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3单元教学课件
加入VIP免费下载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3单元教学课件

ID:678668

大小:1.65 MB

页数:77页

时间:2021-04-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第9课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第三单元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朝花夕拾》的相关知识。 2.仔细揣摩景物描写和心理描写的句子,体会文章语言 的准确性、生动性;理清文章思路,学习作者运用对比 手法突出文章中心的写法。(重点) 3.理解插叙部分对表现文章主题的作用。(难点) 4.了解旧式教育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闭性和落后性, 感悟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永葆童心的情怀。 高大的皂荚树 紫红的桑葚 光滑的石井栏碧绿的菜畦 鸣蝉 鸣蝉在树叶里长吟 肥胖的黄蜂伏在菜 花上 轻捷的叫天子直窜向云霄 自主预习 【课题解析】 文题《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用“从……到……” 的句式点明了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地点和范围,又表明 文章按顺序写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在百草园里发生的 事,一是在三味书屋里发生的事。 【走近作者】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 绍兴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1918年首次以“鲁 迅”为笔名,发表他的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 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他被誉为“民族魂”。他的 作品语言犀利精辟,如投枪,如匕首。其代表作有散文 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诗集 《野草》和杂文集《热风》《华盖集》《且介亭杂文》 等。 1.重难字词。 确凿(záo) 菜畦(qí) 油蛉(líng) 斑蝥(máo) 珊瑚(shān hú) 攒(cuán) 收敛(liǎn) 脑髓(suǐ) 鉴赏(jiàn) 人声鼎沸(dǐng) 倜傥(tì tǎng) 书塾(shú) 宿儒(rú) 淋漓(lín lí) 云霄(xiāo) 人迹罕至(hǎn) 秕谷(bǐ) 2. 词语释义 ①确凿:确实。 ②轻捷:轻快敏捷。 ③攒:凑在一块儿。 ④敛:收拢。 ⑤长吟:长声鸣叫。 ⑥机关:文中是秘密的意思。 内容探究 1.请简要说说第1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文章第1段介绍了百草园的位置、变迁、景物,概括出百草园 是“我”的乐园,总领下文写百草园的部分,开门见山地点明了中 心。 2.结合语境,品味“不必说……也不必说……”两句, 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第一个“不必说”由低到高写植物。第二个“不必说”由高 到低写动物。说黄蜂“肥胖”,不仅是它的体态较别的昆虫肥大, 还是儿童的特别感觉。叫天子忽然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不仅 写出这种鸟儿的机灵轻捷,还表现出儿童的羡慕之意。两个“不必 说”从整体上勾勒出作者对百草园的印象:从植物到动物都充满了 无限的乐趣。 3.文章第2段景物描写的角度是什么? 作者紧紧抓住被描写事物的特征,从视觉、听觉、触觉、 味觉等角度去写,写出了景物的特点和百草园的生机。 4.泥墙根一带有哪些趣味?试简要概括。 听油蛉低唱,蟋蟀们弹琴;找蜈蚣;按斑蝥;拔何首乌根; 摘覆盆子。 5.作者在描写百草园的自然景物之后,插入了长妈妈 给“我”讲的一个故事,有什么作用? 这个故事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的色彩,丰富了百草园作为 “我”儿时乐园的无限趣味,也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6.“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有 什么表达效果? 两个感叹句表明“我”把百草园的小生灵当成了自己的朋友, 舍不得离开它们。两个“Ade”,表现了“我”告别百草园时的依 依不舍之情。 7.作者是如何刻画三味书屋的先生的? 从儿童的视角,几句话便勾勒出先生的形象,可以看出“我” 对先生是非常敬重的;从“听来”这一侧面描写,表现了他极方正, 质朴,博学。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8.先生为什么对“我”好起来了? 先生对“我”“好起来了”的原因没有正面说,但从“读的书 渐渐加多”可以看出,原因在于“我”的勤奋好学博得了先生的好 感,写出了先生可亲。 9.结合语境,说说第19段中两个“不常用”的含义。 两个“不常用”可以看出先生对违反纪律的学生不是严惩的, 从而看出他是一位严而可亲、严而可敬的先生。 10.与百草园比较,三味书屋的环境有什么特点?这反映 了什么? 三味书屋给予学生自由活动的天地是狭窄的,学习的内容是脱 离实际,没有什么意思的。这反映了作者对封建教育束缚儿童身心 正常发展的不满。 板书设计 主旨梳理 本文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的回忆,表现 了儿时的“我”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及天真、 幼稚的心理特征。 特色品鉴 1.写景状物,绘声绘色。 作者调动各种感觉器官,把景物描写得有声有色,鲜活生动。 菜畦的“碧绿”,桑葚的“紫红”,菜花和蜂的“黄”是写颜色; “高大”“肥胖”“拥肿”“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是写形状, 这两者都是从视觉角度写景的。鸣蝉的“长吟”,油蛉的“低唱”, 蟋蟀们的“弹琴”,是从听觉角度写景的。覆盆子“又酸又甜”是 从味觉角度写景的。作者对百草园的喜爱之情便渗透在这绘声绘色 的景物描写之中。 2.语言简练,生动传神。 如写春、夏、秋三季百草园的景物,只有寥寥数笔,但却把 事物的情状描绘得非常生动。写冬天雪地捕鸟,连用 “扫”“露”“支”“撒”“系”“牵”“看”“拉”“罩”等动 词,准确生动而又富有层次地描绘出了捕鸟的全过程,这彰显了作 者遣词造句的功力。此外,写学生读书的场面,先生读书的神态、 动作,都非常传神、逼真。 重难探究 1.本文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内容之间有什么关系?表现了 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示例一】两部分是对比关系,把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同三味书屋枯燥陈腐的生活作 对比,一个符合儿童的心理,表现了儿童广泛的生活乐趣;另一个束缚儿童身心的发展, 表现了儿童对它的不满。【示例二】两部分是衬托关系,用自由欢乐的百草园生活来衬托 枯燥无味的三味书屋生活,借此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的束缚和损害。【示例三】两部 分是和谐统一的关系。贯穿全文的是甜美的、欢乐的回忆,是对大自然的喜爱和对知识的 追求,是一颗天真活泼的童心,这是这篇散文的意境美和韵味美之所在。 2.怎样评价三味书屋的先生? 对这位先生应该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来看。先生是私塾教育时 代的老师,其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难免会带有时代的烙印。如让学 生读一些根本读不懂的内容,对学生提出的书本以外的知识不予理 会,甚至斥责。但先生也有可亲可敬的一面。如答礼时的“和蔼”、 有戒尺却不常用、有罚跪的规则也不常用、对“我”功课上的严格 要求和态度上“渐渐好起来了”都说明了先生是值得敬重的。 第10课 再塑生命的人 教学目标 1.搜集有关资料,了解作者及其写作背景。 2.理清文章思路,概括文中莎莉文老师教“我”学习的 具体事例。 3.通过分析本文独具特色的写作手法,积累写作技巧。 4.领会莎莉文老师对学生深沉的爱,懂得珍惜和回报所 有关爱自己的人,学习海伦顽强、勤奋的精神和坚韧不拔 的毅力。 课前导入 播放2005年春节联欢晚会《千手观音》的精彩画面,老师介绍: 2005年春节联欢晚会上,舞蹈《千手观音》成为晚会亮点。生动 地表现了千手观音圣母般的美丽、温馨、祥和,华丽的金色盛装,优 美的舞蹈把人们带进了一个视觉天堂。给人以无限美好的艺术享受。 同学们,可能你们都已经知道,该舞蹈是由21位聋哑演员表演的,她 们听不到音乐的旋律,但她们却动作娴熟,配合默契,技艺精湛,他 们的一切表演都是在四位手语老师的指挥下进行的。舞蹈结束时,主 持人周涛携聋哑主持人及四位哑语教师走上台教全部现场观众和电视 机前的观众重复学习一句手语“爱是我们共同的语言”。爱的人能创 造奇迹,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再塑生命的人》,体会作者海 伦·凯勒的传奇人生。 自主预习 【课题解析】 “再塑生命”的字面意思是“重新塑造生命,重新获得生命”。 但它在本文中是指“我”在莎莉文老师的教导下,灵魂被唤醒,再 次拥有“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又回到了自然,理解了自然。 莎莉文老师还教“我”懂得了“什么是爱”。从这个意义上讲,莎 莉文老师是“我”“再塑生命的人”。以此为题,表达了作者对莎 莉文老师无比的敬爱和感激之情。 【走近作者】 海 伦 · 凯 勒 ( 1 8 8 0 ~ 1968),美国盲聋哑女作家、 教育家、慈善家、社会活动 家。曾被美国《时代周刊》 评为美国十大英雄偶像,荣 获“总统自由勋章”等奖项。 主要著作有《假如给我三天 光明》《我的生活》《我的 老师》等。 1.重难字词。 截然(jié)   感慨(kǎi)   惭愧(kuì) 争 执 ( z h í ) 小 心 翼 翼 ( y ì ) 搓 捻 (cuō)(niǎn) 2.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zhàn(绽)开 走láng(廊) 激 dàng(荡) 花团锦cù(簇) pì(譬)如 3. 根据意思写词语。 (1)原形容严肃虔敬的样子,现用来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丝 毫不敢疏忽。(小心翼翼) (2)现在多指读书、学习只求懂得大概,不求深刻了解。 (不求甚解) (3)美好的东西太多,一时接受不完(看不过来)。 (美不胜收) (4)忽然间明白过来。(恍然大悟) 内容探究 1.为什么有人说“海伦·凯勒是个奇迹”?是谁 创造了这个奇迹? 尽管海伦是个盲聋哑人,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真 是个伟大的奇迹。 莎莉文老师,创造了这个奇迹。 2.海伦·凯勒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海伦是一个好学敏思、积极乐观、坚强不屈的女孩。 3.莎莉文老师高超的教育艺术表现在哪些方面?表现 了她怎样的精神品质? ①莎莉文老师的教学方法好,教学效果显著。莎莉文作 为一个陌生人第一次搂抱我,有意识地给我一个洋娃娃,在 我玩了一会儿洋娃娃之后,在我手掌上拼写“doll”这个 词。—— 对于盲聋哑的海伦,要教她知识,谈何容易啊。莎 莉文老师高超的教学艺术就在这里,热爱孩子,用孩子喜欢 的洋娃娃为道具。用手指游戏激发海伦的兴趣,让海伦既认 识了事物又掌握了文字。从此以后。以这种不求甚解的方式, 我 学 会 了 拼 写 “ 针 ” ( p i n ) 、 “ 杯 子 ” ( c u p ) 以 及 “坐”(sit)、“站”(stand)、“行”(walk)这些词。 ②教育时机抓得准确,教学方法多么巧妙。我和 莎莉文老师为“杯”和“水”这两个字发生争执,我摔 坏了新洋娃娃,对此,莎莉文老师既不是简单粗暴,更 不是撒手放弃,而是换一种教育方式——或者在寻找让 “我”乐意接受的、可能有效的方式,带我去散步, “散步”让小海伦从刚才的坏心情中解脱出来,从而赢 得轻松愉快的学习心境,获得最佳的教育契机。来到井 房,让我一只手接触水流,在我另一只手手心里写出 “水”这个字,使我终于领悟到“水”这个字就是我手 上流过的清凉而奇妙的东西。水唤醒了我的灵魂,并给 予我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 表现了莎莉文老师教导有方,耐心细致,充满爱心 的高贵品质。 4.怎样理解文章标题的含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 思想感情? 从字面上看,是“重新塑造生命、重新获得生命”, 但在本文中,再塑生命是指:“爱的光明照到了我的身 上”,本来,“在我的那个寂静而又黑暗的世界里,根 本就不会有温柔和同情。”但是,在莎莉文老师的教育 下,“我”的灵魂被唤醒,再次拥有“光明、希望、快 乐和自由”。从这个意义上说,莎莉文老师是“再塑生 命的人”,用中国通俗的话说,就是“再生父母”。 “再塑生命”一词表达了作者对莎莉文老师的无比敬 爱和感激之情。 5.海伦是个高度残疾的儿童,在莎莉文的老师的 引领下却创造出了生命的奇迹,从他们身上,你 得到人生的哪些启示呢? 海伦成为一个不平凡的人,与莎莉文老师的教育密 不可分,但也是她主观努力的结果。设计此问题,是希 望学生能正确看待一个人的成功,从老师身上学习她真 挚的爱,从海伦身上学习她好学自强、不屈不挠的奋斗 精神,以及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执著。 板书设计 主旨梳理 本文叙述了莎莉文老师教“我”识字、认识各种事 物的过程,赞扬了莎莉文老师高超的教育艺术,表达了 “我”对莎莉文老师由衷的赞美和感激之情。 特色品鉴 1.条理清晰,过渡自然。 文章巧妙地运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手法,使文章结构 流转自如,疏密有致,浓淡相间。“我”的活动贯穿全 文,以“我”的感受来刻画人物,展开描写,挥洒自如, 行文自然流畅。 2.语言精美,感情真挚。 本文主要运用了记叙的表达方式,展现了莎莉文老 师高超的教育艺术和“我”艰辛而愉快的生活、学习经 历,但中间又有议论、生动细致的描写和情感强烈的抒 情。诗一般的语言是作者内心真实感情的流露,心之所 想,发于文字,自然感情真挚而深沉,能够打动人心, 产生动人的力量。 重难探究 1.作者是怎样极力描述莎莉文老师到来之前的预 兆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①从母亲的手势及家人的来去匆忙中,“我”猜想 一定有不寻常的事要发生;②“我”感觉到阳光的温暖, 抚摸着为迎接春天而绽放的花朵,在疲倦不堪中希望有 奇迹发生 。 这 些 都 从 侧 面 烘 托 了 莎 莉 文 老 师 的 到 来 对 “我” 的 重 要 意 义 , “ 我 ” 的 生 命 将 在 她 的 手 中 “ 重 塑”。 2.请你品味本文清新朴实饱含哲理的语言,并举 例分析。 由于特殊的创作方式,海伦·凯勒的笔下流淌的文 字有常人不能企及的梦幻感与美妙感,并有着对人生独 特深刻的感受。如文中描写海伦在莎莉文老师到来之前 的感受。用雾中航行的船来作比,准确而形象地表现了 海伦内心的孤独感和恐惧感。再如,海伦在大自然中感 受自然的美好的一组排比句。这些语句,在写景抒情上 极富美感,并在语句中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也蕴 涵了深刻的人生哲理。 第11课 《论语》十二章 教学目标 1.了解孔子及《论语》的相关文学常识,掌握、积累 文言词语及名言警句。 2.朗读并背诵课文,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本文语言精 练的特点。 3.联系自身实际,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提 高个人修养。 课前导入 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多年历史的泱泱大国,有记载的 历史就达三千多年,在这辉煌灿烂的历史长河中,不知诞 生多少光耀千古的历史名人和文化典籍。《论语》是我国 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 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文化、思想产生了巨大影响。即 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今天我们就一 起去了解孔子及《论语》。 自主预习 【课题解析】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由孔 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辑录编纂而成,共20篇,属语录 体散文集,是儒家经典之一。自古就有“半部《论语》 治天下”之说,可见其重要性。与《大学》《中庸》 《孟子》并称“四书”。 【走近作者】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 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 东曲阜)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 教育家和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 始人,被后世尊为“圣人”。他 整理了《诗经》《尚书》等古代 文献,并将鲁国史官所作的《春 秋》删修为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 编年体历史著作。 1.重难字词。 论语(lún)  愠(yùn)  曾子(zēng) 三省 (xǐng) 殆(dài) 传不习乎(chuán) 逾矩(yú) 罔(wǎng) 箪(dān) 曲肱(gōng) 2. 通假字。 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 3.一词多义 4.词类活用。 (1)学而时习之(名词作状语,按时) (2)吾日三省吾身(名词作状语,每天) (3)传不习乎(动词用作名词,老师传授的知识) (4)温故而知新(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分别译作“旧的 知识”和“新的理解和体会”) (5)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形容词用作动词,喜欢,爱好) 5. 古今异义词。 可以为师矣(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表示许可或能 够) 6.文言句式。 省略句 可以为师矣(“以为”是“以之为”的省略,之,指 代能“温故而知新”的人) 其不善者而改之(“其”前省略了“择”) 内容探究 (一)重点句子翻译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 乎?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 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 2.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 天 命 , 六 十 而 耳 顺 , 七 十 而 从 心 所 欲 , 不 逾 矩”。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 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 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有危 害。 4.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 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 的狭窄街道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 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5.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 它为乐的人。” 6.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 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 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7.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值得我学习的。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 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那些短处则要加以改正。 8.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孔子在河岸上感叹说:“时光的流逝就像这河水一样啊!日夜不停 在流淌。” 9.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子说:“一国军队,可以夺去它的主帅;但一个男子 汉,他的志向是不能强迫改变的。” 10.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夏说:“博览群学广泛学习而已记得牢固,就与切身 有关的问题提出疑问并且去思考,仁就在其中了。” (二)文本探究 1.《论语》十二章分别阐述了哪几个方面的道理? ①学习态度;②学习方法;③品德修养。 2.请从文中找出与上述道理相对应的句子。 阐述学习态度: 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做学问要虚心好学,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我们要时刻提 醒自己不要自大不要骄傲) ②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既要从正面学习其经验,又要从反面汲取教 训。) ③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阐述学习方法: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做学问要实事求是) 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 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做学问要努力,更要思考。只学不思是书呆子,只 思不学是空想家) ④子在川上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珍惜时间) 阐述品德修养: ①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提升 个人修养要有宽阔胸襟) ②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待人要忠诚诚实) ③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 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艰苦奋斗精神) ④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 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贫贱不能移的精神) ⑤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 贵,于我如浮云。”(安贫乐道的精神) ⑥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有自己的独立人 格尊严,始终坚持自己的志向) ⑦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在学习 中加强品德修养) 板书设计 主旨梳理 本文通过孔子对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及个人修养等 方面的论述,阐明了学习应有谦虚好学的态度,勤学好 问、实事求是的精神,另一方面也阐述了温故知新、学 思结合等学习方法,对后世教与学的理论有着深远的影 响。 特色品鉴 1.语言简洁,生动传神。 每一章语录虽然都只有寥寥数语,但多次运用反问、排比、 比喻等修辞手法,频繁使用“乎”“矣”“也”等语气词,使文章 富有感染力和表现力。句式的变化也很生动:有的是排比句、反问 句,对弟子做耐心的启发;有的是对偶句,从正反两方面道出学与 思的辩证关系;有的是以感叹句来表明自己的志向和追求。 2.思想深刻,富有哲理。 这十二章语录阐述了谦虚好学、求学为乐的学习态度, 温故知新、学思结合的学习方法,诚实守信、厚道仁义、坚守节操 的思想品德等,至今仍有很大的影响,成为现代人做人和学习的基 本准则。这些语录具有简洁晓畅、语意含蓄、富有哲理的风格。 重难探究 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种学习方法当今社会 还能适用吗? 能 适 用 。 因 为 只 “ 温 故 ” 而 不 独 立 思 考 , 就 达 不 到 “知新”的目的。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 所发现,才“可以为师”。“温故而知新”是孔子对我国教育学 的重大贡献之一,他认为,不断温习所学过的知识,从而可以获 得新知识。这一学习方法不仅在封建时代有其价值,在当今社会 也有其适用性。人们的新知识、新学问往往都是在过去所学知识 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因此,“温故而知新”是一个十分可行的 学习方法。 2.如何理解“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 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 不会总是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 对于有理想的人来讲,可以说是乐在其中。同时,孔子还提出不符 合道义的富贵荣华,他是坚决不会接受的。这些东西对他而言,如 天上的浮云一般。这种思想深深影响了古代的知识分子,也为一般 老百姓所接受。 诗 词 课 题 总 览 《峨眉山月歌》李白 《江南逢李龟年》杜甫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 《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 峨眉山月歌 自主预习 【创作背景】 此诗是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大约作于开元十二年(724 年)秋天。当时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在离开蜀中赴长江 中下游的舟行途中,写下此诗。峨眉山是蜀中大山,也是蜀地的代 称。李白是蜀人,因此峨眉山月也就是故园之月。 【走近作者】 李白(701-762),字太白,唐代浪漫主义诗人,与杜甫并称 “李杜”。他的诗歌表现出藐视权贵的傲岸精神,描绘了壮丽的自 然景色,表达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其 作品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等。 【词语解释】 ①半轮:半边,半个。 ②平羌:即青衣江,大渡河的支流,位于峨眉山东北。 ③发:出发。 ④清溪:即青溪驿,在今四川犍为峨眉山附近。 ⑤三峡:指长江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今在重庆、湖北两省市的 交界处。 ⑥下:顺流而下。 【原文呈现】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参考翻译】 峨眉山上,半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山头, 月亮倒映在平羌江那澄澈的水面上。 夜里(我)从青溪驿出发奔向三峡, 想你又见不到,(只有独自一人)去往渝州。 【整体赏析】 首句从“峨眉山月”写起,点明了诗人远游的时令是秋天。以 “秋”字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月只“半轮”,使 读者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次句中“影”指月影, “入”“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隐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 江水流去。“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 “影入江水流”的妙景。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 时也暗写秋夜行船之事,意境空灵入妙。 次句景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诗人正连夜从青溪驿出发 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 土,对故乡友人恋恋不舍。江行见月,如见故人。然而,明月毕竟 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末句“思君 不见下渝州”则直接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无限思念,语短情长。 峨眉山—平羌—清溪—三峡—渝州,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示了 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除“峨眉山月”外,诗中几乎没有更具体的景物 描写;除“思君”二字,也没有更多的抒情。然而,“峨眉山月”这一 集中的艺术形象贯穿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触媒。由它引发的意蕴相当 丰富: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 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即,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诗中咏月的 地方,都在抒发诗人江行思友之情,情韵悠长。 【后世影响】 这首诗对当时及后世的诗歌创作颇有影响。杜甫《江月》《月三 首》、郑遥《初月赋》、苏轼《送张嘉州》、陆游《月岩》等作品都有 明显的受到李白《峨眉山月歌》影响的痕迹。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大历五年(770年)杜甫在长沙的时候。安史之乱后,杜 甫漂泊到江南一带,和流落的宫廷歌唱家李龟年重逢,回忆起在岐王和 崔九的府第频繁相见和听歌的情景而感慨万千写下这首诗。 自主预习 【走近作者】 杜甫(712~770),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举进士不第,曾任 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 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 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 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 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 达能力。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词语解释】 ①李龟年:唐玄宗时著名乐师,擅长唱歌。安史之乱后,流落江南。 ②岐王:唐玄宗的弟弟李范,封岐王。 ③寻常:经常。 ④崔九:指殿中监崔涤,唐玄宗的宠臣。“九”是他在兄弟中的排行。 ⑤落花时节:暮春,通常指阴历三月。 【原文呈现】 岐王宅里寻常见, 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 【参考翻译】 当年在岐王府里经常见您演出, 在崔九堂前也曾多次听到您的歌声。 此时正是江南风景绝好之际, 没想到却在落花时节又与您相逢。 【整体赏析】 前两句写出了诗人追忆昔日与李龟年交往的美好时光,表现了诗人对 “开元盛世”的怀念之情。这两句下语似乎很轻,蕴含的感情却深沉而 凝重。“岐王宅里”“崔九堂前”,仿佛信口道出,但在当事者心中, 这两个文艺名流经常雅集之处,是鼎盛的开元时期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 的集中地,一提起这些地点就不免勾起人们对“开元盛世”的美好回忆。 当年诗人出入其间,接触李龟年这样的艺术名流,是“寻常”而不难 “几度闻”的,多年后回想起来,简直是不可企及的梦境。 梦一般的回忆,毕竟改变不了眼前的现实。“正是江南好风景,落 花时节又逢君。”风景秀丽的江南,在和平时代,原是诗人们所向往的 快意游赏的地方。当诗人真正置身其间时,所面对的竟是满眼凋零的 “落花时节”和流落艺人。“落花时节”这四个字,暗喻了世运的衰颓、 社会的动乱和诗人的衰病漂泊,但诗人丝毫没有刻意设喻,这种写法显 得特别浑成无迹。加上两句当中“正是”和“又”这两个虚词一转一跌, 更在字里行间蕴藏着无限感慨。江南好风景,恰恰成了乱离时世和沉沦 身世的有力反衬。一位老歌唱家与一位老诗人在颠沛中重逢了,落花流 水的风光,点缀着两位憔悴的老人,成了时代沧桑的一幅典型图画。它 无情地证实“开元盛世”已经成为历史陈迹,一场翻天覆地的大动乱, 使杜甫和李龟年这些经历过盛世的人,沦落到了不幸的地步。 【创作背景】 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年),安禄山起兵叛乱,次年长安被攻陷。 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二月肃宗由彭原行军至凤翔,岑参随行。这首 诗原有小注说:“时未收长安”。九月唐军收复长安,此诗可能是当年 重阳节在凤翔写的。 自主预习 【走近作者】 岑参(约715-770),世称岑嘉州,荆州江陵(今湖北荆州)人,唐朝 著名边塞诗人。他的作品善于描写塞上风光和战争景象,气势豪迈,言 辞慷慨,与高适并称“高岑”。其作品有《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 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 【词语解释】 ①九日:指九月九日重阳节。 ②强:勉强。 ③送酒:此处化用有关陶渊明的典故。据南朝梁萧统《陶渊明传》记载:陶 渊明重阳日在宅边的菊花丛中闷坐,刚好江州刺史王弘送酒来,于是痛饮至 醉而归。 ④怜:可怜。 ⑤傍:靠近。 【原文呈现】 强欲登高去, 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 应傍战场开。 【参考翻译】 (九月九日重阳节)我勉强登高远眺, (在这战乱的行军途中,)没有谁能送酒来。 遥望长安故园中的菊花, (那菊花)大概在战场旁(寂寞地)开着。 【诗词鉴赏】 古人在九月九日重阳节有登高饮菊花酒的习俗,首句“登高”二字 就紧扣题目中的“九日”,点明了时间。一个“强”字,写出了诗人不 愿为之而又不得不为之的心态,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凉境况,流露 出无可奈何的情绪。第二句化用陶渊明的典故。这里反用其意,是说自 己虽然也想勉强地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是在战乱中,却没有像王弘 那样的人来送酒助兴。此句承前句而来,衔接自然,写得明白如话,使 人不觉是用典,达到了前人提出的“用事”的最高要求。正因为此处巧 用典故,所以能引起人们的种种联想和猜测:造成“无人送酒来”的原 因是什么呢?这里暗指题目中“行军”的特定环境。 第三句开头一个“遥”字,写出了自己和故园长安相隔之远,烘托 了诗人深切的思乡之情。诗人写思乡,没有泛泛地笼统地写,而是特别 强调思念、怜惜长安故园的菊花。这样写,不仅以个别代表一般,以 “故园菊”代表整个故园长安,显得形象鲜明,具体可感;而且这是由 登高饮酒的叙写自然发展而来的,是由上述陶渊明因无酒而闷坐菊花丛 中的典故引出的,具有重阳节的节日特色,呼应题目中的“九日”,又 点出“长安故园”,可以说是切时切地,紧扣诗题。诗写到这里为止, 还显得比较平淡,然而这样写,却是为了逼出最后的关键一句。本来对 故园菊花可以有各种各样的想象,但诗人别的不写,只是设想它“应傍 战场开”。这样的想象扣住诗题中的“行军”二字,结合安史之乱和长 安被攻陷的史实,写得新巧自然,真实形象,使读者仿佛看到了一幅鲜 明的战乱图:长安城中战火纷飞,血染天街,断壁残垣间,一丛丛菊花 依然寂寞地开放着。此处的想象已经突破了单纯的惜花和思乡,而是寄 托着诗人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以及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 望。这一结句语言朴实无华,但是寓巧于朴,意味深长,使全诗的思想 和艺术境界达到了一个高度。 自主预习 【走近作者】 李益(748-约829),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唐代诗人。 他因仕途失意,后弃官在燕赵一带漫游。以边塞诗作名世,擅长绝句, 尤其工于七绝。其作品有《塞下曲三首》《夜上受降城闻笛》等。 【词语解释】 ①回乐烽:烽火台名。在西受降城附近。一说,当作“回乐峰”,山峰 名,在回乐县(今宁夏灵武西南)。 ②芦管:笛子。一作“芦笛”。 ③征人:指出征或戍边的军人。 【原文呈现】 回乐烽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参考翻译】 回乐峰前的沙地白得像雪, 受降城外的月色犹如秋霜。 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 一夜间征人个个眺望故乡。 【诗词鉴赏】 这是一首抒发戍边将士思乡之情的名作。诗歌笔法简洁轻灵,意韵 深隽,曾被谱入弦管,天下传唱。 诗歌的前两句描写了边塞月夜的独特景色。诗人举目远眺,蜿蜒数 十里的丘陵上耸立着座座高大的烽火台,烽火台下是一片无垠的沙漠, 在月光的映照下如同积雪的荒原。近看,高城之外月光皎洁,如同深秋 的寒霜。沙漠并非雪原,诗人偏说它“似雪”,月光并非秋霜,诗人偏 说它“如霜”。诗人如此运笔,是为了借这寒气袭人的景物来渲染寂寥、 凄清的氛围。正是这“似雪”的沙漠和“如霜”的月光使受降城之夜显 得格外空寂惨淡,也使诗人格外强烈地感受到置身边塞绝域的孤独,于 是发出思乡情愫。 如果说前两句写景,景中寓情,蓄而未发,那么后两句则正面写情。 在万籁俱寂中,夜风送来呜呜咽咽的芦笛声。这笛声似乎在倾诉戍边将 士那无尽的哀愁,那幽怨的笛声又触动了多少征人的思乡之情?在这漫 长的边塞之夜,他们一个个披衣而起,忧郁的目光掠过“似雪”的沙漠、 “如霜”的月色,久久凝视着远方……“不知何处”写出了诗人月夜闻 笛时的迷惘心情,反衬出夜的空寥寂静。“一夜”和“尽望”又道出征 人浓重的思乡之愁和急切的盼归之情。 这首诗写得有色有声有情。烽火台、沙漠、高城、月色,构成了征 人思乡的典型环境;如泣如诉的笛声更触发了征人无限的乡思。全诗将 诗情、画意和音乐美熔于一炉,构成了幽邃的艺术境界。诗歌最后设置 征人望乡的特写镜头,非常醒目地点明主旨,令人回味不已。

资料: 8611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