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考作文素材之时事热评:问天问月问星河,九天再迎“中国宫”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1届高考作文素材之时事热评:问天问月问星河,九天再迎“中国宫”

ID:684370

大小:41.5 KB

页数:15页

时间:2021-05-02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作文素材之时事热评: 问天问月问星河,九天再迎“中国宫” 目录: 1.起飞,天和!——中国空间站天和核 心舱飞天现场直击 2.九天再迎“中国宫”——写在中国空 间站天和核心舱发射成功之际 3.央视评论:天和入九天,中国空间站 将载梦常驻星海 4.天和飞天:“问天”之旅,再启新程| 新京报社论 5.飞天网评:“天和”舱成功升空,太 空梦更近一步 6.守望星河 逐梦九天 ——写在空间站 “天和核心舱”成功发射之际 正文: 起飞,天和!——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 舱飞天现场直击 2021-04-29 20:56:38 来源:新华社新华军事 李国利、黄国畅、屠海超 苍茫的大海,密布的乌云,剑指苍穹的长征火箭…… 4 月 29 日,海南文昌。中国航天迎来一个可以载入史册的时刻——天和核心舱 发射。 这也是中国空间站建造阶段的首次发射。 8 时稍过,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透露,长征五号 B 遥二运载火箭已完成推进 剂加注。 此时,海风轻拂椰林,高大挺拔的发射塔架巍然矗立,空间站天和核心舱进入发 射倒计时。 最大直径 4.2 米,发射重量 22.5 吨,天和核心舱是我国目前最大的航天器,也 是空间站的主控舱段,主要对整个空间站的飞行姿态、动力性、载人环境进行控 制。 “各号注意,30 分钟准备!” 10 时 53 分,发射任务 01 指挥员廖国瑞发出倒计时口令。 在氮气气源库工作的技术人员黄腾达和同事们,把设备切换成远程控制模式,开 始撤离工作岗位。余下的工作,将由远在数公里之外的工作人员接手。 高度信息化、自动化,是天和核心舱发射的特点之一。 为了这一天,中国航天走过了 29 年—— 1992 年,党中央作出实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发展战略:第一步,发射载人 飞船,建成初步配套的试验性载人飞船工程并开展空间应用实验;第二步,突破 航天员出舱活动技术、空间飞行器的交会对接技术,发射空间实验室,解决有一 定规模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第三步,建造空间站,解决有较大规模 的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 “各号注意,15 分钟准备!” 11 时 08 分,01 指挥员的倒计时口令再次发出。 被称为“金手指”的程子平在测发大厅内密切注视着电脑屏幕前的数据状态变化。 他的职责是为长征五号 B 发射按下点火按钮,送天和核心舱出征。 承压、连续、坚守,面对多箭多装备同时在场测试,关键环节多、危险操作多、 工作安排紧的情况,发射场科技人员大力强化质量控制管理和科技创新,这是这 座年轻航天发射场的鲜明特征。 为了这一天,文昌航天发射场走过了 14 年—— 2007 年 8 月,党中央、国务院作出重大战略决策:在海南文昌建设我国新一代 运载火箭发射场。一批西昌航天人走出大凉山,千里辗转奔赴海南。 从长七、长五首飞到天舟升空,从长五遥二失利后的沉寂,到长五遥三复飞、长 五 B 首飞、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嫦娥五号发射……伴随着一枚枚火箭腾飞, 文昌航天发射场一期能力已经全面形成,拉开了二期和后续职能拓展和能力提升 的序幕,为建设世界一流航天发射场奠定坚实基础。 “各号注意,5 分钟准备!” “各号注意,1 分钟准备!” 扶持火箭的摆杆徐徐打开,发射塔架上与火箭相连的各系统设备自动脱落。 指控大楼、观景平台、测控点号……人们屏住呼吸,或远眺火箭,或紧盯屏幕, 原本热闹的发射场安静下来。 “10、9……3、2、1,点火!”11 时 23 分,伴着山呼海啸般的巨响,长征五号 B 运载火箭拖曳着耀眼的尾焰拔地而起。 “火箭飞行正常!”“跟踪正常!”“遥测信号正常!”……指控大厅内,火箭飞行数据 从各测控点实时接力奔涌而至。 约 174 秒,整流罩分离。 约 494 秒后,舱箭成功分离。 12 时 36 分,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此时此刻,所有人都在热情地鼓掌、握手、拥抱、欢呼,还有人眼含泪花。 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从东 方红一号开启太空时代,到今天空间站太空开建,中国航天再次踏上了新“长征”。 “按规划,空间站将在 2022 年前后建成。在轨飞行可达 10 年以上,支持开展大 规模的空间科学实验、技术试验和空间应用等活动。”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 师周建平说。 站在指控大楼远眺,火箭腾空后的发射塔架依旧伫立海滨,发射场工作人员开始 了发射后维护工作。 此时此刻,执行天舟二号货运飞船发射任务的长征七号遥三运载火箭,正在文昌 航天发射场按计划开展发射场区总装和测试工作。 再过一段时间,他们将从这里起飞,飞赴太空与天和相约。 此时此刻,执行神舟十二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的载人飞船及长征二号 F 遥十二 运载火箭,正在千里之外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开展发射场区总装和测试工作。 再过一段时间,他们也将从那里起飞,飞赴太空与天和相约。 编辑:杨茹 九天再迎“中国宫”——写在中国空间 站天和核心舱发射成功之际 2021-04-29 21:16:39 来源:新华社新华军事 新华社记者黎云、李国利 2021 年 4 月 29 日,中华民族的问天长歌,又奏响了新的乐章。 11 时 23 分,中国文昌,长征五号 B 遥二运载火箭搭载着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 舱,在海天之间留下一道长长尾焰,飞向太空。 12 时 36 分,天和核心舱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中国空间站建设首战告捷!这也意味着,自 2019 年 7 月 19 日天宫二号从太空 返回地球家园后,浩瀚太空再次迎来“中国宫”。 更重、更大、更硬核 如果说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是个“胖子”,那么长征五号 B 运载火箭就是“矮胖子”。 重,是“胖子兄弟”的共同特征。 作为专门为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站建设研制的新型运载火箭,长征五号 B 全箭总 长约 53.7 米,比长征五号矮了约 3 米、轻了约 20 吨,但力气更大,一次能送 超过 22 吨的载荷,是目前中国近地轨道运载能力最大的火箭。 2020 年 5 月 5 日,长征五号 B 火箭首飞成功,使我国重型运载火箭的技术水平 跻身世界第一梯队。 这个“矮胖子”有一个巨硕的整流罩,人送雅号“大脑袋”,长达 20.5 米,直径 5.2 米,躺下有一节动车车厢那么长,竖起来有 6 层楼那么高,差不多占了全箭长度 的五分之二,是迄今为止我国最大的火箭整流罩。 这样的设计,是为天和核心舱“量身定制”的。作为中国目前最大的航天器,天和 核心舱长 16.6 米,最大直径 4.2 米,起飞质量 22.5 吨。装进火箭整流罩里,像 坐进了飞机的头等舱一样舒适。 为了将又重又大的天和核心舱送入预定轨道,长征五号 B 火箭捆绑了 4 个火箭 推进器,采用大直径箭体结构研制、大推力液氧液氢发动机技术、大推力液氧煤 油发动机技术、大推力直接入轨技术、大型活动发射平台技术等一系列的核心 “大”技术。每一个“大”字背后,都有硬核的技术支撑。 体积越大就意味着整流罩在分离时的弹性变形越大,所需要的分离能源越大。6 层楼高的整流罩采用流线型的冯·卡门曲线外形,可以更好地减小空气阻力,减 轻载荷影响,分离也更安全可靠。 天和核心舱入轨时,相当于一辆高速行驶的火车突然刹车,还要稳稳停靠在指定 位置。研制团队从入轨姿态控制、入轨精度控制、分离安全控制三个方面开展大 推力直接入轨关键技术攻关,满足了对姿态控制和制导精度控制的指标。 此外,“零窗口”发射技术的成功应用,为分秒必争的交会对接任务争取出宝贵的 ±1 分钟,助力空间站舱段在太空中实现顺利“牵手”。可靠性更高的解锁技术和一 系列的减振降噪技术,把舱箭分离时巨大的分离冲击降到最小,使得天和核心舱 “到站”以后,可以轻松优雅地从整流罩里“下车”,减少长途颠簸造成元器件损坏。 作为目前世界在役火箭中唯一一级半直接入轨的火箭,长征五号 B 火箭所有发 动机的点火都在地面完成,无须进行级间分离、高空发动机启动等动作,降低了 故障发生的概率。 一系列关键技术的突破和应用,使火箭和核心舱不仅降低研制成本,也提升了可 靠性和任务适应性,正如长征五号 B 运载火箭总体副主任设计师李平岐所说:“这 是基因自带的高可靠性。” 问天、问月、问星河 如果说敦煌壁画上的飞天、神话故事中的嫦娥,仅是一个民族的梦想,那么,今 天的载人航天、北斗系统、探月工程、火星探测,则是中国人的圆梦之旅。 21 世纪的今天,中国人不仅实现了北斗导航定位系统的全球组网、火星探测器 成功实施火星捕获,还成功从月球上带回了“土特产”。 在载人航天领域,从无人到载人,从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从舱内实验到太空行 走,从单船飞行到组合体稳定运行,中国航天人走得艰难而稳健。 自 1999 年发射神舟一号以来,载人航天工程已先后组织实施 17 次重大飞行任 务,完整掌握了天地往返、出舱活动、交会对接载人航天三大基础性技术,取得 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如果说当年发射东方红一号,是中国航天与太空的初恋,今天的天和核心舱入轨, 则是中国航天在太空安家。 前者稚嫩而终生难忘,后者理性而思虑周全。 中国空间站以天和核心舱、问天实验舱、梦天实验舱三舱为基本构型。核心舱, 顾名思义,是空间站最核心、最重要的组件。 天和核心舱分为大柱段、小柱段、资源舱、节点舱和后端通道,设置了 3 个对接 口和 2 个停泊口,内部空间有 50 立方米,可以满足 3 名宇航员在轨长期驻留和 开展科学实验。 天和核心舱入轨后,还将有问天、梦天两个实验舱择机发射升空,与天和实现对 接。空间站组建完成后,体量将达到 100 吨,天和的两个泊位,可以靠泊货运 飞船和载人飞船。 在成功发射空间站核心舱后,长征五号系列火箭已经成功完成了 5 次重量级发射 任务,实现了在 16 个月间的“五连胜”,包括火星探测器和月球探测器。萌萌的“胖 五”已成为新一代运载火箭中首个进入高密度发射的型号。 特别是在 2020 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挑战,中国航天人把“向天图强再立新功、 航天报国再创奇迹”当成信仰,一共进行了 39 次地面发射任务和 1 次月面发射。 这些辉煌的背后,是无数中国航天人的汗水和心血,他们勇开“顶风船”,敢啃“硬 骨头”,有的一年出差天数达到了 250 多天,有的常年驻守在孤岛、高山上的测 控站,搞了一辈子航天,也未曾目睹一次火箭的腾飞。 新质、新局、新长征 天和核心舱发射成功后,航天科技集团一院总体设计部设计师黄虹就要正式退休 了。看着长征五号系列火箭从方案阶段到渐渐成型的她,其实早已达到退休年龄。 1992 年,党中央作出实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发展战略。建造空间站、建 成国家太空实验室,是实现“三步走”战略的重要目标。如今,天和核心舱发射成 功,标志着我国空间站建造进入全面实施阶段,为后续任务展开奠定了坚实基础。 从 1992 年到 2021 年,29 年是一代人的青春,也是漫漫征程中的一瞬。黄虹就 是一代航天人的代表。 “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29 年来,一代代航天人 就是靠这样的精神,团结协作,刻苦攻关,接力传承,形成了一支勇攀科学高峰 的新质力量,创造了一个接一个的新奇迹。载人航天精神,也成为中国人极为宝 贵的精神财富。 “80 后”柏林厚已经走上了中国空间站系统副总设计师的岗位。在他看来,自己已 经是一名老同志,身边一群“90 后”已经成为主力队员。 按计划,我国空间站将于 2022 年前后完成建造,一共规划 12 次飞行任务,包 括 3 次空间站舱段发射、4 次货运飞船发射以及 4 次载人飞船发射等。 密集的发射任务让柏林厚感到压力很大,“这就需要大家发扬传统,克服困难。” 严格落实载人航天工程质量标准,把所有问题和隐患解决在地面,新一代航天人 正在不断刷新中国航天高度。 天和核心舱发射成功,更多的航天人没有时间欢庆。在他们看来,核心舱的发射 成功仅仅才是开始,是阶段性的胜利。 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坦言,还有很多关键技术需要解决和突破。比如, 宇航员在空间站长期驻留期间的用水问题等。 “每一项都是很大的挑战。”周建平说,需要集中全国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工业 部门的优势力量攻关。在他看来,通过解决空间站面对的关键技术,还要带动国 家整体行业水平的发展,这才是载人航天工程应该发挥的龙头作用。 “包括在太空育种、太空制药、核心材料制备等方面,空间站也会产生很多的经 济效益,服务国计民生。”周建平说。 仰望星空,中华民族探索宇宙之旅,如同那枚乳白色火箭的名称:长征。这条路, 必然伴随困难、挫折,甚至牺牲。在这条路上,唯有理想信仰可以撼乾坤,只有 科学精神可以破苍穹。 编辑:杨茹 央视评论:天和入九天,中国空间站将 载梦常驻星海 景阳/央视新闻 2021-04-29 16:47 央视新闻 4 月 29 日消息,东风浩荡再启航,扶摇直上震苍穹。4 月 29 日 11 时 23 分,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一个空间站核心舱——天和核心舱发射成功,标志 着我国空间站建造进入全面实施阶段,此后还将实施 11 次飞行任务,于 2022 年完成空间站在轨建造。经过数十年的不懈努力,中国载人航天的空间站时代已 经到来,天和核心舱驶入太空,将承载无数中国人的梦想常驻灿烂星海。天和入 九天,承载的是几代航天人的飞天梦。天和核心舱升空的背后,是无数航天人的 心血和智慧。就在 6 天前,在核心舱与运载火箭组合体从总装厂房被运往发射塔 架的路上,有许多参研参试的人员和代表一路相伴同行,短短三公里路,映照的 却是中国航天人 29 年的奋斗历程。就像一位同行的科研人员所言,“送孩子去 出征或者就像送闺女出嫁这种感觉,航天人这么多年的心血,到了这里它就是要 踏上征程了,但是我们还很挂念它。” 天和入九天,承载的是中华民族为之奋斗的强国梦。中国的飞天之路,是一条不 断让梦想成为现实的漫漫征途,也是依靠科技创新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贡献才 智的奋斗旅程。如今,天和核心舱进入浩瀚太空,更令无数国人为之振奋,因为 我们终于将迎来中国人自己的空间站。“太牛了!中国航天!”“空间站终于来 了!”“满满的自豪感!”这些网友留言无不代表着大家看到国家日益强盛的自 豪之情。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无数撼天动地的成就,都是中国和 平发展和崛起的见证。 天和入九天,承载的是中国人不断实现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幸福梦。微波炉、笔记 本电脑、方便面里的蔬菜包,这些产品的诞生其实都源自航天技术。中国的航天 路越走越远,但发展成果离老百姓越来越近。从最早的航天育种到现今的北斗卫 星导航,中国航天科技从太空回馈大地,技术成果应用到各行各业,“飞入寻常 百姓家”。此次天和核心舱发射,相信能更好地促进太空和平利用,推动科技进 步,造福全人类。 “十四五”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 局中的核心地位。中国空间站建设,将带动众多科学和工程技术领域的进步和突 破,实现航天科技成果造福人民、服务社会、助力国家发展。星空浩瀚无比,探 索永无止境,我们将继续奋斗下去,让中国梦常驻星海。 天和飞天:“问天”之旅,再启新程| 新京报社论 新京报 发布时间: 04-2921:43 新京报社官方帐号 4 月 29 日 11 时许,搭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的长征五号 B 遥二运载火箭,在我 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随着天和核心舱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 之后太阳能帆板两翼顺利展开且工作正常,标志着中国空间站在轨组装建造全面 展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致电祝贺。 迄今,世界上有能力建造空间站的国家,只有美国、俄罗斯(苏联)和中国。1971 年,美国的礼炮一号发射升空,成为人类历史上首个空间站。由苏联始建于 1976 年的和平号空间站,后转为俄罗斯、美国、欧盟、日本和加拿大共同参与。 而中国则以一己之力先后建成小型试验性空间站天宫一号和正式的中型空间站 天宫二号。如今,作为我国空间站工程首个航天器,天和飞天成功,意味着中国 大型空间站建造迈出了坚实的一步,“问天”之旅再启新程。 建造空间站,涉及载人飞船、运载火箭、空间站舱段建造、货运飞船以及其他分 系统制造等诸多尖端技术,可以说代表了当今航天领域最全面、最复杂、最先进、 最综合的科学技术成果。 依靠空间站,不仅可以在能源、医药、生命、地质、天文和军事等多个领域展开 科学研究,还可探索人类未来另一种可能的生存途径。因此,建造空间站,是建 设航天强国、科技强国的重要引领性工程,也是中国为人类做出更大贡献的基础。 在空间探索上,中国确定了分三步走的战略。第一步是载人飞船阶段,实现航天 员天地往返等目标;第二步是空间实验室阶段,宇航员掌握出舱、交会对接技术, 还成功完成运送货物补给等任务;第三步是空间站建设。现在,中国将要走的就 是第三步。 在这个阶段,要完成关键技术验证、组装建造和运营三个目标。天和核心舱升空, 正是关键技术验证中的一个任务。此后还会发射 2 艘载人飞船、2 艘货运飞船, 并进行空间站推进剂补加、再生生保、柔性太阳电池翼和驱动机构、大型柔性组 合体控制、组装建造、舱外操作、在轨维修等在轨验证 7 大关键技术,从而为实 施空间站组装建造和长期运营任务奠定基础。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天和核心舱成功升空,意味着中国航天探索三步走战略 正在按长远和近期规划有条不紊地实施。按照现有规划,未来我国还将继续实施 11 次飞行任务,预计将在 2022 年完成空间站建造。 计划建造的中国空间站,不仅可以满足我国重大科学研究项目的需要,同时具备 扩展和支持来往飞行器对接的能力。最重要的是,中国空间站实现了产品全部国 产化,部组件全部国产化,原材料全部国产化,关键核心元器件 100%自主可控。 这无疑是我国科技自主创新的结果。 从 1970 年“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发射,拉开中国空间探索的序幕,中国航天就 通过自力更生、自主创新,取得了一系列成绩。从神舟飞船载人、“嫦娥”奔月, 到北斗卫星组网导航、“天宫”系列,中国航天人完成了众多人类探索创举。 而与以往国际空间站“强国俱乐部”模式不同的是,中国空间站的开放合作承诺, 将为更多人提供研究和利用太空的机会。这不仅彰显了中国航天的自信和担当, 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又一生动诠释。 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 有着比海洋和天空更宽阔胸怀的人类,必将以锲而不舍的探索和持之以恒的研 究,携手造福人类社会。以此而言,此次天和成功飞天,不仅是中国空间站建设 的重要一步,也是人类发展星辰大海里的精彩一笔。 编辑:何睿 校对:贾宁 飞天网评:“天和”舱成功升空,太空 梦更近一步 21-04-30 08:44 来源:中国甘肃网 编辑:邵江梅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再次开启新征程。4 月 29 日 11 时 23 分,中国空间站天 和核心舱发射升空,准确进入预定轨道,任务取得成功。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 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致贺电,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向载人航 天工程空间站阶段飞行任务总指挥部并参加天和核心舱发射任务的各参研参试 单位和全体同志致以热烈的祝贺和诚挚的问候。 中国航天逐梦前行。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中国 人不懈追求的航天梦。1992 年,党中央作出实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发展战 略,中国载人航天事业不断发展进步。“三步走”的第一步是载人飞船阶段,第二 步是空间实验室阶段,第三步则是空间站建设阶段。我国业已实现 11 名航天员 共 14 人次太空飞行和安全返回,圆满完成第一步、第二步全部既定任务。中国 空间站以天和核心舱、问天实验舱、梦天实验舱三舱为基本构型。天和核心舱是 中国空间站任务的“首飞”航天器,是中国空间站的关键舱段。天和核心舱发射成 功,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成功迈出第三步,空间站建造进入全面实 施阶段,中国人“常驻”太空的梦想更近了一步。 自立自强造就奇迹。空间站是一种在近地轨道长时间运行、可满足航天员长 期在轨生活、工作以及地面航天员寻访的载人航天器,代表了当今航天领域最全 面、最复杂、最先进和最综合的科学技术成果。天和核心舱是空间站发射入轨的 首个舱段,也是目前我国自主研制的规模最大、系统最复杂的航天器。在舱段的 设计建造中,中国航天人不畏艰难、勇于创新,锐意进取、顽强拼搏,突破了一 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核心技术,取得了一系列自主创新重大成果。天和 核心舱振奋人心的成功发射,凝结了航天工作者夜以继日、刻苦攻关的辛勤汗水, 展现了航天工作者勇攀高峰、赶超一流的不懈追求,展示着中国实现科技自立自 强的决心和勇气。 航天长征永在路上。太空探索永无止境,太空梦圆任重道远。对中国航天而 言,每一个新高度都是一个新起点,每一次叩问都是下一次探索的开始。现在, 我们已经踏上加快建设航天强国的新征程。根据任务安排,空间站计划于 2022 年完成在轨建造,具备长期开展近地空间有人参与科学实验、技术试验和综合开 发利用太空资源能力,转入应用与发展阶段。中国空间站建设时间紧、任务重, 工作量大、并行程度高,对于航天人来说,成功不是光环,更不是休止符,而是 下一次任务的起点。广大航天工作者要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 神,自立自强、创新超越,夺取空间站建造任务全面胜利,不断实现我国航天技 术领域的新跨越,再创航天事业的新辉煌,书写辉煌灿烂的新篇章。 “鲲能化羽垂天,抟风九万”。飞向遥远的太空,空间站是第一站,我们的征 途是星辰大海!“十四五”开局起步,中国航天将继续在新的征途上砥砺前行、逐梦 远方。(徐向东) 守望星河 逐梦九天 ——写在空间站 “天和核心舱”成功发射之际 2021-04-29 21:48 文 | 《卫星与网络》 显秋 来源 | 新华社 海南文昌,一个见证梦想腾飞的地方。 2021 年 4 月 29 日,海南文昌又一次见证全新梦想起航—— “天和核心舱”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空间站在轨建造任务实施正式拉开帷幕, 中国迈过了“空间站时代”的第一门槛。从此,中华民族问天追梦有了控制中枢, 飞天圆梦有了太空家园”。 这,是空间站在轨建造的先行一步,是空间站在轨建成的关键一步。 1 天也者,人之极顶也;和也者,世之达道也。致天和,天下和之,弘梦兴焉。天 和,寄予着中国航天勇闯太空的图腾之意,承载着中国航天傲拓天疆的奋斗之重。 但驾长征御天和,梦启九州谱壮歌。这个航天快闪,超燃! 自古以来,梦想飞天就是民族夙愿。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是中华民族渴望遨游 太空的心理写意。万户飞天的民间典故,是中华民族向往搏击太空的行为写实。 从今以后,中华民族“定居太空”渐成现实,核心舱成功发射,空间站在轨建造, 是中国综合国力大幅提升的结果,是中国社会发展不断进步的缩影,是中华民族 挑战自身智慧的前沿存在。 2 1971 年,苏联建造了世界第一个空间站礼炮 1 号;1973 年,美国建造了该国第 一个空间站天空试验室;1986 年,苏联发射第二代空间站和平号;1995 年,美 国发射了发现号航天飞机……迄今为止,全世界共有 10 座空间站升入太空,目 前惟一在轨运行的国际空间站是由 16 个国家联合参与建造。 相比西方发达国家,中国载人航天起步滞后,既有数量级的落后,也有质量级的 差距。 后发出击的追寻梦想,离不开正确的方向;先天不足的砥砺前行,离不开清晰的 路径。 直到 1992 年初秋,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姗姗来迟。工程立项之初,即已确定 “三步走”战略规划: ——第一步,发射载人飞船,建成配套试验工程,开展空间应用实验; ——第二步,突破出舱活动技术,实现交会对接技术,发射空间实验室; ——第三步,建造空间站,解决大规模、长周期、有条件的载人作业空间应用问 题。 曾经,中国渴盼牵手世界,共同参与太空开发。殊不知友善的请求遭到的是冷冰 冰拒绝。 曾经,中国期望技术引进,利用拿来主义跨越。岂料想合理的交易遇见的是硬生 生封锁。 1996 年,美国出台“瓦森纳协定”,纠集 33 个国家,针对中国进行技术封锁。 2011 年,美国通过“沃尔夫条款”, 禁止美国航空航天局同中国进行任何合作。 《后汉书》中记载:“仰人鼻息,譬如婴儿在股掌之上,绝其哺乳,立可饿杀”。 欧美拒绝加入,那就自己自力更生。别人拒绝合作,那就白手起家。没有现成的 经验可借鉴,没有铺好的道路可遵循,在孤独的漫漫征程中,使我们更加清醒地 认识到,惟有依靠自己的力量,一步步破拆卡脖子的死结,一点点啃掉硬骨头的 难题。 3 追赶!29 年来,中国载人航天分秒必争,取得了一个个非凡的成果—— 8 个月,一座系统化的载人航天发射场地在大漠戈壁滩拔地而起;300 天,一座 现代化的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在北京航天城岿然屹立;300 多项技术攻关,将载人 运载火箭的可靠性从 0.91 提升到 0.97…… 追赶!29 年来,中国载人航天蹄疾步稳,留下了一串串光辉的中国足迹—— 2003 年,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巡天归来,中国加入太空俱乐部,我国成 为航天第三极 ……天地往返,太空出舱,交会对接……2016 年,神舟十一号刷 新中国载人航天太空飞行新纪录,航天员景海鹏完成三上太空……一路凯歌高 奏,捷报频传,至今已经进行了 16 次发射任务,共有 11 位航天员进入太空。 细数我国载人航天迤逦向前的烛照,后发、并发到先发,跟跑、并跑到领跑,时 间丈量着发展的进度,光阴标示出攀登的高度。 4 雄气吐虹霓,景象接佳期。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伟大事业都始于梦想、基 于创新、成于实干”。一代又一代的航天人接力建设,拿出赶考的姿态,保持归 零心态,开启冲锋状态,使得我国载人航天成为“中国特质”的全维映像。 这,就是中国道路的优势凸现——空间站在轨建造步入现在进行时,充分显示社 会主义制度政治优势,集中力量、保证重点,跨越推进、办成大事,这是我国在 重大战略实施、重大科技攻关、重大灾害防治中闯关夺隘的磅礴伟力和制胜法宝。 这,就是中国胸怀的真实展现——一直以来,我国始终秉承着开放共赢的国际合 作理念,深植命运共同体意识,注解和平与发展要义,至今已有包括瑞士、波兰、 意大利、德国在内的 17 个国家 9 个项目,成为中国空间站科学实验首批入选项 目。 这,就是中国自信的具体映现——从世界航天的局外人,成为太空大国俱乐部举 足轻重的成员,中国航天,历经半个多世纪筚路蓝缕,依靠自身的智慧和力量, 突出重围。从“没有条件创造条件埋头苦干”,到“站在世界前列寻求更大突破”, 中国航天初心不忘、使命必达!破釜沉舟、志在必得! 这,就是中国智慧的集中体现——创新是国家民族进步的灵魂。空间站在轨建造 就是我国注重原始自主创新的结果,牵住科技的牛鼻子、下好创新的先手棋,狠 抓前沿关键技术研发,才会有我国从制造大国向智造强国的嬗变。 这,就是中国速度的客观涌现——从神舟到天宫,从载人到出舱,从嫦娥到天和, 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低到高,勇于追梦、敢于圆梦的中国人以令 人惊叹的速度,一年一小步,卅年一大步,谱写着追赶、看齐、超越的现实神话。 这,就是中国力量的有力呈现——一批又一批的航天人甘当拓荒者和耕耘者,藏 起功与名,立于天和地,呕心沥血、卧薪尝胆,履行着“用成功报效祖国、用卓 越铸就辉煌”的承诺,终于用生命、智慧和忠诚奠成了今天平视世界的中国高度。 5 现在还仅仅是序幕,不是高潮,更不是终点。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我们的目 标是探索未来。今后,我们还将乘势而为,托举长征“力拔山兮”的壮举,成就 天宫“横空出世”的辉煌,三十而立的中国载人航天,将为人类和平利用太空谱 写更加绚丽的篇章。

资料: 1.9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