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5单元教学课件
加入VIP免费下载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5单元教学课件

ID:678666

大小:915.82 KB

页数:33页

时间:2021-04-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第16课 猫 第五单元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熟读课文,识记并理解文中的生字、生词。 2.学习本文的写作特色,着重揣摩对动物的细节描写和直抒胸臆的文字,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学会关爱动物,与动物和谐相处;树立不主观臆断的意识。 【走近作者】 郑振铎(1898-1958),笔名西谛,福建长乐人,作家、翻译 家、文学史家,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著有《取火者的逮 捕》《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中国俗文学史》等。译著有《新月集》 《飞鸟集》等。 自主预习 1.重难字词 污涩(sè) 红绫(líng) 怂恿(sǒng yǒng) 蜷伏(quán) 怅然(chàng) 懒惰(duò) 提心吊胆(diào) 惩戒(chéng) 妄下断语(wàng) 辩护(biàn) 畏罪潜逃(qián) 2.词语释义 ①污涩:肮脏且不光滑。 ②怂恿:鼓动别人去做某事。 ③预警:指事先觉察可能发生某种情况的感觉。 ④怅然:因不如意而感到不痛快。 ⑤蜷伏:弯着身体卧着。 ⑥忧郁:忧伤愁闷。 ⑦悲楚:悲伤凄楚;悲苦。 ⑧惩戒:通过处罚来警戒。 ⑨默默无言:不声不响,闭口无言。 ⑩畏罪潜逃:犯罪后害怕被制裁而逃走。 内容探究 1.文章开头第一句话在结构和内容上各有什么作用?请 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这句话是本文的中心句,在结构上引起下文,总领全文;在 内容上点明了“我”家养猫的结局,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2.结合全文,简析第3段中“我们都很为它提心吊胆,一 天都要‘小猫呢?小猫呢?’地查问好几次”一句话的 作用。 刻画了一个活泼顽皮的小猫形象,为后文这只小猫被人捉走 做了暗示和铺垫。 3.第4段中的“心里便有些亡失的预警”这句话能否删去?为 什么? 不能删去。因为这句话表明作者太喜欢这只猫,而找不到它,心中难 免会有不祥之兆,也为下文写小猫的亡失做铺垫。 4.如何理解第13段中,“我也怅然地,愤恨地,在诅骂着那 个不知名的夺去我们所爱的东西的人”一句的含义? “我”的怅然、愤恨、诅咒更能表达“我”对这只猫的喜爱之情,同 时也能传达出“我”对以下两类人的强烈的谴责之意:一类是以“周家的 丫头”为代表的事不关己、不闻不问、麻木不仁的旁观者;另一类是以捉 走猫的“过路人”为代表的损人利己、自私自利、横刀夺爱的小人。这两 类人都会给善良的人带来伤害,而有时这种伤害是长久的。 5.文中第三只猫的出场,为何与第一、二只不同?请简析这 样写的好处。 第三只猫出场时“花白”“不好看”“很瘦”的描写,与第一、二 只猫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表明家里人并不喜欢它,它在家里也没有地位, 这就注定了它的悲惨结局,也为下文大家冤枉它做铺垫。 板书设计 主旨梳理 本文通过叙写“我”家三次养猫的经历,抒发了“我”的不同情感, 表达了“我”对第三只猫的内疚,以及“我”内心的痛苦与自责之情, 进而揭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做事不能主观臆断,那样会留下痛苦的回 忆,如果被冤枉的一方没有机会辩解,那更会让自己良心难安。 特色品鉴 1.结构严谨,情节曲折。 本文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了家中所养的三只猫的经历。三 只猫构成了三个故事,三个故事构成了一段家庭养猫的悲剧史。 每个故事都按照“引入对象——叙说事情——抒发感慨”的思 路行文,都具有相对的完整性。连在一起,就有了整个作品情 节的三起三落,波澜起伏。文章首尾呼应和文中伏笔的设置, 使情节环环相扣,结构完整而严谨。 2.巧用对比,突出主题。 文章为突出第三只猫的悲剧意义,巧用了对比的手法。 这种对比,既有外形特征的对比,又有情感态度的对比。如文 章写第一只猫“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写第二只小猫 “较第一只更有趣,更活泼”,对这两只猫的亡失作者是酸辛、 怅然的。第三只猫与这两只相比“并不好看”,而且大家都不 喜欢它,“我”甚至还冤枉了它。然而这只猫的死亡,却让 “我”充满愧疚和自责之感。正是这种对比,突出表现了作者 严于解剖自己的自省精神。 重难探究 1.作者是怎样安排文章的详略的,这样安排有什么好 处? 全文先后写了三只猫,写第一只猫时最简略,第二只猫写 得稍微详细一些,写第三只猫时耗费的笔墨最多。虽然前两只 猫逗人喜爱,第三只猫不受大家的喜欢,但是详写第三只猫, 可以让它在全文中处于突出地位,更能让读者清楚地感知到, 这部分是全文的重点,从而借由第三只猫的悲惨命运来揭示文 章的中心。 2.学习本文之后,你有哪些感悟? (1)善待生命,同情弱小,关爱动物。 (2)明白做人的道理:①面对缺乏正义的事,不应不闻不问, 要勇于站出制止,学会做一个正直、有社会责任感的人;②人 们应平等公正地待人接物,不能主观臆测,妄下断语,以致伤 害无辜。 第17课 动物笑谈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把握文中的生难字。 2.把握文章脉络,体会作者诙谐风趣的语言风格。 3.感受作者专注于动物行为研究,为了“探求真理”不惜放下人类 的“高贵身段”与动物打成一片的忘我精神,培养良好的个人素养。 自主预习 【课题解析】 “动物笑谈”的意思是谈论和动物有关的趣事、笑话。以此为 题,简洁明了地点明了本文的写作内容,同时一个“笑”字,揭示 了本文的感情基调。 【走近作者】 康拉德·劳(1903—1989), 奥地利动物行为学家、科普作家。曾 获1973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除了 在学术上的成就之外,劳伦兹最为人 所称道的,是他在动物行为方面的通 俗写作,著有《所罗门王的指环》 《攻击的秘密》《雁语者》《狗的家 世》等。 1.重难字词 麝香鸭(shè) 嗔怪(chēn) 蹒跚(pán shān) 小凫(fú) 驯养(xùn) 煞白(shà) 哺乳(bǔ) 禁锢(gù) 虐待(nüè) 怪诞不经(dàn) 羞怯(qiè) 匍匐(pú fú) 柠檬(níng méng) 神采奕奕(yì) 2.词语释义 ①嗔怪:对人表示不满。 ②怪诞不经:离奇古怪,不合常理。诞,荒唐、离奇。不经,不正常。 ③羞怯:羞涩胆怯。 ④滑翔:指某些物体不依靠动力,而利用空气的浮力和本身重力的相互作用在空中 飘行。 ⑤大相径庭:形容彼此相差很远。 ⑥写照:对事物的描写刻画。 ⑦需索:索取,求取。 ⑧煞白:由于恐惧、愤怒或某些疾病等原因,面色极白,没有血色。 ⑨神采奕奕:形容精神饱满,容光焕发。 ⑩迫不及待:急迫得不能再等待。 内容探究 1.可可由“我”养后有什么变化吗?你从这些变化中读出了什么? 开始时不敢随意行动,坐在树枝上想飞却又不敢飞;后来变得活泼而神 采奕奕起来,并且对我恋恋不舍。这是因为“我”对动物的尊重与爱,把它 们视为平等的朋友,使它恢复了本来的面貌。 2.“老天!这不是可可吗?它的翅膀稳定地动着,不是很清楚地表示 它正要去做长途飞行?” 这几句话反映了此时“我”怎样的心理? 一个方面为“可可”的飞行感到骄傲,另一个方面又对它的即将离去恋 恋不舍。 3.经历了一番反复的思想斗争后,“我到底还是叫了”。揣摩 “我”“叫了”之后的心理。 “叫”一方面表明“我”对鹦鹉可可的依恋之情,另一方面也表明“我” 仍在继续自己的实验,看看能不能改变可可的习惯。可可的反应,让“我” 尤其惊喜。这也是“我”的爱心所得到的回报。 4.你从作者身上发现了什么?你又受到了哪些启发? 作者专注于动物行为研究,为了“探求真理”,不惜放下人类的“高贵身 段”,与动物们打成一片。不明原委的人很容易把他的行为视为怪诞或发疯。由 此看来,科学工作者不但要承受科学研究的艰苦劳动,还要能忍受人们的误解, 这是尤其难能可贵的地方。我么应该认识到科学工作的艰辛,认识到打破世俗观 念需要极大的勇气。这一切需要热爱与爱心,洒脱与旷达的胸怀才能实现。 主旨梳理 本文通过叙述“我”和小凫及鹦鹉“可可”之间的趣事,引发人们对动物 的关爱和对人类自身行为的思考,进而说明任何艺术化的表现形式,都无法准 确描述生命的真实与感动。 结构图解 特色品鉴 1.总分结构,条理清楚。 文章采用总分结构构思,一开篇就以“等我说过一个小故事之后,你就明白为什么艾顿堡的 居民都把我当疯子了”,总领全文,引出下文。然后具体阐述居民把“我”当作疯子的原因:一方 面是“我”领着小鸭子投入地在草地上又蹲又爬又叫地走着;另一方面是“我”和鹦鹉“可可”之 间的趣事。这种结构层次清晰,脉络分明,便于读者理解和把握。 2.语言幽默,诙谐风趣。 本文的语言不像一般的科普文那样平实枯燥,而是诙谐风趣,充满幽默感。如文中叙述“我” 学母水鸭的叫声、动作,让不明原委的人很容易就把这样的行为视为怪诞或发疯,由此便产生了喜 剧的效果;鹦鹉“可可”咬掉父亲身上的扣子,把母亲的毛线团缠在树上,让人生气之余,也忍俊 不禁。这些诙谐风趣的语言,增强了文章的幽默效果。 重难探究1.为什么艾顿堡的居民都把“我”当疯子? 因为“我”太专注于动物行为学的研究工作,完全忘记了自己身处的环境,和动物俨然融为 一体。而“我”在研究动物的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得出实验结果,经常会做出一些在旁人看来十分怪 诞的行为,因此艾顿堡的居民都把“我”当疯子。这也从侧面表现出“我”对科学研究严谨、专注、 忘我的态度。 2.如何看待作者在观察动物时的文学情怀? 劳伦兹的文学情怀主要表现在语言的人文性上。作品虽然是科普作品,但是字里行间充满了 散文的意味。如作者写了水鸭子把大白鸭当作母亲时的可爱情态,“我”做水鸭子母亲时的不易, “我”在草地上领着水鸭子时忘我的姿态,鹦鹉“可可”让人忍俊不禁的恶作剧等,读了之后都没 有枯燥的说教意味,有的只是诙谐风趣的幽默。另外,文中引用了诗人的话,如布什的名句,也从 侧面体现出了作者的文学情怀。 第18课 狼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积累文言词语,理清故事的情节结构, 体会其中蕴含的道理。 2.分析文中狼和屠户的形象,把握文章的主旨。 3.学习屠户勇敢机智地与邪恶势力进行斗争的精神。 自主预习 【走近作者】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又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 世称聊斋先生,清代杰出文学家,山东省淄川县(现淄博市淄川 区洪山镇)蒲家庄人。 《聊斋志异》是蒲松龄的代表作,“聊斋”是他的书屋名称, “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多数作品通过谈 狐说鬼的手法,对当时社会的腐败、黑暗进行了 有力的批判, 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会矛盾,表达了人民的愿望,堪称中国 古典短篇小说的高峰。 1.重难字词 缀行(zhuì) 苫蔽(shàn) 眈眈相向(dān) 困窘(jiǒnɡ) 假寐(mèi) 狡黠(xiá) 目似瞑(mínɡ) 意暇甚(xiá) 尻 尾(kāo) 顷刻(qǐnɡ) 2.古今异义 ①一狼径去(古义:离开;今义: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 ②盖以诱敌(古义:表示推测,大概,原来是;今义:器物上部有遮蔽作用的东 西) ③屠暴起(古义:突然;今义:凶狠) ④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古义:多少,意思是能有多少;今义:几何学) ⑤止增笑耳(古义:罢了;今义:耳朵) ⑥弛担持刀(古义:解除,卸下;今义:放松) 3.词类活用 ①一屠晚归(动词作名词,屠户) ②一狼洞其中(名词作动词,挖洞) ③恐前后受其敌(名词作动词,攻击) ④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名词作状语,从通道) ⑤狼不敢前(方位名词作动词,上前) ⑥其一犬坐于前(名词作状语,像狗似的) ⑦苫蔽成丘(名词作状语,盖上) ⑧止增笑耳(动词作名词,笑料) 4.特殊句式 省略句 ①投以骨[省略宾语“之”,正常语序为“投(之)以骨”] ②一狼仍从[省略宾语“之”,正常语序为“一狼仍从 (之)”] ③一狼洞其中[省略介词“于”,正常语序为“一狼洞(于)其中”] ④顾野有麦场[省略主语“屠”,正常语序为“(屠)顾野有麦场”] ⑤场主积薪其中[省略介词“于”,正常语序为“场主积薪(于)其 中”] ⑥屠乃奔倚其下[省略介词“于”,正常语序为“屠乃奔倚(于)其 下”] 倒装句 投以骨(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以骨投”) 内容探究 1.请说一说第1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这是故事的开端,点明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简单几笔便勾画出屠户危急的处 境,渲染了紧张的气氛,扣人心弦,为后文描述屠户与狼做斗争埋下伏笔。 2.在与狼的较量中,“屠户”的心理和行动前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开始屠户很害怕,存有侥幸心理,给狼扔骨头但未能阻止狼的追赶;后来屠户镇定下 来,丢掉幻想,准备抵抗,奔过去倚靠在柴草堆下面,拿起屠刀;最后屠户坚定决心,勇 敢斗争,跳起来,连砍几刀杀死了一只狼,又砍断了另一只狼的后腿并杀死了它。 3.怎样理解“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这句话。 这是狼耍的新花招。作者有意不明说,而是细腻地刻画了狼的形象, 让人们仔细体会,加深对狼的本性的认识。 4.从表达上分析,文章最后一段与前文有什么不同?这样 写有什么作用? 文章最后一段采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与前文的记叙不同。作用: 揭露了狼的本性,表达了他对狡诈、贪婪的恶狼的嘲讽和蔑视。画龙 点睛,点明主旨。 5.本文用了哪些事例表现屠户的机智勇敢?请分条说明。 ①占据有利地势。②抓住有利时机,暴起制敌。③乘势扩大战果, 除恶务尽。 6.这则故事意蕴丰富,试任选一个角度谈谈你从中受到的 启示。 这则故事讽喻了像狼一样的恶人,不论怎样狡诈,终归是要失 败的。(或这个故事告诫人们,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存有幻想, 妥协退让,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板书设计 主旨梳理 本文讲述了一个屠户回家途中遇狼、惧狼、御狼,最后杀狼的故事, 赞扬了屠户的机智勇敢,说明了狼再狡猾也斗不过人。同时也告诉我 们: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应丢掉幻想,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 能赢得最后的胜利。特色品鉴 1.先叙后议,结构紧凑。 全文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叙事,写屠户与狼相斗的故事,环环相扣,紧张 曲折。后一部分是议论,点明了故事的主旨,说明狼无论多么狡诈,都不是人的 对手,先叙后议,层次井然,条理清晰。 2.语言精练,生动形象。 本文不论是描写狼的凶狠、狡诈,还是刻画屠户的勇敢、机智,作者都选用 了极为简洁生动的语言,着墨不多却形象鲜明。 重难探究 1.屠户是怎样跟狼进行斗争的,请联系文中的动词进行分 析。 “投以骨”“复投之”写屠户试图投骨避狼,结果无效; “顾”“奔”“倚”“弛”“持”五个动词,写屠户迅速抢占有利的 地形,保卫自己,准备反击;“暴起”“劈”“毙”写屠户趁一狼径 去,一狼假寐的有利时机,当机立断,奋起杀狼,取得胜利;“转 视”“断”“毙”等动词写屠户高度警惕,果断出击,再获全胜。 2.全文表现了狼的哪些特点? 全文表现了狼凶恶、贪婪、狡猾但又愚蠢的特点。两只狼发现 了屠户,立刻跟上去,尽管屠户“投以骨”仍不依不饶,凶恶、贪婪 的本性暴露无遗。而面对屠户“奔倚”“持刀”,两狼决定前后夹击, “其一犬坐于前”“以诱敌”,一狼则“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可 见它们的狡猾。可是狼毕竟是动物,狼被屠户开始时的软弱所迷惑, 虽然屠户持刀相向,但狼认为他不敢主动进攻,所以放心地眯着眼假 睡。两狼本打算前后夹击,但不料分散了力量,给了屠户逐个击破的 机会,可见其阴险狡诈中又透露着愚蠢。

资料: 8611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