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广东省高三“六校联盟”2月第三次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1届广东省高三“六校联盟”2月第三次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ID:685449

大小:92 KB

页数:21页

时间:2021-05-07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广东省 2021 届高三“六校联盟” 2 月第三次联考 语文科 试题 2021.2 本试卷共 10 页,23 小题,满分 150 分。考试用时 150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 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 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艺术带给人审美感染力,这种感染力源自于艺术所营造的意境。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说“古人 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可见,世间一花一草 一木皆有可能引发艺术创作的情思,从而营造出艺术特有的意境,带给欣赏者美感。接下来需要思考的问 题是,意境如何引发美感呢? 意境中的形象融合了艺术家在生活中的某种情感,集中了现实美中的精髓。意境中的景物都经过情感 的过滤,芜杂的东西都被过滤掉了,所以说是情中景。《艺概》中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 雨雪霏霏。’此两句,雅人深致,正在于借景言情。若舍景不言,不过云春往冬来耳,有何意味?”这里 所说的借景言情,就是用形象说话,当然也并不是说生活中任何一种形象都能引起美感,只有艺术家在自 然形象中捕捉到那些富有诗意的特征,才能引起人的美感,进而达到言情的效果。 有人说“以情写景意境生,无情写景意境亡”,李方膺有两句诗“疏枝横斜千万朵,会心只有两三枝。” 这会心的两三枝就是以情写景的结果,这两三枝是最能表达艺术家感情的两三枝。意境之所以感染人就是 因为形象中寄托了艺术家的感情。形象成为艺术家情感的化身。情感融化在形象中就像糖溶解在水中,香 气扩散在空气中一样。所以意境特别富有美的情趣。意境中的形象来自自然,又能超越自然,从属于表现 情感。在这里自然的特征和艺术家情感的特征是统一的,而且前者从属于后者。当自然景物被反映在艺术 中,它就不再是单纯的自然景物,而是一种艺术语言,通过自然景物表现了艺术家的思想感情。 “红杏枝头春意闹”,这个“闹”字,体现了运用语言的技巧,它既反映春天的景色,又表现了诗人 的喜悦;反映了春天杏花盛开,雀鸟喧叫,自然从寒冬中苏醒,一切都活跃起来,同时也表现了诗人面对 如此美景的喜悦心情。意境的形成是艺术家的创造,技巧则是实际创造本领。通过技巧才能达到情景交融。 赞赏意境,同时也是赞赏艺术家的技巧。无论文学还是绘画,在意境中使用的语言、色彩、线条都很富有 表现力,既表现了情感,也描绘了景色的美。 意境中的含蓄,使人感到言有尽而意无穷,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意境的这种特性是和它对生活 形象的高度概括集中分不开的。所谓“意则期多,字则期少”,即以最少的笔墨表现最丰富的内容。对于 如何才能做到用以少概多的形式表现丰富的内容,关键在于抓住激发读者情感的景物特色,而不必罗列全 部细节,并给读者留有想象的余地,读者才可以根据形象提供的条件去领悟形象的内涵。所以在意境中既 能做到形象鲜明,又不是一览无余,这才是意境引起人的美感之妙。 一言蔽之,艺术作品中的意境带给欣赏者美的体验和感思,彰显其审美的功效。 (摘编自甘霖《意境与美感》) 材料二: 意境是我国美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它体现了艺术美。在艺术创造、欣赏和批评中,常常把“意 境”作为衡量艺术美的一个标准。意境是客观的生活、景物与主观的思想、感情相熔铸的产物,是情与景、 意与境的统一。所谓“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诗浩荡”,即情景结合才能引起人的美感。 情和景的关系也就是心与物的关系,情属于主观范畴,景是客观范畴。在意境中,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具体表现为情景交融。王夫之曾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情中景, 景中情。”如《早发白帝城》一诗中的“彩云” “猿声”“轻舟”“万重山”等等,这些景物不仅直接唤 起诗人情感,更与诗人的生活紧密相联,如李白从流放到遇赦……正是由于诗人的生活才赋予这些具体景 物以审美的意义。 但在艺术中出现的景,并不是生活中自然形态的“景”,而是“情中景”——既是融注诗人自身情感 的景,也是在这种感情支配下,经过提炼取舍所创造的“景”。艺术意境中的景浸透了诗人的情感,这种 “景”区别于生活中自然形态的“景”,它展现了那些能唤起人们情感的自然特征。在意境中,艺术家的 情、意对自然之景的选择、提炼,起着潜在的指导作用。意境中的“景”由于成为“情中景”,因此,他 往往以一种洗练含蓄的形式,给人以强烈的情感上的影响。 意境的构成是以空间境象为基础的,是通过对境象的把握与经营达到“情与景汇,意与象通”的。这 一点不但是创作的依据,同时也是欣赏的依据。艺术家是通过塑造直观的、具体的艺术形象构成意境的。 为了克服造型艺术由于瞬间性和静态感而带来的局限,他们往往通过富有启导性和象征性的艺术语言和表 现手法显示时间的流程和空间的拓展。如中国传统绘画中的散点透视、虚实处理、疏密留白、意象造型等。 就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展现时空境象而采取的表现手法。这些手法一方面使画家在意境构成上获得了充分的 主动权,打破了特定时空中客观物象的局限,另一方面也给欣赏者提供了广阔的艺术想象的天地,使作品 中的有限的空间和形象蕴含无限的世界和丰富的思想内容。从这个意义上讲,意境的最终构成,是由创作 和欣赏两个方面的结合才得以实现的。创作是将无限表现为有限,百里之势浓缩于咫尺之间;而欣赏是从 有限窥视到无限,于咫尺间体味到百里之势。正是这种由面到点的创作过程和由点到面的欣赏过程,使作 品中的意境得以展现出来,二者都需要形象和想象才能感悟到意境的美。 意境就是艺术家用所表现形象来表达胸中之意,对山水的情感,艺术家把这种情感写于笔端,让后人 欣赏他的作品丰富的内涵。 (摘编自杨辛《意境》)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艺概》中借景言情的“景”表达作者情感,用形象说话,这种形象引起人的美感。 B. 只有抓住激发情感的景物特色,读者才可以根据形象提供的条件去领悟形象的内涵。 C. 体现艺术美的意境可以作为艺术创造、欣赏和批评的衡量标准。 D. “情与景汇,意与象通”,这不只是创作的依据,也是欣赏的依据。 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在艺术家的作品中不再是单纯的自然之物,而是用以表达艺术家思想情 感的审美之物。 B. 诗人运用表达技巧使语言、色彩、线条富有表现力,将情感巧妙地寄寓在眼前之景,达到情景交融的效 果,抒发面对美景的喜悦心情。 C. “一切景语皆情语”,指的是客观范畴的景物与主观范畴的情感的关系,景与情,情与景,二者相因相 成,不可分离。 D. 绘画艺术中的留白,打破了特定时空中客观物象的局限,最大限度地展现时空境象,给欣赏者提供了广 阔的艺术想象的天地。 3. 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情中景,景中情”的一项是( ) A.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B.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C.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D.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4. 请概括出材料一中意境引起美感的四个原因。 5. 清代文学家刘熙载说:“山之精神(意境)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意境)写不出,以草树写 之”,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等诗句。请结合材料二 关于意境的观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1. A 2. B 3. D 4. ①意境中的形象融合了艺术家在生活中的某种情感,集中了现实美中的精髓。②意境富有美的情趣,寄 托了艺术家的思想情感。③意境是艺术家的创造,艺术家的创造中运用了精湛的技巧。④意境的含蓄激发 了欣赏者的情思,留下丰富的想象余地。 5. ①“艺术意境中的景浸透了诗人的情感,它展现了那些能唤起人们情感的自然特征。”“烟霞”展现山 的特征,“草树”展现春的特征,浸透的是作者对山和春的赞美和喜爱之情。②“艺术家是通过塑造直观 的、具体的艺术形象构成意境的。”原句中山和春的意境分别通过直观具体的“烟霞”“草树”等形象构 成。③“通过富有启导性和象征性的艺术语言和表现手法显示时间的流程和空间的拓展”,“烟霞”“草 树”具有启导性,“烟霞缭绕”使人想象到山的巍峨,“草树萌发”使人想象到春之绚烂,拓展了山和春 的空间。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B.过于绝对,因为还需要“给读者留有想象的余地”才能满足条件。 C.张冠李戴,应该是艺术美的衡量标准,不是“艺术创造、欣赏和批评”,原句是“在艺术创造、欣赏和 批评中,常常把‘意境’作为衡量艺术美的一个标准。” D.指代不明,“这一点”指的是两个条件,原文是“意境的构成是以空间境象为基础的,是通过对境象的 把握与经营达到‘情与景汇,意与象通’的。” 故选 A。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章内容及观点的能力。 B.以偏概全,“抒发面对美景的喜悦心情”错。原文只是对“红杏枝头春意闹”的分析,诗歌中还有乐景 衬哀情、乐景写哀情等说法。 故选 B。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含义的能力。 D.“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是通过环境描写侧面烘托出琵琶女演奏技艺的高超,句中的意象 “船”“江”“月”并未融注听弹奏者的赞美之情,不属于“情中景,景中情”。 故选 D。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首先考生要从材料一中筛选有效信息,如材料一第一段“意境如何引发美感呢?”,所以答案应从此往后 找。 依据材料一第二段“意境中的形象融合了艺术家在生活中的某种情感,集中了现实美中的精髓”可直接概 括出第①点。 依据“只有艺术家在自然形象中捕捉到那些富有诗意的特征,才能引起人的美感,进而达到言情的效 果”“意境之所以感染人就是因为形象中寄托了艺术家的感情”可概括出第②点。 依据“意境的形成是艺术家的创造,技巧则是实际创造本领。通过技巧才能达到情景交融。赞赏意境,同 时也是赞赏艺术家的技巧。无论文学还是绘画,在意境中使用的语言、色彩、线条都很富有表现力,既表 现了情感,也描绘了景色的美”可知,这里强调“技巧”对于意境营造的作用,据此可概括出第③点。 依据“意境中的含蓄,使人感到言有尽而意无穷,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所以在意境中既能做到形 象鲜明,又不是一览无余,这才是意境引起人的美感之妙”可概括出第④点。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章内容及观点,并对其进行个性化解读的能力。 首先,依据“艺术家是通过塑造直观的、具体的艺术形象构成意境的”可知,是直观的、具体的“烟霞”“草 树”形象分别构成了山和春的意境。 第二,依据“艺术意境中的景浸透了诗人的情感,这种‘景’区别于生活中自然形态的‘景’,它展现了 那些能唤起人们情感的自然特征”可知,“烟霞”“草树”浸透了诗人的情感,用以展现山、树的特征, 饱含作者对山和春的赞美和喜爱之情。 第三,依据“意境的构成是以空间境象为基础的”“为了克服造型艺术由于瞬间性和静态感而带来的局限, 他们往往通过富有启导性和象征性的艺术语言和表现手法显示时间的流程和空间的拓展”可知,“烟 霞”“草树”是具有启导性的,比如人们看到“烟霞”二字便会想到其“缭绕”之状,“烟霞缭绕”便又 会使人想象到山的巍峨;比如人们看到“草树”二字便会想到其“葱茏茂盛”之状,于是又会凸显春之绚 烂。所以“烟霞”“草树”具有启导性,拓展了山和春的空间。 (二)现代文阅读 II(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庄子的翅膀 叶春雷 ⑴人到中年,活着感觉越来越沉重。这种沉重就像一个人陷入沼泽,你拼命想挣脱泥水的围困,想让 自己的身体变得轻盈,从而从泥沼的吸引中脱颖而出,但是你似乎越挣扎,陷得越深。 ⑵我感觉自己正陷入这种恐惧。我周围的生活就像一个巨大的泥沼,我深陷其中,不能自拔。这时候 我想到了庄子,想到了那个贫穷而中年丧妻的庄子。这只蝴蝶,或者大鹏。这是长翅膀的庄子,从人世的 巨大泥沼中超脱出来从而变得轻盈无比的庄子。比起我生活的时代,庄子的周围才真正称得上是一个巨大 的泥沼,一个恐怖的陷阱。庄子,包括和庄子一样地位卑微的“士”以及比庄子地位更加卑微也更多数的 “庶”,他们只是君主的猎物,被围困在君主的苑囿里,君主什么时候高兴了或者不高兴了,就宰杀一只, 纯粹为了娱乐。那是一个毫无生命尊严的时代,那是一个人命低于草菅的时代。 ⑶庄子也是一只猎物呀,被君主围捕,但却冲破君主的包围圈,胜利大逃亡了。对于“士”,君主不 是纯粹用刀剑来对付,他们还用蜂蜜和甜酒,用玉帛和铜币。他们要让一部分猎物成为自己的宠物,供自 己取乐,同时也会为自己充当爪牙,去猎杀更加低级的“庶”。 ⑷庄子被诱惑。楚王派使者持千金来了。楚王要降服这一只桀骜不驯的猎物。温柔的大网张开了,暗 藏杀机。但庄子就是不入其彀中。庄子选择了突围,庄子冲天而起,庄子就是这样被逼出了一双翅膀。 ⑸庄子从此不再是一只猎物,庄子完成了自己。因为有了翅膀,因为舍弃,庄子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自 由。自由是什么?自由是你一无所有之后,还能自信地对所有的人说:“我富甲天下。”我们有这种气魄 吗?没有。所以我们成不了庄子。 ⑹庄子曾经向监河侯贷粟。因为庄子家贫。庄子从来不是迂腐的伯夷叔齐,庄子知道生命的可贵。但 庄子从来不向君主摇尾乞怜,像那些君主豢养的哈巴狗。庄子是有翅膀的人。庄子的灵魂在天上,在与天 地精神相往还的浩渺宇宙间。庄子是能够吞吐宇宙的人,“抟扶摇直上者九万里”,庄子宁愿在污泥中曳 尾,因为曳尾污泥,那是在与大自然肌肤相亲。 ⑺庄子就这样拔地而起。庄子在我们灵魂的仰望中翩翩起舞。庄子是雄浑的,庄子也是妩媚的。庄子 一会儿是大鹏,力拔山兮气盖世;一会儿是蝴蝶,流连戏蝶时时舞。庄子让当时的社会吃惊,更让后人吃 惊。这个长着翅膀的怪物,滑过阴暗的宫廷,滑过君主的刀丛,竟然毫发无损。凭什么?凭他的一对翅膀。 ⑻人到中年,我感到生命的沉重。因为我没有庄子的翅膀。说到底我没有庄子那样彻底的思想。思想 使人轻盈,金钱使人沉重。在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每个人都被捆缚在欲望的战车上,每个人都在冲锋陷 阵,都在拼命拼杀。这是另一个尸横遍野的战场,没有硝烟,但比起战国的刀光剑影、血肉横飞,丝毫也 不逊色。我们没有翅膀,我们只有欲望。 ⑼沉重是自找的。 ⑽庄子是战国时最伟大的散文家。因为庄子的散文也有一双翅膀。能够飞翔的散文才是好散文,而能 够在飞翔中不被大风刮散架的散文才是散文中的珍品。庄子的散文在历史的大风中飞翔了二千多年。不仅 没有散架,没有像羽毛一样被刮得无影无踪,反而在风沙的打磨中日益铮亮,这得益于庄子的翅膀的轻盈, 还有坚实。 ⑾我飞不起来,因为我的沉重。这种沉重是污浊的,散发着生活的枯枝败叶的腐朽气息。我的生活中 堆积着那么多腐朽的枯枝败叶,但我一点也不舍得丢弃,反而视若珍宝,所以我注定无法轻盈。 ⑿我想飞,却怎么也飞不高。那是许多年前的一首老歌,一首老歌诉说着我们对飞翔的梦想,而一双 绑缚着沉重黄金的翅膀,是怎么也飞不起来的呀! ⒀还是不要胡言乱语了。让我们的心,老老实实地在股票与基金的浮沉中,飞翔一生吧。 文本二: 文木和散木(节选,有删改) 叶春雷 ⑴庄子将树木分为两类:文木和散木。文木是有用之木,散木是无用之木。文木因其有用,而夭于斧 斤,散木因其无用而颐养天年。庄子的结论是:做散木,不做文木。 ⑵庄子的观点,是对还是不对?很难说。读《庄子》,纠结于对错,有点误会了庄子。我个人的观点, 庄子不是要让你相信他,庄子是说,一个问题,我有另一个答案。庄子处处与常识作对,并不是他刻意反 常识,而是在常识之外,还有一种更高的常识。 ⑶常识是,一个人只有有用,才能在这个世界生存。公司聘用员工,自然是着眼于一个人的“用”。 若此人无一技之长,公司凭什么养活他?“用”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无用的人,等同于一个废物,连自 己都养活不了,更遑论组织家庭,为社会做贡献。 ⑷这世上,文木成就了事功,散木成就了艺术。没有文木,国家的大厦就没有支撑的柱石;没有散木, 人生就失掉了诗意。庄子强调散木的价值,一方面固然是“重生”的思想在起作用;但另一方面,也与庄 子追求一种艺术化的人生,有非常直接的关联。 6. 下列对文本(一)内容及艺术表达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二段开头“我感觉自己正陷入这种恐惧”,指陷入“越想摆脱沉重越深陷沉重”的恐惧。 B. 作者认为庄子的自由在于他轻视物质乃至看淡生死,暗含对当下金钱至上的观念的批判。 C. 散文把庄子放在他所处的历史背景去体味他的处境,从而凸显了他的思想的伟大。 D. 最后一段表面上流露出绝望消极的情绪,实际上是自嘲和激愤之词。 7. 下列一组人物中,最适合作为文本(二)三四段之间举例的是( ) A. 屈原与司马迁 B. 诸葛亮与陶渊明 C. 李清照与柳永 D. 辛弃疾与苏轼 8. 有人认为文本(一)第(10)段删去更好,你赞成吗?为什么? 9. 在《庄子的翅膀》和《文木与散木》中,庄子一以贯之的思想是什么?请结合文本简要阐述。 【答案】6. B 7. B 8. 示例一:不赞成。这段写了庄子的思想使其散文具有历久弥新的价值,进一步说明庄子思想的伟大和历 史影响的深远。侧面突出了庄子的翅膀“轻盈而坚实”的特点。 示例二:赞成。①文章第 9 段写“沉重是自找的”,第 11 段回答“为啥沉重是自找的”,两段衔接紧密, 不应加入其他内容;②文章的标题和中心内容是“庄子的翅膀”该段写的是“庄子散文的翅膀”二者并不 是一回事。 9. 两篇文章中庄子一以贯之的思想是: ①重生思想(重视生命)。《庄子的翅膀》写到庄子为逃避楚王暗藏杀机的大网而逼出一双翅膀;《文木和散 木》中,庄子主张做“散木”,“散木无用而颐养天年”。②不受世俗的功利羁绊,不为当权者所用,追 求自由的诗意的艺术化的人生。《庄子的翅膀》可见庄子正是因为舍弃了功利而获得自由,实现了伟大与永 恒;《文木与散木》通过写庄子关于“文木”和“散木”的哲学解读,阐述了庄子主张做“散木”,即追求 不求事功的艺术化的人生的思想。 【解析】 【分析】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理解文本内容及艺术表达的能力。 B.“他轻视物质乃至看淡生死”错。原文说“庄子曾经向监河侯贷粟。因为庄子家贫。庄子从来不是迂腐 的伯夷叔齐,庄子知道生命的可贵”,可见庄子并不是轻视物质看淡生死,而是不愿为这些与统治者妥协, 丧失人格和自由。 故选 B。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屈原与司马迁的人生体现了“文木成就了事功”。不适合。 B.诸葛亮的人生体现了“文木成就了事功”,陶渊明的人生体现了“散木成就了艺术”,是一组对比的材 料,最适合。 C.李清照与柳永的人生体现了“散木成就了艺术”。不适合。 D.辛弃疾与苏轼的人生体现了“文木成就了事功”。不适合。 故选 B。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首先要明确表态,即赞成删除或赞成删除,然后结合文本分析其原因。 (1)如果考生持不赞成的态度,理由可抓住庄子散文的特点和意义来分析。 根据文本(一)第(10)段中的“庄子是战国时最伟大的散文家。因为庄子的散文也有一双翅膀”“庄子 的散文在历史的大风中飞翔了二千多年。不仅没有散架,没有像羽毛一样被刮得无影无踪,反而在风沙的 打磨中日益铮亮,这得益于庄子的翅膀的轻盈,还有坚实”分析可知,该段中的“庄子的散文在历史的大 风中飞翔了二千多年”写了庄子的思想使其散文具有历久弥新的价值。“庄子的散文……得益于庄子的翅 膀的轻盈,还有坚实”,错侧面突出了庄子的翅膀“轻盈而坚实”的特点,正是因为庄子的散文具有这样 的特点,才使得庄子思想的伟大和历史影响的深远。 (2)如果考生持赞成的态度,理由可结合上文内容,从语意连贯的角度分析。 文章第 9 段中写的是“沉重是自找的”,二第 11 段中的“我的生活中堆积着那么多腐朽的枯枝败叶,但我 一点也不舍得丢弃,反而视若珍宝”回答了第 9 段中写的“沉重是自找的”的原因。这样,从段意衔接的 紧密角度看,第 9 和第 11 两段衔接紧密,如果加入第 10 段内容之间,就显得多余。 再者,这片文章的标题和是“庄子的翅膀”,中心内容也是写庄子的翅膀,但是第 10 段写的却是“庄子散 文的翅膀”,而“庄子的翅膀”和“庄子散文的翅膀”并不是一回事。所以,第 10 段显然和这片文章的中 心内容联系不紧密,应该删除第 10 段。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的内容和主旨的能力。 (1)重生思想(重视生命)。 根据《庄子的翅膀》一文中说的“庄子也是一只猎物呀,被君主围捕,但却冲破君主的包围圈,胜利大逃 亡了”“庄子被诱惑。楚王派使者持千金来了。楚王要降服这一只桀骜不驯的猎物。温柔的大网张开了, 暗藏杀机。但庄子就是不入其彀中。庄子选择了突围,庄子冲天而起,庄子就是这样被逼出了一双翅膀” 分析,本文写庄子为逃避楚王暗藏杀机的大网而逼出一双翅膀。 根据《文木与散木》中的“散木因其无用而颐养天年。庄子的结论是:做散木,不做文木”分析,该文中 庄子主张做“散木”,他认为散木无用而颐养天年。 综上,庄子一以贯之的思想是:他重生思想,或重视生命。 (2)不受世俗的功利羁绊,不为当权者所用,追求自由的诗意的艺术化的人生。 《庄子的翅膀》中说“楚王派使者持千金来了。楚王要降服这一只桀骜不驯的猎物。温柔的大网张开了, 暗藏杀机。但庄子就是不入其彀中。庄子选择了突围,庄子冲天而起,庄子就是这样被逼出了一双翅膀”“庄 子从此不再是一只猎物,庄子完成了自己。因为有了翅膀,因为舍弃,庄子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自由”“庄 子的散文在历史的大风中飞翔了二千多年。不仅没有散架,没有像羽毛一样被刮得无影无踪,反而在风沙 的打磨中日益铮亮,这得益于庄子的翅膀的轻盈,还有坚实”分析,可见正是因为庄子不受世俗的功利羁 绊,不为当权者所用,舍弃了功利而获得自由,实现了伟大与永恒。 根据《文木与散木》一文中的“庄子将树木分为两类:文木和散木。文木是有用之木,散木是无用之木。 文木因其有用,而夭于斧斤,散木因其无用而颐养天年。庄子的结论是:做散木,不做文木”“庄子强调 散木的价值,一方面固然是‘重生’的思想在起作用;但另一方面,也与庄子追求一种艺术化的人生,有 非常直接的关联”分析,该文通过写庄子关于“文木”和“散木”的哲学解读,阐述了庄子主张做“散 木”,即追求不求事功的艺术化的人生的思想。 综上,《庄子的翅膀》和《文木与散木》中,庄子一以贯之的思想是:他不受世俗的功利羁绊,不为当权者 所用,追求自由的诗意的艺术化的人生。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太史公曰:法令所以导民也,刑罚所以禁奸也。奉职循理,亦可以为治,何必威严哉? 孙叔敖者,楚之处士..也。虞丘相进之于楚庄王,以自代也。三月为楚相,施教导民,上下和合,世俗 盛美,政缓禁止,吏无奸邪,盗贼不起。秋冬则劝民山采,春夏以水,各得其所便,民皆乐其生。此不教 而民从其化,近者视而效之,远者四面望而法之。故三得相而不喜,知其材自得之也;三去相而不悔,知 非己之罪也。 子产者,郑之列大夫也。郑昭君之时,以所爱徐挚为相,国乱,上下不亲,父子不和。子产为相一年, 竖子..不戏狎,斑白..不提挈,僮子不犁畔。二年,市不豫贾。三年,门不夜关,道不拾遗。四年,田器不归。 五年,丧期不令而治。治郑二十六年而死,丁壮号哭,老人儿啼,曰:“子产去我死乎!民将安归?” 公仪休者,鲁博士..也。以高弟为鲁相。奉法循理,无所变更,百官自正。使食禄者不得与下民争利, 受大者不得取小。客有遗相鱼者,相不受。客曰:“闻君嗜鱼,遗君鱼,何故不受也?”相曰以嗜鱼故不 受也今为相能自给鱼今受鱼而免谁复给我鱼者吾故不受也 石奢者,楚昭王相也。坚直廉正,无所阿避。行县,道有杀人者,相追之,乃其父也。纵其父而还自 系焉。使人言之王曰:“杀人者,臣之父也。夫以父立政,不孝也;废法纵罪,非忠也;臣罪当死。”王 曰:“追而不及,不当伏罪,子其治事矣。”石奢曰:“不私其父,非孝子也;不奉主法,非忠臣也。王 赦其罪,上惠也;伏诛而死,臣职也。”遂不受令,自刎而死。 (节选自《史记·循吏列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相曰/以嗜鱼故/不受也/今为相/能自给鱼/今受鱼而免/谁复给我鱼者/吾故不受也/ B. 相曰/以嗜鱼/故不受也/今为相/能自给鱼/今受鱼/而免谁/复给我鱼者/吾故不受也/ C. 相曰/以嗜鱼/故不受也/今为相/能自给鱼/今受鱼而免/谁复给我鱼者/吾故不受也/ D. 相曰/以嗜鱼故/不受也/今为相/能自给/鱼今受/鱼而免/谁复给我鱼者/吾故不受也/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处士,指有才德而隐居不做官之人,孟子也说孙叔敖从海滨隐居之地被推举为官的。 B. 竖子,本义为童仆,又用于对人的蔑称,范增就曾在鸿门宴后怒曰“竖子不足与谋”。 C. 斑白,指头发花白,又用来指年老,孟子的王道理想就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D. 博士,指精通经典的博学之人,后世地方官学也设有博士,与今天的学位含义不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孙叔敖善于教导百姓,担任楚国宰相三个月,就使得楚国成为远近效法的楷模。 B. 子产受到百姓拥戴,担任郑国宰相二十六年,去世之日老人和儿子都为他啼哭。 C. 公仪休为官清廉,担任鲁国宰相时,要求官员不与民争利,以身作则绝不受贿。 D. 石奢执法严明,担任楚国宰相时,放走杀人的父亲,之后不听楚王之劝而自杀。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法令所以导民也,刑罚所以禁奸也。奉职循理,亦可以为治,何必威严哉? (2)王曰:“追而不及,不当伏罪,子其治事矣。” 14. 孙叔敖对待宰相之位的态度如何? 【答案】10. C 11. D 12. B 13. (1)法令是用来引导百姓的,刑法是用来禁止坏人的。奉行职责,遵循法理,就可以治理国家了,何 必需要威严的措施呢? (2)楚王说:“你没有追上,不应当伏法,您还是继续治理政事吧!” 14. ①孙叔敖三次担任宰相却不会欣喜,因为知道这是自己的才干所应得的;②三次被罢免宰相也不后悔, 因为知道这不是自己的罪过。 【解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子的翻译是:宰相说:“因为我爱吃鱼,所以不能接受。现在我做宰相,能够自己供给想吃的鱼;现在 接受你的赠送而被罢免官职,谁还能再送鱼给我呢?所以我不接受。” “以”是表原因的连词,与“故”呼应,引起两个因果关系得到复句,“故”前应断开,排除 AD;“受鱼” 是“免”的原因,二者联系紧密,不能断开,排除 B。 故选 C。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 D.“地方官学也设有博士”错,博士是中央官学的学官,并非地方官学所设。 故选 D。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老人和儿子都为他啼哭”错,原文“老人儿啼”意为“老人像孩子一样的啼哭”,此选项翻译错误。 故选 B。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得分点:所以,用来……的;导民,引导百姓;禁奸,禁止坏人;循理,遵循法理。 (2)得分点:而,却;不及,没有追上;伏罪,伏法;其,还是,婉商语气;治事,治理政事。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结合“故三得相而不喜,知其材自得之也;三去相而不悔,知非己之罪也”可知,孙叔敖三次担任宰相却 不会欣喜,因为知道这是自己的才干所应得的;三次被罢免宰相也不后悔,因为知道这不是自己的罪过。 参考译文: 太史公说:法令是用来引导百姓的,刑法是用来禁止坏人的。奉行职责,遵循法理,就可以治理国家 了,何必需要威严的措施呢? 孙叔敖,是楚国的一个隐士。虞丘相把他引荐给楚庄王,来代替自己的职位。孙叔敖担任楚国国相三 个月,施行教化,教导百姓,上下和睦,风俗醇美,政令宽缓,有禁则止,官吏中没有奸邪之人,盗贼也 没有了。秋冬之际就鼓励百姓上山猎采,春夏之际让百姓去水中打鱼,百姓各自得到方便,都快乐地生活。 这就是不用教导而百姓听从他的教化,近的人看到了就会效法,远的人从四面看到也会效法。因此孙叔敖 三次担任宰相却不会欣喜,因为知道这是自己的才干所应得的;三次被罢免宰相也不后悔,因为知道这不 是自己的罪过。 子产,是郑国的大夫,郑昭君的时候,国君以自己宠信的徐挚做宰相,国家混乱,上下不亲近,父子 不和睦。子产担任宰相一年,那些刁钻之人不在戏弄,老人不用提着东西(因为有年青人代劳),小孩子耕 田也不会侵犯别人的地界。两年后,集市上的价位不用临时预定(市价稳定)。三年后,夜晚不用关门,路 上遗失东西不会被人拾走。四年后,农田中的农具不用拿回家。五年后,丧期不需要国家命令百姓就会自 己治理好。子产治理郑国共二十六年后死去,壮丁大声哭泣,老人像孩子一样哭泣,都说:“子产离开我 死去了,百姓将归依到哪儿呢?” 公仪休,是鲁国的博士。以很高的等级成为鲁国国相。他奉行法令,遵循法理,没有任何更改,百官 都自动变得正直了。他让那些做官拿俸禄的人不能在和百姓争利益,认为已经得到官俸的人不能获取其他 收入。有一个客人送给他鱼,宰相不接受。客人说:“听过您嗜好吃鱼,送鱼给您,为何不接受呢?”宰 相说:“因为我爱吃鱼,所以不能接受。现在我做宰相,能够自己供给想吃的鱼;现在接受你的赠送而被 罢免官职,谁还能再送鱼给我呢?所以我不接受。” 石奢,是楚昭王的宰相。他坚定正直廉洁,没有任何阿谀回避。巡查县的时候,路上有杀人的,宰相 追上这个人,是他的父亲。他把父亲放了,回来后把自己囚禁起来。派人告诉楚王说:“杀人的人,是我 的父亲。遵行政令把父亲抓起来,这是不孝;废弃法令放走罪人,这是不忠;我的罪过当判死刑。”楚王 说:“你没有追上(楚王故意这么说想放了他),不应当伏法,您还是继续治理政事吧!”他说:“不偏私 自己的父亲,这不是孝子;不奉行君主的法令,这不是忠臣。大王赦免我的罪过,这是您的恩惠;伏法而 死,这是我的职分。”于是不接受楚王的命令,自刎而死。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和裴迪①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 杜甫 东阁官梅动诗兴,还如何逊在扬州②。 此时对雪遥相忆,送客逢春可自由? 幸不折来伤岁暮,若为看去乱乡愁。 江边一树垂垂发,朝夕催人自白头。 [注] ①裴迪,唐代诗人,晚年入蜀做幕僚,与杜甫常有诗歌唱和。裴迪原作已佚,但其中裴迪可能表达了 自己无法折梅相赠的遗憾。②何逊,南朝梁代诗人,曾于扬州作《咏早梅》一诗。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裴迪诗中写到东亭梅花,杜甫将之和何逊诗作相提并论,表达了对裴作的欣赏。 B. 颔联上句紧扣诗题中的“相忆”,杜甫对雪遥遥相忆,抒发了对裴迪的无限思念。 C. 颔联下句紧扣诗题中的“送客”,用一个疑问句表达了乱世中彼此的身不由己。 D. 尾联回到现实,以眼前所见江梅盛放催人白头,婉转地写出了自己的满腔愁绪。 16. 明代王世贞认为颈联为“古今咏梅第一”,请赏析此联。 【答案】15. B 16. ①内容上,杜甫表示幸亏裴迪没有折梅相寄,否则自己看着梅花可能会有岁暮之感、 思乡之愁;②形式上,此联侧面描写梅花,用虚字对、流水对,对仗工整而又语意贯通,灵动飞扬;③情 感上,此联没有点明“梅花”,但却借裴迪未曾寄来的梅花感叹自己的年华老去、羁旅思乡,不着一字, 尽得风流,实为咏物诗的最高境界。 【解析】 【分析】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意象、表现手法和情感的能力。 B.“杜甫对雪遥遥相忆,抒发了对裴迪的无限思念”错。颔联都是从对方设辞,写的是裴迪对杜甫的“相 忆”,诗题也可证明这一点。 故选 B。 【1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内容、手法和情感的能力。 颈联“幸不折来伤岁暮,若为看去乱乡愁”的意思幸亏没有寄来折梅,勾起我岁末伤情,赏阅折梅,怎勘 那乡愁缭乱,思绪纷纷,早梅开花在岁末春前,它能使人感到岁月无情,老之易至,又能催人加倍思乡, 渴望与亲人团聚。诗人表示幸亏裴迪没有折梅相寄,否则自己看着梅花可能会有岁暮之感、思乡之愁。 此联没有点明“梅花”,但却借裴迪未曾寄来的梅花感叹自己的年华老去、羁旅思乡,不着一“梅”字, 却写出了诗人借“梅花”说幸亏友人未折梅寄来,否则一定会勾起自己感慨年华老去、羁旅思乡之情的。 由此可见,此联实为咏物诗的最高境界。 此联说幸亏友人未折梅寄来,否则定会使自己感慨万千。此联诗人没有直接抒发自己年华老去、羁旅思乡 之情,而是从对方设辞,侧面描写梅花,借此抒情,实为“古今咏梅第一”。 从对仗的角度分析,此联使用“来”与“去”,内容上先说“幸不折”“伤岁暮”,否则自己“若为 看”“乱乡愁”这样的流水对,对仗工整而又语意贯通,灵动飞扬。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观刈麦》中,诗人看到一个贫苦农妇抱着孩子在旁边,接下来用动作描写表现农妇的悲惨境遇的一 联“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2)《阿房宫赋》中,为了表现秦人对各种珍宝毫不珍惜的态度,用形象化的手法,例举对四种珍宝的漠 视的一句是“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 (3)《逍遥游》中,庄子说明大鹏鸟在九万里的高空飞行是凭借风力,然后形容大鹏鸟在天上毫无阻碍的 状态的一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右手秉遗穗 (2). 左臂悬敝筐 (3). 鼎铛玉石 (4). 金块珠砾 (5). 背负青天 (6). 而莫之夭阏者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有:秉、穗、敝、铛、砾、阏。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家乡坐落于一处长方形的平原地带,周围山峦起伏,林木森森。一到孟秋,气候便凉爽起来,但是白 天的阳光,还是把山石与农作物炙烤得发烫,会迸发一种香浓的气味。它刺激神经的力度 ,由此, 鸟叫声会变得响亮而且持久。尤其是田野里的大小昆虫,都成了男高音、女高音,歌声 ,犹如 一川流水,随风而泻。我总是觉得,家乡的秋庄稼,所以成熟快速,与这些昆虫和鸟类发出的自然之声有 关,或许,它们就是催情剂?谁晓得呢,大自然有太多的 。 孟秋与仲秋时节的故乡田野,高粱帅气,高挑而匀称,颜色红艳艳的,像燃起万千火把。谷子色泽金 黄,沉甸甸地垂着它饱满的长穗儿,有些醉态地摇来摆去。荞麦托起它的蝇头小白花,撒一地香气,吸引 蜂与蝶。家乡,起先是不种稻子的。有一年,突然从叫德都县的地方搬来十几户朝鲜族人,他们开始种起 水稻来。稻花很美,浅绿色,好看,亦香,所谓“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的就是这 般情景吧? 稻花盛开时,朝鲜族女人在河边,一边优雅地捣衣,一边唱起她们的“阿里郎”。看样子,她们好像 被自己的歌声所陶醉,神情专一,让我们这些淘气的孩子都被感动了。那种气氛,现在想起来,与李白所 说的“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十分相似。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A. 不可小觑 此起彼伏 奥秘 描绘 B. 不可估量 此消彼长 秘密 描述 C. 不可小觑 此消彼长 奥秘 描绘 D. 不可估量 此起彼伏 秘密 描述 19. 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B.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中司马青衫湿。 C.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D.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20. 文中画横横线的语句有语病,下列各项中,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看样子,她们好像被自己的歌声所陶醉,神情专一,使我们这些淘气的孩子都被感动了。 B. 看样子,她们好像被自己的歌声所陶醉,神情专注,连我们这些淘气的孩子都被感动了。 C. 看样子,她们好像被自己的歌声所陶醉,神情专注,使我们这些淘气的孩子都被感动了。 D. 看样子,她们好像被自己的歌声所陶醉,神情专一,连我们这些淘气的孩子都被感动了。 【答案】18. A 19. D 20. B 【解析】 【分析】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 不可小觑,意思是不可小看。不可估量,意思是难以估计。结合语境,此处强调其力度不可小看,用“不 可小觑”恰当。 此起彼伏,指这里起来,那里落下。这边起来,那边伏倒,这边伏倒,那边起来。形容一起一伏,接连不 断,高潮迭起,从未止息。此消彼长,是指这个下降,那个上升。引申为不要太过于在乎此时的失去,别 的方面会有长进。什么事情都有两面或者多面性。或者引申为两个事物之间的反相关关系。此处强调昆虫 的叫声接连不断,应选“此起彼伏”。 奥秘,倾向于形容自然界客观存在的事物。即隐藏或未被认识的事物、道理等。秘密,倾向于人为造成的 结果。与公开相对而言,是个人或集团在一定的时间和范围内,为保护自身的安全和利益,需要加以隐蔽、 保护、限制、不让外界客体知悉的事项的总称。此处用于大自然,应选“奥秘”。 描绘,指描画,也指用语文文字来描写,“情景”一般用“描绘”。描述,指描写叙述。结合语境“情景”, 此处应为“描绘”。 故选 A。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划线句“醉态地摇来摆去”运用了拟人。 A.“浮云”“日”是比喻(象征); B.是设问 ,有问有答; C.前一句是设问,“似一江春水”是以水喻愁; D.“护田”“送青”是拟人。 故选 D。 【2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神情专一”搭配不当,应为“神情专注”,排除 AD。 “连”:前后句子语义侧重表并列,用“连”突出感染力,且与“都”关联更紧密。“让”,前后句子语 义侧重表因果。所以,此处应为“连”。排除 C。 另“让我们———都被感动”句式杂糅,应为“让我们———感动”或“我们———都被感动”。 故选 B。 21.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4 个字。 近年来,文化旅游市场持续升温,各类文化地标成为热门参观地、网红打卡地。作为一种人文景观, 文化地标首先应当与地理环境“不违和”。__________,才能给人以美的享受。所以古代讲求天人合一、 道法自然的审美意境,如今也兴起了保护生态、亲近自然的绿色发展理念。丽江古城依山傍水、以水为脉, 整座古城获评世界文化遗产;国家体育场“鸟巢”充分采用自然采光和通风,勾勒出现代北京的美丽风景。 反之,_________,滥造钢筋水泥地标,即便再大的“手笔”,也与审美旨趣和群众期待相差甚远。 其次,作为一种公共建筑,文化地标_________。人们喜欢将博物馆、剧院、书店称为文化地标,很大 程度上是因为这些公共文化设施直接为大众提供服务,丰富市民生活。到一座城市先逛博物馆,人们才能 加深对这个城市的历史过往和现实文化的认知。 【答案】 (1). 人文景观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2). 若缺乏对自然的敬畏; (3). 还应当发挥服务 公众的功能。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语段强调是人文景观与自然环境的和谐。根据下文“才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可知,前后句之间是 条件关系,前句应填条件,再根据“与地理环境‘不违和’”的意思,此处应填写的内容:人文景观与自 然环境融为一体。 第二空,根据“反之”的提示,可知此处是与前面事例相反的情况,再根据下句“滥造钢筋水泥地标”说 的是一种破坏自然的做法,会产生不良的结果,由此推知此处应填写的内容:若缺乏对自然的敬畏。 第三空,根据后文“这些公共文化设施直接为大众提供服务,丰富市民生活”的提示,此处可以得出文化 应该发挥服务公众的职能,所以可填写的内容是:还应当发挥服务公众的功能。 22. APP 是 Application 的缩写,指的是手机、平板电脑等智能终端的应用程序。根据下面文段,概括疫情 期间 App 在用户手机上出现崩溃的五点直接原因,每点不超过 6 个字。 疫情突袭,全国人民被迫宅在家中,众多需求只能依靠“云”满足,这使得一众 App 难以承受,纷纷 宕机、崩溃。 全民在家做凉皮、用电饭锅蒸蛋糕……于是下厨房 App 崩了。 视频平台也纷纷出现宕机,“爱奇艺崩了”“小米电视崩了”“韩剧 TV 崩了”登上微博热搜榜,急坏 了一众追剧网友。众多用户声称期待许久的热播剧《想见你》大结局于 2 月 16 日 22:00 在爱奇艺播放,几 分钟后爱奇艺 App 就出现了崩溃。 16 日晚 22:58,爱奇艺表示经过紧急修复,网络带宽较高的用户已经可恢复正常使用。专业人士建议 先清理设备内存,释放更多的空间后再打开 App,进入 App 后不要点击广告等第三方服务的内容,这样也可 以有效保持 App 的稳定运行。 原因: 、 、 、 、 。 【答案】用户数量多、瞬间(短时)访问量大、网络带宽低、设备内存小、访问第三方。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压缩语段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把握文段主旨的基础上筛选出文段主要信息, 并将其按照要求概括表达出来。具体表现为三点:①对材料的理解;②对材料相关信息的筛选;③语言概 括与表达。本题要求用一句话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围绕事件核心概括即可。 ①从“全国人民被迫宅在家中,众多需求只能依靠‘云’满足”可知崩溃的原因之一是:用户数量多。 ②从“众多用户声称期待许久的热播剧《想见你》大结局于 2 月 16 日 22:00 在爱奇艺播放”可知崩溃的原 因之二是:瞬间(短时)访问量大。 ③用户家庭的网络带宽无法满足集中居家使用网络的需要,网络带宽低是众多 APP 崩溃的另一个原因。 ④手机内存一般都有限,集中的大量的使用,会造成系统崩溃。 ⑤手机 APP 运行过程中,受到广告等第三方服务信息的引诱,点了第三方服务,从而引起了设备崩溃。 【点睛】在压缩文段时要注意几条原则: 1、整体性原则。读解这类题目时,首先要有整体意识。阅读时,应立足于全文(或全段),视幅应面对整 体,改变平时一字一字移读的习惯,能够运用跳读、浏览的方法,迅速把握阅读材料的整体结构,找出整 体的重点和要点。概括出来的内容要涵盖整体,避免过窄或过宽的错误。 2、倾向性原则。不少阅读材料(尤其是记叙描写类材料)体现着作者褒贬的感情色彩,如果没有看准作者 感情倾向,就难以把握概括的角度。 四、写作(60 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几千年前,孔子就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强调审美教育对于人格培养的作用。 材料二:七十多年前,西南联大的国文课选讲了 10 则《梦溪笔谈》的内容。清华大学科技史暨古文献 研究所的付佳老师说:“《梦溪笔谈》的与众不同之处正在于它融科学与人文为一体,兼具理性和审美。 而《西南联大国文课》所选的十篇内容更是体现了这一点。” 材料三:近日,甘肃酒泉市敦煌中学凭借课间操《舞美敦煌》走红网络。身穿校服的学生们随着音乐 翩翩起舞,舞姿轻盈、优美、动作整齐,时而还摆出反弹琵琶、飞天等动作。 请结合以上材料谈谈你的认识与思考。要求不脱离材料,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 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 【答案】例文: 落一腔诗情画意,捎一缕美育新风 在这个信息爆炸,文化多元的时代,人们接触美的途径更便捷,接受审美教育的门]槛更低。然而各类 低俗的信息也泥沙俱下,污染着我们的审美。因此,拥有健全的审美体系、准确把握审美标准便犹为重要。 除却智力教育,审美教育也同样关键。 审美教育涵育人格。几千年前,孔子便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观点,审美教育对个人人 格培养的作用不言而喻。若你读诗,你便可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壮志豪情是一种美;可知“安 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深沉情怀是一种美;可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雄浑壮 阔也是一种美 。若你识礼知书,则处世无过,朋友满天下。若你欣赏丝竹之美,则可陶治情操,寄托雅趣。 审美教育塑造你的人格,成就你的自我。 审美教育响应时代需求。七十多年前西南联大的国文课选讲了 10 则《梦溪笔谈》,反映了当时社会背 景下对此兼具理性和审美的作品的需求。揆诸当下,社会上时有“审丑”闹剧的发生,与渴求美的时代之 声格格不入,不时有人因为所谓民间偏方而积病日笃,荒唐至极。因而审美教育便可减少此类现象的出现, 助力构建一个现代文明社会。《梦溪笔谈》这样的文学作品,也更被时代所需要。 审美教育可落实到日常生活中。近日,敦煌中学便把审美教育落到了实处。一个《舞美敦煌》课间操 的走红反映出此类将审美教育投诸生活、学习的方式可行。故而,审美教育又何须在书中传递?君可见快 递小哥雷海为多年在生活中贯穿以诗词,终获中国诗词大会冠军称号;君可见自媒体李子柒重现田园牧歌 式生活,赋予生活以诗情画意,扬名海外;君可见叶嘉莹“腹有诗书气自华”,毕生致力于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将审美贯穿工作与人生。审美教育不必拘泥于形式,而应该重在实践,它要像一副春联上遒劲有力 或娟秀得体的字迹,像一场淋漓的春雨,渗透入生活,润物细无声。 我有明珠一颗,照破河山万朵。愿以审美为明珠,照进现实生活。从几千年前孔子的警世明言,到七 十多年前西南联大的审美倡导,再到近日《舞美敦煌》的走红,审美教育历久弥新。我愿落一腔诗情画意, 捎一缕美育新风。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所给材料有三则。 材料一引用孔子名言,强调审美教育对于人格培养的作用。材料二以《梦溪笔谈》为例,指出审美教育把 科技和人文结合起来。材料三是一个时事热点事情,即敦煌中学凭借课间操《舞美敦煌》走红网络。这则 材料把审美教育必须把传统和人文结合起来。综合三则材料可知,本次作文的核心词语是“审美教育”。 考生可以谈“审美教育”的意义价值,可以谈如何进行“审美教育”,可以结合当下来谈“审美教育”的 形势,指出“审美教育”的迫切性。 【立意】(1)以美育人,善莫大焉; (2)审美教育,成就未来; (3)继承传统之美学,发扬审美之精神; (4)借美育之东风,助修养之提高; (5)扬美育之帆,圆强国之梦; (6)持美育之烛,照时代之镜。 【素材】(1)罗丹曾说:“生活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善于发现美的眼晴。”诚如斯言,若每个人都能有 善于发现美的双眼,那生活便是充盈着美好的琼宇。而若能以美育人,开启我们发现美的眼睛,我们便不 会束缚于生活的琐碎小事,不会困囿于挫折的苦闷心境,而是在满目萧然中寻找希望,在举目无亲中自娱 自乐。可现实却是大多数人对美视而不见或弃之不惜,而对庸俗低劣的糟粕趋之若骛。由此可见,以美育 人是多么重要且迫在眉睫。 (2)以美融入日常生活育人,生活中零零散散的瞬间,朝夕相处的情谊等等都可以是以美育人的生动展现。 在生活中,一朵桃花盛开可有生命怒放之美,一片落叶可有生命归寂的寂静之美,一缕闲云可有悠静淡然 之美,而这些美好恰恰需要我们的挖掘与思考。《舞美敦煌》走近网络到走红网络也绝非偶然,恰恰是因为 其将敦煌古典优雅之美融入日常的课间操。美,只有我们在潜移默化的感召下,才能不断地被激发。 (3)审美看似与理性相对,但审美不能单独脱离理性而存在。《梦溪笔谈》因其融科学与人文为一体,兼 具理性和审美而流传至。陆游一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既不失审美的感染力,又不失 理趣的回味无穷而千古流传。在审美教育中,审美与理性恰恰应当合二为一、有机结合。倘若仅注重审美, 生活中的美易失去其蕴藏的精神内涵。倘若仅注重理性,美就不过是生活中普通的形象,平谈无奇。因此, 审美教看须对审美和理性有机结合,方能发挥其教化、引人向善的作用审美教育,修养身心,培养人格, 审美教育,传承文化,增添趣意。审美教育,兼具理性与审美,愿审美教育能够不断发展,愿所有人都能 沐浴在美的阳光下。愿审美 教育能够成就未来,造福人民,富强国家。

资料: 1.9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