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单元测试卷
一、选择题(共 20 小题)
1.某学校拟创办一主题网站,纪念一项重大的活动。请你根据下列图片判断其主题应是( )
A. 中国民主革命的胜利
B. 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历史作用
C. 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
D. 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
2.以下内容摘自著名学者、作家宋云彬先生的日记。这段日记记载的事件是( )
A. 重庆政治协商会议
B.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
C.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3.下列关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叙述,确切的是( )
①1949 年 9 月在北平召开 ②讨论了国名、国旗、国歌等 ③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④选
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4.为完成统一大业,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并提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自治权,其
中台湾可享有( )
①立法权 ②防务权 ③外交权 ④独立司法权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5.为了制定 1954 年宪法,党和政府广泛征求意见,当时全民讨论近三个月,最后由宪法起草委员
会整理的意见共 138 万条。材料说明 1954 年宪法 ( )
A. 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
B. 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C. 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
D. 落实了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6.某国庆节前夕,一中学高一学生制定了一份有关共和国历史的调查问卷,其中有一项:新中国成
立以来的民主政治建设包括哪些内容?如果你收到这份问卷并填写此项内容时,不能选择( )
A. 根本的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 实行资产阶级两党政治
7.台湾问题一直是举世瞩目的焦点,下列对台湾问题的现状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美国的霸权政策一直是解决台湾问题的最大障碍
B. 以李登辉、陈水扁为代表的“两国论”在台湾仍有一定的市场
C. “一个中国”的原则是解决台湾问题不可动摇的基础
D. 台湾与大陆始终是远亲近邻的关系
8.20 世纪 80 年代,中国邮政总局针对台湾问题发行了一套纪念封(如下图)。结合时代背景及图片
涵义,请为其拟定一个贴切的标题( )
A. 海峡两岸盼通邮
B. 和平统一,反对台独
C. 海峡两岸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D.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
9.1982 年宪法序言中指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统一战线组织,过去发挥
了重要的历史作用,今后……将进一步发挥它的重要作用。”这里的“过去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
是指它( )
A. 曾具有国家临时宪法的职能
B. 曾是两次国共合作的重要组织形式
C. 曾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D. 曾为国家统一做出贡献
10.20 世纪 90 年代,海基会、海协会相继成立。当时这两个组织在推动两岸关系发展方面取得的最
重要的成果是 ( )
A. 两岸确立“和平统一”的方针
B. 两岸达成“一个中国”的共识
C. 促成两岸“三通”的完全实现
D. 两岸认同“一国两制”的构想
11.下面这幅漫画讽刺了个别官员违背了中国当下的哪项民主制度( )
A. 人民代表大会制
B. 政治协商制度
C. 村民自治制度
D.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2.民主建国会原中央主席成思危说:“西方的政党政治是打橄榄球,一定要把对方压倒。我们的政
党制度是大合唱。”这里的“大合唱”主要指的是( )
A. 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 各民主党派直接参与政府管理
C.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D. 民主党派在新中国取得了合法地位
13.据统计,国务院有关部委制定了贯彻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 22 个配套性文件或规章,四川、
海南、重庆等省市出台了 13 个有关的地方性法规。民族自治地方制定了 137 个自治条例、510 个
单行条例、75 个变通和补充规定。这体现了( )
A. 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逐步实现
B. 国家法律的社会主义原则
C. 各级政府重视落实民族自治政策
D. 社会主义法律体系逐步建立
14.1997 年,中国成功收回了香港的主权。对此,英国《泰晤士报》评论说:“日益强大的中国驱散
了日不落帝国的最后一道残阳。”你对这个评论的看法是( )
A. 正确。香港回归标志着英国殖民帝国历史的最终结束
B. 正确。中国收回香港主权的根本原因是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
C. 错误。中国收回香港主权的根本原因是“一国两制”方针的正确
D. 错误。英国依然是世界上一流的殖民帝国和政治大国
15.2011 年 6 月 28 日上午,我国大陆居民赴台个人游正式启动,来自首批试点城市北京、上海和厦
门的 290 名游客,分别搭乘 10 架航班和 1 艘游轮前往台湾。个人游的启动( )
①有利于台湾旅游业的发展
②进一步发展了两岸关系
③增进了台湾人民对“一国两制”的认同
④再次证明两岸人民血浓于水
A. ①②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16.1949 年 6 月,中国民主同盟机关报《光明日报》在北平创刊。当时报头由民盟副主席兼任社长
的章伯钧的妻子李建生填写(图一);后来,由于章伯钧被打成“右派分子”,1958 年元旦报头替换
成沈钧儒题写的行楷(图二);1967 年元旦报头被替换成毛泽东的墨迹(图三)。《光明日报》报头
的替换体现了( )
A. 人民对书法艺术的追求
B. 新闻报刊的发展与繁荣
C. “双百”方针受到破坏及其恢复
D. “左”倾错误对报刊的影响
17.根据国情,党和政府在某些地区先后设立民族自治区和特别行政区。两者共同之处是( )
A. 可实行与祖国其他地区不同的社会制度
B. 可拥有自己的军队
C. 都由中央人民政府统一管辖和行使主权
D. 都实行特殊的民族政策和管理体制
18.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强调,香港、澳门回归祖国以来,“一国两制”实践日益丰富。按照
“一国两制”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符合中华民族根本利益。目前,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
的有利条件有( )
①统一符合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必然得到人民的拥护
②国家综合实力的增强
③党和政府制定了切实可行的统一的政策和策略
④两岸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19.1978 年至 1992 年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了 230 多部重要法律。其中主要包括 1982 年宪法、
《刑法》、《民法通则》、《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等。这一立法高峰的出现( )
A. 保障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B. 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奠定了基础
C. 确立了依法治国的方略
D. 建立了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
20.下图是某同学在历史学习中用图示法标注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历史。其中“伟大转折”的
历史事件应是( )
A. 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
B.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C. 中共八大的召开
D.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二、非选择题(共 5 小题)
2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
非法权力。”“凡未经议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收,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出议
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为非法。” ——《权利法案》
材料二 第 11 条:“皇帝在国际关系上为帝国的代表,以帝国的名义宣战与媾和,同外国缔结同盟
及其他条约,委派并接受使节。”第 12 条:“皇帝有权召集、召开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以及使议
会延期或结束。” ——《德意志帝国宪法》
材料三 第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第二
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
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
——1954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权利法案》颁行的目的是什么?它的颁布使英国确立了什么政治制度? 请结
合材料归纳这一制度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判断德意志帝国确立了什么政治制度,这一政治制度与英国的最大不同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判断我国确立了什么政治制度,由此,判断该宪法的性质是什么?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在日本统治台湾的半个世纪里,台湾人民反对殖民统治,争
取回归祖国的斗争一刻也没有停止过。
材料二 1958 年 8 月 23 日傍晚,金门岛上正在举行宴会。忽然,海峡对岸数百门大炮万弹齐发,一
时间岛上一片火海……从此以后,两岸炮战不断。数月后,大陆宣布:单日打炮,双日不打炮。
再后来,双方只将炮弹打在无人的滩头上,成为象征意义上的“炮战”。到 1961 年 12 月改为只打宣
传弹,直至 1979 年元旦,国防部长徐向前发表声明,命令福建前线部队完全停止对金门的炮击行
动,两岸炮战正式结束。
材料四 2008 年 11 月 3 日 11 时 58 分,陈云林率领的海协会协商代表团抵达台湾,这是 1949 年后
大陆授权团体最高负责人第一次访问台湾。到达台湾后他深情地说:“……为了这一天的到来,汪
辜两位前辈孜孜以求……终未成愿,如今两位老人已经乘鹤西去,但是他们在九泉之下,如果能
够知道我们今天这种场景,一定会非常欣慰。”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近代史上台湾是怎样沦为日本殖民地的?哪一重大事件结束了这一
局面?
(2)据材料二,归纳台湾海峡两岸关系的变化趋势。
材料三要实现统一,就要有个适当的方式,所以我们建议举行两党平等会谈,实行第三次合作,
而不是中央与地方的谈判。双方达成协议后,可以正式公布。但万万不可让外国插手,那只能意
味着中国还未独立,后患无穷。
(3)邓小平同志为此提出的伟大构想是什么?
(4)材料中汪辜两位前辈生前为促进两岸统一做出的主要贡献是什么?
材料五 2008 年 12 月 15 日,海峡两岸“大三通”全面启动,海运直航、空运直航、直接通邮,60 年
隔海相望不相通,终成记忆。“两岸直航代表的意义就是两岸不再对立,以和解取代冲突”。 “直航
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提供新动力”。 大陆赠台大熊猫“团团”“圆圆”于 2008 年 12 月 23 日晚 7 时许抵
达台北木栅动物园正式安家,这更给两岸关系增添了和平友好的气氛。
(5)材料表明,我国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是什么?
2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2009 年 4 月,《行政诉讼法》颁布 20 年。在这 20 年,北京法院共受理一审、二审“民告官”
案件 35 478 件。其中,近 5 年受理的案件占 20 年案件总数的 2. 3%,类型也拓展到 50 多种,几乎
覆盖了政府机关的各个职能部门。随着政府败诉率逐年走低,政府依法行政能力在提高。
讨要公道、向政府问责、申请政府行政行为公开等行政纠纷逐年增多,现在的普通百姓已经敢于
并善于运用法律手段解决纷争。
材料二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法制建设的进步有何表现?
(2)材料二图一情况反映了什么?图二反映了什么?图一和图二所反映的现象之间有什么关系?
24.90 多年来中共领导中国人民为实现民族独立、政治民主、国家富强的中国梦进行了艰苦卓绝的
斗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目前摆在中国人民面前有两个前途。……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要彻底打败日本侵略者,
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新国家。这是个光明的前途,我们要努力
争取实现光明的前途。 ——毛泽东《论联合政府》(1945 年)
材料二 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现在看来,恐怕是几个党好。不但过去如此,而且将来
也可以如此,就是长期共存,相互监督……共产党可以监督民主党派,民主党派也可以监督共产
党。为什么要让民主党派监督共产党呢?这是因为一个党同一个人一样,耳边很需要听到不同的
声音。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1956 年)
材料三 第二条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组织,实行民主选举、民
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1998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材料四 ……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1999 年九届全国人大宪法修正案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抗战胜利后至新中国成立前,中共为争取实现光明的前途所
做的政治努力。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毛泽东提出“长期共存,相互监督”方针的目的。
(3)根据材料三、四,概括新时期以来党和政府在民主政治建设方面做了哪些探索和创新?
(4)综合以上材料,运用所学知识,论述近现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性和艰难性。
2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67 年 8 月 5 日,刘少奇在中南海被批斗,失去人身自由。他义正严辞地抗议说:“我是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你们怎样对待我个人,这无关紧要,但是我要捍卫国家主席的尊严。你们
这样做,是在侮辱我们的国家。我个人也是个公民,为什么不让我讲话?宪法保障每个公民的人
身权利不受侵犯,破坏宪法的人是要受到法律的严厉制裁的。”
材料二 1980 年 2 月,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为刘少奇一案平反昭雪,撤销了八届十二中全会强加
给刘少奇的“叛徒、内奸、工贼、走资派”等罪名,恢复他作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和无产阶级革命
家、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之一的名誉。
——以上材料均摘自《历史在这里沉思》第一卷
请完成:
(1)材料一中的刘少奇被迫害是在什么时期?为什么当时的宪法无法维护共和国主席的人身权
利?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为刘少奇一案平反昭雪说明了哪些问题?
答案解析
1.【答案】B
【解析】图片型选择题,读图审图是审题关键。A 选项只符合第二幅图片;C 选项只符合第四幅图
片;B 选项与 D 选项相比,B 选项更能符合题意,体现的是党的伟大历史作用,而党的发展历程侧
重的是党的发展阶段,与题意不符。
2.【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政协组织法”“改称北平为北京”“周恩来”,联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
议第一次全体会议的内容,可以判断 B 项符合题意。
3.【答案】C
【解析】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于 1949 年,主要是讨论了国名、国旗、国歌
等以及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大会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故
①②④ 正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是 1954 年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本题选择C项。
4.【答案】D
【解析】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自治权,可享有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其
中台湾还可以保留军队,因此①②④正确;但是特别行政区毕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享有高
度自治权的地方行政区域,中央人民政府负责管理与特别行政区有关的外交事务,因此③错误。
5.【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关键信息“1954 年宪法”“党和政府广泛征求意见”“全民讨论近三个月”等可知,
1954 年宪法的制定是在广泛征求人民意见和讨论的基础上进行的,能够充分地说明其体现了“人民
民主原则”。故答案选 C。
6.【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能力。A、B、C 三项是我国民主政治的内容。D 项是西方资
本主义国家的政党制度。
7.【答案】D
【解析】台湾问题是内战形成的,属于中国内政问题,所以台湾与大陆始终是远亲近邻的关系的
说法是错误的。故 D 项符合题意。
8.【答案】A
【解析】图中信鸽,体现了通邮的信息。
9.【答案】C
【解析】1954 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了全国人大的职权,其通
过的《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故选 C 项。A、B 两项错误,D 项不符合题意要求,故 A、
B、D 排除。
10.【答案】B
【解析】改革开放特别是上世纪 90 年代以来,两岸关系迅速发展。1992 年海基会、海协会组织了
“汪辜会谈”,达成了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共识,因此,此题的正确选项是 B。
11.【答案】C
【解析】观察漫画可知,图片中的“村委会选举”“镇领导”等可知此为村民自治制度。实质讽喻了个
别官员违背了村民自治制度,选 C 项。
12.【答案】C
【解析】材料中这里的“大合唱”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A、B、D 项与题意无关。
所以答案选 C。
13.【答案】C
【解析】材料中的法律、法规等都是为了贯彻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法,因此,C 项正确。材料没有关
于这些法规实施的效果信息,A 项错误,B、D 两项在材料中反映不出来。
14.【答案】B
【解析】首先判断该观点正确,排除 C、D 两项。同时材料强调中国成功收回香港的主权源于中国
的日益强大,A 项“最终结束”不符合史实,排除。所以选 B 项。
15.【答案】A
【解析】赴台个人游的启动有利于台湾旅游业的发展,促进两岸关系的进一步发展。故①、②项
正确。题中并没有涉及台湾人民对“一国两制”的认同,故③项错误。题中没有直接体现“两岸人民
血浓于水”,仅仅体现了两岸的民间交流,故④项错误。综上所述,①②正确,③④错误,故本题
正确答案为 A。
16.【答案】D
【解析】材料信息“章伯钧被打成‘右派分子’”“1967 年元旦报头被替换成毛泽东的墨迹”等反映的是
“左”倾错误盛行,所以《光明日报》报头的替换在本质上体现了“左”倾错误对报刊的影响。
17.【答案】C
【解析】特别行政区可实行与祖国其他地区不同的社会制度,排除 A;香港和澳门是殖民遗留问题,
而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问题,因此台湾可以拥有军队,排除 B;由于中国的地域广,民族多,为
了便于各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在大杂居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排除 D;但不管
是民族自治区还是特别行政区,都是由中央人民政府统一管辖和行使主权,所以答案选 C。
18.【答案】D
【解析】题干中的四个选项分别从人民的愿望、国力、正确的政策、交流的角度分析的,都符合
题意。故选 D 项。
19.【答案】D
【解析】1978~1992 年完善和制定的法律,这些都是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法律体系,为社会主义民主
和法制建设提供了依据,所以答案选 D。
20.【答案】D
【解析】从图片中的曲线图可以发现伟大的转折指的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21.【答案】(1)目的:以明确的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力;君主立宪制度;特点:议会权力至上,君
主统而不治。
(2)君主立宪制度;保留了浓厚的专制残余,君主是实,立宪是虚。(或者德意志帝国的政治制
度是一种不彻底的和不完善的代议制。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解析】本题考查了几种不同性质的政治制度。题目比较简单,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22.【答案】(1)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战败,1895 年,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日本割占台湾,进
行了长达 50 年的殖民统治。1945 年,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台湾回归祖国。
(2)由战争对抗到结束战争状态,走向缓和。
(3)“一国两制”。
(4)1992 年,海基会与海协会达成“九二共识”;举行汪辜会谈,推动了两岸关系的发展。
(5)“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解析】(1)根据所学知识,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战败,1895 年,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日本
割占台湾,进行了长达 50 年的殖民统治。1945 年,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台湾回归祖国。
(2)根据材料的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直接归纳出台海两岸关系的变化趋势即:由战争对抗到
结束战争状态,这一变化说明大陆方面由主张武力解放逐渐转为以和平方式统一祖国。
(3)根据材料“要实现统一,就要有个适当的方式,所以我们建议举行两党平等会谈,实行第三次
合作,而不是中央与地方的谈判”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邓小平同志为此提出的伟大构想是“一国两
制”。
(4)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汪辜两位前辈生前为促进两岸统一做出的主要贡献是 1992 年,海基会与
海协会达成“九二共识”;举行汪辜会谈,推动了两岸关系的发展。
(5)根据材料“海峡两岸‘大三通’全面启动”“两岸直航代表的意义就是两岸不再对立,以和解取代
冲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23.【答案】(1)“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日益成为共识;普通公民的人身权利得到保障;公民法律素
质和法制观念提高;公职人员的法制观念和依法办事能力增强。
(2)图一反映的是普法宣传,图二反映的是村民行使自己的权利。正因为有广大法律工作者的宣传
活动,才使法制观念深入人心,使人民懂得如何行使自己的权利。
【解析】本题以社会主义政治建设中的民主与法制建设为主题,旨在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信
息、概括回答问题的能力。第(1)问需要归纳概括,从法制观念的不断进步方面着手组织答案;第
(2)问图一是普法宣传,图二是基层民主选举方面的内容,要结合所学知识组织答案。
24.【答案】(1)努力:①1945 年 8 月参加重庆谈判,和国民党政府签订《双十协定》;②1946 年重
庆政治协商会议上,和民主党派合作,会议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政协协议;③1949 年为迅速结束
战争和国民党代表在北平举行谈判;④1949 年召开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为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
为新民主主义社会逐渐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做了重要准备;⑤1949 年 9 月,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
商会议,通过了《共同纲领》等,为新中国的成立做了重要准备。
(2)目的:①扩大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巩固人民民主政权;②调动民主党派人士和知识分子建设
社会主义的积极性;③组成爱国统一战线,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大业。
(3)探索: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建设;把依法治国写进宪法,成为治国方针。
(4)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言之成理。
【解析】(1)结合内战爆发前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做的一系列努力,以及解放战争胜利后为
筹备新中国成立而召开的会议和有关决定。
(2)结合当时(1956 年)的时代背景分析。
(3)回忆教材知识,从基层民主建设、依法治国等方面归纳即可。
25.【答案】(1)时期:“文化大革命”时期。原因:“文革”时期,由于极“左”思潮的影响,民主与法
制遭到严重摧残,国家法律形同虚设,人权被严重践踏。
(2)中国共产党能够实事求是,敢于纠正自身的错误,是一个伟大的党;显示了中国共产党拨乱
反正、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的决心。(如答其他且符合题意也可)
【解析】第(1)问中的“时期”可依据材料中的“1967 年 8 月 5 日”进行判断,“原因”可从民主法制
建设遭到严重破坏等方面说明。第(2)问应注意从党的自身建设、民主法制建设等角度进行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