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新高考)高三大题优练 散文阅读(二)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1届(新高考)高三大题优练 散文阅读(二)

ID:674390

大小:48.82 KB

页数:13页

时间:2021-04-16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21 届(新高考)高三大题优练 散文阅读(二) 优 选 例 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森林中的绅士 茅盾 据说北美洲的森林中有一种“得天独厚”的野兽,这就是豪猪,这是“森林中的绅士”! 这是在头部,背部,尾巴上,都长着钢针似的刺毛的四足兽,所谓绅士相处,应如豪猪与豪猪,中间保持 相当的距离,就因为太靠近了彼此都没有好处。不过豪猪的刺还是有形的,绅士之刺则无形,有形则长短有定, 要保持相当的距离总比无形者好办些,而这也是摹仿豪猪的绅士们“青出于蓝”的地方。 但豪猪的“绅士风度”之可贵,尚不在那一身的钢针似的刺毛。它是矮胖胖的,一张方正而持重的面孔, 老是踱着方步,不慌不忙。它的潇洒悠闲,实在也到了殊堪钦佩的地步:可以在一些滋味不坏的灌木丛中玩上 一个整天,很有教养似的边走边哼,逍遥自得,无所用心,宛然是一位乐天派。它不喜群居的生活,但也并非 完全孤独,由此可见它在“待人接物”上多么有分寸。 若非万不得已,它决不旅行,整年整季,它的活动范围不出三四里地。一连几星期,它只在三四棵树上爬 来爬去;它躺在树枝间,从容自在地啃着树皮,啃得倦了,就打个瞌睡;要是睡中一个不小心倒栽下来,那也 不要紧,它那件特别的长毛大衣会保护它的尊躯。 它也不怕跌落水里去,它全身的二万刺毛都是中空的,它好比穿了件救生衣,一到水里,自会浮起来的。 而这些空心针似的刺毛又是绝妙的自卫武器,别的野兽身上要是刺进了几十枚这样的空心针,当然会有性 命之忧,因为这些空心针是角质的,刺进了温湿的肌肉,立刻就会发胀,而且针上又遍布了倒钩,倒钩也跟着 胀大,倒钩的斜度会使得那针愈陷愈深。因此,遇到外来的攻击时,豪猪的战术是等在那里“挨打”,让敌人 自己碰伤,知难而退。因为它那些刺毛只要轻轻一碰就会掉落,而又因其尖利非凡,故一碰之下未有不刺进皮 肉的。 然而具有这样头等的自卫武器的它,却有老大的弱点:肚皮底下没刺毛,这是不设防地带,小小的老鼠只 要能够设法钻到豪猪的肚皮底下,就是胜利者了。但尤其脆弱者,是豪猪的鼻子。一根棍子在这鼻尖上轻轻敲 一下,就是致命的。这些弱点,豪猪自己知道得很清楚;所以遇到敌人的时候,它就把脑袋塞在一根木头下面, 这样先保护好它那脆弱的鼻子,然后四脚收拢,平伏地面,掩蔽它那不设防的腹部,末了,就耸起浑身的刺毛, 摆好了“挨打”的姿势。当然,它还有一根不太长然而也还强壮有力的尾巴(和它身长比较,约为五与一之比), 真是一根狼牙棒,它可以左右挥动,敌人要是挨着一下,大概受不住;可是这根尾巴的挥动因为缺乏一双眼睛 来指示目标,也只是守势防御而已。 敌人也许很狡猾,并不进攻,却悄悄地守在旁边静候机会,那时候,豪猪不能不改变战术了。它从掩蔽部 抽出了鼻子,拼命低着头(还是为的保护鼻子),倒退着走,同时猛烈挥动尾巴,这样“背进”到了最近一棵 树,它就笨拙地往上爬,爬到了相当高度,自觉已无危险,便又安安逸逸躺在那里啃起嫩枝来,好像根本没有 发生过什么事情似的。 这真是典型的绅士式的“镇静”。的的确确,它的一切生活方式——连它的战术在内,都是典型的绅士式 的。但正像我们的可敬的绅士们尽管“得天独厚”,优游自在,却也常常要无病呻吟一样,豪猪也喜欢这调门。 好好地它会忽然发出了声音摇曳而凄凉的哀号,单听那声音,你以为这位“森林中的绅士”一定是碰到绝大的 危险,性命就在顷刻间了;然而不然。它这时安安逸逸坐在树梢上,方正而持重的脸部照常一点表情也没有, 可是它独自在哀啼,往往持续至一小时之久,它这样无病而呻吟是玩玩的。 据说向来盛产豪猪的安地郎达克山脉,现在也很少看见豪猪了,以至美国地方政府不得不用法令来保护它 了。为什么这样“得天独厚”,具有这样巧妙自卫武器的豪猪会渐有绝种之忧呢?是不是它那种太懒散而悠闲 的生活方式使之然呢?还是因为它那“得天独厚”之处存在着绝大的矛盾,——几乎无敌的刺毛以及毫无抵抗 力的暴露着的鼻子,——所以结果仍然于它不利呢? 我不打算在这里来下结论,可是我因此更觉得豪猪的“生活方式”叫人看了寒心。 1945 年 5 月 21 日。 上杂谈一则,昨日从一堆旧信件中检(捡)了出来。看篇末所记年月日,方才想起写这一则时的心情,惘 然若有所失。当时写完以后何以又搁起来的原因,可再也追忆不得了。重读一过,觉得也还可以发表一下,姑 以付《新文学》。 1945 年 10 月 14 日记于无阳光室,重庆。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文章从豪猪“待人接物”的方式,对敌人的战术和无病呻吟等几方面突出表现豪猪的“绅士”风度。 B.豪猪不得不改变的“战术”无非就是拼命低着头,倒退着走,依然以被迫进攻为主,安全后即安逸起来。 C.豪猪有如此“得天独厚”的优势,仍免不了渐有绝种之忧,文章以多个设问意在引导读者走向深层寓意。 D.附记里作者坦言“惘然若有所失”,并落款“记于无阳光室,重庆”,影射“绅士们”世界的命运。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文章巧妙运用略显古典色彩的词语表达形式,如“长短有定”“殊堪钦佩”“尊躯”,穿插在文中显得轻 松诙谐。 B.“挨打”“背进”“镇静”“得天独厚”在文中都加了引号,用意是需要特别指出的“反语”成分。 C.文章从杀伤力效果和战术两方面展示豪猪刺毛功能,和后文“老大的弱点”“渐有绝种之忧”形成鲜明对 比。 D.文章主要写豪猪习性,顺带提及绅士风度,让绅士式的豪猪和豪猪式的绅士互相比照,似有言外之意。 3.本文开头将豪猪和绅士进行类比是否合理?谈谈你的看法。(4 分) 4.结尾说“我因此更觉得豪猪的‘生活方式’叫人看了寒心”,作者为什么这么说?隐含了作者什么深意? (6 分) 模 拟 优 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迷路的故事 舒婷 之一 连我爸都是出生在小岛上的。小岛只有 1.7 平方千米。而我,就像外子【注】说的经常在家门口迷路。 这都是真的。 小岛色彩浓烈,由于它的玉兰树、夜来香、圣诞花、三角梅;小岛香飘四季,由于它的龙眼、番石榴、阳 桃,甚至还有波罗蜜。这些大自然的宠儿被慷慨的阳光和湿润的海风所撩拨,骚动不息,或者轰轰烈烈,或者 潜移默化,在小岛上恣意东加一笔,西修一角,增增减减,让一个拳头大的地方,坠住千万游客的脚,使他们 总也走不出去。 幽巷、苔迹的石壁和风格各异的小楼都是同谋。 有人告诉我,退潮时分,沿着栖霞落彩的沙滩步行,环岛一周不过个把钟头。我迷惘地摇摇头。今年春天, 我带孩子从邻街的娘家回来。孩子在前面蹦蹦跳跳,我在后面信步逍遥。也不知什么时候,我跟着孩子走错了 一个胡同口,结果两腿走酸了,又问了几次路,七弯八折才寻到家门口。平时七分钟的路程这次用了四十分钟。 说起来谁也不信,只有外子照例嬉戳我一指,他记录在案的这类事件不知有多少起。有如纽约港的自由女 神像,巴黎的凯旋门,日光岩是鼓浪屿岛的坐标。早起开门,夜来掩窗,我都要和日光岩相互致意。岩顶永远 密密匝匝一圈人,远远看去宛如一顶皇冠。有朋自远方来,都得带去晋见。只是岩下小路总是记不住,多少次 都迷迷糊糊撞到那“此路不通”的木牌,才讷讷然返回。因此,有人在公开报道中,揶揄我是不称职的导游。 冤!其实,这也是游岛其中一味呀! 现在我已不再越墙偷摘龙眼,听到有人咳嗽便屁滚尿流地鼠窜。但邻童夏夜偷袭成功,每每和我分赃。一 把把簇着绿叶的鲜果,看过去那么清凉,多汁的夏天犹把残梦遗留在已不随风颤抖的枝条上了。你不能形容那 滋味儿,只知道小摊上的果子绝不能与之相比。直到现在,一看到硕果累累的老树,我不由得要估量一下篱墙 有多高,墙内有没有狗,虽然岛上这些年不许养狗了。 我儿子也出生在这小岛上。 夜阑,我一手挽着摇篮,一手在稿纸上信手涂鸦。波浪汩汩溅溅,海也在抚拍她的摇篮,直到我们全在她 的怀里入睡。梦中,儿子长成一片热烈、优美的小树林,让妈妈心甘情愿一再迷路。 之二 柏油马路忽高忽低,小巷时宽时窄,且极其洁净。有些落叶、落花、落果,毫无狼藉之状,反生野趣。 呵,小岛,我的家乡。 有一段日子,小岛静得有些荒凉。外地人等闲不得进入前沿这个地域。在渡口看那些急匆匆上下班的人, 忧患很深的脸上个个了无生气,连平时笛声般的海风也肃杀荼毒起来。 渡口四株纤细的假槟榔,像站累了的老不换岗的哨兵。再过去,缆着大大小小的渔船,船尾船舷晾起用树 汁染过的、褐红色的男人衣裤和红色的女人短衫。渔女们手脚特别肥厚,眉毛眼睛乌漆生光,哑着嗓招呼孩子。 船楼前的甲板上,围着一大锅白粥,每人盛上一海碗,两片大脚丫子八字分开蹲下,大口吸溜吸溜起来。人人 惬然自得,浪兀自晃晃,船兀自摇摇,锅里碗里不见漾出点粥沫来。 久不受刀剪之苦的相思树,无法无天,把通往海滩的小路一一封锁起来,只露出一角木牌,粗重地呵斥: 军事重地!人自然望之却步。只有我那迷迷糊糊的老毛病常常带我走入禁区,又安全地迷迷糊糊走出来。因为 相思树争相掩护你,沙滩绝不出卖你的足音,星散的贝壳宛如阿里巴巴的财宝。有时可以看到一只大海豚,虽 已“仙逝”,矫健的身躯似乎可以随时优美地弹起,化为一道银亮的闪光。 更常看到的是搁浅的小船,它常常让我想起莱蒙托夫的帆,想到海和船的互相渴慕,想到现实和梦的距离。 是回家的时候了,却找不到来时的路。依依不舍的相思枝频频拉住你的衣襟,紫色和蓝色的小花屡屡绊在 你的脚上。从一个意想不到的地方钻出来,抬起头,你再不能动弹。 一座小洋楼从荒芜的花园踮起脚望着你。小铁门锈坍在地上,高大的廊柱和雕花的石栏上落满鸟粪,依稀 的花角被狗尾巴草淹没了。 而,无数火焰在它玻璃破碎的排窗上燃烧,被遗弃的小楼活跃起来,光的手,在它一排排琴键上演奏,又 愁惨又庄严又深邃,吸引你,逼迫你,又控诉你,小楼有属于它自己的记忆。在瞬间,它把人拉进它的磁场里。 直到夕晖老去,寂然而无声,你的灵魂和那楼。 【注】外子:对人称自己的丈夫。 (摘编自《中国散文鉴赏文库(当代卷)》)(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本文第一部分主要写小岛的自然风光和作者的个人生活,更多的是表达一种愉悦之情。 B.本文中作者带朋友游览日光岩,故意走错路,让他们欣赏沿途风景,也是游岛的乐趣。 C.本文第二部分引入小岛的社会生活,景色描写带有荒凉感,表达作者更加深沉的情感。 D.本文有越墙偷摘的童趣,也有对“忧患”的回忆,更有给作者寂寞心灵以慰藉的诗意。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本文描写了小岛上的植物形态各异、自由生长的状态,写它们使游客“总也走不出去”,表达了作者对小 岛的喜爱之情。 B.本文中“船楼前的甲板上”两句,描写小岛上人们的生活场景,表现了人们的生活十分惬意,表达了作者 对小岛生活的喜爱。 C.同是怀恋故土,鲁迅的《故乡》用客观、冷隽的笔法描述,让读者自己会意;本文用投入、情绪化的笔法 去感味,让读者随之徜徉其中。 D.本文语言较为华美,善用修辞;叙事时语调灵转潇洒,写景抒情时语调深沉克制;我们也不难感觉到在文 句之间的音韵美。 3.本文多次提到“迷路”,请分析“迷路”的深层寓意。(4 分) 4.请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效果。(6 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杭江之秋 傅东华 从前谢灵运游山,“伐木取径,从者数百人”,以致被人疑为山贼。现在人在火车上看风景,虽不至像康 乐公那样杀风景,但在那种主张策杖独步而将自己也装进去做山水人物的诗人们,总觉得这样的事情是有伤风 雅的。 不过,我们如果暂时不谈风雅,那么觉得火车上看风景也有一种特别的风味。 风景本是静物,坐在火车上看就变动的了。那风景会移步换形,供给你一套连续不断的不同景象,使你在 数小时之内就能获得数百里风景的轮廓。这样的风景就是一部以自然美做题材的小说,它是有情节的,有布局 的——有开场,有 Climax 也有大团圆的。 新辟的杭江铁路从去年春天通车到兰溪,我们的自然文坛就又新出版了一部这样的小说。批评家的赞美声 早已传到我耳朵里,但我直到秋天才有工夫去读它。然而秋天是多么幸运的一个日子啊!我竟于无意之中得见 杭江风景最美的表现。 秋是老的了,天又下着濛濛雨,正是读好书的时节。 从江边开行以后,我就壹志凝神的准备着——准备着尽情赏鉴一番,准备着一幅幅的画图连续映照在两边 玻璃窗上。 萧山站过去了,临浦站过去了。这样差不多一个多钟头,只偶然瞥见一两点遥远的山影,大部分还是沪杭 路上那种紧接地平线的平畴,我便开始有点觉得失望。于是到了尖山站,你瞧,来了——山来了。 山来了,平畴突然被山吞下去了。我们夹进了山的行列,山做我们前面的仪仗了。有时你伸出手去差不多 就可摸着山壁,但是大部分地方山的倾斜都极大你虽在两面山脚的缝里走,离开山的本峰仍旧还很远,因而使 你有相当的角度可以窥见山的全形但是哪一块山肯把它的全形给你看呢?哪一块山都和它的同伴们或者并肩, 或者交臂,或者搂抱,或者叠股有的从她伙伴们的肩膊缝里露出半个罩着面幕的容颜,有的从她姊妹行的云鬓 边透出一弯轻扫淡妆的眉黛。浓妆的居于前列,随着你行程的弯曲献媚呈妍;淡妆的躲在后边,目送你忍心奔 驶而前,有若依依不舍的态度。 于是过了湄池,便又换了一幕。突然间,我们车上的光线失掉均衡了。突然间,有一道黑影闯入我们的右 侧。急忙抬头看时,原来是一列重叠的山嶂从烟雾迷漫中慢慢地遮上前来。 这时最奇的景象,就是左右两侧山容明暗之不一。你向左看时,山的轮廓暧昧;向右看时,却如几何图画 一般的分明。你以为这当然是“秋雨隔田勝”的现象所致,但是走过几分钟之后,暧昧和分明的方向忽然互换 了,而我们却是明明按直线走的。谁能解释这种神秘呢? 到直埠了。从此神秘剧就告结束,而浓艳的中古浪漫剧开幕了。幕开之后,就见两旁竖着不断的围屏,地 上铺着一条广漠的厚毯。围屏是一律浓绿色的,地毯则由黄、红、绿三种彩色构成。黄的是未割的缓稻,红的 是养麦,绿的是菜蔬。可是谁管它什么是什么呢?我们目不暇接了,这三种彩色构成了平面几何的一切图形, 织成了波斯毯、荷兰毯、纬成绸、云霞缎……上一切人类所能想象的花样,且因我们自己如飞的奔驶,那三种 基本色素就起了三色板的作用,在向后飞驰的过程中化成一切可能的彩色。浓艳极了,富丽极了!我们领略着 文艺复兴期的荷兰的画图,我们身入了《天方夜谭》的苏丹的宫殿。 而且水也出来了。一路来我们也曾见过许多水,但都不是构成风景的因素。过了郑家坞之后,才见有曲折 澄莹的山涧山溪,随山势的纾回共同构成了旋律。杭江路的风景到郑家坞而后山水备。 于是我们转了一个弯,就要和杭江秋景最精彩的部分对面——就要达到我们的 Climax 了。 苏溪!——就是这个名字也像具有几分的魅惑,但已不属出产西施的诸暨境了。 既有定形,就有尽处,有尽处就单调了。你站在这个地方,你是要对几何家的本身也发生怀疑的。你如果 尝试说:在某一瞬间,我前面有一条路。左手有一座山,右手有一条水。不,不对;决没有这样整齐。事实上, 你前面是没有路的,最多也不过几码的路,就又被山挡住,然而你的火车仍可开过去,路自然出来了。你说山 在左手,也许它实在在你的背后;你说水在右手,也许它实在在你的面前。因为一切几何学的图形都被打破了 寻常,风景是由山水两种要素构成的,平畴不是风景的因素。所以山水画者大都由水畔起山,山脚带水, 断没有把一片平畴画入山水之间的。在这一带,有山,有水,有溪滩,却也有平畴,但都布置得那么错落,支 配得那么调和,并不因有平畴而破坏了山水自然的结构,这就又是这最精彩部分的风景的一个特色。 此后将近义乌县城一带,自然的美就不得不让步给人类更平凡的需要了,山水退为田畴了,红叶也渐稀疏 了。不过,我们这部小说现在尚未完成,其余三分之一的回目不知究竟怎样,将来的大团圆只好听下回分解了。 (有删改) 【注】①Climax:英语,高潮。②其余三分之一的回目不知究竞怎样:杭江铁路全长三百多公里,其中兰溪至 江山一百多公里当时尚未完成。 5.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谢灵运式的“伐木取径”“策杖独步”漫游山川,固然有野趣、有韵味,然而,现代人坐在火车上看风景, 却也独创一格,别有风味。 B.“过了湄池,便又换了一幕。”在细雨蒙蒙中,在光影的作用下,山体倏忽交替着“暖昧和分明”,刚劲 俊朗,令人目不暇接,心旷神怡。 C.“到直埠了。从此神秘剧就告结束,而浓艳的中古浪漫剧开幕了”构成“中古浪漫剧”的是浓艳的色彩和 由它们涂抹而成的浪漫情调。 D.作者情感随着列车的行进而起伏激荡,由欣喜、惊诧,到振奋、折服……令未曾目睹这一带秋景的读者心 驰神往,如临其境,如见其貌。 6.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文章开篇写“在火车上看风景”,确定了全文的描写角度,本文描述的正是乘坐在疾驶的列车上所见的杭 江铁路沿线自然风光。 B.风景是静的,火车是动的,作者所描写的动静结合所构成的连绵风景画,提供了一般游记作者所不曾提供 的观感和审美体验。 C.文章写山、水、平畴等,作者以其博学多才和深厚文学底蕴,恰当运用抑扬手法,以艺术家眼光,欣赏和 描摹眼前掠过的景物。 D.杭江路沿线多山,而作者也特别钟情于山。因此,本文几乎花了二分之一的篇幅描写这里的山峦风光,而 且角度多变,手法不同。 7.请简要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4 分) 8.文章最后一段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6 分) 三、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下面小题。 每一个故乡都在消逝 王开岭 (1)在《城市的世界》中,作者安东尼·奥罗姆说了一件事:帕特丽夏和儿时的邻居惊闻老房子即将拆 除,立即动身,千里迢迢去看一眼曾生活的地方。他感叹道,“对我们这些局外人而言,那房子不过一种有形 的物体罢了,但对于他们,却是人生的一部分。” (2)如果说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只能指认和珍藏一个故乡,且故乡信息又是各自独立、不可混淆的, 那么,面对千篇一律、形同神似的一千个城市,我们还有使用“故乡”词的勇气和依据吗?我们还有抒情的可 能和心灵基础吗? (3)每个故乡都在沦陷,每个故乡都因整容而毁容。 (4)“故乡”,不仅仅是个地址和空间,它是有容颜和记忆能量、有年轮和光阴故事的,它需要视觉凭 证,需要岁月依据,需要细节支撑,哪怕蛛丝马迹,哪怕一井一石一树……否则,一个游子何以与眼前的景象 相认?何以肯定此即梦牵魂绕的旧影?此即将自己收藏童年、见证青春的地方?当眼前事物与记忆完全不符, 当往事的青苔被抹干净,当没有一样东西提醒你曾与之耳鬓厮磨、朝夕相处……它还能让你激动吗?还有人生 地点的意义吗? (5)就像北京的车站名,你若以为它们都代表“地点”并试图消费其实体,即大错特错了:“公主坟” 其实无坟,“九棵树”其实无树,“苹果园”其实无园,“隆福寺”其实无寺…… (6)“地址”或许和“地点”重合,比如“前门大街",但它本身不等于地点,只第征方位、坐标和地理 路线。而地点是个生活空间,是个有根、有物象、有丰富内涵的信息体,它繁殖记忆与情感,承载着人生活动 和岁月内容。比如你说“什刹海”“南锣鼓巷”“鲁迅故居”,即活生生的地点,去了便会收获你想要的东西。 再比如传说中的“香格里拉”,即是个被精神命名的地点,而非地址——即使你永远无法抵达、只能诗意消费, 也不影响其存在和意义。 (7)地址是死的,地点是活的。地址仅仅被用以指示与寻找,地点则用来生活和体验。 (8)安东尼·奥罗姆是美国社会学家,他有个重大发现:现代城市太偏爱“空间”却漠视“地点”。在 他看来,地点是个正在消失的概念,但它担负着“定义我们生存状态”的使命。“地点是人类活动最重要、最 基本的发生地。没有地点,人类就不存在。” (9)其实,“故乡”的全部含义,都将落实在“地点”和它养育的内容上。简言之,“故乡”的文化任 务,即演示“一方水土一方人”之逻辑,即探究一个人的身世和成长,即追溯他那些重要的生命特征和精神基 因之来源、之出处。若抛开此任务,“故乡”将虚脱成一记空词、一朵谎花。 (10)当一位长辈说自个儿是北京人时,脑海里浮动的一定是由老胡同、四合院、五月槐花、前门吆喝、 六必居酱菜、月盛斋羊肉、小肠陈卤煮、王致和臭豆腐……组合成的整套记忆。或者说,是京城喂养出的那套 热气腾腾的生活体系和价值观。而今天,当一个青年自称北京人时,他指的一定是户籍和身份证,联想的也不 外乎“房屋”“产权”“住址”等信息。 (11)前者在深情地表白故乡和土壤,把身世和生涯溶化在了“北京”这一地点里。后者声称的乃制度身 份、法定资格和证书持有权,不含感情元素和精神成分。 (12)面对无限放大和变奏、一刻也不消停的城市,谁还敢自称其主? (13)由于它极不稳定,容颜时时变幻,布局任意涂改,无相对牢固和永久的元素供人体味,一切皆暂时、 偶然,沉淀不下故事——于是你记不住它,产生不了依赖和深厚情怀。总之,它不再承载光阴的纪念性,不再 对你的成长记忆负责,不再有记录你身世的功能。没人再能如数家珍地描叙和盘点它,没人再能成为名副其实 的“老人”。 (14)吹灯拔蜡的扫荡芟除,无边无际的大城宏图,千篇一律的整容模板…… (15)无数“地点”在失守,被更弦易供。无数“故乡”在沦陷,被连根拔起。每个人都应赶紧回故乡看 看,赶在它整容、毁容或下葬之前。当然还有个选择:永远不回故乡,不去目睹它的死。 (16)没有故乡,没有身世,人何以确认自己是谁、属于谁?没有地点,没有路标,人如何称从哪里来、 到哪里去?这个时代,不变的东西太少了,慢的东西太少了,我们头也不回地疾行,而身后的脚印、村庄、影 子,早已无踪。 (17)我们唱了一路的歌,却发现无词无曲。 (18)我们走了很远很远,却忘了为何出发。 (《中国青年》) 9.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标题《每个故乡都在消逝》的含义是每个故乡都因现代化改造而失去它原有风格、原有记忆和原有容颜, 从而变得雷同的现实,和原有容颜,从而变得雷同的现实,警醒人们共同面对这个悲剧,呼吁留住故乡,留住 根。 B.今天人们对故乡的认识已经发生根本的本化,故乡不再是活的地点,而是死的地址。故乡不再是那热腾腾 的生活体系和价值观,而是户籍跟身份证。 C.作为一篇文化散文,作者在文中列举了很多北京的文化符号,例如地名、风物等,既支撑了自己的观点, 也赋予了文章浓郁的地域特点和生活气息。 D.文章既有理性的光芒,又倾注了作者大量的生活体悟;既有批判和反思,又有感伤与企盼。对情感和精神 世界的执着守望,是本文的写作旨归。 10.下列对内容及艺术特色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当人们把故乡指向户籍和身份证,由故乡联想到的仅有“房屋”“产权”“住宅”等信息时,“每个故乡 都在消逝”的论断似乎成了无可辩驳的事实。 B.故乡的变幻和涂改,缺少相对牢固和永久的元素,也就不能使人们产生依赖感和深厚情怀。这里作者使用 排比的修辞手法,表达对故乡消逝的哀痛之情。 C.文中多处运用对比,地址和地点的对比,空间和地点的对比,老人和年轻人关于“故乡”理解的对比,留 给读者无尽的反思空间。 D.我们走了很远很远,却忘了为何出发。表达了作者回乡的渴望,找寻哪些地点和路标,要为故乡唱一首有 词有曲的赞歌。 11.如何理解文中画横线的语句中“整容”“毁容”“下葬”三个词的含义?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 分) 12.第(8)段在全文中作用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6 分) 优 选 例 题 【答案】1.B 2.B 3.合理。(1)表征相似。豪猪习性和绅士表现相似,如“待人接物”、日常起居等都体现豪猪的“绅士风度”。 (2)事理相通。豪猪的懒散安逸,无病呻吟等让人联想到社会上的绅士成天浑浑噩噩。 4.(1)豪猪消极抗敌,暗指国人应利用优势,奋起抗争;(2)豪猪苟安即止,暗指国人应时刻警觉,居安思 危;(3)豪猪濒临灭绝,暗指国人不应如此绅士,会亡国灭种。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无非就是拼命低着头,倒退着走,依然以被迫进攻 为主”分析有误,原文说“它从掩蔽部抽出了鼻子,拼命低着头(还是为的保护鼻子),倒退着走,同时猛烈 挥动尾巴,这样‘背进’到了最近一棵树,它就笨拙地往上爬,爬到了相当高度,自觉已无危险,便又安安逸 逸躺在那里啃起嫩枝来,好像根本没有发生过什么事情似的”,并没有“进攻”。故选 B。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的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B.“‘背进’……‘反语’”错误,“背进”加引 号表示文章中的新名词。故选 B。 3.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表现手法,或者说针对文中某以问题提出自己见解能力。本题要求学生谈谈对本文 开头将豪猪和绅士进行类比是否合理法。解答此题,首先需要清楚类比这种手法,类比就是由两个对象的某些 相同或相似的性质,推断它们在其他性质上也有可能相同或相似的一种推理形式。所以答题时要需要在文中找 到豪猪和绅士的相同或相似性质。然后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得出作者将豪猪和绅士进行类比是否合理。仔 细阅读文中开头部分,根据第二段“要保持相当的距离总比无形者好办些,而这也是摹仿豪猪的绅士们‘青出 于蓝’的地方”和第三段“它不喜群居的生活,但也并非完全孤独,由此可见它在‘待人接物’上多么有分寸” 可得出豪猪习性和绅士表现相似,如“待人接物”、日常起居等都体现豪猪的“绅士风度”。根据第九段“正 像我们的可敬的绅士们尽管‘得天独厚’,优游自在,却也常常要无病呻吟一样,豪猪也喜欢这调门”可得出 豪猪的懒散安逸,无病呻吟等让人联想到社会上的绅士成天浑浑噩噩。由以上分析可以得出文章开头将豪猪和 绅士进行类比是合理法。具体作答时,要先回答是否合理,然后根据以上分析,结合文章具体内容从表征相似 和事理相通两个方面作答。 4.本题考查学生体会中文中重要句子的丰富含意,探究作品意蕴的能力。本题题目是:结尾说“我因此更觉 得豪猪的‘生活方式’叫人看了寒心”,作者为什么这么说?隐含了作者什么深意?答题时,首先需要从原文 中找到豪猪的“生活方式”,然后联系现实进行分析,得出作者借助豪猪的“生活方式”表达的深意。通读文 章,首先可以找到豪猪抗敌方式“遇到外来的攻击时,豪猪的战术是等在那里‘挨打’,让敌人自己碰伤,知 难而退”“遇到敌人的时候,它就把脑袋塞在一根木头下面,这样先保护好它那脆弱的鼻子,然后四脚收拢, 平伏地面,掩蔽它那不设防的腹部,末了,就耸起浑身的刺毛,摆好了‘挨打’的姿势。当然,它还有一根不 太长然而也还强壮有力的尾巴(和它身长比较,约为五与一之比),真是一根狼牙棒,它可以左右挥动,敌人 要是挨着一下,大概受不住;可是这根尾巴的挥动因为缺乏一双眼睛来指示目标,也只是守势防御而已”,由 此可以得出豪猪抗敌是消极的,面对敌人只知道退让,保护自己,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作者这是在暗示国人 面对国难唯有利用优势,奋起抗争,不能学豪猪消极挨打。豪猪的另一个生活方式是苟安即止,“自觉已无危 险,便又安安逸逸躺在那里啃起嫩枝来,好像根本没有发生过什么事情似的”,暗指国人应时刻警觉,居安思 危,不能只知安逸享乐;还有采取这样生活方式的豪猪已经濒临灭绝,“现在也很少看见豪猪了,以至美国地 方政府不得不用法令来保护它”,作者是在暗示国人不能采取豪猪的这种生活方式,如果以豪猪式的生活方式 生活,结局会亡国灭种。 模 拟 优 练 一、 【答案】1.B 2.D 3.①用“梦中儿子长成一片热烈、优美的小树林”“心甘情愿一再迷路”,表达作者对儿子无尽的爱。②用 “迷路”抒写自己对美妙如梦幻一般的故乡的迷恋之情。 4.①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相思枝和小花对作者的依恋以及小花的情态,表达作者对它们 的喜爱之情。②句式整齐,“频频拉住你的衣襟”“屡屡绊在你的脚上”“钻出来”“抬起头”等使得句子读 来朗朗上口,给人亲切感,令读者印象深刻。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故意走错路”错误。文中“有如纽约港的自由女神像…… 才讷讷然返回”可以看出作者不是“故意走错路”,而是“岩下小路总是记不住”。故选 B。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D.“叙事时语调灵转潇洒,写景抒情时语调深沉克制” 错误。应是“叙事时语调深沉克制,写景抒情时语调灵转潇洒”。故选 D。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标题含义的能力。解答本题要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两个方面理解标题。表层含义即标 题的字面含义、文中内容;深层含义即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标题如果是比喻性的,文中往往不是围绕标 题的字面含义来展开叙述,那么我们就应该联系文章的具体内容,弄清比喻义,这样我们就可以领悟出标题的 深刻含义。其次还要看标题与文本的联系,如与情节、人物、主旨、环境的联系等。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通 览全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和思想情感,找出文中提到“迷路”的相关内容并认真分析其内涵。在小岛上迷失 而找不到回家的路,是“迷路”的表面含义;“儿子长成一片热烈、优美的小树林,让妈妈心甘情愿一再迷路”, 这里是在写母爱;文章之二中“小岛,我的家乡”可看出作者用“迷路”抒写自己对美妙如梦幻一般的故乡的 迷恋之情。题目为“分析‘迷路’的深层寓意”,因此我们可以忽略表面含义。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的能力。题干要求赏析句子的表现手法,回答此类题型,往往分三步走: 第一步,该句运用了什么手法;第二步,该句描写了(或突出了、表现了)什么;第三步,分析情感或结构上 的作用。本题要求对画线句子从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的角度加以赏析,考生可以从手法的运用、句式特点两方 面加以赏析。首先从手法上看,画线句子中,“依依不舍的相思枝频频拉住你的衣襟,紫色和蓝色的小花屡屡 绊在你的脚上”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相思枝”和“小花”人格化,写出了相思枝和小花对作者的依恋以 及小花的情态,表达作者对它们的喜爱之情。其次,从句式上看,画线的句子“频频拉住你的衣襟”“屡屡绊 在你的脚上”“钻出来”“抬起头”等,对仗整齐,多用短句,读起来朗朗上口,给人亲切感,令读者印象深 刻。 二、 【答案】5.B 6.C 7.①运用了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并肩”“交臂”“目送”等赋予山以人的动作神态,化群山为俏丽的 少女,四个“或者”领起的短句构成排比。②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群山的连绵簇拥,姿态万千,表达了作者对在 奔驰的火车上看到的动态的山的喜爱之情。 8.观点一:不可删去。①照应开头部分的“以自然美做题材的小说”,收束全文,使文章浑然一体;②自然 美的“让步”、“山水退”、红叶渐稀等,突出铁路沿线秋景的壮美,凸显了作者对杭江之秋自然美景的喜爱 之情,突出文章主题;③“将来的大团圆”留给读者无穷的遐思和热切的期盼。 观点二:可以删去。①与前文的“平畴”“山”“水”等相照应,总结全文,文章结构已经谨严完整;②“有 山”“有水”“有平畴”“错落”“调和”等,流露出作者对自然之美的喜爱之情,更为直接地表达了文章的 主旨;③一般“不是风景的因素”竟成就了最精彩部分的风景的一个特色,造成反差,耐人寻味。 【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B.“刚劲俊朗,令人目不暇接,心旷神怡”理解错误。 应为“变幻莫测,给人以神秘感和朦胧美”。故选 B。 6.本题考查学生对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C.“恰当运用抑扬手法”说法错误。本文中,作者对山水等风 光的描写,一直都是以欣赏与喜爱的语气来摹写的,并没有“抑”的部分。故选 C。 7.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中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画线的句子“哪一块山都和它的同伴们或者并肩,或者交臂, 或者搂抱,或者叠股有的从她伙伴们的肩膊缝里露出半个罩着面幕的容颜,有的从她姊妹行的云鬓边透出一弯 轻扫淡妆的眉黛。浓妆的居于前列,随着你行程的弯曲献媚呈妍;淡妆的躲在后边,目送你忍心奔驶而前,有 若依依不舍的态度”中,“并肩”“交臂”“搂”“躲”“目送”等词,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或者……或 者……或者……”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两种手法的运用,赋予山以人的情感、神态、动作,生动的写出了群 山的连绵簇拥,姿态万千,以及作者对动态的山的喜爱之请。 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段落作用的能力。题干要求分析文章最后一段是否可以删去,并说明原因。本题属于开 放性试题,首先要表明观点,回答可以或不可以都行,言之有理、言之有据即可。 观点一:不可删去。从结构上看,本段中“我们这部小说现在尚未完成,其余三分之一的回目不知究竟怎 样气将来的大团圆只好听下回分解了”与开头中“这样的风景就是一部以自然美做题材的小说”相照应,收束 全文,使文章浑然一体;从内容上看,“山水退为田畴了,红叶也渐稀疏了”书写了铁路沿线秋景的壮美,表 现了作者对杭江之秋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突出文章主题;从读者的角度看,“其余三分之一的回目不知究竟 怎样,将来的大团圆只好听下回分解了”,留下悬念,给读者以遐思的空间,以及对未来的美好期盼。 观点二:可以删去。从结构上看,倒数第二段中,“在这一带,有山,有水,有溪滩,却也有平畴,但都 布置得那么错落,支配得那么调和,并不因有平畴而破坏了山水自然的结构,这就又是这最精彩部分的风景的 一个特色”与前文的“平畴”“山”“水”等相照应,总结全文,文章结构已经谨严完整,故可以删去。从内 容上看,倒数第二段“有山”“有水”“有平畴”“错落”“调和”等,流露出作者对自然之美的喜爱之情, 更为直接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从表达的效果上看,倒数第二段中“不是风景的因素”“是这最精彩部分的风 景的一个特色”,行文上造成反差,在本段结束全文,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令人回味。 三、 【答案】9.B 10.D 11.①“整容”是指在构建城市化宏图的背景下,千篇一律的城市建设。②“毁容”是指故乡独有的东西被破 坏,是文化上的失守。③“下葬”是指故乡真正的沦陷和消逝,无法找寻。 12.①结构上:承上启下,使文章过渡自然。②内容上:诠释了“地址是死的,地点是活的”的论断,证明了 地点的重要性。③表达了作者对地点担负的使命的认同,呼吁人们应该重视“地点”的重要意义。 【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重要内容的鉴赏能力。B.“今天人们对故乡的认识已经发生根本的变化,故 乡不再是活的地点,而是死的地址”曲解文意。第四段说“‘故乡’,不仅仅是个地址和空间”,所以并不能 完全否定地点的指示作用。故选 B。 10.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及艺术特色的理解与分析能力。D.“要为故乡唱一首有词有曲的赞歌”错。文 章没有体现要为故乡唱赞歌。通过标题《每个故乡都在消逝》以及作者的描述可知,文章更多的是表达对故乡 消逝的哀痛与无奈之情。故选 D。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重要词语的含义的能力。“整容”指故乡的整容——城市化背景下故乡的改变。结 合原文“千篇一律、形同神似”“每个故乡都在沦陷,每个故乡都因整容而毁容”“无边无际的大城宏图,千 篇一律的整容模板”等词句,可知“整容”是指在构建城市化宏图的背景下,千篇一律的城市建设。所有的城 市都变得一样美观、一种模样,是外观上的美化。“毁容”也是说故乡毁了容,本色全失。结合原文“故乡都 因整容而毁容”“无数‘地点’在失守,被更弦易帜。无数‘故乡’在沦陷,被连根拔起”等词句,可知故乡 已面目全非,失了本色。“没有故乡,没有身世,人何以确认自己是谁、属于谁?没有地点,没有路标,人如 何称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人们因故乡的失却本色而陷入迷茫,迷失自我。由此可知,故乡独有的情感 记忆、生活体系、价值观念、文化属性被破坏,是文化上的失守。是为“毁容”。“下葬”,因死亡而埋葬。 这里说故乡,也即故乡在“整容”“毁容”后,故乡的形态被破坏之后,“身后的脚印、村庄、影子,早已无 踪”,“无数的地点失守”,文化又被“连根拔起”,故乡就会真正的沦陷和消逝,无法找寻。 1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重要段落的作用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要从内容、结构、主旨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构 上:本段写“地点是个正在消失的概念,但它担负着‘定义我们生存状态’的使命。‘地点是人类活动最重要、 最基本的发生地。没有地点,人类就不存在’”,承接上文“地点”的重要性的内容,引起下文“故乡”作为 “地点”的重大意义。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使文章过渡自然。内容上:本段写了“安东尼·奥罗姆是美国社 会学家,他有个重大发现:现代城市太偏爱‘空间’却漠视‘地点’”,作者借用美国社会学家安东尼·奥罗 姆的重大发现,诠释了“地址是死的,地点是活的”的论断,证明了地点的重要性,也引发后文对故乡消逝的 思考,增加了文章的说服力。主旨上:作者对这段话的引用及分析,表达了作者对地点担负着“定义我们生存 状态”使命的认同,呼吁人们应该重视“地点”的重要意义,照应了文章主旨。

资料: 1.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