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 课时 利率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有关储蓄的知识;知道本金、利息和利率的含义;掌握计算利息
的方法,会进行简单计算。
2.在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观察、计算、主动探索,进一步增强应用
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掌握利息的意义和计算方法,会进行简单的计算。
2.能运用利息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理解存款的意义,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问题。
师:你知道家里暂时不用的钱一般是怎么处理的吗?
【学情预设】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说一说,例如存入银行、买股票、理财等。
师:根据调查,大多数家庭会把暂时不用的钱存入银行,把钱存入银行有什
么好处呢?
【学情预设】安全,能得到一些利息,增加收入。
2.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说得很有道理,人们把暂时不用的钱存入银行,这样一来可以支
援国家建设,二来对个人也有好处,既安全、有计划,同时又能得到利息,增加
收入。那么,银行是怎样计算利息的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与储蓄有关的知识
——利率。(板书课题:利率)
【设计意图】通过谈话,唤起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于储蓄的经验和知识,在
交流中引出储蓄的相关知识,初步了解储蓄的意义,让学生感受利率的知识在生
活中无处不在。
二、联系生活,理解本金、存期、利率、利息等概念
1.根据存单了解本金、存期、利率等概念。
师:银行存款的方式有许多,例如活期、零存整取、整存整取等。(课件出
示存单)
师:从存单中你可以获取哪些信息?
【学情预设】预设 1:我知道存入了 10000 元。
预设 2:我知道 10000 元存了一年。
预设 3:年利率是 1.95%。
师:你知道这 10000 元叫什么吗?谁又能解释一下“一年”和“年利率 1.95%”
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学情预设】10000 元是存入银行的钱,叫做本金。一年是存期,1.95%是
一年的利率,表示一年内利息与本金的比率是 1.95%。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根据你们的回答,我们可以知道单位时间内的利息
与本金的比率叫做利率。(板书: =
单位时间内利息 利息本金 )
师:取款时,银行会多支付一些钱。到期时,能得到多少利息呢?
【学情预设】学生会说出用 10000×1.95%=195(元),教师给予肯定,并引导
学生总结求利息的方法。(板书:利息=本金×利率×存期)
2.感知利率的含义。
课件出示 2015 年 10 月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存款利率:
师:看来,要解决有关利息的问题,要对利率有深入的了解才行,说一说你
在表格中收集到了哪些信息。
【学情预设】学生会根据表格中的存期说出对应的利率,要指导学生明确存
2 年,每年的利率都是 2.10%,而不是 2 年一共的利率。
师:利率由银行规定,根据国家的经济发展情况,利率有时会有所调整,利
率有按月计算的,也有按年计算的。其中整存整取的利率又分为三个月的、六个
月的、一年的、二年的、三年的……存期不同利率也不同。活期的利率最低,但
是随时用钱随时取,比较方便。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实际的存单,明确本金、存期、利率的意义,充分理
解这些基本概念。展示利率表,知道“存款年限不同,所对应的年利率也不同”,
这是学生容易忽视的,让学生观察、交流、自主发现,才会印象深刻。
三、自主尝试,解决“存钱”中的数学问题
1.阅读与理解。
课件出示教科书 P11 例 4。
师:怎样理解“到期时可以取回多少钱”?
【学情预设】引导学生理解,到期时可以取回多少钱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
是本金,另一部分是利息。
2.独立思考,列出算式。
师:同学们能否尝试列式解决问题?
【学情预设】预设 1:5000×1.50%=75(元) 75+5000=5075(元)
预设 2:5000×2.10%=105(元) 105+5000=5105(元)
预设 3:5000×2.10%×2=210(元) 210+5000=5210(元)
预设 4:5000×(1+2.10%×2)=5210(元)
3.展示交流。
(1)师:你同意哪种做法?说说你的想法。
【学情预设】预设 1:第一种做法是错误的,因为王奶奶存两年,算式中选
择的是存一年的年利率。
预设 2:第二种做法也是错误的,王奶奶存两年,但 5000×2.10%求的是一
年的利息,不是两年的利息。
预设 3:第三种做法和第四种做法都是正确的。
(2)师:谁能说说正确的做法的思路?
【学情预设】预设 1:根据利息的计算公式“利息=本金×利率×存期”,我们
从上面的利率表中找到对应存期的利率,2 年的年利率是 2.10%,这样就可以算
出 利 息 5000×2.10%×2=210( 元 ) 。 再 加 本 金 , 到 期 后 可 以 取 回 的 钱 就 是
210+5000=5210(元)。
预设 2:可以把本金 5000 元看作单位“1”,这样每年的利息就是 5000 元的
2.10%,存入 2 年,所得利息就是 5000×(2.10%×2),这样到期时可以取回的钱就
可以列成算式 5000×(1+2.10%×2)=5210(元)。
(3)改错、订正,规范解答。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解决问题,教师收集多种资源后,组织研讨,引导
学生思考,通过讨论、交流,掌握如何正确求出利息以及本息和的方法,提高学
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巩固练习,知识运用
1.课件出示教科书 P14“练习二”第 9 题。
(1)学生独立解答。
【学情预设】预设 1:3000×1.30%=39(元) 3000+39=3039(元)
预设 2:3000×1.30%÷2=19.5(元) 3000+19.5=3019.5(元)
预设 3:3000×1.10%×2=66(元) 3000+66=3066(元)
预设 4:3000×1.50%÷2=22.5(元) 3000+22.5=3022.5(元)
(2)展示交流。
师:出现了四种不同答案,你认为哪种正确呢?
师:通过大家的讨论,我们知道第二种做法是正确的。大家想一想,如果张
叔叔的 3000 元只存 3 个月,会得到多少利息呢?
【学情预设】学生列式解答:3000×1.10%÷4=8.25(元)。教师可以提出问题:
为什么要除以 4?让学生明确 1.10%是指存满一年的年利率,张叔叔只存了 3 个
月,只有一年的 1
4
,所以需要除以 4。
师:今后在解决有关利率的问题时,我们都应该注意些什么?
【学情预设】预设 1:选对年利率。
预设 2:别忘记乘存期。
预设 3:弄清问题要求的是利息还是本息和。
2.指导学生完成教科书 P15“练习二”第 12 题。
指导学生理解题意,明确生活中有不同的理财方式。不同理财方式的收益也
是不同的。然后放手让学生解答,教师适时指导。
【学情预设】第一种方式是 3 年期的国债,利息是 10000×3.8%×3=1140(元);
第二种方式计算利息,学生会感到困难,因为本金在发生变化。指导学生列出算
式:第一年的利息是 10000×4%×1=400(元),第二年的利息是
(10000+400)×4%×1=416(元),第三年的利息是
(10000+400+416)×4%×1=432.64(元),购买三年一共的利息是
400+416+432.64=1248.64(元)。再将两种理财方式得到的利息进行比较:
1248.64-1140=108.64(元)。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使学生更加了解利率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练习中
存期变化,所对应的年利率也不相同,教学中通过对错误解答进行交流,使学生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灵活应用数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课堂小结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储蓄与人们的生活联系密切。本节课中概念较多,教学中结合具体实例,帮
助学生理解本金、利息、利率的含义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在引导学生探究学习
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学生在解决有关
“利率”的问题时,可能会出现以下几个错误:计算利息时忘记乘存期;没有注
意利率和存期的对应性;计算利息时,存款的利率是年利率,计算时所乘时间的
单位却不是年等。要将学生的错误转化成学习资源,在纠错中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