笑。 (选自《小说月刊》,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对方怎么认得来自小城的工人,怎么就知道叫他管同志,怎么就知道他老婆要看病”,连用三个“怎么”,既 表现了老管内心的疑惑,也为后文的情节发展埋下了伏笔。 B.小说第⑧段划线句“市长从来不给别人办事的”与后文市长因巨贪而被双规形成对比,颇具讽刺意味。 C.本文运用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描写手法,生动凸显人物形象。 D.这篇小说通过老管带妻子到省城看病这件事,展现了普通人看病难的现实问题,引发读者的思考。 8.结合小说情节,简析老管这个人物形象的特点。(6分) 9.小说以“管老右嘴角使劲往下一咧,算是笑了笑”结尾,有何好处?(6分) 7.D 【解析】D项,“展现了普通人看病难的现实问题,引发读者的思考”分析有误。这篇小说通过老管带妻子到省 城看病这件事,并不是为了表现普通人看病难的现实问题,而是为了提示人性的复杂。 8.①重情义,知恩图报:明知老婆的病没救了,依旧带老婆去省城大医院看病;为报市长救妻之恩,往返省城帮 市长鉴定文物,即便别人高薪聘请,也不动摇;知道市长因贪污被抓,虽痛心,依旧去探监。②有过硬的专业 知识,鉴定水平高:能很快地鉴别出一件唐朝文物是赝品;市长煞费苦心将他挖到跟前;许多人重金聘请他做 鉴定顾问。③明晓是非,不图名利:市长要将老管调入省城工作,老管知道这是以权谋私,婉拒了;把珍藏多 年的书卖了废品;不因别人的重酬而做顾问。(每点 2分) 【解析】本题要求分析老管这个人物形象的特点。“老婆这病,明知没救,可如果不让她住住大医院就这么等死, 老管心里那会是什么滋味!”老管不能让妻子等死,表明他是个重情义的人。市长救了老管的妻子,然后想让老 管到省城来上班,但老管知道安排熟人工作是以权谋私,他不想因此拖累市长,于是开始经常跑省城,帮市长 所说的战友的残疾儿子鉴别文物,其实他是报答市长的恩。这表明他知恩图报。市长特地为他老婆看病帮各种 忙,就是为了让他帮忙鉴定文物,并且他到市长那儿后,只在手里把玩一会就看出是赝品。并且结尾“陆续有人 登门。本省的外省的,许以重酬请他做顾问”,这些都表明老管鉴定水平高,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可为熟人安 排工作是以权谋私。市长是老婆的救命恩人,老管害谁也不能连累市长!”表明他明辨事非,有做人的原则。他 发现自己看错了人后,很痛心,将“管老把珍藏多年的书卖了废品,换回一瓶酒,喝得昏天黑地”表明他不看重 钱财。后来“本省的外省的,许以重酬请他做顾问”,老管都拒绝了,因为他不图名也不图利。 9.①刻画了人物心理,丰富了人物形象。“使劲往下一咧”表现了管老无奈、复杂、苦涩的心情;面对别人的不理 解,管老只能强颜作笑,丰富了管老不重金钱的形象。②管老的“笑”既扣标题,又深化主旨:鉴定文物从未走 过眼的管老,识人却走眼了,鉴物易识人难,揭示了人心、人性的复杂;管老视为知己的市长,却为了钱费尽 心思,贪污受贿,表达了现代社会金钱对人心的腐蚀作用,位居高位的公仆,抵不住金钱的诱惑,最终步入歧 途。③表达效果上:以管老之“笑”结尾,戛然而止,言有尽而意无穷,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引发读者深思。 (每点 2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小说以“管老,算是笑了笑”结尾的好处。从表现 人物形象的角度分析,结尾这句是对管 进行的神态描写,“右嘴角使劲往下一咧”这么努力地笑,这个笑是装出来的,内心实则苦恼,酸涩。大家不解 他有如此高的鉴别能力,为什么拒绝大好的赚钱机会,面对众人的不解,老管又不能解释,他真不爱财,只能 强颜欢笑罢了。从表现小说主旨的角度分析,老管使劲这一笑,实属无奈之笑,苦笑,他没想到自己“走眼了。 人都看不明白”,表明鉴物容易,识人难,表现人性复杂。另一方面,身为一市之长,却经受不住金钱的诱惑, 收受贿赂,变相让老管帮他捞钱,最终身陷囹圄。从表达效果上分析,结尾以老管一笑收束全文,能给读者以 丰富的想象空间。 三、赏析表达技巧和语言艺术 20 / 32 (一) 叙述人称和叙述视角 第一人称(有限视角) 第一人称只能局限于叙述人的所见所闻,与“有限视角”一样会受到一定的叙述限制,但它能使小说显得真实亲切, 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同时便于抒发感情。 第二人称 第二人称拉近了叙述者与人物之间的距离,增强了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第三人称(全知视角) 第三人称不受叙述者的见闻和感觉的约束,相对自由。它可以深入人物内心,将人物的心理活动告诉读者;还可以展示 不同人物在不同地点同时发生的事情。 (二) 叙述方式 顺叙: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倒叙:制造悬念,引人入胜。 插叙: (1)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完整,结构更严密,内容更充实。 (2)衬托中心人物,丰富情节,深化文章主题。 补叙: (1)对上文的内容做补充交代,有助于更好地表达主题。 (2)使文章结构完整,行文跌宕起伏,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若无补叙,就会影响故事的完整性。 平叙: (1)条理清楚,便于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 (2) 拓展作品容量。 (三)情节手法 手法 作用 21 / 32 悬念 悬念的主要作用是吸引读者,引人入胜,同时也能够突出核心事件。 抑扬 使文势曲折多变,使文章产生峰回路转、跌宕起伏的效果,增强作品的可读性。 照应 使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 伏笔 伏笔用得好,可使全文前后呼应,结构更严谨,情节发展更合理,前因后果更分明。 对比 对比的作用一般是渲染气氛、表现人物或突出主题。 衬托 衬托可以使文章更生动,人物、事物形象更突出,主题更鲜明。 铺垫 运用铺垫写法是为了蓄积气势,突出文章主旨。 突转\反转 突转常收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效果,对表现小说主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线索 1. 线索的安排:线索可以是单线,也可以是双线。双线一般是以作品中的两个主要人物(事件)分别进行的,可分为明 线和暗线,明线是人物活动或事件发展所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暗线是未直接描绘的人物活动或事件所间接呈现出来 的线索。 2.线索的作用:(1)贯穿全文情节,把全文的人物、事件串联起来,使作品浑然一体,结构完整严谨。(2)巧妙安排小说 的结构,便于揭示主题。 二、描写艺术 (一)人物形象塑造手法 人物形象塑造手法 作用阐释 直接(正面) 描写 肖像、神态、动作 描写 更好地展现人物的内心及性格特征。 突出人物特 点,展现人 物性格品质 语言描写 (1)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 (2)描摹人物的语态,使形象刻画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心理描写 直接表现人物思想和内在感情,表现人物思想品质,推动情节 发展。 间接(侧面) 描写 借助其他人物对 比衬托,借助物象 衬托,借助环境烘 托 引发读者的联想、想象,含蓄曲折地表现人物形象。 三、语言艺术 (一)理解小说句子的含意 22 / 32 含蓄句\哲理 句 把握三个层面:第一“句表意”,第二“句内意”,第三“句外意”。从“句表意”出发,联系 语境,结合“句内意”,拓展至全篇,进而理解“句外意”。 修辞句 注意两个步骤:第一步,判定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格;第二步:结合语境和文本情感探求其本意。 (二)理解小说语句的作用 内容作用 ①揭示文章主旨,表明文章中心;②点题。 结构作用 ①统领全文,引出下文;②为下文做铺垫,埋伏笔;③巧设悬念,引人入胜;④画龙点睛,深化 主题;⑤承上启下,过渡衔接;⑥对比衬托,铺陈渲染;⑦照应全文,首尾呼应。 感情作用 ①创设背景,渲染气氛;②奠定全文情感基调;③烘托人物情感,推动情节发展;④借景抒 情,托物言志;⑤言有尽而意无穷,引人遐思。 (三)鉴赏小说的语言艺术 词语锤炼 词语运用的准确、简练、生动、形象,叠音词、拟声词的效果,动词、形容词、副词等的表现力。 句式选择 长短句的交错运用,整句与散句的运用效果,书面语与口语的特殊表达作用等。 手法运用 (1)修辞格的效果。(2)表达方式的作用,叙述、议论、描写(正侧结合、动静结合、点面结合和 白描等)。 整体风格 平实、清新、华丽、幽默、辛辣、自然、简洁明快、含蓄深沉、寓庄于谐、口语化、生动形象、 有地方色彩、富有情趣等。 小说三步骤解答手法技巧题 23 / 32 理解句子含意四要领 ①结合全文主旨和情感是理解语句的基础; ②突破重要词语的含义是理解语句的关键; ③透过表层意义的深挖是理解语句的重点; ④务求分层概括和答题是理解语句的要点。 分析句子作用三层面 ①三层面:内容上、结构上、情感上。 ②三个层面常见作用要牢记,解题过程对号入座很重要;重内容、重情感、带结构。 ③分点回答,宁滥勿缺,多答多得益。 赏析语言艺术四要点 ①抓角度(词语、句式、手法、风格等) ②扣内容(析关键词、看上下文) ③析作用(主旨、情感)、明效果 ④剖感情(含蓄、直露,奔放、细腻) 【例题精讲】 例 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有声电影 老舍 二姐还没看过有声电影,可是她已经有了一种理论,在没看见以前,先来一套说法,不独二姐如此,此之谓“知 之为知之,不知为知之”也,她以为有声电影便是电机嗒嗒之声特别响亮而已,不然便是当电人——二姐管银幕上 的英雄美人叫电人——互相巨吻的时候,台下鼓掌特别发狂,以成其“有声”,她确信这个,所以根本不想去看。 但据说有声电影是有说有笑而且有歌,她才想开开眼。恰巧打牌赢了钱,于是大请客。二姥姥三舅妈,四姨, 小秃,小顺,四狗子,都在被请之列。 大家决定看午后两点半那一场,所以十二点动身也就行了。 到了十二点三刻谁也没动身。二姥姥找眼镜找了一刻来钟;确是不容易找,因为眼镜在她自己腰里带着呢。跟 着就是三舅妈找钮子,翻了四只箱子也没找到,结果是换了件衣裳。四狗子洗脸又洗了一刻多钟,总算顺当。 出发了。走到巷口,一点名,小秃没影了。折回家里,找了半点多钟,没找着。大家决定不看电影了,找小秃 更重要。把新衣裳全脱了,分头去找小秃。正在这个当儿,小秃回来了;原来他是跑在前面,而折回来找她们。好 吧,再穿好衣裳走吧,反正巷外有的是洋车,耽误不了。 二姥姥给车价还按着老规矩,多一个铜子不给。这几年了,她不大出门,所以现在拉车的三毛两毛向她要,不 是车价高了,是欺侮她年老走不动。她偏要走一个给他们瞧瞧.她确是有志向前迈步,不过脚是向前向后,连她自 己也不准知道。四姨倒是能走,可惜为看电影特意换上高底鞋,似乎非扶着点什么不敢抬脚,她过去搀着二姥姥。 要是跌倒的话,这二位一定是一齐倒下。 三点一刻到了电影院,电影已经开映。这当然是电影院不对;二姐实在觉得有骂一顿街的必要,可是没骂出来, 她有时候也很能“文明”一气。 既来之则安之,打了票。一进门,小顺便不干了,黑的地方有红眼鬼,无论如何不能进去。二姥姥一看里面黑 洞洞,以为天已经黑了,想起来睡觉的舒服;她主张带小顺回家。谁不知道二姥姥已经是土埋了半截的人,不看回 24 / 32 有声电影,将来见阎王的时候要是盘问这一层呢?大家开了家庭会议,不行,二姥姥是不能走的。至于小顺,买几 块糖好了,吃糖自然便看不见紅眼鬼了。事情便这样解决了。四姨搀着二姥姥,三舅妈拉着小顺,二姐招呼着小秃 和四狗子。看座的过来招待,可是大家各自为政地找座儿,忽前忽后,忽左忽右,离而复散,分而复合,主张不一, 而又愿坐在一块儿。直落得二姐口干舌燥,二姥姥连喘带嗽,四狗子咆哮如雷,看座的满头是汗,观众们全忘了看 电影,一齐恶声地“吃——”, 但是压不下去二姐的指挥口令。二姐在公共场所说话特别响亮,要不怎样是“外 场”人呢。 直到看座的电筒中的电已使净,大家才一狠心找到了座。不过,总不能忘了谦恭呀,况且是在公共场所。二姥 姥年高有德,当然往里坐。可是四姨是姑奶奶呀;而二姐是姐姐兼主人;而三舅妈到底是媳妇;而小顺子等是孩子; 一部伦理从何处说起?大家打架似的推让,把前后左右的观众都感化得直叫老天爷。好容易一齐坐下,可是糖还没 买呢!二姐喊卖糖的,真喊得有劲,连卖票的都进来了,以为是卖糖的杀了人。 糖买过了,二姥姥想起一桩大事——还没咳嗽呢。二姥姥一阵咳嗽,惹起二姐的孝心,与四姨三舅妈说起二姥 姥的后事来。老人家像二姥姥这样的,是不怕儿女当面讲论自己的后事,而且乐意参加些意见,如“别的都是小事, 我就是要个金九连环。也别忘了糊一对童儿!”这一说起来,还有完吗?说也奇怪,越是在戏馆电影场里,家事越显 着复杂。大家刚说到热闹的地方,忽,电灯亮了,人们全往外走,二姐喊卖瓜子的:说 起家务要不吃瓜子便不够派儿。看座的过来了,“这场完了,晚场入点才开呢。” 只好走吧。一直到二姥姥睡了觉,二姐才想起问:“有声电影到底怎么说来着?”三舅妈想了想:“管它呢, 反正我没听见。”还是四姨细心,说看见一个洋鬼子吸烟,还从鼻子里冒烟呢,“鼻子冒烟,和真的一样,你就说!” 大家都赞叹不已。(有删改)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小说塑造了市井妇女的群像,同时对其中人物也分别作了较为精细的刻画,如“外场”人二姐、“特意换上高 底鞋”的四姨、“不大出门”的二姥姥。 B. 在公共场所电影院观看具有私密性的“电人巨吻”并发狂鼓掌,或是在这一场合大谈家事而心安理得,都是作 者眼中当时社会生活的怪现象。 C. 小说开头部分写二姐等人对有声电影无知,结尾写大家对有声电影“赞叹不已”,较为完整地描写了普通市民 令人啼笑皆非的思想意识转变过程。 D. 小说标题为“有声电影”,既是指有声电影这一新奇事物, 也可指二姐等人在电影院里一系列“有声”的喧哗 表現,可谓一语双关。 5. 请结合二姐等人看有声电影的经过,简要分折小说所揭示的市民面对新奇事物的具体心态。(6 分) 6. 小说运用多种手法以取得语言的幽默效果,请从文中举出三处手法不同的例子,并简要分析。(6 分) 【答案】1.C 2.①对待新奇事物,还没亲见就先有说法,“不知为知之”,揭示出二姐等人傲慢无知的自大;②听说有声电影真 有新奇之处,就想“开开眼”,是一种从众、趋新的心态;③到了电影院后也不真的看电影,不愿对新奇事物进一 步了解探究,实质上是一种固步自封的心态;④对有声电影胡乱作出“共识”评价,隐含的是二姐等人面对新奇事 物时无所适从的焦虑不安。 3.①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知之”,或“一部伦理从何处说起”,借用并改换了经典语句,以造成幽默效果;② 如出门时二姥姥找眼镜、三舅妈找钮子,四狗子洗脸,同一行为模式重复多次,产生喜剧效果;③如“既来之则安 之,打了票”,或“忽前忽后,忽左忽右,离而复散,分而复合,主张不一,而又愿坐在一块儿”,将书面语与囗 语混搭,庄谐并出;④如“直落得二姐口干舌燥,二姥姥连喘带嗽,四狗子咆哮如雷,看座的满头是汗”,使用了 排比手法描写人物窘态,带有打油诗的该谐意味;⑤如二姐等人打架似的推让座位,“把前后左右的观众都感化得 直喊叫老天爷”,把抱怨说成“感化”,反话正说,既讽刺又幽默;⑥如二姐喊叫卖糖的,声音之大令人“以为是 卖糖的杀了人”,这种夸张令人忍俊不禁。 【解析】1.本题考查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情节作用、主题理解、标题作用的能力。首先通读全篇,通过对特定背 景下人物形象的分析,把握小说的主题,然后对照四个选项,逐一分析比照,最终确定答案。C 项,结尾虽然大家 25 / 32 对有声电影赞叹不已,但不是因为思想转变,他们没有真正了解有声电影,而是按照自己的想法胡乱作出的评价。 2.本题考查分析人物的形象特点的能力。题干“结合二姐等人看有声电影的经过”有很强的指导性,由此可知应该 按照事件发展过程中的每一个阶段进行概括分析。分别为:没看电影之前,刚刚听说了有声电影之后要去看,到了 电影院之后,看完电影之后。根据不同的发展阶段分析概括人物不同的心理。本题考查小说的语言手法及其效果, 是从一个具体的角度分析语言特色。 3.第一步是审题,抓住两个关键点,一是“取得语言的幽默效果”的“手法”,二是“举出三处手法不同的例子”和 “简要分析”。第二步,回到原文,找出三处运用了不同艺术手法且具有幽默的表达效果的句子。第三步,概括分析, 分点作答。书写答案要点时,既要点出句子所用的艺术手法,又要分析其所达到的幽默效果。 例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题。 天 嚣 赵长天 风,像浪一样,梗着头向钢架房冲撞。钢架房,便发疟疾般地一阵阵战栗、摇晃,像是随时都要散架。 渴!难忍难挨的渴,使人的思想退化得十分简单、十分原始。欲望,分解成最简单的元素:水!只要有一杯水, 哪怕半杯,不,一口也好哇! 空气失去了气体的性质,像液体,厚重而凝滞。粉尘,被风化成的极细极小的砂粒,从昏天黑地的旷野钻入小 屋,在人的五脏六腑间自由遨游。它无情地和人体争夺着仅有的一点水分。 他躺着,喉头有梗阻感,他怀疑粉尘已经在食道结成硬块。会不会引起别的疾病,比如矽肺?但他懒得想下去。 疾病的威胁,似乎已退得十分遥远。 他闭上眼,调整头部姿势,让左耳朵不受任何阻碍,他左耳听力比右耳强。 风声。丝毫没有减弱的趋势。 他仍然充满希望地倾听。 基地首长一定牵挂着这支小试验队,但无能为力。远隔一百公里,运水车不能出动,直升机无法起飞,在狂虐 的大自然面前,人暂时还只能居于屈从的地位。 他不想再费劲去听了。目前最明智的,也许就是进入半昏迷状态,减少消耗,最大限度地保存体力。 于是,这间屋子,便沉入无生命状态…… 忽然,处于混沌状态的他,像被雷电击中,浑身一震。一种声音!他转过头,他相信左耳的听觉,没错,滤去 风声、沙声、钢架呻吟声、铁皮震颤声,还有一种虽然微弱,却执着,并带节奏的敲击声。 “有人敲门!”他喊起来。 遭雷击了,都遭雷击了,一个个全从床上跳起,跌跌撞撞,竟全扑到门口。 真真切切,有人敲门。谁?当然不可能是运水车,运水车会揿喇叭。微弱的敲门声已经明白无误地告诉大家: 不是来救他们的天神,而是需要他们援救的弱者。 人的生命力,也许是最尖端的科研项目,远比上天的导弹玄秘。如果破门而入的是一队救援大军,屋里这几个 人准兴奋得瘫倒在地。而此刻,个个都像喝足了人参汤。 “桌子上有资料没有?当心被风卷出去!” “门别开得太大!” “找根棍子撑住!” 每个人都找到了合适的位置,摆好了下死力的姿势。 他朝后看看。“开啦!”撤掉顶门棍,他慢慢移动门闩。 门闩吱吱叫着,痛苦地撤离自己的岗位。当门闩终于脱离了销眼,那门,便呼地弹开来,紧接着,从门外滚进 灰扑扑一团什么东西和打得脸生疼的砂砾石块,屋里刹时一片混乱,像回到神话中的史前状态。 “快,关门!”他喊,却喊不出声。但不用喊,谁都调动了每个细胞的力量。 门终于关上了。一伙人,都顺门板滑到地上,瘫成一堆稀泥。 谁也不作声。谁也不想动。直到桌上亮起一盏暗淡的马灯,大家才记起滚进来的那团灰扑扑的东西。 是个人。马灯就是这人点亮的。穿着毡袍,说着谁也听不懂的蒙语。他知道别人听不懂,所以不多说,便动手 解皮口袋。 西瓜!从皮口袋里滚出来的,竟是大西瓜!绿生生,油津津,像是刚从藤上摘下,有一只还带着一片叶儿呢! 戈壁滩有好西瓜,西瓜能一直吃到冬天,这不稀罕。稀罕的是现在,当一口水都成了奢侈品的时候,谁还敢想 西瓜! 蒙古族同胞利索地剖开西瓜。红红的汁水,顺着刀把滴滴嗒嗒(原卷如此。应为“答答”——编者注)淌,馋人 26 / 32 极了! 应该是平生吃过的最甜最美的西瓜,但谁也说不出味来,谁都不知道,那几块西瓜是怎么落进肚子里去的。 至于送瓜人是怎么冲破风沙,奇迹般的来到这里,最终也没弄清,因为谁也听不懂蒙语。只好让它成为一个美 好的谜,永久地留在记忆中。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开头不仅形象地描写了风沙的狂暴,也细致具体地表现了人物的直觉印象与切身感受,烘托并渲染了 “天嚣”的恐怖气氛。 B.被困队员深陷绝境却调动起所有能量开门救助敲门人,送瓜人在被困队员生死关头奇迹般的出现,这都说 明生命奇迹无法解释。 C.小说善于运用细节表现人物,开门前试验队员一句“桌子上有资料没有?当心被风卷出去”,就体现了科 研工作者高度的责任意识。 D.试验队被困队员与素不相识的送瓜人之间的故事,不仅令人感动,还揭示出一个朴素而有意味的人生道理: 帮助别人,也是帮助自己。 命题点:对小说环境、情节、人物形象、艺术手法和主题等方面的分析综合、鉴赏评价。 解析:B.“这都说明生命奇迹无法解释”错误。小说突出了“帮助别人,也是帮助自己”这一主旨,并奏响了 各族人民支持祖国科研工作这一主旋律。 答案:B 5.小说以“渴”为中心谋篇布局,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5分) 命题点:分析作品结构——谋篇布局的好处。 解析:本题考查小说情节安排的技巧,可以从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三个角度回答。从情节看,“渴”作为线 索,贯穿小说的始终,使情节更简洁明了;从人物形象看,“渴”能集中表现队员在困境中的状态和感受,在这样 的困境中,他们竟调动所有能量开门救助敲门人,表现了乐于助人的品质;从表达主题看,这样写能更好地突出“帮 助别人,也是帮助自己”“各民族一家亲”的主旨。 答案:①省去许多不必要的叙述交代,使情节更简洁;②集中描写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状态与感受,使主题更 突出。 6.小说以一个没有谜底的“美好的谜”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6分) 命题点:分析小说结尾的好处。 解析:先明确小说结尾的形式,再从结尾的技巧对情节、人物、主题的表达作用和产生的艺术效果等角度回答。 人物上,符合小说人物的特点,“他”所知有限;情节和主题上,小说戛然而止,使表达的主题更为含蓄,增强了 小说的神秘色彩;艺术效果上,给读者留下了更多想象回味的空间,意味隽永。 答案:①小说人物“他”所知有限,这样写很真实; ②故事戛然而止,强化了小说的神秘氛围; ③打破读者的心理预期,留下了更多想象回味的空间。 【巩固练习】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铁 圈 索洛杜布 一天清晨,一位妇人带着一个 4 岁的小男孩在郊区的街道上散步。那孩子天真活泼,面色绯红。那妇人年龄不 大,穿着考究。她一边幸福地微笑着,一边细心地照看着自己的儿子。孩子正在滚着一个黄色的大铁圈,他穿着短 27 / 32 裤,挥动着棍棒欢快地笑着,跟在铁圈后面跑。他把棒子举得高高的,本来没有那种必要,可他就是那么做的。真 开心!方才他还没有铁圈,可是现在有了,真叫人高兴!一个双手粗糙、衣服褴褛的老头,身体紧靠栅栏站在十字 路口,好让那女人和小孩走过去。老头用那昏花的两眼凝视着孩子,脸上露出呆痴的笑容。“一个富户人家的公子,” 老头心里思忖道,“是个好孩子,你看他多么天真可爱,毕竟是阔人家的孩子!”当他——这个老头儿——还是个 孩子的时候,他过的是苦难的日子。即使现在,他虽然不再挨打受饿了,但生活还谈不上美好。在他的孩提时代, 他过的是挨打受骂、饥寒交迫的生活。 那时,他没有铁圈,也没有其他这类阔少爷的玩具。他整个一生都是在艰辛困苦中度过的。他没有什么值得回 忆的事,也没有一件让人高兴的事。他咧开没有牙齿的嘴朝那小孩微笑着,心里不禁产生了嫉妒,心想:“这种玩 意没有意思。”嫉妒又转而变成了烦恼。于是他回到工作的地方——一家他从幼年起一直工作到现在的工厂。 那小孩边跑边笑追逐铁圈的情景萦绕在他的脑际,不管机器声多么嘈杂,他都忘不了那个孩子和铁圈,晚上也 总梦见他们。 第二天早晨,他又做起白日梦来。机器隆隆地响,工作机械单调,没有必要过多操心,再说他已干惯了这种活。 厂房里的空气充满了灰尘,传送带平稳地运转着,远处各个角落声音嘈杂,光线晦暗。人们像鬼魂一样地走来走去, 人的说话声淹没在机器声里。这个老头仿佛觉得自己也变成了一个小男孩,他的母亲也是一位贵妇人,他也有一个 铁圈和滚铁圈的棒子,他也在穿着白裤衩滚着铁圈玩耍。 天天干着同样的活,做着同样的梦。 一天晚上下班回家时,老头在街上看见一个从旧木桶上掉下来的又大又脏的铁箍。老头高兴得发抖,昏花的老 眼流下了泪水。一种意外的,几乎没有想过的愿望进入了他的心灵。他小心地朝四面张望了一下,然后弯下腰哆哆 嗦嗦地捡起那个铁箍,虽然他面带笑容,但还是不大好意思把它拿回家去。没人看见他,也没有人问他。这与别人 有什么相干?一个小穷老头捡了一个无论对谁都没有用处的旧箍,谁会管呢?可他还是提心吊胆地偷偷把它拿走 了。他为什么要捡?为什么要把它拿回家?他自己也说不清。只是由于它像那个小男孩的玩具,所以他才把它带回 家来。铁箍在老头家破旧的房子里放了几天,闲着没事的时候,他就把它拿出来看看,因为这个肮脏的铁箍对他是 个安慰,使那个经常出现在他梦境中的幸福的小男孩,终于变得更加真实了。 一个晴朗、温暖的早晨,当城里树上的鸟正叫得比往常更加欢快的时候,老头早早起了床,洗漱完毕,便拿着 他捡来的铁箍出了城。 他一路咳嗽,穿过了枝叶茂密的森林。他不明白这些阴暗的树木为何这样寂静,还散发着奇特的香气,那些昆 虫也令他惊奇。露水正像童话中描述的那样。那里既没有嘈杂声,也没有灰尘,树林后面是一片柔和、奇妙而暗淡 的景色。老头折下一根干树枝穿上铁箍。他眼前展现出一片明亮寂静的田野,青草叶上的露珠闪闪发光。老头突然 用那根树枝做成的木棒滚起铁箍来,铁箍轻松地在田野里滚动,老头跟在后面跑,他笑逐颜开,像那个跟着铁圈跑 的小男孩一样,有时也将木棒高高地举过头去。他觉得自己仿佛再一次变成了一个有教养的幸福的小孩,并且好像 感到母亲慈祥地微笑着跟在后面。灰白的胡须在憔悴的脸庞上颤抖着,不住的笑声和咳嗽声同时从他那没有牙齿的 嘴里迸发出来。老头喜欢早晨到树林里来滚铁箍,有时他也怕人看见笑话他,一想到这里,他便感到有一种难堪的 羞愧;羞愧又进而发展为恐惧,致使双腿开始发软,他一面滚铁圈,一面警惕地看着四周。可是没人看见他,也没 人听见他。他尽情地玩够了之后,平安无事地走回城去,嘴角上流露出轻松愉快的笑容。由于没出什么事,他太太 平平地一连玩了好几天。可是有一天清早他着了凉,好长时间竟卧病不起。在工厂的医院里,当他在陌生的人们中 间咽下最后一口气的时候,脸上还是堆着宁静的微笑。他感到欣慰,因为在他的想象中,自己也曾一度做了小孩, 由亲爱的妈妈照看着,在树荫下的青草地上嬉戏笑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看到孩子快乐游戏的情景,老人有着复杂的心情。既有被天真感染的快乐,也有联想自己身世而产生的辛 酸和嫉妒,还有对当时社会制度的痛恨。 B.“天天干着同样的活,做着同样的梦”中的两个“同样”表达作用不同。第一个突出生活的单调和机械, 第二个突出滚铁圈对他内心造成的持久影响和愿望的强烈,为下文做铺垫。 C.写老人去滚铁圈,不止一次描写环境,有力地衬托了人物内心的欣喜之情,同时与上文的环境描写形成强 烈反差,突出人物心理的变化。 D.小说结尾一段富有深意。首先是揭示了人性中普遍存在的对亲情温暖的渴望,其次是表现了下层劳动者对 和谐温馨的社会生活的憧憬。 【答案】A 28 / 32 【解析】说老人“对当时社会制度的痛恨”属于无中生有,小说中并未谈及。 2.文中在写老人做“白日梦”时,比较详细地描写了工厂里的环境,这样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联系全文 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反映了嘈杂、晦暗的现实生活环境和老人单调、麻木的生活状态。②反衬出铁圈给老人精神和生活 带来的变化,他有了自己的快乐憧憬。③与下文老人滚铁圈时的环境描写构成鲜明对比,进而突出主题。 【解析】本题属于环境描写作用类题目。可从环境本身、人物、情节、主题这四个方面来找对应的答案要点。 “机器隆隆地响,工作机械单调”“厂房里的空气充满了灰尘”“远处各个角落声音嘈杂,光线晦暗”,工厂里的 环境特点是嘈杂、昏暗、单调,这种环境就是老人生活的环境。再看人们表现的社会环境:“没有必要过多操心, 再说他已干惯了这种活”“人们像鬼魂一样地走来走去”,整个社会环境也是单调、麻木的。 3.作者用“铁圈”作为小说的标题,自有妙处。请从主题思想、情节结构、人物塑造三方面中任选一个方面, 陈述你的观点并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主题思想——铁圈是老人快乐梦想的象征:是童年的幸福,是亲情的温暖,是富贵的愉悦。 情节结构——铁圈是贯串全文的线索:看玩铁圈——想玩铁圈——捡旧铁圈——自玩铁圈。 人物塑造——铁圈是造成老人行为心理变化的催化剂,激起了长期生活在单调、麻木状态下的老人的内心追求, 完成了追寻梦想的过程。 【解析】作答此题,应先选择分析的角度。如果从主题思想的角度分析,可分析在文中反复出现贯串全文的“铁 圈”的象征意义;如果从情节结构的角度分析,可分析“铁圈”与情节的关系,即“铁圈”是小说的线索,所有的 情节都是围绕着“铁圈”展开的;如果从人物塑造的角度分析,可以分析“铁圈”与老人的关系,“铁圈”引起的 老人行为心理的变化等。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麦 季 袁省梅 吃晚饭时,爸说:“我腰疼得不行,你替我看场去吧。”我不吭声,自顾耷着眉眼吃饭。爸又说:“半大小子 了,该替换替换我了,看人家大斌子,接上他老子的力了,不上学,一天能挣好几个工。” 我还是没说话,可我听出了我爸话里的黯然、无奈、恨铁不成钢的味道。后来,只要一想起我爸,我总是会想 到多年前他对我无奈的样子,穿越时光的尘埃,扑面而来,让我莫名地心疼。 大斌子,那时也是十七八岁的年龄,长得却壮实,一副大人的模样。吃了晚饭,我去喊了大斌子,捏了手电筒, 去麦场。 生产队的麦场在村子的西边,旁边就是麦地,一片连着一片,朦胧的夜色里,空旷、饱满。风从树上掠过,簌 簌响。小虫子在土里,唧唧叫。经了一天的日晒,麦秸垛和麦地散发着一种好闻的气味,热烈、干燥,青草和新麦 的香很浓了,让人感到莫名的欢腾。 马灯下,大斌子掏摸出一把旱烟和几张窄的纸条,说“吃烟”就把一根粗大的烟卷塞到了我手里。现在想起, 我的抽烟是从那晚开始的。月亮出来了,我看见大斌子学着大人的样子,猛地吸一下,忽地吐出一团白的烟雾,很 享受的样子。我只一口,就“咔咔”地咳嗽了半天。大斌子就笑,笑得肆意、畅快。 突然,我们听见麦地里传来剪麦穗的声音,“嚓嚓”“嚓嚓”,迅疾、慌乱。我一下就慌了,脖子木头般僵硬 得不能动。大斌子不叫我发出声响,倏地摁亮手电。一束光在晦明的月色下,虚弱、模糊,却照亮了那人。 竟是老王头。月亮银白水样明,老王头讪讪地,手遮着眼睛,说:“没动麦捆子,就捡点麦穗。”大斌子仰头 看看天,哈哈大笑:“是捡麦穗的好时候,不热。” 我劝大斌子放过老王头,别让队长来了看见。大斌子不理我,踢着老王头脚边的布袋子:“眼神挺好啊,捡得 不少嘛。” 29 / 32 我知道,大斌子恨老王头。老王头是我们的老师,他不止一次地批评过大斌子,还揍过大斌子。那时,哪个男 生没挨过老师的打呢?多年以后,想起这些事,倒觉得老王头下手太轻。大斌子还没停学时,就扬言要收拾老王头, 当然也收拾过。给老王头扣在宿舍窗台上的碗下放只青蛙,给老王头的烟筒里塞半截砖。 大斌子抓过布袋子,冷冷地说:“人可以走,赃物得留下。”月下,老王头佝偻着腰,搓着手,嗫嚅着,不知 说了句什么,低下头走得风快,简直是小跑了。大斌子哈哈大笑:“慢点啊王老师,别摔了您的老腰。” 月亮隐在了云后,有风吹来,潮润、燠热。大斌子叫我去场院,自己走了。过了好一会儿,他才来,手里却不 见了老王头的布袋子。 谁也没想到,第二天晚上大斌子偷了半袋子碾好的新麦,刚出了场院,让队长撞见了。大斌子说是想用麦子换 甜瓜吃。队长气得一跳脚,骂他家贼难防。叫来他爸。大斌子挨了一顿狠揍。 天黑时,大斌子来找我,瘸着腿骂他爸:“下手真狠啊,好像我不是他亲儿子。昨晚倒霉,今晚你给我放哨, 偷回来。”那晚,他顺利地偷出半袋子新麦。朦胧的夜色下,他的两条长腿舞得飞快,在小巷子穿来穿去。我追得 气喘,也不敢喊。谁知他竟然把袋子放到了老王头家的柴房子前。 我问他:“昨晚的也是给老王头?”他说:“你认为呢?”我说:“那前几天的布袋子还老王头了?你不是恨 他吗?”他说:“你喜欢他?那天我是想把布袋子交给队长,从他门口过时就听见他媳妇在屋里骂他犟驴,说屋里 都揭不开锅了还窝在学校不挣钱。老王头一句不吭,我听着就心软得不行了。” 谁知,我跟大斌子刚把半袋子麦子放到老王头的柴房子前,老王头“呼哧”从柴房子出来了。他扯住大斌子叫 把麦子拿走,他说我能偷你们不能偷,小小年纪可不能沾染了这坏习气,你们得走正道。 大斌子“噗”地吐了口唾沫,甩开他要走,老王头死拽住就是不让走。大斌子没法子,只好背起袋子,也不理 我,气呼呼地走了。 我悄悄地叫他把麦子藏起来,明天换甜瓜吃。大斌子哼了一声:“吃吃吃,就知道吃。”大斌子把麦子倒到了 场院,说:“这个老王头,看我以后怎么整他吧。”一会儿,他又说:“老王头说的也没错,嗨,这个老王头!” 后来,大斌子和老王头成了铁哥们,我跟老王头也成了铁哥们。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的开头说“我不吭声,自顾耷着眉眼吃饭”,面对父亲的要求,“我”似乎有些叛逆,年轻时期的“我”, 不懂得父亲的艰辛和无奈。 B.“那时,哪个男生没挨过老师的打呢?”小说中委婉地批评了老王头性格暴躁的特点,也为后面大斌子报 复、嘲讽老王头做了很好的注脚。 C.小说结尾写大斌子、“我”和老王头成了铁哥们,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大斌子、王老师态度转变,彼 此理解,也深化了主题,突出人性的善美。 D.这篇小说在顺叙中运用了插叙,插叙大斌子与老王头的恩怨,使故事来龙去脉更清楚,增加故事的波澜, 丰富了人物性格。 【答案】B 【解析】“委婉地批评了老王头性格暴躁的特点”错误,小说中写老王头批评、“揍”学生的事主要是为了写 他对学生要求严格,小说的最后也强调了这一点。 2.请概括大斌子这一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并简要分析塑造大斌子所采用的最突出的艺术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粗鲁顽劣,正直倔强,朴实仗义,善良宽容。(2)前后对比(欲扬先抑)。前面写大斌子抽烟、捉弄老 师、偷麦子,让人感觉他很坏,结尾写他为了帮助老师,甘愿挨打和背负罪名。前后对比鲜明,使人物形象突出, 也使读者印象深刻。 【解析】题干有两问,第一问:对大斌子性格的把握,要结合故事情节及人物的语言、行动等,大斌子学大人 抽烟,给老师“宿舍窗台上的碗下放只青蛙”,“烟筒里塞半截砖”等情节,可以看出其顽劣的性格;保护老师、 给老师送麦子等情节,可以看出其正直善良宽容的性格;被队长逮着的情节可以看出其倔强仗义的性格。同时,“我” 30 / 32 的衬托也需要考虑。第二问:思考刻画人物的手法,结合全文,发现对大斌子的刻画是前后形成鲜明对比的,前面 写其抽烟、捉弄老师、偷麦子,感觉这人性质恶劣,结尾却发现是为了帮助老师,人物形象在对比中突显出来。 3.你认为本文的主要人物是大斌子还是老王头?请结合文本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一)大斌子。①小说从正面运用动作、语言描写等手法塑造了大斌子粗鲁顽劣、正直倔强、朴实 仗义、善良宽容的人物形象。②用“我”来烘托大斌子的形象,使其性格更加鲜明。③小说中写老王头对学生严格 要求、为生活所迫偷麦子的事,都是为了衬托大斌子的性格特点。④从大斌子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人性的闪光点, 这也是小说要表达的主题。 (示例二)老王头。①老王头是作者精心刻画的主要人物,小说通过正面和侧面描写刻画了这一形象。②在小说 中,老王头虽然着笔不多,但他善良、严厉、淡泊名利、注重尊严的形象被刻画得栩栩如生。③小说的结尾写老王 头让大斌子把麦子带走,宁愿挨饿也不让学生变坏,正是小说要表达的主题——突出人性中的善良美。④小说写大 斌子性格的改变,正是老王头言传身教的结果,写大斌子主要是为了衬托老王头。 【解析】这篇小说为我们塑造了大斌子、老王头等人物形象,对于谁是主要人物,可有不同的见解和看法。但 不论谁是主要人物,在谈看法或观点时都要谈他们的作用,因此本题可以看作“主要人物作用题”。作答时,可以 从情节角度、人物自身角度、主题角度等方面来分析。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题。 苏密妲 在康提火车站的候车室里,挂钟上的时间是差十分五点。贾亚西利一直在盯着这个挂钟,瞅着它的分针缓慢地 移动。他焦躁不安,低头看了看自己的手表,点燃了一支香烟。他有点奇怪,不知为什么心跳得这么厉害,甚至连 在他身边走过的人都能听到他心跳的声音。时间越接近五点,他的心情就越慌乱。再过几分钟,他就要看到那个女 子了。 正是这个女子,给他指明了生活的道路。虽然他还没有见过她,但从她寄来的书信中,他已经受到了很大的教 育:他开始发奋图强,重新安排自己的生活。 那一天,贾亚西利永远也不会忘记。 办公室的公务使他心烦意乱,当他感到不可忍受时,就常常称病告假,离开办公室到佩拉德尼亚植物园去游逛, 以解除精神上的疲惫。那天他又来到植物园,在他经常就座的长椅上发现了一本书,是著名作家魏克拉玛辛诃的《时 代的终结》。他顿时对失书人产生了好感,这不仅是因为他自己也喜欢这本书,而且是因为这个人也喜欢到这里来。 书的主人是个女性,书的扉页上写着一行娟秀的小字:“康提市花园路苏密妲。”贾亚西利喜出望外,他返回 他的机关所在地科伦坡的第二天,就按照书上的地址把书寄给了书的主人。一般说来,事情到此也就结束。 最多失主再回封信表示一下感谢,也就完了。但他们却不是这样,贾亚西利寄书时还附了一封短信,信上说没 想到还有一个人也喜欢到那块幽静的地方去,这使他非常高兴,并祝愿她也能同自己一样在那里休息得愉快。贾亚 西利和苏密妲就这样通起信来。 贾亚西利把这些年来所感受到的艰辛和痛苦以及朋友的狡诈,都倾吐给苏密妲;他说,生活已经成为一个沉重 的负担。他总是及时地收到回信,他把这些信都小心翼翼地保存起来,并经常翻阅其中的某些段落。当他面临一场 考试而又心灰意懒时,苏密妲来信对他说:“一个钢镚儿放一年也变不成一个卢比:没有劳动就没有收获,安于现 状是懒汉的哲学。”当他信上说“人生是暗淡的”时,回信就告诉他:“人生犹如一幅图画,只有光明显不出画面; 美丽的图画中必然有阴影的衬托。”当他谈到友人的不忠和生活的烦闷时,她就对他解释说:“风筝之所以能飞上 高空,正是因为它有顶风的本领。如果随风飘摇,就永远不能升高。”在她的启发和鼓舞下,他逐渐改变了消极悲 观的处世态度,变成了一个积极向上、朝气蓬勃的青年。 此刻,贾亚西利正在等候的,就是这个一直来信开导他的女子。 差五分钟五点,火车到站了,乘客们下了火车,拥挤着向这边走来。贾亚西利看到迎面走来一个年轻美貌的女 子,他的心激动得慌乱起来。他目不转睛地盯着她向她走去,但发现她手里那本书不是蓝皮的。蓝皮书才是他们在 信中商定的相认标记。 想当初,一段时间里,贾亚西利因某种原因没有给苏密妲写信,但他还是照常收到她的来信。在此之前,贾亚 31 / 32 西利根本就不相信世间会有这样热心肠的女子。他开始爱上了这个女人,相信苏密妲对他也产生了感情。但是,当 他要求和她会面时,她却来信说:“等你考试通过之后再说吧。”他又要求她寄一张照片来,她的回答是:“你若 真爱我,那么我的相貌就无足轻重了,如果你追求外表,我就会厌恶你。所以照片不必寄。在考试结果公布之后, 我们就可以会面了……” 现在,时刻到了;迎面走来的这位女子如花似玉,犹如一枝刚刚出水的芙蓉。一阵幸福和甜蜜的感觉占据了他。 他确信这就是苏密妲,不觉迎上前去。这女子朴素大方,举止高雅。她望着人们,也看了贾亚西利一眼,不慌 不忙地从他身边走过。贾亚西利没敢相认,因为他已发现这女子手中的书并不是蓝皮的。正当这时,只见苏密妲果 然来了。 她生得矮胖,脸色黝黑,头发已经花白,看上去足有四十多岁。在她的脚腕上,还长着两个奇怪的肉疣。但是, 一本蓝皮书恰恰就拿在她的手中。 这对贾亚西利来说,犹如一个晴天霹雳。他呆呆地站在那里:“命运为什么这样残酷?”他想转身逃走,去追 赶前面那个女子,那才是他理想的伴侣。如果能跟她生活在一起,那该是多么幸福啊!可是……可是他和苏密妲一 直相爱着,也正是这个苏密妲,把他改造成了新人。现在,她已来到了眼前,又怎么能嫌弃她呢。贾亚西利恢复了 理智,再看看苏密妲,觉得她并不那样丑陋,像个心地善良的人。 于是他毅然把自己口袋里的蓝皮书也掏出来,大步向她走去。他的心因失望而哭泣,他的手却把蓝皮书高高举 起。他上前施了一礼:“您好,小姐!我就是贾亚西利,您当然就是苏密妲了。” 这妇女莫名其妙,她被这个青年人给惊呆了。 “我们终于会面了,我非常高兴。您一向对我的帮助太大了,让我们共同建设我们的未来吧!” 那妇女越发觉得蹊跷:“先生,我不明白您这话的意思。在我前边走过去的那位小姐,您大概也看到了。她让 我拿着这本书跟在她后面,并且嘱咐我说:‘一进车站,如果有一位先生称你是苏密妲,请对他说,小姐正在植物 园的门口等你’。”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作者写到康提火车站候车室里的挂钟,且重点交代了具体的时间,从侧面烘托出了贾亚西利想见 到苏密妲的急切心情。 B.小说善于运用生动形象的心理描写表现人物内心复杂的感情,贾亚西利想交往一个漂亮的女友,就是通过 他的心理活动表现出来的。 C.贾亚西利索取苏密妲的照片,苏密妲预料到他很有可能是一个比较重视女友外貌的人,因此故意不给照片, 一方面想进一步考验他,另一方面也想着鼓励他专心考试。 D.小说巧妙地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作者把苏密妲和四十多岁的妇女的外貌进行了对比,其主要目的是进一步 突显苏密妲的年轻漂亮。 【答案】D 【解析】D项,目的是为了表现贾亚西利当时复杂的心情。 2.小说在情节设置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答: 【答案】①小说采用倒叙手法,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兴趣。小说先写贾亚西利在车站想急切地见到那位女子, 然后写和该女子的认识过程,最后又写到现在;②使文章情节跌宕起伏,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增强文章 的生动性;③为文章的中心思想服务,突出主旨,充分表达了苏密妲热心帮助贾亚西利和有情人终成眷属的主题。 【解析】解答此题可以从线索的角度,把握故事脉络;再从情节的角度,分析其设置的特点;还可以从结局的 安排看有无特别之处。小说从贾亚西利在车站想急切地见到那位女子写起,然后写和该女子的认识过程,最后又写 到现在。与该女子错过,但该女子却在植物园的门口等自己。显然用了倒叙的手法。设置了悬念,吸引读者,又使 情节跌宕起伏,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增强文章的生动性,又很好地突出了主题。 32 / 32 3.有人说贾亚西利是小说的主人公,也有人说苏密妲是小说的主人公。你的观点是什么,请阐明你的理由。 答: 【解析】解答此题,可以认为贾亚西利是主人公,也可以认为苏密妲是主人公,无论哪种观点都需要结合人物 在情节发展、主题的表达、写作的手法等方面分析。 【答案】(观点一)贾亚西利是小说的主人公。 ①贾亚西利是作者从正面、侧面两个角度着力刻画的一个形象。从正面,运用了语言、心理、动作等描写手法。 从侧面,以苏密妲、四十多岁的妇女等来衬托贾亚西利;②贾亚西利对情节的发展有重要作用;③人生要积极向上 的主题主要是通过贾亚西利来表现的。 (观点二)苏密妲是小说的主人公。 ①贾亚西利是线索人物,小说的主题是通过苏密妲体现出来的;②苏密妲在幕后导演贾亚西利的活动,推动情 节的发展;③表面上看,主要人物仿佛是贾亚西利,但作者对苏密妲同样也进行了语言、动作等描写。

资料: 1.9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