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春
第一单元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感受春天的“新”“美”“力”,把握作者的情感。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征多角度地描写景物的方法。
3.学习比喻、拟人、排比修辞手法的运用。
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欣赏大自然、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
课前导入
同学们,你们眼中的春天是什么样子的?请用一句饱含深情的
话说说你对春天的感受。
在老师的眼中,春天是婉转动听的鸟鸣,春天是飞来飞去的蝶影,
春天是稚嫩滴翠的童声……春天一切生命都在用独特的语言向我们
倾诉着欢乐。春天来了,童话就在草尖上浮动,安徒生的美人鱼已
在碧绿的湖水中跳舞。在屋里猫了一冬的孩子,欢呼雀跃着在阳光
中追逐,在草地上嬉戏。把五彩缤纷的风筝放飞,把憋了一冬的
笑语传向天际。
春天,实在是一幅美丽灵动的画卷。谁不爱春天,谁不
为春天歌唱?古往今来,多少诗人歌手,迁客骚人,逢春
感怀,挥毫洒墨。于是,人世间就流传下许多咏春名篇。
今天就来学习散文大家朱自清的《春》。
自主预习 【课题解析】
“春”是季节名称,是四季之首。“春”是作者描写的对象,独字为题,
简明严实,概括宽泛,富有美感和韵味,给人以清新、简约、明丽之感。
【走近作者】
朱自清(1898~1948),现代散文家、诗人。原名自华,字佩弦,号
秋实,原籍浙江绍兴。主要作品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
《欧游杂记》,文艺论著《论雅俗共赏》等。其散文代表作《背影》《荷
塘月色》《绿》《春》等,被视为现代散文的典范作品。
1.重难字词。
酝酿(niàng) 发酵(jiào) 黄晕(yùn)
应和(hè) 抚摸(mō) 散落(sàn)
2.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鸟cháo(巢) hōnɡ(烘)托 抖sǒu(擞)
liáo(嘹)亮 wǎn(婉)转 朗rùn(润)
3.词语释义
①朗润:明亮滋润。
②卖弄:有意显示、炫耀(自己的本领)。
③酝酿:本义是造酒的发酵过程,文中指各种气息在空气里,
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
④宛转:形容声音抑扬动听。现在多写作“婉转”。
⑤嘹亮:形容声音洪亮。
⑥黄晕:昏黄,不明亮。
⑦静默:寂静;没有声音。
⑧呼朋引伴:呼唤朋友,招引同伴。
⑨抖擞精神:振作起精神。
内容探究1.你认为作者笔下哪幅画面最美?它美在哪里?你能为你最喜欢的画面配
上一句古诗吗?
【交流点拨】①春草图:这是一幅生机勃勃的画面,令人见之则精神振奋。可配“浅草才
能没马蹄”这句古诗。
②春花图:这是一幅百花争艳的画面,色彩明丽。可配“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
来”或“乱花渐欲迷人眼”。
③春风图:这是一幅轻柔温暖的画面。可配“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这句古
诗。
④春雨图:这是一幅绵长、细密、轻柔的画面。可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句古
诗。
⑤迎春图:这是一幅令人精神抖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画面。可配“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这句话。
2.从修辞角度赏析文章第1段的表达效果。
第1段运用了反复和拟人的修辞手法。作者反复强调“盼望
着”,表达了作者盼春的殷切之情;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春
天人格化,借“东风”报讯让人觉得春天似乎也有感情,懂得作
者的企盼,使人感到春天的亲切,同时,为全文奠定清新愉悦的
感情基调。
3.试简要分析“春风图”描写的角度。
从触觉角度写春风的柔和,从嗅觉角度写春风的芳香,从视
觉角度写春风的和悦,从听觉角度写春风中乐音的悦耳。作者通
过细腻的感受,运用生动的笔墨把本来无形、无味、无色的春风
写得有形、有味、有情、有感。
4.写春雨,为什么还要写树叶子、小草?
这句话是从侧面描写春雨的。作者抓住雨中的树叶子“绿得
发亮”,小草“青得逼你的眼”的特点,展现出植物经过春雨的滋
润而清新闪亮的形象。
5.文章以“他领着我们上前去”结尾有何用意?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追求美好未来的思想感情。结尾的“去”
字,正与文章开头的“东风来了”中的“来”字遥相呼应。文章以
春天在盼望中到来开始,以进入春天的行列结束,一“来”一
“去”,浑然一体,使文章的结构更严谨。
6.本文围绕“春”写了哪些内容?重点写了什么?
本文围绕一个“春”字,从盼春、绘春、赞春三个方面展现了作者对
春的喜爱和赞美。
板书设计
主旨梳理
作者抓住春天的特点,通过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
图和迎春图五幅图画,描绘了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
动人景象,赞美了春天给人带来的活力、希望和力量,表达了作
者热爱生活、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思想感情。
特色品鉴
1.结构严密,层次井然。
全文共10段,以“盼春”开始,以“赞春”结束,中间的
“绘春”部分是文章的主体。其中,第2段写的是春天的“新”,
第3--6段写的是春天的“美”,第7段写的是春天的“力”。最
后“赞春”部分的三段用三个比喻句,从“娃娃”到“小姑娘”
再到“青年”,形象地点明了春天的成长过程,又照应了“绘春”
部分的 “新”“美”“力”,由此可看出文章的结构严谨、有
序。
2.诗情画意,情景交融。
作者描绘春天,先是粗笔勾勒背景,然后用细致的笔触,工笔细描富有春天特征的
景物,描绘了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这五幅图画。即使是无形、无色、
无味的春风,作者也能妙笔生花,从触觉、嗅觉、听觉、视觉等角度,写出其声其味,重
情重感,让人留恋。
重难探究
1.结尾三个比喻句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调换。这三个比喻句不但比喻巧妙,意义深刻,而且分段排列,先后有序。作者
先把春天比作“刚落地的娃娃”,然后把春天比作“花枝招展”的“小姑娘”,最后把春
天比作“健壮的青年”,从“娃娃”到“小姑娘”再到“青年”,形象地点明了春天的成
长过程,所以这三个比喻句的顺序不能调换。
2.本文是怎样在景物描写中抒发感情的?
作者在描绘春景图时,处处洋溢着自己对春的喜
爱和赞美之情。如作者在具体描写“春草图”时,写
草的萌芽和人们嬉戏游玩的情景,抒发了对生机勃勃
的春天的热爱和赞美;写“春风图”时,写出了春风
的温暖、芳香、和悦,赞美了它的柔和与温暖。这样,
作者在景物描写中间接地抒发了自己的感情,情由景
生,景中有情,情景交融,让读者回味无穷。
迁移拓展请从平时所积累的知识中搜集关于描写“春”的诗句。
①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王维《相思》)
②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
③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④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第2课 济南的冬天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2.学习作者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写法。
3.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体会比喻、拟人在写景中的表达作
用。
4.感受作者对济南的热爱和赞美之情,激发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课前导入
老舍曾经说过:“上帝把夏天的艺术赐给了瑞士,把
春天的赐给西湖,把秋和冬的全赐给了济南。”的确,
春天的西湖,烟雨蒙蒙,远山近水,尽在画中,漫步湖
边,荡舟湖上,令人如在画中游。苏轼有诗为证:“水
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
妆浓抹总相宜。”而到了夏天,世界著名的避暑胜地瑞
士,景色最美。绿色山林,环绕着浅蓝色的湖泊,映衬
着阿尔卑斯山头的皑皑白雪;悬崖上瀑布流泻,草地上
鲜花盛开,无愧于“世界公园”的美称。那么冬天的济
南又美在哪里呢?今天,我们来欣赏济南冬天的美景。
自主预习
【课题解析】
“济南的冬天”这个题目,表明所写的是济南这
个特定环境的冬天,不同于其他地方的冬天。题目蕴含
着作者对“冬天”这个特定时令里济南的总的观感和赞
美之情。
【走近作者】
老舍(1899~1966),原名
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满
族。著名作家,北京市政府授
予他“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骆驼
祥子》《四世同堂》,中篇小
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
短篇小说《赶集》《樱海集》,
剧本《龙须沟》《茶馆》等。
1.重难字词。
着落(zhuó) 贮蓄(zhù) 澄清(chéng)
肌肤(jī) 狭窄(zhǎi) 害羞(xiū)
2.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水zǎo(藻) xiǎnɡ(响)晴 huàn(唤)醒
发jì(髻) xiānɡ(镶)上 伦dūn(敦)
3.根据所给意思写出相应词语。
(1)(天空)晴朗无云。(响晴)
(2)灵活而不可捉摸。(空灵)
(3)安静而舒适。(安适)
(4)文中指清亮,透明。(澄清)
(5)特别;不寻常。(出奇)
内容探究
1.结合语境,说说“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
晴的天气”中“温晴”一词的表达效果。
“温晴”一词点明了济南冬天天气的特点,下文所写的
山、水、天都突出了这一特点,既确定了全文的基调,又
是贯穿全文的主线。
2.第6段“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反倒在绿萍上冒
着点儿热气”中的“点”字能否删掉?为什么?
“点”字扣住济南冬天的“温”来写,冒热气,但只
是一“点”,这就体现了济南冬天的“温晴”的特点。如
果删掉,则变成“冒着热气”,与本文所写的内容不符。
3.作者所描绘的这些美景可归纳为几幅画面?请你
为这几幅画拟写一个标题。
三幅。第一幅是小山摇篮图;第二幅是雪霁初晴图;第
三幅是空灵水晶图。
4.作者通过描绘这几幅画面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绘山景,描水色,寓情于景,既表现了济南冬天的
美,又寄寓了对祖国山河热爱之情。
5.济南的冬天总的特点是什么?文中具体描写了哪
些景物?作者怎样展开对景物的描写?
全文围绕济南的冬天“温晴”这个特点,描写了济南的
山、水、城、雪等景物。
文章先从自己感受的角度总括了济南的冬天“温晴”的特
点,然后具体描绘了济南暖冬的三幅画图:阳光下济南全景、
雪后山景的秀美、济南冬天的水。
6. 作者怎样写出阳光朗照下的小山特别可爱?
①用拟人的手法: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
下晒着太阳,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
用一“晒”、一“睡”、一“醒”,一连串相关的拟人
手法,烘托舒适温暖的环境。
②用比喻的手法: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
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
说……用“小摇篮”比喻小山围成的地理环境,用“看
护者”比喻四周的小山,加上温存体贴的抚慰,写出这
一圈小山特别可爱。
③从人们的感受:面上含笑;一看那些小山,心中
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人们的幻想,不仅描绘笑
容,更突出心理活动。
7. 薄雪覆盖的小山,妙在哪里?
①妙在雪光、雪色。“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
尖上顶着 一 髻 儿 白 花 ” , 松 的 翠 与 雪 的 白 相 映 生 色 ,
“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如洗的蓝天与
似银的雪相映生辉;“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
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白雪与暗黄的草色,组成彩
色的美景。
②妙在雪态。“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
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以动写静,写出动人的形
态;“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把
薄雪比喻成害羞的少女,写出雪的情态。
8.济南冬天的水有什么特点?
①水的绿:作者描写绿萍的绿、水藻的绿、水面柳
影的绿,衬托出水绿。由水的绿联想到绿的精神,联想
到春意盎然的生机。
②水的清、亮:作者描写澄清的河水,自上而下全
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
板书设计
主旨梳理
本文紧紧围绕济南冬天的“温晴”这一总体特点,描
写了济南的城、山、水、天等,呈现给人们一幅山清水
秀、天蓝地暖的动人冬景图,抒发了作者对济南冬天的
无限喜爱之情。
特色品鉴
1.一线串珠的结构美。
全文一线贯穿,抓住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以
暖色调来展现济南的冬天的景色。文章首先将济南冬天
阳光和煦、天朗地秀的总特征勾勒出来,赞扬济南是个
“宝地”,确定了全文情感抒发的基调。然后在展现济
南冬天老城、山、水等景物时,紧扣“温晴”这一特征
来写,仿佛一线串珠,把济南冬天独有的美景一一展现
在读者面前。最后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概括以上所
写内容,既点明题旨,又与前文呼应。
2.寓情于景的意境美。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是本文写作的一个特点。作
者写山,将四周的小山比作“小摇篮”,写出山景的
小巧秀丽;写雪,把那点儿薄雪比作“好像忽然害了
羞”的少女,突出了雪的娇美情态;写城外远山,用
画面来渲染景色,更增添了意境的深远;写水,作者
用“亮”“蓝”“红”“黄”“灰”等色彩,描绘了
一幅淡雅的水墨画,烘托出一种舒适温暖的氛围,表
达了作者对冬天的济南的赞美和喜爱之情。
重难探究
1.文章标题是“济南的冬天”,结句是“这就是
冬天的济南”,为何“济南”与“冬天”的位置
互换了?
文章标题“济南的冬天”中,“冬天”是中心词,
见此马上会生发冬天之感:朔风扑面,大雪纷飞,透出
一股袭人的寒气。通读全文可知,响晴取代了暗晦,阴
冷被煦暖替换,所以作者以“冬天的济南”结尾,把中
心词换成了“济南”,突出了济南冬天特有的韵致,使
读者经历了从切肤之冷到响晴之暖的转化,给人留下了
回味的余地。
2.找出文中的三组对比,并指出三组对比在文中的作用。
三个对比:①北平刮风与济南没有风声作对比;②伦敦雾天与济南响
晴作对比;③热带日光与济南温晴作对比。这三组对比引出对“济南真得
算个宝地”的描绘。
迁移拓展
• 《 济 南 的 冬 天 》 在 写 法 上 与 朱 自 清 先 生 的
《春》有些什么相同的地方?有哪些不同的地
方?
• 相同点:①都是以写景为主的抒情散文。②脉络
清晰,层次井然。③抓住特征写景,情景交融。④运用
比喻、拟人的修辞,语言朴实、清新。⑤细致观察,具
体描写。
• 不同点:①《春》描绘了五幅“春景图”。《济
南的冬天》是一幅完整的“山水画”。②《春》侧重于
近处的细致观察,《济南的冬天》侧重于远景的观察,
且从不同角度观察景物,特点有所变化。如本文第二段,
是从景物的上方俯视下来,描绘出阳光朗照下的济南像
被围在小摇篮里,突出温暖如春的特点。
第3课 雨的四季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相关的文学常识;朗读课文,积累好词佳
句和有关“雨”的知识。
2.体味作者笔下四季雨的不同特点,体会作者所抒发
的思想感情。
3.与《济南的冬天》进行比较阅读,品味抒情散文通
过写景状物来抒发情致和意趣的方法,提高联想与想
象的能力。
4.感受自然万物的美好,明确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自主预习
【课题解析】
“雨的四季”点明了文章的写作内容,同时也说明了
这是人生的一段历程,一段经历了春夏秋冬而逐渐丰盈
完满的生命历程。以此为题,将雨人格化,充满了情趣
和意境。
【走近作者】
刘湛秋(1935-),中国当代著名诗人、翻译家、评
论家。
1.重难字词。
花苞(bāo) 草垛(duò) 绿茵茵(yīn) 淅淅
沥沥(xī)(lì) 诱惑(huò) 粗犷(guǎng) 静
谧(mì) 高邈(miǎo) 莅临(lì) 吝啬(lìn
sè) 池畦(qí)干涩(sè) 咄咄逼人(duō)
睫毛(jié)
2.词语释义
①粗犷:粗豪;豪放。
②巴望:盼望。
③争先恐后:争着向前,唯恐落后。
④花苞:文中指没开放的花骨朵儿。
⑤静谧:安静。谧,安宁、平静。
⑥高邈:高而远。
⑦莅临:来到,来临(多指贵宾)。多用于书面。莅,
到。
⑧吝啬:过分爱惜自己的财物,不舍得给别人,也不舍
得自己用。
⑨淅淅沥沥:形容轻微的风声、雨声、落叶声等。
内容探究
1.文章第1段在结构和内容上各有什么作用?请
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文章第1段在结构上,开篇点题,总领全文,引起下
文;在内容上,“我喜欢雨”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概括了雨的总体特征。
2.作者没有直接描绘春雨,而是写万物经雨洗淋
后的情态,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侧面描写,通过写万物经雨洗淋后的情态,间接地
写出了春雨的娇媚,表现了春雨给大地带来的勃勃生机,
起到了正面描写所达不到的效果。
3.为什么说夏天“别有一番风情”?
夏天的雨没有预告,说下就下;光头浇雨,更有滋味;一切都毫不掩
饰地敞开,花朵、树叶、杂草争先恐后地生长;雨声、蝉声和蛙鼓奏起雨
的交响曲。正是因为夏天的雨格外热烈、粗犷,所以作者才说夏天的雨
“别有一番风情”。
4.凄冷的秋雨为什么能“纯净”人们的灵魂呢?
因为秋雨“端庄而又沉静”,能“使人静谧、使人怀想、使人动情”,
给人“安静和沉思”,所以秋雨能“纯净”人们的灵魂。
5.文章第5段写的是“冬雨”,却先从讨厌冬雨
写起,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这里运用了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为更好地表现冬雨
的自然、平静做铺垫,对比中更能突出作者对冬雨的赞
美。
6.上文写雨,多用“她”或“它”指称,为何到
最后一段改成“你”?
这里将第三人称改为第二人称,由客观叙述转为面
对面地交流,这样写将雨人格化,便于作者与雨对话,
直接抒发作者对雨的喜爱之情。
7.试简要分析结尾两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在结构上,收束全文,首尾呼应,使文章的结构完
整;在内容上,抒发了作者对雨的爱恋之情,点明文章
中心。
板书设计
爱雨——永远是美的
春雨图:温柔、细
润、甜美
夏雨图:热烈、粗
犷、奔放
绘雨 秋雨图:端庄、沉
思、成熟
雨的四季 冬雨图:自然、平静、
纯洁
赞雨——美丽 爱恋
主旨梳理
本文通过描写雨在春、夏、秋、冬四季中的特点,
表现出雨的趣味、雨的性格、雨的情义,把雨表现得可
感可触、亲切可爱,抒发了作者对雨的爱恋之情,进而
表达了作者对生命与大自然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特色品鉴
1.意与象的和谐建构。
美的散文首先应追求一种情景交融的动人境界。春雨洗礼中那株挂满
晶莹水滴的小树,夏雨激荡中那个浑身浇透的雨中人,秋雨淅沥中那扇放
飞悠远情思的玻璃窗,冬雨纷飞中那幅干净利落的木刻画。这一帧帧或灵
动或雄健或高邈或沉静的图景中涌动着生命的律动,寄托着作者对稚嫩、
清纯的礼赞,对热烈、成熟的歌颂,对宁静、沉思的向往,对恬淡、从容
的追寻。这些意与象的和谐统一,使整篇文章充满了魅力。
2.点与面的轻灵延伸。
精美的散文应是一幅画面,画面中景物的浓墨重彩让我们心驰神往,
而景物后面深远的底色同样让我们浮想联翩,这就是点与面的延伸。本文
作者精心描绘了雨在不同季节中赏心悦目的画面,熔铸了作者无限的深情。
正是透过雨在四季中不同的表现,才让读者的心灵进一步延伸,形成对整
个大自然、生命的赞美,点面结合,从具体事物到大自然,外延不断扩大。
重难探究
1.本文对景物的描写具有画面美,作者是怎样用生动细腻的笔调
把景物描写得分外美丽和灵动的?
首先,作者抓住雨在四季中的特征,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把
雨分别比作少女、妇人等,把雨在不同季节里的情态和特点刻画得生动形
象。其次,作者以诗般的语言描绘雨在四季的不同画面,生动典雅,特别
注意语言的变化,不重复。最后,作者调动读者的视觉、听觉、嗅觉、触
觉,让读者全面感受四季的雨,体会雨所带来的各种奇妙感觉。
2.试分析四季的雨的不同特点。这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春雨“比少女的眼泪还娇媚”,夏雨“热烈而又粗犷”,秋雨“端庄而
又沉静”“使人静谧、使人怀想、使人动情”,冬雨“化了妆”“变成美
丽的雪花”“显出一种自然、平静”。作者通过形象化的描写,写出了四
季的雨的不同特点。这实际上寄托了作者对雨的赞美与喜爱,表达了作者
对生命和大自然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第4课 古代诗歌四首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了解诗词有关知识,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
感情。
自主预习
【文题解读】
《观沧海》沧海,即大海。诗题交代所写事件“观
沧海”,简洁明了。这首诗写曹操站在碣石山上所看到
的沧海的壮丽景色。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王昌龄是唐代诗人,
李白的好友。左迁,降职。龙标,唐代县名,在今湖南
洪江西。诗题点明了诗人写作此诗的缘由。
《次北固山下》次,停宿。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
北。诗题点明了写作此诗的地点。
《天净沙·秋思》天净沙,曲牌名。“秋思”是题
目,意为“秋天里的思念”。题眼是“思”,“秋”是
特定时节,“秋思”二字概括了全曲的内容。此曲被后
人称为“秋思之祖”。
【走近作者】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现在安徽亳州)人。
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李 白 ( 7 0 1 ~ 7 6 2 ) , 字 太 白 , 号 青 莲 居 士 , 又 号 “ 谪 仙
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
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
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
喜交友。
王湾(约693~约751),唐代诗人,洛阳(今河南洛阳)人。
现存诗10首,其中最出名的是《次北固山下》,另有《奉使登终
南山》《奉和贺监林月清酌》等。
马致远(约1250~1321以后),字千里,晚号东篱。致远,取
“宁静致远”之意。大都(现在北京)人。“元曲四大家”之一。
【背景探寻】
《观沧海》
是曹操北征乌桓时所作。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
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
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将自
己宏伟的抱负、博大的胸怀融汇到诗歌中,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
出来,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是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所作。王昌龄,唐代诗人,以
写边塞题材著称,尤擅七绝。李白在天宝八年(749)春天,在
扬州听到了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尉的不幸消息,便题诗抒怀,遥寄
给远方的友人。
•
•
《次北固山下》
王湾作为开元初年的北方诗人,往来于吴楚间,为江南的清
丽山水所倾倒,并受到当时吴中诗人清秀诗风的影响,写下了一些
歌咏江南山水的作品。本诗就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篇。北固山,在
今江苏镇江以北,三面环江,为游览胜地。诗人舟行至北固山,目
睹潮平岸阔,残夜归雁,触发了心中无限的思乡之情,于是便写下
了这首诗。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
因而一直未能得志。长期漂泊,困窘潦倒。于是在一次羁旅途中,
写下了这首小令。
1.重难字词
沧(cāng)海 碣(jié)石 竦(sǒng)峙(zhì)
萧瑟(sè) 枯藤(téng) 天涯(yá)
2.词类活用
①东临碣石(名词作状语,向东)
②行舟绿水前(名词作动词,向前)
3.古今异义
①东临碣石(古义:到达,登上;今义:靠近)
②次北固山下(古义:停留;今义:次序)
③水何澹澹(古义:水波荡漾的样子;今义:安静的样
子)
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参考译文】
向东登上碣石山,来观看大海。
海水水波荡漾,山岛高高地挺立。
树木郁郁葱葱地生长,各种草木长势也很旺盛。
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巨大的波浪不断涌起。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都出于大海之中;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也出自这海里。
幸运得很,用这首歌来表达我的心情与志向。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参考译文】
在杨花落尽杜鹃啼鸣的时候,(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
一路过五溪。
我把我忧愁的心托付给明月,(希望它能)一直陪着您到夜郎
以西。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参考译文】
旅途在青山之外,行舟于绿水之中。
潮水涨满,两岸之间水面宽阔,顺风行船一帆高挂。
夜还未消尽,红日已从海上升起,江上春早,旧年未过新春已来。
思念故土的书信要送到什么地方呢?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书到洛阳。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参考译文】
枯藤(缠绕的)老树上(栖集着)黄昏(归巢的)乌鸦,小桥下(潺潺的)流水(映出几户)
农家,古道上(萧瑟的)秋风里(走着一匹)瘦马。太阳就要在西方落下,断肠人(还远)在
天涯(漂泊未归)。
内容探究
《观沧海》
1.如何理解“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一句?
【交流点拨】“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
以及观察的对象,这两句虽然没有直接写到人,但我们仿佛看到了曹操
登山望海时的那种勃勃英姿。“观”字统领全篇,是诗的线索,以下由
“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2.哪些诗句最能体会作者博大的胸怀?诗人是怀着怎样的感
情描绘大海的?
【交流点拨】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大海的形象正是诗人形象的化身。在踌躇满志的时候,他借大海的形象
抒发了建功立业的愿望,写出了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雄浑诗句。
3.“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四句是
全诗的高潮,作者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有怎样的表达
效果?
【交流点拨】作者运用夸张的手法创造一个极其开阔的意境,给诗歌增
添了积极的浪漫主义色彩。诗人联想日月星辰这些自然界伟大的景象,
全离不开大海的怀抱。想象奇特,胸怀开阔,渗透着诗人自己的雄心壮
志和昂扬奋发的精神。展现了诗人力挽狂澜重建天下的雄心,塑造了自
我豪气盖世的英雄形象。
4.诗人在这首诗中把自己欲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表达得淋漓
尽致,诗人借助了什么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交流点拨】诗中3~8句实景描写海水与山岛;9~12句表现大海吞吐
日月星辰的气概,是想象之景。虚实结合,借景抒情,描写沧海的壮丽
景色,表现博大的胸怀,抒发统一天下的宏伟抱负。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1.试分析《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前两句在全诗
中的作用。
【交流点拨】诗歌首句写景兼写时令,次句直叙其事。写“杨花”
寓意漂泊无定,写“子规”象征离别之痛,诗歌一开头便选取两种
富有地方特色的事物,描绘出南国的暮春景象,烘托出一种哀伤的
氛围。开头两句看似平淡,实际却包含着丰富的内容,起到多方面
的作用:既点明时令,又营造气氛;既点明主旨,又为后两句抒情
张本。
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两句用了什么
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交流点拨】 这两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明月人格化,赋
予人的情感。这样写既表现了诗人对朋友的思念与同情,又表现了
诗人对友人的关心和劝慰。
《次北固山下》
1.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四联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交流点拨】首联:点题。“青山”指北固山,诗人此刻在船上,
“客路”即行客前进的路,想象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处,
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颔联:写船上所见景色。“平”“阔”“正”“悬”四字炼得好;
“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
“潮平”句,又是为颈联中“江春”句作铺垫。
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残夜
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这么快,怎
能不令人感慨系之!
尾联:诗人离家日久。新年来到,正是家人团聚之时,而自己旅途
他乡,久不得归,见到此景,情何以堪?由此他自然想到要借大
雁来给他传递家书了。全诗情感真切,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2.哪些诗句直接表达了思乡之情?
【交流点拨】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直接表达了思乡之
情。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3.“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句历来是千古传诵的
名句,你认为该如何理解呢?
【交流点拨】作者从炼字着眼,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
事物的象征,并且用“生”字和“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
以人的意志和情思,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
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道理。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
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
舞力量。
《天净沙·秋思》
1.本曲前三句列出了哪些景物?分别渲染了怎样的氛围?
【交流点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
瘦马。前三句渲染了一种凄清孤寂的氛围。笼罩在苍茫暮色中的
枯藤、老树、乌鸦,呈现出一派萧瑟凄凉的景象。
昏鸦归巢反衬出游子的漂泊无所归宿。小桥流水旁的人家,
亲人团聚的天伦之乐,透露出游子对宁静温馨的家园生活的向往,
也反衬出有家归不得的悲苦。寒风飕飕,一匹瘦骨嶙峋的老马正
在蜿蜒古道上艰难跋涉。羁思旅愁,借景物自然显现,使人联想
无穷。
2.“断肠人在天涯”这一句在文中有何作用?
【交流点拨】点明全文的主旨:昏鸦还知道投树栖息,小桥流水旁
的人家也有安身之地,而骑着瘦马的游子却只能在西风古道上奔
波,“夕阳”如血,可倍添迟暮苍凉之气氛,“天涯”二字,与
夕阳配合,加重了悲凄衰残的色彩,说尽了千古羁旅人沉重的脚
步与无限的愁闷。
板书设计
主旨梳理
《观沧海》这首诗诗人用富有浪漫主义的笔调,勾勒
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博
大的胸怀及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这首诗是诗人写给
好友“七绝圣手”王昌龄的赠诗,表达了诗人对朋友深
深的同情、思念和关切之情。
《次北固山下》这首诗写诗人泊舟北固山时所见江南
冬末的景色和感受,抒发了诗人流落在外、不得归乡的
愁思之情。
《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运用了白描的手法,生动
地描绘了一幅苍茫悲凉的深秋晚景图,寓情于景,抒发
了游子(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和思乡之情。
特色品鉴
《观沧海》
1.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全诗将景与情紧密结合,句句写景,又句句抒情。
诗人将抒情包含在写景之中,寓情于景。将海上景色与
自己的雄心壮志巧妙地融合在一起,通过描写沧海,抒
发了诗人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抱负。
2.想象丰富,气势雄浑。
面对迷人的海上风光,诗人展开了丰富奇特的想象。
“日月”四句诗人由眼前大海的壮阔,联想到运行不息
的日月、星空。想象奇特,既创造了一个极其开阔的意
境,又给人以雄浑苍劲的感受,表现了诗人奋发进取、
立志统一国家的伟大抱负和宽广的胸襟。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1.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杨花落尽”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同时,“杨花”
给人以飘零之感,“子规”叫声凄厉,营造了一种悲凉
的氛围。诗人用“杨花落尽子规啼”一句既写景,又以
“子规啼”暗示自己对王昌龄被贬的同情和悲痛,寓情
于景,情景交融。
2.想象新奇,飘逸豪放。
诗歌末尾两句抒情。人隔两地,难以相伴,而月照
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把明月当
作使者,将自己对朋友的关切和同情带到辽远的夜郎之
西,交给那不幸的迁谪者。想象惊人,气概超逸,充分
地显示出李白的艺术个性。
《次北固山下》
1.立意新颖,构思巧妙。
该诗写景中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尤其是“海日生
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诗人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
将“日”和“春”人格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
无意说理,但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却蕴含着一种时序
交替的自然理趣,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力量。
2.借物抒情,意蕴丰富。
联借物抒情,借“鸿雁传书”的故事,抒发了作
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乡书”“归雁”这些具有强烈
思念意味的词语,表现出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和淡淡的
感伤。
《天净沙·秋思》
1.巧用白描。
这首小令仅用28个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
泊他乡的游子的凄苦心境。前三句共18个字,却写了
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事物,一字
一词,一字一景,真可谓“惜墨如金”,凝练而不简陋。
九个名词前的修饰词使各个景物都带上了鲜明的个性。
作者既不夸张,也不用典,纯用白描手法便勾勒出一幅
绝妙的深秋晚景图。
2.情景交融。
这首小令旨在表达天涯沦落人的悲苦之情。作者
运用寄情于物的写法,将这种悲苦之情,借助凄苦、苍
凉的景物表现出来,寄无形于有形,化抽象为具体,悲
苦之情尽显。
迁移拓展
请你搜集几句有关“胸襟”“抱负”“思乡”的
诗句。
【交流点拨】
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
楼记》)
②长风破 浪 会 有 时 , 直 挂 云 帆 济 沧 海 。 ( 李 白 《 行 路
难》)
③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④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
望月》)
⑤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