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单元教学课件
加入VIP免费下载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单元教学课件

ID:678669

大小:698.77 KB

页数:72页

时间:2021-04-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第5课 秋天的怀念 第二单元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相关的文学常识,理解重点词语。 2.理清文章的脉络结构,理解课文内容,把握 文章主旨。 3.品味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从细节描写 中感受母亲浓烈而深沉的爱子之情。 4.感知文中母亲的伟大形象,树立对母亲的尊 重和敬仰的感情。 课前导入 秋天是迷人的,天高云淡,大雁南归,枫叶 似火,硕果累累。秋天的美别具一格,秋天的美 实实在在,秋天的许多事物都会引起我们无限的 遐想,也会让我们产生某种怀念的情绪。著名作 家史铁生就在秋天里产生了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课文《秋天的怀念》。 自主预习 【文题解读】 “秋天”点明了时间,母亲是在秋天去世的,“我”看 到秋天的菊花便想起了母亲;“秋天”是“我”不幸遭 遇、暗淡心情的写照,也是“我”走出低谷、乐观生活 的象征。“怀念”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怀念之情。 以此为题,点明主旨,新颖别致。 【走近作者】 史铁生(1951~2010),生于北京,河北涿州人,中国电影编剧,著名小 说家、文学家。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散文集《我与地坛》《病隙碎 笔》,长篇小说《务虚笔记》《昼信基督夜信佛》等。 1.重难字词。 瘫痪(tān)(huàn)  暴怒(nù)   憔悴(cuì) 诀别(jué) 淡雅(yǎ) 2.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shì(侍)弄   zēng(憎)恨   烂màn(漫) 整xiǔ(宿) chuí(捶)打 沉jì(寂) 3.词语释义。 ①瘫痪:由于神经功能发生障碍,身体的一部分完全或 不完全地丧失运动的能力。 ②沉寂:十分寂静。 ③憔悴: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 ④敏感:生理上或心理上对外界事物反应很快。 ⑤喜出望外:遇到出乎意料的喜事而特别高兴。 ⑥絮絮叨叨:形容说话啰唆。 ⑦烂漫:颜色鲜明而美丽。 ⑧翻来覆去:一次又一次;多次重复。 内容探究 1.阅读文章第1段,说说母亲对我是如何呵护的。 母亲因不忍心看我痛苦,就“悄悄地躲出去”,让“我”尽情发泄心中 的苦痛;但又不放心,所以“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她让“我”尽情发泄心中的苦痛,自己却强忍着内心的悲伤,体现了母亲 对“我”细腻的呵护和深沉的爱。 2.分析文章第3段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点明了此时的季节是秋天,渲染 出秋天萧瑟的气氛,烘托出“我”孤独、痛苦、绝望的心境。 3.第3段母亲“忽然不说了”,其原因是什么? 看到儿子心情好转,母亲心情十分快乐,忍不住述说往事,但 “跑”“踩”一类词,会触动儿子的伤痛,所以母亲忽然不说了,表现了 母亲对“我”的爱无处不在,竟连在说话方面的用词上都注意到了,表明 了母亲对“我”的爱之深。 4.试分析文章第6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第6段是插叙,通过别人的话,说明母亲心里只为儿女的幸福着想,她 从未把自己放在心上,表现了母爱的深沉与无私。 5.如何理解结尾句“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的含义? 承前文点题,说明“我”终于懂得了母亲所说的话,懂得了只有“好好 儿活”才是对母亲最好的安慰、最深的怀念,饱含着“我”的怀念、感激 与自责之情。 6.作者的生活态度前后有什么改变? “我可活什么劲”(绝望)——“要好好儿活”(再生)。 7.默读全文,思考课文写了几次秋天里看菊花? 想一想有何用意? 母亲带我看花,是对生命的热爱,菊花的淡雅高洁, 是母亲品质的写照;菊花热烈深沉,是母爱的写照;母 亲爱花,我看菊花是对母亲的缅怀。 板书设计 这篇散文记叙了一位身患重病的母亲强忍着身体和 精神上的巨大痛苦,精心呵护双腿瘫痪的儿子的故事, 歌颂了至真至纯的伟大母爱,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深切的 怀念和无尽的爱。 主旨梳理 1.借景抒情。 “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短短十几个字, 就将作者“独自坐在屋里”的失落心情展现得淋漓尽致; 文章最后对菊花的细致描写也寄托着作者的感情。本文的 景物描写虽不多,但却为文章悄然生色,情感也因景色的 变化而融聚其中。 2.细节描写。 文章从细微之处对母亲的神态、动作进行了描绘,如 “悄悄地躲出去”“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又悄悄地进 来,眼边儿红红的,看着我”等,一个慈爱、善解人意的 母亲形象呈现在读者面前。 特色品鉴 3.巧用对比。 “我”的暴怒无常与母亲的精心呵护;“我”对母亲 病情的浑然不知与母亲坚强地鼓励“我”要“好好儿活” 等。这些对比,都体现出母亲的坚强、无私和伟大,也 表达了“我”对母亲深深的愧疚和怀念之情。 重难探究 1.本文在内容上主要表达对母亲的怀念,但却不以“怀念我的母 亲”为题,而是以“秋天的怀念”为题,这样写好在哪里? 以“怀念我的母亲”为题,只是直白地表现出作者对母亲的思念,缺 乏韵味。而以“秋天的怀念”为题,不仅表现出作者对母亲的深切缅怀, 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而且也包含着一种人生的精神和意义,显得含蓄 隽永、耐人寻味。 2.如何理解文章结尾段中“黄色的花淡雅,白色 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 秋风中正开得烂漫”的含义? 这句话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表面上是在描写北 海菊花的美丽,实际上是用象征的手法,赋予菊花深刻 的含义。菊花的淡雅高洁是母亲品质的写照,菊花的热 烈深沉是母爱的写照。同时这里的菊花也蕴含着积极向 上、面对苦难的精神力量。“开得烂漫”的菊花犹如坚 强勇敢地活过来的“我”,而菊花也成了“我”永远怀 念母亲的寄托。 第6课 散步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相关的文学常识,理解并积累文中的生字、 生词。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人物性格,体会文章主题。 3.学习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及运用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感 情的方法。 4.感受亲情,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思 想感情。 课前导入 “有一种目光/那么慈祥地照亮着我们/人生的方向/有一 双手掌/那么温柔地抚平我们心灵的创伤/有一副肩膀/再 重的担子/也无怨无悔/一个人扛/那就是我们的父母/我们 平凡而伟大的爹娘。”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沐浴在浓浓的 亲情中,进行一次心灵的散步。 【课题解析】 “散步”就是随便走走,是一种休息方式。“散步”是 本文的中心事件,是凝聚亲情的纽带,还是全文的线索, 把祖孙三代互敬互爱的各种细节贯穿起来。标题语言凝聚 精练,感情蕴涵丰富,给人以温馨的感觉。 【走近作者】 莫怀戚,1951年出生,重庆人。笔名周平安、章大 明。当代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篇小说《诗礼人家》 曾获“四川文学”奖。著有《莫怀戚中短篇小说选》,代 表作是小说集《大律师现实录》,小说有《透支时代》 《陪都就事》《花样年华》等。 1.重难字词。 分歧(qí) 拆散(chāi) 煎熬(áo) 霎时(shà) 2. 根据拼音写汉字。 nèn(嫩)芽  强zhuàng(壮)  dūn(蹲)下 3. 词语释义 ①信服:相信并佩服。 ②分歧:(思想、意见、记载等)不一致;有差别。 ③取决:由某方面或某种情况决定(后面多跟有“于” 字)。 ④拆散:使家庭、集体等分散。 ⑤委屈:受到不应该有的指责或待遇,心里难过;使人 受到委屈。文中是第二种意思。 ⑥粼粼:文中形容水的明净。 ⑦各得其所:每一个人或事物都得到合适的安顿。 内容探究 1.散步的地点在哪?在哪个季节?散步时发生了 什么? 散步的地点是:田野;散步的人有:我、我的母亲、 我的妻子和儿子;散步的季节是:初春;散步的过程发生 了分歧。 2. 分歧是怎样产生的? 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 3.在解决分歧的过程中,谁做得最好?你可以 看出谁的权力最大?研讨中对每个人物作简要的 分析,并让学生找出相关的语句。注意品评,读 出感情。 (1)可以说每个人做得都好,因为我:孝顺善良;母亲: 慈爱亲切;妻子:温柔贤惠;儿子:聪明乖巧。 (2)家庭 成员之间本存在权力的大小,他们之间好像构成了一个循 环的关系链,那是因为有——亲情。作者在字里行间都表 达出这种永恒的情感。表达了一个重大主题——互敬互爱、 珍爱亲情、珍惜生命。 4.在解决分歧时我为什么感到责任重大? 因为一切取于“我”。文章告诉我们:“我的母亲老 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 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 的。”“我”正好处在中间,上有老、下有小,如果一旦 抉择错误,就会伤害家中成员的感情,破坏家庭和睦,破 坏家中这份浓浓的亲情,所以我感到责任重大。 5. 分歧是怎样解决的? “我”决定委屈儿子,顺从母亲,走大路。母亲固然听 儿子的,但在这种特定的情景下,更爱孙子,“变了主意” 走小路。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 6. 文中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对初春的细致描写,渲染了春天的气息,表现出一种生 命的召唤;同时也为一家人一起出来散步这一情节作铺垫。 7.如何理解文章结尾“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 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 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句话? 中年人的责任,既要赡养老一代,又要抚养下一代。一 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又何尝不是这样? 板书设计 本文通过描绘祖孙三代在田野里散步的生活 画面,生动地展示了一家人之间互敬互爱、和谐相 处的深厚感情和生活情趣,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 幼的传统美德和中年人对家庭的责任感、使命感。 主旨归纳 1.线索明晰。 “散步”既是本文的中心事件,也是本文的线索。以 “散步”为线索,课文依次写了“我”劝母亲散步,全家一 起散步,选择大路小路时的分歧,“我”决定委屈儿子,母 亲却依从了孙子,“我”和妻子分别背起母亲和儿子等事情, 线索清晰,层次分明,给人一种繁而不乱的感觉。 2.以小见大。 本文通过记叙散步这件日常生活中极常见、极细小的事 情,反映了祖孙三代人之间深沉的爱,昭示了中年人应当肩 负起对上赡养老人、孝敬长辈,对下呵护儿女、教育晚辈的 责任,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特色品鉴 文章除了运用以小见大的手法外,还有很多大 词小用的现象,请举例分析。 本文有多处是大词小用。如把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 走小路,说成“分歧”;把自己的话,说成“决定”;结尾 处说“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这样的大词小用,透露出作者所写的这篇文章大有深意,作 者想表达的意思也远远超出事情本身。作者借此来宣扬家庭 伦理准则,起到了以小见大的作用。 重难探究 晚饭后,全家人在一起看电视,爷爷奶奶喜欢看戏曲节 目,爸爸妈妈喜欢看时事报道,你喜欢看动画片,而遥控器 在你的手中,你该怎么办?请写一段100字以内的文字和同 学分享。 迁移拓展 7. 散文诗两首 教学目标 1.了解泰戈尔、冰心及相关的文学常识,理解并积累文 中的生字、生词。 2.朗读这两首散文诗,直至背诵,理解其思想内容,体 味作者寄寓在作品中的情感。 3.学习借物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写法。 4.体验人间的至爱亲情,接受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 康的审美情趣。 课前导入 母亲似一棵大树,它庇护着我们成长;母爱似一盏 明灯,它照亮我们前行的路,母爱似一泓清泉,这滋润 着我们的心田。母爱是人类社会中最崇高、最美好的情 感。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欣赏以母爱为题的散文诗—— 泰戈尔的《金色花》,让我们沐浴一次美的洗礼! 大 家 闭 上 眼 睛 , 用 心 去 倾 听 下 面 的 这 首 歌 曲 ( 播 放 《 烛 光 里 的 妈 妈》)。 妈妈为了子女“黑发泛起了霜花”“腰身倦得不再挺拔。”是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这一首千古绝 唱道出了母爱的真谛。母爱像线,不停编织着我们的梦想;母爱如灯,永 远照耀着我们的前程;母爱似水,不断滋润着我们的心田……《荷叶·母 亲》就是这样的诗歌。 自主预习 【课题解析】 《金色花》“金色花”,是印度圣树,木兰花属植物, 开金黄色碎花。诗中用“金黄色”比喻儿童,以此为题, 点明写作的意象和内容,借以赞美母子之爱。 《荷叶·母亲》“荷叶”,莲的叶子。文题之所以用 “荷叶·母亲”,是因为作者借雨中荷叶为红莲遮风挡 雨的情景,抒写对母亲的感激之情,富有韵味。 【走近作者】 泰戈尔(1861~1941),印度文学家。他的创作对 印度文学的发展影响很大。19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沉船》《戈拉》,诗集《吉檀 迦利》《新月集》《园丁集》《飞鸟集》等。 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 被称为“世纪老人”,现代散文家、小说家、诗人、儿 童文学家。她在文学创作上最擅长的是小诗。冰心散文 的语言凝练明快、清新婉丽,带有浓重的抒情性,给人 以如诗似画的美感。代表作有:诗集《繁星》《春水》, 散文集《寄小读者》等。 1.重难字词。 祷告(dǎo)  并蒂(dì)  菡萏(hàn)(dàn) 姊(zǐ)妹 徘徊(pái)(huái) 2.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罗摩yǎn(衍)那  qī(攲)斜   nì(匿)笑 莲(蓬)peng yīn(荫)蔽 fù(覆)盖 ①匿笑:偷偷地笑。 ②徘徊: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比喻犹疑 不决。 ③花瑞:指花带来的好兆头。 ④攲斜:倾斜,歪斜。 ⑤慈怜:慈爱。 ⑥繁杂:(事情)多而杂乱。 ⑦烦闷:(心情)不畅快。 ⑧荫庇:(枝叶)遮蔽。 ⑨覆盖:遮盖。 ⑩心绪:心情(多就安定或紊乱而言)。 内容探究 《金色花》 1.《金色花》中“我”为什么想象自己变成一朵金色花?那 金黄的色彩又象征着什么? 泰戈尔把儿童想象成一朵金色花,最美丽的圣树上的花朵,赞 美孩子可爱。那金黄的色彩,正反映着母爱的光辉。人们喜爱花儿, 花儿也惠及人们,正可以象征回报母爱的心愿。 2.孩子为什么想变成一朵金色花,而且一而再,再而三 地不让妈妈知道? 一是印度人喜欢用花比喻儿童;二是泰戈尔借美丽的圣树 上的金色花赞美孩子可爱。那金黄的色彩,正反映着母爱的光辉。 人们喜爱花儿,花儿也惠及人们,正可以象征孩子回报母爱的心愿。 泰戈尔的想象实在新奇而美妙。孩子总想为妈妈做点事,变成一朵 金色花,可以看着妈妈工作,可以让妈妈嗅到花香,可以投影在妈 妈读书读到的地方。孩子懂得,母爱的奉献是无私的,对母爱的回 报也应该是无私的,他不图妈妈夸奖,但求妈妈生活得更加温馨。 所以他只是撒娇,瞒着妈妈。 3. 为什么妈妈见了面,说“你这坏孩子?” 正文说,妈妈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可以想象,不见了 孩子,妈妈多么着急,这种惶急的心情肯定与时俱增,一旦见了,又惊 又喜,自然嗔怪孩子。 《荷叶·母亲》 1. 作者看红莲的心情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 些变化? 三种情绪:烦闷——不适意——不宁的心绪散尽“烦闷”是因 为半夜的雨让白莲凋谢了,白瓣儿像小船一样散漂在水面上,开得 正艳的红莲会不会遭遇白莲的命运呢? “不适意”的原因是雷雨越下越大,红莲打得左右攲斜,“我” 无法可想。 “不宁的心绪散尽”是因为母亲唤我回屋的同时,红莲旁边的 大荷叶正倾侧下来覆盖在红莲上面。母亲保护女儿的同时荷叶正保 护这红莲(暗示母亲像荷叶) 作者情绪的变化与红莲的命运紧紧地连在一起。花本无情人有 情,荷叶因有保护红莲这一伟大的举动,形象更美更高大了。那么 像荷叶一样的母亲呢?这样文章由景自然生出对母亲的赞美之情— —由景及情,情景交融。 2. 作者为什么要从自家院子里的莲花写起?课文重点描 写的是什么?为什么还要提及九年前祖父和我的赏莲呢? ①因为自家院中雨打红莲、荷叶护莲的情景,触动了自己, 于是产生了联想,“我”是风吹雨打下的红莲,而母亲是替红莲抵 挡风雨的荷叶。写红莲是为了写“我”,写荷叶是为了写母亲,既 充满了爱意,又顺理成章地联想到母亲的呵护及关爱,温馨感人。 于是借此景抒发自己对母亲保护儿女成长的感激之情。 ②红莲是全文着力描写的对象。课文从自家院子里的莲花写起, 重点写雨中的莲花。 ③在写雨打红莲、荷叶护莲之前,作者先将九年前与祖父的赏 莲写出,作平平淡淡的铺垫,把花放在人的背景中认识,花瑞人祥, 三蒂莲的开放展示出吉祥的征兆,把花与人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下 文以花喻人埋下伏笔。 3.结尾一段“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 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蕴含 了怎样的感情?有什么作用? 红莲是“我”,荷叶是母亲,温馨感人,爱意浓浓。母爱博大 无边,伟大无穷。“心中的雨”暗指人生路上的风风雨雨,坎坷磨 难,只有母亲是保护我们度过人生路上坎坷与磨难的人。母亲就是 我们生命中永远为我们遮蔽风雨的人。自然界的雨点是可见的、有 形的,“心中的雨点”却是无形的,结尾直抒胸臆,卒章显志。 板书设计 主旨梳理 《金色花》 这首诗借助丰富的想象,描绘了天真、活 泼、快乐的孩子及孩子与母亲的三次嬉戏的画面,表现 了深厚的母子之情及人类天性的美好与圣洁。 《荷叶·母亲》 这首诗借雨天里勇敢慈怜的荷叶荫蔽 着红莲的情景,联想到母亲对子女的呵护及关爱,歌颂 了伟大、圣洁的母爱,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感激和爱恋 之情。 特色品鉴 《金色花》 1.想象新奇,童趣盎然。 在《金色花》一诗中,诗人把儿童想象成一朵金色花,新奇而又合理。金色花是最 美丽的圣树上的花朵,将儿童想象成金色花,赞美了儿童的纯真、可爱。整首诗以一个 活泼、调皮、可爱的孩子的口吻写成,富有童趣。 2.以花喻人,托物言情。 这首散文诗借助丰富的想象,把儿童想象成一朵金色花,按时间顺序叙写了一天里 孩子与母亲的三次嬉戏,在亲昵、温馨的氛围中,读者感受到的是纯真的母子之爱。托 物言情,情感更加真挚动人。 《荷叶·母亲》 1.以花喻人,借物抒怀。 这首散文诗描绘了一幅雨打红莲、荷叶护莲的雨荷图,并 由此联想到儿女对母亲的依恋,母亲对儿女的呵护。作者以花喻 人,借物抒怀,以莲自比,讴歌了伟大的母爱。自然贴切,新颖 独特。 2.情景交融,清新隽丽。 这首散文诗开头交代了院中的莲花的来历、颜色、状貌。 作者和祖父九年前月夜乘凉情景的再现,引出了作者姊妹三人与 莲花之间的故事,暗示了莲花与孩子之间的联系。而大雨中荷叶 对红莲的庇护,引发了作者心灵的震颤与感动,使她联想到身边 朝夕相伴、相依相偎的母亲,从而由衷地感叹道:“母亲啊!你 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 天空下的荫蔽?”这是全诗情感抒发的高潮,同时也点明了诗歌 的主旨。作者以对往事的回顾与交代,以及对当下情景的描述自 然地触发了心中的感情,毫无半点虚伪矫饰,使读者与作者在情 感上产生共鸣。 重难探究 1.在《金色花》一诗中,孩子为什么想变成一朵金色花,而且一而再、再 而三地不让妈妈知道? 因为孩子总想为妈妈做点儿事,于是想象自己变成一朵金色花,可以看着妈妈工作, 可以让妈妈嗅到花香,可以投影在妈妈读书读到的地方。孩子懂得,母爱是无私的,对 母爱的回报也应该是无私的,他不图妈妈夸奖,但求妈妈生活得更加幸福。所以他想瞒 着妈妈,不让妈妈知道。 2.《荷叶·母亲》是如何借景写人的? 文章从自家院子里的莲花写起,重点写雨中的莲花。在雨中作者发现荷叶遮盖起红 莲,由此想起了母亲爱护儿女的情景,于是借此景抒发自己对母亲保护儿女成长的感激 和赞美之情。 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 教学目标 1.了解《世说新语》,理解并积累文言词语。 2.反复诵读,直至背诵;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 内容,提高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3.学习课文摹景状物以及运用语言、动作描写刻画人物 的手法。 4.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诚实、守信 和尊重他人的美德。 课前导入 《咏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千里冰封,万 里雪飘”,描写雪景的句子千千万,看看《咏雪》的作者 是怎样写雪的,你不妨也试看写一写。 《陈太丘与友期行》 冰心有一首诗“万千的天使/要起来歌颂小孩/小孩 子那细小的身躯里/含着伟大的灵魂有着无穷的机智。”我 国古代文献记录中就有许许多多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上 节课,我们领略了谢道韫的聪明才智,这节课我们一起来 学习《陈太丘与友期》,它又将会给我们讲述哪一个少年 聪慧的故事呢? 自主预习 【课题解析】 《咏雪》 这一则被编入《世说新语》中“言语”一 门,“咏雪”即歌咏白雪、落雪。标题概括了文章的内 容和线索。 《陈太丘与友期》 选自《世说新语》中“方正”一 门。“方正”,即正直不阿、为人正派,是一种好的品 格。题目中的“期”是“约定”的意思。 【走近作者】 刘义庆(403~444), 南朝宋文学家,彭城(现江苏 徐州)人,他爱好文学,招纳 文士,组织一批文人编写了 《世说新语》一书,古小说 集,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 作。分德行、言语、政事、 文学等三十六门。 1.重难字词。 谢太傅(fù)   柳絮(xù)   雪骤(zhòu) 无奕女(yì) 尊君在不(fǒu) 2. 通假字。 尊君在不(“不”通“否”,用在句尾,表示疑问) 3.古今异义词。 ①与儿女讲论文义 (古义:对子侄这一代晚辈的统称;今义:指儿 子和女儿) ②陈太丘与友期行(古义:动词,约定;今义:名词,日期)③元方 入门不顾(古义:回头看;今义:照管) 4.文言句式。 (1)省略句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寒雪日”前省略介词“于”,可译为“在”) 去后乃至(“乃至”前省略主语“友”,可译为“朋友”) (2)判断句 左将军王凝之妻也(用“也”表判断) (3)倒装句 白雪纷纷何所似(宾语前置句,应为“白雪纷纷所似何”) 撒盐空中差可拟(状语后置句,应为“空中撒盐差可拟”) 内容探究 《咏雪》 (一)朗读训练 自由朗读。将课文读通读顺;然后听录音朗读,注意朗 读节奏。 如:①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④白雪/纷纷/何所似 ③撒盐/空中/差可拟 ④未若/柳絮/因风起 ⑤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二)文本探究 1.文中“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 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气氛? 营造了和谐、温暖、其乐融融的家庭气氛。 2.文章结尾交待了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用意? 从文章结尾交待了谢道韫的身份可以看出:表示一种赞扬和 敬佩,暗示谢太傅更赞赏谢道韫的才气。 (三)品味语言 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纷”。 你认为哪一个更好?为什么?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来比喻雪? (1)各有千秋。有人认为“撒盐”一喻好: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都 跟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很高很远, 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写物必须首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形似是基 础。有人认为“柳絮”一喻好,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有深刻 的意蕴;而“撒盐”一喻所缺的恰恰是意蕴。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 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柳絮”一喻就好在有意象。 (2)还可以用”鹅毛”“蒲公英的孩子”等来比喻雪。 《陈太丘与友期行》 (一)文本探究 1. 文中“君”“尊君”“家君”的称谓有什么不同? “君”是有礼貌地称呼双方;“尊君”是对别人父亲的尊称, “家君”是对人称自己父亲时的谦词。 2.文中的友人到底是个怎样的人? 课文中,友人与陈太丘“期日中”,结果“不至”,可以看 出他言而无信,不守信用;到来之后,问元方“尊君在不”,表 现得较为有礼;当得知陈太丘已先行离去,不反省自己的过失, 反而怒责太丘,粗野蛮横、十分无礼。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缺乏修 养 、 没 有 礼 貌 的 人 ; 在 元 方 一 番 义 正 辞 严 的 批 评 后 , 他 “惭”“下车引之”又表现得较为诚恳,有知错勇改的精神。 3. 元方的性格特点如何? 从元方对友人的批评话语中,我们可以看出元方有着良好 的家庭教养。表现了他懂礼识义的品质。元方对粗俗的友人“入 门不顾”流露了小孩子性格直率,好恶情感易外露的特点,体现 了他正直不阿的性格特征。 4. 有人认为客人已经认错,元方就应该原谅他,而他居 然“入门不顾”,弄得客人尴尬之极,无地自容,这的 确有些失礼。你是否同意这个看法? ①不同意。元方当时才七岁,他能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从容 不迫地反驳一个成年人,使对方明理,并赢得对方的叹服,维护 了父亲的名誉。这已属不易。我们不能对一个七岁的孩子求全责 备。 ②同意。父亲的友人已经表示了歉意,应该给人改正过错 的机会。人没有一生都不犯错误的,只要改正,就是好的,不能 总是抓住人的“小辫子”不放。 板书设计 主旨梳理 《咏雪》 本文通过叙述谢家儿女在一次家庭聚会中“咏 雪”一事,表现了谢道韫的文学才华和聪明才智,也透 露出古人家庭教育和家庭文化生活的雅趣。 《陈太丘与友期行》 本文讲述了七岁儿童陈元方驳斥父 亲的朋友“无信无礼”的故事,表现出陈元方聪明机智、 明白事理、落落大方的性格,同时从侧面告诫人们做事 要讲诚信、有礼貌。 特色品鉴 《咏雪》 叙事简洁,言简意丰。 文章在写法上直陈其事,不作任何夸饰。寥寥数语,就将一幅家庭生活的场景勾 画了出来,叙事简约,语言凝练。如开篇短短15个字就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人物、事件,同时又展现了谢氏家族家庭生活的文化氛围,言简意丰。 《 陈太丘与友期行》 1.故事完整,波澜起伏。 文章篇幅虽短,但却把故事的来龙去脉交代得清清楚楚,波澜起伏。全文以陈元 方驳斥友人“无信”“无礼”为核心,先写友人“过中不至”“对子骂父”,后写元方 驳斥,最后友人“下车引之”,但元方却“入门不顾”,气韵生动,可读性极强。 2.语言动作,刻画形象。 文章通过人物的对话和动作刻画出七岁孩童陈元方的形象。面对父亲的友人的 “骂父”,陈元方毫无畏怯之态,据理反驳,有理有据,让友人无言以对,惭而下车。 元方“入门不顾”,一个动作,就把人物那种天真、执拗的个性表现得淋漓尽致。 重难探究 1.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白雪纷纷”,你认为哪个更 好?为什么? 【示例一】用“撒盐空中”一喻更好。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都跟“撒盐空中”比较接近; 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很高很远,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写物必 须首先求得形似而后达到神似,形似是基础,因而用“撒盐”一喻更好。 【示例二】用“柳絮因风起”一喻更好。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含蓄深刻,而 “撒盐”一喻所缺的恰恰是意蕴。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因此 “柳絮”一喻用得更好。 2.元方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他的“入门不顾”是否失 礼?请说说你的看法。 (1)元方以客“无信”“无礼”为核心进行驳斥,可见他懂 礼识义;对粗俗的客人“入门不顾”又体现了他正直不阿的性 格。 (2)【示例一】元方并非“无礼”。一个失信于人、不知自 责且对子骂父的人,其品行之低劣可见一斑,对这样的人就应 该断然拒之于千里之外。 【示例二】元方确实有失礼仪。因为“友人”毕竟是父亲的平 辈,作为晚辈不应该不尊重长辈。且“友人”已经知错,元方 不应该“入门不顾”,不给对方改过的机会。 迁移拓展 1.请积累几句咏雪的名句。 ①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春雪》) ②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 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③燕山雪花大如席,纷纷吹落轩辕台。(李白《北风行》) ④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高骈《对雪》) 2.积累有关诚信的名句。 ①言不信者,行不果。(墨子) ②民无信不立。(孔子) ③当信用消失的时候,肉体就没有生命。(大仲马) ④如果要别人诚信,首先自己要诚信。(莎士比亚) ⑤人背信则名不达。(刘向)

资料: 8611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